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心声》教学案[生用]

时间:2019-05-12 18:4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2、《心声》教学案[生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2、《心声》教学案[生用]》。

第一篇:12、《心声》教学案[生用]

《心声》教学案

班级:

姓名:

检查签名: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本文背景资料,积累生字词。

2、理清小说的两条情节线索,理解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学习过程:

环节一:导入。(5分钟)

环节二:预习检查,识记生字词。(5分钟)(组长检查评比,然后小组识记,完成好的小组加10分)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并注意它们的书写,弄懂意思。

沙哑()发窘()抽噎()恍惚()()捻()妒忌()簪子()撒娇()窸窸窣窣()()棱角分明()毛毛là là()

2、作家作品

黄蓓佳,1955年生于江苏省如皋县。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在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她1972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处女作《补考》。以后陆续在《钟山》、《文汇月刊》、《上海文学》、《安徽文学》、《收获》等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和儿童文学作品。已出版的作品有:《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请和我同行》、《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夜夜狂欢》等。

3、背景资料

作品发表在1982年《儿童时代》,有很强的针对性。小说艺术地揭示了现实社会生活,特别是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重视优秀学生,忽视普通学生,歧视“问题”学生;课堂教学弄虚作假,摆花架子做样子。今天,我们提倡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要尽可能地充分关注更多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发展学生个性。这样看来,作品可以给我们很多借鉴和启迪。

环节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试回答的正确率酌情加分,满分为10分)

1、本篇小说,共换了几个场景?哪位同学能结合场景把主要情节讲一下?

2、请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所发生的事情。

环节四:课堂小结(5分钟)(师生共同梳理,小组指名展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标题的深刻含义和主题的理解。学习过程:

环节一:复习,听写课后生字词。(5分钟)(每组抽一位同学上黑板前听写,其他同学在下面听写,互批互改,以准确率计分,满分为10分。然后订正错误字词后朗读记忆。)

环节二:人物品析(李京京)(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试回答的正确率酌情加分,满分为10分)

1、本文中,主要刻画的人物是谁?,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2、李京京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找出描写李京京行为和心理的句子。(1)公开课前,程老师布置朗读任务时时:

(2)回家路上,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课文,并深情回忆:

(3)第二天放学后,听赵小桢练习朗读时:

①当赵小桢将穷孩子凡卡读成娇滴滴的小姑娘时:

②当赵小桢惊讶地质问并和其他同学一起奚落他时:

(4)公开课上,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时:

环节三:人物品析(程老师)(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试回答的正确率酌情加分,满分为10分)

1、《心声》一文中的程老师,她在上公开课过程中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怎样看待这位老师? 心理变化:

评价:

2、试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说说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环节四:拓展感悟,总结全文。(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试回答的正确率酌情加分,满分为10分)

1、课文中的“心声”除了李京京渴望表达深埋在心底的亲情和友情外,还含有何种深意? 明确:

2、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当前的教育实际,你认为现在的教育存在怎样的弊端?

第二篇:23、《隆中对》教学案[生用]

23、《隆中对》教学案

班级: 姓名: 使用日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悉课文,了解陈寿与《三国志》。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了解文中判断句、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知识。

学习过程:

环节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5分钟)(学生先自行查找资料,教师进行补充)【补充材料】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

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内容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并外接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出兵“成霸业,兴汉室”。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天下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预见。文章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诸葛亮的形象刻画的生动丰满。

全文大致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按传记的一般体例写主人公年轻时代的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为下文写他的天才预见张本,其余无关的细节则一概略去。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这件事本来也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作者只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由此引出刘备“三顾茅庐”一事,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第三部分(第3至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这是全文的重点,刘备怎样问、诸葛亮怎样答,都写得相当详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天才预见。第四部分(第6段)是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也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环节二:检查预习,双基训练。(10分钟)(学生课前完成,上课时小组互评,视完成质量酌情加分,完成好的小组加10分。然后进行记忆巩固。)

一、《隆中对》节选自《

·

》,作者

,字

(音),是 .朝人,家,所著本书共

卷,记载三国时期、、三国的历史。“对”是

的意思。

二、基础知识检测(1).通假字

1.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 ”,)2. 自董卓已来(已,通“ ”)..

(2).古今异义词 1.将军宜枉顾之(顾 古义:

今义:).2.凡三往(凡 古义:

今义:).3.此殆所以资将军(殆 古义:

今义:).4.遂用猖獗(用 古义:

今义:).5.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 古义:

今义:)..

环节三:课堂探究,对重点文言知识进行梳理。(2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试完成的正确率酌情加分,满分为10分)

(3).中考链接:选出意思相同的两组。

1、()()A、亮躬耕垄亩 / 事必躬亲 B、先主器之 / 器宇轩昂 ....C、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 图穷匕见 D、然志犹未已 / 争论不已 ....

2、()()A、不可屈致 / 错落有致 B、枉驾顾之 / 三顾茅庐 ....C、孤不度德量力 / 审时度势 D、总揽英雄 / 独揽大权 ....

3、()()A、此人可就见 / 一蹴而就 B、凡三往 / 不同凡响 ....C、名微而众寡 / 寡廉鲜耻 D、百姓孰敢不箪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4)重点句子翻译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节四:课堂小结(5分钟)(师生共同梳理,小组指名展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

2、结合课文了解人物性格和文中的思想内涵,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诸葛亮献给刘备的对策以及这一对策所持的根据,背诵精彩语段。

学习过程:

环节一:品味本文疑难妙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剖析:此句不仅把诸葛亮那种决不屈身俯就的品质和至高无上的尊严写了出来,而且也为刘备屈身亲往隆中求见诸葛亮作了铺垫,制造了气氛。

(2)凡三往,乃见。

剖析:这既是对刘备是否真诚求贤下士的观察和考验,同时也是对诸葛亮自许甚高,决不轻易结交出仕的再次揭示。刘备“凡三往”求见诸葛亮,这就完全可以证明刘备的求贤下士是出自真心诚意,诸葛亮这才同他相见。

环节二: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1.出自《隆中对》的成语有(至少写三个)2.在本文中,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在内政、外交两个方面向刘备提出了“,,”的战略方针。3.在本文中,刘备说到自己信任和倚重诸葛亮的程度,有个形象的比喻:。

4、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曹操时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节三:拓展阅读。(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后答题,师生共同评讲订正,试完成情况酌情加分)

经军师徐庶和隐士司马徽的力荐,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 3

冈,拜访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一早就出门了。刘备打听先生的去处和归期,童子回答:“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刘备惋惜不已。张飞说:“既然没遇见,就回去吧!”刘备要他们等一会儿,关羽劝道:“不如先回去,以后派人来探听。”刘备听了他的话,带关、张怅然离去。

回到新野,过了几天,玄德派人去隆中打听,得到回报:诸葛亮回来了。刘备立即吩咐备马。张飞说:“这么一个村野农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道:“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叫呢?”刘备出门上马,关、张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三人冒雪来到卧龙冈。刘备轻扣柴门,开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堂上读书。刘备进屋至中门,只见门上有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又看见一少年正在读书,一问才知他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而诸葛亮因朋友相约。出外闲游了。刘备问:“先生到哪儿闲游了?”诸葛均说:“家兄有时在江湖中驾着小船畅游,有时在山岭上拜访僧道,有时在村落间寻访朋友,有时在神仙住处与隐士弹琴下棋作乐;总之,往来没有谁能测到,现在也不知在哪里。”刘备无奈,只好留下一封信,与关、张怏怏而归。

时间过得很快,冬去春来,刘备挑了个好日子,准备三往卧龙冈拜访诸葛亮。关羽、张飞都不高兴。关羽说:“哥哥两次亲自前往拜访,礼节也太过分了。我想诸葛亮只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所以避而不见。哥哥怎么被他迷到了这种地步呢?”刘备解释说:“过去齐桓公想见东郭野人,五次往返才见到一面,何况我想见的是位大贤呢?”张飞说:“哥哥你不用去了,我用一条麻绳把他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道:“你难道没听过周文王拜访姜子牙的故事吗?周文王尚且如此敬贤,你怎么这样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张飞连忙说道:“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这才答应。

三人来到隆中,离诸葛亮的草房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童子又出来了,童子说,先生正在午睡。刘备吩咐关张两人在门外等候,自己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的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外站了很久,不见动静。张飞进屋见刘备仍然毕恭毕敬地站在那儿,便十分气愤地说:“这先生也太傲慢了,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再三劝说,才把张飞劝住。刘备仍叫他俩在屋外等候。

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拜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连忙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谈论天下大事。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再三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诸葛亮见他态度十分诚恳,表示“愿效犬马之劳”。第二天,诸葛亮和刘、关、张一起去了新野。

(根据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7、38回改写)

1.依据本文的内容,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一副对联(即《三国演义》第37回题目)的下句。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用词语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①刘备:________ ②关羽:________③张飞:________ 环节四: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梳理,小结。(5分钟)(学生展示,教师总结)

第三篇:12心声教学案

12《心声》教学案(总第23课时)

1.知识与技能:

⑴简要复述小说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⑵分析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含义。⒉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文,整体感知:课上速读课文,掌握故事情节;课中精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的刻画;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理解文章细腻的心理描写。根据本文篇幅长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读”的能力。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展示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重点与难点】

本文重点是弄清“心声”含义,在熟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心理描写,这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时数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

[师板书课题]:

同学们,看到这个标题,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1:我想知道这“心声”来自于谁。生2:我想知道“心声”到底指的什么。

生3:我猜“心声’’背后一定有一个感人的故事,那会是怎样一个故事呢?

师:我也和大家一样好奇,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主人公的心灵深处,倾听他的心声吧。

(通过激趣质疑,引发学生对新课的主动思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出教学环节。)

二、作者简介

黄蓓佳

江苏如皋人,出生于1955年6月27日。1973年1月毕业于江苏省黄桥中学,1974年下乡插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毕业后曾在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三年,1984年底调入江苏作协任专业作家。现为江苏作协副主席、江苏作协创作室主任。从1973年在上海《朝霞》丛刊发表处女作《补考》起,至今发表长、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儿童文学、电影视剧本五百余万字。作品:《新乱世佳人》、《小船,小船》、《追你到天涯》、《忧伤的五月》

三、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嘟囔

簪子

棱角分明

蜷 抽噎 发窘

窸窸窣窣

四、温故知新

展示课件:

①小说是以________为中心,通过______的叙述和______的描写来反映______的文学体裁。

②小说有三个要素______、________和_____,其中主要要素是________。

③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人物描写必须具有典型性。人物的直接描写有_____描写、_______描写、_______描写、_______描写。

④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通常分为四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五、读一读

倾听 “心声” 要求: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复述

温馨提示:【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

四个场景:

公开课前(教室)、回家路上(小树林里)、次日放学(教室)、公开课上 〔多媒体字幕〕

公开课前,李京京非常渴望朗读课文,可程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执意不让他读。

回家路上,李京京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起课文,并深情回忆起乡下的爷爷和妮儿。

第二天放学后,李京京听被指定的赵小桢读课文,勇敢地指出她的不足却反遭嘲笑。

公开课上,在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的情况下,李京京勇敢地举手并深情地朗读课文,以至打动了程老师和同学们。板书:

情节结构:公开课前→

回家路上→

次日放学→

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偷读课文)(听读课文)(终读课文)

六、议一议

解读“心声”

a、小说着重刻画了的人物形象是谁?

b、那么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c、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李京京特别想在公开课上朗读《凡卡》?李京京为什么这么想读这篇课文?

{学生找有关语句揣摩,一方面理解人物性格,另一方面了解小说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即细腻的心理描写。这种心理描写有些是通过神态和动作表现出来的,即间接描写,更多的是直接的心理描写,应引导学生品析。} {学生会从文中找些语句。如有学生会找“那个穷苦的、可怜的小人儿凡卡,不知怎么,总是缠在他心上„„”“跟凡卡信里写的多像多像啊!„„”正因为李京京与文中的凡卡有着相同的不幸、相同的向往,凡卡的遭遇引起了他的强烈共鸣,所以他渴望朗读这篇小说,这表现了李京京对亲情、友情的渴望,并想通过朗读的方式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因为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正如文中所言:“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d、标题“心声”有怎样的深刻含义? 李京京的心声 :

1、在公开课上读课文。

2、要求教师要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3、渴望自己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 作者的心声:

1、告诉孩子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时,不要灰心沮丧,更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自信勇敢,执著追求,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

2、呼吁教育工作者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

七、说一说 感悟“心声”

以“李京京之所以把这篇文章读得这么好,是因为”的句式,说说从文中获得的有关阅读小说的启示。

铺垫问题一: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李京京被这篇文章感动了?

铺垫问题二:这给我们读文章以怎样的启示?

[学生自由找语句并品析。因为李京京在凡卡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他的心与凡卡的心产生了强烈共鸣,所以在读的时候能全身心地投进去,以至“两颗晶亮的泪珠从京京眼睛里涌出来,‘叭嗒’一声落在手里的讲义上,声音那么响,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

铺垫问题二:

明确:读文章时要力求投入情感,在文中读出自己,这就是“共鸣”。]

八、写一写 倾诉“心声”

从我们出生的那天起,我们就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来自父母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我们也渐渐发现,在享受这份关爱的同时,我们也经历了各种考验和困惑,成长中你是否有些感慨,想说给爸爸妈妈听?

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你最想说的心里话写下来。

九、课堂练习

练一练,看一看我的收获

(一)、根据拼音将词语填写完整,并解释该词。

1、连她说话、手势、走路,也都有那么一股zhǎn钉jié铁的劲儿,一看就知道是个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的人。zhǎn()钉jié()铁:

2、“你说什么?”赵小桢惊讶地问。京京有点发jiǒnɡ。发jiǒnɡ():

3、那个穷苦的、可怜的小人儿万卡,不知怎么,总是缠在他心上,弄得他一整天都有点神情huǎnɡhū。huǎnɡhū():

(二)、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相应的横线上。

1、一声呵斥,京京吓了一跳,赶紧扭回脸来。程老师的目光不满地

(看

盯)住他。

2、讲义从他的手指间

(滑落

飘落

飞落),飘在地上,他没有发觉,一动不动。

3、京京刚走出教室,琅琅的读书声就从 背后

(跟

追)了上来。

(三)、程老师以“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为由,断然拒绝了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这时,李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

这段文字用了哪种描写方法?表现了李京京怎样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他这样的性格特点?由此,小说中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声? [明确] 心理描写。

表现了李京京执著、倔强的性格。

造成他这样的性格特征是由于李京京从小和父母分离,与乡下的爷爷住在一起,后回到父母身边,又成了父母不和的牺牲品,他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由此,小说中表达了李京京渴望家庭和谐,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的心声。

十、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课文中听到的是一个少年质朴的发自内心的呼声,他有着多么美好的心灵啊!作为教育者,我深受教育和激励。我们没有理由去歧视任何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没有理由不捧着一颗赤诚的心来,让心与心的平等交流成为教育最亮丽的风景。作为受教育者,我们也应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独特体验,探求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为着健全和完善自我人格而努力。让我们携手前行吧!

十一、作业

请你以李京京的口吻给他爷爷写一封信。要求:模仿小说中细腻的心理描写。

教学反思

因为学生与小说主人公李京京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让学生读懂李京京心声的表层意思是不太困难的,教学设计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就显得肤浅了,所以在启迪学生对李京京倾注同情关爱的同时,更应重视引导学生对自身生活的反思和追问。于是在后半部分设置了“这给我们读文章以怎样的启示?”和“你从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读出了自己的影子?”这样的问题,以引领学生走近人物、走入生活。正是在这样平等对话的平台上,学生有了参与的兴趣,有了思维的碰撞,也有了情感的收获。课堂气氛真诚而热烈。同时也可以借此提醒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时应注重体验,以引起心灵的共鸣。整个教学过程中,倾听心声—解读心声—感悟心声—倾诉心声,一气呵成。

第四篇:19、《范进中举》教学案[生用]

19、《范进中举》教学案

姓名: 班级: 日期:2012年 月 日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2、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3、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重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5分钟)(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1.题目解读。

《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查捷报”。文题点明了小说的主要人物(范进)和事件(中举)。“中举”是封建社会的秀才参加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2.走近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仅四卷,吴敬梓一生中大半时间在南京、扬州两地,他所交往的多是些“上层人士”,如官僚豪绅、纨绔子弟、举业中人、清客等,对他们的卑污的灵魂,腐朽的生活,一切秽行劣迹,有较深刻的了解;加上他个人经济地位的剧变,使他与广大下层人民有较多的接触,这些成了他创作《儒林外史》的丰富素材 3.相关资料

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禹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秀才第一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二、检查预习,双基训练。(5分钟)(学生课前完成,上课时小组互评。)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腆()着肚子 啐()在脸上

避讳()

绾()....了头发

星宿()

攥()紧

带挈()

桑梓()....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屠户把银子()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了回去,往怀里()——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写了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是(),字敏轩,安徽全椒人,清代()。

三、合作探究,理解品味(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对他的发疯应该怎样理解?

2、分别找一个描写语言、动作、细节的句子,品味本文精彩的语言。

3、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4、文中的范进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他有哪些性格特征?

5、封建科举制度有怎样的危害?我们应树立怎样的学习观?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或学生总结。)

19、《范进中举》教学案

姓名: 班级: 日期:2012年 月 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本课生字词,继续分析人物形象,领会夸张手法的运用及讽刺效果。

2、反复练习,提高阅读古典小说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各组选派一位代表上黑板去听写课后重点字词,其他同学在下面进行听写,互批互改,互评)

二、合作探究,理解品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一)课内语段阅读——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①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②他()将起来,又()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在塘里,()起来,头发都()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③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词。

2、分析画线句子,说说它们表现了范进怎样的心态?

3、这段文字在刻画人物上,主要采用了哪些手法?试举例说明。

4、范进中举,多年的心愿得以实现,本应高兴,但他却疯了。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三)拓展阅读(2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文中严监生的典型性格是什么?

2、选文具有十分强烈的讽刺意义,作者主要是借助什么手法达到这一目的的?

3、展开想象,试分析严监生前后三次摇头时的心理活动。

4、对严监生的描写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试举例说明。

5、你知道在外国文学作品中也有像严监生那样的吝啬鬼吗?请举一例。

6、“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请写一句古诗词中表现人们“辛勤劳动”的诗句。

7、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和鲁迅笔下的(),同为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形象。

8、珍惜时间,才能有所作为。请以“时间”为开头,仿照例句在下面再写一个句子。例句:时间在农民辛勤的耕耘中,结成金黄的麦穗。

六、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12《心声》教学案

12心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重要字词。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

1、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

2、学习本文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平等待人的良好品质。【教学重难点】

1、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2、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谈自己的心声而导入新课。

二、走进作者:

黄蓓佳,中国著名作家。1955年生于江苏如皋,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7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84年成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府参事,江苏省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创作室主任。主要儿童文学作品包括长篇《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我飞了》、《漂来的狗儿》、《亲亲我的妈妈》,中短篇小说集《小船,小船》、《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芦花飘飞的时候》及《中国童话》等。多部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多部作品被翻译成法、德、俄、韩、越南文出版。

三、检测预习:

1、给下列词中加粗字注音。

棱角()纸捻子()发窘()撇嘴()祷告()抽噎()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过yǐn()嘟nang()撒jiāo()咳sòu()lǎn在怀里()毛毛làlà()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她的说话、手势、走路,也都有那么一股斩钉截铁的劲儿。斩钉截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弄得他一整天都有点儿神情恍惚。

神情恍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他虽然心里挺难受,可是一点儿也没想到妒忌别人。

妒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林蓉从容不迫地朗诵了第一段,她读得很流畅,很清楚,程老师满意极了。从容不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题目(根据你的理解补出题目前后的空白 的心声)明确:

李京京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

2、说情节

(1)本篇小说,共换了几个场景?

教室——树林里——教室——公开课上。(2)请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所发生的事情。(3)请你根据这四个场景把本文分成四部分!明确:

情节结构:公开课前→ 回家路上→ 次日放学→ 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偷读课文)(听读课文)(终读课文)

五、合作探究:

1、作者创作这样一篇儿童小说,只是想要表达李京京的心声吗? 明确: “心声”的含义:

(1)深埋在京京心底的亲情、友情(2)京京渴望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愿望

(3)作者借此呼吁教育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期望

(4)作者借此呼吁社会、家庭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关爱,使他们能够幸福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2、你眼中的李京京是怎样一个少年,你最欣赏他那一点?并简明理由。

3、你是否喜欢小说中的程老师及她的做法?为什么?

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以上对“心声”含义的分析,作品的主题也可概括为:通过写李京京渴望表达亲情的心声,呼唤教育工作者尊重每个学生的真情,批评教育战线存在的追求形式甚至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六、精读品析:

1.程老师形象简析:(1)“程老师总喜欢拖那么几分钟”,你对程老师拖堂怎么看?

老师上课拖堂,虽说是一种认真负责的表现,但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这种做法耽误了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学生不一定能理解。最好能按时上下课。(2)“程老师的目光不满地盯住他。”通过读课文,你知道程老师为什么这样看李京京?你认为程老师这么做对吗?

因为在程老师心中,李京京是不好的学生,声音沙哑得厉害,会影响老师讲公开课的效果。程老师这么做不对。孔子说:“有教无类。”作为教师,应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而不只是班上几个所谓的“尖子”。(3)“‘不行’,程老师干干脆脆地回答,‘不行’。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你认为程老师这么说好吗?

不好,这对学生的自尊心是个致命的打击。2.李京京形象简析:

他眼巴巴地望着老师,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当程老师因怕他念不好而拒绝时,“京京垂下头。„„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吧!他准能念好。”老师不让他念,他就躲到树林里偷偷地念。公开课上当看到赵小桢不敢念课文时,他顶着程老师会拒绝他、同学会嘲笑他的压力,“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深情的朗读感动得程老师要他把课文全部读完。从上面这些文字中你发现李京京有哪些闪光点?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自信而勇敢、善良而宽容、朴实而真诚,他是一个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执著追求真善美的少年。

七、拓展延伸 :

同学们成长的道路上有阳光,就会有风雨;有关爱,就会有孤独。生活中,被老师误解、被同学误会、与家人隔膜、与集体对立„„曾经我们困惑、苦闷、彷徨、甚至逃避„„今天李京京给了我门人生启示,他让我们看到青春的美丽,他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就让我们再次向生活敞开自己的心声吧!

学生试着写出自己的心声!

八、反馈检测

1.给加点字读音。(7分)

恍惚()()簪子()

蜷()

发窘()

抽噎()捻子()2.释词。(6分)

恍惚: 发窘: 抽噎: 棱角分明: 斩钉截铁: 郑重: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4分)

A.在语文教学的问题上,叶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B."市场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请把毛巾递给我—马上开会修改方案。”总经理气喘吁吁地对我说。

C.我家阳台上种有迎春<石榴<木桃<月季„„等,花开不断。

D.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 4.课文以“心声”为标题,“心声”指的是什么?用简洁的话说说。(4分)

(.huǎnghū zān quán jiǒng yē niǎn 2.精神不集中感到难为情,不止所措 一吸一顿的哭泣 形容立场分明 形容语气坚定 严肃认真 3.A 4.像万卡那样给爷爷写一封长长的信。)

板书设计:

开端 想读课文被拒绝平等相待

发展 练读课文忆亲友 渴望 温暖亲情

高潮 指出错误被嘲笑 纯真友情

结局 深情朗诵感师生 尊重理解

教学反思

《心声》是现行人教版初三教材选用的一篇新课文,它是一篇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文章,作者黄蓓佳以其审视人生的独特的视角,透过一节常见却不该常见的公开课向我们发出了沉重的质疑:“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噪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嗓子吗?”她一次又一次借助细致的心理描写表达着李京京的心声,表达着 她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一、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

二、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

三、有效指导个别朗读。

四、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五、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下载12、《心声》教学案[生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12、《心声》教学案[生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陈情表教学案2

    《陈情表》导学案 预习案 课前预习1、填写并识记《金榜》知识,了解文章中部分实词、虚词。 2、初步了解作家生平及写作背景。 3、阅读全文,结合注释,熟悉文章大意。 教学案......

    过秦论教学案2(范文模版)

    《过秦论》 【自主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 作者贾谊(公元前200~前168): 2.写作背景: 3.题解: 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 ,“过”是 。“论”是一种 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

    送行2教学案

    科目: 语文编写人: 审核人:姓名:年级 班组长:九、送行(第二课时)教·学案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铺垫手法,了解这种手法的作用。2、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

    公输2教学案

    天华学校“和美教育”导学案 9年级下语文学科 课题:《公 输》 第 2 课时 主备人:万江 审稿人: 一、学习目标 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品读课文。 二、学......

    海燕学生用教学案

    海 燕 预学篇 一、资料大汇报: 高尔基 1、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希柯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第一个伟大代表(列宁语)。他的著名作品有自传性三部曲《......

    咏物诗教学案(教师用)

    27中高三语文备课组诗歌鉴赏复习专题系列四咏物诗 咏物诗鉴赏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一、名句填空......

    人教版《9.3电生磁》教学案(方案2)

    七里中学物理学案 课题:《9.3电生磁》 主备人审核人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磁铁; 2.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过程方法: 1.通过探究电磁铁磁性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进一步发......

    11、《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案[生用]

    11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案 班级: 姓名: 检查签名: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生字词,概述文章主要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分析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