淞沪会战总结反思

时间:2019-05-12 02:2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淞沪会战总结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淞沪会战总结反思》。

第一篇:淞沪会战总结反思

战争动员是实施战争的前提和基础,在淞沪会战前,中国抗日战争动员从1931年开始,是持续不断的,但又是不充分的,不全面的,尤其是军队的正面备战。对于一个单位来说,要提出明确目标(若规划),为达到这个目标需进行动员,教育,应当全面深入的进行。目标要求应深入每个人心。

首先,中国正面战场的军队,没有形成编成统一、数量确定、战力强盛、经常保持战斗准备的战略部队。(一线主力骨干、二线预备人员应配备合理,随时做好应对各种相关突发事件)中央军队与地方军队,编制体制不一,指挥系统不一,供应来源不一,从平时状态转为战时状态的过程自然不一,从总体上讲,应付突然战争,进而达到战争初期基本目的的战斗力也不可能强劲。到会战爆发时,180 多个野战师中,预定参加初期作战的军队只有 3 个师 1个旅及少数其他部队,且无有力的海、空军及战炮、坦克部队支援,至于整个战役应该投入兵力的最高限度,亦没有确定的战略部队予以保证。

其次,战争扩充体系不完善。(人员补充体系,应规划,作为工科,大体上应当统一规划。对于突击任务能形成强大的战略突击力量)国家加入战争的行动不是一下子完成的,投入战场作战的军队,也是逐步增加的,加之减员部队的补充、新增部队的组建、各种军需物资的调集利用,都需要有坚强、完善的扩充体系作后盾。

但由于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始终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因而,根本不存在在战略上准备好了再打这样一种状态,这就使得整个战争扩充体系从一开始就带有先天缺陷。淞沪会战中,经反复增兵,最后参战的部队达73个师之多,其中相当部分部队(主要是地方军队)都是匆忙中调集而来,战场上临时补充的士兵,基本上都未经过正规、严格的训练,有些甚至连枪都未放过。其战斗力及投入战场后的作用,可想而知。国民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全国总动员及战时军队指挥体系,更是迟至8月15日至20日才得以实施和建立。日本军队在1937年初,共有17个陆军师团及大量海、空部队,淞沪战争爆发第三天,即以3个师团的精锐部队为基于组成上海派遣军,增援淞沪战场。到1937年底时,日本全国共动员了24个师团,会战结束时,位于京、沪、杭一带的日本军队即达11个师团之多,外加强悍的海军第1、第3、第4舰队及海军航空兵主力部队。会战中,中国海、空军基本没有得到有效补充,会战尚未结束,即损失殆尽,中止了在该战场的行动。

再次,军队训练不足。中国参战部队在战前,大部分未受过严格训练。即使主力部队,所受的训练亦有限,况且德式训练机制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军队的实情,所以训练效果不够理想。这些弱点,在各级指挥机关组织指挥、临机处置,尤其是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实践中,暴露无遗。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军队指挥员专业技术的培训与诸军、兵种的合成作战训练,近乎空白。各自为战的状态和专业技术技能的欠缺,在战场上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如,8月14日,空军奉命于凌晨发起攻击,而地面部队则迟至午后3时才开始进攻。

战役初期的攻坚战中,面对日军的坚固堡垒,攻击部队的指挥员,则不晓得用火炮直接瞄准实施射击,至于弱小的坦克部队所遭到的厄运,则更是平时缺乏训练所致。第一线作战部队是这样,后续补充部队更是如此。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本军队,战役的空前激烈无可避免;从战争学习战争,不仅残酷异常,而且也势必要以局部的失利作代价。

最后,物质技术保障缺乏。战争既是精神与意志的较量,更是物质与技术的拼搏。再完善、精良的部队,没有持续不断的、及时有效的作战物资与技术作保障,其战斗力都无从发挥。从这一方面讲,30年代的中国,基本不具备支持一场反抗强敌的大规模军事战略行动所需要的全部物质、技术条件。经济贫困,国力不足,生产力低下,尤其是钢铁、机械、化工、光学仪器制造等方面的薄弱,使中国无法生产先进的武器装备,有限的财政收入,亦不可能大批量购买军需物资,作战部队的损耗,尤其是舰艇、飞机、战炮和坦克,不可能及时得到补充,更谈不到在部队普遍应用新型的军事工程技术。

除此以外,军队的作战准备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海军未能事先于长江、黄浦江布雷设防,致使日本军舰轻易进入沿海、沿江,对整个战线造成了严重威胁;既设国防工事线忽视了京、杭国道方面,给日军造成可乘之机,既成之国防工事,设施不全,准备不足,难为实战所用等。

日军的战争准备主要是通过加强据点工事,大量储备军需物资,以及“七七”事变后,增派海军陆战队登陆等途径实施的。战役开始后,其初期兵力凭借坚固工事,有效地阻遏了中国军队的攻势,坚持到了援兵到达。

二、兵力投入

战争的主体是军队,作战任务必需依靠军队来完成。因而在战役和战斗中投入实现作战目标所需的兵力,是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兵力投入的理论,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看法。但无论是拿破仑、库图佐夫,还是鲁登道夫、施利芬和小毛奇,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依据敌我双方的态势及各次战役的目的,以及作战的外部条件(包括地理、天候等),确定投入兵力的形式和方法。淞沪会战中敌我双方的力量呈现出变与不变交织的状态,在 总军力上,中国军队始终居于劣势,在战役初期及其后的一定阶段,日本军队居于劣势。军力对比的逆转,是在中、日双方投入兵力的过程中出现的。

战争初期,中、日双方都投入了陆、海、空军部队。但中国海军的纯防御态势,未能对战役产生重大影响,空军的攻击行动也未能给地面部队以更多更长久的支援。日本军队的海、空军明显居于优势。地面战斗中,中国军队以3个师1个旅强的兵力,攻击总数约15000人的分散固守据点的日本军队,数量上虽占有一定优势,却未能达到战役目的。8月18日以后,中国不断投入新的兵力,然始终未能形成强大的战略突击力量。8月19日以后,分批抵达的日本援兵,不仅再次打破了中国军队逐次投入兵力所形成的优势,而且破坏了中国组建第

15、第 21 集团军以实现战役企图的预期战略构想。

待到日军第二次大规模增援淞沪战场时,颓势已无法扭转。纵观中日双方投入兵力的过程,明显存在着3个问题:

其一,初期兵力投入方向。战役初期兵力的投入,当以实现战役目的的需要为依据。中国军队进攻战之初,旨在令歼固守据点的日本军队,因此,必须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日军增兵途中的3至5天)内,一举取得成功,如其不然,日军援兵抵达,必然会破坏初期战役的全盘战略。鉴于此,中国集中主力持续攻击日军驻沪部队指挥中心——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但这恰恰是日军防守最坚固的方向。在缺少特殊作战手段(如坦克、重炮以及接近爆 破技术等)的情况下,中国步兵无法攻克敌据点,亦未能及时投入重兵(如动用长江沿岸和杭州湾北岸守备部队)于该攻击方面,徒然消耗了宝贵的时间。8月20日,中国军队攻击重点改向汇山码头,谋求中央贯穿,分割包围敌军,当已接近目标时,日军援兵已达战区,给中国军队侧背造成直接威胁,中国军队不得已而放弃进攻,随之整个阵线改取守势,丧失了克敌制胜的有利时机。孙子曰:“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就此而言,初期投入兵力不足和主攻方向选择不当,是导致中国军队初期作战失利的直接原因。其二,后续兵力投入方式。中国军队逐次投入后援部队于正面作战地域,起到了补充军力,牵制日军,消耗敌方的作用,但始终未能形成具有战略突击力量的作战集群,因而对敌构不成严重威胁。逐次投入的结果,是逐次消耗,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战役的形势。日军大规模增兵战场的行动只有两次,但因其力量集中,投入方向分别在南、北、中3个方向,形成的包围态势,打破了中国军队的作战方略,并且乘虚而入,迫使中国军队转变企图,逐步后退。

其三,预备兵力的设置。预备兵力,对于任何一次战役(无论是进攻,或者防御战)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恰恰在这个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上,中国军队犯了致命的错误。在长达3个多月的战役进程中,除各参战部队留置少量预备兵力外,整个战区始终未设置战略预备队,不仅不能扩张战果,而且无法应付突发事件。事实证明,仅靠战斗力参差的后续援兵,是难以完成支援、稳定战场的战略任务的,何况逐次到达之援兵,均被用于填补空缺或阻敌进攻,未能发挥有力作用。到日军在杭州湾北岸登陆时,战区没有可供调用的预备队,只好以刚刚抵达的3个师仓促应战,结果被日军一举突破防线,直趋松江,对苏州河南岸中国军队形成夹击包围态势,导致了防线的失守和部队的溃退。

三、防御作战

如前所述,在淞沪会战全盘战略上,中国军队居防御地位,而在该战役中的主要作战阶段内,中国军队亦多取防守态势。战略防御的目的是,扼守主要作战地域,阻止敌军接近国家最重要的中心和地区,在防守中消耗并削弱敌人力量,为转入战略进攻创造条件。就此而言,中国军队的作战行动,于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战略防御的目的。但其缺陷与失误仍很明显。

姿态消极,指导不力。整个防御作战,基本以阵地战为主,消极、被动地阻击敌之进攻。因淞沪战场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地面工事构筑不易,给防御作战增加了难度。在这种条件下,中国数十万大军,既未作纵深梯次配置,又未实施战役机动,加之一线部队过分靠近海岸及江岸,长时期遭受日军舰炮袭击,徒然增加了兵员伤亡。8月23日以后,中国各部队即被日军紧紧咬住无法脱身,往往为一城一地之得失,浴血相拼,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受 到极大限制,无力改变战场局势。仅有的一次主动进击,因组织指挥不力而失利,此后,再未能有转机。从拱卫南京的战略目的出发,当战事呈胶着状态之际,即在正面牵制敌主力的同时,组织部队迂回机动,实施内外线运动作战,并辅以有力的战役反攻和局部进攻,虽不致全歼敌军,但至少可以改变敌我态势,减少自身伤亡。不顾一切的硬拼死守,违背了保存实力的作战原则,削弱了中国军队的整体作战能力。退守失时,贻误战机。防御作战中,一线阵地的固守是重要的,必须的,但并不是唯一的,不可变的。战争实践证明,适时的退却不仅是防御作战的有效补充形式,而且是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时保存实力的积极措施。大兵团作战条件下,易于集中众多威力强大的攻击武器,防御一方也易于因此而遭受重创;同时,绵亘的防御正面时刻存有薄弱点之虞,一旦正面防线被突破,不及增援拒阻之时,极有可能引起整个阵线的崩溃。所以,当退之时而不退,实为不智。淞沪战场上,中国军队围攻战失败,改取守势后,日军全力向蕴藻浜地区冲击,企图分割包围中国军队中央作战军。此时中国军队未以后续部队占领苏州河南岸阵地,掩护第一线部队转移,继续阻止敌军,而将之投入蕴藻浜战线,与敌苦争多日,机会丧失,待第9集团军等部败退至苏州河南岸时,阵地已朝不保夕,且左翼作战军亦被逼退。至敌于杭州湾北岸登陆时,中国军队理应迅即向吴福线转移。由11月7日至10日,因国民政府仍寄希望于国联调停,乃命部队死守,等战区部队全线退却时,已延误了整整4天。吴子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犹豫不定,在政治上,有时并非没有道理,但在军事战略上,其危害则是极其深重的。此期间,部分部队已接到转移命令,开始行动,继续固守在事实上已不可能,全线的溃退,不仅造成了部队的重大损失,而且无法立足吴福线,使日军直由淞沪追击到南京外围。有御无备,防守无为。战略防御以守为要。按照预期战役计划及战役发展进程,预先做好逐次抵御的各项准备,是军事战略必不可缺的。在这一方面,第3战区的作战部署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矛盾性;事实上进行着一场防御战,但在具体战役部署上却又未作任何实质性的防御安排。首先是未留置战略预备队,其次是吴福、锡澄、乍嘉三道永备国防工事线未留部队防守,不仅部分未竟工程无人完善,到部队撤退至该线时,连门都打不开,预定至战时再沟通的工事堑壕,甚至未曾动工。耗费巨资修建的工事,派不上用场。

通常情况下,防御作战离不开既设阵地,逐次抵抗,即意味着逐步退却防御。从战略上讲,既设国防工事线对保卫南京的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设若战役初期的作战企图是一举歼灭驻沪日军,而以完善及守卫工事线为不必要的话,那么至少到8月23日以后,即日军大规模增兵淞沪,上海市区战线外移时,当应开始准备,然在长达2个多月的时间内,竟然无人想到此事,真乃匪夷所思。三道国防工事线被日军越过之日,亦即淞沪会战结束之时。

四、指挥体制

军队的作战活动,离不开一定指挥体制的领导。战争的实践表明,只有全面地考虑准备与进行战争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条件,实事求是地估计敌人的能力与行动,并动员国家和军队的全部力量去战胜敌人,才能在战争中正确地领导军队。战时军队领导体制,应力求使领导的形式和方法最大限度地适应战争的性质,力求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达到统一,并且符合精干、高效的原则。淞沪会战,在中国方面,是一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会战爆发之际,正值日军吞噬华北,逐步南侵之时,全民抗战的高潮已经到来。

适应领导军队正面抗战的需要,8月15日军事委员会(即最高统帅部)颁布了中国军队战斗序列,京、沪、杭地区为第3战区,随之,将战区正面部队分为左翼、右翼和中央3个作战军,辅以特别地区的守备区,建制集团军、军、师、旅、团,形成了领导军队的战时指挥体制。当增援部队陆续抵达战区,参加各作战方向后,战区部队编成逐步扩大。在这一过程中,部队调动频繁,配置不定,给作战指挥带来的困难,大兵团作战之大忌随之出现,一是越级指挥。司令长官冯玉祥抵达战区时,张发奎询问他,配属一线的一个炮兵连哪里去了,冯玉祥说他不知道。最后才查明,原来被最高统帅部调到左翼去了。战时最高军事领导机关,隔着战区、集团军、军、师、旅、团,直接调动一个连的兵力,而各级指挥官都不知道,这种情况,在平时是不可想象的,在战时,只会造成组织指挥的失度与紊乱,此种现象,在各部队中,屡有发生。二是编制不一,机构重迭。会战之初,战区下辖集团军、师、旅、团,后在一些部队又增设了军,9 月中旬以后,又设置了军团。机构膨胀,叠床架屋,职责不明,命令、指示及报告,层层递转,费时费力,于作战有损无益。三是因人设职。作战部队的编制及指挥职务,本应按战时条律法规、投入兵力及组织指挥部队的实际需要来设定。但第3战区于战事进行中,不顾客观实情,以论资排名、平衡照顾、奖励军功等为理由,虚设编制,虚提职务。设置的一些军,只辖一个师,军长亦即师长。许多部队,编制很大,实辖兵员极少。皆大欢喜的虚假现象,是不会对作战产生实际效益的。四是指挥体制调整不及时。战争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的,在杀伤敌方的同时,自己也会造成伤亡。当减员严重,或补充不及时时,适度裁撤一些编制,或合并一些部队,可保证对部队的集中统一指挥。第3战区在战斗过程中,部队伤亡极其惨重,一个师、一个团剩余几百人、百十人的情况时有发生,但部队编制基本未予调整。大编制,小部队、既难当大任,又无法小用,上、下各级均感为难。会战中期,设立了3个作战军,至部队退守苏州河南岸时,中央作战军被撤销。此后,部队实施战略退却,混乱无序,战区亦未及时调整指挥体系,左、右翼作战军一直保留到会战结束。此时的指挥系统,实际上已不存在。

第二篇:淞沪会战观后感

观淞沪会战有感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2个旅团3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75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并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虽然我也不是什么军事专家,但我一直对这个问题很困惑,就是为什么在伤亡如此之大的状况下,依然败了呢?这不禁让我对他们执行的战略战术表示怀疑。既然明知会有如此大的伤亡,那我方就应该速战速决,快速推进。说的简单一点,日军的三八大盖、火炮、机枪总有打光的时候吧?上海这块又不是他们的地盘,短时间之内应该很难拿到有效的补给,同样是消耗战,就不应该打打停停或是干脆退下去重新整备,因为这样给了日军时间,他们就能拿到补给,等我们再往上冲的时候,就又是一场无止境的牺牲消耗。这种状况就仿佛是自己被打了一枪,还要傻傻的等着人家上好膛,再接着打一枪,然后再上膛,如此往复。战术。总体上看,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重演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场景。一方面,敌军没有利用自身具有的机械化装备,发挥机械化部队快速机动的特长,通过大纵深的侧面快速迂回,实现对我方的包围,反而是反复实施正面进攻,形成残酷而低效的消耗战,因此,日本陆军的表现是远远无法与其德国同行相比的;另一方面,国军仍然沿袭北伐战争模式,在己方单兵素质远不如敌,重型武器也不如敌人的情况下,实施地毯式的密集人海攻守战术,而且机械呆板地试图不惜代价守住每一寸土地,而不是利用内线作战的优势,攻击敌方的薄弱环节,最大限度地消耗敌人的人力和物质资源。这样的人海战术,是共产党军队从来都没

有干过的,但偏偏是后者硬被“国军”及其盟友扣了个“人海战术”的帽子。

再反观战略布局,竟然忽视了杭州湾,以至于被敌人包抄,重点是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止一次地发生了。之前的太原保卫战不也是被人抄了后路而被迫撤离。不过,日军在上海浴血缠斗三个月,才勉强攻下国军的阵地,已经使得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抗日实力与决心,产生刮目相看的态度,而日军久战未胜,日本的民心士气,则出现了怀疑与困惑。日本几乎已经可以确定,无法在短期内结束与中国的战争,那么日本就将面临其战略最大的致命弱点,就是日本缺乏战争与民生的资源,根本经不起长期的消耗,一旦它无法在中国战场上达成速战速决,那么最后的溃败,也就成为日本无法避免的命运了。总之,中日两军的东线作战绝对是不可能避免的,与其让日本掌握主动,不如让其陷入被动。虽然日军并没有沿平汉线长趋武汉的作战计划,但是中国却不可不防这步。蒋介石主动将东线变成为主力战场,有着后勤与指挥的实际需要。因为国军的主力与补给,多数来自长江以南地区,当时的陆路运输能力,在日本空军的压力下,无法支持大军在北部的作战。但是若在上海作战,不但地理较近而且长江即是运输的动脉,这里也是蒋介石的地盘所在,就近指挥,比较灵活方便。在淞沪会战惊心动魄的三个月当中,全中国上下凝聚出了一个共识,就是中国“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整个民族决心以全面的牺牲来面对历史危机的挑战。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第三篇:从淞沪会战看中国军队的民族特点

从淞沪会战看中国军队的民族特点

夏胜军

2015011944 材料学院

摘要: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期间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场战役,国民政府投入了当时中国军队的主力同装备、素质均占据优势的日军展开了长达三个月的鏖战,彻底粉碎了日寇三月亡华的迷梦。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军队一改过去军阀混战中乌合之众的面貌,表现出了作战灵活、勇于牺牲、坚韧顽强、坚决服从上级命令、拒绝投降等特点,体现了中国军队这一中华民族特殊群体身上的民族特性。关键词: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民族

1.背景

淞沪会战自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开始,至同年十一月十二日国民党军队西撤结束,共历时三个月,规模之大、交战之激烈、国军各部表现之积极,都堪称是抗战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的表率。并且,与日后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大会战不同,淞沪会战是以中国军队围攻驻上海日军陆战队拉开序幕的,最先投入战斗的陆军八十七、八十八师并非充当炮灰的杂牌军而是国民政府装备最好的主力德械师,这显示了当时中央政府全面抗战的非凡决心,这一点与当今广大国人的认识有所不同。另一方面,由于此前平津战事的激励,此时中国军队的士气空前高涨。所以在这场会战中,国军各部队表现均英勇积极,中国军队的诸多民族特点因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①2.民族特点

2.1 对于劣势装备的创造性应用。

虽然此役国民党军队计划已久,首先投入作战的两个师兵力上占据压倒性优势(据白崇禧将军回忆,我方认为日军驻沪部队当时仅有海军陆战队万余人,实际日军还不足万人),配属的炮八团、十团两个重炮团,以及稍后投入的陆军装甲兵团都是中国当时最现代化的部队。尽管国民政府已经倾其囊底,但与日军相比,仍然极为弱小。这里说的弱小,并不是装备落后多少,而是数目太少。仅以炮兵为例,国民党军装备的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SFH 18一百五十毫米榴弹炮和PAK 35/36三十七毫米反坦克炮都是当时一流的火炮,这些源于中德技术合作的先进武器,性能甚至比日军使用的同类产品还要优秀许多。但是这些装备的数量实在太少,中国军队仅有的两个重炮团,加起来的火炮数目也仅与日本军队两个野战师团配属的支援重炮数量相同,更不用提日本海军那些口径更大数量更多的舰炮了。

然而尽管局面如此不利,但中国炮兵在淞沪会战的表现依然出色,有力地支援了步兵的作战。战役期间,中国军队右翼兵团的支援炮兵只有独立炮兵第二旅第二团一营的八门博福斯山炮,而与之交锋的日军陆海军火炮多达数百门。但在与日军的交锋中,中 ①②②

③ 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北京.华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87页

宋希濂,黄维等:《淞沪会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③ 马振犊:《抗战爆发前德国军火输华述评》,载《民国档案》1996年第3期,第80页 国炮兵不仅战果丰硕,而且毫发无伤,这与中国炮兵战法机动灵活不无关系。在中国炮兵手中,这种本就十分先进的火炮充分发挥了轻便灵活机动性好的优点,隐蔽出击快打快撤,尽量躲避日军精准的压制炮火。而为了达到快打快撤的目的,中国炮兵冒着受伤的危险改进装填操作程序,让这种没有自动装弹机的火炮达到了二十五发每分的极限射速(火炮本身从后座到复进就需要两秒的时间,炮兵在火炮刚后座就要退膛,并在还没有完成复进时就装填新弹,这么做炮兵非常容易被滚烫的弹壳和猛烈后座的身管弄伤)。并且,这些陆军火炮还以惊人的勇气同日本海军展开了炮战,虽然由于火炮口径小、缺少专用穿甲弹,并没有击沉日本军舰,却也取得了击伤日本海军大佐伏见宫博义亲王这样的战绩,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中国炮兵的在淞沪会战中的表现完全无愧于国家的重视,他们的表现也体现了当时中国军队尤其是技术兵种的对于武器装备的熟练运用——无论是海军空军炮兵还是当时仅有雏形的装甲兵,都充分地发挥了手中装备的威力,虽然受到国力的限制他们没能取得更大的战绩,但他们过人的军事素质和职业精神依然值得后人的铭记。

①2.2 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

很多人把中国军队的牺牲精神简单理解成不怕死,事实上不怕死应当是职业军人的基本素质。美国南北战争的葛底斯堡会战中,两万南方美军迎着密集的火枪和火炮,爬过壕沟和围墙去攻打北军阵地,伤亡惨重尸横遍野却仍然几乎击溃了对手,直到伤亡百分之九十前线指挥官阵亡才崩溃;一战时期英军用同样的阵型向索姆河的德军机枪阵地发起密集冲锋,一天之内横尸六万;我们的对手日本,在二战期间更是以士兵悍不畏死敢于白刃战而著称于世。而对比这些国家的军队,我国军队并没有像排队冲向机枪阵地这样勇敢的近乎鲁莽的事例,也就是说中国军队并不比其他国家那些职业军人更不怕死。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有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有堵抢眼的黄继光,这些人还不能体现出中国军队更不惧死亡么。但实际上,我们的这些英雄所做的都是无奈之举,如果董存瑞黄继光的部队有大口径的重炮,那么他们根本用不着牺牲就可以拿下阵地,我们这么做只是因为我们缺少先进的装备,而不是因为我们的军队是一帮只知道猛冲猛打没有头脑的亡命之徒。

事实上,中国军队的牺牲精神,是应当源于那种牺牲小我的大局观。淞沪会战后期,国民党军队开始逐渐撤出战场,为了保证安全撤离并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八十八师谢晋元部奉命掩护主力部队撤离留守四行仓库。作为经历了惨烈淞沪会战的军官,他应当清楚阻击日军的任务必定是有去无回,但谢接受任务时毫不推辞,谢晋元部官兵有部分本已随主力后撤,接到命令后又立刻返回归队,可见态度之坚决。谢部与日军激战数天,所部官兵都已决定以身殉国,但最高统帅部考虑多重因素命令他们退入公共租界。谢晋元等官兵虽然极不情愿,依然服从统帅部的命令退入公共租界,以至于被租界当局缴械再到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军征为苦役,谢晋元团长也被叛徒刺杀,四行孤军境遇凄凉。虽然没有能够杀身成仁血洒疆场,但这种顾全大局牺牲自我的精神在世界各国军队也是少见的,而这正是我们国家军队的突出特点。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顾大局识大体,我们的军队也处处体现了这种精神,无论是炸碉堡的董存瑞还是堵枪眼的黄继光,①②

② 萨苏:《国破山河在》,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版,第24-36页

宋希濂、黄维等:《淞沪会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114-116页 都不是因为不怕死三个字才干出了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牺牲精神才是他们如此无畏的真正原因。

2.3 恶劣环境下的坚忍

由于国民党统帅部在战略上的失误,淞沪会战没能利用上中央政府在战前花费大力气修建的永备国防工事,并且直接将大量部队暴露在了日本优势的海空军打击下。而中国军队仅有工兵临时修筑的野战工事,不仅承受不了日军重炮的轰击,更无法抵挡日军空军和海军的狂轰滥炸,日军的炮击常能造成中国军队的惨重伤亡。另一方面,日军在开战后迅速将中国空军消耗一空,夺取了战区制空权,导致中国军队在调动、集结时常常受到日本飞机的扫射而伤亡惨重;投入作战的国民党军炮兵也由于对方的优势火力压制,不得不分散隐蔽难以集中火力支援步兵。因此,整个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基本是以血肉之躯对抗日军大规模投送的各种弹药。而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军队依然可以与日本军队鏖战三个月,其中在中期的战役相持阶段,双方在罗店、宝山、蕰藻浜等地展开拉锯战,阵地几度易手,幸存的战士用死去战友的的尸体做掩体继续奋战,很多伤员在得不到治疗的情况下依旧浴血奋战。美国军队有世界上最一流的保障条件,阵地上受伤的士兵都能得到很好的治疗,更不会存在战友尸体来不及处理的情况。即使作战条件如此优越,仍然有大批士兵在连续作战时精神崩溃失去战斗力。而相比之下,十八军在罗店和日军精锐第五师团交手,不仅没有优势的支援火力,甚至连很多重伤员都得不到有效的医治,战士们眼前是受伤垂死的战友,身边是日军猛烈炮火炸起的尘土和弹片,受到的是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却依旧同日军殊死争夺。这是一个国家弱势时的不幸,却也就此磨砺出了中国军队空前的坚忍。

十余年后在朝鲜半岛的长津湖地区,志愿军第九兵团穿着单薄的冬装奋战在零下四十度的低温中,用简陋的武器痛击美军陆战一师,迫使美军第十军十万余人从兴南港登船撤至釜山。美军对于志愿军的忍耐力感到震惊,因为即使是有着完备后勤体系的美军在战役期间也觉得严寒难以忍受,而志愿军在这种情况下依然保有相当高昂的战斗意志。事实上,中国军队这种坚韧顽强的品质,正是中华民族顽强坚忍民族品格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历久弥坚顽强生存的力量源泉。①2.4 对于上级高度纪律性的服从

这一点从一个小例子就可以看出。淞沪战役初期,中国军队进攻杨树浦租界日海军陆战队阵地时,张治中将军亲临前线,看到装甲部队没能突破日军防线,就命令坦克部队立刻向杨树浦租界冲击。坦克连连长解释说坦克状况差日军火力猛,步兵也没法及时跟进,是在难以进攻。张治中将军说“那不行,你的坦克不攻入,休来见我!”最后那个刚从军校毕业的坦克连长驾驶破旧的坦克(是从维修厂中临时调出来的)一直冲到了汇山码头,因为孤立无援最终英勇牺牲。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坦克手明知冲进日军阵地没有步兵跟进就是死路一条,但还是毅然决然的执行了上级的命令。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姚子青营死守宝山直至全军尽墨,也是中国军人坚决执行上级命令的典范。人们都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因此中国军队的服从看上去并不 ①②

② 何楚舞、凤鸣、陆宏宇:《最寒冷的冬天Ⅲ——血战长津湖》,重庆出版社,2014年版第79-80页

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北京.华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91页 算什么。但是这种服从正是高度纪律性的体现,只有一直纪律严明的军队才能做到真正的令行禁止,才不至于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土崩瓦解。

2.5.绝不投降的铮铮铁骨

在整个淞沪会战中虽然中国军队投入兵力很多,最终撤退组织得比较混乱,但却并没有出现苏联军队在基辅会战、德国军队在斯大林格勒会战那样大规模被俘的现象。即使是深陷敌军重围的部队也是战至最后一兵一卒而决不投降。西方国家往往将这种现象归结于中国文化中对于本国俘虏的苛刻上,而很少注意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淞沪会战作为全面抗战的第一场大会战,参战官兵均已意识到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自己投降固然可以保全性命,但绝不可能把身后的亲人交给敌人请求宽大处理。

在我国历史上对外侵略获取利益的战争少,奋起自卫保护领土人民的战争占了大多数。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的历次作战已经说明,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贪图保全性命而轻易投降,最终给我国人民带来的只有屠杀和灾难。甲午战争中的旅顺大屠杀,抗日战争中的南京大屠杀皆是如此,一支保家卫国的军队容不得向对手屈服。因此,是中国历史上战争的特殊情况造就了一支不愿投降的军队,这也是古老中国在战争认知上与西方国家的不同给军队打下的烙印。

3.启示

淞沪会战作为全国抗战之表率,为全民族抗战吹响了号角。在这场规模空前的国土保卫战中,中国军队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都是中国军队这个中华民族特殊群体身上民族性的体现,这些优秀品质在一代代中国军人身上得到了传承,我们没有丢失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中国军队的这些特点依旧是其赖以立足的根本。但是,我们在大力弘扬和传承这些优秀品质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战争中具备决定性作用的不只是人,淞沪会战中国军队占据了绝对的人力优势,发扬了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却仍然无法战胜日本军队。在当下技术条件主导的战争中,我们当然应该保持钢少气多的勇敢精神,但也该认识到高技术装备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努力提高军队的现代化水平,让中国军队除了发扬精神力量,也可以用先进的武器和战术,少流鲜血,更加有效地保卫国家。

参考文献:

1.2.3.4.5.6.7.8.萨苏.国破山河在[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黄维,宋希濂等.淞沪会战[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汪海涛.血肉筑长城——八一

三、印缅抗日战场琐记[M].清华大学图书馆藏 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4.何楚舞,凤鸣,陆宏宇.最寒冷的冬天Ⅲ——血战长津湖[M].重庆出版社,2014 马振犊.抗战爆发前德国军火输华述评[J].民国档案,1996(03):76-85,CNKI

端龙云.论淞沪会战期间制空权的丧失及其影响[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35-36,CNKI 冯杰.铁甲荡寇——国民党陆军装甲兵团沪宁抗战记[J].军事历史,2005(07):34-37,CNKI

第四篇:会战总结

关于原相煤矿提升运输大会战工作总结

为促进我矿提升运输的安全管理,从根本上清除提升运输的安全隐患,有效遏制各类运输事故,通过两次提升运输大会站,矿井在提升运输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将轨道提升、皮带运输会站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轨道运输大会战工作情况

(一)领导重视、齐抓共管

1、由矿领导牵头组织成立轨道运输会站领导小组,对井下各巷道进行了全面排查,做到了全覆盖、无死角的大排查,对查出的问题及时进行三定五落实。

(二)矿井会站期间主要工作成果

1、完善了矿井各斜巷一坡三挡等阻车装置

对井下各巷道进行全面排查,对斜巷内短缺的阻车装置,重新设计改造阻车装置,目前已经安装挡车棍型的阻车装置20套。

2、绞车能力重新核算

完成了井下各斜巷提升运输能力的重新验算,确保巷道提升挂车数量与能力相匹配。

3、牌板设计、制作

完成了绞车管理牌板的设计、制作,对照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重新设计制作绞车管理牌板,确保牌板内容满足管理要求。

4、完成了斜巷提升运输(班前)培训及考试

针对矿井实际情况,由机电科组织开展了班前提升运输培训,利用各区队班前会10分钟时间,采用演示斜巷运输警示片和讲解事故教训,共同学习了斜巷提升运输的安全要点,并对提升运输作业人员把钩工、电机车、提升机司机岗位人员进行了考试。

(三)各区队会站工作情况

通过此次会站工作,轨道运输工作取得的成果比较满意,现将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1、三违方面

会站期间共查处综采队违章作业2次,分别是1206轨道巷,JSDB-13双速绞车未做钩头的前提下,斜巷拉运物料。另一起为同一地点1206轨道巷,JSDB-13双速绞车在无人操作的前提下,在斜巷半坡挂3辆矿车。

2、各区队完成情况 1(1)综采队

会站期间排查处综采队隐患问题共计31条,已经整改20条,11条未整改;合计罚款1700元。

(2)掘一队

会站期间排查处掘一队隐患问题共计6条,已经整改3条,3条未整改;合计罚款300元。

(3)掘三队

会站期间排查处掘三队隐患问题共计53条,已经整改39条,14条未整改;合计罚款1800元.(4)工掘队 会站期间排查处工掘队隐患问题共计13条,已经整改10条,3条未整改,合计罚款100元.(5)轨道队

会站期间排查处轨道队隐患问题共计32条,已经整改29条,3条未整改,合计罚款2500元.(6)机电队

会站期间排查处轨道队隐患问题共计3条,已经整改3条.(7)皮带队

会站期间排查处皮带队隐患问题共计3条,已经整改1条,2条未整改,合计罚款2000元.(四)评比

针对前期会站要求:

1、对本次活动非常重视整改到位、符合要求的单位给予一次性奖5000元,另奖队长、机电队长各1000元。

2、对本次活动不重视没有整改到位,差的单位给予一次性罚 5000元,另罚队长、机电队长各1000元。

通过通过问题整改情况,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评比,在此次斜巷运输会站表现比较优秀,综采队在会站中表现较差,根据会站奖罚规定,对以上两家单位进行奖罚。

三、针对两次会站取得的效果比较明显,根据会站文件精神,本次活动取得较好效果,对领导小组成员及机电科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二〇一七年九月二十八日

第五篇:会战总结

会战总结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个月会战圆满的落下帷幕。我们装配工段在会战过程中,完成电机组装63台/76节;泵组装66台/111节;保护器组装63台/126节;电缆验收24盘;电缆头制作46条.为了总结成绩,弥补不足,现我代表装配工段的全体员工总结如下: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从会战动员大会召开后,我们工段全体员工迅速领悟大会精神,根据动员大会上提出的会战目标,结合本工段的实际情况,把目标任务细化,明确到每天应该完成多少生产任务。在会战过程中,我们工段全体员工主动加班确保当天会战任务当天完成,绝不把当天的会战任务放到明天。利用班前会时间,对昨天的会战任务进行总结,并对今天的会战任务进行布置。

二、团结协作,努力奋斗。我们装配工段人员少,任务重。为了能够完成会战任务,我们工段的全体员工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充分利用每一钟,如果哪天会战任务紧,大家吃好午饭后,放弃中午休息时间,就投入到工作中去,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由于我们装配工段泵组装班只有顾朝文一个人,在压板钳是无法完成。我们工段的其他员工在他需要压板钳时,主动去帮助他压板钳。当哪个班组任务完成好以后,总是去帮助还没有完成任务的班组,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

三、执行工艺、确保质量。在会战过程中,由于会战任务比平时的任务要多,但是我们工段全体员工严格按照工艺标准进行操作,对应该做的试验绝不放过。深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

在会战过程中做到安全生产。

总之,成绩属于过去,我们会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会继续发扬会战过程中好的作风与做法,为力神泵业的明天做更大的贡献.在会战过程中给我们工段提供帮助的兄弟工段与个人表示感谢.

下载淞沪会战总结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淞沪会战总结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辩论赛:淞沪会战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反方攻辩小结

    谢谢主席,谢谢评委,也谢谢对方辩友精彩的陈词,我在此重申我方观点,我方认为淞沪会战是弊大于利。我方坚持认为淞沪会战弊大于利。 我方真的不敢否认对方提出诸如淞沪会战1.粉碎......

    顶板会战总结

    顶板会战总结 为抓好掘进工作面顶板管理,确保安全生产,于2014年5月10日~8月10日开展了“抓质量、保安全、促生产”为主要内容的顶板管理会战活动。我队积极贯彻执行“安全第一......

    百日会战总结

    **局“百日会战”总结我局对“百日会战”活动高度重视,专门召开局党组会议进行研究,制定了“百日会战”《实施方案》,确保活动取得实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机电会战总结

    关于开展机电会战总结 响应公司号召,我矿按照公司要求从2013年4月20日至6月20日在全矿开展了机电运输会战活动,在这两个月的时间内,我矿机电运输管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 我......

    百日会战总结

    呼中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百日会战”工作总结 2011年呼中区食品药品监管局餐饮 监管工作总结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地局精心指导下,我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划......

    老兵回忆淞沪会战:最惨烈时十个人只活下两个

    夏继勋,1914年出生,家住济南市槐荫区南辛庄北街66号。为混口饭吃,夏继勋于1933年参军抗日。1937年,夏继勋参加了抗战中最惨烈的战斗——淞沪会战。之后,夏继勋被日军俘虏,关押在南......

    机电会战总结(精选五篇)

    石圪节煤业二О一三年 矿井机电安全工作竞赛活动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2013年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确保机电源头安全、动态安全和变化安全。坚持管理、装备和培训并重......

    百日会战总结(五篇范文)

    百日安全会战总结 为深刻汲取贺西矿“3.16”皮带伤人事故和新阳煤业“4.1”矿车伤人事故的教训,扎实开展安全大反思、大讨论、反骄破满、整改提高,彻底排查治理各类安全隐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