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班科学教学活动说课稿
中班科学教学活动《5的相邻数》说课稿
孤山镇第二幼儿园
闫雪
一、说教材
幼儿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简单的说可以包含了数、量、图形与空间、逻辑与关系四大领域。数以及数与数间的逻辑关系是事物各种属性关系在人脑中引起的综合反映,复杂且不易理解。在近日的游戏活动中我观察发现,幼儿对“邻居”关系非常感兴趣,经常听见小朋友说:“我的邻居家有个小弟弟,经常来我家和我玩玩具。”“我也有邻居,陆一是我的好朋友,她住在我家的旁边,我们是好邻居。”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要求,我设计了这次教学活动,希望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积极参与操作活动,并从中获得相关知识。结合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的实际发展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乐于参于游戏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2.认识5的相邻数,能找出5的相邻数是4和6; 3.初步感知相邻两数之间多1少1的数量关系。
二、说重难点
1.活动重点: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2.活动难点: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数量关系。
三、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为此,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本次活动中采用以下方法:
(一)讲述法:中班幼儿的注意力有所增强,运用语速以及音量 的变化,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能激发幼儿的情感共识,引导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帮助幼儿树立简单的数学逻辑思维,为提高教学效果和突破重、难点做好准备。
(二)直观演示法:由于孩子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阶段,抽象思维还未形成,所以对事物的认识依赖于图片、模型等,运用图片的直观演示,让孩子对数量关系更清楚的掌握。
(三)讨论交流法:新《纲要》指出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所以,在活动中多次提问,以幼儿为主导。
四、说学法
依据“孩子是学习的主人”,我采用了以下学法:
(一)观察法:孩子对生动的图片总是有兴趣的,所以我采用观察法,让他们观察图片,这样增强孩子的活动参与性。
(二)讨论谈话法:幼儿在讨论、谈话中能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这也充分体现了新《纲要》中提出的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原则。同时,讨论的形式能给孩子宽松的空间,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
(三)视、听、讲结合法:这样让孩子通过多种器官的感知,把数学和孩子的自我理解有机融合,不断日高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五、说过程:
(一)师幼问好
(二)导入
1.拍手游戏:“嘿嘿,×××(小朋友的名字),我问你,你的朋友在那里?”“嘿嘿,在这里!”(被问的小朋友举起旁边小朋友的 手。)
2.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午休的小床,请你说一说自己的邻居都有谁,让幼儿理解什么是邻居。
(三)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教师:“小朋友们看,图片上都有那些小动物啊?”(6种)2.教师:“那小朋友们再仔细观察观察,这些小动物它们都住在哪里啊?(房子里)你们想知道它们各自住在那栋房子里吗?那让我们来一起找一找,认一认吧。”
3.教师:“现在老师就想问问小朋友了,×××(小动物的名字)它的邻居是谁啊?”
4.教师:“小朋友们在观看图片后来告诉老师,图片中5号房子里住的是谁?它的邻居又是谁?那它的邻居又住在几号房子啊,所以我们说数字5的邻居是数字几?我们还可以说成5的相邻数是4和6。
5.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感知相邻两数之间多1少1的数量关系。
(四)活动延伸
通过“数数量”和“填一填”回忆巩固数字5以内的相邻数。
(五)活动结束
2013.11.10
第二篇:中班幼儿科学活动说课稿
中班幼儿科学活动说课稿(精选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幼儿科学活动说课稿(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班幼儿科学活动说课稿1一、设计意图
在这次优质课评比中,我抽到的题目是《物体的转动》,因为这个课中班已上过,再加上自己的教学水平的限制,对中大班幼儿的发展水平不是了解得很透彻,自从上次家长半日活动后发觉中班幼儿对科学领域很感兴趣,因此我降低了难度,在制订活动目标时浅些,选择了中班进行教学。转动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要尽量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培养幼儿一种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目标、重难点
1、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培养幼儿对“转动”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并在操作、引导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相关经验。
3、体验物体转动的乐趣,初步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这是一堂科学课,主要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其中提供了日常常见的物体让幼儿进行探索,设计了课件让幼儿能直观的欣赏,这样可以加深幼儿的印象,因此整堂课重点就在于让幼儿对物体的转动有初步的了解并获得物体转动的相关经验,而作为难点,是让幼儿自己去动手发现物体是怎样在转动的原理。
三、活动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伞、钟、自行车、电动玩具、风车等
四、教法和学法
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幼儿尝试教学法为主,同时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讲述
法、操作法、启发联想法等教学方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明者,而教师是幼儿的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要放手让他们通过亲生经历并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五、活动过程:
1、老师想喝水了,谁能帮我把瓶盖打开?刚才你是怎样把盖子打开的?
2、教师再次演示几样能转动的物体,(伞、钟、按摩器)让幼儿找找他们的共同点,在让幼儿找的同时引出“转动”。
二.设计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法,直接感性地获得经验。但是在操作前我提了几个要求,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培养幼儿边操作边思考问题的习惯。我设计的题问是
(1)哪些东西能够转动?
(2)它们又是怎样转动的?
1、在给幼儿分组探索、操作时,教师适时介入,观察引导。
2、等幼儿操作完后进行交流,请部分幼儿上来说说你是怎么在玩的,把幼儿的玩法呈现出来,初步让幼儿了解转动原理。
3、最后教师进行小结:这些物体的转动都是围着一个转动轴作圆周运动。但考虑到小班幼儿对转动轴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再次演示伞的转动,让幼儿找找转动轴在哪里,以加深印象。
中班幼儿科学活动说课稿2一、设计思路
上周一的早晨,一位家长为孩子交完生活费,我顺手放进提包里,一会儿,只听见“啪”的一声,我的包盖自动合上。这一声响引起了班上孩子们的兴趣,他们纷纷跑过来问:“老师,你的包盖怎么会自己合上呢?”看着孩子们充满好奇的眼神,我又伸出手去打开包盖,“啪”的一声,包盖又自动合上。这更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伸出手来,纷纷尝试这神奇的包盖。在孩子们玩的时候,我想起了新《纲要》中提出:科学教育就是要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而现在这小小的磁铁,竞引起了孩子们这么大的兴趣,何况这种现象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见到,例如孩子们文具盒中的磁铁、妈妈钱夹中的磁铁、家里冰箱门上的磁铁等等。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探索和发现问题,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二、说目标
本次活动遵循《纲要》精神,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原则。我有意识地创设环节,引导幼儿相互协商,互相合作,共同探索,互相讨论在探索中的发现,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以下目标:
1、初步认识磁铁,在游戏和探索中了解磁铁的特性。(重点)
2、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
3、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在探索中的发现。
三、活动准备
结合幼儿好动手、爱摆弄的年龄特点,我为孩子们准备了以下操作材料:
1、每位幼儿一块磁铁,放有木头积木、塑料积木、一元硬币、回形针、玻璃球、布头、钥匙(铜、铝、铁)的玩具筐一个;
2、每组两个分类盒,分别画有形象的图案(一个盒上是和磁铁手拉手,一个盒上是和磁铁眼瞪眼,手背后);
3、每组一筐放着一些一元硬币的雪花积木;
4、儿歌《找朋友》音乐伴奏带,录音机。
四、说过程
新《纲要》中提出:我们的教育应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在探索中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本次活动我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一)、开始部分:师玩魔术“会跳舞的铁钉”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
一枚铁钉在白纸上翩翩起舞,你知道这些铁钉怎么会跳舞吗?相信孩子们看到这里一定会十分惊奇。此时引出磁铁也就顺理成章。
接着为每位幼儿发放磁铁,让他们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磁铁的外形特点。
这一环节,把知识融入游戏,让孩子们在玩儿中学会探索和发现。
(二)、基本部分
幼儿自由探索,尝试分类。通过第一个环节,相信幼儿已对磁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迫不及待地要去探索它的奥秘。为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我为每位幼儿准备了操作材料,让他们自主地去探索和发现。
1、磁铁还能把什么物体吸起来呢?你面前有很多材料,你自己动手试一试吧!
幼儿一边动手实践,一边和同伴交流。
2、在幼儿探索的基础上尝试给玩具筐里的物体分类。每组发放两个分类盒,按照盒上的图案投放物体,能被磁铁吸起的放一个盒里,不能吸起的放另一个盒里。
幼儿在自由探索中获得的知识是零碎的,还需要教师把他们获取的经验进行整理。
3、师幼交流经验
科学领域教育的方法:
一方面强调幼儿亲自动手,通过观察、实践等方法认识自然、探索自然;
另一方面也强调教师的介绍和引导,通过展示、讨论、游戏等方法向幼儿介绍有关信息,帮助幼儿丰富、总结他们的科学知识。
活动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自由发言,充分说出自己在探索中的发现,最后得出结论:不是金属的物品不能被磁铁吸起,磁铁只能吸起铁、钢等金属制品,但也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被磁铁吸起,例如铜、铝等。
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部分,活动目标的大部分在此环节完成。在这里,幼儿不仅参与了自主探索,还尝试了分类,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经验交流,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这也正符合《纲要》精神:孩子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幼儿的学习中只充当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五、结束部分
通过幼儿实践活动,解决生活中一些问题。每组发放一筐散放着一些一元硬币的雪花积木,让孩子们想办法怎样才能快速地把这些硬币从雪花积木中取出。幼儿讨论,想出办法用磁铁把它们吸出来。
这个环节让幼儿学会把已有知识灵活运用,遇到问题积极想办法解决。
六、延伸活动
幼儿在《找朋友》乐曲伴奏下,拿磁铁在活动室内找一找哪些物品能被吸引,一边找,一边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以巩固对磁铁特性的认识。
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在完成既定目标的同时,在其他领域也获得了经验。
本次活动涉及的领域
1、数学领域:幼儿在实践操作中尝试给物品分类。
2、语言领域:幼儿在探索中相互交流,语言能力得到了很好发展。
3、社会领域: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本次活动所用操作材料的投放为了使每位幼儿都能够动手操作,我准备了平时比较常见的操作材料,同时,针对中班幼儿比较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这一特征,活动中,操作材料是一步步分层次投放。这样,不仅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还能激发他们不断探索的兴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班幼儿科学活动说课稿3一、说活动教材:
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我是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儿童生成和建构的主题。在儿童“玩”的过程中,我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儿童的活动中,借助“你们发现吹的泡泡有什么秘密”这个开放性的问题,与儿童有效地互动自然生成了这个主题。目的在于保持儿童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让儿童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达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目的。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中班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建构知识的能力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如下三条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2、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3、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三、说活动重点、难点:
此次活动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儿童更深层的探究“泡泡特性以及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欲望。因此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确定为“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将“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习的自主性”确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四、说活动方法:
为了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让儿童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体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以此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我有意识运用了以下三种教育方法:一“顺”,二“引”,三“助”。
“顺”即顺应儿童的活动,为他们提供有关主题的资料及活动所需的材料,使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幼师给足儿童自由的时间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
“引”即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儿童生成和建构新的主题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幼师通过观察思考和设置开放性问题的策略,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儿童的活动中,与儿童有效地互动。让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助”即幼师在适当的时候“助”儿童一臂之力,对儿童进行点拔,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题,把儿童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
五、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共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疑激趣。
在本环节中,为他们提供“吹泡泡”所需工具,让儿童观察并提问:“这些工具能做什么?”,以问题引出课题“吹泡泡”游戏,激起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为建构新知做铺垫。
第二环节:感知探究。
在本环节中通过为儿童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儿童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地观察、操作和实验,幼师则巧妙地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儿童的活动中,借助开放性的问题:“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看谁发现的多?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用“引”的方法,启发引导儿童在“玩”中体验泡泡的特性。
第三环节:体验验证。
在本环节中,幼师捕捉随机教育的契机,借助儿童选择自己喜欢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正方形、三角形、等工具),边观察边记录想象结果时,对儿童感觉疑惑的问题“不同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状应该是怎样的?”,利用开放式问题:“你用的是什么形状的工具?你发现吹出的泡泡都有什么秘密?进行适时点拔,把教育活动的难点转换为儿童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把儿童的探索兴趣引向幼师要求的方向,将儿童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同时抓住儿童互相交流、表现、分享展示板上自主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契机,设置开放式问题“每个人吹泡泡的工具和吹泡泡的结果,有什么秘密?”,“引”发儿童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让儿童对探究结果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结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中班幼儿科学活动说课稿4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班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纸》,我将从内容、幼儿、目标、准备、教学法以及活动流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幼儿
杜威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中班幼儿已开始观察周围生活环境及其变化,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探究问题,积极动手、动脑。班上大部分幼儿比较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问这是什么?为什么蜡光纸会有颜色呢?皱纹纸为什么不是光滑的呢?所以我设计了这个探索各种纸类特征的活动,来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让他们通过探索和实际操作摆弄,获得切实的生活经验。而他们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操作、表达的能力,已能观察到事物现象的细微之处,也有针对性表达的能力,这些为本次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二、说内容
幼儿科学教育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想真正开展好科学教育,就要理解什么是幼儿科学教育,幼儿科学教育是什么,其实科学就在幼儿的身边,就是幼儿经常接触到的物质世界,如小鸟为什么能飞?蝌蚪怎么变青蛙?月亮为什么会变化?等等这些都是幼儿乐于学习的科学。纸是孩子们生活所能经常接触到的,如图画纸、蜡光纸、皱纹纸等,孩子们经常都会很会发出很多疑问:为了满足孩子好奇和探索的愿望,落实《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我选择了《各种各样的纸》这个科学活动内容,让孩子通过收集、触摸、比较等方法让孩子充分探索和感受纸的不同种类和特征。
三、说目标
为了在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构成和内涵上更为强调“注重幼儿的乐学和会学”,强调“注重活动的过程”。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内容特点以及中班科学领域目标,我从情感、态度、能力的三维目标上来定位: 1、初步了解各种纸的种类,感知纸的特征和用途。
2、对玩纸感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3、知道纸很有用,懂得节约用纸。
以上活动目标既有知识经验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又有愉悦情感的体验,融合了各领域的目标要求,体现了目标的整合性。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在初步了解各种纸的种类和用途,难点定位于感知纸的特征。
四、说活动准备
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幼儿以及环境材料的积极互动,中班幼儿的思维还具有具体形象性,他们必须借助丰富的环境材料来获得知识经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活动内容和目标,我和幼儿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准备:
1、经验准备:请家长带幼儿参观纸制品商店,感知了解各种各样的纸。
2、材料准备:多媒体《纸制品》、各种纸、剪刀、水、笔、固体胶。
2、环境准备:收集各种各样的纸,布置成展示区,供幼儿观察分享交流。
五、说教学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师幼互动。因此,活动中我除了以亲切、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还挖掘此活动价值组织教学,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 多媒体展示法、探索讨论法、收集分类法等。幼儿与成人的学习动机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理解水平还很肤浅,容易受到兴趣的影响和支配,他们往往对探究对象的感兴趣程度决定了他们在活动中的注意力,所以活动内容设计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是一节活动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我才用了以下几重学法:观察记录法、操作实验法,这些教学法我将结合以下或偶的那个过程作具体阐述。
六、说活动过程
本活动我将通过紧紧相扣的4个大环节来开展:(一)展示欣赏,引发兴趣。——(二)分组探究,认识纸的种类特征。——(三)动手实验,认识纸的特性。——(四)播放课件,了解纸的用途。
(一)展示欣赏,引发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活动之前,我先让孩子展示自己收集的纸张,向自己的同伴、老师来介绍,自己收集的纸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点?猜猜这是什么纸?引发幼儿的自信心和兴趣点,调动幼儿兴趣。同时也为下个环节的开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分组探究,认识纸的种类特征。
为了落实活动的重点,本环节我将围绕3个小步骤,运用观察比较法、探索交流法、观察记录法等多种教学法来进行:
1、出示记录卡,教师讲解探究要求:“看一看有几种纸,摸一摸不同纸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比一比不同的纸有什么不一样?
2、分组探究,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探究纸的种类特征,并进行分类。
3、幼儿交流分享经验,师出示大张记录卡,梳理幼儿对纸种类和特征的认识。
师小结:纸有多种多样的,它们颜色不同,厚薄不同,软硬不同。
(三)动手实验,认识纸的特性。
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用操作实验法、观察讨论法、感知触摸法等教学法,本环节将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各种纸类的了解,是完成活动重点的一个重要环境。我将通过3个小步骤来进行:
1、介绍操作材料:各组在原有各种纸的基础上,增加水、笔、剪刀等工具。
2、幼儿分组实验,并思考,你发现了纸可以怎么样?
3、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索,轻声交流实验结果。(通过摸一摸、揉一揉、折一折、撕一撕、吹一吹等方式感知纸可以折、剪、揉、写字画画,还可以用水玩玩纸,看一看纸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小结:纸具有易燃、易撕、易湿、易皱、可折、卷、体轻等特点。
(四)播放课件,了解纸的用途。
本环节将作为突破活动难点的重要环节,因此我采用了多媒体观看法、讨论法、经验讲述法,让孩子通过课件的观摩、交流、讨论,了解纸的重要用途,并通过让孩子讲讲自己的生活经验,如你是如何爱护纸张的,引发孩子的共鸣,落实活动的难点。
1、观看课件,了解纸在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2、启发幼儿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用纸做的?纸可以做什么?
3、教育幼儿爱惜纸张和书本。
中班幼儿科学活动说课稿5一、说教材
《新纲要》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有趣地去观察、实践、创造、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由此,我设计了这一科学活动《找规律》,目的就是让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中主动创设活动、参与活动,积极投身实践,这样幼儿身心才能获得较大、较快的发展,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二、说目标
1、通过活动,幼儿学习按某一特征有规律的间隔排列。
2、在探索寻找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列;并培养幼儿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幼儿创造力。
三、说重点
活动的重点:能在各种事物中找出其不同的排列规律。
四、说难点
活动的难点:在有规律的排列中会表现2——3种规律。
五、说教法
整个活动中,我运用了游戏法、观察法、操作法、尝试法等几种方法,动静交替,使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做做等活动中,边玩边学。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能够使其自由探索、发现、生动活泼的环境,让幼儿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六、说活动流程
活动分为三大部分。即自由探索——动手操作感知各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尝试自由排列。
第一部分是让幼儿自由探索,活动一开始以游戏引入,让幼儿寻找卡片,观察卡片上有什么,找找卡片上不同的变化,说说各种事物的不同排列,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运用游戏法能使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大大的提高。
第二部分是通过观察,引导幼儿思考,发现、感知各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学习按颜色、几何图
形、图案间隔排列的方法,这是活动中的重点。活动中让幼儿动手操作,找出物体的规律,并将规律补完整,以加深巩固有规律的间隔排列的方法,培养幼儿初步的推理能力。由于每一个幼儿都不在同一发展的起跑线上,所以在补规律的操作活动中准备教学具时,按幼儿的能力来分,能力强的有2——3种规律,能力弱的有一种规律,再根据幼儿自身特点和发展进行个别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成为主动活动的主人,在原有的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
第三部分是让幼儿尝试自由排列的活动。这是活动中的难点,让幼儿尝试在有规律的排列中表现出2——3种规律,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中班幼儿科学活动说课稿6一、说活动教材:
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我是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和建构的主题。在幼儿“玩”的过程中,我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你们发现吹的泡泡有什么秘密”这个开放性的问题,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自然生成了这个主题。目的在于保持幼儿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让幼儿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达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目的。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建构知识的能力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如下三条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2、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3、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三、说活动重点、难点:
此次活动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幼儿更深层的探究“泡泡特性以及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欲望。因此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确定为“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将“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习的自主性”确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四、说活动方法:
为了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让幼儿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体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以此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我有意识运用了以下三种教育方法:一“顺”,二“引”,三“助”。
“顺”即顺应幼儿的活动,为他们提供有关主题的资料及活动所需的材料,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足幼儿自由的时间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引”即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和建构新的主题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思考和设置开放性问题的策略,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助”即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助”幼儿一臂之力,对幼儿进行点拔,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题,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
五、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共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疑激趣。
在本环节中,为他们提供“吹泡泡”所需工具,让幼儿观察并提问:“这些工具能做什么?”,以问题引出课题“吹泡泡”游戏,激起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为建构新知做铺垫。
第二环节:感知探究。
在本环节中通过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地观察、操作和实验,教师则巧妙地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开放性的问题:“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看谁发现的多?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用“引”的方法,启发引导幼儿在“玩”中体验泡泡的特性。
第三环节:体验验证。
在本环节中,教师捕捉随机教育的契机,借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正方形、三角形、等工具),边观察边记录想象结果时,对幼儿感觉疑惑的问题“不同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状应该是怎样的?”,利用开放式问题:“你用的是什么形状的工具?你发现吹出的泡泡都有什么秘密?进行适时点拔,把教育活动的难点转换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把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向教师要求的方向,将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同时抓住幼儿互相交流、表现、分享展示板上自主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契机,设置开放式问题“每个人吹泡泡的工具和吹泡泡的结果,有什么秘密?”,“引”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让幼儿对探究结果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结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第三篇:中班科学活动说课稿:吹泡泡
中班科学活动说课稿:吹泡泡
一、说设计意图:
我一直认为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该再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应该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的培养上。因此,我在科学教育活动内容选择上特别注意活动内容“源于生活,缘于兴趣”。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就是我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和建构的新主题。在一次游戏中许多幼儿兴趣都集中在“吹泡泡”游戏中,幼儿你一言我一句的说“为什么泡泡有的会飞、有的容易破、有大有小……”等等,由于幼儿受到无意注意和表象性思维等特点的左右,对泡泡的探索缺乏深度。所以,在幼儿“玩”的过程中,我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你们发现吹的泡泡有什么秘密”这个开放性的问题,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自然生成了这个主题。目的在于保持幼儿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从而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让幼儿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达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目的。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建构知识的能力,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如下三条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2、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3、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三、说活动重点、难点:
此次活动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幼儿更深层的探究“泡泡特性以及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欲望。因此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确定为“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将“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习的自主性”确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四、说活动准备:
1、教师收集的各种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圆形(每人一个),三角形、正方形……(每组若干)。
2、每桌一盒水彩笔、若干张记录纸。
3、展示板、胶水、抹布。
五、说活动方法:
为了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让幼儿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体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以此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我有意识运用了以下三种教育方法:一“顺”,二“引”,三“助”。
“顺”即顺应幼儿的活动,为他们提供有关主题的资料及活动所需的材料、时间、场地等等,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足幼儿自由的时间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顺”应幼儿的探索活动,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他们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答案的能力和潜力都能得到真正发挥,为建构新知做铺垫。
“引”即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和建构新的主题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思考和设置开放性问题的策略,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开放性的问题,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让幼儿“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自主建构学习”,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以此解决重点难点。
“助”即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助”幼儿一臂之力,对幼儿进行点拔,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题,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在此过程教师捕捉随机教育的契机,并把教师的主题转换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把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向教师要求的方向,以此突破重点难点。
六、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共分四个环节:设疑激趣-感知探究-体验验证-经验拓展
第一环节:设疑激趣。
在本环节中,我通过“顺”应幼儿活动的方法,为他们提供“吹泡泡”所需工具、时间、场地等等,让幼儿观察并提问:“这些工具能做什么?”,以问题引出课题 “吹泡泡”游戏。设疑激趣,激起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为建构新知做铺垫。
第二环节:感知探究。
在本环节中通过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地观察、操作和实验,教师则巧妙地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开放性的问题:“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看谁发现的多?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用“引”的方法,启发引导幼儿在“玩”中体验泡泡的特性。让幼儿在喜欢的“玩”中,自然而然地调动自己全部的智慧,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以此解决活动的重点。
第三环节:体验验证。
在本环节中,教师捕捉随机教育的契机,借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锥形等工具),边观察边记录想象结果时,对幼儿感觉疑惑的问题“不同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状应该是怎样的?”,利用开放式问题:“你用的是什么形状的工具?你发现吹出的泡泡都有什么秘密?”进行适时点拔,把教育活动的难点转换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把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向教师要求的方向,将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同时抓住幼儿互相交流、表现、分享展示板上自主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契机,设置开放式问题“每个人吹泡泡的工具和吹泡泡的结果,有什么秘密?”,“引”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让幼儿对探究结果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结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幼儿在自主解决问题的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从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生活,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以此突破难点。在这个环节我还将“增进幼儿表达与交流能力”这个隐性目标有机整合在科学活动之中,适时的创设让幼儿用“记录表”和语言交流的方式表达幼儿自己想法的空间,幼儿通过思考和交流梳理头脑中的信息,明晰所发现的事物特征和关系,以及自己的探究过程,再通过与同伴的讨论,观点的相互碰撞,明晰和构建科学知识与经验,以此发展幼儿准确的表达方式。
第四环节:经验拓展
在本环节中,我请幼儿尝试同时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工具放在一起吹泡泡。利用开放式提问:“试一试会吹出怎样奇妙的泡泡”?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奇妙泡泡”的欲望,使幼儿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拓展,探究兴趣得到更好的延伸,同时培养了幼儿科学的探究精神、科学的行为习惯。使幼儿轻松、愉快地完成本次科学探索活动。
整个科学探索活动我将坚持以疑激趣,以趣激学,用“顺”、“引”、“助”等探究体验新方法,始终以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角色,让幼儿在喜欢的“玩”中,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去辨别,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分享彼此的经验与成果,并在与教师共同探索新知和相互作用中,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理解、一种合作、一种友爱。整个活动充满了自然与和谐,充满了创造与快乐,幼儿在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中主体地位和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幼儿“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自主建构学习”,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实现了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目的。
第四篇: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说课稿
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说课稿
孤山镇第二幼儿园
闫雪
一、说设计意图:
我一直认为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该再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应该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的培养上。因此,我在科学教育活动内容选择上特别注意活动内容“源于生活,缘于兴趣”。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就是我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和建构的新主题。在一次区域游戏中许多幼儿兴趣都集中在“吹泡泡”上,幼儿你一言我一句的说“为什么泡泡有的会飞、有的会破、有大有小……”,由于幼儿受到无意注意和表象性思维等特点的左右,对泡泡的探索缺乏深度。所以,在幼儿“玩”的过程中,我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你们发现吹的泡泡有什么秘密”这个开放性的问题,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自然生成了这个主题。目的在于保持幼儿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从而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让幼儿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达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目的。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建构知识的能力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2.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3.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三、说重点、难点: 此次活动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幼儿更深层的探究。因此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确定为“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将“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习的自主性”确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让幼儿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体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以此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我有意识运用了以下三种教育方法:一“顺”,二“引”,三“助”。
“顺”即顺应幼儿的活动,为他们提供有关主题的资料及活动所需的材料、时间、场地等等,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足幼儿自由的时间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顺”应幼儿的探索活动,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他们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答案的能力和潜力都能得到真正发挥,为建构新知做铺垫。
“引”即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和建构新的主题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思考和设置开放性问题的策略,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开放性的问题,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让幼儿“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自主建构学习”,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以此解决重点和难点。
“助”即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助”幼儿一臂之力,对幼儿进行点拔,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题,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在此过程教师捕捉随机教育的契机,并把教师的主题转换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把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向教师要求的方向,以此突破重点难点。
五、说活动准备:
1.教师收集的各种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圆形(每人一个),三角 2 形、正方形,圆锥形、菱形……(每组若干)。
2.每桌一盒水彩笔、若干张记录纸。3.展示板、胶水、抹布。
六、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共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疑激趣
在本环节中,我通过“顺”应幼儿活动的方法,为他们提供“吹泡泡”所需工具、时间、场地等等,让幼儿观察并提问:“这些工具能做什么?”,以问题引出课题“吹泡泡”游戏。设疑激趣,激起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为建构新知做铺垫。
第二环节:感知探究
在本环节中通过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地观察、操作和实验,教师则巧妙地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开放性的问题:“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看谁发现的多?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用“引”的方法,启发引导幼儿在“玩”中体验泡泡的特性。让幼儿在喜欢的“玩”中,自然而然地调动自己全部的智慧,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以此解决活动的重点。
第三环节:体验验证
在本环节中,教师捕捉随机教育的契机,借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锥形等工具),边观察边记录想象结果时,对幼儿感觉疑惑的问题“不同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状应该是怎样的?”,利用开放式问题:“你用的是什么形状的工具?你发现吹出的泡泡都有什么秘密?进行适时点拔,把教育活动的难点转换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把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向教师要 3 求的方向,将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同时抓住幼儿互相交流、表现、分享展示板上自主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契机,设置开放式问题“每个人吹泡泡的工具和吹泡泡的结果,有什么秘密?”,“引”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让幼儿对探究结果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结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幼儿在自主解决问题的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从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生活,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以此突破难点。在这个环节我还将“增进幼儿表达与交流能力”这个隐性目标有机整合在科学活动之中,适时的创设让幼儿用“记录表”和语言交流的方式表达幼儿自己想法的空间,幼儿通过思考和交流梳理头脑中的信息,明晰所发现的事物特征和关系,以及自己的探究过程,再通过与同伴的讨论,观点的相互碰撞,明晰和构建科学知识与经验,以此发展幼儿准确的表达方式。
第四环节:经验拓展
在本环节中,我请幼儿尝试同时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工具放在一起吹泡泡。利用开放式提问:“试一试会吹出怎样‘奇妙的泡泡’”?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奇妙泡泡”的欲望,使幼儿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拓展,探究兴趣得到更好的延伸,同时培养了幼儿科学的探究精神、科学的行为习惯。使幼儿轻松、愉快地完成本次科学探索活动。
2014.4.16
第五篇: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说课稿:找空气
一、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都是因为有空气的的存在,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在本次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了两个目标,1、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幼儿对你探索自然现象产生兴趣。
三、说活动准备
《纲要》指出,幼儿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探索活动,为了使活动顺利展开,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在此次活动中,我做了如下准备:气球、透明玻璃杯、粉笔、透明盛水容器、蜡烛、打火机、碎纸屑、纸片。
四、说活动重难点
利用有趣的科学操作活动,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产生兴趣。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科学启蒙的关键,它将使幼儿永远保持探究学习的热情。因此,我把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作为重点。
引导幼儿通过老师的示范操作实验,从中找到空气,幼儿受其原有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因此我将这方面作为此次活动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里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本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启发提问法、观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等几种教法,使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我采用了幼儿在与老师互动中通过猜谜,观察、自主探索、实验操作等学法使幼儿获得认知能力。
六、说活动过程
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一直本着以幼儿为主题的原则,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入手,围绕目标,将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使幼儿始终处于积极的自主探索状态,我的活动流程为:猜谜导入——启发提问——实验操作
1、活动导入部分:
我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得此次活动能够更好的开展。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空气)
2、活动开展部分:
在这个部分,我首先采用了启发提问的方法,问小朋友们什么地方有空气。然后出示气球,让幼儿猜想是谁住在气球里。然后幼儿自己通过实验操作、观察,自主探索的方法寻找身体里的空气,如对这手吹气,捏住鼻子闭上嘴巴,说说这些做了这些动作的感受,幼儿还可以把粉笔头放在盛水的容器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说出来。
其次,我采用了实验操作的教学法,为小朋友们变了一个魔术,倒不出来的水。在这个实验中,我还用到了比较的方法,让幼儿能够更加明白其中的道理。我先在一个透明的空杯子里装水,水未满,然后盖上纸片,将水杯倒立起来,让幼儿观察,然后在杯子中装满水,盖上纸片,将玻璃杯倒立,让幼儿观察水有没有倒出来。通过提问:是谁在帮忙。为什么杯子里没有空气,水才不会倒出来?究竟是谁在帮忙?谁那么有力量?引导幼儿交流:杯子里没有空气,外面的空气就会不让水从杯子里流出来。
最后,我将蜡烛点燃后用玻璃杯罩住,让幼儿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幼儿之间交流讨论,然后在自己动手操作,把碎纸屑放在桌子上,幼儿分组:用手在周围煽动,观察纸屑的变化。让幼儿知道空气是无处不在的,感受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只是我们看不见它。
3、结束部分:幼儿交流讨论实验的结果,说说空气的特征及其作用。
七、说活动延伸
针对本次活动的延伸,我让幼儿探索风和水有些什么奥秘,让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产生更大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