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相当于将这个单元的学习做一个总结应用。教材P39例10将数学的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从两种题型进行分析,一个运用“进一”法、一个运用“去尾”法的思维来解答。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情景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本节课在组织教学材料时,我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他们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本节课中,我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的意义。这一节课中有两个例题:分别是“进一法”和“去尾法”这两种取近似数的应用题。在教学这一例题时,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去尾法”时,指明学生上黑板板书,其余学生独立思考并小组讨论。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取商的近似值,不能机械的使用“四舍五入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舍”还是“入”。教学中的关键是要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让学生理解这里要“进一”的原因后,老师告诉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取商的近似数。教学第二小题时,要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包装17个礼盒够不够时应该用什么方法取商的近似数”,尽可能地让学生理解实际需要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现实意义。
讲完了两种方法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有哪些问题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尽可能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到这些方法的实际意义,增强学生应用这些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要从小学会与人交往,与人沟通,与人协作。本节课在设计教学时,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使每一位学生充分地参与认知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
一、老师引得太多,讲得太多!这一节课中,从解题思路的思考到数量关系式的揭示,基本上都是老师把相关内容讲出来!其实有很多学生已经列出了正确的算式,只是学生不会归纳数量关系式!
二、语言还是比较啰嗦!本来设计好的环节与问题的提问是一环扣一环的,但通过自己口头表达出来后,就啰嗦了很多!教学思路显得有点混乱!
三、有些细节没处理好,小组讨论完毕后应该让学生上台说一说,这节课要重点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的培养。
针对上面存在的问题,下一节课建议作以下修改:
1、仔细研读教材,做好预设。
2、严格按照教学设计上的语言进行教学活动,尽量做到简洁!
3、熟悉每一个教学环节,那个环节只需要学生说一说,那个环节需要学生讨论汇报等,要做到心中有数,并设想一到两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应急预案!以后要慢慢改进!
第二篇:《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纵观全课,体现以下两点:
1、凸显自学为主、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
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是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具体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让学生根据要求,先学能自学的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
2、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为线索,鼓励学生形成一些基本的策略。
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使学生学习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上课之后,给我总的感觉是:
1、学生学会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问题的策略,还能灵活的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能抓住本课课重难点
教学中能引导学生重点理解题意,提取信息,采用多种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采用的习题,贴近生活。
课堂上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教师放的还不够,可以在练习课中涉及更多的情景让学生自主去分析,开阔思维。因为条件较多,分析起来的中间问题较多,且例题、做一做及课后练习的数量关系各不相同,只有学生在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后才能列式解答,所以教师还要尤其关注学困生,加强个别辅导。
第三篇:《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刘河中心小学张林杰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小数除法笔算、初步利用小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数学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小数除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主要让学生会解决生活中更多的数学问题。学情分析
在此节课之前的几节课内容是小数除以整数、小数除以小数的笔算,通过作业检测发现我班的学生基本已经掌握,现在要用此知识去解决双归一的问题,可能学生形成本节课的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就是归一问题的解题思路。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并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进一法”或“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3、通过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比较,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感受近似值的现实意义,结合生活实际恰当地选择“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口算除法
4.5÷9 3.6÷4 0.72÷8 0.32÷2 0.48÷3 3.5÷0.5 2.7÷0.3 5.6÷0.7 6.3÷0.3 2÷0.5
(二)笔算除法 6.3÷14 12.6÷0.28(个别板演——集体订正——纠错)
二、“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
(一)出示问题:
买12个苹果花了19.4元。一个苹果大约多少钱?
(二)学生独立解答 学生出现4种答案:
1、=1.61666……
2、≈1.62
3、≈1.6
4、≈2
(三)同桌讨论:答案精确到哪一位?为什么?
(四)明确: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根据需要,取结果的近似值。
(五)说明取商的近似数时用了什么方法。——四舍五入法。
三、“进一法”求商的近似数
“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玻璃瓶可以装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子?“
(一)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列式解答。
(二)指名板演。学生出现3种答案: 1、6个 2、7个 3、6.25个
(三)针对不同答案集体讨论:你觉得哪个答案合适?(6个还是7个?)为什么?同时明确横式上答案的写法。
(要求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明确瓶子的个数取整数,按四舍五入法应舍去25,但实际6个瓶子不够用,因此瓶子的个数比计算结果多1个。)
(四)明确6.25中的0.25是0.25个瓶子,而不是0.25千克香油。师:那到底剩了多少千克香油呢?
——0.1千克(可用验算的方法证明:6×0.4=2.4 2.5—2.4=0.1)
(五)小结:像这样结合实际情况,将一个小数某一位后面的位数直接舍去并向前一位进一而求得近似数的方法叫进一法。
四、“去尾法”求商的近似数
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请同学读题
(一)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二)老师巡视。学生出现3种答案: 1、16.666…… 2、16个 3、17个
(三)小组讨论:你觉得哪个答案合适?(16个还是17个?)为什么?
(要求:组织学生讨论,强调以理服人,使学生明确,礼盒数取整数,16.666…按四舍五入法本应进1,但实际包装时,红丝带不够包装17个礼盒,因此礼盒数应去尾取整。)
(四)小结:像这样结合实际情况,将一个小数某一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而求得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去尾法。
五、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一)练习六:5、6、7题
学生独立审题——判断对结果取近似值的方法——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二)补充练习:
1、现有煤32吨,如果卡车每次只能运5吨,32吨煤要几次才能运完?
2、现在布料60尺,若做一套衣服需布料16尺,60尺布料可做几套衣服?
六、联系生活,举例巩固
七、课堂小结
总结:一般生活中都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值,但有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或去尾法来取近似值。
第四篇: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五年级数学上册《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例10及相关练习学习目标:
1、经历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和回顾反思的过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计算下列各题
4.2÷0.28= 5÷6=(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之前我们学过求商的近似数,利用()法?
二、新授
自主学习课本例10
(一)小强的妈妈要将2.5kg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子最多可盛0.4kg,需要准备几个瓶子?(结果取整数)1、2、3、阅读理解: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分析与解答:分析一下数量关系,并解答。
需要准备6个瓶子还是7个瓶子呢?为什么?可以用四舍五入
法求近似数吗?
4、根据该题,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取整数。这种教师提醒: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叫“进一法”。
(二)王阿姨用一根25km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m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多少个礼盒?(结果取整数)1、2、3、阅读理解:说说发现的数学信息; 分析与解答: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
包装17个礼盒够吗?为什么?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吗?
4、根据该题,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取整数。这种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叫“去尾法”
(三)回顾与反思
1、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2、想一想现实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值来解决问题的。
三、拓展练习
1、计算用了哪种取值的方法?这四种结果可能在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25÷1.5=16.666...25÷1.5=16.67 25÷1.5≈16 25÷1.5≈17
2、美心蛋糕房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0.32kg面粉。李师傅领了4kg面粉做蛋糕,她最多可以做几个生日蛋糕?
3、果农们要将680kg的葡萄装进纸箱运走,每个纸箱可以盛下15kg,需要多少个纸箱呢?
4、一种瓶装450克的橙子粉,每冲一杯需要16克橙子粉和9克方糖。冲完这瓶橙子粉,大约需要多少克方糖?
四、作业布置
例题后面“做一做” 板书设计:
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
“进一法”: 2.5÷0.4≈7(个)“去尾法”: 25÷1.5≈16(个)
张海英 恩格贝中心小学 2014年10月30日
第五篇:《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在全员赛课中,我讲了人教版五年级《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这一课,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小数除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生活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求商的近似数。我的教学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为主,所以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在课前我设计了小数除法的计算来复习旧知。这部分实现的效果和我设计的一样,大部分孩子都能准确的完成计算。
导入部分我用了简单的故事对话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主题。在实际上课中,由于客观原因,这部分我认为进行的有点仓促,不过故事的对话也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这次的经历也让我吸取教训,课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一节课的完整也包括课前的准备,课前准备的充分度直接影响着课程的完成度。
课中我采用了学生先自主学习,解决自己能力范围内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时遗留的问题,最后的展示环节是通过集体的力量查漏补缺,形成完成的解题思路。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进行的都很好,各小组都能在组长的组织下完成探究。这归功于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组织孩子合作讨论。
在展示环节,孩子的展示在我看来,真的很惊喜,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整套的解题思路都让我感到吃惊,看来孩子的适应和学习能力很强,这更坚定了我走自主学习这条路,但是数学用语和严谨度上仍存在问题,这也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努力的方向,在课堂上尽多使用规范的数学用语,用严谨的态度传授知识从而让孩子耳濡目染形成习惯。
在点评质疑的时候,很多孩子能够通过认真听讲发现展示同学的问题,我在这个环节做的不好,我又站在老师灌输知识的思想上进行讲解,其实孩子能过通过他们的“方式”纠正展示时出现的问题,我只需要适当引导即可,我的“灌输式评讲”把孩子的积极性扼制了,从主动思考又回到了听老师说。这是我本节课最大的问题,另外我在对展示中的孩子进行点播时,我的用词上也不够严谨,这是我要提高的方向。数学要求严谨,一个数学老师的数学素养非常重要,所以我以后要多研读教材,把握教材,多读一些数学方面的书籍来提高自己,让自己更准确更精准的向孩子传播数学知识。
本节课在时间的掌控上我做的也不够好,达标检测进行时下课铃响了,此时我的反映也不够机智,在评课时老师们给了我更好的处理方式,我诚恳接受大家的建议,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的处理这种课堂问题。总之在教育教学的路上我还有很多问题与不足,正是因为这些问题与不足让我知道前进的方向,从而不断的努力,力求让我的课堂更完善更切合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