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送灵澈教学设计
十五、《送灵澈上人》
作者: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yǎo)钟声晚。
荷(hè)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注释]:⑴送灵澈上人:选自《刘随州 集》(《四部丛刊》本)卷一。灵辙上人,唐代著名僧.灵澈(chè)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⑵苍苍:深青色。竹
五、《塞下曲》其二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⑷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2] 译文苍苍竹林寺,杳杳(yǎo)钟声晚。
荷(hè)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译文](1)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2):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你(指灵澈)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篇二:经典诵读活动课教学设计
《经典诵读活动课》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品读古诗,给诗配画,给画配诗,体会诗境,感悟诗情。
2、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悟人生哲理。
3、了解名著,体悟人生真谛。
4、赏析美文,提高鉴赏能力。
5、增强对人类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重点
在诵读中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三、开放式活动
有诗朗诵,讲述表演故事,配乐美文赏读,诗配画,画配诗,配乐唱古诗,抢答。
四: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
1、背诵七年级下册子10首古诗,并为《约客》、《送灵澈上人》、《山中杂诗》《滁州西涧》配画。
2、课下阅读高乐基的《童年》、布封的《昆虫记》
3、熟背《论语》十则。
4、表演学讲《两小儿辩日》故事。
5、感情朗读《我还有一个苹果》,并写出赏析文字(可以从语言、写法、哲理等方面赏析)。
6、学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幻灯片)
灯片
1、经典诵读活动课。
灯片
2、打出古诗《约客》《送灵澈上人》。(加上背景,为诗配画,投影展示学生画)
关于《山中杂诗》《滁州西涧》的画(可以把学生的画投
影显示,为画配诗)
灯片
3、关于《童年》、《昆虫记》的简答题。(走近名著)
(1)《童年》是根据谁的经历写成的小说?主人公是谁?代表作自传体三部曲分别叫什么名字?
(2)《昆虫记》被誉为什么?作者是哪国的谁?(昆虫史诗 法国 法布尔)
(3)《童年》中你最欣赏谁?请说明理由。灯片
4、为美文〈我还有一个苹果〉配背景音乐。(美文欣赏)灯片
5、为《水调歌头》配背景音乐。
五、活动过程:
(一)师导课: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经典文化。诵读经典我们会感悟更多的人生哲学,体味各家的语言特色。今天让我们在动眼看,用心想,联手做的经典诵读活动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艺术魅力。(先打出灯片1)
(二)主持人:我叫**,今天由我们两人来主持这次经典诵读活动。
(三)主持开始:
1、主持人1: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
流长。古诗词在中华文明史上划上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下面请听第1、第2组为大家带来的诗朗诵《论诗》、《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背诗)
2、主持人2:我们说“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下面我们做个小练习。
出示灯片2,让学生配画(看诗展示画。)
出示灯片2,指名2人为画配诗。(投影展示学生画)
3、主持人
1、古典诗歌这道风景让我们眼前一亮,文言经典让我们心灵受到启迪,下面请听第3组和第4组给我们带来的《论语》十则。(学生齐背诵)。
4、主持人
2、孔圣人的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下面请看第5组表演的小故事《两小儿辩日》(表演后让主持人2让学生说出这个故事符合《论语十则》中的哪一则内容)。
5、主持人
1、圣人的话让我们受益匪浅,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古今中外名人辈出,让我们走近名人,名著,体悟生活,请同学们抢答下列问题。(出示灯片3)
6、主持人
2、优美的诗篇,蕴含哲理的古文,反映生活的名著,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下面再让我们欣赏第6组,第7组配乐美文诵读,感悟人生真谛。(放灯片4)
7、主持人
1、第6组、第七组这感人肺腑的美文,让我们心灵为之震撼,从中悟出人生真谛,下面请谈谈你的收获,(可以是写作方法,语言,人生哲理等)(可以先写好再讲)
8、主持人
2、古诗韵调优美,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还可以谱上词、曲唱出来。下面请欣赏第8组为大家带来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打出灯片5)
9、主持人
1、这动听的歌声引领我们走上了琼楼玉宇的广寒宫。主持人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我们带着这美好的祝愿 主持人1、2(合)踏着青春的节拍,一同走完这难忘的初中三年。
10、主持人
1、下面请老师为本次活动作总结。
师:同学们在这次用眼看,用心想,联手做的活动中,提高了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感受到了精神劳动的艰辛与创造成果的喜悦。收获一定很多。课后请把你活动后感受写下来。
作业:
每人写一篇活动感受(300-500字)主持人1、2(合)今天的经典诵读活动到此结束。篇三:说 教案
晨曦文学社五月讲堂
汉字,神奇的精灵
课型设计、执教者:江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简单了解汉字的发展与演变及几种简单的造字法
2、通过拆分汉字体会汉字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拆分汉字体会汉字的深刻含义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授时间:2014年5月27日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课程导入:
上个世纪50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曾对他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地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今天,我们在汉字这个精灵的王国里,不妨依着它们的翅膀,作一次理想的遨游。
二、图片欣赏
1、汉子变形图,反映汉字的本义:哭笑写壶雨
2、汉字艺术图:快乐王子
4、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印章作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文”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
5、biang字图
三、篇章一 汉字的演化与发展
1、甲骨文 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 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2、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3、楷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
4、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
5、草书,是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四、值得探究的汉字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许慎
意思是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文”(文的本义是纹理、花纹);随后又造出(会意字)、形声字,以增益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做“字”(“字”的本义是生孩子的意思)。也就是说“文”是最初的象形字,“字”好象这些象形字所生的孩子。孳乳:繁殖,派生。浸:逐渐。浸多:越来越多。
1、汉字的造字方法
(1)象形字 人、山、羊、齿、燕、网 摩其状,象其形,可谓象形。亦有表实物相关的概念。
(2)会意字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用会意法造出的字是会意字。
苗、采、囚、从、林
2、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即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
(1)“栗”字说文解字
栗树的果实呈球的形状,上面密密地长着刺,正像甲骨文字形所描绘的那样。果实成熟后,在有刺的外壳里面,就是黄色光滑的果肉,这就是我们平常所吃的栗子了。栗子一般煨在火里爆裂后食用,栗子煨熟、外壳突然爆裂,带给人以惊骇,故有“栗骇、“战栗“等词,表示惊惧、害怕的意义。
(2)“杳”字说文解字
由木、日两个字组合而成,日上树梢表示明亮,日落西山则表示幽暗,“杳“字以太阳在树底下表示天完全黑了,用来指昏暗、幽暗的意义。如杳冥、杳杳、杳无音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诗“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中,杳杳,深远的样子。
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诗“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中,杳杳,深远的样子。
崔颢写有著名的《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后来就用成语“杳如黄鹤“来比喻一去不见踪影。
(3)白 “身死而名弥白 ” 意思是(指君子)穷困时名声也不会被埋没,而发达时名声会显赫,死了以后名声会更加清白高洁。——《荀子-荣辱篇》
(4)保
(5)安
五、篇章三 值得把玩的汉字 中国的方块字以其独特的构造、深远的意境而特立独行,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不加以深入的学习探讨,也难领略其神韵和精髓。,所以中国人喜欢在文字上做点功夫。
1、神奇的同音字
(1)施氏食狮史
语言学家赵元任偶一为之的语言实验,其文如下: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同一个字音,声调不同,文字不同,巧妙地组成了一个能让学生觉得兴味十足的夸张的传奇故事。
(2)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
2、国字的演变与意义
(1)远古诸侯纷争,分分和和,国无定形,故而国字无边框。(玉)
(2)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国字变有了边框,但国内战争不断,故国字里边有戈。(國)(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才真正成了方正威严的泱泱大国,国泰民安,玉居其中,乃富强之相。(国)(4)有人侵吞国家财产,还自我安慰,说国家不差这一点,岂不知国家少了这一点,国将不国。太平天国之所以未成气候,不是只差这么一点么?
3、汉字家庭的趣味对话
(2)(2)“茜”对“晒”说:出太阳了,咋不戴顶草帽?(3)“兵”对“丘”说:看看战争有多残酷,俩条腿都炸飞了!(4)“王”对“玉”说:该丢弃一点,你就舍不得!所以,啥时候也成不了王!
4、汉字趣解(随字会意,意随字生):
中国的方块文字智慧灵秀,奥妙无穷。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许多汉字还闪烁着哲理之光,给人以睿智、启迪和教益。解析汉字,可以领略她独特的神奇魅力和深邃哲理。
富——一半是福,一半是灾
矗——群体都是正直的,自然会高耸直立了。
悲——心头想入非非,结果必然可悲。
赖——懒汉不用心,不思进取,只想不劳而获
趣:走过了一段旅程,才能取得成果,这也是一种乐趣。
债,欠了别人的就要偿还,这是做“人”的“责”任。
嫁,女人长大了,要出“嫁”,就组成了自己的“家”。值,正“直”做“人”,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忌:心中已被“己”占得满满,哪还能容得下别人呢?
衅——形体告诉人们:挑衅,引起争端,多“半”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诱——秀美的身影,动听的言辞,温柔的陷阱
虽然有点不太严肃的调侃意味,但不失生动、形象、风趣吧?
六、写作体验 biáng biáng 面的传说
传说,一位集怀才不遇愤世疾俗贫困潦倒饥寒交迫于一身的秀才来到咸阳,他路过一家面馆时,听见里面“biang——biang——”之声不绝,一时饥肠辘辘,不由得踱步进去。
只见......秀才一声大喝:“笔墨伺候!”只见他笔走龙蛇,一面写一面歌:“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一个字,写尽了山川地理,世态炎凉。秀才写罢掷笔,满堂喝彩。
从此,“biangbiang面”名震关中。
1、创作要求:
1)根据给出的开头和结尾,请同学们合理发挥想象,补写故事的主体部分。2)请大家端正态度,绝对原创。
2、创作提示:
1)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传神地表现人物。2)点缀细节描写、景物烘托,丰富人物形象。3)情节合理,大胆创作。篇四: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20 落日的幻觉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亲眼所见,就一定是事物的本质吗?科学告诉我们,大自然许多现象都不以其真面目示人,比如朝霞满天、晚霞灿烂就是人们的一种幻觉。《落日的幻觉》这篇科学小品,作者用精彩的语言描写了日落时的景象,用科学的语言解释了日落背后的科学道理,告诉我们,科学无处不在。1.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2.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方法、顺序等。3.正确对待文学欣赏与科学理论,明白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一、新课导入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熟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绮(qǐ)丽 殷(yān)红 日薄(bó)西山 气息奄奄(yǎn)....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
绮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殷红:带黑的红色。
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
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出自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欣赏落日图片,快速默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交流点拨】文章介绍了落日的幻觉这类自然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交流点拨】这篇文章介绍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一篇事理说明文。3.落日的幻觉集中在哪段?落日的幻觉具体有哪些?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点学生朗读课文,其它同学拿起笔,画出有那些幻觉,注意抓住关键词。然后完成思考题。组内交流,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4.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交流点拨】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5.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交流点拨】本文是一片科普文章,介绍了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启发人们要用科学的精神对待周围的一切,求一切事物之实,求一切事物之真。6.本课中,同学们认识到了落日给我们产生的各种幻觉,那么,生活当中你还遇到过其他幻觉吗?知道其中的科学道理吗?
【交流点拨】(1)坐在行使的车上,会觉得车外的树木、建筑物迅速地往后倒去,这也是我们的幻觉。这是我们把车当做“静止”的参照物造成的。(2)在沙漠中或是在海边,有时会看到“海市蜃楼”。这是光从不同的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光速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的道理。
(二)说明方法
本文在说明过程中也运用了一些说明方法,请说说下列句子各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 2.“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很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交流点拨】列数字、打比方 :运用数字增强其科学性,打比方使得说明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3.“一般来说,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交流点拨】作比较:将黄昏时的空气与清晨的空气进行比较来更清晰的阐述落日与旭日颜色不同的原因,更具说服力。4.“落日下缘接近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0.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交流点拨】列数字:运用数字增强其科学性,使得说明更具说服力。
(三)说明语言
课文讲的是科学知识,讲的通俗易懂,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重点研究“生动形象”,请大家朗读全文,并试着品析下列语言的表达效果。1.“人们都喜欢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交流点拨】用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人们的赞叹。2.“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交流点拨】用“可惜”更表现了人们对美景的依恋。
【教师小结】说明文的语言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的。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说明的内容更加通俗易懂,作者通常采用生动说明,其方法有:(1)多用描写性语言。(2)善用各种修辞。(3)巧用富有感染力的词。
四、板书设计
变扁:落日时光速变慢,折射使落日高度 1.形状变化之因和宽度之比发生不均变化
变大:科学证明没变大(作为疑问)
深黄、殷红:光线通过大气层时发生散射,因红、黄光穿透能力大,所以呈深黄、殷红
色彩变化之因底层光线强度衰减
暗弧地球影子
亮弧:高层大气密度小,光的散射弱
紫光:红色光与蓝色光叠合的产物
五、拓展延伸
关于落日,我们还能想起哪些诗词名句?
【交流】(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李白《送友人》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黄鹤楼》
(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登乐游原》
(5)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唐.刘禹锡《乌衣巷》
(7)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明.杨慎《临江仙》
(8)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宋.王禹偁《村行》
(9)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10)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李觏《乡思》篇五:经典诗文背诵教案
《经典诗文背诵》教案
师范学院中文系 1 胡伟
经典诗文背诵
背诵篇目 1.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 2.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 3.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 4.氓(氓之蚩蚩)《诗经》 5.静女※(静女其姝)《诗经》 6.离骚(节选)※(节选: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来吾导夫先路”)屈原 7.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屈原
8.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9.长歌行(青青园中葵)10.江南※(江南可采莲)11.陌上桑(日出东南隅)12.木兰诗※(唧唧复唧唧)13.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14.敕勒歌※(敕勒川)15.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16.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17.龟虽寿※(神龟虽寿,尤有竟时)18.七步诗※(煮豆持作羹)19.饮酒※(结庐在人境)20.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21.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22.咏鹅※(鹅,鹅,鹅)23.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24.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2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26.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27.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28.鹿柴※(空山不见人)29.竹里馆※(独坐幽篁里)30.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泡轻尘)3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32.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33.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34.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35.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36.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37.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38.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人吴)39.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40.游子吟※(慈母手中线)41.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42.春晓※(春眠不觉晓)4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44.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汉乐府 汉乐府 汉乐府 《古诗十九首》 北朝民歌 曹操 曹操 曹植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 骆宾王 贺知章 贺知章 王勃 王之涣 王之涣 王维 王维 王维 王维 王维 王维 王维 王翰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高适 孟郊 贾岛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 2 《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 《玉台新咏》 45.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孟浩然
46.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渡)孟浩然
47.黄鹤楼※崔颢 48.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昔人已乘黄鹤去)
第二篇: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原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斜阳一作:夕阳)
译文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
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赏析: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2《送少微上人游天台》作品介绍
《送少微上人游天台》的作者是刘长卿,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7卷第25首。
《送少微上人游天台》原文
送少微上人游天台
作者:唐·刘长卿
石桥人不到,独往更迢迢。
乞食山家少,寻钟野路遥。
松门风自扫,瀑布雪难消。
秋夜闻清梵,馀音逐海潮。
《送少微上人游天台》注释
①少微:一云游僧人。据独孤及《送少微上人之天台国清寺序》,少微游天台在大历十年(775)。天台:山名,在台州天台县(今浙江天台)北。山上有国清寺,为佛教天台宗创始者隋僧智顗[yǐ]所居。此诗重见卷一九九皇甫曾集,题作《送少微上人东南游》。《文苑英华》卷二一九作刘长卿诗。
②石桥:天台山有天生石桥,宽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绝涧。见《太平寰宇记》八。
③路:皇甫曾集作“寺”。
④瀑布:天台山有“飞泉悬流千仞,似布”。(《太平寰宇记》八)
⑤清梵:谓诵经声。
《送少微上人游天台》作者介绍
刘长卿(709~786),字文房,唐代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以五言律诗擅长,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进士。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后来唐代宗任命他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他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文1卷。现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送少微上人游天台》繁体对照
卷147_25送少微上人遊天台劉長卿
石橋人不到,獨往更迢迢。
乞食山家少,尋鍾野路遙。
松門風自掃,瀑布雪難消。
秋夜聞清梵,馀音逐海潮。
第三篇:《清 澈 的 湖 水 》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
《清 澈 的 湖 水 》教学设计
新城路小学
马洪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失、觉”等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风景的优美和小洁心灵的美好,并受到熏陶感染,有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认字13个,会写11个,能熟读并背诵课文片段。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教学难点
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小洁美好的心灵,懂得人与自然美的和谐统一,使学生养成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朗读感悟法
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依据学案,自主预习预习设计:27 清澈的湖水
1.读会课后生字条和田字格中的生字,并口头组词。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
展翅欲飞
美丽的景象
一面镜子
变幻的山峦 四处张望
企盼的目光
一条波纹
清澈的湖水 3.你能用什么办法记住下面的字(只填序号)。①侧 ② 卷 ③欣 ④赏 ⑤企 ⑥映 ⑦幻 ⑧演 ⑨蕉 ⑩扔 能用加一加的办法记住: 能用比一比的办法记住:
在招牌或广告上见过: 4.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写在课本上)。欣赏
企盼
二、明确目标,学法指导 导语: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环保的课文,它就是《清澈的湖水》。(教师随机板书课题,学生书空)学生齐读课题。(教师相机鼓励、激发信心)读了课题,请小朋友们发挥想象,清澈的湖水是什么样子?(鼓励为主,激发兴趣)小朋友们说得这么好,你是不是很想去看看清澈的湖水?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第27课。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生字条中的13个生字,能够给生字正确注音,能用生字口头组词,能初步理解自己所组词语的意思;
2、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做到不读错、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文通字顺。同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法指导:
出示自学步骤及要求:
1、先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把不会读的字用笔圈出来,在读的过程中,标出自然段的序号。不会读的字可以问一下同桌,也可以自己查字典弄清读音。
2、然后把课后生字条上的生字和田字格里的生字试着拼读一遍,再用这些生字口头组词,如果不会,可以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来组词。试着猜测一下自己组的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3、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做到不读错音、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文通字顺。(可以自己读、同桌互读、大声读、默读,比一比谁读得认真。)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读探究,合作交流
(一)学生依据学法指导,自学探究。
(二)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长负责,指导小组成员发言交流
(1)轮流读生字条上的生字,其余小组成员正音。(2)小组长询问每个生字怎么组词,小组成员回答后,如果其他成员对所组词语不明白可以由回答问题的同学解释一下大体意思。(3)小组成员轮流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及时评价、正音。(4)小组长让一名同学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其他成员作补充发言,最后组长总结。
四、精读领悟,反馈点拨 班内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名认读,说说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再齐读。
2、出示词语,让学生读一读词语。
3、问:有不懂的词语吗?简单的词语教师做适当的讲解,其他词语放在课文里再讲。
4、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5、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五、熟读积累,语言训练
1、指导书写课后生字: 自主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注意:“觉”字下面的“见”不要写成“贝”。
“船”的“舟”变成偏旁时横要变成提。第八笔是横折弯,不是横折弯钩。
指导书写“纸”,教师书写一个错别字,让学生找出错误,加深印象。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书写,教师巡视指导。生字组词,加深理解。(每个生字组出两个词语)
2、根据老师的提示和指导把课文读熟。
六、拓展运用,检测评价
1、读读下面的词语,给括号里的生字注音,并口头说说画线词语的意思: 清(澈)
两(侧)(卷)起(欣)(赏)(展)翅 乌(龟)(映)出 变(幻)表(演)香(蕉)(扔)掉(企)盼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浪花
()的波纹
()的风景()的目光
()的湖水
()地跑去
3、听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依据学案,自主预习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写了小洁不是随手把面包纸扔到()而是()。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小洁是个()的孩子。
2.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山石、鱼儿、湖水的句子,反复读一读。3.文中两次写小洁“紧紧攥着面包纸”,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二、明确目标,学法指导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片段(描写山石和湖水的片段必背。)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风景的优美和小洁心灵的美好。懂得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学法指导:
1、自由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文中写山石、鱼儿、湖水的句子,读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要读出自己的感受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2、认真读3—5自然段,思考:小洁吃完面包想把面包纸丢进水里,可后来为什么又攥着面包纸生怕它掉进湖里呢?她上岸后是怎么做的?你从中体会到小洁是个怎样的孩子?
3、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和同学讨论。
三、自读探究,合作交流
(一)学生依据学法指导,自学探究。
(二)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长负责,指导小组成员发言交流。小组成员不提出不懂得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四、精读领悟,反馈点拨 班内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指名读一、二、三自然段。讨论:(1)小洁看什么看得如了神?
指导读一到三自然段。读后说一说两岸的风景怎么美,湖里的景象怎么美。在读中体会景色的优美。
(2)“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这句话你怎样理解?(小洁看到湖中映出的蓝天、白云,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她坐在船头上,游船在湖面上行驶,所以觉得自己又像在水里游。)
2、指名读第四、五自然段。讨论
1)小鱼在这清澈的湖水中生活的怎样?(指导读出小鱼乐。四人小组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快乐。男女各选一名赛读,大家评议。)
其实,小鱼儿这么高兴的表演是为了感谢小洁呢,请你从三、四段中找一找,小洁到底做了一件什么事,让小鱼这么高兴的给他做表演?(小洁看得入神。„„生怕他掉进湖里。)
2)小洁的行为前后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小洁会有这么大的转变? 3)如果小洁撒了手,面包纸掉进水里,湖水会怎样?
4)小洁用企盼的目光望着湖水。她企盼什么?小洁跨上岸后在寻找什么?她找到了吗?指导读第四、五自然段。
5)面对这如画的美景,文中两个小伙伴一个扔香蕉皮一个紧攥面包纸,学到这里你想对他们说点儿什么吗? 6)为了使这清澈的湖水永远清澈,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
五、熟读积累,语言训练
欣赏了这么美的画面,诵读了这么美的句子,你们想把这种美留在心间吗?快快背下来吧。(指导学生熟读成诵。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快速记忆。)
(如在背描写山石的句子时,可以做青蛙跳起的动作、做雄鹰飞翔的动作,表演石兔、石龟的样子。)
六、拓展运用,检测评价
1、仿照下面的句子,各说一句话。
①他一边吃面包,一边欣赏两岸的风景。②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③她被湖里美丽的景象吸引住了。
2、学了《清澈的湖水》,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3、读一读这句公益广告:“我是一株小小草,请你注意你的脚。”
试着写一句保护自然的公益广告词。
我是_____,请你_____。
七、实践活动
在教室开展“弯弯腰,拾起一片纸”的活动。然后集体交流自身的感受和体会。
第四篇:灵泉教学设计
3 4 5 篇二:《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云南省开远市灵泉小学 王元月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2课《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澜”“暇”“攀”等生字及相关词语,理解重点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通过品味字词,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初步体会排比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的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远广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昨天,我们已经去游览了秋月下洞庭湖的美景,也一起去江南感受了拥抱初春的惬意,今天我们的行程又会是哪里呢?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六页,看一看今天的目的地。⒉揭示课题
大家齐读一遍课题。对了,我们今天要游览的就是桂林山水,现在就让我们和作家陈淼一同来游览桂林山水吧。(板书课题,简笔画桂林山水。)
二、欣赏图画,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出示图片)这是我们今天将要游览的桂林山水的几张照片,大家看看它美吗?今天我们不仅要欣赏桂林的山水美,更要来感受作家陈淼的语言美。
们一起来解决。
2、学习字词。大家读得真投入!现在老师已经把生字词写在黑板上了,大家先浏览一下这些生字词,请有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字词的同学说一说,你不会哪些字词(把学生指出的词写在黑板上,如:危峰兀立)。好的,现在我们来比赛比赛,看谁读这些生字读的好?(开火车读)同学们都读得很好,那么老师想问了,你有什么办法能又快又好的记住这些生字呢。(共同点:左右结构,部首相同。教师重点指导“攀”“暇”)。最后请同学帮助解决学生不理解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品味词句,感受美景。
1、再读课文,整体感受。带着新认识的字词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主要写了桂林的哪些景色?(读完)请学生说一说-----水、山。
2、感知桂林山水甲天下(学习第一自然段,)
在读课文的时候你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了妈?有多美,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自然段。谁能单独为我们读读第一自然段。读得真好!你能当当小导游,用一句话向大家介绍桂林的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是什么意思?(第一)“甲天下”又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一个“甲”字就高度地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这天下第一的美景怎能不引得我们去一睹为快呢?于是我们荡舟漓江之上,(简笔画:小舟)观赏起了桂林山水。这个自然段向我们概括地介绍桂林山水的美,这种写法我们叫“总述”。(板书:总述)
3、观赏漓江的水,品味漓江水的美和作者的语言美(学习第二自然段)⑴为什么说桂林的山水是天下第一呢?我们荡漾在漓江上!谁最先看到漓江水的美,请读给大家听?读得真不错!
⑵漓江的水美在哪儿?哪个同学能用三个字概括漓江水的特 点?你说得真准确!(板书“静 清 绿”)
⑶指导朗读,品味方法
谁能把“静”的感觉读出来?你读得真到位!我们一起跟着这个同学学一学!(自读)再轻一点,再缓一点!把“静”的感觉读出来!从哪里还可以看出漓江水的“静”呢?(最后一句,自读。)
谁又能把“清”的感觉读出来?你真棒!我们一起来跟他学一学。(自读)
谁还能把“绿”的感觉读出来?作者是怎样把漓江水的“绿”写出来的?对!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他把漓江水比作一块无瑕的翡翠。翡翠,多美呀!在这句美文里,藏着一个生字朋友,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对,是“瑕”字。你怎样记住它呢?(用“暇、假”对比记忆)
漓江的水真美呀!让我们再来感受感受。请大家齐读)作者的语言怎么就这么优美呀?你知道吗?(排比的修辞手法)
⑷同学们,这一段描写漓江的水,可为什么作者没有一来就写漓江的水呀?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呢?(学生答: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漓江水的美。)说的真好,你是怎样想到的?原来他发现了作者在写了大海和西湖的美景的时候用了一个“却”字,是啊,大海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壮丽和西湖水平如镜的宁静柔和的确很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的静、清、绿相媲美,不然怎么会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说呢? .
⑸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三个描写漓江水的句子,(小黑板出示句子)它们有什么特点呀(排比,最后一句还用了一个比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示板书,把三个句子进行对比)-----形象,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表现了作者对漓江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⑹让我们再来欣赏漓江水的美。(感情朗读)这一段具体写了漓江水的三个特点,这样的写法我们叫“分述”。(板书:分述)
四、游览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漓江的水美,有多美?(师生共同回忆------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
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样的水真的是太美了,让我们不由得赞叹:桂林的水甲天下!不过大家可千万别只顾着“玩”水,而忘了抬头“游游”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啊!
(1)漓江的水有静、清、绿的特点,那它的山又有怎样的特点呢,请大家快速的读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
(2)大家都读完了,现在请大家快速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学习桂林的水那段的?
(3)师小结:找到桂林水特点----读出你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谈谈体会-----深情地读。
(4)现在大家可以用我们学习桂林的水那段的方法自学,也可以与同桌一起学习。
(5)汇报学习结果:奇、秀、险(板书)
(6)你对桂林的山的哪个特点印象最深刻?
生读“奇”的语句,并谈感受。(图片出示)这就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能读好它吗?课文中好象就写了三种形状啊? 请大家联系我们看过的图片,或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形态说得具体些!“像老人,像巨象,象骆驼······”看着这些图片,除了作者想到的那些形态,你还能想象到它们像些什么吗?像隔江眺望的仙女、像背着孩子的母亲、像万马奔腾······想象真丰富!谢谢你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形象!
许许多多的的形状,数不尽,道不完,这就是······(生答:形态万千)这么多奇形怪状的山峰矗立在那里,就是······(生答:奇峰罗列),真好!那么哪些同学对山的“奇”感兴趣,请你把这句话话读好。
生读“险”的语句,并谈感受。
这么险的山峰高高的矗立着,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来形容,是什么词?(生答:危峰兀立)(出示图片)看,这就是危峰兀立。谁能把这个词语读好?(教师指导)想象一下,你站在山脚或山顶。-----这里的“危”就是(生答:险)有多险?(生答:好象一不小心就会
栽倒下来!你们能把这句好读好吗?(生齐读)
感受“秀”
在作者的眼里,这些山都活了,在你的心里这些山又是怎样的呢?你能把自己的感悟读出来吗?
(7)同学们,桂林山的一个特点就足以让我们欣赏,品味,如今,它集这些特点于一体。难怪作者要这样赞叹——(生:我攀登过??游览过??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是峰峦雄伟的泰山不够美吗?是红叶似火的香山不够迷人吗?都不是,而是??(生:桂林的山实在太美了!跟它相比别的山就逊色了。)----师:因此,我们说,桂林的山(生:甲天下!)
2、总体了解山水
孤立地看,桂林的水很美,桂林的山也很美。但是如果只有单独的山或是单独的水的话,会有这么美的境界吗?对,只有山绕水,水映山,山水相映成趣,浑然一体!才真正的让作者有了这样的感叹: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看——(出示剪辑的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有关图片)
这样的山??这样的水??再加上空中??山间??江上??(教师作适当提示,生根据画面描述——围绕着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
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一幅画!(生:应该是“连绵不断的画卷”,书上也是这么写的!)
你们说的没错。可用画来形容眼前的美景,也没错啊!(师作迷惑不解状)(生: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特点很多,所以要用“连绵不断的画卷”来表达。)
哦?这些特点都是孤立开来的?(生:不是!它们应该是浑然一体的!因为这里的山很多,这里的水很长,这样的景色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说不尽道不完。所以要用“连绵不断的画卷”来表达。)是啊!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从桂林城到阳朔,航程有80多公里,这一路的风景怎是一幅画所能画完的呢?那么作者是用怎样的话语来形容这样的山水风景呢?(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篇三:《夏夜多美》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四:第一单元时、分、秒教学设计 1 开远市灵泉中心校三年级数学(上)
主备教师:李永忠 篇五:微型课教案 《草虫的村落》微课教学设计
草虫的村落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
2、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
3、学会6个会认字,并能按要求进行词语积累。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过了《猫》、《珍珠鸟》和《海豚救人》这三篇课文后,越发感到了动物是我们人类的伙伴。其实在动物界不仅仅是这些哺乳动物非常可爱,就连大自然中我们常见的那些不起眼的小虫子也别有一番情趣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虫子的家去感受这份快乐,那里就是?(学生齐说课题,教师板书)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正确、流利。注意将自己在预习时自学到的生字新词读准确。
2、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是否正确,反馈预习情况。
3、默读全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之后学生可简单谈谈,可以用文中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话。
(三)默读课文,把握内容: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在“草虫的村落”中看到了什么,画一画你是从那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丰富想象和独特感受的?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拨: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虽然迷了路,但仍有着傲然的气势。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了一条路。”
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把黑甲虫称作“游侠”呢?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游侠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它是快乐的,作者看到了它,并做了合理丰富的想象,也感到了快乐。
(2)从“村民和谐生活”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可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等关键词句,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
间相处友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融洽。大家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他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我敢说,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学生可以通过“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从“村民的勤勉劳动”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是什么力量使一只只小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能理解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自己家的责任感,促使甲虫们如此勤勉的工作着。大家各司其职,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
(四)情感升华,感受写法:
1、我们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可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将日常见到的小虫子写成这么美的文章呢?同桌相互讨论讨论。
2、师生交流:
(1)认真观察事物,特别是观察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小生灵,而且有自己独特的视角;(2)能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喜爱小昆虫,有一颗关爱小动物的善良的心;
(4)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
3、大家分析的都很好,其实作者在文中也流露出了,我们来一起对读一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读出作者这份情怀。
(五)将自己喜欢的词句摘录在采集本上。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创设情境:瞧,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这大自然多姿多彩,有声有色,有情有意。学习第一组课文我们将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跟随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读课题。
3.读课题,想一想,猜一猜:作者拜访的是一位怎样的朋友? 4.让我们带着好心情,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拜访作者的山中“朋友”。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要求:①自由轻声读课文,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②读中思考: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 2.读后交流,了解学情。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依次列出: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
(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体现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密无间,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3)找出语句,交流体会。
默读课文,找出哪些体现“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一读,交流体会。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
山泉──“要我重新梳妆”;
溪流──邀我“唱和”;
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 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教师小结: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三、再读课文,用心赏读。
师:作者是那么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和他一起会晤山中的好朋友。快速浏览,找出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为什么喜欢它?用“我喜欢,是因为”的句式说一句话。
品读精彩句段,深入理解内容。1.句段一:古桥: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抓住“德高望重”一词)
师:对古桥,作者在叙述时人称有无变化?请揣摩一下变化的原因。(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小结: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二人称,生动地传达了对老桥的深厚感情。2.句段二:树林里:作者不仅把林中的一切当做自己的朋友,当他进入树林,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他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棵树,生根长枝。读一读有关语句,体会当时作者是怎样的感受?
抓住:“知己”“人树相融”来理解。
小结: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了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情境啊!从这奇特的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读。3.句段三: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这句话指的是哪些朋友?读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3)面对这么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感情地朗读全段:同桌对读,或师生轮读。
四、研读重点,片段仿写。1.从称呼角度看,文章在写作上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讨论明确:运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如同和人对话,显得亲切自然。2.研读第5自然段,找出起最有特点的句子形式,练习仿写。
讨论明确:“你好!——”这是典型的第二人称,要注意称呼的选择。示例: a.你好!高大的树木,你撑着一把巨伞,是让我停下脚步休息吗? b.你好!翩翩起舞的蝴蝶,你和着大自然的音乐,跳起欢快的舞蹈。
学生练习: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五、体验反思,拓展深化。1.问题引领,加深感悟。
第五篇:《灵隐钟声》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五年级 下册 音乐
第八单元
《灵隐钟声》教学设计
晏丹
教学内容:欣赏电子琴独奏《灵隐钟声》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乐曲,体会灵隐寺的幽静、美妙以及音乐所表现的意境
2.感受《灵隐钟声》幽静、悠远的情绪.3.初步了解中国寺庙文化.4.渗透法制教育《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十五条第三款规定:故意污损国家保护文物,名胜古迹,损毁公共场所雕塑,尚不够刑事处罚的.重点难点:了解灵隐寺及感受《灵隐寺钟声》幽静悠远的意境.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歌曲《枫桥夜泊》
1.跟着伴奏音乐演唱歌曲《枫桥夜泊》
2.谈话:钟声是我们生活中常听到的声音,但不同的钟声有着不同的含义,当“夜半钟声到客船”时,激起的是离乡之人对家人无限的思念和惆怅.那请同学们听一听接下来的这首乐曲,听后告诉老师,它是哪儿的钟声? 二.新曲欣赏
1初听乐曲(师播放乐曲)学生听后异口同声:好像也是寺庙里的钟声 师:同学们真会听,这的确是寺庙里的钟声, 它是灵隐寺里传出来的钟声.(出示灵隐寺图片)灵隐寺在杭州西湖的灵隐山上,又叫”云林禅寺”到现在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是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同学们想不想去啊?(想)那就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出发吧!不过,去灵隐寺,同学们一定要遵规守纪,因为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十五条第三款明确规定:故意污损国家保护文物,名胜古迹,损毁公共场所雕塑,尚不够刑事处罚的.都要受到治安处罚的哦!
(播放灵隐寺风景视频)灵隐寺内古树参天,寺内清溪流水,山泉之间曲径通幽,小桥飞跨,寺的山门前有冷泉亭,翠微亭等景色.学生观看后兴奋不已, 师:唐朝诗人白居易曾经就在这里写过《冷泉亭记》以描述这里的景色。
2.感受乐曲
(1)师:灵隐寺最诱人的莫过于那忽近忽远的钟声了, 同学们,闭上你的眼睛,仔细聆听乐曲后,用一句话来描述你的感受.(播放乐曲,生仔细聆听)学生认真聆听后谈感受
生1:我感觉到这钟声好像在林中飘来飘去.生2:心情很平静,很愉悦.生3:我觉得很自在,有超凡脱俗的感觉.----------------(2)为乐曲起名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能为这美妙的音乐取个名吗?
生:美妙的钟声.寺庙里的钟声.灵隐寺的钟声--------师:这首乐曲是电子琴演奏家浦琦璋游览灵隐寺回来之后为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创作,并将其取名《灵隐钟声》,他通过电子琴独特的功能模仿了古寺的钟声表现了古寺幽静的意境,抒发了思古之情.现在哪位同学能说说灵隐寺的钟声与寒山寺的钟声有什么区别?(生举手回答)
(3)介绍电子琴相关的功能及演奏本曲的变化处理 A、先听引子部分——钟声(用电子琴模拟了古寺中的各种钟声,有深厚的大钟声,有清脆的小钟声,忽近忽远如回声一样萦绕山林.之后出现了舒缓平衡,具有中国古典寺庙音型的旋律。)
(打开电子琴的模拟钟声健试奏给学生听.简单介绍电子琴功能)B、再听乐曲主题音乐、曲调.(第二遍反复时,电子琴用模拟的琵琶音色再现了主题,情绪变得明朗 ,好像在敲击小钟.)
要求学生看着教材中的简谱边听边哼唱(注意电子琴模拟健.的应用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意境.)
C、感受第三遍的回音效果所体现出的意境(一个小过渡后,第三遍反复时加大了力度,好像是敲击大钟,电子琴特有的回音效果丰富了音乐的意境.在稍有变化的第二乐句中结束.接着是同前面呼应的钟声,最后在四下浑厚的钟声中结束全曲.)D、欣赏全曲,学生自由用动作表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小结:中国佛教音乐中的钟声就是另有一番韵味,特别是除夕晚间和新春第一天的钟声,更能吸引很多人前往聆听!
3.欣赏乐曲(初步感受中国浓浓的寺庙文化.)学生再次欣赏乐曲
师:这么美妙的钟声音乐,古色古香的佛教神韵,令人如见香火缭绕,如闻经声喃喃,在这种环境中,你的心绪就会安静下来,在绿树的掩映中尽情地享受大自然那幽静的美.这使我想起了刘长卿的诗《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还有李白的诗《原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三、升华体会
配乐诗朗诵(当学生正洋溢在音乐的意境中时,课件播放乐曲的同时,出示灵隐寺视频及以上两首诗)结束全课。
师:乐曲开始用电子琴模拟了古寺中深厚的大钟声,清脆的小钟声,忽近忽远如回声一样萦绕山林.之后出现了舒缓平衡,具有中国古典寺庙音型的旋律.第二遍反复时,电子琴用模拟的琵琶单色再现了主题,情绪变得明朗 ,好像在敲击小钟.一个小过渡后,第三遍反复时加大了力度,好像是敲击大钟,电子琴特有的回音效果丰富了音乐的意境.在稍有变化的第二中结束.接着是同前面呼应的钟声,最后在四下浑厚的钟声中结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