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估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估算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教材通过“购买两件商品,500元够吗?”这个问题提出了估算的问题,这是估算教学的起点。安排于此,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学生在之前学习了近似数,有了估算的知识基础;二是学生现在接触的数都比较大,现实中有估算的必要;三是学生还未学过万以内数的计算,不会出现先精确计算再为估算而估算的现象;四是将估算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将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体现其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对于先把数估为整百的近似数再口算,学生没有太大问题,但怎样估合适或者正确,缺少判断的标准。教学中,应紧紧抓住估算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要引导学生在反思中体会自己的估算能否解决问题,以此为调整估算方法的标准。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学会用加、减法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
2.通过对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使学生懂得应根据具体问题及数据特点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估算意识,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学生的推理与判断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初步感受估算的价值。
教学重点:学会用加、减法估算解决问题,体会算法多样化。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估算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估算的意识。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数字卡片(用卡片出示数字),你能利用之前学习过得知识来告诉我们,这些数字卡片上的数更接近哪个整百、整千数吗?
比如引导学生说出:589更接近600.(指名学生说,然后开小火车)师:真是会学习的好孩子。你们喜欢逛超市吗? 生:喜欢
师:让我们一起去超市看一看!
二、新授
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
1.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师根据学生回答贴情境图:电话机358元 电吹风218元 500元够吗?
2.师:“500元够吗?”是什么意思? 生:500元够不够买这两样商品? 师:要怎样解决呢?
生:可以把它们的价钱加起来,再和500元做比较(精确计算,学生自己在作业本上写一写精确计算的过程)
3.根据具体情境学生不会算的情况|创设小明不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的情景,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够不够? 生:我们可以把它们的价格估一估,用近似数来计算。
师:用钱数的近似数计算,再来判断带 500元钱够不够。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估算”,这节课我们就用估算解决问题。板书:估算
4. 500元够不够,我们就要找到每件物品价格的近似数,先请大家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汇报
预设一:358—300 218—200 所以300+200=500 师:还有谁是这样想的?再指2到3人说
小结:我们刚才都把价钱估小了,把358估成300,把218估成 200,再算出结果是500,在估小了的情况下都已经得500了,那实际的钱数一定超过了500,所以带500元不够 板书:
358>300 218>200 300+200=500 358+218>500 答:带 500元不够。师:有不同的方法吗?
预设2:358—400 218—300 400+300=700 师:有谁和他想的一样的吗?你们怎么想的?
生:把两个数都往大了估,结果是700,而实际的结果肯定比700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58<400 218<300 400+300=700 358+218<700(400+300=700,把两个数都估大了,结果是700,实际的结果肯定小于700,小于700的数有很多,这个范围很大,而500也在小于 700的范围之内,所以不好确定。)400+200=600(给的钱数是500,比较少,而 400比 358多很多,200比 218少很多,结果不能确定是接近500还是接近600,所以不能确定答案。)360+220=580(也是估大了)358+218=576(你已经掌握了三位数加三位数的方法了,真棒!大家看,准确结果是 576,大于500,与我们的刚才的结论是一致的)师:同学们,现在有这么多的估算方法,你想说点什么呢?(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归结提出方法1能正确解决问题,为什么更喜欢第一种方法呢?
生:利用估算解决问题更快更方便!5.这道题解答正确吗?谁来检验一下。
生:500减300才得200,500减300多,得数一定比200小,不够买电吹风的,所以解答正确。
6.既然带 500元不够,那现在带 700元够不够呢?同桌讨论一下。(指名回答,师板书)师:谁来检验一下这种做法对不对?
师:课件出示两个问题观察并回答,为什么带 500元时把钱数估小了,而带700元时要把钱数估大呢?
小结:我们在用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以及数据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估计方法,如果两个数估小的情况下都不够,那肯定不够;如果两个数估大的情况下都够,那肯定够;如果一个估大一个估小的情况下,不一定。
三、练习
师:大家都已经掌握了估算的方法,那我们继续用估算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大家请看。
1.实验小学报告厅共有 600个座位,学校三个年级各有二百多学生。如果三个年级的学生同时来报告厅听讲座,能坐下吗?至少要有多少个座位才够坐呢?
师:谁大声读题。请同学们找到已知条件和问题。怎样解决呢? 追问为什么把二百多看成 200?
看来,报告厅坐不下三个年级的学生,至少要有多少个座位才够坐呢? 汇报交流。
椅子数看少了都够 用,实际才一定够用。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
这节数学课我们初步学会了用加、减法估算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道了要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以后我们还会继续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互评,自评
五华区红旗小学德润校区
曹会菊
第二篇:二年级用估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一: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估算》教案
估算教学设计
楼雅楠
【教学内容】
教材第~页
【教材分析】
例5教学估算,以情景图为背景,教材给出了两对学生的不同解答策略,使学生体会到,计算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会不同。
【学情分析】
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课程标准》在计算教学方面强调的内容之一。随着计算内容的进行适时安排一些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是本套教材的一个特点,二年级上册在100以内的加、减法中已经正式出现过估算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结合几百几千的加、减法,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加减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难点: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教具和学具】
多媒体课件、卡片、小字本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引入估算
师:同学们,昨天张老师给小朋友们听写词语,小明写了两面(出示某个同学的听写本),猜一猜,他大约写了几个词语?
生预设:···
师:你为什么猜···呢?
生预设:因为我写过这样的听写本,我的听写本上一面大约有···个词
师:说得不错。在实际生活中,有好多不需要精确计算出结果的问题。人们唱唱用估算解决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估算。(出示课题)
二、学习估算,解决问题
1、观察,收集信息。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第98页例5)。这张统计表大家还熟悉吗? 生:熟悉。
师:这是昨天我们看到的胜利街小学二年级的同学收集矿泉水瓶情况的统计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新的信息吗?
生预设1:我发现这张表比昨天那张表多了第三周、第四周的统计数量。
生预设2:我从这张表上知道了同学们第一周到第四周每周手机矿泉水瓶的数量。生预设3:我发现第四周比第三周收集得多。
······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你能根据统计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能。
师:好!谁来提问?(板书学生的提问)
生预设1:第二周比第一周多收集了几个?
生预设2:第三周和第四周一共收集了几个?
生预设3:第三首比第四周少收集了几个?
······
师: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都会解答吗?
生:会。
3、提出估算问题。
师:很好!小精灵聪聪也提了一个问题,我们来看看!(课件出示聪聪提出的问题:第三、第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师:聪聪的问题与生2提出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生:聪聪提出的问题是“大约”多少个。
师:想想看,聪聪提出的问题需要精确计算吗?
生:不需要。
师:我们只需要估算出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多少个就可以了。
4、估算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先自己估算,再同桌交流。
师:谁来给大家讲讲,你是怎样估算的?
生预设1:192接近200,219也接近200,200+200=400,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400个矿泉水瓶。
生预设2:192接近190,219接近220,190+220=410,那么,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410个矿泉水瓶。
······
师:同学们都非常爱动脑筋。大家说一说,这几位同学估算的方法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估算的结果呢?
生: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生预设:有的估计得精确,有的粗略。
师:说得不错,你认为这几个估算结果中哪个更精确些?
生:第二种。
师:我也赞成你的意思。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把192看作190少算了2,把219看作220多算了1,190+220=410比精确计算只少了1个。
师:说得真好!这几位同学估算的方法和结果都是合理的。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合理就可以采用。
5、尝试用估算解决问题。
师:我们接着看屏幕。这儿有个新问题(课件出示问题)。请一起读一读。
生:如果每500个送一次,大约再收集多少个又可以送一次?
师: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预设1:我用500-400=100,那么大约再收集100个,又可以送一次。生预设2:我用500-410=90,那么大约再收集90个,又可以送一次。
······
生预设:把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方便估算。
师:我们再看看黑板上这些同学们最初提的问题,老师在每个问题上都加了一个大约,你们还会解答吗?(集体交流)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能提出问题,还会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应用估算,解决问题
1、帮小花猫解决问题。
师:现在请大家来帮助小花猫解决问题吧。秋天来了,小花猫为了过冬,晒了好多鱼(课件出示100页第5题)。现在,鱼晒好了。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花猫收鱼,好吗?
生:好。
师:小花猫准备了两个筐(课件出示筐)。谁能告诉大家小花猫的要求是什么?
生:鱼身上有算式,把得数比500大的鱼放在左边的筐里,得数比400小的鱼放在右边的筐里。(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师:最后还剩两条呢,为什么不收呀?
生预设:619-203大约是420,258+171大约是430.这两个数比400大,比500小。师:原来是这样,老师再准备一个筐(课件出示新筐),把这两条鱼收进去好不好。
2、帮小明解决问题。
完成第100页第6题(先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你是怎样进行估算的。)
3、帮妈妈解决问题。
师:接下来,请你们帮妈妈解决一个问题(出示第100页第7题)。自己先估计一下,再与同桌交流。
生预设1:我估算的结果是440(250+190),那么400元买这两样东西不够。
生预设2:我估算的结果是420(240+180),那么400元买这两样东西也不够。
生预设3:我估算的结果正好是400(200+200),妈妈可以拿400元买这两样。
师: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几种不同的答案呢?拿400元买这两样东西究竟够不够呢? 生预设:245+187=432(元),也就是说买这两样东西要432元,400元肯定不够。师:刚才生3估算400元购买,问题出在哪了呢?
生预设:她是把245看作200,少看了45,把187看作了200,多看了13,这与实际价钱相差太多了。
师:说得非常好,估算的方法虽然多样,但要学会判断结果的合理性。结果与实际相差太多,就容易出现上面的问题,增添许多麻烦。要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估算策略。就比如买东西时,带的钱应该多一些,把价钱估得多一些,这样就不怕钱不够了。
4、完成第100页第8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最后集体交流估算方法)
四、总结
师: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收获吧!
生预设1:我学会了加减法的估算。
生预设2:估算时,把这些数看作接近它的整百数或者几百几十的数,再加减。
生预设3:估算后要判断结果是否合理,不合理的就要调整。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真不少!希望同学们能把所学的估算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篇二:二年级数学上册估算教学分析与教学设计
《估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98页
教材分析:《义务课程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二年级上册在100以内的加、减法中已经正式出现过估算的教学内容,通过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和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二年级下册的估算教学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整百或几百几
十)进行估算,体会估算的意义,培养估算意识。
学情分析:二年级上册在学习百以内数的加减法一单元时,第一次正式学习估算,学生初步认识了估算,初步了解估算的意义,初步认识了估算的方法。但是通过这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估算意识、学生在解决相关问题时是否能自觉运用估算?对此,我们课前进行了调研。
调研题目1:问题调查:从估算的基础、生活经验、情境的选择三方面设计了调查问题:①你了解估算吗?②你认为估算有用吗?③什么时候会用到估算呢?
其中第二个调查问题,80%的学生回答说估算有用,但是只局限于做题的时候。而第三个调查问题显示,有大部分的学生不能主动的进行估算,而是当教师或题目中有要求时,被动地运用估算。
调研题目2:调查学生对估算的意识、方法掌握的情况。
(暖瓶:28元 水壶:43元 水杯:24元
要买暖瓶和杯子,一共大约需要多少元?)
通过调研结果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选择正确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从整个前测的数据看,尽管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从开始接触计算到现在一般都是准确计算。没有估算的主动意识,只是被动的为了估算而估算(题目要求估算就估算、老师让估算就估算)。
学生年龄小,很少有机会去独立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就连常用到估算的购物、算账的实践机会也极其少,甚至是没有。根据对课标和教材及学生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估算的意识,并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
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培养学生主动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估数游戏,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估算了,你能帮老师估一估这些数大约是多少吗?
1、一件上衣399元,大约是多少元?
2、一箱水果重104千克,大约是多少千克?
3、一艘轮船能载客859人,大约是多少人?还可以估成多少人?
4、小明家离学校734米,大约是多少米?
5、小亮一分钟拍球123个,大约是多少个?
6、学校新买来867本书,大约是多少本?
7、一个暖水壶28元,一个杯子23元,买这两样商品,一共大约需要多少元? 师:这是我们之前学过的估算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估算。(揭示课题:估算)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估数游戏,唤醒学生对近似数和估算的记忆。同时后两题注重了对估算单位的渗透。)
二、通过购物情境,渗透估算单位
1、师:小朋友们,周末的时候乐乐和妈妈去逛超市,她看上了这两样商品,你能帮忙估一估,大约要花多少钱吗?我们要先算算这两样商品的总价钱,怎样列式呢?
生:219+192 师:要很快知道这两样商品一共多少钱,你是准确计算呢还是估算呢?谁能很快的估一估,大约要花多少钱?把你的结果写在练习纸上。
2、汇报
(学生说,教师板演)
生1:把219估成200,192也估成200,200+200=400,大约要花400元。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明白:把219看作200,192看作200,200+200=400)
这样做可以吗?谁也是这样做的?你能再说一说怎样想呢?(多找几名学生重复说过程)
师:(指着219+192和200+200=400的算式)这位同学把每个数都看成了200,也就是以“百“为单位,把每个数都看作“整百数”进行估算。(教师重音突出“以百”为单位)还有不同的吗?
生2:可以把219 估成220,把192估成190,220+190=410,所以大约要花410元。
师:哎?这个同学是怎样想的?谁听懂了,看明白了?(指名)请你说说他是怎样想的?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询问生2是否和他的想法一致)还有谁听懂了这位同学的想法?指名回答
这样做可以吗?
师:(边指着相应的算式,边说)第一个同学是把这两个数看作整百数,这个同学是把它们看作„„(如果学生能接上说最好,如果学生接不上,教师直接说)
师:看来,我们也可以以“十”为单位,把每个数都看作“几百几十”进行估算。(教师重音突出“以十为单位”)
(预设:生3:还可以把219估成220,192估成200,220+200=420,所以大约要花420元。生4:老师,还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192估何曾190,219估成220,190+220=410,所以大约要花410元。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真棒,连四舍五入的知识都学会了,你在哪知道的“四舍五入”
生:辅导班
师:老师真佩服你爱学习的精神。
生5:我计算了一下,219+192=411,大约是410元。
师:小朋友们,看这道题目,有必要精确计算吗?我们是不是算出一个大约的范围就可以了呢?)
这一环节去掉,把后面大估的情境放到此处。
(修改理由:这个情境没有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不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小结
师:同学们,看,这么一道小小的估算题目,我们竟然想出这么多的办法。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可以以“百“为单位,(重点突出)把每个数都看作“整百数”,也可以以“十”为单位,把每个数都看作“几百几十”进行估算,(手势配合)这些估算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4、感受估算单位
师:小朋友们,老师在同学们估算的同时悄悄地计算出了精确结果,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板书:411元),看到这个结果你们又有什么想法吗? 生:410这个结果最接近411,,只差一个数。
师:对啊,他是怎么估得呢? 篇三:二年级下册估算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
加、减法估算(教材第98页例5,练习二十第5—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综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情站境中,掌握加减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教学难点:
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教学准备:教材第98页主题图。
一、课前导入
1、创设情境
师:今天羊村要举办一个开心派对,羊羊们邀请我们班里的每一位小朋友参加,但是,必须先通过下面的三关,从老师手中得到小红花才能接受邀请,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2、复习近平似数
说一说下面数的近似数。43 98 703 629 683 1298 7008
3、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知道了要想求得近似数,可以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
二、新课导入
1、出示例5 师:进入第二关,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
⑴出示第一个问题(学生回答)
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想想如何解答?192+219 ⑵出示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两道问题,你能发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⑶比较两个问题,并发现不同的地方
师:大约就是约等于,在计算过程中不需要计算出准确的答案,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加、减法估算)师:要求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应该怎样列式?
2、板书1192 + 219≈(400)(整百数)
(200)(200)
师:
1、首先请同学们分别找出192和219的近似数是多少?(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解答)
师:192接近200,219接近200
2、然后再求出这两个近似数的和是多少?也就是我们最后估算的结果是多少?
3、最后用约等号连接(为什么用约等号来连接呢?区别=和≈)(引导学生掌握估算出最后得数的三个步骤)
师:请同学们注意老师是怎么写这个约等号的。
板书:≈(教师教学如何书写约等号)
师:我们来看看最后估算出的结果400是一个什么数?
生:(整百数)
师:刚才我们通过看这两个数的十位,找出它们的近似数在求和,估算出的结果是一个整百数,现在我们在来看看,为了让估算的结果更加精确一些,我们还可以看这个数的()位来找出它们的近似数? 生:看个位
3、板书2 192 + 219≈(410)(整十数)(190)(220)
⑴师: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2人一组讨论你是怎么估算出这个得数的?
⑵教师提问个别学生,学生汇报结果。
⑶师小结: 我们可以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看这个数的(个位)来找出它们的近似数; 192接近190,219接近220 ⑷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为什么算式一样,但估算的结果却不一样?(学生2人小组相互讨论)
引导学生认识估算的结果410比400更精确些。
4、小结
当我们看这个数的十位取它的近似数时,估算的结果是一个整百数;为了让估算的结果更加精确,我们还可以看这个数的个位来找出它们 的近似数。
5、课件出示练习题:382+246≈()(学生独自完成,老师指名学生完成)
估算成整百数 估算成整十数
382 + 246 ≈()382 + 246 ≈()
()()()()
6、拓展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有关估算的问题呢?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将问题写在小卡片上。
7、谁来做做“小老师”。(指名学生说说小组讨论完成的结果)
8、出示幻灯片:两道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尝试完成。问题
1、————————————————?
解答————————————————。
10、小结
三、巩固提高。
1、估一估
请学生来回答你是如何解答的。(让学生说出完成估算的三个步骤)
2、“火眼金睛”p100
3、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冷饮店叔叔第二天两种冷饮的进货情况?(矿泉水比冰棍卖的少,第二天冰棍要多进些)
四、全课总结。
第三篇:用估算解决问题
用估算解决问题
课题
用估算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遵循了知识的迁移效力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了解和掌握新知。
1.加强估算与实际生活中的联系。
通过幼儿园分苹果的情境引出估算问题,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估算与生活的联系。
2.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估算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要求整齐划一。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学习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习重点
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收集资料的信息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1.提问:我们学校三年级大约有多少名学生,全校有多少位学生?你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多少时间?
1.独立思考,联系实际回答问题。
2.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
1.算一算。
20+350=
500+300=
320+190=
2.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只需要一个大概的数字就可以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估算。
480+200=
550+300=
340+500=
120+680=
2.估一估。
(1)308+154≈()308接近(),154接近()。
(2)一个数大约是589,另一个数大约是324,它们的差大约是()。
3.一台抽烟机589元,一口电饭锅287元,妈妈有900元钱,买这两样商品够吗?
答案:589≈600
287≈300
600+300=900(元)
答:买这两样够。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课件展示例题:一到三年级来了223人,四到六年级来了234人。巨幕影院有441个座位。六个年级的同学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1)从题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2)你知道用哪种运算解决吗?
2.引导学生进行估算。
(1)把算式中的加数看成什么样的数才便于口算出得数。
(2)算式能用“=
”连接吗?
小结:估算出的得数不是准确数,不能用“=
”连接,应该用“≈”连接,“≈”叫约等号。
1.(1)读题,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寻找信息。
(2)列出算式:223+234。
2.小组合作,尝试估算。
学生1:223≈220
234≈230
220+230=
450>441,坐不下。
学生2:223≈220
234≈240
220+240=
460>441,坐不下。
3.交流方法:分析哪种更合适。
4.得出结论:估算时要把数看成与之最接近的整百或几百几十数。
3.引导比较估算方法,哪种方法好要视情况而定。
4.小结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方法。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方法:把每个三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再进行计算,取整百数还是几百几十数,要视情况而定。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7页第6、7、8题。
独立完成。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充分感知估算的作用。
切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中关于估算的例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验到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
2.估算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要求整齐划一。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进行估算。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四篇:用估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潘夏微)
用估算解决问题
宝源小学
潘夏微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70页例7及相关内容。
教材分析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70页的教学内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是通过把两、三位数看成整
十、整百的数来计算的,教材通过创设一个需要估算的实际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进而找出可以把这个数看成最接近的整
十、整百的数来估算的方法。这样的安排既能够使学生提高口算能力,又能够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乘法估算方法。
学情分析
在前面学生已基本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其应用和两位、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其应用的相关知识,在三年级中,大部分学生对乘法 口诀能熟练掌握,小部分学生口算速度比较慢,个别学生口诀还不太熟练。问 题最大的是估算,在做计算题目的时候,很多学生往往很少进行估算,部分学 生觉得列竖式计算还进行估算很烦,没有养成估算的习惯。很多题目学生口算 就算出来了,学生根本不需要估算,后面一些例题中,很多题目也无需估算,但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总是人为地要求让学生估算,然后笔算,久而久之,学生似 乎对估算有一种腻烦心理。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值得关注的。所以教师应创设一些 需要估计的生活情景让他们有所感受,这是非常必要的。只有经过长期的体验,才能培养起他们的估计意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出估算的思路。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学重点
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教学难点 明白估算的思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估算能力。
突破方法
教法:情境创设法、引导法、比较法。学法:合作、交流,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游戏卡片。
教学策略与手段
《课标》中指出,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当选择符 合儿童心理特征的素材。例如选择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选用图文并茂、生动 有趣的素材内容,相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应该创 设运用估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体会估算的意义,形成和 掌握估算的技能。在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探索和尝试不同的估算方法,发展学 生灵活运用不同计算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 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教”将要做到: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鼓励探索、引导发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游戏,看卡片。说出下面各数接近哪个整十数或整百数? 61、57、388、404、67、476。
问:运用什么方法找近似数?(“四舍五入”法)
2、口算。
80×2=
3×90=
6×300=
700×6=
8×400=
500×8=
二、情境导入
1、师说:学校准备组织大家去参观航空展览,一起去看看将会遇到什么数学问题。(出示第70页的情境图)
老师带着29个同学去参观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按解决问题的几个步骤引导学生分析题目。阅读与理解:阅读图意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请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买门票一共要付多少钱?)(运用精确计算解决问题,板书:29×8=)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例7的问题)上面的问题改为:带250元买门票够吗? 分析与解答
讨论:怎样解答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说运用精确计算,有的说出估算。)
把导入题算式中的等号自然地改为约等号,板书:29×8≈240(元)指导读算式,介绍约等号的读作和写法。
(由于29×8是大约等于240,不是一个精确值,我们就不能用等于号来表示,而用≈,跟老师一起书写“≈”,约等号弯弯的像波浪一样。读作“约等于”,它表示计算的结果是不精确的,是估算时用的一种符号。)
问:怎样计算29乘8约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
因为29很接近30,所以把29看作30,30乘8等于240,所以 29×8约等于240。(板书。)
类似这样,在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不需要我们进行精确的计算,估算一下就可以了,这样做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呢!(出示课题。)
回顾与反思
29张门票看成30张只需240元,所以带250元肯定够了。
2、想一想:如果92人参观,带700元买门票够吗?带800元够吗? 生尝试独立解答,师巡视辅导后全班交流。
92×8≈720(元)92元>90元,92×8>700(元)
不够。(90)
92×8≈800(元)92元<100元,92×8<800(元)
够。(100)
小结: 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什么时候需要进行精确计算,什么 时候需要估算;估算的过程中什么时候需要估大,什么时候需要估小,这些都要由题目中已知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决定。
四、巩固练习
(一)题组。【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解题方法去解决问题。】
1、(书第70页做一做)王伯伯家一共摘了180千克苹果。一个箱子最多能装32千克,6个箱子能装下这些苹果吗?
2、每包稻谷重58千克,8包大约重多少千克?
3、一辆小汽车每小时行驶的速度大约是72千米。按照这样的速度,行驶5个小时大约能行驶多少千米?(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答案。)
A.72×5=360(千米)
B.72×5≈350(千米)学生完成后集体讲评。
(二)竞赛。【对比估算与精确计算两种解题方法的意义与作用。】
把例7改为:三年级共有63人去参观,买门票500元钱够吗?
第一二大组学生用估算方法计算,第三四组用精确计算方法计算。对比计算的准确率与速度。这道题在估算时,往大估或往小估计算结果都有不确定的因素,反而比进行精确计算要慢。
小结:有些问题用估算不能迅速解决时,也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或者在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有关人民币的内容要估算时,通常会把数估大一些。
五、课后小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在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时,可以把多位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再和一位数相乘,估算算式要用到约等号。
六、布置作业 练习十五第1-4题。
七、板书设计
用估算解决问题
阅读与理解 29×8≈240(元)
分析与解答 约等号
回顾与反思 29×8<250(元)
答:带250元买门票够。
92×8≈720(元)
92×8≈800(元)(90)
(100)92×8>700
92×8<800 答:带700元买门票不够。
答:带800元买门票够。教学反思:
《标准(2011年版)》中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另一方面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且通过选取不同的估算策略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从二年级上学期开始,教材开始安排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学生也初步接触估算的方法。但学生估算意识非常薄弱,估算技能比较欠缺。在平时的教学行为中,我们只是将估算停留在嘴上,当题目的要求中出现要求学生估算的时候我们才会去关注这个问题,否则教师和学生都很少关注。而在平时的教学中,估算的用处是很广的,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怎样能够让学生对估算敏感起来?学生的估算意识如何培养?本课在突破用估算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创设生活情境,突破估算教学的难点
从计算方法的角度来看,学生长于精确计算,估算意识淡薄,对估算的作用与价值,没有真实的体验与感受,在认识和行为上都感到“不习惯”,常常为估算而估算。因此,我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乘车人数、购买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等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估算,不仅让学生初步了解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思路,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悟精算与估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估算的价值。真正突破了估算教学难点,即由单纯的技巧性训练转变到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估算的作用和必要性
教材在编排估算时,创设了适当的问题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估算的作用和必要性,但教师在教学时还是要巧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例7时,如果直接出示例题的问题,很多学生都直接进行精确计算,然后老师再教学估算的格式和方法,这样孩子对估算的作用感受不大。本课现在改为先解决“买门票一共要付多少钱?”的问题,自然转换问题为“带250元买门票够吗?”,学生会对两个问题加以对比分析,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不需要我们进行精确的计算,估算一下就可以了,从而体会估算方法的作用和应用背景。
三、精心设计练习情境,优化估算方法和解题策略
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问题和数据的特点灵活选取估算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体会估算的意义和作用。同时还要让学生初步体会有些问题用估算不能解决时,也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或者在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
例如例7中出现的问题都能利用估算方法去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体会不同的估算策略和方法。在练习环节,老师设计了题组练习,让学生辨析什么时候需要进行精确计算,什么 时候需要估算;估算的过程中什么时候需要估大,什么时候需要估小,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解题方法去解决问题。竞赛题:把例7改为:二年级共有63人参观,买门票500元钱够吗?让学生体验到这道题在估算时,往大估或往小估计算结果都有不确定的因素,反而比进行精确计算要慢。从而发现有些问题用估算不能迅速解决时,也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或者在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有关人民币的内容要估算时,通常会把数估大一些。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前,我到包含丰富资源的“荔湾教育”资源平台上查找与本课相关内容的课件、练习资料,认真学习后,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对平台上的课件进行重新设计,在“备课”中编辑课件内容。下阶段将继续学习的平台的使用功能,力求突破技术难关。例如:在资源平台里编辑课件时,如何直接输入“×”、“≈”等的数学符号?如何让“备课”里编辑好的课件,到“授课”时不会出现文字、图案偏离位置的现象。
估算的应用很广泛,在加、减、乘法计算中的检查得数要用到估算,在除法计算中的试商要用到估算,放学路上要用的时间也要用到估算,购物时用到估算的更多。估算是精确计算的基础,估算也是精确计算的补充。估算教学只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学估算的欲望,才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得估算的方法和策略。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去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估算题材,为学生积极搭建估算的平台,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估算,自觉形成估算的一种习惯,有力的促进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培养。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用估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用估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2、4题。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估算,初步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加强变式与比较,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3、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验估算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
1、引课:老师知道同学们在十一长假中安排了许多丰富多采的活动。小明一家非常喜欢旅游,他们来到了首都北京的一座公园。在公园售票处,小明遇到了一群也想去公园参观的孩子,共29人,每张门票8元,他们带了250元钱,够吗?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例2: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分析问题。
(1)认真读题,独立思考。说一说: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
(2)分析问题,建立联系。“带250元钱够吗?”指的是够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指的是250元钱够不够买门票。
(3)理解了题意,我们来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来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指名说,学生可能说出用乘法,先算29×8。
板书课题:乘法
并板书29×8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要解决带250元钱够吗?为什么要先算29×8?
②选择算法。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用笔算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运用估算,只要算出一个大约数就可以?请你选择。
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通常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3、引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估算。
4、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怎么知道29×8大约得多少?先静静地想一想。(2)同桌交流:把你的想法轻声告诉你的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3)小组汇报:哪个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的代表发言,完成板书:
29×8 ≈
240(元)
×8=240
240元<250元
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
强调:我们把29看作30,估大了。然后把估计要花的240元和一共带的钱数250元进行比较,因为240元<250元,所以带250元够买门票。
(4)适时引进≈:29×8大约等于240元,用约等号表示,跟老师一起书写≈,弯弯的像波浪一样。读作“约等于”。板书≈
5、小结:我们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把29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30,再用刚刚学过的口算乘法就把估算结果求出来了。
二、结合生活,创编例题。
1、情境引入:美丽的公园吸引了许多游客。这时,又来了一些同学,现在是32个孩子带250元钱,够吗?
出示补充例题:每张门票8元,32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尝试估算。
请你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简单地记录你的估算过程,注意写答语。
和同桌交流想法,统一意见。
3、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组1:32×8≈240(元)
240元﹤250元
×8=240
答:带250元够买门票。
师肯定学生的估算方法正确,可是结论合理吗?请仔细思考一下好吗?
组2:32×8≈240(元)
2×8=16(元)
240+16=256(元)
256元﹥250元
30×8=240
答:带250元不够买门票。
组3:32×8≈240(元)
2×8=16(元)
16元>10元 30×8=240
答:带250元不够买门票。
4、辨析:这些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有的认为够买门票,有的认为不够买门票,这是为什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把32看作30,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30×8=240元,也就是花240元只买了30个同学的门票,还差2人没买票。(板书:还差2人没买票)经过比较,知道带250元不够买门票。(写答句)对于这个问题,仅仅估算出一个大约数是不够的,要考虑剩余的人数。
你们现在清楚了吗?没关系,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需要慢慢体会。能搞清楚就不简单,能说清楚就更不简单!我觉得,我们应该向这个组的同学表示感谢,因为他们引发了大家更深刻的思考,谢谢你们!
5、比较分析,感悟估算。观察以上两组算式:
29×8,把29看作30,30×8=240,够买门票。
32×8,把32也看作30,30×8=240,不够买门票。
请大家思考:拿了同样的钱去买门票,估算结果同样都是240元,为什么29个同学带250元钱够买门票,而32个同学却不够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生可能说出:一个是估大了,一个是估小了,要考虑剩余人数)
师总结:对,我们的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由于估算得到的仅仅是一个大约数,它与准确数始终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遇到实际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外出购物时,通常会多带一些钱,这样遇到万一的情况比较保险。
四、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1、小明在动物园参观。
(1)出示:动物园有一只东北虎重213千克,一头野牛的体重是东北虎的3倍,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仔细读题,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解答。)
(2)和例题29×8比较:同样是估算,为什么例题在估算后进行比较,而这道题在估算出一个大约数就结束了?它不需要比较吗?
师强调:不是所有的估算题目都需要比较,我们要看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道题求的是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我们已经求出大约数,当然不需要比较了。
2、继续游览,精彩的海豚表演就要开始了。
(1)出示:二年级有200位小朋友观看海豚表演,看台上有5排,每排43个座位,估一估,够不够坐?
轻声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思考以后在练习本解答。
(2)和例题32×8比较:同样是估小了,为什么创编例题在估算后进行补充,要考虑剩下的人数,而这道题在比较后就结束了?它不需要考虑剩余的座位吗?
师强调:把43看作40,估小了,座位已经够坐了,当然不用考虑多余的座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让我们用心体会。
四、全课总结:
小明的北京之行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乘法估算的问题,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乘法估算,只要你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有意识地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会觉得数学很有趣。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当它运用到生活中的时候,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用好我们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