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荀子《劝学》导学设计
荀子《劝学》导学案
课文助读
一语珠玑万古新,言近旨远见真淳
——《劝学》设喻艺术浅析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谈学劝学的说理性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多方设喻,寓深于浅,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并且在比喻的运用中,做到了形象鲜活,手法多变,逻辑谨严,言近旨远,从而使文章充满了机智和灵动的色彩,产生了震烁古今的艺术效果,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正所谓“一语珠玑万古新,言近旨远见真淳”。
先说形象的鲜活。作为一篇说理文,本文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比喻说理,大量用喻,并且除了几处关键句之外,几乎通篇用喻。这些比喻中的喻体,如青与蓝,冰与水,木与绳,金与砺,跂望与登高„„水渊与蛟龙„„或为物象,或为事象,源于生活,习见易懂,信手拈来,鲜活生动,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从而起到出语珠玑,言近旨远,常读常新的艺术效果。
次说手法的多变。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或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或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或单独设喻,或连续设喻;或同类并列,或正反对照;或以议带喻,先摆出道理再设喻诠释,或以喻带议,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或干脆以喻代议,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用喻虽多,了无板滞。并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再说逻辑的谨严。文中众多的比喻之所以运用得工巧而不凌乱,除了得益于喻体的鲜活和手法的多变之外,更主要的还得益于文章逻辑的谨严。这种逻辑上的谨严既表现在文章的整体上,又表现于局部段落内部。具体说来,全文三段(有的版本分为四段)文字,并不孤立,而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首段首句片言居
/ 10 要,直陈观点:“学不可以已。”以下三段便围绕这一中心,分别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态度方法”角度承之,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而在每段文字内部,作者又总是善用段首段尾观点句,将众多比喻统摄起来,并与全文的中心论点连接在一起。并且这每段内段首段尾观点句的运用也不完全一样,有的是首尾并用,前后呼应(如一二两段),有的则只在段首揭示该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总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则并不死板,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比喻的丰富内涵和文章的基本内容,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荀子正是通过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使他的文章既铺陈扬厉,警句迭出,又说理透辟,行文简洁,在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中别开生面,自成一家,被赋予“诸子大成”的美誉。
此外,谈学劝学的古老话题,“学不可以已”的光辉论断,“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等格言警句般的文字,又莫不与我们当前所处的学习的时代,所主张的“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理念息息相通,也许这也正是本文能成为一曲响彻千年、传诵不衰并引导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不断地向着未知开拓进取的学习集结号的更为根本的原因? 牛刀小试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其曲中规 B.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积善成德 ..2.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意思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下列各句中,与“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B.輮以为轮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10
二、精段精练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4-11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木直中绳
中:________________ .②木受绳则直
绳:________________ .③金就砺则利
就:________________ .④而绝江河
绝:________________ .5.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①虽有槁暴 ________通 ________意为________ ②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 通________ 意为________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____通 ________意为________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一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用它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这句话脱化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成语的意思是:
/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包含的另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该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填空:
文中三段文字,着重论述了学习的____和学习应持的____。文章紧扣____________ 这一中心论点来论证,反复阐明了人的____、____、____ 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由学习和积累取得的。课文三个段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论证中心论点:第一段从____ ;第二段从____ ;第三段从____,提出了三点:要____、要____、要 ____。文章善用比喻,____、____ 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8.文中第三段末尾作者总结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有人认为这句话暗合了儒家关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的传统观念,与荀子所一贯主张的“性恶论”是矛盾的,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试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见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依照下列两句话的格式,另造两个句子。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荀子的《劝学》一文,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鲜活生动的比喻形象地向我们诠释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应持的正确态度,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本文所诠释的哲理和思想方法对于我们今
/ 10 天的学习和生活将具有更加现实而鲜明的指导意义。请结合课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和感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翻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翻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苏轼读《汉书》
朱司农(掌管钱粮的官职)载上尝分教黄冈。时东坡谪居黄,未识司农公。.客有诵公之诗云:‚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东坡愕然曰:‚何人所作?‛客..以公对,东坡称赏再三,以为深得幽雅之趣。.异日,公往见,遂为知己。自此,时获登门。偶一日谒至,典谒(传达人员).已通名,而东坡移时不出。欲留,则伺候颇倦;欲去,则业已通名。如是者久之,.东坡始出,愧谢久候之意。且云:‚适了些日课,失于探知。‛坐定,他语毕,公.请曰:‚适来先生所谓‘日课’者何?‛对云:‚钞《汉书》。‛公曰:‚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钞邪?‛东坡曰:‚不然。某读《汉书》到此.凡三经手钞矣。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公离席(从座.位上站起来),复请曰:‚不知先生所钞之书肯幸教否。‛东坡乃令老兵就书几上取一册至。公视之,皆不解其义。东坡云:‚足下试举题一字。‛公如其言,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凡数挑,皆然。公降叹良久,曰:‚先生真谪仙.
/ 10 才(谪降到人间的神仙之才)也!‛
他日,以语其子新仲曰:‚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可不勤读书邪?‛新仲尝以是诲其子辂。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东坡谪居黄,未识司农公 谪:被贬职 .B、偶一日谒至,典谒已通名 谒:拜见 .C、愧谢久候之意 谢:感谢 .D、他日,以语其子新仲曰„„ 语:告述 .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客有诵公之诗云 如是者久之 ..B、客以公对 以先生天才 ..C、何人所作 何用手钞邪 ..D、凡三经手钞矣 凡数挑 ..
1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朱司农对苏轼敬意的一组是()
①以为深得幽雅之趣
②异日,公往见,遂为知己 ③公离席,复请曰
④凡数挑,皆然 ⑤ “先生真谪仙才也!”
⑥他日,以语其子新仲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东坡初贬黄州时,听到一位客人诵读朱载上的两句诗,便惊问作者何人,并称赏再三,这不仅表现了苏轼懂诗,而且表现了他随处留心、虚心好学的精神
B、数日后,朱司农往访苏轼并和苏轼一见如故,结为莫逆之交。自此以后,苏轼常常登门拜访,朱司农也偶然回访。
C、一次朱司农拜访苏轼,苏轼因忙于抄写汉书居然浑然不知,让对方枯等了好久方才接见,当朱司农了解实情后非但没生埋怨,反而深为感动,并用苏轼的故事教育儿子朱新仲要更勤苦读书。朱新仲也曾用苏轼的故事教育自己的儿子朱辂。
D、苏轼身处逆境依然手抄《汉书》全稿刻苦学习并读书成诵的故事,不仅
/ 10 让我们了解了一代文学大家虚心好学与博学强志的一面,也让我们领略了他能够失意不失志、绝地反击并勇敢地实现精神突围的深层原因,无论是对我们的读书还是做人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欲留,则伺候颇倦;欲去,则业已通名。
答:(2)某读《汉书》到此凡三经手钞矣。
答: ⑶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可不勤读书邪?
答: 收藏夹
(一)《荀子》和荀况
《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及弟子所作,现存32篇。荀况学问博通,对过去学者多有批评,长于论辩,为文多长篇大论,淋漓酣畅,大抵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通篇排偶。《劝学》为《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课文为节选,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应持的态度。写法上善用比喻,辞采缤纷,对后世影响很大。劝,是劝勉、鼓励的意义。
荀况(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时称荀卿,越国(今山西省安泽县)人,孔、孟之后的儒家大师,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代表人物。曾游于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荀卿废,便安家于兰陵,著书数万言而卒。他批判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他不同于孟子的“性善”说,主张性恶论,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重视礼法的作用。(二)时代背景
/ 10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史称 “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人定胜天,应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其门人韩非、李斯为战国末期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 10
【附:牛刀小试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C(水,名作动,游水,其余均为形作名)2.B(其余均为古今均为古今异义)
3.A(判断句,B为省略句“輮以(之)为轮”,C为介宾短语后置句,D为定语后置句)
二、精段精练
4.①中:合乎;②绳:墨线;③就:靠近,接近;④绝:横渡
5.①有通又,意为又;②生通性,意为资质,禀赋;③知通智,意为智慧 6.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学习能使人超越(或提高)——既可以使人超越自我,也可以使学生超越先生(或: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7.重要意义 态度 学不可以已
能力 素质 修养(或素质、智力、德行)学习的意义 学习的作用 学习的态度方法 积累 坚持(或有恒)专一
铺锦列绣 多方设喻(或铺陈扬厉,警句迭出)
8.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这一说法不尽正确。因为荀子这句话固然暗合了儒家传统观念中关于“性相近,习相远”这一理念,但却并不意味着也认同其中“人之初,性本善”观念。因为作者文中所说的“生非异也”中的“生(即性)”,依然是指人性中“恶的本性”,即无论君子还是一般人,其本性原本都是恶的,在这一点上君子跟一般人并没什么不同,是相近的,即所谓“性相近”,所不同的只是君子和一般人在后天的习惯上有所不同而已,即君子善于利用外物,善于向实践学习,而一般人则不善于利用外物,不善于向实践学习。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通过后天的努力,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通过后天的努力,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变为有才德的君子。这与荀子所一贯
/ 10 主张的“性恶论”非但不矛盾,反而是意脉相承的,并且恰恰有力地证明了后天的学习和努力对一个人成长的重大作用。
9.参考答案:①故玉雕琢则成器,铁百炼则成钢,人博学多思而勤实践,则见多识广而本领高强矣。②积沙成塔,游人集焉;积腋成裘,寒士衣焉;积少成多,而实力自得,胜券握焉。
10.略。温馨提示:此题意在训练学生拓展迁移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只要做到结合文本,联系现实,揭示出课文的现实意义并做到言之有理(有观点有分析)、言之有序(有条理有层次)、言之有物(有内容有论据)即可。如果能学习课文写法再在形象性和比喻论证方面有所体现和借鉴更好。
11.①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②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
三、拓展阅读训练 12. C(道歉)
13.D(均为总共之意。A前之,助词的;后之,称音助词,不译。B项前以,介词用,拿;后以,介词凭借。C项前何疑问代词什么,后何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
14.D(要注意题目中的“全都直接表现朱司农对苏轼敬意”的要求。①表现的是苏轼对朱载上诗作的称赏和赞美”。②表现的是朱载上和苏轼的相互倾慕相知。④表现的是苏轼诵读水平的高超。其余③⑤⑥合乎要求。)
15.B(“自此以后,苏轼常常登门拜访,朱司农也偶然回访”错,应是“自此以后,朱司农常常能够登门拜访苏轼”)
16.⑴要留下,却枯等了那麼久,实在有点疲乏;想要离开,却又已经通报了姓名。⑵我从开始读《汉书》到现在,一共抄了三遍了。⑶东坡尚且这样,才智一般的人能够不勤于读书吗?
/ 10
第二篇:劝学(荀子)
教学内容:劝
学
【学习目标】
1.专业能力:了解有关的文言句式。
2.方法能力: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3.社会能力: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言词语及有关的文言句式——省略句
难点:比喻论证——比喻的本题和喻体,所要论证的道理,如此论证的效果
当堂背诵课文——如何快速有效的背诵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方法】情境、提问、讨论
【课型】新课
【教学平台】多媒体网络
【安全、绿色环保教育】预防校园暴力 【教学流程】
课前2分钟(品德、安全、文明等教育):
预防校园暴力——打架斗殴的危害 一.新课导入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二.学习流程
学习任务一:了解作者、解题
1、教学方法:知识传授法
2、教师活动:知识介绍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人物。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孔子为孔圣人,孟子为亚圣)。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强调“法后王”,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3、学生活动:听讲、记笔记 学习任务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学方法:诵读法
2、教师活动:教师朗诵课文,正音:已、有-又、槁暴、参、知-智、生-性、跬、锲、3、学生活动:学生朗诵课文
思考: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去论述中心论点的?主要采取什么表达方式?
学习任务三:研究论证结构、方法
1、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讨论
2、教师活动:提问、提示、引导、归纳
第1句,提出中心论点——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1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利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3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累,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累。正反对比,阐明学习必须不断积累。)(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3)蚓(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蚓蟹对比,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专心致志。)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3、学生活动:诵读、思考、讨论 学习任务四:归纳文言现象
1、教学方法:归纳
2、教师活动:归纳各种文言现象
通假字:虽有槁暴
“有”通“又”
日参省乎己
“参”通“三”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
輮以为轮
“輮”通“煣” 实词:
劝:劝勉鼓励
已:停止
中:符合
疾:强,声音宏大
彰: 明显,显著
假:借助
绝:横渡
兴:起来 常见句式
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介词结构后置:青,取之于蓝 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无以固定句式:无以至千里
3、学生活动:归纳、识记 学习任务五:写作特点赏析
1、教学方法:讨论
2、教师活动:提示、引导、归纳
①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②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②正反设喻、③反复设喻。③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3、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课后小结】
纵览全文,论点鲜明,论证层次清晰,比喻的论证方法灵活生动,结构非常明了。另外本文的语句整散结合,语势铿锵有力,逻辑严密,雄辩而富有说服力。这都是文章的特点。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一、二 【教学记要】
1.目标达成反馈 2.学生作业反馈 3.教学反思
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当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帮助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
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附:板书设计
青出于蓝
提高自己
木受绳则直
学习的重要性
冰寒于水
金就砺则利
知明而行过
(正面设喻)
改变自己
蹂以为轮
登高博见
学习的作用
登高而招
善假于物(反复设喻)
假舆马
假舟楫
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要积累
(对比)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骐骥
弩马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要坚持不懈
(对比)(正反对照设喻)
朽木
金石
蚓
用心一
要专一
(对比)
蟹
用心躁
第三篇:劝学(节选)荀子
劝 学(战国 荀子 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yǐ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zhîng合乎)绳,輮(rïu,一种手工艺,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以为轮,其曲中规(圆规)。虽有(yîu又)槁暴(gǎo pù槁,枯。暴,晒干),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lì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cān xǐng)乎己,则知(zhì)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yú 片刻,一会儿)之所学也;吾尝跂(qì提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明显,清楚)。假(jiǎ 凭借,利用)舆(yú车厢)马者,非利足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xìng同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kuǐ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qí jì骏马,千里马)一跃,不能十步;驽(nú 劣马)马十驾,功在不舍。锲(qiâ用刀雕刻)而舍之,朽木不折(zh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îu雕刻)。蚓无爪(zhǎo)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而二螯(áo蟹钳),非蛇鳝(shàn)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浮躁,不专心)也。
第四篇:荀子《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荀子《劝学》教学设计1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积累通假字、文言虚词、实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过程与方法:
1.掌握积累通假字、文言虚词、实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2.理清文章层次,深入领会作者思想。
3、把握文章特色,质疑探究作者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提升学习的境界。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知识。
2.深入理解作者思想,并与作者交流。
教学难点:
与作者交流探讨。
教学设想:
先诵读感受文本,然后让学生分组探讨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文章层次,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内涵,最后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走出文本。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检查:请一同学复述孟子治国思想,要求能引用课文中的词句,并有自己的归纳理解。
一、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荀子简介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检查字词积累情况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疏通文意,检查落实
1、学生分小组学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相互质疑,相互交流。
2、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学生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4、学生归纳段落提纲,理清全文思路。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回答问题,按逐段进行的方法,抽出某一小组,以读课文、翻译、读出比喻句为序,把活动的成果展示给全体同学。如有疑问,教师应及时给予解答。
小组合作学习提纲:
1)、疏通疑难字词,把握特殊句式,翻译该段。(常见虚词意义与用法、实词词义变化、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等)
2)、概括本段大意,并理清本段内部层次。
3)、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有何特色?
4)、就文中荀子的某一观点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全班齐诵课文。检查上节课内容,请同学回顾荀子思想。
二、进入文本,深入理解文章思想。
[一]积累基础知识。
1、扫清字词障碍。请各组出一代表,展示本小组研究成果。点出本段文言基本知识。讲完后接受其他同学提问。
2、老师归纳补充。
[二]理清文章思路。
1、请小组代表展示,理出段落层次提纲。同学老师补充。
第一段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为什么要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因为人性本恶。必须正视人类恶的本质,改变自己,走向良善。
《荀子·性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第二段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第三段学习方法和态度:注重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
[三]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请小组代表展示,同学老师补充。
比喻说理,形象透彻;
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
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三、与作者交流,走出文本。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与孔子主张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是否矛盾?
我的看法是:我们追求完美,但我们更渴求真实。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是否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相冲突?
我的看法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的是学习比自己思考效率高,但换一个角度讲,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印象更深刻,记忆会更长久。学习和思考两方面各有长短,不可偏废一方。
荀子主张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是注重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一意,是不是有此三点学习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我的看法是:荀子主张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说得很好,但只有这三点还是不够的,现代化的学习更要讲求方法和效率。同学们考试后写小结,列计划是提高效率的好办法。
其他学习方面的名言推荐:
孔子:“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思(儒学家)“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朱熹:“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不是因为性情不专一,而是因为其生理结构不适于打洞。文章强调的是思想性格,用心专一是一种性格习惯,生理结构不同是主要因素,是问题的关键,荀子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只抓住了旁枝,却忽视了主干。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风雨并不是在山上兴起的。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雨是由于带水汽多的热空气遇冷,水蒸汽凝结成水珠,然后从在天上降落而形成的,与是不是高山关系不大。水中也没有蛟龙,龙是中国人幻想出来的能呼风唤雨的神物。既然如此,那后面的结论自然就缺少说服力。
四、课堂小结
先让学生谈学习本文的感受和启发(改变我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提升我们学习的境界)。然后老师小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步骤(若有时间,可让学生先归纳,然后老师补充):先掌握文中相关文言知识,深入理解作者思想,然后走出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今天的生活相联系,做到古为今用,让语文学习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服务。
五、作业练习
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了解荀况及其主张。
2、了解本文的条理性及运用大量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明白、生动的写法。
3、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要,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4、理解几个文言虚词和通假字的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一、三两自然段的教学。
2、难点:以生动、通俗的比喻为论据。
一课时
一、导入:
1、新课导入:同学们,也许我们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荀子的《劝学》,它将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2、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课文赏析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朗读,扫清字音障碍。
3、生齐读课文,师点拨指导。
4、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梳理课文。
5、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利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累,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
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累。正反对比,阐明学习必须不断积累。)
(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3)蚓(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蚓蟹对比,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专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6、老师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于,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通假字)
7、学生讨论,老师引导归纳文章写作特色。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第五篇:荀子劝学读后感
《劝学》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荀况的上乘之作。顾名思义,劝学,即劝勉、鼓励学习。这篇写于两千多年前的佳作,至今读起来仍令人回味无穷,给人以启迪。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荀子劝学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您。荀子劝学读后感范文(1)
初读《劝学》,荀子时而言物时而论人,感觉毫无章法。但仔细读过三四遍后,思路逐渐清晰,荀子要告诉我们的是,从了解自己,到修养自己,直至成就自己的过程。
做人最难的是了解自己,好像禅宗参口头禅“我是谁”一样。为了方便我们了解,荀子给我们暂时确定了位置,我是“青”,“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我是“冰”,“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如果“蓝”与“水”代表做人的基本标准,扪心自问我做到了么?更不要说荀子所要求的“青”与“冰”代表的境界。
荀子通过地理以及自然现象,一步步展开告诉我们万事万物形成有它的机缘,了解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站在先人的肩膀上,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扩大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不断超越自我。所以,人区别于牲畜,是因为人具有学习的能力,但也仅仅是一线的差别:“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有时称人为“行尸走肉”,是因为“无冥冥之志”,若能做到“君子结于一也”,则满足了做人的基本条件。
荀子教导我们如何做人,他老人家非常慈悲而且耐心,从天地间的现象、事理到《诗》、《书》、《礼》、《乐》、《春秋》等纲要,深入浅出的举例论述,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做人本该如此”。但我们的人生为何在不断退色(从青→蓝→浅蓝→灰)?为何我们“渐行渐远”远离大道呢?因为我们忘记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由于人的根本烦恼贪、嗔、痴的存在,心智被蒙蔽了,对于世间万物所展现的自然规律我们视而不见,圣人所倡导的为人之道我们听而不闻。荀子简要的区分两种为学的态度: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如果仅仅“入乎耳,出乎口”,而没有经过“心”,这样的学习对于自己没有任何帮助。如何能够提升自身的修养?我们应该做到“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在这里,荀子告诉我们如何打破障碍,开启智慧的两种方法。第一,首先要博学,把所学的东西融会贯通,熟记于心;然后,反省自己的心态以及言行是否符合为人之道,正确的坚持,错误的抛弃;最后,做到心、意、行统一,世间的为人处世尽量合乎于道法。当然还要继续学习、反省、做事,如此反复,心量不断扩大,境界不断提升。
第二,按照类似于禅宗“戒、定、慧”的法门修行也能成功。关于“戒”,荀子反复要求我们,“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关于“定”的境界,荀子描述道“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最后,由定生慧,荀子称之为“应”,“能定然后能应”,能应天下之事,此乃“得大自在”也。
荀子告诫我们,虽然我们生为“人”形,但若不勤于学习,不了解本心,就会与“禽兽”无异。荀子同时告诉我们,经过不断修炼后的为“人”的标准:“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为“人”就已经很难了,但是在《劝学》里,荀子并不仅仅满足于为“人”,因为青要胜于蓝的,如何成为“圣贤”,是他对我们的殷切希望。人如果超越自我就会进入“圣人”的境界,超越自我并不是自己超然于物外,而是应该具有极度谦卑的心态,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才对。在《劝学》通篇,找不到荀子对于圣人境界的描述,但是他已经为我们指出了成为“圣贤”的必经之路,在开篇他已经提到“学不可以已”!
荀子劝学读后感范文(2)学,是一个博大而深厚的字眼。在学习中,我们完成了自我成长,自我成熟,自我成功。荀子的劝学对于人一生的漫漫长路而言是一席听而不厌的教导。理解了荀子,我们或许可以“任君行走无柱杖”,从而达到“学而潇洒,活而逍遥。”
《劝学》的开篇第一句就是“学不可以已。”现代社会也提出了要终生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不单单是自身内在的要求,无奈的是它也是日新月异的社会要求我们达到的一种最基本的生存状态。无论我们学习是为了什么,有一点我们必须要谨记的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儿行无过矣。”庄子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以有限对付无限,会使自己陷入一种困境。庄子的学习观与荀子的学习观似乎有矛盾之处,但是,细想,它们两者能达到一种奇异的和谐。如果我们既要“学不可以已”又要做到在“有涯随无涯”时“无殆”,我们就需要找到一个可扛起两者的支点,或者说联系两者的桥梁。支点会是什么?我认为是在终生学习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它可以是你谋生的手段,你兴趣之源,也可以是一种让人修身养性的学问,总之,它能让人“逍遥天地间,行走人群中”。这或许是荀子提出的“学不可以已”最终的目的。
知道要学习,但是如何学习,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吾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学习要行动,更要善于借助外物的帮助,牛顿说:“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善于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才能更好地学到我们想要的知识——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古人懂得要在古圣先贤中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古圣先贤与古籍就是要多加利用的物。“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行走游历中为什么能学到如此多的知识呢?一是能接触到不同的风俗,不同的文化,拓展了视野的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文化积淀的广度。二是能与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交流这种方式是极好的学习方法。正如萧伯纳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或者更多的思想。”这是交流的魅力所在。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极其幸福,我们不仅可以利用书籍、报刊、杂志、电视,还可以利用把地球缩成一个村庄的网络。“登高而招”,“顺风而呼”是智者的治学之道。
学习要勤奋,专心。“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得好不好,要看态度好不好。“笨人用聪明的方法治学,聪明人用笨方法治学。”笨的人,要用各种方法不落人后,聪明的人要脚踏实地,发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的精神。古有牛角挂书,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的精神需要我们学习,今有华罗庚的满房演算稿的勤奋需要我们借鉴。勤奋了,努力了可能没有收获,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做到“用心一也”。“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董仲舒能成为汉朝的儒学大家了,因为他能做到目不窥园。
《劝学》是一笔挖掘不尽的宝藏,我们在品《劝学》中收获太多太多……
荀子劝学读后感范文(3)《荀子》全书三十二篇,而以《劝学》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劝学》又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篇。
学习是贯穿修道始终的。没有正确的见地只能是盲修瞎炼。然而学习又得先有目标。应该“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这种圣贤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区别就是“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劝学》这篇最重要的就是讲到了明心见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谓之性德。然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
因为众生的性德被无明给蒙蔽了,无法显示其光明清净的妙用,反而显示出污浊的身心世界,令众生枉受轮转六道的痛苦。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净光明显示出来。修德就是积善,积善即是明道的资粮。善法有世出世间的不同。这种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强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间的,这种理解是非常肤浅的。儒家之道行之极处也是可以出世的。当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为高超圆满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绝非凡夫之境界。众生本来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会变成愚昧,实在是性德被障碍的缘故。因为修德而显出性德,神明不过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晓其是自得,非从外来。“圣心备焉”,圣心即是真心,“备”者恢复也,去妄显真。荀子所在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但绝不可说中国即无悟道者,佛经亦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荀子可谓无师自悟,但其之所以能够悟道还是因为其修学暗合道妙。宣化上人曰老子孔子皆菩萨示现,则荀子之本迹我亦不敢妄测。从《劝学》篇中我们可以明白其修学思想与佛教戒定慧三学是暗合的。荀子对道心之坚固非常重视,而曰:“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是修道最重要的,这种德操与积善的关系是密切的,是真正的戒。“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应”即是“慧”,也可以说“定”是“止”,“应”是“观”,“能定能应”即“止观圆融”。这时候才可谓之成人,即成就道业之人。
成就之后,荀子再谈到了其境界“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天地间纯是一片光明,由此可知荀子的证量一二。最后荀子以“君子贵其全也”作结,勉励后学勿得少为足,当勤精进。
荀子劝学读后感范文(4)《劝学》开宗明义地告诫人们“学不可以已”,意谓学习应持之以恒,不可中辍。他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是说青色染料是从蓝色染料中提取出来的,却比蓝色的颜色更深;冰是水遇冷后凝结起来的,却比水冷。通过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博学深思,加以总结提炼,就能够超越前人,后来居上。他又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意谓有了知识,才能够站得高,看得远,就像行千里路借助于车和马,过江河借助于船和桨。
荀子认为,学习的成效来源于辛勤的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骇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楔而舍之,朽木不折,楔而不舍,金石可按。”只有积土成山,风雨才能从那里兴起;只有积水成渊,蚊龙才能生长;只有积善成德,才能自得神明,具备圣心。所以只有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才能到达目的地;只有一条一条的涓涓细流,才能汇成万顷波涛。骐骥那样的好马一跃也不会十步,驽马走出十驾,功效就在不舍。用刀刻物停下来,朽木也不会折断;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属、玉石,也能雕刻成功。
荀子认为,学习要专心致志,不急不躁。他举例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螫,非蛇膻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蚯蚓虽然无爪无牙,无筋无骨,却能上食泥土,下饮黄泉,原因是其用心专一;而螃蟹八脚而且有两个大钳,却只能住蛇的洞穴,原因就在于心躁。苟子总结性地指出:“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憎憎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没有专默精诚,不去埋头苦干,就不能明辨是非,就不会有辉煌优异的成绩。
荀子还强调学以致用。他说:“不闻,不着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意谓学习本身有它广泛的内涵,应具备“闻”“见”“知”“行”四要,只有学以致用和付诸实践,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荀子还特别强调“学莫便乎近人”及“隆礼”,要亲近良师益友,要正身慎行,注意道德修养,做到“权利不能倾,群众不能移,天下不能荡”。只有全粹精一的德操,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荀子的《劝学篇》是关于学习的名篇,文中反复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目的、态度和方法,强调学习是人们思考问题,认识事物的重要条件,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增长才干,完善自我,使自己超越前人,以成赫赫之功。书中的“锲而不舍”、“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以及演化而成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文句,已成为后代人们的座右铭。
荀子劝学读后感范文(5)《劝学》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开篇。是战国时期杰出思想家荀况的上乘之作。它告诫世人要将学习作为人生的罗盘、灯塔。
做一个刻苦学习的人,善于学习的人,要像思想家那样去行动,像实干家那样去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带着目的、带着思想、带着问题去学习,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读书还贵在学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努力学习和独立思考相结合,学习前人的智慧,思考自己进步的方法,记录自己的心得,用行动来实践。
荀子所云“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舍之,金石可镂”。学习的态度需要达到坚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实处。有的人还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惜哉!也有的人虎头蛇尾,而忽视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得到的是芝麻,岂不惜哉!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渊中生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人为知识而活,为读书而生,生命有限而学海无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就是说在生活中,在学习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话,你就会发现每时每刻都会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获,积少成多、积土成焉,天长日久,你就会发现,你已成为一位知识的富有者,告诉我们要想达到胜利的彼岸,重在持之以恒。“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楔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心无旁骛,耐得住寂寞,顶得住诱惑,抗得住干扰,静下心来学,循序渐进学,联系实际学,锲而不舍学,方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
《劝学》让我读懂了“粗实的铁棒能磨成纤小的绣花针,凭的是一股坚韧不拔的气概,涓涓细流能穿透刚硬的石块,凭的是一种不折不挠的精神”。正如: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