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鄂教版五年级第四单元 我爱你中国范文
鄂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 第四单元我们都炎黄子孙
一、知识回放。根据单元内容完成下面各题。
1、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很久以前就有(人类)生活。我们的祖先利用(大自然)的恩赐,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一代代繁衍至今。
2、孔子姓孔名丘,是春秋时期鲁国人。通过努力学习,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3、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在(李白)的笔下被描绘的淋漓尽致。
4、我们知道的历史文化名人有数学家(祖冲之);科学家、文学家(张衡);药物学家(李时珍)。
5、河北赵县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叫(赵州桥)。它是隋朝名工匠(李春)设计制造的,已经历了1300年,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桥。
6、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是;(中国)、(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四大发明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这四大发明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7、中国的文字称汉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传说至今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有一个叫(仓颉)的人看到(鸟兽)的足迹后,创造了中国文字。
8、《我的中国心》唱出了世界各地(华人)的心声,道出了他们对(祖国)的眷恋。
9、(指南针)的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10、火药在(唐代)开始用于战争。
11、越王勾践剑出土于(湖北荆州)。
12、(文物古迹)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财富,它是有限的、会枯竭的、不可再生的。
13、戏剧艺术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剧种是(京剧)。
14、飞流直下三千尺(写庐山);天苍苍,野茫茫(写内蒙古草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泰山)。
15、我国的资源特征是(资源储量大)、(人均资源少)。
16、炎帝和黄帝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被公认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17、炎帝尝遍百草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的创始人,被称为(神农氏)。
18、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作(甲骨文)(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是现代汉字的起源。
二、交流。
1、有许多词语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劳动生活和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收集词语,并写下来。
答:我收集的反映祖先劳动生活的词语:刀耕火种、钻木取火、结绳记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请写出“炎黄子孙”的来历。
答:我能写:黄帝和炎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那时
候,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为了生存发展,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盟。经过世代繁衍,形成了华夏族。华夏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祖先,这就是“炎黄子孙”的来历。
3、我国古代有许多举世闻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艺术家和史学家。”请选择其中的某一家,摘录他们的名言或故事。(在所选的内容上画“∨”,摘录名言须两则以上。)
我摘录的名言(故事):孔子名言“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请写出世界上最早关于火药的记载。
答: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制造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国家。早在1300多年前医药书籍中就明确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将硝石、硫磺、木炭三样东西合在一起,即能燃烧和爆炸,称为“火药”,这是世界上关于火药的最早记载。
5、选择文物中的“陶瓷、青铜器、纺织品„„”等其中的某件文物,介绍给同学。
⑴我选择的文物:青铜大立人
⑵我的介绍:这尊青铜大立人铜像高达262厘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青铜人像。它是军阵中的“领袖”,头戴冠,脚上戴有足镯,站立着,身上穿着三层衣服。外衣上满是装饰图案,包括龙纹、鸟纹、虫纹、目纹。
6、试举出三个我国古代的“世界第一”。
答:我国是第一个使用纸币的国家。第一个有关于日食、彗星的记录的国家。华佗第一个使用麻醉药,比欧洲早1600多年。
7、请摘录一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我的摘录: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凡是贪污、盗窃、破坏国家文物的,盗运文物出境的,造成文物遗失、毁坏、流失的,都要追究刑事责任。
8、请写出一个历史文化名人的小故事。我能写:王羲之7岁开始学习书法,坚持勤学苦练。相传他每天练习书法,在衣襟上勾画,时间长了,把衣服都划破了。在家里水池边习字的故事被后人以(临池)当作练习书法的称呼。王羲之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被称为“书圣”。
三、行动在线。根据单元内容做好下面的试题。
1、请写出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炎帝的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炎帝仔细观察鸟儿吃剩的稻粒,在地上结出了稻穗后,他便函亲自试种,获得了丰收。炎帝把种植方法教给大家,从此人们生活有了保障,所以尊敬地称炎帝为“神农”。黄帝的传说:相传四五千年前,有个部落的首领姓姬,号轩辕氏。传说他有很多创造发明,深受人们爱课后阅读材料:黄帝造车:那时候,人们要出远门,都靠步行;要运东西,也只能靠人背着走,十分辛苦。有一年夏天,黄帝戴着草帽干活,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他头上的草帽吹掉了。因为草帽是圆的,掉到地上像轮子一个滚出老远,他急忙追上去把草帽捡了起来。这件事给了他启发。他想,如果我们做一个架子,再装上能滚动的轮子,不是可
以用来装运东西了吗?回去以后,他就找来木料和工具,根据自己的设想做了一遍又一遍,试了一次又一次,最后,终于做成功了。这就是我国最早的车,样子很像现在的独轮手推车。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又把它改成了双轮车。后来,人们又驯服了牛,用它来代替人拉车。从此,人们出远门就有车子了,搬运东西也能用车了。
黄帝造船:一个秋天的傍晚,黄帝干完了活,同大伙坐在河畔休息。他看到水面上漂着许多树叶,其中有一片树叶上还爬着一只蚂蚁,虽然河水很深,蚂蚁在上面却安然自若。黄帝指着那片树叶,高兴地对大家说:“你们看,蚂蚁爬在树叶上,就能在河里浮着沉不下去。如果有像树叶一样能浮在水面的东西,人呆在上面,不是也同样能在水面上行动吗?”大家听了,都觉得有道理。第二天,他们就找来一根很粗很粗的树干,把它放在河里。可是,由于树干是圆的,人一爬上去,它就滚动起来,人根本呆不住。怎么办呢?他们又一起出主意,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树干中间的一段挖空,人坐在中间。哈!果然能坐稳了。后来,他们又用木头做了桨,从此,人就能在水面上自由行动了。这就是我国最早的船,当时人们把它叫作“舟”。这是世界造船史上最早的船。大家推举他当部落联盟的首领,尊称他为“黄帝”。
2、鲁班发明锯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给我们的启示:劳动创造财富,实践出真知。
3、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许多物品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请写出自己知道的物品名称。
答:我知道的物品名称:筷子、算盘、丝绸、瓷器。
4、请写出造纸术传播的时间和地点。A、公元4世纪朝鲜 B、公元3世纪日本
C、公元8世纪阿拉伯国家 D、公元12世纪非洲欧洲 E、公元16世纪美国 F、公元19世纪大洋洲
5、请写出我国独特的文化艺术的名称,并选择其中一个,说说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与影响。
⑴我国独特的文化艺术名称;文字、书法、京剧、中医、中华武术。⑵我选择的内容;中华武术。
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与影响:中华武术是中国特有的强身健体的方法,被外国人称为“中国功夫”,它不仅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也受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喜爱。
6、古代造纸术主要分哪几个步骤戴?
答:我能写:⑴浸润⑵舂捣⑶蒸煮⑷捞浆⑸晾晒
四、认知明理。
1、请写出秦兵马俑出土的意义。
答:我能写:它为研究秦代军事、文化和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它的发掘被称为“20世纪考古史上伟大的发现之一”。
2、有的同学缺乏文物保护的意识,请对他们提两条好的建议。答:建议一:了解文物的价值及文物存在的意义。建议
二、多学习文物保护的知识。
3、保护古文物我们小学生该怎么做?
答:首先,要有一颗敬仰的心。古文物历经沧桑,它在无声地讲述着历史,传达着历史的信息,我们应该尊重我们的历史,尊重历史流传下来的文物。对古文物我们应该爱护它,很好地保护它,不要让它受到任何伤害。有的小朋友随便触摸、攀爬,这都会给它造成伤害,这可不是一个有修养的小学生该做的!另外,要积极宣传保护文物的意义,让大家都了解保护文物的重要意义。对损害文物甚至破坏文物的现象要及时报告给家长或有关人员。4、2000多年前,秦朝统一了中国文字,这有什么好处?
答:文字的统一,促进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便利了国家政令的推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5、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华侨,他们还保留中华民族哪些生活习惯和习俗? 答:舞狮子、玩龙灯、穿唐服、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6、从陈嘉庚、丁肇中的故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答:我的感受;华人华侨与祖国血脉相通,心心相印,他们热爱祖国。
7、请写出现代汉字的起源。
答: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现代汉字的起源。
2、请写出汉字楷书八种笔画的名称。答:点、横、直、折、撇、捺、挑、钩。
3、“无论你走得多么远,你的心总和我连在一起;无论黄昏时树的影子有多长,它总是和树根连在一起。”你怎样理解这段诗句的含义。
答:祖国想念你们,你们也想念祖国。海外华人关心祖国发展,祖国人民也时刻挂念着海外游子。
4、我能写五种地方戏剧的剧名。
答:汉剧、楚剧、黄梅戏、越剧、川剧。
5、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A、为什么海外的华人区叫“唐人街”?
答:国为我国在唐朝时期十分强盛,各国人民把中国人称为“唐人”,所以海外的华人生活的地区叫“华人街”。
B、举两例说说,海外华人用哪些方式关心着祖国的发展和变化? 答:2013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海外华人欢欣鼓舞; 海外华人欢庆澳门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
第二篇:鄂教版五年级第三单元 我爱你中国
鄂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我爱你中国
一、知识回放。根据单元内容填空。
1、从中国地形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岭、雄伟广阔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起伏和缓的丘陵。
2、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气候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华北平原土壤肥沃,阳光充足,适合小麦和棉花的生长。长江中下游气候温暖湿润,水源丰富,被人们称为“鱼米之乡”。
3、长江、黄河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河。自古以来,母亲河用甘甜的乳汁,滋润着大地,哺育着万物。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4、长江日——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5、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绵延3000多年。安阳、西安、洛阳、开封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
6、台湾和大陆本来连在一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台湾才成为海岛。
7、在中国的史籍记载中,台湾在战国时期被称为“岛夷”,前后汉和三国时代称 “夷洲”,隋、唐以后称“流求”,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的名称。
8、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土地、森林、矿产、水„„这些都是人类的宝贵资源。
9、我国的领土从最东端到最西端相距约5200千米,从最北端到最南端相距约5500千米。陆上疆界长达20000多千米,大陆海岸线绵延曲折,总计长度18000多千米。
10、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在1662年。
11、荷兰侵入台湾是在1624年。12、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
13、我国政府将全国的行政区域分为省、县、乡(镇)三级。
二、行动在线。根据单元内容做好下面试题。
1、下面的内容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爸爸说:这里太冷了,穿羽绒服都不管用。叔叔说:这里太热了,真应该把游泳裤带来。
答: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我国的南北,气候温差大。
2、举一例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与当地气候有关? 答:傣族衣着比较单薄,他们生活在终年炎热的热带地区。
3、请举例说说,行政区划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答:例一:身份证; 例二:电话区号。
4、用一个事例说说,哪里有需要,人民解放军就会出现在哪里。
答:我能举例: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人民解放军奔赴灾区,抢救伤员,转移群众,运送物质。
5、写出全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及简称。23个省: 黑龙江省(黑)、辽宁省(辽)、吉林省(吉)、河北省(冀)、河南省(豫)、湖北省(鄂)、湖南省(湘)、山东省(鲁)、山西省(晋)、陕西省(陕)、安徽省(皖)、浙江省(浙)、江苏省(苏)、福建省(闽)、广东省(粤)、海南省(琼)、四川省(川)、云南省(滇)、贵州省(黔)、青海省(青)、甘肃省(甘)、江西省(赣)、台湾省(台)。4个直辖市: 北京市(京)、上海市(沪)、天津市(津)、重庆市(渝)。5个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宁夏回族自治区(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2个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澳)。
6、请你做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知道的北京胡同。
答:我知道的北京胡同:胡同是北京古老文化的体现之一。过去,胡同遍布老北京城,其中最长的胡同长3千米,最短的胡同仅长25.23米,拐弯最多的胡同叫九弯胡同。若把这些胡同连起来,长度不亚于万里长城,穿行在这些古老的胡同里,犹如走进了时光隧道,感受到了浓郁的古城风韵。
7、在黄河流域图上找找,看黄河发源在哪? 主要流经哪几个省级行政区,并写出这些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答:黄河全长5464公里,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黄河主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名称: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山东省。
8、在长江流域图上找找,看长江发源在哪? 主要流经哪几个省级行政区,并写出这些省级 行政区的名称。
答:长江中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千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的西南侧。主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和上海市。
三、交流。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查一查,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哪15个大中城市。
答: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绍兴、南通、常州、嘉兴、镇江、扬州、泰州、湖州、舟山。
2、请写出黄河、长江造成环境日益恶化的原因。答:我能写:污染严重、生态破坏、水土流失。
3、坐落在甘肃兰州的“黄河母亲” 雕塑,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感情。
答:我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雕像是一个孩子在母亲的怀中,母亲代表黄河,孩子代表中华民族。这雕像表达了人们热爱黄河的思想感情。
4、《单边电话》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我知道:边防战士驻守边疆,情系祖国,情系家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舍小家顾大家。
5、在中国的地形图上,标注了一些著名的地形名称,请找出来并写在下面。
答: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天山山脉,武夷山脉,昆仑山脉,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长白山脉,阴山山脉,太行山山脉
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葛尔盆地,吐鲁番盆地 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6、各地的汽车牌号上除了字母和数字外,还有一个汉字。你知道车牌上的这个汉字代表什么吗?请举5个例子说明。
答:我知道:这个汉字代表该车所在地的行政区的简称。如:鄂代表湖北省,湘代表湖南省,京代表北京市,琼代表海南省,渝代表重庆市。
四、认知明理。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完成下面的试题。
1、做好节约用电,我们能做哪些小事? 答:小事一:出门时随手关闭电源。小事二:阳光充足时不要开灯。
小事三:使用浴霸或电热水器洗澡时,动作要迅速,不要边洗边玩。
四、认知明理。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完成下面的试题。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查找资料,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⑴我知道“五岳”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⑵我知道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的名胜有:泰山、长城、黄山、敦煌莫高窟、九寨沟、秦兵马俑、武当山、颐和园、故宫、西藏布达拉宫、苏州古典园林。
2、请写出GDP的大意。
答:我能写:GDP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它代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劳动成果。
3、请把《乡愁》这首诗默写下来,并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感情。⑴我默写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⑵这首诗表达的感情:表达了两岸同胞盼望祖国统一,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4、选择“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资源”中的一个内容查资料,把自己查到的信息写出来。
答:土地资源:耕地,总量居世界第4位,中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亚洲大陆土地面积的22.1%,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 6.4%,是世界上国土面积广阔的国家之一。
矿产资源: 中国是世界矿产种类多、分布广、储量大、大部分矿产资源能够自给的少数国家之一。
水资源:总储量约2.81万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水量的1/4,世界排名110位,被列为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贫乏国家之一。
第三篇:鄂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教案
11、黄河源
教学目标:
1、会认10 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准确地运用词语,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
4、了解黄河的变迁,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母亲的保护意识。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
6、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母亲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想象黄河源头的美丽环境,体会作者对祖国如画江山的热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想请大家欣赏一段画面,请猜一猜,画面中出现的河流是我们国家的哪一条河?
师板书课题:黄河
师:你对黄河有哪些了解?(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现在,你对黄河有了怎样的认识?
师:今天,我们就跟随着作者一起去寻找那令人神往的源头。(补充板书课题“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重要内容。
1、大家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些什么?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要注意“缀、澈”是翘舌音,“恋”是边音。注意“辩”和“辨”的区别。
3、指名说说课文重要内容。
三、深入学习课文。
1、师:黄河源头的景色为什么使人迷恋?请自由读课文。
2、指名学生回答,并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3、师相机指导。
抓住在第一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子“向往已久的黄河源头就要到了”。来体会作者对黄河源头向往的程度之深,要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
第二自然段要抓住“飘舞、游荡、裹”来引导学生去想象,根据文字来相信黄河源头的美丽,并与朗读结合起来。
四、练习本课生字的书写。
第二课时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全班一起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二、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1、师:黄河源头的景色为什么使人迷恋?请自由读课文。
2、指名学生回答,并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3、师相机指导。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抓住重点句子“啊!令人向往的黄河源竟是这样有趣。”朗读品味作者的情感,同时也让读者从中受到感染。
另一个重点句子“啊!这就是黄河源头吗?捧起水,洗洗脸吧!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呀!”,请联系上下文,“啊!”包含了哪些情感?看看那一股股涓涓细流,那如棋子般的小石头,我不禁赞叹:“啊!„„”指名补充完整。欣赏课文插图:这就是黄河的源头,作者是怎样去亲身感受的呢?学生自由读本段,谈文字体会。
师:是啊,值得纪念的太多了,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黄河源的奇景会成为真实的永恒。让我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读吧。
三、拓展、积累、升华感情。
1、小结:难怪作者对黄河源如此的向往,它不仅美丽,而且它是我们炎黄子孙母亲河的发源地,更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象征,可是今天母亲河却在哭泣。
2、播放关于黄河的录象,同学们,说说看,你们有什么想法?
3、发起保护母亲河的倡议
4、积累背诵: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13、索溪峪的“野”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课前准备
收集张家界、索溪峪等有关的照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揭题导入
(1)欣赏张家界索溪峪的迷人风光。
(2)揭示课题:索溪峪的“野”
简介索溪峪
初读课文,感知索溪峪的“野”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指名分段读课文,初读反馈。
(3)抓题眼,引入研读。
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
(1)读了课文,索溪峪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野)课文通过哪几方面的描述来写出索溪峪的“野”?(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连游人也渐渐变得“野”起来。)
(2)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分组研读,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索溪峪的山、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
(3)赏析。(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块进行教学)
①赏析“山是野的。”
a齐读这一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述“山是野的”这个特点的?课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b赏析句子:“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
你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了一种惊险的美?(板书: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胆颤)c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一种惊险的美?(一线天、百丈峡,它们的名字听着也让人觉得害怕。)
d有感情朗读, 读出你的惊讶,读出你的赞叹,并谈谈自己的收获。②赏析“水是野的。”
a让我们跟着摄像师的镜头,来领略索溪峪水的野吧!
b赏析句子“索溪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索溪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闹”,十分调皮、可爱。也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一段中,作者还有哪些奇特的想象?(索溪峪是一个野孩子,山路是它的哥哥,树木是它的大叔,石头是它的弟弟。)C赛读,读出索溪的趣。
③赏析“山上的野物是‘野’的。”和“游人也‘野’了起来。” a快速朗读,想想“野”加引号的含义。
b赏析句子“人们,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了。”“返朴归真”是什么意思?(“返朴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课文中怎样写猴子与游人的“返朴归真”?
(4)仔细观察文章各段的写法,说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朗读积累,体悟索溪峪的“野”
课文以作者独特的视角,表达了独特的感受,让我们身临其境。要求读出感受,读出韵味,读中想象。(1)自己选择一部分练读。(2)合作读。
(3)齐读与个别读相结合。(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回归整体,拓展延伸(1)不同的人对同样的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这里的山野、水野,这里的野物“野”性十足,连来这里游览观景的游人也返朴归真,渐渐变得“野”起来。作者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在写景中表达了自己畅游其中的愉快的心情。
(2)课后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描写张家界、索溪峪的文章,细细品读,注意体会:他们对索溪峪的感受是什么?又是怎样表达的?
板书设计:
索溪峪的“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
天然的美
野性的美
畅游其间
无比愉快
概括写对索溪峪的独特感受——“野”
山野——惊险、磅礴、随心所欲
天然的美
野性的美 索溪峪的“野”水野——充满孩子的灵性
动物野——猴子亲热、调皮、野性十足
畅游其间
无比愉快
人野——大嚼、蹦来跳去、手提皮鞋丝袜
蹚过去、嘻嘻哈哈
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诗词诵读
观书有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明白诗人借方塘表达的感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读书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2人)一起读。
2、知道作者吗?你知道他的哪些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
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二、正确、流利地读诗
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学生读诗。
3、检查预习情况:
(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2)你能给“鉴”扩上一两个词吗?诗中的“鉴”又是什么意思呢?“徘徊”又怎么理解呢?
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
2、你说得错。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作者笔下的池塘说具体点吗?
(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
3、是的,这打开的“镜子”可漂亮了。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4、指名交流。指导朗读前两行。
5、同学门,站在这清澈美丽的池塘前,你一定会和朱熹一起询问:为什么池塘这般清澈?你知道吗?活水
生说原因(板书:池塘--------清澈),师生引读后两行。
6、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师:对呀,是不是搞错了?小组长赶快带领组员讨论一下,这池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
(1)小组讨论
(2)指名交流
(3)看来这池塘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样也有着深意。谁再来说一说?(板书:头脑---------灵活)
(4)是啊,每天的读书学习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头活水,只有日日读书,你的头脑才会明澈如镜,才会云影徘徊。所以题目是(生读)
(5)题目的意思是朱熹在看书时产生了一个感想,这个感想就是------(齐读诗)
四、背诵古诗
1、我想作者在读书时一定是又明白了什么人生哲理,他感受到读书对于自己的意义,他要把自己的这种体会告诉天下所有的人,怎么写呢?直接说“啊,读书重要,读书能让你头脑清楚、灵活。同学们,这样行吗?
2、(出示挂图)我们来看图。一天早上,朱熹披衣走出院门,他看书沉思,不时抬头望望远处的翠山,低头瞧瞧脚边的野草,他大目光停留在池塘里那跳动的波光云影上.突然,哗哗的流水声催生了他的灵感,他知道怎么去表达心里的意思了。(生齐背)
3、你记住这首诗了吗?自由背,指名背。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观书有感》是一首关于读书的诗,其中“问渠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千古名句。前面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也是关于读书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是千古名句。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古诗、名言警句?
2、全班交流,师补充。(另一首朱熹的《观书有感》)
3、小结:有人说,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你才更有智慧。有人说,能够摄取书中营养的人要比吃得更多的人更健康。同学们,读书吧,因为每一本书就是一级级阶梯,你每爬一级,就意味着向智慧。向成功迈进一步!
第四篇:鄂教版三年级第四单元教案
10.齐白石的画
教材简析:这篇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齐白石的画最基本的一些特点。作者先对齐白石和他的童年生活做了简单的介绍。接着从两个方面具体介绍齐白石的画。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10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感受齐白石画中美好的世界。教学重难点:
1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重点。
2感受齐白石的画反映出来的美丽世界,感受齐白石对生活的热爱是难点。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10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感受齐白石画中美好的世界。教学重难点:
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教学过程设计: 一. 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伴随着音乐,出示几幅齐白石的画。如虾蟹图、枇杷图老鼠图等。)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几幅画,它们都画了什么?看了有什么感受。2知道这些画是谁画的吗?他就是著名画家齐白石。3有那些同学知道他,给我们大家介绍介绍。4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简单介绍齐白石。
5今天我们要共同去了解的就是齐白石的画。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提出疑问,引领全文
1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有许多著名的画家,画画都有自己最拿手的,比如:徐悲鸿以画骏马闻名世界,戴嵩擅长画牛,郑板桥的竹子令人称绝,那么齐白石擅长画什么呢?默读全文,找找答案。2全班交流:
1)指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
2)齐白石擅长画什么?学生自由说边说边找出书中的句子读一读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一些重点词语
3)再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师归纳 画中国民间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a我们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物 b以前画家从不画的东西 c他最擅长画虾
3小结:齐白石的画与其他画家的画全然不同,他从“小”字着眼,从“微”字着手,使中国画表现出全新的风貌。他为什么能形成这样独特的风格呢?让我们再细读课文,找找答案。三. 学写生字。1齐读生字。2学生记字形。3师范写“物”。4学生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巩固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感受齐白石画中美好的世界。教学重难点:
感受齐白石的画反映出来的美丽世界,感受齐白石对生活的热爱。教学过程设计: 一. 复习导入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齐白石最擅长画什么
二. 细读课文,想一想齐白石为什么能从“细、微”处着手,使他画的画具有民间的活泼精神?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齐白石都画了哪些画,你最喜欢哪一幅呢? 2学生交流,并简单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画是哪个。
3请学生找到描写自己最喜欢的那幅画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
4学生交流朗读及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到是因为齐白石把画都画活了,所以才这么吸引自己,而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三. 拓展训练
1齐白石还画过许多的画,画过许多有趣的东西,(出示一组)你能不能像课文那样用一两句简单的话来形容这些画呢?
2指导学生相互交流,有兴趣的可以写下来。四.课堂练习。1多音字组词。sao()扫
sao()2听写。
著作 影响 农民 经历 取走 钓虾 富裕 姓名 植物 欣欣向荣 3我会比。
贫()源()烛()绘()品()愿()冲()会()
11.卢沟桥的狮子
教材简析:卢沟桥的狮子着重介绍了我国著名的建筑—卢沟桥上的狮子。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多得数不清。从课文生动的描绘中可以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会12个字,认识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把阅读、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学习边观察边想象的观察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卢沟桥的狮子的了解,激发起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历史的责任感。教学重难点:
了解卢沟桥狮子的特点,了解卢沟桥的历史意义。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会12个字,认识8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把阅读、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学习边观察边想象的观察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卢沟桥的狮子的了解,激发起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历史的责任感。教学重难点:
了解卢沟桥狮子的特点。教学过程设计:
一. 歇后语激趣导入
师:姜太公钓鱼 生:愿者上钩 师:卢沟桥的狮子 生:数不清 今天我们就学习《卢沟桥的狮子》,板书课题,齐读 二. 看了这个题,你有什么想法?想知道什么?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卢沟桥在什么地方?有多长?是什么样子的?桥上的狮子真的数不清吗„„
2根据学生的问题相机学习第一自然段。
三. 品读词句,学习观察表达,学习第二自然段 1议一议
引导学生对第二自然段进行朗读、品评。那些是作者看到的?那些是作者听到的?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比较五种不同形态的狮子,在比较中理解“大概”一词,了解这段文字的特点:先讲所看到的,再讲所想象到的。
4卢沟桥的狮子这么活泼、威武,谁想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来演一演。
5小结:正因为作者给不动的狮子注入了动作与情感,使它活起来了。由此可知,写作时,我们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把静的写成动的,把没有生命的写成有生命的,这样文章才生动形象。
6写一写:卢沟桥的狮子只有这些形态吗?你是从那里看出不止这些形态(生:„„),如果你是设计师,你还会设计出怎样的狮子?把你的想象写出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巩固识字,背诵第2自然段。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把阅读、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学习边观察边想象的观察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卢沟桥的狮子的了解,激发起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历史的责任感。教学过程设计: 一. 复习导入 1齐读课文
2将自己设计的石狮子的形态读给大家听。二. 了解历史,感情升华
1卢沟桥的出名不仅是因为石狮子多,各具形态,它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谁能把它讲出来?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呢? 3学生交流,结和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来谈。
4师补充“
七、七事变”的历史,了解卢沟桥的历史意义。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三. 熟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四. 课堂练习。1听写。
建筑 联合 拱形 圆柱 忘记 淘米 抗战 到处 2选择正确读音。
歇(xie xie)蹲(zun dun)厘(li ni)甚(sheng shen)
12罗马速写
教材简析:这篇课文通过对遗址、雕塑、喷泉的描写,表现出罗马城的面貌和丰富的内涵。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特点是首尾呼应。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学会12个字,认识9个字。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罗马的
过程和方法: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罗马城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了解世界优秀文化的热情。教学重点:了解罗马城的特点和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难点:感受罗马城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学会12个字,认识9个字。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罗马的
过程和方法: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罗马城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了解世界优秀文化的热情。教学重点:了解罗马城的特点和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难点:感受罗马城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播放罗马的风光短片)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去参观罗马城。
3、板书课题。
4、你想想作者会写些罗马的什么呢?请大家快速地看一遍课文,谁能最快发现?
5、交流:作者写了罗马的遗址、雕塑和喷泉。
6、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生字,小组交流。
3、出示生词,检查读音。
4、请6个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自主选择,读懂课文
学习课文的二、三、四、五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这几段话,边读边想:罗马城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2、同桌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
(1)遗址多(二、三段)引导学生了解:遗址基本在古城,历史悠久;其中最有名的是斗兽场,结合插图了解它的雄伟。看图理解词语“坍塌、废墟、残毁”。
(2)雕塑多(四段)CAI课件,感受雕塑的多与精美,并进行朗读指导,读出美感。(3)喷泉多(五段)A说说对喷泉的感受。
B想象喷泉的姿态,有的„„有的„„还有的„„启发感悟其千姿百态,别具一格。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5、比比看谁读得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巩固识字。
过程和方法: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罗马城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了解世界优秀文化的热情。教学重点:了解罗马城的特点和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难点:感受罗马城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学过程设计:
一. 课前复习,巩固知识
1、出示课后练习中的词语,指名认读。
2、罗马城留给你印象最深得是什么?
3、交流,读相关的段落。二.情景体验,拓展延伸
1、招标导游:请你介绍罗马城的一个特点。
(1)一分钟介绍罗马一个特点,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2)当场打记者问,考查学生课外知识和课前搜集资料情况。
2、作业超市,任选一题
(1)如果要拍一部罗马风光片,请你来写解说词。
(2)收集资料,请你为大家推荐一篇写中外名胜古迹的美文,或一幅描绘中外名胜古迹的绘画。
三.学写生字。1齐读生字。2学生记字形。3师范写“装”。4学生写生字。四.课堂练习。1我会写。
Luo ma cheng shi di zhi zu zong()()()()
shi bing bei ke zhuang shi kong bu()()()()xin shang()
2选择正确读音。
速(su shu)媲(pi bi)废(fa fei)3我会填。()()皆是()()无缺()()巷尾 星罗()()
千姿()()
别具()()
古诗诵读 《 舟夜书所见》
教材简析:短短20个字,写了有风无风两种景色。读了这首诗,我们不能不佩服诗人观察仔细,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景色变化,我们更佩服他用词的恰当准确,想象的丰富。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会认“莹”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舟夜书所见》。
过程和方法:结合图画和柱石,理解《舟夜书所见》的大意,并能想象《舟夜书所见》描述的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教学时间:0.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你知道哪些诗人?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2、教师介绍查慎行。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古诗《舟夜书所见》。
二、练读古诗
1、学生自读古诗。
2、检查朗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三理解古诗,感悟意境
1、结合插图和课文注释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4、鼓励学生边读边表演,5、上台背诵,展示。
6、及时鼓励,表扬。
三、巩固
1、齐背《舟夜书所见》。
2、请同学们回家练习背诵其它的古诗。
语文乐园(四)教学目标:
1、学习部首字,知道部首字的作用。
2、积累词语,了解我国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对学生进行一些艺术的熏陶。
3、学习马克思的名言,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4、阅读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阅读简短故事的能力,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发现成语是历史悠久、约定俗成的语言。
5、读课文中学过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总起句在课文中所起的作用。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部首字,知道部首字的作用。
2、积累词语,了解我国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对学生进行一些艺术的熏陶。
3、学习马克思的名言,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4、阅读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阅读简短故事的能力,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发现成语是历史悠久、约定俗成的语言。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一认,读一读。
1、自由朗读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2、多种形式读每组中的汉字。
3、自己观察、比较,从而归纳出每组字中,前一字与后一字的关系。
4、了解部首字的作用。
二、看图读词语。
1、出示挂图,让学生充分欣赏这几幅画。
2、学生说一说画的内容,有兴趣地可以猜猜画的作者。
3、图文对照,自由朗读,了解这些画的特点,理解词语。
4、多种形式朗读,积累词语。
5、回顾与拓展:联系学生学过的课文《徐悲鸿画马》《竹石》《齐白石的画》加深理解,鼓励学生课外收集相关的资料,丰富认识,提高审美情趣。
三、写一写,背一背。
1、出示名言,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练习背诵。
4、指导抄写,要求整洁美观。
5、出示其它马克思的名言,背诵积累。
(1)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彼岸。(3)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4)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
(5)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
四、读一读。
1、自由朗读,读通短文。
2、同桌合作读,交流读懂了什么?
3、你相对这个人说点什么?
4、交流你读过的成语故事。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课文中学过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总起句在课文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北京奥运会》这个话题的交流,让学生了解北京奥运会的有关指示,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主动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同时培养学生能清楚表达和认真倾听的习惯。教学过程设计: 一.探究与发现
1、自由读句子。
2、注意学习书上小伙伴的提示语,把这些句子放到文中去读。
3、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4、全班交流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
5、再到课文中找找这样的句子体会体会。二. 口语交际《北京奥运会》
1创设情景,营造自主参与的交际氛围。
1》观看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领奖的录像片。说一说:每当看到这样的场面时,你会想到些什么?
2》观看国际奥委会投票决定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的纪录片,激发学生交际的愿望。2小组交流,人人参与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知道的北京奥运会的事。四人一组或自找交流伙伴,互相介绍。每小组由一名同学负责主持,鼓励学生用不同于别人的方式介绍,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或补充。交流后互相评价,准备参加全班交流。3和谐互动,反馈评价
各组自愿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评一评看谁介绍得最清楚、最全面。4拓展延伸
以开记者招待会的形式相互交流,分享对北京奥运会的了解,畅想北京奥运会的盛况,说说我们能为北京奥运会做点什么。
习作4习作内容:听来的故事习作目的:
训练学生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清楚的表达出来。教学时间:4课时 1、2课时 教学目标:
训练学生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清楚的表达出来。教学过程:
一、引出习作话题。
二、听故事。
1、听故事磁带,要求:听的时候注意听仔细,边听边想边记,听清楚故事讲的谁?故事怎样发生的,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什么?最后结果怎样。
2、在放一遍磁带,把没有听清楚的地方记下来。
三、写故事。
1、学生写故事。
2、写完后自己读一读,看是否把夫是怎么发生的,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什么,最后结果又怎样写清楚。3、4课时 教学目标:
修改草稿,上作文本。教学过程:
一、讲评草稿。
1师选几篇写得好和写得不好的在全班念。2学生集体修改,说出好在哪或哪不好。
二、学生修改自己的草稿。
三、上作文本。
第五篇:小学五年级鄂教版上册第四单元看图作文怎么写
小学五年级鄂教版上册第四单元看图作文怎么写?
壮壮和小军是镇上最有爱心的孩子,他们上小学五年级因为补习所以经常放学的很晚,两人这天,刚放学就看到一个盲人老奶奶在过马路,就走上去急切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