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教案
第六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生
日
教学内容:教材第83-84页。教学目标:
1、结合调查班里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获得统计活动的经验。
2、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问题,并进行简单推测。
3、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快乐与成功。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更好地使学生交流数据整理的方法,并会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教学过程:
一、激趣促学
1.说一说你的生日在什么季节?你的好朋友呢? 2.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人最多?
二、玩中学
1.说一说。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
2.分一分:哪几个月是春季?哪几个月是夏季?哪几个月是秋季?哪几个月是冬季?四季是怎样划分的?(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四季的划分?(4)小组交流: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 3.涂一涂。在统计表格中涂色,整理数据。4.说一说。(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有几名?
(3)如果你们班某个同学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5)如果今天恰好有一个同学没有来,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生日?
三、实践应用
我的女儿生日快到,你们说说送给她什么礼物好?(出示书、布娃娃、果冻、鲜花)怎样才能知道大家的意见呢?
1.调查、记录
2.汇报、交流
四、师生小结、课后延伸。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生 日 3、4、5月是春季 6、7、8月是夏季 9、10、11月是秋季 12、1、2月是冬季
条形统计图
课后反思:
栽蒜苗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5-87页。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感受数学的简洁美。教学重点:
1、根据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特点和作用。
2、让学生能根据实验数据设计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体会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教、学具准备:投影仪、课件、空白统计表,空白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制作小组蒜苗种植高度统计表
1、出示数据,阳光小组蒜苗第15天生长情况
2、观察数据,制作小组蒜苗种植高度统计表
请组长把你们的统计表拿出来。找到了吗?那由小组长负责,小组同学一起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好吗?开始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深入小组,及时指导。
师:有些小组已经用行动告诉我他们已经完成任务了,那让我们在心中期待其他小组赶快加油。我们在等着你们,加油啊!
3、汇报
现在大家都完成了,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来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统计的情况呢?通过观察他们小组的统计表,你能看出他们小组中谁种的蒜苗长的最高,谁种的蒜苗长的最矮吗?
指名说一说。通过统计表的形式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他们这一小组谁种的蒜苗长的最高,谁种的蒜苗长的最矮。除了统计表,还有什么形式可以很形象的表示出你们小组的蒜苗种植情况呢?
引导学生说出:统计图
三、引出统计图,并根据实验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
1、观察空白统计图,并提出问题
那正好在你们的桌面上老师给你们提前准备了一张统计图,现在请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了解一下这张统计图。学生认真观察,初步了解这张统计图。通过你们刚才初步了解这张统计图,你们有没有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统计图设计的格子有限,按照以前所学的统计形式,无法完整的统计出他们蒜苗成长的记录。
2、小组讨论,寻找解决策略
那既然大家都遇到了这个难题,那我们就在小组里先商量一下,遇到的这个问题如何去解决?
小组讨论,商量对策。让学生汇报一下他们小组商量的方法,教师简单评价。
3、小组合作,绘制统计图
刚才大家想了出了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好办法,它解决格子不够用的问题。那么每张图上的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还要与所画条形的数据有关。如果数据很大,那么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也多,数据小,那么所表示的单位也小。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
小组商量一下,哪种办法适合你们小组,你们就选择哪种办法来解决,好吗?那开始绘制这张统计图。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利用统计表和方格图,制作统计图。
2、说说统计图中的一格表示多少。
小组活动,教师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同学们的问题和困惑,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师:行动快的小组现在已经在心里为你们加油了,加快速度。已经完成的小组可以再看看你们的统计图。考虑一下一会介绍的时候怎么说?
4、介绍小组绘制的统计图 师:怎么样?准备好了吗?
师: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设计情况告诉我们?重点请学生说说是怎么解决格子不够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想出如果格子画不满或者突出一点的时候,可以在相应的条形上标出数据。
师:如果有哪个小组也遇到了格子画不满或者突出一点的情况,那就按照你们自己找的好办法,把你们小组的统计图稍微修改一下。
组内修改,教师巡视。
5小结,说一说你觉得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直观,形象)
四、练习读图,获取有用信息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小调查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映,比如:一年中每个月的电费、水费等,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统计,并在附页3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栽蒜苗
(一)条形统计图能比较清楚地比较各个数据的大小。
选取数量单位大小要合适。
课后反思:
栽蒜苗
(二)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8-89页。教学目标:
1、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2、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在探索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来自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教学重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我们在的蒜苗。(板书栽蒜苗)
和同学们一样,老师也栽了一株蒜苗,这是老师每隔3天观察一次,记录下来的蒜苗生长情况。(出示表格)
天数/天
蒜苗高度/厘米你能帮助老师把它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小黑板出示格子图,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制作,其他学生在111页上面的格子图制作。然后纠正黑板上的问题)
说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2、(移开小黑板露出折线统计图)大家请看,老师也做了一个统计图
这些线很曲折,所以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进行新课
1、学习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大家认真比较一下这两个统计图,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点是都有标题,横线上的数都表示时间,竖线上的数都表示蒜苗高度;不同点是条形统计图使用长条表示蒜苗的高度,而折线统计图用点表示。学生可能回答用线表示,教师要及时纠正,并板书“点——数量”)
再仔细观察,这条线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可能回答:这条线是逐渐上升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线的坡度变化并说明这条线代表着蒜苗的生长趋势,蒜苗从第6天到第12天生长速度很快,过了12天长得慢了。并板书“线——趋势”)
正因为折线统计图的这个优点,我们可以对这株蒜苗进行预测,分析它的生长情况: ⑴估计这株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⑵预测这株蒜苗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2、学习画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有这样的优点,你想不想学着画一画呢?下面来观察一下老师是怎样画折线统计图的。(出示课件,讲解画图方法)
请同学们拿出你的蒜苗生长情况记录,谁能把你的蒜苗生长情况读给大家听听? 能不能把你的蒜苗生长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呢?打开数学书111页,在下边的格子图中画出来。
根据你画的统计图说说你的蒜苗生长情况好不好?(先向同桌说说,再全班交流)
三、课堂练习
看来有关蒜苗生长情况的折线统计图同学们掌握的非常好,老师很想知道除了反映蒜苗生长情况的折线统计图之外,其它折线统计图你会看吗?请同学们看屏幕。(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1)小玲每隔()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1)看图说一说,小玲跳绳中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最快?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比较缓慢?(2)估计小玲第八天成绩大约是多少?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几天?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栽的蒜苗在不断长高,我们的知识也在逐渐积累。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知识呢?(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会画折线统计图)
五、布置作业
看屏幕:调查庄河地区最近一周的最高气温,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说明气温变化的趋势和原因。板书设计:
栽蒜苗
(二)-------折线统计图
天数/天
蒜苗高度/厘米
课后反思:
平均数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0-92页。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5分钟左右)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谈话: 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出示相关数据。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分别说。(三个)
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
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板书)
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
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
(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3分钟)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6.小结:看来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其实这正是它为什么能广泛应用的原因,那就是用平均数描述问题更全面。
三、在应用中巩固概念。1.出示要解决的问题(9分钟)
学校要给五年级四个班数学竞赛颁奖,奖给谁?比较什么?1班34人平均分87.7分;2班33人平均分89.9分;3班人90.5分;4班35人85.5分 如果要给教这两个班的两位教师颁奖呢?颁给那位教师? 生交流,师问:哪个更科学公平呢? 2.学生应用计算器计算两个班的平均数再比较。
四、回顾总结
(5分钟)
在统计中应用平均数分析数据,说明问题是很重要的手段,今天我们学习的统计中的平均数和以往的平均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平均数
(5+4+7+5+9)÷5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0÷5
=6(个)
答:这5次平均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为6个。
课后反思:
第二篇: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第十单元教案
第八单元 路
单元说明
本单元围绕‚路‛这一主题,选编了《天路》、《丝绸之路》两篇主体课文,《邓稼先的人生之路》《蜀鄙二僧》两篇自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从被称为‚天路‛的青藏高原、商路、求学路、现代的路、古代的路等角度,传播民族历史的文化,赞美国家今天的繁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讲述脚踏实地的求学精神,宣扬鞠躬尽瘁的风骨,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榜样。‚语文天地‛中,‚日积月累‛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积累词句,了解恰当地使用语气词可以表达强烈的感情。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还要积累关于‚路‛的名人名言,测试书写速度;‚畅所欲言‛把对路的认识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开卷有益‛指导学生练习略读,把握主要信息;‚笔下生花‛练习围绕‚路‛写事,继续综合运用以往学习的修改方法和标准修改习作;小‚金钥匙‛指导学生品味精彩语言的课文题目,‚金钥匙‛对良好的阅读习惯做总结和测试。
单元教学要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天路》。了解青藏铁路和丝绸之路,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怀;学习邓稼先鞠躬尽瘁为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欣赏歌词的韵律美;树立‚正确选择人生之路‛的观念,懂得求学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道理。
2.继续练习自读课文时提问和解答,练习写摘录笔记,练习交流后对批注笔记进行修改和补充。学习品味精彩的课文题目。
3.理解‚霞光、吉祥、巨龙、翻山越岭、雪域、神奇、人迹罕至、畅通无阻、融洽、煎熬、纽带、浩瀚‛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积累名言警句。
4.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学词。认字23个,写字17个。5.自读《邓稼先的人生之路》,初步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与文言文对照学习《蜀鄙二僧》,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自觉性。
6.练习抄写句子,在保证书写质量的基础上提高书写速度。7.习作,并进行修改。
天 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字14个,写字8个,并理解‚神鹰、祥云、巨龙、神奇‛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歌词后的文字理解‚天路‛修筑之艰难,理解‚天路‛的真正含义。感悟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自读自悟,受到熏陶。
2.资料的充分利用为理解诗歌做准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教学重难点:
结合简介理解‚天路‛的设计及建设之难,了解‚天路‛的含义。感悟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字14个,写字8个,并理解‚神鹰、祥云、巨龙、神奇‛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正确朗读歌词,初步感知歌词内容。教具准备:青藏高原的图片、课件。
一、课前检测,初步质疑。1.导入: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路? 生:水泥路、柏油路、高速公路、石子路、泥巴路„„ 师:孩子们真是见多识广,说了这么多你们知道的路。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认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它犹如一条巨龙,穿过崇山峻岭,越过草原戈壁,跨过盐湖沼泽,奔腾在莽莽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人们惊叹地称它为:天路。(师指课题,生齐读。)
2.看到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3.检查预习:
(1)字词检测:我会读、我会写: 雪域 横贯 崇山峻岭 缺氧 奔赴 誉为 山冈 漫长 盐湖 沼泽 适宜 妨碍 彻底
(2)我会理解:神鹰 巨龙 神奇 祥云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课文朗读、理解: ①指名读歌词的前三节,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谁来说一说作者的美好愿望? ②作者的家乡有什么特点?(课件:青藏高原的图片)③带着虔诚指名读这三小节。④指名读歌词后两小节,作者的理想实现了吗?你从哪个词语知道的? ⑤齐读歌词
三、合作学习,精读深研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作者为什么会把青藏铁路称为‚一条神奇的天路‛?谈谈自己的初步理解。
五、反馈学情、达标训练。1.听写本课生字。2.辨字组词。
惯()域()宜()漫()贯()或()谊()慢()3.给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1)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复杂多变。(2)这座大山里蕴藏.()着数不尽的宝藏.()。4.填空。歌词介绍了神奇的天路就像是(),为藏家儿女带来(),为雪域高原带来了(),带我们走进()。作者的美好愿望是()。从()一词可知作者的理想实现了。
板书设计: 天路
盼望 理想
看到 实现 铁路修到我家乡
课后反思与建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歌词后的简介理解‚天路‛的设计及建设之难,了解‚天路‛的含义。体会青藏铁路建成后藏族同胞欢欣鼓舞的心情。
2.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背诵歌词。教学重点:感情朗读,背诵歌词。教学难点:
理解‚天路‛的设计及建设之难,了解‚天路‛的含义。体会藏族同胞欢欣鼓舞的心情。教具准备:青藏高原的恶劣环境图片、青藏铁路地图、歌曲《天路》、课件。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初步质疑。
1.导入: 同学们,‚要想富,先修路。‛西藏地处祖国的边疆,虽有青青的牧场,却被高高的山岗挡住了发展之路。藏族同胞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谁来虔诚地说一说。他们的愿望实现了吗?那条铁路就是?(青藏铁路)它的通车日期是什么时候?(2006年7月1日)
2.美梦成真是件多么幸福的事,让我们带着激动、兴奋的心情读一读歌词。女同学读歌词的前三节,男同学读歌词的后两节。
3.出示学习目标:(同上)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出示自学提纲:
(1)认真读读青藏铁路的简介,想想为什么称青藏铁路为‚天路‛?(2)在重重困难面前,铁路的设计者和施工者以怎样的精神来面对困难的?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背诵歌词。
三、合作学习,精读深研 1.学生自主学习。
要求:(1)学生自己读书做批注笔记。(2)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3)在班上汇报交流。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过渡语:经过大家的认真学习,你还有哪些困惑?请在小组内探究一下。学习收获稍后在班上展示!
1.小组探究疑难。
2.班上展示学习所得,师做点拨(1)学生汇报‚为什么称青藏铁路是‘天路’‛老师总结。(海拔之高、线路之长、修建之难、作用之大„„)①海拔高:从课文的哪些语句能体会到青藏铁路海拔高?指名读一读。②线路长:全长1956千米,是世界上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犹如一条巨龙。(课件:青藏铁路地图)
③修建难:你从哪里体会到修建青藏铁路很艰难?(课件:青藏的恶劣环境图片)指名读一读。再请一位同学带我们一起感受一下青藏高原恶劣的地理环境。
总结前面三点:谁能用关联词语‚因为„„所以„„‛来说一说。④作用大:简介中哪里写到了青藏铁路修建的战略意义?请同学来读一读。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交流青藏铁路修建的重大意义。正因为如此,这条铁路又被各族人民誉为什么路?(板书‚团结路、发展路、幸福路)其实这条路不仅仅带来了藏族团结、发展、幸福,请你想想它还是一条什么路?请同学说一说。(2)感受困难及精神。过渡:这样的一条幸福路、团结路、发展路、亲情路、关爱路,是谁决策修建的呢?我们还要感谢谁呢?他们是以什么样的精神修筑铁路的?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再读第三自然段。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歌词,背诵歌词,感受藏族人民欢欣鼓舞的心情。
同学们,2001年春天,青藏铁路正在紧张地建设时,一位叫拉姆的藏族老阿妈激动地对正在采访的词曲作家屈塬、印青说:‚青藏铁路是共产党为我们藏族人民修的天路!多少年来,我们西藏人民就一直渴望能有一条通往远方的路,这条路可以带我们走出贫穷,走出落后,走向富裕,走向北京。‛老阿妈的一席话,让两位词曲作家心情非常激动。几天之后,经过几十次反复修改,一首专门歌颂青藏铁路的歌曲《天路》很快就创作出来了。让我们一起来用心聆听歌曲《天路》。听完后,将你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自由地说一说。教师总结: 同学们,记住吧!青藏铁路的全线贯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为21世纪的人类创造的巨大文明成果。这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中国的筑路工人创造的最大的高原文化奇迹!青藏铁路的成功修建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国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脚踏实地、开拓进取、挑战困难、勇创一流的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传扬下去。
五、反馈学情、达标训练。我能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路不再(),各族儿女()。
(2)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青稞酒酥油茶会(),()传遍四方。
(3)青藏铁路犹如一条巨龙,穿(),越(),过(),奔腾在()的‚世界屋脊‛上。
(4)青藏铁路的贯通,彻底解决了人员和物资()()的问题,被各族人民誉为()路、()路、()路。
2.仿写句子。
(1)它犹如一条巨龙,穿崇山峻岭,越草原戈壁,奔腾在莽莽的‚世界屋脊‛上。
(2)滚滚的春潮把坚冰击溃了,淹没了,迫使它顺服地和残冬一起向远方流去。
板书设计: 海拔之高
天路 线路之长 团结路、发展路、幸福路
困难之巨 意义之大
课后反思与建议:
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2.掌握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树立开放、与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2.让学生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具准备:
1.学生搜集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2.有关丝绸之路的地图(示图)。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过渡段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初步质疑。
1.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板书课题:丝绸之路
2.学生交流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合作学习,精读深研
1.指名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从哪里到哪里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张骞是怎么开辟丝绸之路的?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文中的哪一段既写了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又写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找出来,读一读。巧妙地把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叫它过渡段。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五、反馈学情、达标训练。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1.出示词语,认读。
欧洲 覆盖 恶劣 贸易 派遣 煎熬
恐怖 融洽 日夜兼程 2.区别形近字并组词。罗()贯()乃()练()萝()惯()仍()炼()3.文章中的过渡段是第()自然段,它在文中的作用是()。
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商路)欧洲 张 骞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开辟的过程及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学会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且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解决。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一、课前检测,初步质疑。1.听写生字词语。2.说一说过渡段的作用。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丝绸之路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开辟出来的? 2.在这种特定环境中张骞为什么能开辟出丝绸之路? 3.开辟丝绸之路有什么重大意义?
三、合作学习,精读深研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5.重点品读第9自然段,思考:丝绸之路发挥了怎样的巨大作用?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请以一名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丝绸之路‛。(通过介绍丝绸之路的来历、形成、开辟的意义及作用,表达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五、反馈学情、达标训练。
1.请你仿写文中这样的词语: 栩栩如生、()()()()()()()()()。
2.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⑴ 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用‚————‛标出。⑵ 摹写句子:望着高高的五星红旗,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是导游,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吗?现在你就带着小朋友走向世界各地,向他们介绍一下。把你的导游词写下来。
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语文天地十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摘录笔记并提高摘录速度。2.积累有关‚路‛的名言、警句。3.围绕主题‚路‛进行口语交际、习作。教学重点:围绕‚路‛进行口语交际、习作。教学难点:学习两篇有关路的文章,拓宽对路的理解。课前准备: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一、日积月累
1.我的摘录笔记。
2.抄写《丝绸之路》的最后三句话,测试自己的书写速度。
3.读一读。
二、畅所欲言
1.说说你知道的路 2.你都了解上面的哪些路?
3.联系实际你还了解哪些路?
4.人生之路与其他路不同在哪儿?
三、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一、学习《邓稼先的人生之路》
1.自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笔记。
2.交流读书体会和感想。
3.质疑深思。
二、金钥匙
幻灯片出示。
三、运用此方法学习《蜀鄙二僧》
1.熟读古文和释文。
2.运用阅读方法自学课文。
3.讨论。
第一课时
四、拓展练习。
第三课时
一、出示习作要求。
二、指导。
1.让学生留心观察放学回家的路,观察路的变化。2.做观察笔记,对路进行描写,为习作作准备。
三、学生习作。
板书设计:
成长的道路
成长的道路上,你遇到过挫折吗?
你做过幼稚可笑的事吗?
你成功过吗?
你失败过吗?是怎样克服的?
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第三篇:二年级下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组单元备课
本组教材围绕“做品质优秀的好少年” 这个专题,选编了一些给人启迪,让人受益的古今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哲理。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启发学生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让他们懂得谦虚,勇于承认错误,孝敬父母及关爱他人这些优秀的品质,并愿意以故事中的人物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努力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少年。
教学建议:《画家与牧童》是一个很优秀的古代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唐朝一位著名的画家戴嵩勇于承认错误,谦虚地向牧童学习。教学这课时由于生字多,课文长,应让学生多读,多感悟。教师可用一个问题来引领全文,“你佩服谁,为什么?”在学生感悟理解中,可以穿插渗透:要向戴嵩一样,无论多么有名,多么权威,也要虚心向他人学习;要向牧童一样,敢于提出意见,有胆识。文中生字很多,也较难认记,一定要调动学生乐于识字的愿望,让其在语言环境中认记。课后延伸可以让学生上网或看书找资料,了解更多以画动物闻名的画家。《我为你骄傲》是一个常会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故事,因此它的教育意义也就显得更为突出。建议教学本课在揭题时让学生提问,“我为谁骄傲”“为什么我为你骄傲” 等等问题。让学生从读中品味,承认错误需要勇气。这类事情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课后延伸可以以口语交际的形式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如何处理。如果没有处理好,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拿出勇气去面对错误,去承认错误。深人地教育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要有承认错误与改正错误的勇气。”课后要求写的生字都是左窄右宽的左右结构的字,教师可抓住字形特点加以指导书写。《三个儿子》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故事。课文要求认识的生字很少,也并不难,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文处理上应该以读为主。文章中自然段较多,段落较短,建议教师可采取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你佩服哪个儿子,为什么?“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 在学习课文中学习句型“一个„„一个„„另一个„„” 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串编课本剧。《玩具柜台前的孩子》这篇课文编排得特别好。而今的孩子被父母宠着,只会想自己。出门打车,见什么买什么,很少替家长考虑,也不懂得节俭。这册的每个单元的最后一课都没有要求写的生字,课文一般都比较长,旨在培养学生默读思考的能力。建议这课以默读为重点,培养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让其自主提问,小组合作解决,老师引导为主。应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延伸教育,让学生从小事做起,懂得体谅、关心他人,学会节俭。
教学时间:
《画家和牧童》
2课时
《我为你骄傲》2课时 《三个儿子》
2课时
《特别的作业》1课时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1课时
《语文园地六》3课时
24、画家和牧童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启思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朋友,他们是谁呢?(课件出示:戴嵩和牧童)
2、指名读他们的名字,去掉拼音读“戴”:咱们班有姓“戴”的吗?(如果没有,建议学生回去可以调查一下周围的人。)
3、了解戴嵩吗?指名说说,教师出示“我知道”的内容。
4、(板书:画家 牧童)齐读:你发现了什么?(“画家”两个字写得大“牧童”两个字写得小)猜猜我为什么这样写?(因为戴嵩是大人,是画家;牧童是小孩,是放牛的„„)那么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一大一小书写课题,意在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探究的欲望,为下文提升文本价值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究
1、学生轻声读课文,划出生字,反复地多读几遍。
2、同桌合作做“你指我认”的游戏:一个人拿卡片,另一个人读生字,遇到不会的放在一边,同桌互相帮助识字,看哪组合作的最好。
3、指名当小老师领读:带拼音读词语、去拼音读词语、打乱顺序读生字。
4、猜猜找找的游戏:请你根据老师的表现猜一猜,找到相应的生字:
注:字谜──黑土
动作识字──戴 拱 翘 抹
体验识字──一个人常常因为做错事或有缺点而感到不好意思。
5、参加“智慧乐园”:智慧树上智慧果,智慧树下你和我,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摘到智慧果吗?(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巩固识字,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利于提高识字效率。)
6、写字:抹、挤、拱、批评、决。
⑴ 观察体会: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
⑵ 教师范写:你们想让老师指导写哪个字?学生自由选择。
⑶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对于写得好的学生奖励一面小红旗,并全班展示写得好的字。
三、对比感知
1、检查读文,师生共同评议,重点纠正字音和难读的句子。2、默读课文,思考:对于戴嵩的画,大家是怎样评价的?
⑴ 出示商人、教书先生和牧童的话,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⑵ 结合插图学生想象:其他人会说些什么?相机理解“纷纷称赞”。(抓住不同人物的表现,引导学生品析文字,感受戴嵩画技的高超。)
3、大家为什么纷纷称赞戴嵩的画?轻声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⑴ 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戴嵩是著名的画家?学生练习读、指名选择喜欢的句子读、教师范读、分组读。(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读?)
⑵ 重点指导这两句话: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戴嵩的画画得好。)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细笔轻描,很快就画完了。(戴嵩画得很快。)
⑶ 师:你们看,汉语中的“一”多神奇啊!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夸夸它吗?(在对比感悟中加深体验,适时进行语言训练,利于提高学生感知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总结思考
大家对戴嵩的画赞不绝口,在这种情况下小牧童却说他画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第二课时
一、旧知导入
1、上节课的生字朋友你们还认识吗?师生对口形猜字,开火车读生字。
2、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对于戴嵩的画,大家赞不绝口,可是小牧童却挤进人群大声喊,(喊什么?)指名读、男女分组读、齐读。
二、读文品悟
1、听到小牧童这样喊,围观的人什么反应?结合插图想象当时的情形:人们又会说什么?
2、戴嵩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轻声读课文5、6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练习读、同桌分角色读、指导读、范读、评议读、表演读。
4、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全文:教师和学生共同表演,其他学生可以当观众,也可以当围观的人。(通过牧童和围观人态度的对比,在多种朗读中感受文本,体会出牧童的实事求是和戴嵩的谦虚。)
5、深入思考:
⑴ 读到这里,你想说点什么?想对谁说?指名任意说。
⑵ 课题这样写合适吗?(教师重新写“牧童”,字的大小和“画家”一样大。)
(在学生自主感悟,多向交流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此时改写课题水到渠成。)
⑶ 律动:
配乐欣赏中国画家的作品。(其实在我们国家还有许多著名的画家,下面让我们在轻松的音乐中休息一下,欣赏欣赏他们的作品.)
(融律动和中国画的欣赏于一体,拓展了文本资源,使学生感受到了艺术的熏陶。)
三、拓展延伸
重点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和李苦禅的《鹰》,请学生为他们的画配上话,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几句都行,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四、规范写字
重点指导“兄、呆、商、购、价钱”。
1、学生认读生字,描摹体会:你发现了什么?
2、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重点指导难写的字。
3、学生练习书写,互相评价,教师展示学生作业。
五、总结
画家和牧童的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从来没有人怀疑过。但是最近又有人在网上向牧童挑战他认为两牛相斗的时候,尾巴翘起说明牛心情好,这样更容易斗赢,想了解具体情况吗?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查查有关的资料。
板书设计:
画家
和
牧童
浓墨涂抹
喊
轻笔细描
勇敢
和蔼 虚心 惭愧
善于观察
教学反思:
25、我为你骄傲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故事中的道理和感情。
3、知道老奶奶为什么写“我为你骄傲”,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宽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知道老奶奶为什么写“我为你骄傲”,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宽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趣
1、出示课题,质疑问难。理解“骄傲”的意思。
2、书写“骄傲”。生在田字格中写一遍“骄傲”,师巡视。
3、你们字写得真好,老师也为你们骄傲。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如:课题中“我”是谁?“你”又是谁?“我”为什么会喂“你”骄傲?
二、识记生字
1、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如:轻声读、默读、小组读、同桌一起读),遇到有生字的地方把生字连成词多读几遍。
2、(出示生词带拼音)谁愿意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这些词?你愿意读哪个就读哪个。
3、(出示生字不带拼音)如果大屏幕上只剩下生字,你还认识吗?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拿出自己的生字卡片,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一会儿再介绍给大家。
4、生汇报识字方法,重点是难记的字。(师鼓励生用多种方法识字)
5、识字游戏:
⑴ 说偏旁猜字。
⑵ 开火车扩词。
三、初读课文
1、想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吗?小组推荐组员读。
2、学生自主评价朗读情况,正音。
3、你读懂了些什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4、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在生活中你砸破了别人的窗户,你会怎么做? 5、下堂课咱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的小男孩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四、书写指导
重点指导“璃、滑、碎”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板书:我为你骄傲
二、感情朗读,想象感悟 1、感悟“我”的心里变化:
⑴ 默读课文,划出有关描写“我”心情的变化。
⑵ 感悟有关句子:
开心:想象“我”和小伙伴扔小石头时那开心、有趣的场面,想象在这种情境中“我”和小伙伴的神态、动作、语言,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重点练读:我们看着石头像子弹一样射出,又像流星一样从天而降,觉得很开心,很有趣。
害怕:重点练读:我们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就像兔子一样飞快地逃走了。
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我会想些什么? 不自在:这以后,„„我却觉得很不自在。说说为什么会不自在? 轻松:为什么会轻松?
把小男孩想的和做的画出来。汇报小男孩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假如你是课文中老奶奶,当你看到小男孩写的信和送来修理窗户的7美元时,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样做?(让生充分说。)2、课文中的老奶奶又是怎样做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让生自由读课文的6、7自然段:
⑴ 老奶奶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呢?(小组)讨论。
⑵ 汇报讨论的结果。在慈爱又善良教育后辈的老奶奶眼中,那不是7美元的钱,是孩子纯真的情,悔过的心,是值得为孩子骄傲的美好品质——诚信、孩子的诚信。
⑶ 说说读到这里最让你感动是什么? ⑷ 你想对老奶奶,“我”说些什么话?
三、扩展延伸
1、你觉得“我”还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弥补这次过失? 2、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做错了事,应当怎么办?
四、实践活动
假如你就是文中的小朋友,你会怎么跟老奶奶写信?写一写。
四、板书设计:
我 为 你 骄 傲
老奶奶
小男孩
宽容
诚实 勇于承担责任 教学反思:
26、三个儿子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独立识字能力,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字。2、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3、欣赏课文的内容,体会妈妈的辛苦,懂得关心、孝敬父母。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情感,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教师说: 三个妈妈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这时她们的三个儿子迎面跑了过来。同学们想想三个儿子会有什么表现呢? 2、板书课题。
二、指导自学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沉甸(dian)胳膊(bo)2、理解词语: 特别:特殊,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
四、指导阅读第一至六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至六自然段。
2、从书中画出三个妈妈说的话,出声读一读:
⑴ 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⑵ 又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⑶ 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分组讨论:
她们的话分别是什么意思?她们各自用怎样的语气说?(从“谁也比不过他”,看出第一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最聪明、最有力气;从“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看出第二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歌声最好听。两位妈妈用夸奖,甚至夸耀的语气说。从“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看出第三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和其他的儿子是—一样的,没有超出一般的。这位妈妈用平常的语气。)
4、指导读三个妈妈说的话,体会语气:采取分组练读、集体赛读的形式。
五、巩固
分角色有感情读。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三个妈妈在打水时,怎么说自己的儿子?
(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又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另一个妈妈说:“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接下来发生什么事了?
二、指导阅读第七至十三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七自然段,想:主要讲什么?
⑴ 完成填空:一桶水可重了!水__________,三个妈妈__________,胳膊都了__________,腰也了__________。
⑵ 你从填上的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水桶里的水很满,三个妈妈提着水很吃力。)
⑶ 假如是是你拎着这么重的水桶,此时你在想什么?(真想有人来帮忙„„)
2、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孩子。他们各自有什么表现呢?
⑴
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
①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
② 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③ 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⑵
抓动词,体会最后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做法。
①找动词。(跑到、接过、提着走。)
② 最后一个孩子是怎么想的?(觉得妈妈特别辛苦。“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非常吃力。我来帮助妈妈提水吧!)
⑶ 看到这个孩子的做法,他的妈妈在想什么?一直跟在后边的老爷爷心里在想什么?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说。(他的妈妈在想:我的儿子真是长大了。虽然比不上第一个孩子翻跟头,比不上第二个孩子歌声动听,但是他知道关心妈妈,知道帮助妈妈分担。老爷爷心里在想:只有这个儿子看到了自己的妈妈吃力地拎着水桶,主动地接过水桶。他真是一个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的好儿子。)
3、理解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的意思。
三、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了什么?
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一谈。(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很不容易。作为儿女,我们要处处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向课文中的最后一个儿子学习。)
四、练习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1、分组练习。
2、指名汇报。
3、集体评议。
五、课外练习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三个儿子
妈妈眼中
老爷爷眼中
我的眼中
↓
↓
↓
①既聪明又有力气
只有一个儿子
② 唱歌好听
③ 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孝敬父母
教学反思:
27、《特别的作业》
教学目标:
1、认读“作、业”等14个生字,会写“作、业”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人与自然应该怎样和睦相处。
3、在读中感受大自然与春天的美以及人物语言与行为的美,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点:
1、认字14个,写字8个。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教学难点:
注意句与句的联系,通过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教学过程
一、悬念导入:
1、多媒体播放春天的美景图片,感受春天的美丽。
2、师:春天到了,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去大自然里找春天,把春天带到学校来。第二天,小朋友们有的手里拿着红红的桃花,有的手里拿着嫩嫩的桑叶,有的拿着细细的柳枝,还有的带来了青青的小草。只有小丽手里什么也没有„„同学们,小丽怎么会没完成作业呢?她会不会挨批评呢?你们想知道吗? 别着急,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小丽的特别的作业。3、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
4、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问)学生提问后,老师总结学生的问题:(1)“特别”是什么意思?(2)“特别的作业”是谁做的?(3)“特别的作业”指的是什么?
5、孩子们,你们想知道的问题可真不少。告诉你们吧,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下面我们一起去课文里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学文识字
1、多媒体演示课文内容,学生认真听,了解大意。2、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
3、在读课文时遇到了不认识的字,你打算用什么样的办法解决呢?谁来介绍介绍好办法?
4、学生采用上面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5、多媒体出示生字新词,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6、同桌互读课文,要求做到“四不”: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三、理解课文
1、再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号。
2、通过自己读课文,刚才提出的问题,你们找到答案了吗? 反馈:
(1)”特别”是什么意思?(与众不同)(2)“特别的作业”是谁做的?(小丽)
(3)“特别的作业”指的是什么?(一幅玉兰花的画)(板书)
3、同学们的问题解决了。可是,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不明白。同学们能帮我一起解决吗?老师的问题是:为什么大家认为小丽的作业最好?
学生分组讨论:小丽画的画很美,她画的玉兰花还在树上,没有被破坏。(板书:关爱生命、爱护花草)
4、你认为小丽的作业和其他同学的作业有什么地方一样?又有什么地方不同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相同点:都爱春天
不同点:爱法不同,同学们摘花折枝是在破坏春天,而小丽是把春天画在纸上,是在爱护春天,她最懂得怎么去爱。
四、听音乐,感受春天的美。1、多媒体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2、听后填空:()的春天
3、看到这么美的春天,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发言得出:爱护花草树木从我做起。4、你想对小花、小草、小鸟„„说些什么呢?
5、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任何花草树木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尊重它们的生命,做自觉爱护花草树木的人。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完成这项作业呢?
(用摄像机和照相机把春天的景色拍下来,带到教室给大家看;也可以写一首赞美春天的小诗,读给大家听;还可以把《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唱给大家听。)师:看来,你们已经成为爱护大自然的小卫士了。
五、扩展延伸
你能写一条爱护花草树木的话,提醒每一个人吗? 板书设计:
特别的作业 一幅玉兰花的画
↓
关爱生命、爱护花草
↓()的春天
教学反思:
28、《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教学目标】
1、会认课文生字,能联系句子了解词语意思。
2、通过朗读有关句子,明白文中小男孩喜欢汽车但不买汽车的原因,使学生对小男孩“关心妈妈、为妈妈着想妈妈”的品德有深刻印象和感染,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体会小兵是个懂事的孩子
【教学难点】 在自读自悟中受到关心家人、为别人着想的思想教育。【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创设情境,出示玩具
2、(由玩具导入)在各式玩具中,你最喜欢什么?
3、导入:今天还有个小男孩也被这些玩具吸引住了,一直站在柜台前,就让我们一起去和他交个朋友吧——齐读课题《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二、初读课文
让我们打开书本去认识这个新朋友!要求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我们的新朋友是个怎样的孩子?
1、课文读完了,我们来认识一下这课的词语宝宝吧,你会读吗? 玩具
柜台
售货员
药品 光芒
兴奋
目不转睛 咱们
富裕
抢着说
2、(1)小朋友们读的真好!
那么现在你们能说一说:我们的新朋友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交流:懂事、孝敬父母)
(2)课文中也有一句夸奖孩子的,你能找到吗? 板书:多懂事的孩子呀!一起来夸一下吧(生读)
三、默读课文,学习探讨
过渡:为什么说他是懂事的孩子呢?
预设:小男孩他很喜欢小汽车却不让妈妈给他买。
师:你从哪里看出孩子很喜欢小汽车呢?请你默读课文划出句子 感悟(喜欢)句子
出示:1、柜台前有一个小男孩,只要看到谁买小汽车,他就马上跟过去,目不转睛地盯着柜台上跑动的汽车,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
(1)我听出来了,小男孩很喜欢小汽车,而且不是一般的喜欢,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一读这句话。(齐读)
(2)想想句子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喜欢小汽车的孩子。
A:只要看到谁买小汽车,他就马上跟过去„„教师引读
小男孩看到一个叔叔带着儿子来买小汽车,他就();看到一位阿姨领着女儿来买小汽车,他就();可见,他是多么()。
板书:多么喜欢小汽车
请小朋友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自由读)
B:目不转睛地盯着柜台上跑动的汽车,“目不转睛”是怎么样的神情?(做一个目不转睛的动作)
目不转睛:眼珠子一动不动地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你们什么时候会目不转睛的看一样东西?
是呀,小男孩就是这样,眼睛盯着小汽车一动也不动,被小汽车所吸引,可见,他是多么()师指着板书生读。
哪个小朋友能带着自己的感受在来读读(指名读)
C: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
是呀,柜台前的小男孩这时候看着心爱的小汽车,他的目光里就有一种兴奋的光,可见,他是多么()。师指着板书生读
D:现在看来,小男孩的心思你们都懂了,那么你能把他的这种心思读出来吗?(1)齐读(2)指名读
2、男孩点点头,又专心地看起小汽车来。
你从哪里感受到呢?(专心)是呀,那么专心的看小汽车让我们感受到了小男孩非常的喜爱小汽车,那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小男孩对小汽车的喜欢之情,好吗?(齐读)感悟:(回绝)句子
1、师:小男孩那么喜欢小汽车,应该让妈妈买小汽车呀?但小男孩却怎么做?
(生交流)板书:只看看,不买
2、出示句子:“不,我只看看,不要妈妈买。”男孩抢着说。
(1)小朋友说
你来说一说,你来说一说,小男孩是怎么说的?(抢着说)你来说一说
请小朋友们带着这种语气自己说一说。(2)小男孩为什么要抢着说? 预设一:
(为了不让妈妈为难)
从这里我们看出了小兵是个懂事的孩子。(齐读)为什么不让妈妈买? 预设二:
他爸爸常年病着,家里生活不富裕。他心疼妈妈„
是呀,(出示句子„„)妈妈说的这句话我们知道小兵为什么要抢着说,此时我们也明白了小兵是个(懂事、孝顺)的孩子!
感悟中心句:
出示句子:孩子的妈妈叹了口气,说:“他爸爸常年病着,家里生活不富裕。孩子心疼我,什么也不让我给他买......”
1、我们都来读读这个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1)家里不富裕,不富裕就是()(2)贫困的原因是:(爸爸生病、常年)
理解“常年”:常年指一天吗?是的常年就是指长期
爸爸常年病着,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妈妈一个人肩上,小男孩心疼妈妈呀,什么也不让妈妈买:
期末考试,小兵考了100分,妈妈想奖励他(),他不让妈妈买。小兵的8岁生日到了,妈妈想给他买(),他不让妈妈买。(),妈妈想给他买(),他不让妈妈买。小兵不要的东西太多太多„„多懂事的孩子呀!此时此刻,妈妈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预设:难过的请你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妈妈说的话
指名读
欣慰的请你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妈妈说的话
指名读
伤心的请你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妈妈说的话
指名读
骄傲的请你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妈妈说的话
指名读
看来,小朋友们此时此刻已经理解妈妈的心情,那么请你们带着你的理解(自由读一读)
(齐读)
(既难过又欣慰,既伤心又骄傲,为不能满足儿子要求的无奈和有这样儿子的骄傲)
2、感动吗?售货员阿姨和她的女儿也被深深地感动了,小男孩要了吗?他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不,谢谢,我不要。”男孩拉着妈妈的手,走出了商场。)过渡:
男孩拉着妈妈的手离开了,离开时他的心里是这么说的:
3、读小诗:课件出示。
不,我不要!
爸爸,还在病床上。
不,我不要!
妈妈,还在劳累劳累的工作。
因为
我不要妈妈再劳累奔波,因为
我爱我的爸爸、妈妈 让我们一起把小兵的心里话说一说:
四、拓展
1、是的,原来他心里是这么想的。面对这样一个懂事的小男孩,我相信我们全班的小朋友都有很多话想对他说,那么请你拿起手中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五、小结
希望小朋友们能向小兵一样做个懂事的孩子!板书: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多懂事的孩子呀!喜欢
小汽车
不买 送
不要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五》
【学习目标】
1、学会运用“!”“?”并了解它们的用法。
2、认读新字新词或学习词语的搭配。
3、学会连接动类与偏正类的词组。
4、积累(读背)节气歌。
5、进行口语交际,通过了解动物世界学习写作,培养学习兴趣,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与“?”的用法。
2、学会新字新词。
3、能正确搭配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聪明的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步入《语文园地五》,相信大家会有新的收获。
二、我的发现
1、出示句子:这书上有字
给句子加上两个不同的标点,使两句话的意思不一样。
出示相应的句子: 这书上有字。
这书上有字?
读出不同的语气,读后讲一讲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2、运用相同的方法学习下一组句子,引导同学了解感叹句的用法。出示几组句子进行练习:
⑴ 今天老师没来。
⑵ 明天是你的生日。
三、读读认认
1、出示生字:材、拦、蚪、猴、伴、膀、慢、祖
同学认读生字。
2、再出示新字:
财、栏、抖、喉、拌、榜、馒、租
3、同学猜读后教师出示拼音拼读:
同学说说不同处和相同处。
4、同学自主的认识生字,同桌间说说自身的识字方法。
5、用扩词和抽读的方法巩固生字。
四、总结
同学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会连
1、课件出示:
3、打开
方向
茂密的乌云
区分
宝藏
满天的空气
寻找
窗户
清新的枝叶
(1)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
(2)明白题意后连一连,师巡视指导。
(3)指名汇报学情。
(4)讲要点:前后词语要恰当。如:“打开”只能对窗户、门、抽屉、盒子等可以紧闭的东西。再如:“区分”只能对方向、色彩、图案、脚印等内容。
(5)再出示几个进行练习。
二、读背节气歌
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多少个节气吗?你们会读节气歌吗?
1、出示相应的节气歌。
2、同学自读,要求:读准字音。
3、指名读,师生正音。
4、师范读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5、针对每一个季节出示相应的节气。
6、了解“暑相连”与“秋处露秋”的意思。
7、同学质疑,相互提问,一起解决。师参与到同学中去。
8、熟读成诵。
三、课后延伸
师:我们不只知道了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而且还会读、会背节气歌,回去后把这些知识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和你的朋友们,好吗?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老师今天带大家去一个地方,愿不愿意去?(愿意)看,这是什么地方?(课件出示动物世界)
生观察后回答:动物世界(师板书:动物世界)
动物世界都有哪些动物?你知道这些动物的特点吗?
生看后积极回答:鹦鹉能学人说话;大象能帮人运东西;经过训练的狗能为盲人领路„„
师:大家知道真不少,真是:不看不知道,动物世界真奇妙。(板书:奇妙的)
二、自由组合,生生交流
师:动物世界真奇妙!你身边有哪些动物,你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吗?你和这些动物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赶快说出来,跟同学交流交流吧!
同学们可以自由组合,把自身了解的动物和与动物之间发生的事说出来。在别的同学说的时候,可以提出自身的疑问。(师巡视指导)
三、组织同学,班内交流
选取几名代表上台交流,同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四、组织评价
同学们进行评价,优胜者选取自身喜欢的小动物,以示鼓励。
五、写一写
同学们说的都特别好,老师听的津津有味,愿意把自身熟悉的一种动物写出来,让更多的小朋友们都来了解它们吗?
1、出示写话要求:可以描写它可爱的样子;可以写它有趣的生活习性;可以写与它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
2、同学练习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3、同学写好后,与本组同学进行交流。
4、选写的生动的读一读。
六、总结
同学们说的、写的都特别好,而且还懂得了维护动物,就是维护我们的家园,维护动物是大事。教学反思:
第四篇:四年级下第六单元作文指导
走进乡村 写出特点
冰之波
【习作要求】
可以说说对田园风光的感受、体验,也可以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还可以谈谈活动过程中的见闻或趣事,等等。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可以写自己经历的,也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写的时候,把要想写的内容表达清楚,还要注意运用积累到的优美词句,写完后认真读一读,改一改。【习作指导】
田园生活就是乡村生活。柳枝青青,鸟鸣声声,山道弯弯,羊儿咩咩,河水清清,鱼儿游游„„多么美的田园景色。草儿青青放牧忙,稻穗黄黄收割忙,柿子红红采摘忙;还有那赶大集,舂年糕,杀年猪,舞狮子„„多么惬意的乡村生活。下水会摸鱼虾的娃子,巧手编制篮筐的姑娘,科学种田养殖的小伙,有手传统绝活的大娘大爷„„多么让人佩服的乡村人物。走进田园,睁大双眼,你会有自己的发现;走进田园,放飞心灵,你会有新鲜的感悟。这些发现,这些感悟就是你习作的材料;写自己的发现,写自己的感悟就会得心应手。
要想有发现,有感悟,就要观察。观察要有序,要细致。观察田园景物一般有如下几种顺序(作文时的材料安排也可以照此顺序):①方位顺序,以一个观察点为中心,或由远到近,或由上到下,或由左到右,反之也行。②移步换景,随着脚步的移动,走到哪儿,看到哪儿,一步一景,感受景物的特点。③时间顺序,在不同的时间里,景物所表现的特点也是不一样的。如,一天里日出日落,田野里收割前后,一年四季同一处的景象都迥然不同。有序观察时还要细致,不管是田野,还是村子里的景物,都要抓住景物的形状、颜色、声音、气味、静态、动态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乡土”特点。如,课文《乡下人家》一文中,“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这里,作者抓住农家小屋前的景物,不同于城里高楼前的景物的形状和色彩特点,采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小屋亲切可爱、质朴自然的乡土气息,是作者仔细观察的结果。
观察有了结果,作文时还要动静结合,描写生动。写田园景物不仅要写出乡土特点,还要把景物写得有生气,感动人,这就要注意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的描写。如《乡下人家》一文中,“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是对农家小屋前顺着棚架爬上屋檐的藤蔓的静态描写;“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是对母鸡、公鸡守护自己“家园”的动态描写。然而,景物一般是静止的,要让景物有生气,你就得展开合理想象,用比喻、拟人等方法让景物“活”起来,“动”起来。如“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的从土里探出头来。”句中的“探”将春笋拟人化了,让我们感到嫩笋长势快,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充分展示了春天勃勃的生机。还有动态描写时,如能把人的活动穿插在一起写,文章就更有生气了。如《乡下人家》中,树荫下边吃饭边聊天的情景,是多么自然、和谐的活动场景,也是乡村生活特有的场景。
写完之后,你要边读边想边改:看看有无错别字和病句,看看意思是否连贯,看看想象是否合理,比喻、拟人句有无恰当,看看描写的景物是否突出“乡土”特点。记住,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例文]
秋 天 的 田 野
沈颖婵
秋天的田野是美丽的;秋天的田野是迷人的。
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兴致勃勃地回老家去欣赏秋天的田野。远远望去,黄澄澄的稻田,翻腾着滚滚金波,好像灿烂的彩霞飘落在田野。近了,我看清稻谷快成熟了,沉沉甸甸的,压得稻子直不起腰来。可是,它们还是使劲地随风摇摆,好像在为金色的秋天舞蹈。我踏着田间小路一边前行,一边闻着稻谷的清香,仿佛看到了人们挥镰收割的情景。
忽然,我的眼前呈现出一望无际的白色,像是白云飘落田野。我立即跑过去,原来是淘气的棉花桃焦急地裂开了大嘴,争先恐后地吐出自己雪白的棉花,迎接人们的采摘。你看,棉田里,年老的、年轻的、年少的,个个腰系竹篓摘得多欢哪!姑娘和小伙嘴上哼着丰收小调,两手穿梭似的摘个不停,一朵朵棉花纷纷落
入竹篓。几个和我差不多大小的顽童,一会儿摘棉花,一会儿在棉花丛中捉迷藏,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
“沙沙,沙沙„„”多么富有节奏的音乐啊!原来,我到了玉米地,是秋风在指挥玉米叶演奏《丰收之歌》。吐着红缨的玉米棒子,在绿绸带似的玉米叶间时隐时现,多么诱人„„
“颖颖,来看奶奶啦!”奶奶家的邻居王大妈一边在玉米林里喊我,一边掰下几个玉米棒子,扔了过来,“带回家去烧着吃吧!”眼前的大玉米棒子,早就馋得我直流口水,我不客气地捧起玉米棒子,说了声“谢谢!”就向奶奶家走去„„ [简评] 小作者按移步换景的顺序进行观察,精心选取了秋天田野最有典型性的稻谷、棉花、玉米,具体地描绘了秋天田野景色的特点,深情地抒发了热爱之情。描写时,小作者展开了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并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从而加深了感染力。其间,还有人物活动的描写,真是绘声绘色,富有情趣。文章的结尾以小作者带着秋天的收获——玉米棒子去奶奶家作结尾,引人回味,其趣无穷。(冰之波 评)
第五篇:最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单元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3-95页。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表示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画出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积累统计活动的相关经验。单元课时安排:6课时 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生日
总课时数:4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3-84页。教学目标:
1、结合调查班里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获得统计活动的经验。
2、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问题,并进行简单推测。
3、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快乐与成功。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更好地使学生交流数据整理的方法,并会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
教
法:练习法、启发法 学
法:练习法,调查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促学
1.说一说你的生日在什么季节?你的好朋友呢? 2.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人最多?
二、玩中学
1.说一说。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 2.分一分:哪几个月是春季?哪几个月是夏季?哪几个月是秋季?哪几个月是冬季?四季是怎样划分的?(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四季的划分?(4)小组交流: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 3.涂一涂。在统计表格中涂色,整理数据。4.说一说。(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有几名?
(3)如果你们班某个同学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5)如果今天恰好有一个同学没有来,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生
日?
三、实践应用
我的女儿生日快到,你们说说送给她什么礼物好?(出示书、布娃娃、果冻、鲜花)怎样才能知道大家的意见呢?
1.调查、记录
2.汇报、交流
四、师生小结、课后延伸。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生日 3、4、5月是春季 6、7、8月是夏季 9、10、11月是秋季 12、1、2月是冬季
第二课时
栽蒜苗
(一)总课时数:4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5-87页。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感受数学的简洁美。教学重点:
1、根据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特点和作用。
2、让学生能根据实验数据设计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体会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教、学具准备:投影仪、课件、空白统计表,空白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制作小组蒜苗种植高度统计表
1、出示数据,阳光小组蒜苗第15天生长情况
2、观察数据,制作小组蒜苗种植高度统计表
请组长把你们的统计表拿出来。找到了吗?那由小组长负责,小组同学一起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好吗?开始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深入小组,及时指导。
师:有些小组已经用行动告诉我他们已经完成任务了,那让我们在心中期待其他小组赶快加油。我们在等着你们,加油啊!
3、汇报
现在大家都完成了,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来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统计的情况呢?通过观察他们小组的统计表,你能看出他们小组中谁种的蒜苗长的最高,谁种的蒜苗长的最矮吗?
指名说一说。通过统计表的形式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他们这一小组谁种的蒜苗长的最高,谁种的蒜苗长的最矮。除了统计表,还有什么形式可以很形象的表示出你们小组的蒜苗种植情况呢?
引导学生说出:统计图
三、引出统计图,并根据实验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
1、观察空白统计图,并提出问题
那正好在你们的桌面上老师给你们提前准备了一张统计图,现在请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了解一下这张统计图。学生认真观察,初步了解这张统计图。通过你们刚才初步了解这张统计图,你们有没有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统计图设计的格子有限,按照以前所学的统计形式,无法完整的统计出他们蒜苗成长的记录。
2、小组讨论,寻找解决策略
那既然大家都遇到了这个难题,那我们就在小组里先商量一下,遇到的这个问题如何去解决?
小组讨论,商量对策。让学生汇报一下他们小组商量的方法,教师简单评价。
3、小组合作,绘制统计图
刚才大家想了出了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好办法,它解决格子不够用的问题。那么每张图上的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还要与所画条形的数据有关。如果数据很大,那么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也多,数据小,那么所表示的单位也小。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
小组商量一下,哪种办法适合你们小组,你们就选择哪种办法来解决,好吗?那开始绘制这张统计图。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利用统计表和方格图,制作统计图。
2、说说统计图中的一格表示多少。
小组活动,教师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同学们的问题和困惑,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师:行动快的小组现在已经在心里为你们加油了,加快速度。已经完成的小组可以再看看你们的统计图。考虑一下一会介绍的时候怎么说?
4、介绍小组绘制的统计图 师:怎么样?准备好了吗?
师: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设计情况告诉我们?重点请学生说说是怎么解决格子不够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想出如果格子画不满或者突出一点的时候,可以在相应的条形上标出数据。
师:如果有哪个小组也遇到了格子画不满或者突出一点的情况,那就按照你们自己找的好办法,把你们小组的统计图稍微修改一下。
组内修改,教师巡视。
5小结,说一说你觉得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直观,形象)
四、练习读图,获取有用信息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小调查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映,比如:一年中每个月的电费、水费等,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统计,并在附页3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栽蒜苗
(一)条形统计图能比较清楚地比较各个数据的大小。
选取数量单位大小要合适。
第三课时
栽蒜苗
(二)总课时数:4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8-89页。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2、过程与方法: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在探索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来自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重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难点: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关键:学会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我们在的蒜苗。(板书栽蒜苗)
和同学们一样,老师也栽了一株蒜苗,这是老师每隔3天观察一次,记录下来的蒜苗生长情况。(出示表格)
天数/天
蒜苗高度/厘米你能帮助老师把它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小黑板出示格子图,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制作,其他学生在111页上面的格子图制作。然后纠正黑板上的问题)
说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2、(移开小黑板露出折线统计图)大家请看,老师也做了一个统计图 这些线很曲折,所以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进行新课
1、学习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大家认真比较一下这两个统计图,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点是都有标题,横线上的数都表示时间,竖线上的数都表示蒜苗高度;不同点是条形统计图使用长条表示蒜苗的高度,而折线统计图用点表示。学生可能回答用线表示,教师要及时纠正,并板书“点——数量”)
再仔细观察,这条线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可能回答:这条线是逐渐上升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线的坡度变化并说明这条线代表着蒜苗的生长趋势,蒜苗从第6天到第12天生长速度很快,过了12天长得慢了。并板书“线——趋势”)
正因为折线统计图的这个优点,我们可以对这株蒜苗进行预测,分析它的生长情况:
⑴估计这株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⑵预测这株蒜苗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2、学习画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有这样的优点,你想不想学着画一画呢?下面来观察一下老师是怎样画折线统计图的。(出示课件,讲解画图方法)请同学们拿出你的蒜苗生长情况记录,谁能把你的蒜苗生长情况读给大家听听?
能不能把你的蒜苗生长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呢?打开数学书111页,在下边的格子图中画出来。
根据你画的统计图说说你的蒜苗生长情况好不好?(先向同桌说说,再全班交流)
三、课堂练习
看来有关蒜苗生长情况的折线统计图同学们掌握的非常好,老师很想知道除了反映蒜苗生长情况的折线统计图之外,其它折线统计图你会看吗?请同学们看屏幕。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1)小玲每隔()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1)请你看图说一说,小玲跳绳中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最快?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2)估计小玲第八天成绩大约是多少?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几天?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栽的蒜苗在不断长高,我们的知识也在逐渐积累。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知识呢?(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会画折线统计图)
五、布置作业
看屏幕:调查庄河地区最近一周的最高气温,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说明气温变化的趋势和原因。板书设计:
栽蒜苗
(二)-------折线统计图
天数/天
蒜苗高度/厘米
第四课时
平均数
总课时数:4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0-92页。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5分钟左右)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谈话: 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出示相关数据。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
个塑料袋?
学生分别说。(三个)
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 板书关系式:总数量除以总份数=平均数
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板书)
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
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
(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3分钟)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6.小结:看来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其实这正是它为什么能广泛应用的原因,那就是用平均数描述问题更全面。
三、在应用中巩固概念。
1.出示要解决的问题(9分钟)
学校要给五年级四个班数学竞赛颁奖,奖给谁?比较什么?1班34人平均分87.7分;2班33人平均分89.9分;3班人90.5分;4班35人85.5分
如果要给教这两个班的两位教师颁奖呢?颁给那位教师? 预设:
生1:颁给平均分最多的那个班。
生2:不公平,要算一算两个班的平均分,再比较。问:哪个更科学公平呢?
2.学生应用计算器计算两个班的平均数再比较。
四、回顾总结
(5分钟)
在统计中应用平均数分析数据,说明问题是很重要的手段,今天我们学习的统计中的平均数和以往的平均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平均数
(5+4+7+5+9)÷5
=30÷5
=6(个)
答:这5次平均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为6个。
第五课时
练习六(1)
总课时数:4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3页。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表示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画出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积累统计活动的相关经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画出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积累统计活动的相关经验。教学准备:班班通设备 教学过程:
一、完成练习六第1-3题。第1题:
1、根据数据正确画出1格代表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2、先让学生同桌说一说根据数据和所给方格数,1个格代表多少人。可以想出1个方格代表5人,页可以想出1个方格代表10人。
3、再涂一涂,并结合图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第2题:这是一道计算及运用平均数的题目。
1、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平均得分?交流。
2、把统计表填写完整。
3、排出三位选手的名次。
第3题:帮助感受平均数的特征。根据平均数在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可排除前三个分数。
二、完成当堂检测题。
做“教材全解”部分练习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练习六
平均得分
第六课时
练习六(2)
总课时数:4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4-95页。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画出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2、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积累统计活动的相关经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2、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能解决平均数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积累统计活动的相关经验。教学准备:班班通设备
教学过程:
一、完成练习六第4-6题。
第4题:利用统计图表整理数据,并分析数据。
1、回顾完整统计过程的基本环节: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
2、再说一说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如“正”字统计数量的方法及统计图的相关知识。
3、学生完成统计活动。
第5题:这是一道绘制统计图并分析图上信息的题目。
1、学生读题,自己绘制象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
2、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绘制条形统计图的?
4、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与同伴交流。
第6题:读出折线统计图蕴含的信息,并通过分析信息解决问题。
1、看图交流,思考题中的问题。
2、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班级交流。
二、完成当堂检测题。
做“基础训练”部分练习题。
三、课堂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练习六
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
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