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史话校本课程教案

时间:2019-05-12 20:13: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学史话校本课程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学史话校本课程教案》。

第一篇:数学史话校本课程教案

数 学 史 话

教 案

长乐二中

郑艳阳

陈云珍

第1章 数学史话概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数学发展的背景,理解重要数学事件对数学尿的意义。教学方式:阅读史料、讨论思考、感悟总结 主题:

数学发展的显著变化

知识理解: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

由于生活和劳动上的需求,即使是最原始的民族,也知道简单的计数,并由用手指或实物计数发展到用数字计数。在中国,最迟在商代,即已出现用十进制数字表示大数的方法;至秦汉之际,即已出现完满的十进位制。在 不晚于公元一世纪的《九章算术》中,已载了只有位值制才有可能进行的开平方、开立方的计算法则,并载有分数的各种运算以及解线性联立方程组的方法,还引入了负数概念。

刘徽在他注解的《九章算术》中,还提出过用十进制小数表示无理数平方根的奇零部分,但直至唐宋时期(欧洲则在16世纪斯蒂文以后)十进制小数才获通用。在这本著作中,刘徽又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逼近圆周长,成为后世求圆周率 的一般方法。

虽然中国从来没有过无理数或实数的一般概念,但在实质上,那时中国已完成了实数系统的一切运算法则与方法,这不仅在应用上不可缺,也为数学初期教育所不可少。至于继承了巴比伦、埃及、希腊文化的欧洲地区,则偏重于数的性质及这些性质间的逻辑关系的研究。早在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即有素数的概念和素数个数无穷及整数惟一分解等论断。古希腊发现了有非分数的数,即现称的无理数。16世纪以来,由于解高次方程又出现了复数。在近代,数的概念更进一步抽象化,并依据数的不同运算规律,对一般的数系统进行了独立的理论探讨,形成数学中的若干不同分支。开平方和开立方是解最简单的高次方程所必须用到的运算。在《九章算术》中,已出现解某种特殊形式的二次方程。发展至宋元时代,引进了“天元”(即未知数)的明确观念,出现了求高次方程数值解与求多至四个未知数的高次代数联立方程组的解的方法,通称为天元术与四元术。与之相伴出现的多项式的表达、运算法则以及消去方法,已接近于近世的代数学。

在中国以外,九世纪阿拉伯的花拉米子的著作阐述了二次方程的解法,通常被视为代数学的鼻祖,其解法实质上与中国古代依赖于切割术的几何方法具有同一风格。中国古代数学致力于方程的具体求解,而源于古希腊、2 埃及传统的欧洲数学则不同,一般致力于探究方程解的性质。

16世纪时,韦达以文字代替方程系数,引入了代数的符号演算。对代数方程解的性质进行探讨,是从线性方程组引出的行列式、矩阵、线性空间、线性变换等概念与理论的出现;从代数方程导致复数、对称函数等概念的引入以至伽罗华理论与群论的创立。而近代极为活跃的代数几何,则无非是高次联立代数方程组解所构成的集合的理论研究。

早在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即有素数的概念和素数个数无穷及整数惟一分解等论断。古希腊发现了有非分数的数,即现称的无理数。16世纪以来,由于解高次方程又出现了复数。在近代,数的概念更进一步抽象化,并依据数的不同运算规律,对一般的数系统进行了独立的理论探讨,形成数学中的若干不同分支。

开平方和开立方是解最简单的高次方程所必须用到的运算。在《九章算术》中,已出现解某种特殊形式的二次方程。发展至宋元时代,引进了“天元”(即未知数)的明确观念,出现了求高次方程数值解与求多至四个未知数的高次代数联立方程组的解的方法,通称为天元术与四元术。与之相伴出现的多项式的表达、运算法则以及消去方法,已接近于近世的代数学。

在中国以外,九世纪阿拉伯的花拉米子的著作阐述了二次方程的解法,通常被视为代数学的鼻祖,其解法实质上与中国古代依赖于切割术的几何方法具有同一风

第2章 中国数学史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解析数学发展的背景,理解重要数学事件的意义。教学方式:阅读史料、讨论思考、感悟总结 主题:

中国数学显著变化

过程:数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可以分为五个时期:萌芽;体系的形成;发展;繁荣和中西方数学的融合。

中国古代数学的萌芽

原始公社末期,私有制和货物交换产生以后,数与形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陶器,上面已刻有表示1234的符号。到原始公社末期,已开始用文字符号取代结绳记事了。

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有用1~8个圆点组成的等边三角形和分正方形为100个小正方形的图案,半坡遗址的房屋基址都是圆形和方形。为了画圆作方,确定平直,人们还创造了规、矩、准、绳等作图与测量工具。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这些工具。

商代中期,在甲骨文中已产生一套十进制数字和记数法,其中最大的数字为三万;与此同时,殷人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60个名称来记60天的日期;在周 代,又把以前用阴、阳符号构成的八卦表示八种事物发展为六十四卦,表示64种事物。

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提到西周初期用矩测量高、深、广、远的方法,并举出勾股形的勾

三、股

四、弦五以及环矩可以为圆等例子。《礼记·内则》篇提到西周贵族子弟从九岁开始便要学习数目和记数方法,他们要受礼、乐、射、驭、书、数的训练,作为“六艺”之一的数已经开始成为专门的课程。

春秋战国之际,筹算已得到普遍的应用,筹算记数法已使用十进位值制,这种记数法对世界数学的发展是有划时代意义的。这个时期的测量数学在生产上有了广泛应用,在数学上亦有相应的提高。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正名和一些命题的争论直接与数学有关。名家认为经过抽象以后的名词概念与它们原来的实体不同,他们提出“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把“大一”(无穷大)定义为“至大无外”,“小一”(无穷小)定义为“至小无内”。还提出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命题.而墨家则认为名来源于物,名可以从不同方面和不同深度反映物。墨家给出一些数学定义。例如圆、方、平、直、次(相切)、端(点)等等。

墨家不同意“一尺之棰”的命题,提出一个“非半”的命题来进行反驳:将一线段按一半一半地无限分割下去,就必将出现一个不能再分割的“非半”,这个“非半”就是点。

名家的命题论述了有限长度可分割成一个无穷序列,墨家的命题则指出了这种无限分割的变化和结果。名家和墨家的数学定义和数学命题的讨论,对中国古代数学理论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第3章 古希腊数学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解析数学发展的背景,理解重要数学事件的意义。教学方式:阅读史料、讨论思考、感悟总结 主题:

希腊数学显著变化

3.古 希 腊 数 学

古希腊的地理范围,除了现在的希腊半岛外,还包括整个爱琴海区域和北面的马其顿和色雷斯、意大利半岛和小亚细亚等地。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雅典取得希腊城邦的领导地位,经济生活高度繁荣,生产力显著提高,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希腊数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从伊奥尼亚学派到柏拉图学派为止,约为公元前七世纪中叶到公元前三世纪;第二期是亚历山大前期,从欧几里得起到公元前146年,希腊陷于罗马为止;第三期是亚历山大后期,是罗马人统治下的时期,结束于641年亚历山大被阿拉伯人占领。

从古代埃及、巴比伦的衰亡,到希腊文化的昌盛,这过渡时期留下来的数学史料很少。不过希腊数学的兴起和希腊商人通过旅行交往接触到古代东方的文化有密切关系。

伊奥尼亚位于小亚细亚西岸,它比希腊其他地区更容易吸收巴比伦、埃及等古国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文化。在伊奥尼亚,氏族贵族政治为商人的统治所代替,商人具有强烈的活动性,有利于思想自由而大胆地发展。城邦内部的斗争,帮助摆脱传统信念在希腊没有特殊的祭司阶层,也没有必须遵守的教条,因此有相当程度的思想自由。这大大有助于科学和哲学从宗教分离开来。

米利都是伊奥尼亚的最大城市,也是泰勒斯的故乡,泰勒斯是公认的希腊哲学鼻祖。早年是一个商人,曾游访巴比伦、埃及等地,很快就学会古代流传下来的知识,并加以发扬。以后创立伊奥尼亚哲学学派,摆脱宗教,从自然现象中去寻找真理,以水为万物的根源。

当时天文、数学和哲学是不可分的,泰勒斯同时也研究天文和数学。他曾预测一次日食,促使米太(在今黑海、里海之南)、吕底亚(今土耳其西部)两国停止战争,多数学者认为该次日食发生在公元前585年5月28日。他在埃及时曾利用日影及比例关系算出金字塔的高,使法老大为惊讶。

泰勒斯在数学方面的贡献是开始了命题的证明,它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这在数学史上是一个不寻常的飞跃。伊奥尼亚学派的著名学者还有阿纳克西曼德和阿纳克西米尼等。他们对后来的毕达哥拉斯有很大的影响。

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年左右生于萨摩斯,为了摆脱暴政,移居意大利半岛南部的克罗顿。在那里组织一个政治、宗教、哲学、数学合一的秘密团体。后来在政治斗争中遭到破坏,毕达哥拉斯被杀害,但他的学派还继续存在两个世纪之久。

毕达哥拉斯学派企图用数来解释一切,不仅仅认为万物都包含数,而且说万物都是数。他们以发现勾股定理(西方叫做毕达哥拉斯定理)闻名于世,又由此导致不可通约量的发现。

这个学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将算术和几何紧密联系起来。他们找到用三个正整数表示直角三角形三边长的一种公式,又注意到从 1起连续的奇数和必为平方数等等,这既是算术问题,又和几何有关,他们还发现五种正多面体。

伊奥尼亚学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有显著的不同。前者研习数学并不单纯为了哲学的兴趣,同时也为了实用。而后者却不注重实际应用,将数学和宗教联系起来,想通过数学去探索永恒的真理。

公元前五世纪,雅典成为人文荟萃的中心,人们崇尚公开的精神。在公开的讨论或辩论中,必须具有雄辩、修辞、哲学及数学等知识,于是“智人学派”应运而生。他们以教授文法、逻辑、数学、天文、修辞、雄辩等科目为业。在数学上,他们提出“三大问题”:三等分任意角;倍立方,求作一立方体,使其体积是已知立方体的二 5 倍;化圆为方,求作一正方形,使其面积等于一已知圆。这些问题的难处,是作图只许用直尺(没有刻度的尺)和圆规。

希腊人的兴趣并不在于图形的实际作出,而是在尺规的限制下从理论上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是几何学从实际应用向系统理论过渡所迈出的重要的一步。

这个学派的安提丰提出用“穷竭法”去解决化圆为方问题,这是近代极限理论的雏形。先作圆内接正方形,以后每次边数加倍,得8、16、32、„边形。安提丰深信“最后”的多边形与圆的“差”必会“穷竭”。这提供了求圆面积的近似方法,和中国的刘徽的割圆术思想不谋而合。

公元前三世纪,柏拉图在雅典建立学派,创办学园。他非常重视数学,但片面强调数学在训练智力方面的作用,而忽视其实用价值。他主张通过几何的学习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几何能给人以强烈的直观印象,将抽象的逻辑规律体现在具体的图形之中。

这个学派培养出不少数学家,如欧多克索斯就曾就学于柏拉图,他创立了比例论,是欧几里得的前驱。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也是古代的大哲学家,是形式逻辑的奠基者。他的逻辑思想为日后将几何学整理在严密的逻辑体系之中开辟了道路。

这个时期的希腊数学中心还有以芝诺为代表的埃利亚学派,他提出四个悖论,给学术界以极大的震动。这四个悖论是:

二分说,一物从甲地到乙地,永远不能到达。因为想从甲到乙,首先要通过道路的一半,但要通过这一半,必须先通过一半的一半,这样分下去,永无止境。结论是此物的运动被道路的无限分割阻碍着,根本不能前进一步;阿基琉斯(善跑英雄)追龟说,阿基琉斯追乌龟,永远追不上。因为当他追到乌龟的出发点时,龟已向前爬行了一段,他再追完这一段,龟又向前爬了一小段。这样永远重复下去,总也追不上;飞箭静止说,每一瞬间箭总在一个确定的位置上,因此它是不动的;运动场问题,芝诺论证了时间和它的一半相等。

以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原子论学派,认为线段、面积和立体,是由许多不可再分的原子所构成。计算面积和体积,等于将这些原子集合起来。这种不甚严格的推理方法却是古代数学家发现新结果的重要线索。

第4章 埃及数学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解析数学发展的背景,理解重要数学事件的意义。教学方式:阅读史料、讨论思考、感悟总结 主题:

埃及数学显著变化

4、埃及古代数学

埃及是世界上文化发达最早的几个地区之一,位于尼罗河两岸,公元前3200年 6 左右,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尼罗河定期泛滥,淹没全部谷地,水退后,要重新丈量居民的耕地面积。由于这种需要,多年积累起来的测地知识便逐渐发展成为几何学。

公元前2900年以后,埃及人建造了许多金字塔,作为法老的坟墓。从金字塔的结构,可知当时埃及人已懂得不少天文和几何的知识。

例如基底直角的误差与底面正方形两边同正北的偏差都非常小。现今对古埃及数学的认识,主要根据两卷用僧侣文写成的纸草书;一卷藏在伦敦,叫做莱因德纸草书,一卷藏在莫斯科。

埃及最古老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较简单的书写体,通常叫僧侣文。除了这两卷纸草书外,还有一些写在羊皮上或用象形文字刻在石碑上和木头上的史料,藏于世界各地。两卷纸草书的年代在公元前1850~前1650年之间,相当于中国的夏代。

埃及很早就用十进记数法,但却不知道位值制,每一个较高的单位是用特殊的符号来表示的。例如111,象形文字写成三个不同的字符,而不是将 1重复三次。埃及算术主要是加法,而乘法是加法的重复。他们能解决一些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并有等差、等比数列的初步知识。占特别重要地位的是分数算法,即把所有分数都化成单位分数(即分子是1的分数)的和。莱因德纸草书用很大的篇幅来记载2/N(N从5到101)型的分数分解成单位分数的结果。为什么要这样分解以及用什么方法去分解,到现在还是一个谜。这种繁杂的分数算法实际上阻碍了算术的进一步发展。

纸草书还给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将直径减去它的1/9之后再平方。计算的结果相当于用3.1605作为圆周率,不过他们并没有圆周率这个概念。根据莫斯科纸草书,推测他们也许知道正四棱台体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古代埃及人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还没有上升为系统的理论。

第5章 中世纪欧洲数学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解析数学发展的背景,理解重要数学事件的意义。教学方式:阅读史料、讨论思考、感悟总结 主题:

中世纪欧洲数学显著变化

5.欧洲中世纪数学

中世纪开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约结束于15世纪。这一千年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段。十一世纪之前常称为黑暗时代,这时西欧在基督教神学和烦琐哲学的教条统治下,人们失去了思想自由,生产墨守成规,技术进步缓慢,数学停滞不 7 前。十一世纪以后情况稍有好转。

希腊文化通过罗马人传到中世纪的很少,这大部分体现在博伊西斯(约480~524)的著作中。他的《算术原理》大体上是新毕达哥拉斯学派数学家尼科马霍斯《算术入门》的译本,但若干精采的命题均被删去。博伊西斯的《几何》取材于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但却完全没有证明,因为他认为证明是多余的。

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勒令关闭雅典的学校,严禁研究和传播数学。数学发展再一次受到沉重的打击。此后数百年,值得称道的数学家屈指可数,而且多是神职人员。

号称博学多才的比德是英国的僧侣学者,终生在修道院度过。他的本领是会算复活节(每年过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的日期,和用手指来计算。稍后的阿尔昆也是著名的英国神学家。781年左右,接受查理曼大帝的聘请,到法兰克王国担任宫廷教师和顾问。他所编的算术书,现在看来是相当粗浅的。热尔贝原是兰斯的大主教,后被选为教皇,改名西尔威斯特二世。他热心提倡学术,对推动“四艺”(音乐、几何、算术、天文)的学习有一定的功劳。十字军远征(1096~1291)使欧洲人接触到阿拉伯国家所保有古代文化宝藏。

他们将大量的阿拉伯文书籍译成拉丁文。于是希腊、印度和阿拉伯人创造的文化,还有中国的四大发明便传到了欧洲。意大利地处东西方交通的要冲,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和文化中心。12、13世纪欧洲数学界的代表人物是斐波那契,他向欧洲人介绍了印度-阿拉伯数码和位值制记数法,以及各种算法在商业上的应用。

中国的盈不足术和《孙子算经》的不定方程解法也出现在斐波那契的书中。此外他还有很多独创性的工作。

14世纪的法国主教奥尔斯姆引入了分指数记法和坐标制的思想,后者是从天文、地理的 经纬度到近代坐标几何的过渡。英国大主教布雷德沃丁的算术、几何、力学的著作影响也很大。欧洲第一本系统的三角学作者是雷格蒙塔努斯。

文艺复兴以后,人类摆脱了中世纪束缚思想的精神枷锁,迎接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6、十六、十七世纪数学 16、17世纪的欧洲,漫长的中世纪已经结束,文艺复兴带来了人们的觉醒,束缚人们思想自由发展的烦琐哲学和神学的教条权威逐步被摧毁了。封建社会开始解体,代之而起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大大解放。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繁荣和向机器生产的过渡,促使技术科学和数学急速发展。

例如在航海方面,为了确定船只的位置,要求更加精密的天文观测。军事方面,弹道学成为研究的中心课题。准确时计的制造,运河的开凿,堤坝的修筑,行星的椭圆轨道理论等等,也都需要很多复杂的计算。古希腊以来的初等数学,已渐渐不能满足当时的需要了。

在科学史上,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大的事件,向数学提出新的课题。首先是哥白尼提出地动说,使神学的重要理论支柱的地心说发生了根本的动摇。他的弟子雷蒂库斯见到当时天文观测日益精密,推算详细的三角函数表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于是开始制作每隔10"的正弦、正切及正割表。当时全凭手算,雷蒂库斯和他的助手勤奋 8 工作达12年之久,直到死后才由他的弟子奥托完成。

16世纪下半叶,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进行了大量精密的天文观测,在这个基础上,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总结出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导致后来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

开普勒的《酒桶的新立体几何》将酒桶看作由无数的圆薄片累积而成,从而求出其体积。这是积分学的前驱工作。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主张自然科学研究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与实验,充分利用数学工具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些观点对科学(特别是物理和数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他的学生卡瓦列里创立了“不可分原理”。依靠这个原理他解决了许多现在可以用更严格的积分法解决的问题。“不可分”的思想萌芽于1620年,深受开普勒和伽利略的影响,是希腊欧多克索斯的穷竭法到牛顿、莱布尼茨微积分的过渡。

第6章 解析几何的诞生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解析几何发展的背景,理解重要数学事件对解析几何的意义。

教学方式:阅读史料、讨论思考、感悟总结 主题:

解析几何发展的显著变化

知识理解: 线索问题: 斐波那契的主要数学贡献及其意义是什么? 2在三四次方程求解方面哪些数学家作出了贡献? 3 代数符号化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及有哪些代表人物? 4 欧洲三角学的发展过程中哪些主要人物作出了贡献? 5 射影几何的发展过程及其代表人物是什么? 6 对数的发明及其代表人物是什么? 7 解析几何的诞生及其意义? 概述:

本章概括介绍在向近代数学过渡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几个领域的数学发展,重点介绍了在代数、射影几何、对数和解析几何等方面的发展。

主要内容: 一 中世纪欧洲数学

中世纪的欧洲,公元5世纪-11世纪,天主教会成为欧洲社会的绝对势力,欧洲文明在整个中世纪处于停滞状态。

12世纪,欧洲是翻译的时代,因此数学开始复苏。斐波那契(1170-1250):《算经》,斐波那契数列。

数学的发展与科学的革新紧密结合在一起,直到15、16世纪文艺复兴的高潮中,数学才真正复苏。

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数学的发展

(一)代数学:三次、四次方程的求解与符号代数是两个主要的成就。1 三、四次方程的求解和有关代数方程理论的探索(1)三次方程的根式解:

费罗(1465-1520)1515年发现那形如x3mxn(m,n0)的三次方程的代数解法;

塔塔尼亚发现形如x3mx2n(m,n0)的解法。

卡尔丹(1501-1576)将塔氏方法推广到一般情形的三次方程,并补充了几何证明。(1545年出版《大法》(Ars Magna))

费拉里(卡尔丹学生)解决那一般的四次方程ax4bx3cx2dxe0求解,不久也被写入《大法》中。

(2)复数引进:卡尔丹遇“不可约”,邦贝利引进虚数。(3)代数基本定理:吉拉德推断,18C高斯最早证明(4)根与系数的关系:卡尔丹、韦达、牛顿、格列高里(5)因式分解定理:韦达 2 符号化的发展

过程:韦达引进,吉拉德、奥特雷德继承、韦达改进

意义:韦达系统地引入数学符号,数学符号体现了数学学科的高度抽象与简练,从而导致了代数性质上产生重大变革。他把符号代数称作“类的算术”,代数成为研究一般类型的形式和方程的学问,因其抽象而应用广泛。

(二)三角学的发展 1 精确正弦表:波伊尔巴赫

2将三角学独立天文学:雷格蒙塔努斯

3 系统化:韦达

(三)射影几何的发展 透视学:阿尔贝蒂《论绘画》(1511),数学透视法; 射影几何:德沙格(1591-1661),从数学上直接给予解答的第一个人,包含投影变换下的交比不变性质,从对合点问题出发首次讨论了调和点组的理论。帕斯卡(1623-1662),投射与取景法,帕斯卡定理。

计算技术与对数: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1550-1617),发现了对数方法。瑞士工匠比尔吉(1552-1632)1600年耶独立地发明了对数方法简化天文计算。

解析几何:近代数学本质上可以说是变量数学。16世纪,对运动与变化的研究已变成自然科学的中心问题。变量数学的第一个里程碑就是解析几何的发明,其基本思想是在平面上引进“坐标”运算,点与实数对对应,方程与曲线对应,将几何问题化为代数问题。解析几何的前驱是法国数学家奥雷斯姆(1323-1382),《论形态幅度》,解析几何的真正发明者还要归功于法国另外两位数学家笛卡儿合费马,他们出发点不同,但殊途同归。

笛卡儿(1596-1650):1637发明解析几何,出发点是一个著名的希腊问题——帕波斯问题。笛卡儿提出了一系列新颖想法,和方法论原则,提出“通用数学的思路”:任何问题——数学问题——代数问题——方程求解。

费马:费马的出发点是竭力恢复失传的阿波罗尼奥斯的著作,《论平面轨迹》。

第7章 十八世纪的数学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解析十八世纪的数学的背景,理解重要数学事件对解析几何的意义。

教学方式:阅读史料、讨论思考、感悟总结 主题:十八世纪的数学

7、十八世纪的数学

将微积分学深入发展,是十八世纪数学的主流。这种发展是与广泛的应用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并且刺激和推动了许多新分支的产生,使数学分析形成了在观念和方法上都具有鲜明特点的独立的数学领域。在十八世纪特别是后期,数学研究活动和数学教育方式也发生了变革。这一切使十八世纪成为向现代数学过渡的重要时期。

微积分学的发展

在十八世纪,无限小算法的推广,在英国和欧洲大陆国家是循着不同的路线进行 11 的。不列颠数学家们在剑桥、牛津、伦敦、爱丁堡等著名的大学里传授和研究牛顿的流数术,代表人有科茨、泰勒、麦克劳林、棣莫弗和斯特林等。

泰勒发现的著名公式使人们有可能通过幂级数展开来研究函数;马克劳林的《流数论》可以说是对微积分最早的系统处理,该书是为反驳伯克利主教《分析学家》一文而作,后者出于宗教的动机,对牛顿流数论中存在的无限小概念混乱提出了尖锐批评,引起了关于微积分基础的论战。

泰勒、马克劳林之后,英国数学陷入了长期停滞、僵化的状态。十八世纪初即已爆发的微积分发明权的争论,滋长了不列颠数学家们浓厚的民族保守情绪,他们囿于牛顿的传统,难以摆脱其迂回的几何手法等弱点的束缚。与此相对照,在海峡的另一边,新分析却在莱布尼茨的后继者们的推动下蓬勃发展起来。

推广莱布尼茨学说的任务,主要由他的学生、瑞士巴塞尔的雅各布第一·伯努利和约翰第一·伯努利两兄弟担当,而这方面最重大的进步则是由欧拉作出的。

欧拉于1748年出版了《无穷小分析引论》,这部巨著与他随后发表的《微分学》、《积分学》标志着微积分历史上的一个转折:以往的数学家们都以曲线作为微积分的主要研究对象,而欧拉则第一次把函数放到了中心的 地位,并且是建立在函数的微分的基础之上。函数概念本身正是由于欧拉等人的研究而大大丰富了。数学家们开始明确区分代数函数与超越函数、隐函数与显函数、单值函数与多值函数等;通过一些困难积分问题的求解,诸如B函数、椭圆不定积分等一系列新的超越函数被纳入函数的范畴;已有的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的研究不仅进一步系统化,而且被推广到复数领域。

在十八世纪,数学家们对于函数、导数、微分、连续性和级数收敛性等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见解,他们往往不顾基础问题的薄弱而大胆前进。尽管如此,许多人对建立微积分的严格基础仍作出了重要的尝试。除了欧拉的函数理论外,另一位天才的分析大师拉格朗日采取了所谓“代数的途径”。他在1797年出版的《解析函数论》一书中,主张用泰勒级数来定义导数,并以此作为整个微分、积分理论之出发点。

达朗贝尔则发展了牛顿的“首末比方法”,但用极限的概念代替了含糊的“最初与最终比”的说法。如果说欧拉和拉格朗日的著作引入了分析的形式化趋势,那么,达朗贝尔则为微积分的严格表述提供了合理的内核。19世纪的严格化运动,正是这些不同方向融会发展的结果。

数学与力学开始结合

数学同力学的有机结合,是十八世纪数学的另一个鲜明特征。这种结合,其紧密的程度为数学史上任何时期所不能比拟。几乎所有的数学家都以巨大的热情,致力于运用微积分新工具去解决各种物理、力学问题。

欧拉的名字同流体力学和刚体运动的基本方程联系着;拉格朗日最享盛名的著作《分析力学》,“将力学变成了分析的一个分支”;拉普拉斯则把数学看作是研究力学天文学的工具,他的许多重要数学成果正是包含在他的五大卷《天体力学》中。

这种广泛的应用成为新的数学思想的源泉,而使数学本身的发展大大受惠。一系列新的数学分支在十八世纪成长起来。

达朗贝尔关于弦振动的著名研究,导出了弦振动方程及其最早的解,成为偏微分 12 方程论的发端。另一类重要的偏微分方程——位势方程,主要通过对引力问题的进一步探讨而获得。与偏微分方程相联系的一些较为深入的理论问题也开始受到注意。

拉格朗日发展了解一阶偏微分方程的一般理论;对不同类型的二阶方程的研究还促使欧拉、达朗贝尔等具备了将函数展为三角级数的概念。

常微分方程的研究进展更为迅速。三体问题、摆的运动及弹性理论等的数学描述,引出了一系列的常微分方程,其中以三体问题最为重要,二阶常微分方程在其中扮演了中心角色。

数学家起先是采用各种特殊的技巧对付不同的方程,但渐渐地开始寻找带普遍性的方法。这样,欧拉推广了约翰第一·伯努利的积分因子和常数变易法;黎卡提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非线性方程的研究中,首创了后来成为处理高阶方程主要手段的降阶法;泰勒最先引起人们对奇异解存在性的注意;欧拉在1750年解出了一般的常系数

线性方程,他还引进超几何级数作为解二阶线性方程的基础;对全微分方程的研究亦由欧拉、拉格朗日和蒙日等开展起来。变分法起源于最速降曲线问题和相类似的一些问题,它的奠基人是欧拉。所谓“最速降曲线”问题,是要求出两点间的一条曲线,使质点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它由一点至另一点的降落最快。这问题在1696年被约翰第一·伯努利提出来向其他人挑战,牛顿、洛必达和伯努利兄弟不久都分别获得了正确的解答。

第8章 十九世纪的数学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解析十九世纪的数学的背景,理解重要数学事件对解析几何的意义。

教学方式:阅读史料、讨论思考、感悟总结 主题:十九世纪的数学

8、十九世纪的数学

十九世纪是数学史上创造精神和严格精神高度发扬的时代。复变函数论的创立和数学分析的严格化,非欧几何的问世和射影几何的完善,群论和非交换代数的诞生,是这一世纪典型的数学成就。它们所蕴含的新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二十世纪的数学。

十九世纪数学发展的概貌

十八世纪数学发展的主流是微积分学的扩展,它与力学和天文学的问题紧密相联。微积分的运用使这些自然科学领域迅猛发展,至十八世纪末,它们达到了一种相对完美的程度。

然而,将数学和这些自然科学基本上视为一体的观念,使当时一些著名的数学家,如拉格朗日、欧拉、达朗贝尔等对数学的前途产生了悲观情绪,他们觉得数学泉源已近枯竭。

而实际上,此时的数学正处于兴旺发达的前夜:18世纪的数学家忙于获取微积分的成果与应用,较少顾及其概念与方法的严密性,到十八世纪末,为微积分奠基的工作已紧迫地摆在数学家面前;另一方面,处于数学中心课题之外的数学分支已积累了 13 一批重要问题,如复数的意义、欧式几何中平行公设的地位,高次代数方程根式解的可能性等,它们大都是从数学内部提出的课题;再者,自十八世纪后期开始,自然科学出现众多新的研究领域,如热力学、流体力学、电学、磁学、测地学等等,从数学外部给予数学以新的推动力。上述因素促成了十九世纪数学充满活力的创新与发展。

十九世纪欧洲的社会环境也为数学发展提供了适宜的舞台,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所造成的民主精神和重视数学教育的风尚,鼓励大批有才干的青年步入数学教育和研究领地。法国在十九世纪一直是最活跃的数学中心之一,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如傅里叶、泊松、彭赛列、柯西、刘维尔、伽罗华、埃尔米特、若尔当、达布、庞加莱、阿达马。他们在几乎所有的数学分支中都作出了卓越贡献。法国革命的影响波及欧洲各国,使整个学术界思想十分活跃,突破了一切禁区。

英国新一代数学家克服近一个世纪以来以牛顿为偶像的固步自封局面,成立了向欧洲大陆数学学习的“分析学会”,使英国进入世界数学发展的潮流。皮科克、格林、哈密顿、西尔维斯特、凯莱、布尔等英国数学界的杰出人物,在代数学、代数几何、数学物理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

德国在1870年统一之前,资本主义发展比较缓慢,但从十八世纪下半叶起,它一直是思想意识领域十分活跃的地区,特别是思辨哲学强调事物内部矛盾促进事物发展的思想,对纯粹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从高斯登上数学舞台至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逐渐发展成为与法国并驾齐驱的又一个世界数学中心,除高斯外,施陶特、普吕克、雅可比、狄利克雷、格拉斯曼、库默尔、魏尔斯特拉斯、克罗内克、黎曼、戴德金、康托尔、克莱因、希尔伯特都无愧为十九世纪最重要的数学家。

处于数学中心之外的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不少优秀学者,最突出的有挪威的阿贝尔和李,捷克的波尔查诺、俄国的罗巴切夫斯基、切比雪夫和柯瓦列夫斯卡娅,匈牙利的波尔约,意大利的贝尔特拉米和里奇等。这种人才辈出的局面在数学史上是空前的。

十九世纪数学突破分析学独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几何、代数、分析各分支出现如雨后春笋般的竟相发展。仅在十九世纪的前30多年中,一批二三十岁的年轻数学家就在数论、射影几何、复变函数、微分几何、非欧几何、群论等领域作出开创性的成绩。

随着众多新研究方向的开拓和证明严格化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埋头于较窄的领域作精细的研究。如阿贝尔主要从事分析与代数学研究,彭赛列专攻射影几何,伽罗瓦关心代数方程的可解性。只有高斯和柯西仍然关心科学与数学中几乎所有的问题。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些数学家注意了各分支间的联系,最著名的有克莱因的埃尔朗根纲领,在几何中引进群的观点,取得很大成功,但专门化的研究方式尚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从十九世纪晚期开始的将数学各分支奠基于公理体系之上的运动,又推进了各分支的细分,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

十九世纪数学家的工作方式呈现出全新的、不同于十八世纪的特色。数学成为一项得到全社会承认的职业,数学家主要在大量培养人才的新型大学教书,研究与教学 14 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法国的巴黎综合工科学校、巴黎高等师范大学,德国的柏林大学、格丁根大学是当时最重要的数学研究与教学中心。

由于数学家人数与成果的剧增交流思想与成果的渠道增多了,数学杂志成了重要的传播媒介。法国的热尔岗编辑出版了《纯粹与应用数学年刊》,是最早的专门数学期刊。之后,高水平的数学杂志相继问世,最著名的有克雷尔创办的德文的《纯粹与应用数学杂志》,刘维尔创办的法文的《纯粹与应用数学杂志》。

到十九世纪后半叶,随着各国数学会的问世,各种会刊及专门杂志显著增加。这些数学会还在推动本国数学发展和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最早成立的是伦敦数学会,之后创建的有法国数学会、美国数学会和德国数学会。在接近世纪之末,由各国数学会发起在瑞士苏黎世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后成为一项定期举行的国际学术活动。

十九世纪数学的发展错综复杂,粗略地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9章 数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及展望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解析新的数学的背景,理解重要数学事件对解析几何的意义。

教学方式:阅读史料、讨论思考、感悟总结 主题:新世纪的数学

分析的严格化以皮亚诺的自然数公理体系的建立而告一段落。这种公理化的倾向也同样在其他数学分支蔓延。弗雷格提出了逻辑公理体系,帕施得到了射影几何的公理体系。最著名的是希尔伯特于1899年在《几何基础》中阐述的欧几里得几何的公理系统。他考虑了公理系统的独立性、相容性和完备性,并证明欧几里得几何的相容性可归结为算术的相容性。

希尔伯特的工作掀起了公理化的热潮:一方面,数学家为各数学分支建立公理体系;另一方面,通过略去否定或其他方式改变所论体系的公理来探索新体系、新问题。公理化运动并没有限制新思想的萌生和对各种具体课题的研究,后者始终是数学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群论的应用在这一时期特别引人瞩目,1872年,克莱因受聘任埃尔朗根大学教授时,发表题为《关于近代几何研究的比较考察》的讲演(即著名的埃尔朗根纲领),他指出每种几何可由特定的变换群来刻画,各种几何的研究内容是在相应的变换群下的不变量,一种几何的子几何则是研究原变换群的子群的不变量。根据变换群的观点,克莱因对几何进行了系统分类,揭示了群的概念在几何中的统一作用(不包括一般的黎曼几何和代数几何)开拓了研究几何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克莱因的工作体现了数学专门化趋势中蕴含的统一因素。

1874年,挪威数学家李在研究常微分方程与保持这些方程的解不变的变换群之间的关系时,创建了连续变换群理论(现称李群)以及相应的代数(现称李代数)。有了对具体的群的广泛研究,抽象群论获得了新生。1882年,德国数学家迪克受凯莱工作的 15 鼓舞,引进用生成元和生成元之间关系来定义群的抽象观点,开始抽象群论的系统研究。与此相伴的是分析与经典代数方法对群论的应用,即群的表示理论应运而生。

组合拓扑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十九世纪末登上了数学舞台。庞加莱是这一领域的主要奠基者。庞加莱是当时领头的数学家之一,兴趣广泛,研究涉及众多数学分支以至天体力学和物理科学。在探讨描述行星运动的微分方程周期解时,他采用了拓扑观点分析奇点及积分曲线的结构,开创了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在研究一般”维图形的结构时,引进了一套系统的组合方法,为组合拓扑奠定了基础。拓扑和抽象代数的观点和方法成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研究手段。

与庞加莱齐名的另一位著名数学家是希尔伯特。他不仅积极创导了公理化方法,而且特别重视数学中单个重大问题的研究,认为这是数学活力之所在。他本人就通过解决一系列具体问题,得到许多重要方法。十九世纪末,他发表了两个报告。《数论报告》系统总结了代数数论的全部成果,开辟了类域论的研究方向。

1900年,在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希尔伯特作了影响深远的题为《数学问题》的报告,成为迎接二十世纪挑战的宣言。

在数学分成几十个分支各自独立发展的形势下,希尔伯特坚信数学科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在十九世纪末,领头数学家对数学前途充满了信心,与十八世纪末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庞加莱和希尔伯特的业绩展示了二十世纪数学大发展的曙光。

第二篇: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生活中的立体几何教案

学习目标:

1、在所学立体几何的基础上研究两个相连立方体的展开图。

2、通过这节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重点:两个相连立方体的展开图。难点:其他几何体的展开图。学习过程:

1、折叠问题巧解决 :

图1 一名纸盒制造商要求设计师设计一种适当的纸板,使得该纸板折叠以后可隔成两个立方体,且这两个正方体上方各有一个盖子。

有很多种设计可符合此要求,但是最后制造商决定采用如上图所示的“十”字形纸板。

根据设计师的说法,只要将纸板裁两刀,就可折叠出所需要的盒子,到底该从何着手?

解答与分析 :顺着图中的粗线将纸盒剪开,再沿着虚线处将A与B两块粘合,形成盒子的中央分隔部位,并使两片盖子可以以此为底轴任意开关。接下来便可很轻易地折出题目所要求的盒子。

解题的关键在于两片盖子的底轴位于同一处。当这个关键问题解决之后,要找出符合要求的设计并不难。在大部分的设计中,此答案是最理想的。

图2

2、辛赛的奥妙:

1982年,有一种称为“辛赛的奥妙”(Shinsei Mystery)的数学玩具上市,它是由两个相同的部分组成的,每一部分又是由8个互相连接的多面体构成。它可以组合成许多奇妙的形状,其中包括立方体和12个顶点的星状体。

这个模型的基础是半个立方体(如图1),可以把它看成是3个角锥体(6个这样的角锥体构成立方体),向内折使其顶点会合于立方体的中心。这个半立方体的展开图见图2。展开图中有一个三角形的面出现两次,可以粘合在一起,以增加强度。

“辛赛的奥妙”每一半都有8个这样的半立方体,彼此以巧妙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它可以叠成如图3所示有12个顶点的星状体。为了说明连接的方法,我们可以把星状体水平分成两半,再把相同的两半并排在一起,用比较平面的方式表现。

图4 图4是由上方俯视的示意图,A、B、C对应于立方体展开图(图2)的标示。将8个半立方体的底面DEF按图所示置于平面上,并用胶带纸粘贴。现在你也拥有一个奇妙的模型了,任何把玩它的人都会觉得趣味盎然。用不同颜色的纸板再做一个相同的模型,你会发现它们可以组合在一起,而且可以使其中一个消失在另一个之中。

三维立体问题:我们通常都可以从二维的图画中看出所要表现的三维物体,识图与绘图的训练,可以培养我们的空间观念。然而,就像这里所示的一些图画,二维的图画也可以在视觉上创造出不可能的事物。在第一张图中,到底是2根还是3根木栓?阶梯是否可以自己相连?你是否能用3根木条做出图上的三角形?

关于视觉的认知,可能心理学家要比数学家研究得更多一些,但数学家也经常使用二维图形作为思考空间问题的参考,因此必须对二维图形的缺点有所了解。

荷兰艺术家埃舍尔(M.C.Escher)在绘画上运用视错觉的原理,创造出许多不可能的世界。你可以参阅《埃舍尔绘画作品》(The Graphic Work of M.C.Escher)一书中的一些图画。

作业:注意并收集那些会欺骗你眼睛的图画。

第三篇:数学校本课程

我校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尝试

湖南省株洲市十六中学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004年秋开始,全国各地初中陆续进入新课程改革的领域。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方案,我校课题组研究进行“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验”的探索和实践。具体理念如下:

1.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其基本理念为: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我校数学校本课程的建设过程就是尝试将上述理念落到操作层面过程。

2.完善校本课程的相关理念

校本课程建设将主要采取课程新编,在此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归纳为4大类,即(1)目的确定;(2)内容选择;(3)内容组织;(4)活动设计。这些因素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所涉及的核心内容,因此,对这些因素的研究也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丰富与完善。3.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教师通过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将对其专业发展具有如下的促进作用:(1)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一些相关理论,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2)提高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只有站在整个课程结构的高度,才能对所教学科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认识,也只有站在整个课

程发展与改革的高度,才能提高自己驾驭课程的能力,从而对所教学科作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安排。4.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部公办初级中学,受现在私立学校的影响,生源大量流失,学生数学基础差,底子薄,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全面增强学生的数学素质。我们提出把数学引向学生,把学生引向数学;把数学引向生活, 把生活引向数学,重视兴趣教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要更多地采用调查研究及专题研究的教学方式,促进教法和学法的改变;

具体策略:

(1)处理好学校所具有的课程权力与校本课程开发之间的关系;(2)处理好校本课程开发的务实性与可行性之间的关系。(3)构建民主、开放的校本课程开发组织机构;

(5)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发展需求进行评估,通过学生选择和评价等方式实现学生参与课程建设的主体地位;

(6)培训教师,特别要重视教研组和教师同伴间的案例分析、相互交流和启发,多渠道培养和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建立教师之间竞争性合作机制,激励教师主动参与校本课程建设。

三、研究方法

通过调查分析、行动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方法进行课题研究。

1、调查分析:通过查阅资料等手段,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要求每位教师对自己以往的教学行为进行补充,•并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进行对比。让每位教师在原有经验得以升华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对自己新的教学内容进行确认,对课堂教学进行新的内容,追求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感的完整。

2、行动研究: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修正。通过学习有关校本教材,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在实践中培养能力,使课题研究逐渐深入。

3、经验总结:从优秀教师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好的经验,并结合所学理论研究出一套让学生乐于学习数学的可行方案。

四、实施措施:

1、通过家庭、教师了解学生。

2、课题组内共同备课,互相听课、评课,共同提高研究水平,力求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3、学习课改理论、方法,动用文献资料,调查分析、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获取资料、积累资料,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研讨、交流,拿出阶段性成果。

五、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为期3年,分为三个阶段完成。

1、准备阶段:(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理论学习制订方案 ①组织相关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为研究的展开作好准备。②调查学生的数学状况,初步了学生学习兴趣,制定研究方案。③举行开题论证会,进一步修改课题方案。

2、实践探索阶段:(2007年1月2008年6月)活动开展资料准备 个案研究 经验交流 问卷调查

以前期学习的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和集体活动为重点,收集有关资料,及时进行经验总结。组织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定期课题组成员工作经验交流会。收集相关资料,及时进行经验总结。

3、总结阶段:(2008年7月至2009年5月)材料整理撰写报告 汇编成果 反思提高 成果鉴定

①对研究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撰写研究报告。

②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汇编,形成系列成果。

③完成课题总结报告。

六、取得的成果与影响

1、提升了理论素养,夯实了教师的科研内涵。

课题领导小组,认真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的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和课程理论知识,做好教师业务学习的改革工作。通过学习、培训、研究、交流等多种途径,建立了师德高、业务精、功底硬、作风实、善于创新的优秀教科研教师队伍。同时课题领导小组为课题收集相关的理论资料,供课题组学习参考,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促进了课题研究健康有序发展。

2、培养了学校教科研骨干队伍,提高了教师教科研能力。六名数学教师有4名高级职称,两人为中学一级教师。

3、促使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始终把提高教师素质,培养过硬的教师队伍放在首位。围绕本课题的研究,根据本校实际和教师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科研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强化教师教科研合作、创造、求真的意识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确保教育科研的先进性。通过学习,使我们教师确立了新的教学理念,明确了教改方向;掌握了开展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理论学术水平,三年来教师撰写论文多篇,其中,唐志刚、陈利华、侯连现老师的论文多次评为省市一二等奖,数学统考成绩位于市区前列,侯连现老师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市数学竞赛成绩优异,获全国数学竞赛优秀辅导员称号。

七、课题展望

我们的研究已进行多年,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成绩面前,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已进行的实验仅仅是研究的开端,今后还有许多问题等待着我们去探讨,已有的成果也有待于不断完善,不断修改。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仅从纯数学的角度出发是远远不够的,跨越学科,分析更大的系统,组织更大规模的实验,提出更深发展全面综合的校本课程是我们以后研究的的方向。

第四篇:数学校本课程

数学校本课程

说 明

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结合我校整体建设与发展的目标,探索网络环境下校本课程开发的新途径,反思自身实践,外部经验,坚持在改革中不断探索新的思路,追求新的发展,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突破口,使教师参加课程的开发,赢得继续教育的良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业有所长的未来人才.观察、体味生活

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神奇的扑克——扑克是历法的缩影

扑克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的物品。

在扑克中找到一些数学的知识。

教学内容:在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季度的概念后,寻找历法与扑克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

1、通过对“扑克”有趣的再认识,让学生了解“扑克”与“历法”之间有趣的联系。2、2、培养起学生对生活中平常小事的关注。3、3、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

4、教学重点:

5、“扑克”与“历法”的联系。

6、教学难点:

7、“扑克”与“历法”的联系。

8、教学准备:

9、“扑克”、课件

10、教学过程:

1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个你们一定见过吧!(出示:扑克)这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扑克”。谁愿意告诉我们,你对扑克的了解呢?

生:包括“大王”有54张、有52张正牌,有4种花色,每种花色13张......生:打牌、算24点、欣赏(海宁有个小姑娘,就收集了上千幅各种图案的扑克,进行过展出)、美国人还用它来抓不他们的敌人(比如伊拉克时的萨达姆)......(教师补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我呀,觉得“扑克”还有一种作用,而且与数学有关!看看那位同学知道!生:......新课

1、师:大家有好多的答案,可是都不太对。“扑克”与历法有关。(课件出示)

2、师:历法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同时课件介绍<四季、12个月、356天等等>)那么,扑克与历法有什么关系那?请学生猜一猜。

3、生:......引导学生说出: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4花色=4个季节

2、还有什么呢?(教师可以提醒:红、黑=

/大王=(太阳)小王=(月亮))同时课件出示:红=白天

黑=夜晚 / 红=......黑=......发挥学生的自由的想象

4、现在我在出一些数字我们一起来找一下,看看这些数字与我们的立法和扑克之间有什么联系。(出示课题)

5、365 3666、4、课件出示提示问题:

7、一年有多少天?

一年有多少个月?

8、有多少个星期?

有多少个季度?.....9、同时出示:扑克牌于数字的对应值。

10、A=1 2=2

3=3

4=4

5=5

6=6

7=7

8=811、9=9 10=10 J=11

Q=12 K=13

大王=1 小王=112、5、学生自己尝试练习(寻找扑克与历法之间的关系)

13、◆1+2+3+4+5+6+7+8+9+10+11+12+13=9114、91×4=364+小王=365+大王=366

15、所有牌的和+小王=平年的天数

16、所有牌的和+小王+大王=闰年的天数

17、扑克中的K、Q、J共有12张,3×4=12,表示一年有12个月18、365÷7≈52一年有52个星期。54张牌中除去大王、小王有52张是正牌,表示一年有52个星期。

19、◆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20、4花色=4个季节=4个季度

21、◆1个季度=356÷4≈91天22、1+2+3+4+5+6+7+8+9+10+11+12+13=91

一种花色的和=一个季度的天数 1个季度=356÷4≈91天

91÷7=13个星期

一种花色有13张牌=一个季度又13个星期

在学生自我常识、与教师适当的提醒下,各个小组交流反馈。各小组进行交流。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觉(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不喜欢的。)以及自己的体会。

四、学生的新发现、新的联想。

五、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他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只是我们大家没有注意到。今天我们有趣的再认识了“扑克”。我们还有很多的事物可以让我们这样有趣的再认识。同学们可以尽情去发现。当你作为一件事物的第一个发现者的时候,你就和“哥伦布”一样的伟大了!!

第五篇:数学史话-华罗庚

华罗庚(1910~1985),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种。

下载数学史话校本课程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学史话校本课程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上册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篇一:五年级上册校本教案《水浒传》导读教学目的: ★了解《水浒传》的艺术魅力,学会阅读名著。 ★★了解我国古典名著的辉煌成就,激发阅读古典名著《水浒传》的兴趣。★★★......

    校本课程教案

    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第一章 认识周围的世界 【教材说明】 本章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我们的家乡和我们的学校。教学这部分内容,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校本课程教案

    不动笔墨不读书 教学目标:勤于动笔,善于思考,及时将自己读书的感悟和体会写下,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勤于动笔,善于思考的读书习惯 教学难点:学生读书的独......

    校本课程教案

    第一课时 1、明确本课程的内容、任务、学习的目的。 2、明确今后上本课程时所需准备的学习用具。 3、明确本课程学习时的上课要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2、 让学生简单......

    校本课程教案

    一. 影片介绍 Frozen《冰雪奇缘》 雪花飘处,心之所在。在四面环海、风景如画的阿伦达王国,生活着两位可爱美丽的小公主,艾尔莎和安娜。艾尔莎天生具有制造冰雪的能力,随着年龄......

    校本课程教案

    校本课程 教学计划与教案 执 教 者:申 婵 娟 年 级:一 年 级校本课程环保教育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基本掌握了所开设课程的知识,有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良好,有......

    校本课程教案

    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案 一、 家乡特产。 〖活动目标〗 1.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感受秋天丰收的愉快心情。 2.关注家乡的特产,对特产的收成、价格、用途、营养等有关情况能够有一个......

    校本课程和教案.

    校本课程开发案以及教案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得到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