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电 流
一、教案
【教材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第一节
电流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电路和电流的概念以及认识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通过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自主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这节内容是本书探究活动的一个小结,是本学期学生经历的环节最完整、最规范的一次探究活动。【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电流的概念,知道电流的单位。知道如何用电流表测电流,并会正确的选择电流表的量程。理解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关系、并联电路干路电流与支路电流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切身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思路和方案,并且在正确连接电路和使用电流表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并能通过交流、总结、反思得出初步结论这几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准备】
教师: 小灯泡2只、电键、电源、导线若干、多媒体投影仪、苏威尔数字实验室等。学生:小灯泡2-3只、开表3-4个等。
【教学流程和探究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关3个、电源、导线若干、电流<一>、新课引入
播放自制课件,展示彩灯照射下的斜拉索大桥夜景的图片。
教师提问: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大家了解了简单电路的组成,串联和并联,那么当你看见这些精彩图片时,同学们对电流和电路还想了解些什么呢?
学生观察并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对灯泡的亮与暗进行思考,激发探究电路中的电流规律的兴趣。<二>、新课教学 1、认识电流
① 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叫做电流强度。② 符号及单位:电流用字母I表示,国际单位:安培(A)。常用单位有:
1安培(A)=1000毫安(mA)1毫安(mA)=1000微安(μA)
③身边的电流值。
④物理学家——安培。简单介绍安培的对物理学的贡献,以及为什么把电流的单位命名为安培,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2、电流表的使用
学生观察电流表(接线柱、量程、分度值)教师指导。由学生利用以往的知识经验,思考电流表的使用并讨论回答。① 电流表的结构。
② 如何进行电流表的读数。③ 电流表的使用注意事项有哪些。学生实验
依据学生的回答组装一个简单电路,练习如何使用电流表。教师指导学生怎样将电流表接人电路中(学生练习并读数)。
3、各抒己见、大胆猜想
小实验: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串联电路。观察灯泡的亮暗,并猜想串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怎样。
学生小组实验并记录现象
教师:同学们都有些什么样的猜想呢?小组讨论一下?请写下你们的猜想。各小组汇报一下,并说说你们猜想的依据。(把各小组的猜想写下来。)
学生可能的猜想:
<1>、电流从电源正极到负极逐渐变小。
<2>、电流从电源负极到正极逐渐变大。<3>、电流在串联电路中处处相等。4、合作交流 设计实验
教师:同学们的猜想似乎都有道理,那么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来验证一下呢? 学生讨论思考,进行实验设计。
小组讨论完成实验设计后,请几组同学代表上台与大家交流一下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设计方案进行补充: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实验的方案是否需要改进。实验的方案是否完备
5、进行实验 收集数据
学生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里;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在学生实验结束后,请各组派代表汇报一下实验结果。同时教师把各小组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写打在大屏幕上。
6、分析论证 得出结论
教师指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并质疑数据:对实验的数据是否准确、可靠进行分析;有没有特殊情况需要集体讨论分析;实验的误差进行分析。
对得到数据不能随意取舍,尤其是不太符合物理规律的数据,要引导学生分析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方法,排除故障。同时要鼓励学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试验,不要为获得成果而更改数据。
经初步讨论质疑,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利用苏威尔数字化数据采集设备进行实验,对实验得出的数据进行精确验证。
最后,由学生总结出结论: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三> 总结反思
教师介绍本节课的实验方法,探究的过程原理。
学生小结本节课收获:包括知识收获和实践收获、体验收获等。
教师进行点评:并通过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讲述任何实验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对学生给与鼓励和激励。【布置作业】
利用探究串联电路电流规律的方法,自己用学具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并完成探究报告。明天进行集体合作交流。
二、教学反思
本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前面学习了认识电流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电流的大小;通过学生提出猜想,相互交流,动手探究,交流合作,记录数据,分析归纳,概括总结出串电路中的电流规律。通过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此外,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态度,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课外活动设计,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价值取向。
第二篇: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教学设计
《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电路和电流的概念,认识了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评估等自主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学情分析:
在平时的学习中,有些学生就有这样的想法或者疑问,即串联电路中离正极越远的地方电流是不是越小(因为前面的用电器已经消耗了部分电能)。为此,通过实验探究,使他们自己得出结论,纠正原有错误认识,使新知顺应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得以发展。
学习目标:
1. 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2. 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流表的技能。
设计理念:
为突破难点,在教法上采用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动手和分析能力及与其他人合作交流的优秀品质。
教学流程: 新课引入:
提问:1.板书一个串联电路,提问串联电路有哪些特点?
2.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电流的强弱,回忆一下关于电流你知道哪些?(点评:复习原有知识。如答不全面鼓励其他人补充)
(实录:学生能够较快的回答上述问题,并且很积极,表现欲很强)
进行新课:
一.提出问题,做出猜想
请你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就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大胆地做出猜想或假设,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大小可能有什么样的关系?并简单说明你的依据。(点评:鼓励学生敢于猜想、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实录:学生的想法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认为串联电路中电流沿着电流的流向越来越小。)二.设计实验
为了验证猜想,同桌二人展开讨论,请学生就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测量的数据及测量的方法等,设计实验方案并且进行交流。(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给予相应的指导。)
学生展示:上讲台来说明自己的设计
老师:点评学生的设计,并说明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如: 1. 防止短路2.电流表的接法要正确3.量程的选择4.连电路时开关断开5.电路故障的排查
三.进行实验,收集数据(老师巡视,予以指导)(点评: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思维程序,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科学素养,培养动手能力)
(实录:学生动手动脑的过程,连电路时出现了很多问题,学生大部分都能自己想办法排除,或者找同学帮助排除。也有一些疑问,如:尽管电流表示数一样,但是有的灯泡很亮,有的灯泡却不亮。有的学生找来两块电流表串在电路中,发现示数不一样。有的组用的干电池发现三次读数误差比较大。)
四.分析、论证
让学生自己分析所得数据,得出结论。然后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进行交流,看是否有同样的结论。
让两个实验小组合并,四个小灯泡串联,再一次测量各处电流,增强实验数据的说服力。
(点评:培养表达和综合归纳能力)
(实录:由于实验现象明显,绝大多数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出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达到了实验的目的。原来认为电流逐渐减小的学生做完实验后很惊讶,示数怎么都一样啊?通过试验否定了自己原来的认识,增强了对规律的理解。)五.评价与交流
反思实验,要求学生针对实验原理、实验中出现的失误和故障及解决方法、值得总结的实验技能或教训、测量数据是否可靠、哪些因素影响测量的正确程度等进行评估、讨论、交流。
(点评: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反思的时间,让学生体会反思,具有对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估的意识,并了解评估方法)
(实录:这个讨论的过程很热烈,在讨论中提高了电路分析的能力。)六.小结
要求学生自己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高了哪方面的能力? 七.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抓住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误区,通过做学生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使新知顺应到原有认知结构中。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分析数据的能力。
第三篇:八年级上册《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的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课题是教材第一次出现的能较完整体现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为了在教学中能着重体现科学探究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对本节规律的
学习,尽可能完整地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过程的体验,感受到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初步具有科学创新意识,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自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为了在课堂教学中使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等双双相互作用,并通过师生交流、教学互动,形成自组织,让学生自主建构,教学中采用了“交流—互动”的实验探究模式。具体来说,对以前教学中较易忽视的以下环节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设计。
1.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能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起始,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最好开端;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实验现象为学生创设了通过观察自己提出问题的情境。
2.科学是从想象开始的,想象是科学的准备阶段,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意向,便不能进行创造;只有想象和大胆的猜想才能产生假说;同时想象和猜想又能激励创造。可见,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在确定了需解决的问题后,教师便通过现象展示和语言引导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请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猜想,并对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3.众所周知,要完成好一项工作,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是必需的。因此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寻求流过各用电器电流关系的角度去自主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过程、选择所需器材。
4.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也是自主性学习所必需的能力。同样,通过实验收集到数据后,对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实验收集到的数据也只能是一堆无价值的东西。因此教师应在学生进行实验收集到数据后,鼓励学生自主的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因果推理、归纳出科学规律,并对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因此本节课后的作业之一便是请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查阅有关资料分析本节课提出的各种问题。
5.批判思维可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批判性的评价能力对学生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人们在完成某项工作或在工作到达某一阶段时也应该进行反思,检查思路和具体措施,发现错误和疏漏,这也是责任心的表现。所以,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评估也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启发学生对本组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尝试改进探究方案,努力培养学生养成对所做工作进行评估的好习惯,并能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
6.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使学生能进行交流与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时,学生进行了分组,每小组2人,且要求组内的动手实验、记录数据等角色分工要明确,角色要转换。这样做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交流。
总之,要抓住本课题这个教育教学时机,引导学生尝试实验探究、资料查询、调查访问等方法学习知识乃至创新,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轨道。同时,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学生会进一步认识到:对于多数探究活动来说,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可以相信,通过多次、不断上升的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定能使学生真正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进行实验探究。
2)通过探究学习中数据的处理、分析并得出结论,使学生会记录实验数据,初步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探究、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描述实验结果。
3)通过学生自主的合作、探究,得出串联电路的电流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初步的认识和感受,并为观察、提出问题、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分析概括、信息交流等能力的初步形成打下基础。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体验,使学生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2)通过实验数据处理的体验,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学习中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 教学模式:“交流—互动”的实验探究模式。
◎ 教学重点: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
◎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各环节的重要性。
◎ 教学器材:
1.教师演示用的电源、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多媒体设备一套。
2.学生探究活动中所需的各种电路元件。
◎ 教学过程
◎ 教学反思:(课后完成)
◎ 板书设计:
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一、提出问题: 串联电路中电流有何规律?
二、猜想: 1.„„ 2.„„ 3.„„
三、实验探索 1.实验设计 2.动手实验 3.分析归纳 4.进行反思
四、交流
五、实验结论
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
六、提出新问题 1.„„ 2.„„ 3.„„
◎ 教学流程图:
第四篇:串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为探究课,属于开放性教学内容。教学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上,绝对不能只重视结论而淡化过程。固然探究的最终是找出结论,但让学生经历一个物理问题的完整探究过程,感悟认识物理问题的一般探究模式、研究方法意义更为重要。这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归纳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协作探究精神的重要素材。因而本节课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把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落到实处,并及时给予评价。
教学设计步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的提出不要太突然,可设置情境或通过承上启下以激发学习动机。例如: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那么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的电压与总电压之间有什么关系? 2.猜想或假设
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最好让学生交流一下猜想的依据,相互启发,学会猜想。学生的猜想可能多种多样,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在未经实验验证以前,教师都不要加以否定或肯定。3.设计实验
可让学生根据问题设计具体计划,再与教科书上的设计对比,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设计时,引导学生更换负载进行多次测量,有利于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形成问题研究的科学方法,这个环节不可省略。4.进行实验
在动手操作之前,让学生简要回顾电压表的量程选择及使用的注意事项,并提醒学生记录好实验数据。对实验中出现的故障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排查解决,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5.分析和论证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出结论。这对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至关重要。
6.评估与交流
可让学生按照教科书上的提示内容进行完成。为使学生的回顾不至于盲目,教师可做如下简要提示:这节课我们要探究一个什么问题?你做了哪些猜想或假设?你是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的?实际操作中有没有失误?你是怎样通过数据发现规律的?等等之类的问题。
第五篇:电流和电路教学设计
《电流和电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②知道电源和用电器。③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认识电路元件,并动手组装简单电路。②用电路元件的符号画出电路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动脑动手,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②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电现象,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所学过的电源、开关和用电器。
4)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电流的概念、电路的组成及正确连接电路。电流和电路的概念不但贯穿电学部分的始终,而且是本章的核心,电路的连接是初中学生实验操作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这些知识跟生活很贴近,而且很有用。
难点;电流的形成。画电路图。电流是导体中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它摸不着,看不到,应通过可感知到的现象来获得不可直接感受的信息。
五、教具准备
课件,电路示教板。学生器材有±(两人一组)电池二节、开关、小灯泡(或小电动机、门铃)一个、导线若干。
六、教学程序
【问题1】分析P100图5.5-l问题。验电器点荷转移问题。(承上启下。既复习巩固了已学知识,又为引入新课做铺垫。引导学生认识电荷的定向移动。)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
【课件】原来金属导体中有大量自由电子,当接上电源后会发生定向移动,从而形成电流。(通过课件使学生形象认识电流的形成,激发兴趣。并为电流方向引出做准备。)
实际上形成电流的电荷有两种(正电荷、负电荷),电路中有电流时,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可能是正负电荷反向定向移动。
电流的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可简述物理学发展史)
【问题2】刚才的分析中,电流的存在是瞬间的,如何获得持续的电流昵?(讨论)
有电源,电路要闭合。(示教板演示,给学生观摩的机会,为下一步学生实验做铺垫。在连接电路时强调:开关要断开。)
【引导分析】按照电流方向的规定,电路中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正极──用电器──负极。
【问题3】电流的作用是使用电器工作。如何实现呢?
【创设情境】播放录像。节日彩灯、家庭用电器、以及电力机车运行。(通过观看使学生明白一切复杂的东西都是由最简单的组合而成,进一步产生探究其奥秘的兴趣。)
【学生实验】桌上的器材怎样连接。使小灯泡亮、小电动机转、音乐门铃响。
两人一套实验器材,学生动手连接电路。实验警钟;“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4】连接的电路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认识电路的组成及电路元件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电路的构成:(简要介绍元件的作用,学生凭生活经验也有认识。)
电源:供电的装置,把其它能转化为电能。如:电池,发电机等。
用电器:用电的装置,把电能转化为其它能。如:灯泡、电动机、电铃等。
导线:输送电能的导体。
开关:控制用电器工作。
【引导】电路要通过设计来进行安装,遇到问题要进行分析并及时维修。为了设计、安装和维修的方便,我们要用统一规定的符号把它们的连接情况画出来,这就是电路图。
3、电路图:
介绍常用电路元件的符号(在前面电路构成的四类元件旁画出元件符号。其余的在今后学习中陆续介绍,以减少信息记忆量。)
请同学们画出示教板上电路的电路图。(前后呼应,这是让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教师巡视点拨,使学生初步感悟画电路图的技巧。)
【指导】电路图呈方块形,符号大小要适中,美观易分析;导线连接要到位,符号要准确,除开关外不留断口,规范;电路图与实物图要吻合,设计安装要一致。
电路图为了方便,往往要把具体问题抽象、概括、使其简洁明了。
【练习1】请你根据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跟示教板电路不一样的电路图。并连接实物。(进一步训练学生的画图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巡视点拨。点评。)
【练习2】P 105。3画出手电筒的电路圈。(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画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巡视点拨。)
【创设情境】在刚才的实验中,有的同学满怀信心地连接了电路,并与电路图相符,应该是正确的,可是闭合开关后却发现用电器不工作,原因何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出电路状态的介绍。)
4、电路状态:
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有电流,用电器可以工作。(闭合电路)
断路:某处断开的电路。无电流,用电器不能工作。(正常断路为开关断开)
短路:导线把电源的两极直接连起来了。危害大,电源烧毁,用电器不工作。(结合P104想想议议。又与实验前的警示相呼应,一节课前后连贯。)
综上所述,遇到电路中的用电器不工作,你怎样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电路问题的技巧。)
【练习3】(课件)分析电路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含有短路)。
5、课后练习1设计有两个用电器的电路,并使它们同时工作。(为下~节课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