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洛仑兹力教学设计(广州用稿)

时间:2019-05-12 20:1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研究洛仑兹力教学设计(广州用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研究洛仑兹力教学设计(广州用稿)》。

第一篇:研究洛仑兹力教学设计(广州用稿)

《研究洛伦兹力》教学设计

广大附中

黄健仪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洛伦兹力

(2)能运用已有知识推导洛伦兹力计算公式并掌握其用法(3)能利用左手定则判断洛伦兹力的方向

(4)了解洛伦兹力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洛伦兹力大小和方向的学习,获得从宏观到微观的知识迁移方法。

(2)通过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实验验证,归纳总结,获得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3)通过对极光的分析,获得从理论转化到应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回顾安培力实验和计算公式,打开从宏观到微观的思路,培养学生作大胆合理猜想的勇气。

(2)通过学习左手定则,感受物理的简约美。

(3)通过对极光的分析让学生感受物理对于人类的影响深广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洛伦兹力的计算公式

(2)运用左手定则判断洛伦兹力方向(3)洛伦兹力的特性

难点:推导和掌握洛伦兹力公式

[教学方法和用具] 1.教学方法:类比分析法、实验演示法、比较法、推理法、探究法

2.教学用具:电源、导线、阴极射线管、洛伦兹力演示仪、安培力方向演示装置、橡皮泥和笔芯

[授课] 引入

[看魔术]:“光”随手的动作发生各向偏转

[揭秘]:内部装置是阴极射线管和电源,手上的金属棒是磁棒 [介绍]:阴极射线管,能发出带负电的电子束 [演示实验] 实验现象:在没有外磁场时,电子束沿直线运动,用玻棒、胶棒靠近,电子束轨迹无变化,而用磁铁靠近阴极射线管,发现电子束运动轨迹发生了弯曲.结论: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叫做洛伦兹力。磁场、运动电荷,是产生洛伦兹力的必要条件 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作用在运动电荷上的洛伦兹力 [设问]: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去研究一种力呢?

新课

[播放视频]水上滚筒;牛津与剑桥两所高校每年在泰晤士河上进行一场八人赛艇的较量。以上两个例子都体现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如果知道水作用在船上的力,那就可以知道平均作用在每个船桨上的力了。F整=Nf个体

[设问]运动电荷是个体,如果是一群运动电荷如何体现整体效果呢?洛伦兹力是个体电荷受的力,能否找到一个能与它体现整体效果的力去帮我们通过这个关系去求解呢? [回顾安培力实验视频]:在刚学完的安培力一节里,安培力是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设疑]而实质是什么使整根导体棒受力呢?

一、洛伦兹力的大小

[讲授]:电流是由于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流的大小取决于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多少,即IQ。t类比水上滚筒与赛艇,F安与f洛应有何关系呢?

[学生讨论并推导]:截取通电导体中的一段放大来研究,尝试从安培力入手推导。

n——导线单位体积内的电荷数; q——每个电荷的电量; v——电荷定向运动的速度; S——导体横截面积。

N——阴影部分导线内总电荷数

t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数

1、洛伦兹力的大小

个体电荷所受洛伦兹力与整体通电导线所受安培力的关系——F安=_____ f洛 导线受到的安培力为: F安=________________; t时间内电荷移动的距离: L=_____________;

已知电流强度的决定式为I=Q/t,则I=________________;

t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为: Q=___________; 该段导体中的总电荷数为N=___________;

单个运动电荷受到的洛伦兹力大小为: f洛=________________;

2、影响因素:f洛=qvB,作用力与磁感应强度、电荷量、运动速度有关

3、作用:f洛使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发生偏转。

二、洛伦兹力的方向

[猜想] 根据I、F安的方向,猜想电荷、运动方向、及受力方向

注意金属导体中实质是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演示实验] [验证]:刚才猜想运动电子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是正确的。

[借助道具迁移]:在安培力的方向判断中我们用到左手,重温左手定则。而在判断洛伦兹力是有何要注意的?

[学生探究]

1、结论:让磁感线穿过掌心,四指应为正电荷的移动方向,大拇指指向为洛伦兹力方向。若为负电荷,则四指与其运动方向相反。

2、练习

[设疑]: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时,洛伦兹力为多少?——零![实验验证] [关联]: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时,安培力也为零。

3、小结:结合左手定则:f⊥B, f⊥v 两种特殊情况:v⊥B时,f洛=qvB,;

v∥B时,f洛=0

[延伸] :v一定要与B垂直吗?

三、洛伦兹力与安培力的关系

洛伦兹力是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是微观原因。安培力是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是宏观表现结果。安培力对通电导线的作用效果就好比课前视频里前进的滚筒或快速前进的船。洛伦兹力对每个运动电荷的作用效果就好比滚筒里的孩子或划船的选手。

[课外拓展]:

1、艺术大师白南准

2、传说中美丽的极光为何在赤道看不到呢?

这美丽的景色是太阳与大气层合作表演出来的作品。太阳喷射出的带电粒子钻入两磁极附近的大气层,与氧和氮原子相互作用而发光的景象。

例:地球的磁场可以使宇宙射线发生偏转.已知赤道上空某处地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由南指向北.有一速度为v的质子竖直向下飞向该处地磁场,质子的电量为q.当质子刚进入该磁场时:(1)判断质子的偏转方向;(2)求质子受到磁场力的大小.

地磁场仿佛是地球的保护罩,保护我们免受高能粒子的伤害。

四、洛伦兹力做功情况分析

[设问]:磁场能使运动电荷发生偏转,那它对电荷做了多少功呢?洛伦兹力使运动电荷发生偏转,这个是类平抛运动吗?偏转过程中,力与速度的关系如何? [观察课件]:轨迹不断弯曲,最后成一个闭合的圆。

粒子在做圆周运动,弯曲的轨迹是一段圆弧

[课件演示]粒子做的是圆周运动,粒子肯定受到怎样的效果力?谁提供这个效果力?这个力与速度什么关系?这个力有做功吗? 结论:(1)f⊥v,(2)f洛只改变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3)洛伦兹力永不做功。

小结(板书)

1、洛伦兹力大小:

v⊥B

f= qvB ;

v∥B

f= 0 2.洛伦兹力方向:左手定则

3.安培力是洛伦兹力的宏观表现 4.洛伦兹力特点:(1)f⊥v,(2)f洛只改变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3)永不做功

[呼应引入]:魔术解密——让学生用不同磁极靠近电子束,使其向口令喊出的方向偏转。

课后练习

1.(单选)关于洛伦兹力和安培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洛伦兹力和安培力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力

B.洛伦兹力和安培力,其本质都是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C.洛伦兹力和安培力,其本质都是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D.安培力就是洛伦兹力,两者是等价的

2.(单选)一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沿着磁感线方向运动,现将该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增大一倍,则带电粒子受到的洛伦兹力 A.增大两倍

B.增大一倍 C.减小一半

D.依然为零

3.(单选)图中a、b、c、d为四根与纸面垂直的长直导线,其横截面位于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上,导线中通有大小相同的电流,方向如图所示。一带正电的粒子从正方形中心O点沿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向外运动,它所受洛伦兹力的方向是

A.向上

B.向下

C.向左

D.向右

第二篇:力教学设计

《力》的教学设计 重庆一中 张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3)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4)体会物理就在身边。【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教具】

演示: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一个蹄形磁铁、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微小形变演示仪

学生:30把刻度尺 【教材分析】

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3.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

4.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5.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投影“神州五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神州五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一、力是什么

1.展示并罗列现象 用课件上的图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

(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左手拍右手、手拍打桌子)。人推车„„(学生举例)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

(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地球吸引篮球。举例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 2.分析罗列的现象

可以从语文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

3.归纳总结归纳

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4.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

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从生活中的经验可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

(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用投影仪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 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 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现象表明了,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

(2)两只弹簧互相拉伸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学生实验:

(1)用手拍桌子。

(2)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2.归纳总结

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学生举例分析:投影“用手拍桌子”的图片,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说明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互为受力物。

三、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实验探究演示实验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抛的篮球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向下运动得越来越快;用投影仪演示运动的小钢珠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让学生说明其原因。

(2)用图片进一步说明用图片展示,学生描绘: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用头冲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而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之后由运动变为静止。

(3)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4)学生举例(各种球类运动)力还有别的作用效果吗?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用手压皮球。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2)投影图片,举例说明 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②射箭。

(3)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举例(4)进一步理解

通过学生实验说明,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弯曲的程度相同吗? 明确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形变就越大。

进一步明确,用很小很小的力,物体也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小,用眼睛看不出来。【小结】

【思考与练习】

1.“注意力”、“战斗力”、“凝聚力”是不是物理学中的力?为什么?

2.“神州5号”载人飞船和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 3.分析一个例子──“顽皮的大象向下压跷跷板,跷跷板向上弹起小孩”。

《弹 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形变与弹力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学习弹力对学生理解自然有现实意义。《弹力》一节有如下特点:

1、它是继力、重力概念教学之后的又一具体形式的相互作用。因此,弹力概念教学应该让学生理解弹力的产生、弹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等基本内容;

2、该节涉及的基础知识较多,有形变、弹性形变、非弹性形变、弹性限度、劲度系数等等,这些知识都虹理解弹力概念必不可少的知识;

3、微小形变很难观察,弹力方向比较抽象,因此这些内容的教学应该尽可能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分析,让学生体验;

4、胡克定律可以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经历一次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形变、弹性形变概念、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理解弹力概念;(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3)知道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之间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弹力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演绎法研究某个具体力的基本思路;(2)经历用实验探究弹力与形变量关系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实验、数学方法对物理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2)在师生的互动交流过程中,体验教学民主的氛围,培养师生良好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过“力”的一般概念和重力概念,基本上知道(或者通过启发可以知道)应该从力的三要素角度去研究一个力的方法;

2、弹力现象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这可以为学生学习弹力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但微小形变不易引起学生日常生活的注意,需要通过实验提示这种现象的普遍性,3、弹力的方向抽象、复杂,学生不易理解,是教学难点,需要通过形象化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弹力概念的形成;胡克定律;

2、教学难点是:形变的普遍性;弹力方向的确定;

五、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演示法、实验探究法等综合性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六、教学设计流程图

1、教学设计流程为具体的教学设计给出基本框架;给出教学过程几个大的环节;

2、教学设计流程应该包括重要的知识点和教给学生的基本方法;

3、教学设计流程应该思路清楚,重点突出。

4、教学设计流程具有个性化特点。

七、具体教学过程:

1、直接导入课题: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力和重力的概念,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种具体的力——弹力;

2、什么是弹力?先看几个实验(教师演示),3、教师演示:①弹簧的压缩形变;②弹簧的拉伸形变③视频播放:竹竿形变、钢丝形变。

4、学生观察、分析得出形变、弹性形变、弹性限度等概念;明确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就会发生形变;

5、教师:是不是所有的物体受到力时都会发生形变?

6、教师演示微小形变;再次强调任何物体受到外力作用都要发生形变;

7、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弹性形变的物体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弹力;

8、学生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

9、教师:弹力是一种力,我们研究它不仅要知道它是怎样产生,还应该研究它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我们先研究它的方向;

10、教师引导学生分别分析支持力、压力、绳子拉力的方向特点;学生自己也可以举例分析以巩固理解(弹力的作用点可以在这里带过);

11、教师:前面着重研究了弹力的方向,下面研究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由于一般的弹性形变产生的弹力的大小比较复杂,所以我们只研究弹簧在弹性限度内的弹力大小问题。同学们可以猜想一下弹簧的弹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2、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八、板书设计:

弹 力

(一)形变

(二)弹力

第二节 重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 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

教学用具: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粗细均匀的木棒、方形薄板、木球、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

(1)将一只木球举到一定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

(2)把一只木球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运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观察其运动路线.

在演示的几种情况中,球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分析:不论小球的运动状态如何.它最终都落回了地面. 问: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分析:球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重力

实验: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感受: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

问:无云的夜晚我们总能看到月亮,我们知道那是月亮在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是不是地球上有力在牵着月球呢? 投影:苹果落地和万有引力.

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地面附近的物体也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通常还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 回顾:木球无论怎样运动都最终落到地面,就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问: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你知道重力能为我们做什么吗? 学生可能的回答:

(1)盖大楼打地基时,就是把夯举高释放,夯由于受到重力而向下运动就能将地基夯实.(2)跳水运动员走到高高的跳台上向下跳时也是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才能在完成各种动作后入水.

(3)人和各种动物是由于受到了重力的作用才能安然地在地球上生存,如果没有重力,可能就只能像在飞船中的宇航员一样到处漂了. 2.重力的大小

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力的三要素,它们是…… 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追问:重力的大小怎样确定,它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首先让我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猜想. 学生可能的回答:

(1)一般看上去越大的物体越重,所以我认为重力和体积有关.

(2)我认为是和密度有关,一小块铁比一大团棉花要重很多,密度大的重力大.

(3)密度相同的物质,体积大时质量就大,体积相同的物体,密度大时,它的质量就大.所以我认为是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大. 问:重力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 学生可能的回答:

(1)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

(2)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如果指针没有指零还要先进行调零,然后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根据指针的位置读出指示的值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

下面按教材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交流实验的情况.(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活动)汇报实验情况和分析结果(教师做补充):

(1)根据测量数据作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2)每一次测出的重力与其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3)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讲解:我们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就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G=mg 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 N/kg.在使用公式G=mg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 N/kg. 投影:

练习1.一块钢锭的质量是4 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 练习2.质量是50 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 N/kg)? 练习3.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最后教师讲评)指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质量称为重量.同学们应注意区别. 3.重力的方向 演示:

(1)观察拿在手中的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2)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观察静止时线的方向.

分析:小球受重力自由下落时的方向及悬挂的物体受重力作用使悬线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的方向,这一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演示:

(1)两条重垂线的方向.它们方向是否相同?(2)重垂线与水平桌面的方向是否垂直?(3)重垂线与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现象:两条重垂线的方向平行,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 结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能说垂直向下.

应用:建筑工人之所以用重垂线来检查所砌的墙是否竖直,就是因为重垂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现在请同学们利用重垂线检查我们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窗台及课桌面是否水平.说说你们检查的结果和根据. 想想议议:

问: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圆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 4.重心

(出示一根粉笔)问:这根粉笔受不受重力的作用? 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粉笔也受重力. 追问:将一根粉笔分成几段后.各段粉笔受不受重力? 将粉笔分成几段后,每一小段粉笔仍然受重力作用,物体的每一部分都会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

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所以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

重力的作用线一定通过重心,所以可以用类似重垂线的悬挂法确定物体的重心.

先用细绳系住木板的一点悬挂起来,沿着细绳的方向在木板上画出一条线;再用细绳系住木板的另一个点悬挂起来.按刚才的方法在木板上画出另一条线,两条线的交点就是这个木板的重心.

物体的重心位置和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用悬挂法可以确定各种物体的重心.一般材料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例如,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木棒的中点,均匀圆木球的重心在它的球心. 想想议议:

走钢丝的演员的重心位置必须落在钢丝上时才不会倾倒.

人走路,脚下不稳时会自然地伸开双臂保持平衡,因此走钢丝的演员手握一根长杆是为了借助加长了的手臂调整重心,保持平衡.

不倒翁身体的下部有一个很重的物体,上部几乎是空的,因此它的重心很低.将不倒翁扳倒后,重力的作用就会使它回到原来的位置,所以扳不倒. 小结: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用G=mg来计算大小,g=9.8 N/kg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航天的知识,阅读书后的“科学世界”“万有引力与航天”.

2、P59 1、2.

第三篇:力教学设计

7.1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单位和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

3.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4.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力的概念的过程,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对相互作用力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过渡语: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过渡语: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2-5页内容,勾划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什么是力?符号及单位是什么? 2.力有哪两个作用效果?

3.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4.力的示意图怎样画?

5.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5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目,让五个小组的6号同学到黑板完成,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

1.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为。

2.人踢球时,对球施力的物体是,同时 也受到球的作用力,这一事例说明。

3.小亮参加立定跳远考试,起跳时他用力向后蹬地,就能向前运动,一是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二是利用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4.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是在受力物体上沿着 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用 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 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 表示力的大小。

5.一位同学在用水平向右、大小为10N的力推箱子,请画出箱子受到的推力示意图。

(三)质疑问难

展示小组自学情况,师生共同处理自学检测中的问题(不用写)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探究一:力的三要素

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器材和物体,分别设计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实验,组内交流,比比看哪个小组做的最快,想到的方法最多。(讨论即可,不用写下来)

探究二:力的示意图

作出图中锤子对钉子的压力示意图

总结画力的示意图时的基本要领: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一般起点表示力的,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

点拨:

1.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推、拉、提、压、吸引、举、排斥等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相互的。一个力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体。一个力作为施力物体的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2.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1)速度大小发生改变;

(2)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3)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如斜向上投出去的铅球,在重力作用下做曲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在发生变化。

四、训练环节(13分钟)

过渡语:同学们,请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学案训练题。1.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A.一头小牛 B.一块砖 C.八年级物理课本 D.两枚1元硬币

2.甲、乙两个同学穿着滑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对乙用力推一下,其结果是()A.甲仍然静止,乙被推开 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 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 D.甲、乙同时相对离开 3.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说明了什么?()A.一个巴掌的力太小 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C.人不能只长一个巴掌 D.力可以离开物体单独存在

4.如图所示,一只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开另一只小船,结果发现两只小船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该现象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力的作用是 的。

5.小明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时,完成了如下实验,请帮他把实验结果填在空格中。

(1)小明首先将小钢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当磁体靠近小钢球时,看见小钢球向磁体运动;然后让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当在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时,小钢球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从上面两个实验,你总结出的结论是力能。

(2)小明用双手拉一根橡皮筋,看见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变长了,说明力能。(3)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 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有关力的基础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总结,为以后力学的学习做好铺垫。

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 力

一、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字母:F 单位: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反思】

7.1力 学案

班级

姓名 小组

等级

【学习目标】

1.我知道力的单位和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

3.我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4.我能从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概念,提高分析和归纳能力,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指导

要求: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2-5页内容,勾划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1.什么是力?符号及单位是什么? 2.力有哪两个作用效果?

3.力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 4.力的示意图怎样画?

5.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自学检测

要求:快速完成自学检测题目,抽查五个同学到黑板完成,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

1.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为。

2.人踢球时,对球施力的物体是,同时 也受到球的作用力,这一事例说明。

3.小亮参加立定跳远考试,起跳时他用力向后蹬地,就能向前运动,一是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二是利用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4.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是在受力物体上沿着 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用 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 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 表示力的大小。

5.一位同学在用水平向右、大小为10N的力推箱子,请画出箱子受到的推力示意图。

(三)我的疑惑

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知识点不理解或存在疑惑,提出来小组共同解决。(小组交流,不用写出)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力的三要素

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器材和物体,分别设计力的大小、方向、力的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实验,组内交流,比比看哪个小组做的最快,想到的方法最多。(讨论即可,不用写下来)

探究二:力的示意图

1.作出图中锤子对钉子的压力示意图

2.总结画力的示意图时的基本要领: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一般起点表示力的,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

三、当堂训练

1.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A.一头小牛 B.一块砖 C.八年级物理课本 D.两枚1元硬币

2.甲、乙两个同学穿着滑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对乙用力推一下,其结果是()A.甲仍然静止,乙被推开 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 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 D.甲、乙同时相对离开 3.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说明了什么()A.一个巴掌的力太小 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C.人不能只长一个巴掌 D.力可以离开物体单独存在

5.如图所示,一只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开另一只小船,结果发现两只小船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该现象说明:力可以改变物的,力的作用是 的。

5.小明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时,完成了如下实验,请帮他把实验结果填在空格中。

(1)小明首先将小钢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当磁体靠近小钢球时,看见小钢球向磁体运动;然后让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当在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时,小钢球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从上面两个实验,你总结出的结论是力能。

(2)小明用双手拉一根橡皮筋,看见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变长了,说明力能。(3)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 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四、自我反思

1.我的收获 2.我的易错点

第四篇:力教学设计

《力 》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教学难点:

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教学方法:

启发与讲解结合法。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片引入课题,引起学生探究力的兴趣。(教师讲述:在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及大量的自然现象中,许多都有与力有关,怎样认识力? 本节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力是什么:

①多媒体演示分析图6-1中的各种力现象,指出两个物体。(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分析,最终由学生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用字母F表示”。)②分析动词(举、推、压、拉、吸引、排斥等--力的作用;)(说明: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力是什么?)

④教师提问: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发生力的作用,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否也能发生相互作用?

⑤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实验探究:让学生做几个简单的实验(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等)后,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结论。

②教师说明:物体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现象。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①多媒体演示有关力的各种图片中的力的现象,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结论。②教师解释什么是“形变、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总结。

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这节课着重介绍了力是什么,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

五、作业:

1、课后练习1、2题。

2、达标题:第6.1节。

六、板书设计:

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说明:①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②力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说明: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3、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说明:①形变。

②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第五篇:力 教学设计

力的教学设计(2017年11月网上进修作业)河北省冀州区北漳淮学校 师建浩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力是一个十分抽象的物理概念,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但力的概念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分析和归纳在科学中的应用。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习力学知识的开篇,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从理解力的概念和各种性质的力上升到认识力在自然现象中的作用的高度,有利于从人文的角度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力的含义。

(三)学情分析

在认识力方面,学生已经有了一定感性认识,只是理论上有写缺乏,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学生须从生活中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从而使能力得到培养

力的概念对初学者来说比较抽象,但生活中力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教材以熟悉的体育活动为基础,并通过“想想做做”,让学生从感觉力的作用效果入手,通过探究得到“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结论。

(四)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五)教学策略

讲授法、实验法、多媒体教学法、学生上台参与教学法

(六)教学工具

哑铃、磁铁、小钢珠、斜面木板、弹簧、气球等等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老师引导学生探究“两个接触的物体一定一定有力存在吗?

(二)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三)师生互动

一、什么是力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11-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看课文图11.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6)学生看课本图11.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

(8)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

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三、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1)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2)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①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②举尺实验: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请一位同学用一个力作用在尺子的中点,向上将尺子举起来;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举尺子。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四、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五、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1)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施力的气球在施力时也变扁了,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个气球作用力)

(2)演示:两个带相同电荷的通草球靠近时相互排斥。(一个通草球排开另一个通草球时,自己也被排开了,说明两个通草球同时都受到了对方力的作用)

(3)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

(4)学生实验:向上拧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拎书包手同时受到书包向下的拉力)

(5)看课文第43页图11.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开了。说明推船的人同时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开时连同他坐的船也被推开。)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的作用。也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加了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同时向对方施加了力,也同时受到了对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们同时产生相互作用于对方的力,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3)、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即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五)课后作业部分

1.下列物理量的单位中,属力的单位的是()

A.千克

B.米

C.摄氏度

D.牛顿

答案:D

解析:千克是质量的单位,米是长度的单位,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只有牛顿是力的单位。

2.(2013年柳州中考题)不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是()

A.力的作用点

B.力的方向

C.力的大小

D.力的单位

答案:D

解析: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被称为力的三要素。

3.以下是我们生活中可见到的几种现象:①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②篮球撞击在篮板上被弹回;③用力握小皮球,球变瘪了;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在这些现象中,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力作用在物体上有两种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分为改变运动的方向和改变运动的快慢两种情况。如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这些都是速度的变化。同学们在学习时要注意进行区分。用力捏面团,面团的形状发生变化是由于面团受到力的作用形状发生了改变;篮球撞击在篮板上时受到篮板的反作用力改变了运动的方向,即:力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用力握小皮球,球因受力发生了形变,所以球变瘪了;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是灰尘由于受到风的作用力运动状态改变所至。

4.下列的现象中,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是()

A.自行车匀速转弯

B.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加速运动

C.“天宫一号”绕着地球运动

D.人站在在超市的自动扶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D

解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运动的方向和物体运动的快慢两种情况。只有两种都不发生改变,才是运动状态不变。自行车匀速转弯,尽管运动的快慢不变,但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汽车加速运动时运动的快慢发生了变化。“天宫一号”绕着地球运动时,运动的方向不断改变。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都不发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

5.游泳运动员用手和脚向后推水,于是人就前进。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员是施力物体,不是受力物体

B.手和脚对水有一个推力,方向向后,则水对脚和手就有一个方向向前的推力

C.水只是受力物体,不是施力物体

D.手脚对水的推力一定和水对手和脚的力相互抵消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同学们关于相互作用力的知识。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这两个物体之间总作用着一对力,就是我们所说的相互作用力,它们总是成对出现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又是受力物体。人的手和脚对水有力的作用,水对人的手和脚也同时有一个作用。这两个力分别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效果,手和脚推水使水向后运动,水对手和脚向前的力使人前进,相互作用力的效果并不能抵消。

6.(2013年菏泽中考题)如图2所示,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鱼线对鱼杆的拉力使钓鱼杆发生形变

B.瓶对海绵的压力使海绵发生形变

C.球拍对乒乓球的作用力改变了乒乓球的运动方向

D.脚用力踢足球时,能使足球飞出,说明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答案:D

解析: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使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A和B选项中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C选项中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D选项中用力使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这是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不能认为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力学是物理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力的教学又是重中之重,同时力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认识力、了解力、掌握力的有关知识,是学好后继有关力学部分的基础。在这一节的新课教学中,总体感觉是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落实到位,学生参与较积极,教学互动较好,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课堂上,我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老师互动,用实验探究显示微小形变实验,让同学们感受形变无处不在,通过例举弓箭、蹦床、撑杆跳等,充分发挥利用人的肢体做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身体会,又从生活实践引入,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效果,学生觉得非常有趣,使得学生注意力迅速转到课堂上来,于是我从这一实际提问,学生们非常积极、踊跃,齐声回答问题。这样,我花很少时间就引 入了课题。在课堂教学中,采取逐步提问的方法,并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思想,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下载研究洛仑兹力教学设计(广州用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研究洛仑兹力教学设计(广州用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采用稿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 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理解“讳疾忌医是十分有害的”的道理。 3. 在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

    学习导游词教学设计(自用稿)

    《学写导游词》教学设计 宁化县第二实验小学 王喜迎 【教材分析】 《学写导游词》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安排的习作内容。本组教材的主题是“我国的世界遗产”......

    《什么是力》教学设计

    《什么是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能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举例说......

    浮 力 教学设计

    浮 力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 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 2.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 3.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设计(专注力)[推荐]

    专注力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复习课型) 泰安迎春学校 陈健 第一环节:手脑体操(约两分钟) 第二环节:专注励志语(约两分钟) 第三环节:导课环节 打开复习思路,畅所欲言......

    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活动,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有系统的认识。2、通过比较区分,进一步加深对“力”的认识。3、明白“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4、初步学习单元知识整理的方......

    教学设计研究

    学设计研究: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托,在认真解读教材、深入研究学生的基础上,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内容包括课程标准研读与课程“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