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过秦论教学案超完整 教师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学案
《过秦论》教学案
主备课人:边洁
审核人:景亚琴
授课人:
教学目标:
1.感受这篇史论铺张扬厉的气势与文风
2.了解文章的主题 3.贾谊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
4.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重点:
1.文言词语积累
2.秦朝灭亡的主要过失
3.铺张扬厉的文风 教学难点:
1.贾谊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
2.作家深邃的思想穿透力
3.重点文言词语识记
第一课时
一、方向探究
中国历史上,频繁上演着改朝换代的事件。但是,秦汉易代,对历代的统治者以强烈的震撼,同时,给知识分子的心灵以空前的震撼,也成为汉初热议的社会思潮之一。作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登峰造极的强大王朝之一——秦帝国,经数代君王励精图治,历数百年岁月(公元前361年——前221年,近140年)终于结束战国诸侯割据的局面,首次统一全国。然而,这一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短期内(存在不满14年)便如摧枯拉朽般迅速的折戟沉沙,灰飞烟灭,给历史、社会留下了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历代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不断地从中汲取亡秦经验教训,从中管窥出秦朝的灭亡对社会、历史极具穿透力。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汉初杰出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的经典名篇,分析探讨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的史论文章——贾谊的《过秦论》(板书)。
二、自主探究
1.【解题】过秦论:过,(动词)指出秦的过失。论:古代的一种文体。本文是一篇史论。《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2.贾谊
(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年18岁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20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贬为梁王太傅,后来梁王坠马而亡,贾谊认为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另有辞赋等作品传之于世。
贾谊有很高的政治抱负,才华横溢,作为一个杰出知识分子的代表,他有着强烈的济世为民的使命感。然而时运不济,他的革新政治的主张触犯了贵族集团的利益,生事诬陷,被贬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英年早逝,一颗璀璨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的天空,贾谊人生虽然短暂,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浸润着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他的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引起后世文人的扼腕叹息。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汉文帝在宣室(注:汉代未央宫里的一著名宫殿名,汉代皇帝经常在这里召见诸臣商议军国大事)里召见贾谊,贾谊的政治才华无与伦比。可惜文帝夜半虚席以待贾谊,不是向他去请教治国的策略,反而询问鬼神之事。其实,贾谊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真正的重用。
王勃的“呜呼!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腾王阁序》说的也是贾谊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学案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毛泽东:《咏贾谊》
所以,在封建专制时代,有抱负、有才华、具有完美人格的知识分子遭受莫名其妙的打击而郁郁不得志者,岂止贾谊一人呢!
三、合作探究
※下面是需要重点认识的字词:
崤函(xiáo)、囊括(náng)、连衡(hãng)、合从(zîng)、陈轸(zhěn)、召滑(shào)、翟景(zhái)、逡巡(qūnxún)、镞(zú)、流血漂橹(lú)、鞭笞(chī)、藩篱(fānlí)、隳(huī)、镝(dí)、践华为城(huà)、瓮牖绳枢(yǒu)、氓隶(mãng)、倔起(juã)、阡陌(qiānmî)、赢粮景从(yíng yǐng)、锄耰棘矜(yōuqín)、銛(xiān)、长铩(shā)、谪戍(zhã)、度长絜大(duïxiã)、万乘(shâng)
※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2.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从”通“纵”)3.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4.赢粮而景从(“景”通“影”)5.威振四海(“振”通“震”)6.百有余年矣(“有”通“又”)※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过秦(过:指责过失)(2)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作帝王)(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瓦缸做;绳:用绳子系)2.名词作状语
(1)席卷天下(席:像卷席子那样)(2)包举宇内(包:像打包袱那样)(3)囊括四海(囊:袋子;像装袋子那样)(4)天下云集响应(云:像云彩那样;响:回声,像回声那样)(5)赢粮而景从(景:像影子那样)(6)南取汉中(南:向南)3.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败兵;北:溃败,溃败的军队)4.动词的使动用法
(1)外连衡而斗诸侯(斗:使„„争斗)
(2)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见)(3)亡诸侯(亡:使„„亡)(4)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5.动词作状语
争割地而贿秦(争:争着)6.形容词作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方)7.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学案
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以愚黔首(愚:使„„愚蠢)※一词多义
1.因(1)因遗策(沿袭)(2)因利乘便(趁着)(3)因河为池(就着)2.制(1)制其兵(统帅)(2)制其弊(制服)(3)增其旧制(制度,规模)3.致(1)致万乘之势(导致)(2)以致天下之士(招致,招纳,招引)
4.亡(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2)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兵)(3)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4)河曲智叟亡以应(无,没有)
5.遗(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2)路不拾遗(遗失的东西)(3)蒙故业,因遗策(遗留)(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wâi,送给)
6.度(1)内立法度(规章制度)(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duï,计算)(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4)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duï,揣度)
7.利(1)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的形势)(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黄河以西一带/今:河的西面)2.赢粮而景从(古:担负/今:输赢的“赢”)3.山东豪俊并起(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4.流血漂橹(古:盾牌/今:使船前进的工具)※特殊句式
1.判断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省略句:
(1)(孝公)内立法度
(2)(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3)于是(始皇)废先王之道
(4)以(之)愚黔首 3.被动句: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二)读全文后回答,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三)默读,分组讨论: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①段到第③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③段、第④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四)概括段落大意 【析】
第一段,交代秦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概述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的情况以反西河之战首告大捷的情况:总的是写秦孝公的功业,他为秦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段,主要是写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
第三段,总写秦始皇帝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第四段,总写陈涉起义的情况及其亡秦的结果。第五段,归纳作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五)翻译课文
1、翻译竞赛:请各小组代表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地方,请本小组成员及时纠正补充,看哪一组翻译得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学案
更准确、通畅、优美生动。
【指导要点】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高考中要求“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并有一定的翻译题,因此,我们在平时就要做到译文的“信、达、雅”。一般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词语或遗漏的词语。2.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习惯。3.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一)“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地指出导致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⑤ 段议论中。请学生朗读第⑤段,思考以下问题:
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2.“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
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点拨】作者议论秦的过失,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从各个角度对比,极言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不够明显,但从课文第2 段“秦人开关延敌”等句中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义不施”而非“攻守之势异也”。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
(二)“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①-④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先从第⑤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读①-④段,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从各段中找一句表明“兴”或“亡”史实的句子。
【点拨】“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种种措施巩固政权,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第③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写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要选择能够表现一个阶段强大的句子。
(三)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
(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学案
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点拨】“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暴政”,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现,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
【小结】《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三课时
一、自主探究
课上交流本文写的最好的地方。(只要学生表达流畅,有理有据,教师就要及时鼓励。如课下准备不足,也可以课上分组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合作探究。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主要就文章的语言华美、结构精妙、思想进步等方面进行评价)
【明确】本文是史论,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一)叙事铺陈
以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课文前四段,按时间顺序,详略有致地概述了秦从攻到守,由兴而亡的全过程,作者用千余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把大量事实摆出来,结果道理可以不讲而自明,或少讲而大明。
(二)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 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①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第②、第④、第⑤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
(三)全篇对比论述
本篇精彩处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
【小结】“贾生才调更无伦”,贾谊散文开两汉政论风气之先,扣紧时代脉搏,篇篇针砭时弊,说理透辟晓畅,深刻犀利,言词激切,理足气盛,如《论积贮疏》、《治安策》等;而《过秦论》更以铺张扬厉,排比渲染、词采绚丽见长。影响所及,非但两汉,下及唐宋奏议、骈文莫不受其遗泽。故鲁迅评为:“惟谊尤有文采,而沈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
二、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作者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
【明确】施仁义,行仁政
贾谊施行仁义的主张,是从维持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但因为它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它的仁义主张就更带有进步性。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学案
本文还描述了陈涉起义这一历史事实,并肯定陈涉起义的必然性、正义性以及它在推翻秦朝统治中的作用与地位。作者不仅看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可见,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平凡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作者还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阶级的本性,却要求封建统治阶级真正施行仁义,消除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
【小结】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贾谊就说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的史论《过秦论》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复辙。这是贾谊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他们谋划“长治久安”之道,事实上只能是一种幻想。
虽然由于历史局限,作者不可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找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这篇文章表现出贾谊对农民起义的力量和意义有所认识,写出了他反对统治者施暴政于人民。尤其他针对当时现实而论史的精神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三、延伸探究
焚书坑(唐 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东山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请同学们体会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观点。
点拨:这首诗就秦末**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明确:第一句写伴随着书本(“竹帛”)化成青烟消散,“万世帝业”的根基却也淘空掉了。这是说嬴政企图用焚书的蛮横手段来愚化民众也许是成功了,然而他的权力根基(现代称“政权的合法性”)却也同时被毁坏了。第二句写不可一世的嬴政指望依仗武力维持“万世基业”,那只是一厢情愿罢了。第三四句说这坑(“焚书坑”)里的书灰还没冷呢,山东就已经有反秦的“叛乱”了,而终于覆灭强秦的项羽、刘邦等人也都不属于“讥议朝政、蛊惑民心”的读书人之列啊!后面这两句冷峻十分,可以看成是对暴虐封建统治者的无情讽刺。
这首诗采用了近乎喜剧的表现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这样写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静,其实反对的态度和憎恶的感情十分鲜明。如果说这就是“怨而不怒”的表现,那么,它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艺术手法。
《过秦论》教学案学生版
答案
一.自主探究
(一)字音
zîng cïng chãng shâng nìng
nìng
yuâ
Zhái
dí
shào
zhào
xiān
qín
jīn
duï
duï
dù qūn
xiáo
qiān
dí
lǔ
yïu
mãng
nàn
Yú
fān
tián
xiān
niâ
zhã
chī
nánɡ
huī
(二)重要实词和虚词
(1)据:占据,固:作名词,险固的地方
(2)固:牢固
(3)度:规章制度(4)因:沿袭
(5)制:统率,兵:军队
(6)亡:丢失
(7)制:控制
(8)亡:逃兵,败兵
(9)因:乘,趁着(10)朝:朝拜
(11)及:到,事:战事
(12)及:到
(13)系:绑,委:把------交给(14)使:派遣(15)却:击退
(16)道:制度;言:著作(17)兵:兵器(18)为:做成(19)为:作为,因:凭借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学案
(20)据:占据,固:名词,险要地势
(21)信:忠信,可靠,兵:兵器
(22)固:形容词,险固
(23)及:比得上(24)为:作为(25)兵:军队,向:先前(26)使:让,度:量
(27)而:表承接,为:被
(28)之:代词,这样
(29)以:表目的,来
(30)之:助词,的(31)是:这,之:代词,代孝公(32)而:表承接,之:助词,的(33)之:助词,的(34)而:表目的,来,以便(35)以:目的,来,之:的(37)而:表并列,又,并且
(38)之:助词,的(39)为:替,前“之”助词,的,后“之”代词,这些人(40)以:凭借,之:助词,的,而:顺承,不译
(41)然而:同现代汉语意思,转折。
(42)之:助词,的(43)而:表修饰(44)之:助词,的,而:表并列
(45)之:助词,的。而:表转折(46)而:表目的,来。(47)助词,的(48)之:助词,的。而:表目的(49)之:助词,的(50)以为:把----作为
(51)乃:于是。而:表目的,来
(52)而:表目的,来
(53)之:助词,的。以:表目的,来
(54)之:助词,的(55)前“以”,介词,把。后“以”表母的,来
(56)之:助词,的。以:用,把。
(57)而:表目的,来
(58)之:助词,的。之,代词,这样。(59)于:到
(60)三“之”均为助词,的。而:表并列,又
(61)之:助词,的。而:并列,并且(62)而:表修饰
(63)而:表目的(64)之:助词,的。于:比。
(65)之:助词,的。及:比得上(66)而:表因果,因而(67)过:责备,指出----过失
(三)通假字
①衡,通“横”
②没,通“殁”,死亡
③从,通“纵”,“合纵”
④弊,通“敝”,疲惫
⑤ “何”通“呵”,喝问
⑥倔,通“崛”,崛起
⑦景,通“影”,像影子一样⑧有,通“又”
⑨抗,通“亢”,高 ⑩振,通“震”,震动
(四)古今异义
①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②在这时
③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五)一词多义
1.固
①险固,坚固,地势险固,形用作名 ②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沿袭,动词
②趁着,介词
③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丢失,损失,动词
②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灭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统率,动词
②制服,动词
③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军队,名词
②兵器,名词 6.策
①策略、计策,名词
②马鞭子,名词 7.致
①招引、招纳,动词
②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的,结构助词
②这,指示代词
③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比得上,动词
②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制度,名词
②量长短
12.遗
①遗留下来,动词
②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吝惜,动词
②爱护,尊重,动词。
(六)词类活用
(1)---(8)名词作状语
(9)----(13)名词作动词(14)形容词作动词
(15)--(18)形容词作名词
(19)动词作名词
(20)--(27)使动用法
(28)意动用法
(七)特殊句式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学案
(1)---(3)判断句(4)---(7)被动句
(8)---(15)省略句
((16)—(18)宾语前置(19)—(21)定语后置(22)—(24)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二.合作探究
1.明确:(1)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2)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2.明确:(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一)阅读第1自然段。
1.明确:秦孝公崛起扩张。
2.①地理优势句:据„„固;拥„„地;君臣固守 ②雄心大志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 ③内外政策句:内„„;外„„ ④成果句:拱手而取
(二)分析第2段。
1. 明确:惠文,武,昭襄继续扩张
2.明确:首先招纳天下之士,合纵结盟;其次写出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各有所长;最后写九国之师军队强大,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作用:①反衬出秦国的强大
②含蓄地指出了秦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种“仁政”,这种“仁政”得到秦国后代君王的继承,所以到了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步。
③间接地为中心论点的提出作了准备。
(三)阅读读第3段。
1.明确:秦始皇奋六世余烈。
2.明确: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明确: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4.明确: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5.明确: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四)读第4段。1.
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武器:斩木为兵
结果:亡秦族
2明确:作者通过这些内容为下文议论做铺垫。表现出了秦始皇由攻转守变化的关键:仁义不施。
(五)学习第5段。1.明确:秦灭亡的原因
2.明确:①领袖的地位,②指挥作战的能力,③部队的素质,④武器装备 结果: “功业相反”。
3.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第二篇:过秦论教学案2(范文模版)
《过秦论》
【自主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作者贾谊(公元前200~前168): 2.写作背景: 3.题解:
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过”是。“论”是一种 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
二、自读课文,完成自我检测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合从缔交()赢粮而景从()因利乘便()万乘之势()(2)宁越()宁有种乎()乐毅()安乐()
(3)翟景()墨翟()召滑()累召不应()恬静()铦()(4)鉏耰棘矜()矜持()度长絜大()度德量力()内立法度()(5)逡巡()崤函()黔首()锋镝()隳()流血漂橹()瓮牖绳枢()氓隶()一夫作难()
2、通假字:
约从离衡()合从缔交()始皇既没()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
三、阅读全文,思考分析
1、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第1、2段
一、自主学习
阅读1、2段,借助书下注释,自己疏通课文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务耕织()惠文、武、昭襄,蒙故业()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西举巴蜀()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尊贤而重()相与为一()窥周室()会盟()天下诸侯已困矣()兼韩、魏„„之众()
杜赫之属()于是六国之士()开关延敌()因利乘便()延及孝文王()()国之日浅()
亡矢遗镞()膏腴之地()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2、分析下面字词的活用现象。
内()立法度 南()取汉中 西()举巴蜀 据肴函之固()
外连衡而斗()诸侯 尊贤重()士
会盟而谋而弱()秦 流血漂橹()约从离()衡 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追亡()逐北
3、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因河为池)()流血漂橹(九国之师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享)(2)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二、研读分析1、2段,回答下列问题
1、第1自然段,作者就用精湛的语言,铺陈的手法,非凡的气势、叙述了秦国从孝公一代开始强盛,并有并吞天下的野心。这段话共三句,表达了怎样的三层意思?
2、第2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
3、九国的强大是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1、第3段从哪两个方面详细铺叙秦始皇的功业?
2、第3段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3、第4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
第5段
第3、4段
一、自主学习
阅读3、4段,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课文(B)
1、解释古今异义词
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并起(2、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将数百之众((2)名词作状语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3)动词的使动用
却匈奴七百余里()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4)形容词的使动
以愚黔首()废先王之道()(2)才能不及中人。
二、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A))))))
一、自主学习
阅读第5段,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崤函之固()度()长絜()大,比(序()八州而朝()同列 百有()余年矣才能不及中人()非抗于九国之师(()
2、说明下列各句句式特点。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③陈利兵而谁何。()
④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二、分析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
2、请概括作者从哪几方面将陈胜与九国之师作比较。
3、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
4、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
5、对比是本文主要写法,指出有哪几组对比?)权量()力 致()万乘之势)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2
(
第三篇:过秦论教学案1
《过秦论》
【教、学要求与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积累课文中常用的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2.体会文章叙事时极力铺陈,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根据课文的特点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
2.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知识重点】
1、学习作者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2、掌握文章重要字词句。【自主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作者贾谊(公元前200~前168): 2.写作背景: 3.题解:
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过”是。“论”是一种 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
二、自读课文,完成自我检测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合从缔交()赢粮而景从()
因利乘便()万乘之势()
(2)宁越()宁有种乎()乐毅()安乐()(3)翟景()墨翟()召滑()累召不应()恬静()铦()
(4)鉏耰棘矜()矜持()度长絜大()
度德量力()内立法度()
(5)逡巡()崤函()黔首()
锋镝()隳()流血漂橹()瓮牖绳枢()氓隶()一夫作难()
2、通假字:
约从离衡()合从缔交()始皇既没()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
三、阅读全文,思考分析
1、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第1、2段
一、自主学习
阅读1、2段,借助书下注释,自己疏通课文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务耕织()惠文、武、昭襄,蒙故业()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西举巴蜀()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尊贤而重()相与为一()窥周室()会盟()天下诸侯已困矣()兼韩、魏„„之众()
杜赫之属()于是六国之士()开关延敌()因利乘便()延及孝文王()享()国之日浅()
亡矢遗镞()膏腴之地()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2、分析下面字词的活用现象。
内()立法度 南()取汉中 西()举巴蜀 据肴函之固()外连衡而斗()诸侯 尊贤重()士 会盟而谋而弱()秦 流血漂橹()约从离()衡 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追亡()逐北
3、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因河为池)()流血漂橹()九国之师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2)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二、研读分析1、2段,回答下列问题
1、第1自然段,作者就用精湛的语言,铺陈的手法,非凡的气势、叙述了秦国从孝公一代开始强盛,并有并吞天下的野心。这段话共三句,表达了怎样的三层意思?
2、第2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
3、九国的强大是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第3、4段
一、自主学习
阅读3、4段,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课文(B)
1、解释古今异义词
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并起()
2、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将数百之众()(2)名词作状语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3)动词的使动用
却匈奴七百余里()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吞二周而亡诸侯矣)((4)形容词的使动
以愚黔首()废先王之道()
3、研究下列典型例句的译文,指出正误,说明理由。(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才能不及中人。
(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4)天下云集响应。
二、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A)
1、第3段从哪两个方面详细铺叙秦始皇的功业?
2、第3段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3、第4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
第5段
一、自主学习
阅读第5段,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崤函之固()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序()八州而朝()同列
百有()余年矣 致()万乘之势 才能不及中人()非抗于九国之师()且夫天下非小弱也()5
2、研究下列典型例句的译文,指出正误,说明理由。(1)崤函之固,自若也。
(2)非及向时之士也。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说明下列各句句式特点。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③陈利兵而谁何。()④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5为天下笑者,何也?()
4、名句名篇默写
(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2)然后践华为城,据亿丈之城,以为固。(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二、分析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
2、请概括作者从哪几方面将陈胜与九国之师作比较。
3、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
4、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
5、对比是本文主要写法,指出有哪几组对比?
三、总结: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四篇:过秦论学案
《过秦论》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借古讽今的手法。2.归纳掌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一、作者简介
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其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明人辑有《贾长沙集》。
二、读课文准确认读
腴()轸()镞()笞()恬()藩()瓮()牖()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召滑()俯首颈系()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将数百之众()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万乘之势()朝同列()一夫作难()
通假字:(读本字音)
约从离衡()合从缔交()制其弊()陈利兵而谁何()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
三、归纳文言知识
找出本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A.名词的活用 席卷、包举、囊括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序八州而朝同列 履至尊而制六合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B.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
却匈奴七百余里 约从离衡
序八州而朝同列 外连横而斗诸侯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形容词活用 会盟而谋弱秦 以弱天下之民 以愚黔首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一词多义①制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②亡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燕虽小国而后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河曲智叟亡以应吞二周而亡诸侯③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持、坚决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④利1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商人重利轻别离⑤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给予⑥度
宁信度,无自信也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一年一度秋风劲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理有未安,妄以臆度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课文分析:
1、全文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全文共五段,各段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4本文的论证方法有何特点?
第五篇:过秦论学案
《过秦论》学案 设计人:赵玉伟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指导了解古诗: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贾 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
苏轼论贾谊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成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节自《贾谊论》有删节)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学习目标】
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
【写作特点】
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用叙事来说理。2.对比论证方法的巧妙运用。3.大量运用修辞手法,富有文采。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自学检测
一、文学常识
1、文题 “论”,文体。本文为史论。“过”,错误,过错,这里用为动词;过秦论,即论秦之过。《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课文所选为上篇。
写作目的: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目的劝谏汉文帝治国施以仁政,对百姓实行宽缓政策,以使国家长治久安。
2、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年余后郁郁而死。时年33岁。
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陈政事疏》(亦名《治安策》),《论积贮疏》等。《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
鲁迅曾说,他与晁错的文章“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二、背景简介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殽函 合从缔交 逡巡 亡矢遗镞 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 ........鞭笞 .俯首系颈 藩篱 黔首 隳名城 销锋镝 良将劲弩 瓮牖绳..............枢 氓隶 迁徙 墨翟 猗顿 蹑足 行伍 什佰 ..........赢粮景从 ..锄耰棘矜 銛 钩戟长铩 谪戍之众 度长絜大 万乘..............之势 朝同列 .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含义
1、合从缔交
2、制其弊
3、陈利兵而谁何
4、倔起阡陌之中
5、赢粮而景从
6、百有余年
7、外连衡而斗诸侯
8、始皇既没
9、威振四海
一、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1、朗读第一段 秦孝公在位时,对内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外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作的结果使秦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结论:秦孝公在位时,秦国开始强盛。
2、朗读第二段 惠文、武、昭襄王在位时,秦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他诸侯则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策。而秦国此时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自己进一步强大。
3、朗读第三段 秦始皇在位时,对内采取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外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军事策略。
该段中详细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的句子:
作者用来揭示秦始皇政策的实质的一句话是: 能表明秦始皇政策目的的一句话是:
结论:秦国统一天下,兴盛到顶点。
4、朗读第四段
陈涉出身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不及_______________,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富有,却天下云集响应。
5、学生集体朗读第五段 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把陈涉与九国之师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秦国灭亡的最终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讨论:
二、思考回答
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第二课时 思维训练
一、【古今异义词】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2、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3、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4、山东..豪杰遂并起亡秦族也
5、以致..天下之士
二、【词类活用】 A. 名词作状语
1、天下云集响应
2、赢粮而景从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B.名词作动词
1、过秦论
2、瓮牖绳枢
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C.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
E.形容词作名词
1、自以为关中之固
2、因利乘便 F.使动用法
1、却匈奴七百余里
2、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3、序八州而朝同列
4、外连横而斗诸侯
三、【一词多义】 ①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②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③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④利
6、以为..桂林、象郡
7、天下云集而响应..
4、内立法度 5.外连衡而斗诸侯
6、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5、履至尊而制六合
6、序八州而朝同列 D.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
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6、会盟而谋弱秦
7、以弱天下之民
8、以愚黔首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吞二周而亡诸侯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因利乘便
⑤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⑥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⑦因 因遗策 因河为池 因利乘便 ⑧及
非及向时之士 及至秦始皇 ⑨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 行军用兵之道 收天下之兵
四、【文言句式】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为天下笑者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4、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5、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6、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五、【固定词组】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六、【成语】
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
追亡逐北
因利乘便
金城千里
万世之业
瓮牖绳枢
斩木揭竿
云集响应
赢粮景从
深谋远虑
同年而语
七、【翻译句子】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合众缔交,相与为一
④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⑤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⑥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⑧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⑨„„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八、背诵课文的后三个自然段。1.加点字的用法完全相同的项是:()
(1)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3)且夫天下非小弱也(4)内立法度,务耕织 ...(5)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6)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7)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8)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 A.(1)(4)(5)B.(1)(6)(8)C.(7)(8)D.(2)(4)(5)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与“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C.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
3.句子中的“因”字意义及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1)蒙故业,因遗策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3)因河为池
(4)先祖因之以成帝业 .. A.(1)/(2)(3)(4)B.(1)(2)/(3)(4)C.(1)/(2)/(3)(4)D.(1)(2)(3)/(4)
4.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B.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C.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D.(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5.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是入秦的..必经之路)
B.然后以六合为家(指天地四方,与“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意思相同).. C.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崤山以东。“山东之国”代指联合攻秦的九.国)
D.序八州而朝同列(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其他六国分居八州,故以“八..州”代指六国)
6.下列加黑字注音不全对的一组是()A召滑(shào)鞭笞(chī)藩篱(fán)B墨翟(dí)谪戍(zhé).....絜(xié). C銛(xiān)隳(huī)逡巡(quān)D牖(yǒu)棘矜(qín).....锋镝(dí).7.书写全对的一组是()
A度长絜大 嬴粮景从 云集响应 B瓮牖绳枢 同年而语 价值连城 C鉏耰棘矜 摄足行伍 緼袍敝衣 D足肤皲裂 崛起阡阳 门廷若市 8.找出不是判断句的一句()
A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C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D刘备天下枭雄
9、《过秦论》采用辞赋的铺陈手法,增强文章的气势,但用词讲究避免重复。下列各句中加点字只有一项不同义。它是()。
A.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
B.„„杜赫之属为之谋;„„乐毅之徒通其意;„„赵奢之伦制其兵。...
C.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D.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
10、与"外连衡而斗诸侯"中"斗"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B.天下云集响应 ....
C.序八州而朝同列
D.使人先表济澭水 ...
11、下面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洎牧以谗诛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微斯人,吾谁与归?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
A.不赂者以赂者丧
B.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C.举以予人,如弃草介D.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13、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没有变化的一组是()。
A.思厥先祖父
B.北收要害之郡 ....
C.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D.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14、选出加点字的意义各不相同的一组()
A.①却匈奴七百余里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 ③李牧连却之 ...
B.①肃宣权旨„„致殷勤之意 ②遣吏存问致意 ③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C.①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 ②„„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D.①延及岸上营落 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③秦人开关延....敌
15、选出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 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 ③南取汉中 ④天下云集响应 ....⑤兼百花之长而去其短 ⑥李牧连却之 ⑦成以其小劣之 ⑧而人东其所矣 ⑨.....等死,死国可乎 ⑩将军身被坚执锐⑾如姬资之三年 ....
A.①⑤⑾/②⑥/⑦⑧/⑨⑩/③④ B.①⑤⑩/②⑥/③④/⑦⑧/⑨⑾
C.①⑤⑨/②⑥/③④/⑦⑧⑩⑾ D.①⑤⑩/②④⑥/⑦⑧⑨/③⑾
16、下列各句中"因"字的意义与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蒙故业,因遗策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③因河为池 ④先祖因之以成帝业 ⑤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7、选出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山东豪俊(指肴山以东)太牢(牛、羊、猪各一头的祭品,亦单指牛)陛下(对皇帝的尊称,陛、宫殿的台阶)
B.七庙隳(天子的宗庙)少牢(羊、猪各一头,也单指猪)谪戍(指被征发守边远地区)
C.序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 州)致万乘之势(周制,天子出兵车万乘,后世称天子为万乘)
D.以愚黔首(秦朝称百姓为黔首)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官名,国子监的老师)时北兵已迫修门外(败破待修之门,这里指南宋都城临安的城门)
18、下面加点的部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东(今山东省)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
B.则不可同年而语(今说"不可同日而语")矣 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
C.洎(等到)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向使(假使)三国各爱其地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奉之弥(越)繁,侵之愈急
19.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2)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3)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4)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6)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7)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A、(4)(5)(6)B、(2)(3)(5)C、(1)(6)(7)D、(3)(4)(7)20.“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尊贤而重士 B、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C、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D、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21.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宽厚而爱人 .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D、隳名城,杀豪杰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