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碑》老师用教学案
《读碑》教 学 案
【教学目标】
1.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了解作者的认识过程——从外在的理性认识升华到内心的情感不同。
3.理解和认识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中华民族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奉献社会的使命感。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刘成章,陕西延安人,当代作家。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助教,延安歌舞团编剧,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行、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陕西省出版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文学创作一级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黄土情》、《纤丽的阳光》、《刘成章散文选》、《刘成章散文集》等。
2.背景资料: 作家长期生活在陕西,对延安的一草一木有着特殊的感情,特别是当他去了一趟南泥湾,瞻仰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听说一位烈士的亲属查找烈士的名字找了半个小时没有结果的感人事迹后,心情十分沉重,他于是产生了创作《读碑》的感想。
【课前预习】1.字音认读。
瞻仰()缔造()恢宏()逶逶迤迤()夯实()凝滞()弥深()怦然心动()2.词语补注。
如泣如诉:形容声音十分悲切凄婉。凝滞:停止流动或不灵活。(书)凝聚。
逶逶迤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十分弯曲延续不绝的样子。急促:短促、速度快的。3.课前思考:
①围绕“读碑”这个题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②作者读碑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是什么时候?
③作者那么认真地“读”碑,为什么第⑥段却说“并没有读懂”? ④几次读碑作者分别读出了什么?作者内心的感受有什么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并解题-------“读.
碑” 一般地说,可“读”的是书、文章,但有时人们也将对山、水、景、物乃至人的品味、揣摩等也叫“读”。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和书写有错的一项是()A.逶逶..迤迤(wēi)凝.滞(níng)缔.造(dì)B.怦.然心动(pōng)诺.大(nuî)弥.深(mí)C.沁.入人心(qìn)夯.实(hāng)身躯.(qū)D.络.绎不绝(luî)流淌.(tǎng)铭.刻(míng)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朗读课文,作者读碑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是什么时候?
课文第⑴段仅一句话说说它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总领全文,突出所写之物;内容上强调它在我心中分量。
3.“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现,我并没有读懂”这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归纳: 本文主要记叙了作者“20余年前”和“那年去南泥湾”两次读碑的经历。
四、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作者几次读碑分别读出了什么?作者内心的感受有什么变化?
2.作者那么认真地“读”碑,为什么第⑹段却说“我竟发现,我并没有读懂”?
3.根据上下文说说课文第⒀段的“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确实不易读出它的最基本的东西”这句中的“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重点读10-13)
4.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说说你的理解。5.围绕“读碑”这个题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概括。在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启示下,我终于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2.归纳:1.作者经过了几次读碑的历程,最后在解读了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后,终于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不由得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作者在去南泥湾之前,认识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雄伟、壮观,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会永远记住他们。
作者读了南泥湾九龙泉烈士纪念碑之后,才真切地认识到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竟有那么多英雄儿女倒在了血泊里,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作者心中怎能不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产生了新的认识,更深刻的认识。这一次解读是作者从理性认识到强烈内心情感认同的升华。
2.如何理解这“悲壮感和使命感”的内涵呢?
悲壮感---那一个个密密麻麻排列在“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上”的名字后,使作者感受到了历史的凝重,“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战士”,让作者产生了巨大的悲壮感。使命感---我们没有理由抱怨今天的生活,应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创造新的辉煌。
五、品析语言:
(1)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运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瞻仰纪念碑的人数之多,表现了人们凝神屏气仔细瞻仰的情态,同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我”脚步几乎凝固的瞻仰状态,表现“我”瞻仰时庄严思索的样子。
(2)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运用排比手法,极写字多,突出了“我”受到的震撼。
(3)泉水如泣如诉。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对泉声的描写抒发此时作者心头的悲戚和震撼之情。
(4)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倒在血泊里了!“这么多”的反复使用,表达了作者心头涌起的悲壮和震撼。
(5)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面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
设问句、反问句和叠词的使用,突出了给我的震撼,强调了我对纪念碑的新认识。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于人民英雄纪念碑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了。当我们在享受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时候,不要忘记那些曾经为了民族的自由和解放牺牲的烈士们,那么,当下我们要做的就是珍惜每一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七、布置作业(板书设计):读碑初读:庄严 雄伟 壮观 伟大又读:悲壮 凝重 震撼再读:悲壮感使命感无数英雄英勇牺牲已不再是一个模糊的群体概念,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集合,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方土地上几乎都洒下了他们的鲜血,中国革命的每一点进步,几乎每一秒钟都有一个先烈英勇献身。这不能不让人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让我们为之动容、沉思,重新重视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第二篇:《读碑》教学案学生
《读碑》导学案
执教者:黄君玉
【教学目标】
1.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了解作者的认识过程——从外在的理性认识升华到内心的情感不同。
3.理解和认识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中华民族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奉献社会的使命感。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刘成章,陕西延安人,当代作家。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助教,延安歌舞团编剧,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行、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陕西省出版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文学创作一级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黄土情》、《纤丽的阳光》、《刘成章散文选》、《刘成章散文集》等。
2.背景资料: 作家长期生活在陕西,对延安的一草一木有着特殊的感情,特别是当他去了一趟南泥湾,瞻仰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听说一位烈士的亲属查找烈士的名字找了半个小时没有结果的感人事迹后,心情十分沉重,他于是产生了创作《读碑》的感想。
【课前预习】
1.字音认读。
瞻仰()缔造()恢宏()逶逶迤迤()剥蚀()夯实()凝滞()弥深()怦然心动()浓荫()
2.词语补注。
如泣如诉:形容声音十分悲切凄婉。
凝滞:停止流动或不灵活。(书)凝聚。
逶逶迤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十分弯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急促:短促、速度快的。
3.课前思考:
①围绕“读碑”这个题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②文章主要记叙了作者几次读碑?各是什么时候?
③几次读碑作者分别读出了什么?作者内心的感受有什么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并解题-------“读碑” .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和书写有错的一项是()
A.逶逶迤迤(wēi)凝滞(níng)缔造(dì)....
B.怦然心动(pōng)诺大(nuî)弥深(mí)...
C.沁入人心(qìn)夯实(hāng)身躯(qū)...
D.络绎不绝(luî)流淌(tǎng)铭刻(míng)...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朗读课文,作者读碑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是什么时候?
2.课文第⑴段仅一句话说说它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3.“我竟发现,我并没有读懂”这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归纳:
四、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作者几次读碑分别读出了什么?作者内心的感受有什么变化?
2.根据上下文说说课文第⒀段的“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确实不易读出它的最基
本的东西”这句中的“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
3.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说说你的理解。
4.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围绕“读碑”这个题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归纳:1.2.五、三读课文,品析语言:
(1)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
(2)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
(3)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倒在血泊里了!
(4)它的背面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
六、全文总结
七、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读碑
初读:庄严 雄伟 壮观---伟哉此碑
又读:悲壮 凝重 震撼
再读:悲壮感使命感
教学反思:《读碑》这篇课文充溢着丰沛激越的情感和深刻内涵,所以首先要让学
生走进文本。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感情,才算走进了课文。于是第一节课我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从朗读入手,在读中体验感悟并学会概括内容,达到第一个教学目标即文意把握要点概括。
但是遗憾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的运用上时间
没有控制好,以至于最后的要点概括环节显得有点仓促,落实不够到位。也或许是学生的理解能力有点欠缺,导致在理解作者读碑读出什么内涵时不能很好找到文本依据而耽误了宝贵的课堂时间。问题的设置也不够精简,有点重复,问题顺序的安排上还可以更符合学生认知的过程。
第三篇:《荷塘月色》学案(老师用)
2011——2012学年高一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编制:曾嵘
审核:
课题:《荷塘月色》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提高对情景交融的意境的鉴赏能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写景状物类散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不满社会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
2.认真诵读课文,仔细品味语句,通过认真仿写来运用语言。3.归纳本文写作特色,学会鉴赏写景状物散文。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案】
【滴水穿石 夯实基础】
1.荷花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试举五例。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④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⑤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北宋·周邦彦《苏幕遮》)
⑥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唐王昌龄《采莲曲》)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蓊蓊郁郁(wěng)
袅娜(niǎo nuó)踱步(duó)
霎时(shà)
......弥望(mí)斑驳(bó)
渺茫(miǎo)
点缀(zhuì)....3.解释下列词语。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这里指大概的轮廓。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
空间线索——明线: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周)、回家
2.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课内探究案】
1.作者为什么要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
作者苦闷、忧愁、烦躁、困惑,这时候作者想到《西洲曲》和采莲,折射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否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是时代变化在作者心灵的投影。
2.下面四句诗,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写《荷塘月色》一文的动机和心情?(4)(l)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4)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3.朗读全文,说说全文的感情脉络:
感情脉络——暗线:不宁静——找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回到现实的不宁静中来。
【回顾总结 学习借鉴】
外结构(空间上)
内结构(心理上)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案】
梳理四、五、六段文字的内容。
1.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如画的美景,你能给这三幅画起个名字吗?
月下荷塘(4段)——塘上月色(5段)——荷塘四周(6段)
2.第四段的画面依次描绘了哪些景物?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
3.第五段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借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4.第六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着笔点是树,着眼点是月,以树写月。由外到内到外;由远到近到远。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
【课内探究案】(见导案分析)
1.从文中找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品味、赏析。(4——6段每段至少两句)
2.通感,即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亦即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因此,通感又被人们称为“移觉”。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请举两例。
【回顾总结 学习借鉴】
【能力提升案】
一、仿句练习:
1.词语运用的仿写。要求学生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话(写景、状物、叙事皆可)其中至少要用到五个叠字和两个准确生动的动词或形容词。(写两句)
例句:春天的脚步悄悄地走进了校园, 微微的春风吹醒了沉睡的花草, 草地上长出了青青的嫩叶。静静的春夜, 下起了绵绵细雨, 滋润着万物生长, 伴我进入甜甜的梦乡。(叠字、动词运用得好)
2.比喻连用的仿写。要求学生造一个准确运用双比喻(一个本体用两个喻体)的句子。(至少两句)
例句:走进我们的教室, 弥望的是张张桌面上竖起一排排围墙, 又如学校花园里的一条条绿化带。(双比喻运用恰当)
二、课文学习总结(写一篇200——300字的赏析短文): 角度:主题、语言、写作技巧、文章结构思路等。
三、讨论:余光中先生在《论朱自清的散文》(见课后练习)一文中,指出《荷塘月色》善用明喻,好用女性意象,认为这些譬喻大半泛浮,轻易,阴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且伤感滥情,试重温《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春》《温州的踪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谈谈你的理解与看法。
第四篇:《丰 碑》导学案
《丰 碑》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丰碑”代表的含义;学习红军将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3.理解文中“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的深刻含义。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丰碑”代表的含义;学习红军将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2.理解文中“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的深刻含义。预习任务: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集体交流,谈谈你自主读课文的收获和体会。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情引趣
在云中山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他们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将军在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同样的思索来学习一篇课文“丰碑”。(教师板书课题)
二、预习交流,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纠正读音,注意语气停顿。读后交流读懂了什么,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三、自学尝试,合作探究
(一)自学尝试寻找问题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可能会有这样几个问题:
1.在整篇文章中,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2.文章开始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3.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自读课文,思考上面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以4人为一小组,可选一组长进行组织,争取小组成员都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
(l)先通过理解第l-2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①先理解什么是“严峻的考验”,然后从环境恶劣、装备差这两方面理解考验的严峻。(抓重点词:a.4个“可能”;b.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②通过理解将军的一句话,体会他的心情。(将军很担心,说明考验的确严峻。)
(2)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形象。
①理解“单薄破旧”的含义。
②启发学生联系前两自然段谈。(天气冷,装备差。)
指导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
(3)理解将军的心情。
①结合第8-12自然段,谈谈:面对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的心情是怎样的?(先概括地说,将军先愤怒了,后又被感动了,再联系有关词句重点理解。主要抓“吼道”、“红着眼睛”、“豹子”、“抖动”等词。)
②感情朗读第8-10自然段。(体会将军愤怒的心清。)
③当将军知道被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呢?
(4)理解描写军需处长死去时的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①再次显示大雪覆盖军需处长的画面,结合语言文字谈谈从哪儿看出来被冻死的军需处长的神态很镇定、安详?(引导学生结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来谈。)
②再谈谈他为什么会这么镇定和安详?
(5)体会军礼的庄严及将军由衷的崇敬之情。
①句子对比
a.他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
b.他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敬了一个军礼。
②通过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体会军礼的庄严。
③有感情朗读第11-12自然段。
(6)理解“丰碑”的含义:
①联系第13自然段,再结合上文,谈谈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先理解“丰碑”的意思,再说说为什么是晶莹的丰碑;从外表和精神两方面来体会。)
②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沉重:失去军需处长心情沉重;坚定:a.为军需处长的精神感动和鼓舞;b.充满必胜的信心。)
③理解最后一句话。
四、总结升华
是啊,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感染了这支队伍,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晶莹的丰碑牢牢树在心中。过关斩将:
一、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1.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2.“听见没有?警卫员!脚军需处长跑步过来!”()
3.这支队伍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4.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冰坨子。()
二、修改病句。1.我现在基本上把不好的学习习惯完全改正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要树立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的神态十分镇静,十分祥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军和战士们一道一起踏着冰雪行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收获: 知识拓展: 分小组讲自己课下准备好的有关长征的小故事,然后每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讲,看谁讲的最感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读本课11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理解“恶劣、塑像、安详”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红军将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教学重点:
认读本课15个生字,会写18个生字。理解“恶劣、塑像、安详”等词语。预习任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3.借助工具书查找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自主合作探究:
一、创设情境,再现课文。
1.独自练习朗读,边读边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一些句子深刻的含义。
2.小组内每个同学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互相评议。
3.小组推荐人选参加全班朗读比赛,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游戏巩固,识记生字。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2.分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1)将生字分类。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3.给生字组词。
三、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生字各部分在菱形十字格中定位有什么不同。
2.学生写字。
(1)教师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学生安静,正确执笔,摆好坐姿。(2)学生对照范字临写。每个字描一个写两个。
(3)教师巡视,及时评议。遇到共性问题可以范写指导。将学生写得好的作业即时展示。
四、词语积累。1.自己读、记词语。
2.将好的词语收录到自己的词语库中。
五、布置作业
1.熟记本课的生字。
2.在感情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丰碑》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过关斩将:
一、用横线画出错别字并改正。
1.红军队伍在恶劣的环境中行进着,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激。()
2.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恕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3.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坐晶莹的丰碑。()
二、选词填空。严肃严厉严格严峻 1.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经受住各种()的考验。2.李老师对同学们的要求一贯()。
3.对待工作,我们的态度要()认真,不能马马虎虎。4.爸爸的目光变得()起来,弟弟惭愧地低下了头。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将军()住了,()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了。他深深地()了一口气,()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学习收获: 知识拓展:在课外读物中搜索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战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听。
第五篇:海燕学生用教学案
海
燕
预学篇
一、资料大汇报:
高尔基
1、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希柯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第一个伟大代表(列宁语)。他的著名作品有自传性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以及剧本《小市民》
2、背景:I90I年的俄国,正是人民群众的革命风暴风起云涌的时候,无产阶级革命者发动了对沙皇反动政府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就在这紧要的关头,也有一批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静观其变,趁机渔利。高尔基,这位勇敢的革命斗士,为了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者,批判假革命不革命者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充满激情的散文诗,吹响了无产阶级革命号角。
3、你应该这样读?散文诗有散文和诗的特点,语言凝练,不分行,不押韵,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有着诗的意境,和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我们要把它当成诗来朗读,品味。
朗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还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海燕当时的情感。
4、简介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现与之相似得抽象的事物、思想或感情。作用:可以使不容易理解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事物或道理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可感;增强感染力。
5、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二、自主学习
1、重点字词
翡()翠 飞沫()胆怯()呻吟()....掠起()苍茫()chǔn笨()飞cuàn()..火yàn()蜿yán()寂mò()zhèn()怒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划分层次,归纳层义。
(2)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仅仅是写海燕吗?(3)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海燕的? 并体会其作用。
3、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然后回答。
(1)课文三次描写海燕的英姿,海燕的叫喊,请找出有关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你觉得海燕是怎样的形象?那些词语最能体现出海燕的这种精神?
(2)联系课文的内容思考暴风雨象征了什么?
(3)文中还写到了哪些事物?
(4)结合课文的内容,它们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导 学 篇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试着给文章划分层次,归纳层义。
3、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仅仅是写海燕吗?
4、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海燕的? 并体会其作用。
比喻:“海燕……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去”,海燕“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突出了海燕的敏捷、矫健。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分别写出乌云的浓厚、猖獗和闪电的垂死挣扎。
拟人:如“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写出了大海的强大力量。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表现了风的猖狂嚣张。
至于处处赋予海燕人的性格特征,那就不用多说了。
反复:如“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突出了海燕必胜的信念,光明必将到来的胜利信心。
在描写其他海鸟时,三次重复“呻吟着”这个短语,强调了他们恐惧、痛苦。
比喻、夸张(箭一般的)、拟人、反复,使语言优美而有气势,增强了表达效果。
二、探究质疑
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然后回答。
1、课文三次描写海燕的英姿,海燕的叫喊,请找出有关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你觉得海燕是怎样的形象?那些词语最能体现出海燕的这种精神?
2、联系课文的内容思考暴风雨象征了什么?
3、文中还写到了哪些事物?
4、结合课文的内容,它们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三、合作交流
1、指定学生朗读4—6节。要求学生把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词语划出来。
2、这些词语表现了这三种海鸟怎样的共性?为什么要写这三种海鸟?
3、这样描写海面景象——风云雷电,以及大海、暴风雨有什么作用?
4、课堂小结:
(1)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对革命事业要永远充满信心,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在前进的道路上,要不畏艰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2)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的写作方法。请大家再举一些常见的事物,如青松、红旗、鲜花,鸽子说说它们象征了些什么? 明确:红旗象征革命,青松象征坚贞的气节和永垂不朽的精神,鲜花象征许多美好的东西(如美丽、幸福、)鸽子象征了和平
四、即时训练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题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浪尖,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①、从文中找出四个描写海燕勇敢行动的动词
②、文中加点的词“高傲”表现了海燕的气概。
③文段最后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④、写海燕高傲的飞翔之前,写大海、狂风、乌云,是为了点明,烘托
,突出。
⑤、作者塑造海燕这一形象,流露出来的感情基调是。
五、总结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
(1)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2)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3)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4)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5)作者这样写海燕,当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也就是有他的时代性,有他的时代意义和政治意义,就我们现在来说,应该说是历史意义了,但我们今天学习这一课时,仍然觉得他有较大的意义,想一想,他对我们现在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
二、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1、画出画出文中描写海燕的语句,并体味其表达效果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2)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 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三、即时训练
(一)赏析下列优美的句子。
方法链接:常见的赏析句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修辞角度: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可结合修辞的作用来赏析,例:比喻、拟人的修辞有使语言生动形象的作用,夸张的修辞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对比的修辞能使特点更突出。
(2)抓关键词:例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3)句式角度:例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排比的句式有增强语势、加强表达效果的作用。
(4)手法角度:包括铺垫、衬托、对比、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想象联想、过渡照应等。
1、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他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2、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二)人生之路少有一帆风顺的,有时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暴风雨”,学了本文以后,你打算怎样面对人生路上的“狂风暴雨”?请结合实际生活谈一谈。
四、点评总结
这篇散文是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将取得胜利的前景。
慧 学 篇
一、填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呻吟()
白沫()
翡翠()困乏()深渊()
蜿蜒()
胆怯()号叫()飞窜()掠起()一晃()2.填空题。
(1)高尔基是前 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他的小说有自传体三部曲《__________》《
》《 》。《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__ _____》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
(2)根据下面几句话的提示,组织适当的语句,填写在横线处。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世界的营养品”。我正是靠着读书才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当我____________时,我读到了《____________》,我变得____________了;当我____________时,我读到了《____________》,我变得____________了。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飞翔
飞舞
飞窜)
①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__________!②海鸥在大海上__________。
(叫喊
呻吟
呼叫 飞舞)③看吧,它__________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
④就在这鸟儿勇敢的__________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3.请你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
(2)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之间,高傲地飞翔。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散文诗主要是通过象征的方法来表现思想感情的。从象征手法上理解,乌云和狂风象征了,海燕象征了,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了。
二、阅读理解
鹰之歌 高尔基
蛇高高地爬到山里去,躺在潮湿的山谷里,盘成一圈,望着海。太阳照在高高的天上,山把热气吹上天,山下海浪在拍打岩石…… 突然,在蛇盘着的那个山谷里,从天空中坠下一只苍鹰。它胸口受了伤,羽毛上染着血迹…… 鹰短短地叫了一声,就坠在地下,带着无可奈何的愤怒,撞在那坚硬的岩石上……
蛇大吃一惊,连忙逃开了,但马上看出,这鸟的生命只能维持两三分钟了……
它爬到受伤的鸟眼前,对着鸟的眼睛发出咝咝的声音: “你要死了吗?” “对,我要死了!”鹰深深地叹了口气,回答说,“我美好地生活过了!”“我懂得什么是幸福!……我也英勇地战斗过!……我看见过天空!……你绝不会那么近地看到天空!唉,你这可怜虫!”
“那有什么了不起!天吗?空空洞洞的,我怎么能在天上爬呢?我在这里很好,又温暖,又滋润!”蛇对那自由的鸟这样的回答,可是它却在心里暗笑鹰的这些梦话。而且,它这样想着:“飞也好,爬也好,结果还不是一样,大家都要埋入黄土,都要化为灰尘……”
但是那勇敢的鹰忽然抖擞精神,微微挺起身来,向山谷里看了一眼。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鹰使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啊,要是能够再飞到天上去一次,那可多么好啊!战斗是多么幸福啊!……”
1.高尔基《鹰之歌》中的“鹰”、“蛇”象征什么?
2.本文运用类比方法主要体现在()A.借鹰和蛇来寄托自己的情志。
B.用鹰和蛇的习性来体现社会上某类人的行为。
C.赋予鹰、蛇以及其他自然景物以人的灵性。
D.用鹰和蛇的言行来体现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3.“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这句景物描写对刻画“那勇敢的鹰”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4.文末“鹰使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这一句,着重从什么角度刻画“鹰”的英雄品格的?联系生活,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失败的英雄”?
5.读了本文,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自我解剖从前什么时候扮演了“蛇”的角色,什么时候像“鹰”学习的?今后有何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