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语言表达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逐步培养学生“说”操作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操作的思维含量和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填空。
指名学生回答,并讲一讲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2倍,就是5的2倍,2个5等于10(只)的思考过程。
2.摆小棒。
老师在投影仪上摆5根小棒,然后问:老师摆了几根小棒?(5根)
提问:谁愿意到上面来摆小棒?
请一名小朋友到投影仪上来摆小棒,其他小朋友在桌面上摆小棒。
如果小朋友们摆的小棒是老师的3倍,应怎样摆?(学生继续操作。)
提问:你是怎样摆的?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
学生摆的根数是老师的3倍,就是摆5的3倍,5根5根的摆,摆3个5根,一共是15根。
板书:3个5根是15根
5的3倍是(15)
3.小结:我们刚才一起复习了有关“倍”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和探究方法的准备。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摆小飞机,认识“倍”。
师:(用5根小棒摆出一架飞机)小朋友们想不想摆小飞机呀?
(请一名小朋友到投影仪上摆小飞机,其他小朋友在桌面上摆小飞机,教师指导。)
组织汇报交流,用多少根小棒摆了小飞机几架。
学生(可能)的摆法:
用10根小棒摆了小飞机2架;用15根小棒摆了小飞机3架;用20根小棒摆了小飞机4架„„
(老师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信心。)
教师在投影上用15根小棒摆小飞机3架,也就是说15根小棒是5根小棒的3倍。接着提问:谁能说一说用10根小棒摆了小飞机2架,就是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几倍?用20根小棒摆呢?
让学生多说一说,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用小棒摆小飞机再说一说的活动,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在摆小飞机的活动中,经历了动手操作和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做所想的过程,逐渐抽象出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认识了“倍”概念,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再摆一摆,把对“几倍”的理解转化成“除法”问题。
教师用投影出示下图:
师:老师用5根小棒摆了小飞机1架,小朋友们准备用多少根小棒来摆小飞机?(15根)小朋友摆小飞机用的小棒数是老师用的小棒数的几倍?(3倍)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因为5根小棒摆1架小飞机,所以15根小棒可以摆小飞机3架,15根是5根的3倍。)
师:谁能把这15根小棒迅速地摆一摆(不用摆成小飞机样子),能够让大家一下子就看出15是5的3倍来呢?
板书:15是5的(3)倍
请小朋友在投影仪上摆出下图,并说一说。
学生:把15根小棒,每5根小棒分一份,15根里面有3个5根,所以15是5的3倍。
板书:15根里有3个5根
师:如果你们用20根小棒来摆小飞机,所用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20根是4个5根,所以20是5的4倍。)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像上面摆小飞机就是求15是5的几倍。想:1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算15÷5=3,所以15是5的3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计量单位,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板书:15÷5=3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应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成“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问题。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提高了思维质量。
3.想一想,说一说。
(1)苹果3个,梨6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算6÷3=2。)
(2)萝卜6个,茄子2个,萝卜的个数是茄子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2,用除法算6÷2=3。)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实物联想到倍数关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3)摆圆片。(动手操作,再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几倍。)
a.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8个○。
b.第一行摆9个○,第二行摆3个○。
(4)8里面有()个4,8是4的()倍
12里面有()个3,12是3的()倍
24里面有()个6,24是6的()倍
42里面有()个7,42是7的()倍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读课本第54页至55页的内容。
2.学习例3(思考回答问题)。
(1)仔细看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人数是跳舞人数的几倍”。
(3)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问题、思路引导分析解决。)
3.引导学生完成“做一做”。
4.归纳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探索。
四、巩固训练
1.练习十二第1题。
要求学生认真看图。(1)图中有些什么动物?(2)分别是多少只?(3)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4)为什么这样列式?(5)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2.独立完成第2题。
作者单位
云南师大附小
◇责任编辑:李瑞龙◇
第二篇:《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刘河中心小学张林杰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小数除法笔算、初步利用小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数学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小数除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主要让学生会解决生活中更多的数学问题。学情分析
在此节课之前的几节课内容是小数除以整数、小数除以小数的笔算,通过作业检测发现我班的学生基本已经掌握,现在要用此知识去解决双归一的问题,可能学生形成本节课的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就是归一问题的解题思路。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并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进一法”或“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3、通过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比较,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感受近似值的现实意义,结合生活实际恰当地选择“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口算除法
4.5÷9 3.6÷4 0.72÷8 0.32÷2 0.48÷3 3.5÷0.5 2.7÷0.3 5.6÷0.7 6.3÷0.3 2÷0.5
(二)笔算除法 6.3÷14 12.6÷0.28(个别板演——集体订正——纠错)
二、“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
(一)出示问题:
买12个苹果花了19.4元。一个苹果大约多少钱?
(二)学生独立解答 学生出现4种答案:
1、=1.61666……
2、≈1.62
3、≈1.6
4、≈2
(三)同桌讨论:答案精确到哪一位?为什么?
(四)明确: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根据需要,取结果的近似值。
(五)说明取商的近似数时用了什么方法。——四舍五入法。
三、“进一法”求商的近似数
“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玻璃瓶可以装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子?“
(一)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列式解答。
(二)指名板演。学生出现3种答案: 1、6个 2、7个 3、6.25个
(三)针对不同答案集体讨论:你觉得哪个答案合适?(6个还是7个?)为什么?同时明确横式上答案的写法。
(要求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明确瓶子的个数取整数,按四舍五入法应舍去25,但实际6个瓶子不够用,因此瓶子的个数比计算结果多1个。)
(四)明确6.25中的0.25是0.25个瓶子,而不是0.25千克香油。师:那到底剩了多少千克香油呢?
——0.1千克(可用验算的方法证明:6×0.4=2.4 2.5—2.4=0.1)
(五)小结:像这样结合实际情况,将一个小数某一位后面的位数直接舍去并向前一位进一而求得近似数的方法叫进一法。
四、“去尾法”求商的近似数
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请同学读题
(一)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二)老师巡视。学生出现3种答案: 1、16.666…… 2、16个 3、17个
(三)小组讨论:你觉得哪个答案合适?(16个还是17个?)为什么?
(要求:组织学生讨论,强调以理服人,使学生明确,礼盒数取整数,16.666…按四舍五入法本应进1,但实际包装时,红丝带不够包装17个礼盒,因此礼盒数应去尾取整。)
(四)小结:像这样结合实际情况,将一个小数某一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而求得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去尾法。
五、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一)练习六:5、6、7题
学生独立审题——判断对结果取近似值的方法——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二)补充练习:
1、现有煤32吨,如果卡车每次只能运5吨,32吨煤要几次才能运完?
2、现在布料60尺,若做一套衣服需布料16尺,60尺布料可做几套衣服?
六、联系生活,举例巩固
七、课堂小结
总结:一般生活中都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值,但有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或去尾法来取近似值。
第三篇: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五年级数学上册《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例10及相关练习学习目标:
1、经历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和回顾反思的过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计算下列各题
4.2÷0.28= 5÷6=(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之前我们学过求商的近似数,利用()法?
二、新授
自主学习课本例10
(一)小强的妈妈要将2.5kg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子最多可盛0.4kg,需要准备几个瓶子?(结果取整数)1、2、3、阅读理解: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分析与解答:分析一下数量关系,并解答。
需要准备6个瓶子还是7个瓶子呢?为什么?可以用四舍五入
法求近似数吗?
4、根据该题,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取整数。这种教师提醒: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叫“进一法”。
(二)王阿姨用一根25km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m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多少个礼盒?(结果取整数)1、2、3、阅读理解:说说发现的数学信息; 分析与解答: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
包装17个礼盒够吗?为什么?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吗?
4、根据该题,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取整数。这种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叫“去尾法”
(三)回顾与反思
1、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2、想一想现实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值来解决问题的。
三、拓展练习
1、计算用了哪种取值的方法?这四种结果可能在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25÷1.5=16.666...25÷1.5=16.67 25÷1.5≈16 25÷1.5≈17
2、美心蛋糕房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0.32kg面粉。李师傅领了4kg面粉做蛋糕,她最多可以做几个生日蛋糕?
3、果农们要将680kg的葡萄装进纸箱运走,每个纸箱可以盛下15kg,需要多少个纸箱呢?
4、一种瓶装450克的橙子粉,每冲一杯需要16克橙子粉和9克方糖。冲完这瓶橙子粉,大约需要多少克方糖?
四、作业布置
例题后面“做一做” 板书设计:
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
“进一法”: 2.5÷0.4≈7(个)“去尾法”: 25÷1.5≈16(个)
张海英 恩格贝中心小学 2014年10月30日
第四篇:用除法解决问题教案
用除法解决问题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相关的练习题。教材分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课标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除法,理解和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除法计算进行教学的。教材中引导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理解是已知什么,要求什么,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设计理念:本节课是除法应用题(一步计算)教学,也是学生初步接触除法应用题,因此会分析除法应用题题意尤为重要。在教学时,首先应让学生知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教会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教师讲解,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强调单位名称的书写。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小棒、圆片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3、使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及时验证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难点:明确平均分的两种分法的联系和区别。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蚕宝宝吗?下面老师带大家去参观一下 王小明同学在生物兴趣小组学习养的蚕宝宝,他正准备给蚕宝宝分“家”呢,我们去帮帮他好吗? [设计意图:以小朋友喜爱的小动物-----蚕宝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第1题。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小明养了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师:已经知道了什么?让我们求什么?
生:知道小明要把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问题是每个纸盒放几只。
师:说得真好,我们在分蚕的时候,最关键是怎么分? 生:平均分。
师:对,实际上就是平均分的问题,请讨论一下,如何用平均分的知识说一说这道题目的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生:这道题的意思实际上就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多少?(课件出示)
师:你能完整的用平均分知识来解释这道题目的意思,我真替你高兴。谁还愿意再说一遍?
生:15就是15只蚕宝宝,平均分成3份是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而每一份就是每个纸盒放几只。
师:你说得真清楚,谢谢你。师:会计算吗?
学生独立完成,并请一生上黑板板演。学生板演:15÷3=5 师:5表示什么意思? 生:每个纸盒放5只。
师:对,也就是求每个纸盒放几只。教师板书:每个纸盒放几只?
师:这道算式我们要加上什么就更完整了? 生:单位名称“只”。
师:这位同学计算的对吗?(学具操作,同桌合作验证)预设:
生1:对的,因为每一盒5只,3盒就是15只。(课件演示)
生2:我是想乘算除的,因为三五十五,所以他做的是正确的。„„
师:口答:每个纸盒放5只。(课件出示)
2、教学例3第2题。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如果这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条件和问题还一样吗?
生:不一样,知道15只蚕宝宝,每5只放一个纸盒,求的问题是一共要几个纸盒。
师:它是平均分吗?
生:是的,因为每个纸盒都是5只。师:求要用几个纸盒,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教师板书:要用几个纸盒?
生: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计算。(课件出示)学生独立计算,请一生上黑板板演。学生板演:15÷5=3(个)师:对他的板书你有什么评价? 生:写上了单位名称“个”
师:是的,这里的单位和上一题不一样了,希望同学们在解题时 注意单位。
师:知道他是怎样计算的吗?(让学生学具操作验证)预设:
生1:3个纸盒,每个里有5只,一共有15只。(课件演示)
生2:因为三五十五,所以15除以5等于3。„„
课件出示:口答:要用3个纸盒。
[设计意图:通过对平均分两种意思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分析题意,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比较例3两道题的异同点,进一步深化理解。课件出示两道题目。
师:上面两道题,你能发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1)分小组讨论、交流。(2)汇报讨论结果。
预设:生1:不同点:第一题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第二题是求15里有几个5。相同点:都是用除法计算。
生2:都是利用三五十五这个口诀求商的。生3:它们的单位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两种情况的实际应用。]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4页练习五的第4题。(课件出示,学生口答)
2、教材第24页练习五的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请两生上台板演,教师评讲。)
3、教材第25页练习五的第8题。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引导学生用平均的知识说出题目的意思,同时课件出示计算过程和答案。)
4、教材第25页练习五的第9题。(学生口算,课件呈现。)
四、总结收获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都有哪些收获?(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解决有关平均分的问题的方法
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
(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每个纸盒放几只?
要用几个纸盒? 15÷3=5(只)
15÷5=3(个)总数÷份数=每份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异同点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我认为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认真审题,首先让学生读题,找准条件和问题,接着要求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利用平均分的知识概括出应用题的意思。其次,还应侧重引导学生比较两题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解决有关平均分的问题的方法:“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本节课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应多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时予以指导。教学后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开始有了一定的心理和思维定势,那就是遇到什么问题后,都想用除法解决,即便是上个学期耳熟能详的乘法应用题,也有个别学生会用除法去解决。另外,学生对于单位名称的书写有时不够准确,这些都说明学生对题意的分析和理解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五篇:《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回民学校 郝佳
一、教学内容
课本67页例5及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熟悉的事例地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地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并能够结合商和余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正确含义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四、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用具
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等
六、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导入口算(出卡片,说得数)
2、解决问题。
学校食堂买来了23棵大白菜,每筐装6棵,可以装几筐?还剩几棵?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有余数除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5,出示教材。(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师:从教材的题目中,你们知道了哪些有效信息呢?同学们,想一想,“至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最少的意思,要想租的船最少,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师:该怎么解答呢?
(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4,应该用除法解答。)22÷4=5„„2 师: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
在讨论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5表示船的条数,单位写条,2表示剩余两人,单位是人。
小结: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和我们解决的问题有关,写的时候要静心思考。
(板书)22÷4=5(条)„„2(人)(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他们至少需要租多少条船。是5条吗?那余下的2人怎么办呢?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集体反馈。
预设:生1:安排5条船不够,剩下的2人坐不下。生2:多出2人,应该再租1条船,一共要租6条船。总结:在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有剩余的情况,余下的不管多少,都要给商再加上一个1。
(3)师:同学们真厉害!想想刚才我们的解答正确吗?
每条船最多坐4人,5条船最多坐20人,多余的2人也要有船坐,所以6条船肯定能坐22人。解答正确。
2、做一做 完成第2小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师:用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就是求10里面最多有多少个3。(2)学生独立解决:
10÷3=3(个)„„1(元)交流讨论:这里的余数1该怎么办?
学生交流,最终形成认识:余下的1元买不到1个面包,10元只能买3个面包。不管余1元、余2元,都只能买3个面包。这里的余数应该舍弃。
(3)师:同学们,请仔细比较这两道题,思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预设:两道题都有余数;
第一道有余数,不管余数是几,都给商加上“1”,第二道题,不管余数是多少,都舍弃,不加“1”。
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时候需要加“1”,什么时候不加“1”呢? 小组讨论交流。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仅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问题,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取舍与安排,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4)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解答并说说理由。
(三)、巩固提高
1.提高练习:学习之友的练习题()里最大能填几?()×7<36()×9<70()×8<81()×7<22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