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发”作文教学案(教师用)

时间:2019-05-12 19:1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感而发”作文教学案(教师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感而发”作文教学案(教师用)》。

第一篇:“有感而发”作文教学案(教师用)

“有感而发”作文教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写文章要“有感而发”的道理,初步掌握“有感而发”的方法。

2、懂得“有感”来自生活,学会主动观察生活,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

3、学会主动修改作文,做到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教学重点:

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第一单元学到的几篇课文,都是感情丰富,语言优美的文学作品,大家都很喜欢,很多同学都特别想知道他们写出好文章的秘诀,其实很简单,作文不可无病呻吟,必须“有感而发”。

首先请大家把课本打开到“有感而发”这部分,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篇短文。

二、知识链接

1、阅读短文,了解编者设计这个写作单元的目的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明确:设计这个单元的目的在于向学生讲清一个道理:我们所以写文章,是因为心中有了感受,需要把这种感受写出来与别人交流;写文章不是为写而写,不是无病呻吟;有感而发是写作的根本原则。

主要问题:①写作首先要“有感”。②“感”从生活中来。

2、结合本单元文章,谈谈你对“有感而发”的认识。举例:巴金对繁星进行了无数次的观察,获得繁星是母亲和朋友的亲切感受,产生了写作《繁星》的激情。

赵丽宏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对文学有了深刻而真切的体会,才写出了《为你打开一扇门》。

三、调动积累,自主表述

1、设计话题:

跨进中学大门,同学们肯定会有许多新感受,这些感受来自各个方面:有的来自新环境,有的来自新老师、新同学,有的来自新开设的课程,有的来自与小学不同的管理方法与教学方法„„请抓住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镜头加以描述。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话,畅所欲言,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第一步:鼓励学生讲一件发生在本校或者本班的新鲜事,只要学生肯讲,教师就要大力表扬,点燃学生“说话”激情。

第二步:激励学生说出印象最深的一位教师或者一名同学的特征,让他们懂得“有感”来自生活,只有学会主动观察并感受生活的变化,才能写出好文章。

第三步:让学生说一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刻骨铭心”的故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感而发”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道理。

为了鼓励学生说话,教师课前可以先设计几个问题,帮助学生打开话匣子,例如:

①跨进中学的大门后,你最喜爱上什么课,你为什么喜爱这门课?

②来到新的班级,你有没有感受到来自老师或同学的“关怀”?请把你的体验与大家分享一下好吗等等。

2、口头表述要求

⑴无论是新学校、新班级、新同学、新老师、新感受、新生活,都围绕“新”字作文章。

⑵要说自己真正的内心感受,努力做到有见闻,有感想。(学生准备,教师适当个别指导)(师生互动交流)

3、总结:讲述这类话题的基本方法是:

由叙而议:即观察身边事,通过细致、生动、形象的描写,进而找到引发思考的点,进行议论,悟出道理。叙是基础,议是升华,叙议要联系紧密。

由景生情:即观察周边景,通过叙写景物,生发一种情感;见是表象,思是深层;所见是切入,所思是终点;所见与所思应达到水乳交融。

板书:一个镜头,一点分析,一点感悟。

(这环节,重在老师与学生交流互动,让学生叙之有物,说之有形,感之有情,议之有理)

四、方法指引,有感而发

话题:同学们,下面来看看以前的同学才进入五中时,结合五中给他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镜头写作的几个片断,具体说说这些片段写了些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两者的结合点是什么?

片段一:这是一个宜于幻想的早晨呀!淡淡的雾,柔柔的风,挂在地平线上躲在彩云后面的朝阳,朗朗的读书声,都引起我无限的遐思。我站在新学校的大门前,尽情地欣赏着面前的一切,高大的教学楼前,是一个长方形的花园,错落有致的树木镶嵌在玲珑的假山与潺潺流水之间,俯仰生姿的层次与动静相宜的灵动相得益彰。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花园中间那高大的石碑上镌刻的校训:诚笃。短短两字深深昭示着作为姜堰二附中的学生在为人上要诚实厚道,在为学上要专心致志。看着这新而美的一切,我走向教室的速度也不由加快了好多。

(写了些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两者的结合点是什么?)(师生互动交流)

总结:文章从早上的雾、风、朝阳、读书声写起,进而按由高到低,由次而主顺序写了小作者在新学校门前的所见:教学楼、花园及花园中的花木、假山,最后写自己感想:要诚实厚道,专心致志,做一个不断进取的人。其结合点是假山上的校训。(托物言志)

片断二:到了教室,我下意识再望了望外面,太阳还是羞答答地用云蒙住了脸,只在天空中抹上淡淡霞光。我回过头又看了看墙上的名言,奇怪的“绿色黑板”,七八排密密麻麻的桌椅,以及那小山一样的教科书„„一切都是那么新奇而神秘!心也不觉变得新鲜而宽阔了。窗外,太阳还羞答答地躲在橘红色的雾气里,不想出来。我想,这初中生活就像这还未升起的太阳,那样神秘而又希望无穷,谁又能说这一路就一定走不好呢?

(写了些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两者的结合点是什么?)(师生互动交流)

总结:作者主要写了窗外天空的朝阳及教室的内部环境,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憧憬。其结合点是朝阳。(借景抒情)

片断三:课上,张老师侃侃而谈“参与式教学”。我越听越着迷,心门像被一把闪光的钥匙蓦地打开,真是豁然开朗。这不正是我印象中的“完美学法”吗? 有戏!自主学习,相互讨论,老师帮助,围绕“自觉、自学、自说、自问”的方式拉开一段精彩纷呈的知识探究之旅。真棒!我津津有味地听着,轻轻点着头,背也挺直了,恨不得跳上去给老师当旁白演说者,我的心好像被缓缓注入一种强大的力量。此时,太阳探出脑袋,她微笑着凝视校园,东方那缕霞光为天空擦上绚丽的粉彩。有这么好的教学方式,再加上自身的努力,怎么会没有成功呢?我自信地拍拍胸。啊,我们的起点不正像这初生的太阳,充满希望,洋溢朝气吗?

(写了些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两者的结合点是什么?)(师生互动交流)

总结:作者写了自己开学的第一堂课,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渴望,对成功的坚信。其结合点是老师的上课。(寓情于事)

从前面三段看,作者的情感来得自然天成,毫无半点的虚伪矫饰,可谓是“有感而发”。“有感而发”这也是我们今天作文训练的目的。

如此看来“有感而发”要求我们做到: 板书:

感什么?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事件,特定的人物„„ 发什么?特定的情感,特定的思想,特定的观点,特定的评价„„(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事)

(这个环节要引导学生在创作时能言之有物,写之有序,润之有色,发之有情,)

五、才情展示,学以致用

话题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一找你认为可以的结合点,写一段话来表述自己的感想。

片段四:杨孟衡小时候因触碰高压电而失去双臂,但不能阻挡他拥抱梦想。在失去双臂后,杨孟衡的梦想是站在残奥会的领奖台上,虽然几经努力,现实击碎了他的梦想,但孟衡并没有丧失信心,而是重新返回课堂,捡起了荒疏了两年的课本,他新的梦想是做一名英语同声翻译的人。今年,杨孟衡以当地文科第一的成绩被中山大学录取。

(学习创写(师生交流)

总结:其实失去双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梦想的翅膀;梦想破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摔倒了,再站起,再向前,向前,向前,这样梦想就会近一些。

话题二:通过对上面三个片段的研究学习,我们了解了“有感而发”的具体内容。知道了在创作文学片段时,怎样才能做到有感而发,那写一篇文章时,又该怎样做呢?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三个片段连缀起来,形成一篇文章。

(学生创作,教师参与研写)

(师生交流指导,主重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归纳升华文章主旨。)(教师示范,见后面例文)话题三:经过刚才的实践,我们初步学会了一篇文章怎样才能做到有感而发,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文字,再按要求作文。

请以“走进初中”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思路点拨:

跨进中学大门,每位同学肯定会有许多新感受,这些感受来自各个方面:有的来自新环境,有的来自新老师、新同学,有的来自新开设的课程,有的来自不同的管理方法与教学方法„„这些感觉虽很新鲜,但也零碎。对这些感受,怎样取舍,抓住最主要、最深刻的来写呢?怎么有机、有序地把它们组织起来呢?动笔之前,应认真选材,好好构思:

在叙事上:交代“感”的触发点,精炼、简洁围绕自己的感受。在写感上:灵活采用多种手法,充分地、巧妙地、多方面地表达自己的感悟,提示文章的中心。

在明理上:可在结尾直接突出,也可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富有新意地婉转、含蓄地表达。

六、结束语:

心为门。关上,一个人就是全世界;打开,世界是快乐与许多人。同学只要能用心观察,就能避免不够丰满,使文章丰腴起来;只要能以心换心,就能避免无病呻吟,使文章感己感人。

附例文:

走进初中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天空中,童年的翅膀不再;而我们的心,已飞到初中生活第一个早晨。

那是一个宜于幻想的早晨,淡淡的雾,柔柔的风,挂在地平线上躲彩云后面的朝阳,朗朗的读书声,都引起我无限的遐思。我站在新学校大门前,尽情地欣赏着面前的一切,高大的教学楼前,是一个长方形的花园,错落有致的树木镶嵌在用常绿植物绘制的假山与流水之间,俯仰生姿的层次与动静相宜的灵动相得益彰。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花园中间那高大假山上镌刻的校训:诚笃(dǔ)。短短两字深深昭示着作为姜堰二附中的学生在为人上要诚实厚道,在为学上要专心致志。看着这新而美的一切,我迈开走向教室的脚步,速度也不由加快了许多

到了教室,我下意识再望了望外面,太阳除了在天空中抹上淡淡霞光,还是羞答答地蒙住了脸。我回过头又看了看墙上的名言,奇怪的“绿色黑板”,还有那从小学时五排的座位到猛然增加到七八排的桌椅,以及那小山一样的教科书„„一切都是那么新奇而神秘!心也不觉变得新鲜而宽阔了。窗外,太阳还羞答答地躲在橘红色的雾气里,不想出来。我想,这初中生活就像这还未升起的太阳,那样神秘而又希望无穷,谁又能说这一路就一定走不好呢?

我拉回视线,翻开手里刚发下来的新书,心也渐渐沉静起来。“上课!”一个洪亮的声音把我从书本中惊醒,我开始了我初中年活的第一步。

课上,张老师侃侃而谈“参与式教学”。我越听越着迷,心门像被一把完全相符的钥匙蓦地打开,豁然开朗。这不正是我印象中的“完美学法”吗?有戏!自主学习,相互讨论,老师帮助,围绕“自觉、自学、自说、自问”的方式拉开一段精彩纷呈的知识探究之旅。真棒!我津津有味地听着,轻轻点着头,背也挺直了,恨不得跳上去给老师当旁白演说者,我的心好像被缓缓注入一种强大的力量。此时,太阳探出脑袋,她慈详地凝视着校园,东方那缕霞光为天空擦上绚丽的粉彩。有这么好的教学方式,再加上身的努力,怎么会没有成功呢?我自信地拍拍胸,我们初中生活的起点不正像这初生的太阳,充满希望,寄托憧憬吗?

初中生活可以无所谓而来,但不可以无所谓而去。挥手作别过去,往事如烟而散;举目展望未来,前路尽是辉煌;甘洒一路汗水,争得青春无悔。

第二篇:咏物诗教学案(教师用)

27中高三语文备课组诗歌鉴赏复习专题系列四咏物诗

咏物诗鉴赏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一、名句填空

1、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细看来。苏轼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2、,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苏轼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4、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林逋《山园小梅》

5、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郑燮《竹石》

6、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于谦《石灰吟》

以上几首词都属于,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它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二、咏物诗中常见意象

植物:松、竹、梅、菊、莲、杨花、兰;动物:蝉、蜂、雁、杜鹃、凤凰等

此外还有山泉、瀑布、石灰等。

三、咏物诗常见的思想感情

1、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尚的节操;

2、不慕富贵、淡泊闲适的情怀;

3、抒发自己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4、表达坚贞高洁,不怕打击挫折的情操。

„„

四、咏物诗中常见表现手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五、旧题引路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写)

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即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手法分析:

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环境烘托。

六、鉴赏步骤归纳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寄寓的感情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3、掌握咏物诗的表现手法

六、实战演练

1、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1)试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2、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3、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3分)

答: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八、高考链接

1、(2010 山东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

怎样的品性?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1)词中的“两种”指的是,“一家”指的是。

(2)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3、(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

九、试题集萃:《5年3年》P157第7题,P158第2题,P161第19题。

第三篇:寓言四则教学案教师用(模版)

《 寓言四则》教学案教师用

(一)伊索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2.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注音

赫拉hè宙斯zhòu庇护bì粘住 zhān

释义:

庇护:包庇;袒护。庇:遮蔽,掩护。

爱慕虚荣:喜欢表面上的光彩。

2.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寓言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

3.了解与本文有关的一些古希腊神话人物。

4.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导入

由人们对寓言的说法导入:

①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够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②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③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④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维活跃。

(二)、简介与本文有关的知识

指名说,教师补充并明确:

1.寓言及其特点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简介伊索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3.与本文有关的一些古希腊神话人物

①宙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希腊神话说他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以雷电为武器,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公牛和鹰是他的标志。他的兄弟波士顿和哈德斯分别掌管海洋和地狱;宙斯还和许多女神生下了不少儿女,如火神赫费斯托、正义和艺术的保护者、太阳神阿波罗,月神和狩猎之神阿尔迪美斯,旅行和商业神赫尔墨斯,美神阿芙洛神,战神阿雷斯,智慧之神雅典娜。

②赫拉是希腊神话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罗马神话中称为朱诺,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③赫尔墨斯,一译海尔梅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罗马神话中称为墨丘利,掌管商业、交通、牧畜、竞技、演说以及欺诈、盗窃。他行走如飞,多才多艺,传说首创字母、数字、天文学、体育运动,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

④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诞生是最为奇特的:传说她是从宙斯的头脑里长出来的。

(三)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检查字词

赫拉hè宙斯zhòu庇护bì粘住 zhān

庇护:包庇;袒护。庇:遮蔽,掩护。

爱慕虚荣:喜欢表面上的光彩。

2.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1)听读

(2)看图复述课文

(3)课文研讨

①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②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③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

④你认为赫耳墨斯是个怎样的人?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

⑤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四)学习《蚊子和狮子》

1.诵读感知

(1)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又会败给蜘蛛?从中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蚊子:冲、咬扬长避短胜狮子:抓

骄兵必败

蚊子:吹、唱骄傲自满败蜘蛛:粘

2.总结归纳寓意

《蚊子和狮子》寓意是什么?

3.改动情节,概括寓意。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4.课堂研讨:

请大家比较这则寓言和上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五)、课堂小结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用动物间的关系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即使取得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要始终谨慎从事,否则可能在小处受到挫败。

三、拓展与延伸

1.练习概括寓意

燕子与乌鸦

燕子与乌鸦争吵谁最美丽。乌鸦对燕子说:“春天才能看到你美丽的外貌,我的身体却可以抵御冬季的严寒。”这就是(健康的身体是最漂亮的外貌。)

苍蝇与蜜

房里有蜜漏流出来,许多苍蝇便飞去饱餐起来。蜂蜜太甜美了,他们舍不得走。然而,就在这时他们的脚被蜜粘住,再也飞不起来了。他们后悔不已,嗡嗡乱叫:“我们真不幸,因贪图一时的享受而丧了命。”这就是(贪婪是许多灾祸的根源。)

狐狸和葡萄

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又摘不到。看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他边走边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这就是说:(有的人能力小,做不成事,就借口说时机不成熟。)

2.根据提供的材料编写寓言

①树和斧子②画笔和颜料③蜜蜂和花朵

3.阅读分析:

(一)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又不被重视的人。

〖注〗赫耳墨斯:希腊神话里掌管旅行和商业的神,是宙斯的儿子。宙斯是希腊神话里最高的神。赫拉:宙斯的妻子。添头:商人为了吸引顾客,往往在顾客所买的货物以外,加送一点不值钱的东西,这种加送的东西叫做“添头”。

(1)第一段采用的是与的表达方式,第二段采用的是的表达方式,点明了。

(2)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请用一个词语来更明确地表达赫耳墨斯雕像的价格:。

(3)在赫耳墨斯的想象中,雕像者会如何回答他的雕像价值?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态?

(4)文中划横线部分是对赫耳墨斯的描写,表现了他的心理状态。

(5)赫耳墨斯在问赫拉像的价值时,为什么笑?这反映了他问话是怎样的心态?

(二)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6)在文中找出与“你并不比我强”这个否定句相应的肯定句是

这两句把蚊子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7)判断正误:

⑴蚊子之所以能战胜强大的狮子,根本原因是蚊能咬狮子。()

⑵在写法上,上一则寓言是反衬手法,在修辞方面本则寓言用的是拟人手法。()

⑶本文是在篇末点明寓意。()

⑷能概括蚊子战胜狮的神态的词语是“势不可挡”。()

(8)能确切概括蚊子结局的成语是()

A.后悔莫及B.可歌可泣C.乐极生悲D.宁死不屈

(9)文中两次写蚊子“吹着喇叭”,第一次表现蚊子的什么特点?第二次表现蚊子的什么神态?

(10)这则寓言说明了()

A.狮子虽然庞大,却没有本领。

B.是不是真有本领,不取决于个子的大小。

C.蚊子败在蜘蛛手里,是出于偶然。

D.取得胜利后,不能盲目骄傲,要谨慎从事,否则会受挫折。

(二)中国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1.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4.学会在生活中体验与感受寓言所阐明的哲理。

教学重点

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2.用自己的话概括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

2.试译这两则古代寓言。

3.试概括寓意。

4.了解作者及寓言出处。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导入

由复习上节课学习总结的寓言的特点导入。

(二)自主学习

根据注释,试译课文。

1.在翻译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你能跟大家来讲讲这个故事吗?

(三)寓意探究(《智子疑邻》)

1.自主回答以下问题:

①宋人家被盗的原因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②在宋人家被盗前,可有人向他提出有关建议?(其子;其邻人之父亦云。)

③被盗后,宋人对两人有何不同的态度?(智其子而疑其邻。)

④你认为“不筑,必将有盗”这个建议正确吗?

2.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①宋人为何对两个提出相同建议的人产生不同的态度呢?

宋人与儿子的关系亲近。相信儿子不是盗贼,那么邻居必定是盗贼了,因为邻居提出了一个与其儿子一样的建议。②读罢本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寓意探究(《塞翁失马》)

1.自主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则寓言讲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

②在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在“其父”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2.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①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五)小结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严文井)

三、拓展与延伸

1.请你诊断

考试成绩公布了,小明是最后一名。得知这一消息后,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因为小明相信坏事会变成好事,下次一定能考好。他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暮而果大亡其财(亡:)⑵马无故亡而入胡(亡:)⑶人皆吊之(吊:)

⑷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⑸居数月(居:)⑹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

⑺死者十九(十九:)

3.《塞翁失马》这篇寓言用来说明“”(《老子》第五十八章)这两句话的,阐述了与的对立统一关系。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三)2.(3)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②(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③(第一问是探询;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第三问时他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④(讽刺、批评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告诉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⑤(原文刻画了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

(四)1.(1)

蚊子:冲、咬扬长避短胜狮子:抓

蚊子:吹、唱骄傲自满败蜘蛛:粘

骄兵必败

2.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的人。告诫人们不应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

3.(告诉人们,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弱小者也能战胜强者。)

4.(1)相同点:①结构相同。都是第一段讲故事,②第二段议论并得出道理。

(2)不同点:

①情节不同。

《赫》采用三问三答,把情节推向高潮。

《蚊》写了两件事。第一是蚊子和狮子的战斗,战胜了狮子;第二件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粘住。②寓意不同。

《赫》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蚊》是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的人。

③表现方法不同。

《赫》把神当作人来写。《蚊》则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

④表达方式不同。

《赫》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赫耳墨斯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性格特征。《蚊》主要运用语言描写,表现蚊子勇敢机智,藐视强大的敌人。描写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动作。

《寓言四则》答案

3.(1)叙述、描写;议论;寓言的寓意(2)一文不值(3)价值比赫拉的雕像还贵。表现了他狂妄的心态。

(4)心理;自以为身价很高,狂妄(5)蔑视赫拉的骄傲的心态。(6)我比你强得多;步步进逼、咄咄逼人(7)⑴×⑵√⑶√⑷×(8)C(9)无畏、果敢;洋洋自得、骄傲自大(10)D

第二课时

三)1. ①(用原文语句回答)(宋有富人,天雨墙坏。)②(其子;其邻人之父亦云。)

③(智其子而疑其邻。)

2. ①宋人与儿子的关系亲近。相信儿子不是盗贼,那么邻居必定是盗贼了,因为邻居提出了一个与其儿子一样的建议。

(四)②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三、2.⑴丢失⑵逃跑⑶安慰⑷难道⑸过了⑹带领⑺十分之九

3.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福

第四篇:《祝福》教学案(教师用)

《祝福》教学案(教师用)

【学习目标】

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4.理解环境的作用。

【学习重点】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教学难点】

1.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2.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及相关背景

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依旧。妇女始终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褒扬条例”中,就有“表彰节烈”的条款。“五四”运动前后,“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教观念流毒甚广。鲁迅一向痛恶封建思想观念,同情劳动妇女。1924年前后,鲁迅写了《娜拉走后怎样》《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抨击束缚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杂文,《祝福》则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剖析病态社会,以引起疗治的主意。

二、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几个部分?要求快速浏览小说,划分出情节结构。提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⑴序幕: 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⑵结局: 寂然死去 ⑶开端: 初到鲁镇 ⑷发展: 被卖改嫁 ⑸高潮: 再到鲁镇

⑹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三、合作探究: * 关于倒叙* 1.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1)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2)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3)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关于人物形象刻画*

2、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第一处: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顺着眼 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二处: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处:死前与作者相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祥林嫂死因探源* 3.祥林嫂死了,哪些人与祥林嫂之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这些人是如何将祥林嫂逼上死地的?

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卫老婆子、柳妈 △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的态度是“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可以用两次“可恶”和“然而”来概括;第一部分有一部分鲁四老爷的大骂新党及书房的描写。这一切都能可看出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婆婆和大伯: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能改变她的命运。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在这个矛盾中,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了儿子,也就是没了贺家的后代,也就成了贺家的外人,房子是不能给她的。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们: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

△柳妈

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地狱、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可是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祥林嫂受到了致命的打击。“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终,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鲁镇上的人们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丁玲

* 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 提示: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思考:有人说祥林嫂自始至终都没有反抗过,你认为呢?

提示:“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对死后魂灵的有无的怀疑则说明了她最后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没有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只是为了所谓的贞节;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却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捐门槛上。

小结:由此可见,祥林嫂本人也是个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很深的人,她把封建礼教思想和迷信思想当作救命稻草,结果反而使自己陷入更恐怖的深渊。因此,我们可以说,祥林嫂也是杀害自己的凶手之一,她的死,既是他杀,也是自杀。但不管是他杀还是自杀,归根到底,是封建礼教将可怜的祥林嫂逼上了绝路。小说反封建的深刻主题,也就不难理解了。正如鲁迅先生的挚友许寿裳先生有关《祝福》的一段精辟的论断所说:“(《祝福》)描写一个旧社会中的女牺牲者,极其深刻,使知人世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基础练习:

一.指出下列四句话各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并说说这些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1)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比喻。突出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毁灭性打击之后,胆小、恐惧、怕见人的心理状态。(2)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拟人、反语。和祥林嫂的惨死形成鲜明对照,形象地讽刺了封建迷信思想,揭露了其骗人、杀人的本质。

(3)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顶针。不但表达紧凑,语言连贯,而且突出了鲁四老爷虚伪和顽固守旧的性格。(4)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反复。描写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

二.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1)下列词语分别指代哪类人?

①玩物:和祥林嫂一样命运悲苦的贫穷受欺的人。②活得有趣的人:鲁四老爷一类的富人。

③无聊生者:像祥林嫂这样贫穷无靠、难以活命的人。

④厌见者:鲁四老爷之类的封建统治者、卫道士。

(2)这段文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反映了社会上对祥林嫂悲剧的冷淡,这一切都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也烘托了“我”对祥林嫂命运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激愤之情。课后研讨: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共三次:

1、鲁镇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2、鲁四老爷家“祝福 ”的情景;

3、结尾“我”感受到的“祝福”景象。

祝福1: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祝福2: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祝福3: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第五篇:作文有感而发--

第一单元作文

有感而发

主备人:李青

审核人:七年级语文组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感而发是写作的根本原则;

2、了解什么是读后感,学会写读后感。自学指导一:

1、快速阅读课本第一单元写作专题下1-3自然段,说说你的理解。

2、感从生活中来,书籍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同学们都看过哪些著作或文章,分别给你带来了哪些启发和感受? 明确:略。自学指导二:

1、每位同学在阅读某本书或某篇文章之后,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感受。那么什么是读后感,为什么要写读后感呢?

2、你认为如何才能写好读后感?

3、思考:写好读后感的步骤有哪些? 明确:

1、顾名思义,先来读,再有感受和想法。读后感就是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2、(1)“读”是基础,只有仔细地阅读,认真地思考,深入地感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验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感而发写好读后感。(2)“感”是重点,要着重写出自己的感受,不宜过多地重复作品的内容。要紧扣原文,抓住重点。

(3)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资料。

(4)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生活、思想实际。联系实际一定要实事求是,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想,忌说假话、空话、套话。

3、写读后感主要步骤:⒈读通全文;⒉捕捉感点 感点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所获得的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在读好文章的基础上,先把感点排列出来;同一篇文章,从不同方面产生感想的“点”。⒊选择感点 ;⒋写读后感。自学指导三:

1、读《梦想的力量》,找出找出感点。

2、读范文,分析读后感写作的具体步骤。

梦想的力量

加拿大有一个小男孩叫瑞恩·希里杰克。有一天,他在电视上看到非洲有成千上万的儿童没有水喝,他们渴急了就去喝残留在水洼里的脏水,甚至牲畜的尿!6岁的瑞恩难过极了。忽然,电视中传出来一句话—— “70块钱可以挖一口井”。这话让瑞恩激动不已:“我一定要

为他们挖一口井。我明天就要带70块钱去。”

电视节目结束后,他迫不及待地向妈妈伸出手:“妈妈,给我70块钱。”面对瑞恩的请求,妈妈根本没当回事。晚饭时,瑞恩又向爸爸提起这件事。“这是个可笑的想法。瑞恩„„ ”爸爸还想说下去,瑞恩哭着叫起来:“你们根本就不明白!那里的人没有干净的水喝,孩子们正在死去,他们需要这笔钱!”妈妈说“瑞恩,记住,你只能靠做额外的家务活来赚一些钱,每次2元。”从此,瑞恩每天都要向父母请求。瑞恩的爸爸妈妈认真地讨论后,告诉瑞恩:“如果你真想要,你可以自己赚,比如为家里打扫房间、清理垃圾。”瑞恩的第一个任务是为地毯吸尘。瑞恩干了两个多小时,他的储蓄罐里多了两块钱,全家去看电影,瑞恩一个人留下来擦了两个多小时的玻璃,爷爷知道了瑞恩的梦想,雇他去捡松果,暴风雪过去了,邻居们请他去帮忙扫雪,考试取得好成绩,爸爸给了他奖励。半年过去了,瑞恩越干越卖力了。瑞恩每天睡觉前都这样祈祷: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喝上干净的水吧。附近的人知道了瑞恩的梦想,纷纷加入到为“非洲孩子挖一口井”的活动中。随后,不断有电视台要求采访。一周后,在瑞恩家的邮筒里出现一封信,信封上写着“瑞恩的井”,里面有一张二十五元的支票,还有一张便条:“但愿我可以做得更多。”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有成千上万的汇款来支持瑞恩的梦想。

瑞恩·希里杰克被人称为“加拿大的灵魂”。2001年,在加拿大国际发展协会的帮助下,成立了“瑞恩的井”基金会。2002年9月30日,他接受了加拿大总督克拉克森颁发的国家荣誉勋章,10月,他作为唯一的加拿大人,被评选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这一切来自于他6岁时的一个小小的愿望──为非洲儿童挖一口井!

起初,挖井的钱是靠他一个人做家务赚来的。然后亲戚、朋友、邻居也加入进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心愿鼓舞了全世界六十多个国家的成年人,帮助瑞恩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人们纷纷解囊相助。到2003年初,“瑞恩的井”基金会有七十多万加元,已经在非洲挖了七十多口水井。《梦想的力量》

从瑞恩角度涉及到的感点:

①瑞恩心中有他人;②瑞恩做事有决心、肯于吃苦;③瑞恩执着、永不放弃;④不懈努力,最终让梦想成为了现实;⑤瑞恩关心他人,有爱心,富有同情心;„„

从妈妈的角度涉及到的感点:妈妈的正确教育与引导,使瑞恩懂得要靠自己的劳动换来一切;„„

拥有一颗纯洁的爱心 ——读《梦想的力量》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好文章,名字叫《梦想的力量》,文中年仅6岁的小男孩瑞恩,有爱心,富有同情心的行为让我十分感动。

《梦想的力量》中的男孩瑞恩,在听了老师说非洲的孩子生活困苦,成千上万的孩子因喝了不干净的水死去后,下决心为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瑞恩放弃玩耍的时间,靠做额外的

家务活来赚取打井的钱。经过不懈努力,瑞恩的愿望最终实现了。

一个年仅六岁的小瑞恩,有一个很伟大的梦想,希望给遥远的非洲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当得知70元钱只能买一个水泵,打井要2000元钱时,而瑞恩只是说:“那么我来挣吧!”这连大人都很难做到的事,他做到了!他以梦想的力量,以坚定执著的精神,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最终感动了许多善良而有爱心的人,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她成立了“瑞恩基金会”,已经在非洲挖了70多口井。小瑞恩心中想着的就是那些无辜的,因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的孩子们。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瑞恩的梦想给安格鲁的孩子们送去了关爱,送去了健康。

瑞恩的爱心使我想起了白芳礼老人。白芳礼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为了圆一个让贫困孩子能继续学业的梦想,靠着一脚一脚地蹬三轮,挣下35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而他自己却将物质生活压到了不能再低的地步。他一年四季从头到脚穿的总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那都是他从街头路边或垃圾堆里捡来的。老人和瑞恩同样都拥有一个充满爱心的梦想,他们既使我感受到了爱的温暖,又使我体会到了梦想的力量是多么伟大。

《 梦想的力量 》给我一个启示:从小不仅要有一颗爱心,懂得关于他人,还要拥有一个美好的梦想。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事。当堂作文:

以《读______有感》为题或者为副标题,写一篇作文。第二课时 完成当堂作文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讨论评价班级同学优秀读后感。自学指导:

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部分同学完成的读后感,大家一起讨论作文的优点和缺点,总结写读后感的经验。当堂作业:

修改各自的读后感。

下载“有感而发”作文教学案(教师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感而发”作文教学案(教师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海燕学生用教学案

    海 燕 预学篇 一、资料大汇报: 高尔基 1、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希柯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第一个伟大代表(列宁语)。他的著名作品有自传性三部曲《......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学案教师用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学案 【学习目标】 1.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提倡人们在生活中应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2.理解文章的说理方法。 3.学习议论文严谨的思路,紧密的结构。 【学......

    《读碑》老师用教学案

    《读碑》教 学 案【教学目标】1. 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2. 了解作者的认识过程——从外在的理性认识升华到内心的情感不同。3. 理解和认识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

    12、《心声》教学案[生用]

    12 《心声》教学案 班级:姓名:检查签名: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本文背景资料,积累生字词。 2、理清小说的两条情节线索,理解小说所表现的主题。 学习过程: 环节一:......

    《中国石拱桥》教学案学生用

    11 中国石拱桥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记住“匀称、推崇、洨河”等字词的音、形,说出“惟妙惟肖 、巧妙绝伦”等词句的意思。 2、理清写作思路,明确文章的说明顺序。(重点......

    23、《隆中对》教学案[生用]

    23、《隆中对》教学案 班级: 姓名: 使用日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悉课文,了解陈寿与《三国志》。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了解文中判断句、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知识......

    边塞诗鉴赏教学案(学生用)

    公开课教案 边塞诗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边塞诗的主要特点和基本情感。 2.学习运用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

    作文教学案(汇编)

    九年级作文教学案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立意的要求,并能根据文题进行立意 2、能运用材料准确、具体、有力的表现文章主题。 教学重、难点: 立意 材料表现主题教学步骤: (一)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