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教学案——写出情节的波澜

时间:2019-05-12 20:5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作文指导教学案——写出情节的波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作文指导教学案——写出情节的波澜》。

第一篇:作文指导教学案——写出情节的波澜

记叙文写作技巧之一 ――写出情节的波澜

教学目标:

1.叙事要注重情节起伏,曲折有致;

2.叙事要注意渲染和手法的运用,了解一些生波澜、生变动的方法。

高考作文阅卷组负责人何永康强调: 记叙文必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让阅卷人知道你讲述了一件比较实在的事情;必须有一个或两个相对清晰、生动的人物形象,让阅卷人感受到人物的内心、外在的生气;必须以记叙、描写为主,尤其要注重细节描写,一个好的细节描写顶得上千言万语,如果要发表议论,应当少而精,点到为止。

选材切忌“撞车”

我们先来说一个故事,传说有一位富贵人家的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顿时在座的人都大惊失色,诗人笔锋一转接着写,九天仙女下凡尘,大家转怒为喜,大声喝彩,不料他又冒出一句:“儿孙个个都是贼”,子孙惊怒,但他马上又写:偷得寿桃献至亲。这一下全场叫好。

短短四句,一会让听者惊,一会让听者怒,一会让听者喜,为什么会有如此奇妙的效果呢? 这是因为出人意料,一波三折,吊足胃口。古人有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写记叙时如果平铺直叙,那就好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从头看到底,读来一点意思都没有;叙事曲折回旋,波澜起伏,才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叙述性文章必须做到“尺水兴波”――即写出事情的波澜,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将引人入睡的状况变成引人入胜的境界,让你笔下的事件趣味盎然,令读者印象深刻。

怎么样才能写出情节的波澜?在写记叙文的时候,要使文章能有曲折的美感,首先我们选择材料的时候就要学会挑选一些有起伏、有变化的事情来写,比如说我们学的《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等课文。其次是要还要学习一些兴波澜的方法。看看别人是怎样运用方法在文章兴风起浪,波澜迭起的。

怎么样才能写出事物的波澜?

⑴ 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前提)⑵ 运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

① 情节突转法

突转指的是情节的突然转变。这种转变或表现为喜事突然转变成悲事,或表现为人物从顺境突然转为逆境,完全超出了人们所预料的正常轨道,引起读者惊奇的感受。突转必须以“新”为其灵魂,以“意料之外”造成读者惊奇,同时要使读者在惊奇之余又觉得在情理之中。如:

求职始末

大学毕业才两年的舒平下岗了。

为了生活,舒平不得不四处奔波,终于一家有朋友的公司答应他去应聘。在复试时,他与一位业务经理因意见上的分歧而发生了争执,他那桀骜的个性使他的言语犀利而偏激,令经理十分尴尬,结果他落榜了。

舒平连遭重创,心灰意冷。想到年迈的父母正眼巴巴地盼着享儿子的福,想到相恋两年的女友因自己境况不佳而常闹分手,想到自己才华横溢而无处施展,他绝望了,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恰好此时,那家公司的朋友找到他,将他从死神身边拽了回来,同时带给他一张聘用书。原来那位经理经过冷静的思考,认为舒平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决定高薪聘用他。舒平躺在病床上,通过电话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喜悦。

第三周星期一,舒平早早地来到公司门前,却见一张通告赫然映入眼帘:“鉴于舒平先生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本公司决定予以解聘„„”

好的突转必须是合情合理的,结局能够在前文中找到蛛丝马迹的暗示,而不可随意设置。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则故事,请你设置一个合情合理的突转结尾。

② 设置悬念法:设置悬念法就是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矛盾,使情节回旋推进,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悬念法又称关子。它是作者为了激发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方面。所谓“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生发展的关键时刻或人物命运攸关的重要关头,叙述戛然而止,转叙他事。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根问底的兴趣。所谓“解悬”也叫“释悬”,就是指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揭示事情原委和人物命运的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以满足。

设置悬念的方法有以下三种:A.倒叙法。即利用突出事件结果的手段设置悬念,使读者知道导致这种结果的事件的起因及发展过程。

《祝福》开头: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四叔高声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 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B.反常法。利用人的反常言行设悬念,使读者产生急于了解导致这种反常言行的原因的期待心理。

《把柄》开头:

小时候,我最怕的人是小我两岁的妹妹。在家里,其他人的话可以通通不听,但妹妹的话我却不敢有违抗,否则,她便冲我喊一声“俺去说了”,然后亮出往外跑的架势。我就得乖乖地顺从。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有一个不可告人的“把柄”在妹妹手里握着。那时侯,我读小学三年级,……

C.切隔法。把不同线索的事件交织起来。从某一具体事来说,就是中途中断叙述,转叙他事,以引起读者的期待心理。这是我国古代章回小说普遍使用的一种技法。

威胁[俄]契诃夫

有一个贵族老爷的马被盗了。第二天他在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了这样一个声明:“如果不把马还给我,那末我就要采取我父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过的非常措施。”威胁生效了。小偷不知道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不过他想着可能是某种特别可怕的惩罚,很害怕,于是偷偷地把马送还了?能有这样的结局,贵族老爷很高兴。他向朋友们说,他很幸运,因为不须要步父亲的后尘了。

“可是,请问你父亲是怎么做的?”朋友们问他。

“你们想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做的么?好吧,我告诉你们„„有一次他住旅店时,马被偷走,他就把马肚带套在脖子上,背着马鞍走回家了。如果小偷不是这样善良和客气的话,我发誓,我一定要照父亲那种做法去做!”

一个悬念贯彻始终,或者环环设置,不但使文章的情节更加曲折,富于变化美,而且还能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张有弛,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③ 铺陈误会法:

例: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背不动就滚吧!”

我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那女生愣了几秒钟,才满脸通红地指着箱子的底部对我说:“我指的是轮子。”

讨论:事情的波澜因何而起?(误会)

“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应该说,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④ 抑扬交错法:叙述中,先让情况尽量向某一个方向发展,造成对后面情节的一种充分的反向蓄势,然后使情况向相反的方向陡转,从而形成落差和波澜,给人以感情冲击和心灵震撼,进而使读者得到充分的审美满足和享受。

尴尬瞬间

我对已搬来一星期却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邻居很是好奇,总想一睹“芳容”。终于有一天,隔壁传来开门的声音,机不可失,连忙打开门一看,哇,好一位秀发披肩清纯美丽的现代淑女!当我正上上下下“饱餐秀色”时,一声河东狮吼:“见鬼,瞅什么瞅,没见过人哪?”唬得我心里直发毛,灰溜溜地关了门。

一天,我正要下楼,楼下传来了脚步声。糟糕,“见鬼”来了,真是冤家路窄。无奈,只好昂首阔步视而不见,下楼梯如履平地,一脚踏了三个台阶,结果可想而知——让“见鬼”笑了个够。而自己由于“光荣负伤”在床上趴了好几日,恨恨发誓与“见鬼”势不两立。

几天后,忽有人敲门,一看,是“见鬼”,“你的腿怎么样了?”满脸灿烂的笑容和关切的神情让我如坠千里迷雾,又受宠若惊。“没,没事儿。”“那你可以帮我抬煤气罐吗?”

啊?!

评:这篇文章“我”由好奇一睹“芳容”而生爱慕,一声断喝让爱慕之情淡化,转而生厌。摔跟头又被嘲笑,“怨恨”之情萌生。转而受到关切刚刚将“怨恨”之情淡化,一句“帮抬煤气罐”又让感激化为厌恶。爱厌交替,转化自然,峰起岭伏,扣人心弦。

⑤ 对比。要想全面反映事物,就可能涉及事物的两面,并让它们形成鲜明的对照,让人在对照中比较,以便全面认识或分清是非、善恶、美丑,从而受到教育。小小说《捎》就是运用这一方法的典型例证:他要出国的消息不胫而走。回到家里,屋子早坐满了人。弟弟兴奋地说:“哥,给我捎台收录机!” 妹妹是那么激动:“哥,给我捎一套高级化妆品!”他问丈母娘:“妈,您捎什么?”丈母娘嘴都快咧到耳朵根底下,道:“不捎别的,捎台洗衣机就行!”当他问自己的母亲要捎点儿什么时,母亲眼里闪着晶莹的光:“不管咋着,把你捎回来就中!”文章起笔处看似平静,却为后面的陡转做了充分的铺垫,结尾处母亲的回答增强了文章的情感震撼力。

⑥ 巧合。叙事性文章的写作,要重视表现偶然性的巧合。巴尔扎克认为:“偶然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若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性就行。”对生活最精彩的艺术表现,就在于对个别特殊现象即带偶然性现象的把握和描述,通过偶然,揭示必然,通过个别现象,揭示事物普遍性的规律和实质。巧合,既能更集中、强烈、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又能以其戏剧性,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审美魅力。比如,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吉姆和德拉是一对贫贱夫妻,但引以为豪的是,丈夫有一只祖传三代的金表,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长发。圣诞节前夕,他们都想送给对方一件礼物。妻子偷偷卖掉了自己的长发,为丈夫的金表配了一条白金表链;丈夫则背着妻子卖掉了自己的金表,给妻子买了一套精美的发梳。双方都牺牲了自己最心爱的东西期待着换来对方意外惊喜的时刻,最后出现的却是与期待完全相反的结局。虽然彼此的好意落空了,但这并不是一个因事与愿违而令人遗憾的结局。

⑦ 意外。让事情的发展和结局超出读者按一般经验或推理所可以做出的估计和料想。也就是说,读者由前面的情节看到的故事只应向某一方向发展或了结,但到时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折或变化,竟然向读者未曾想到或估计到的另一方向发展,出现的是出人意料的另一个结局。比如,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里住着一群穷画家。苏艾和琼珊也住在这里。琼珊得了肺炎,医生说她唯一的希望是自己要活下去的念头,但她却对生活及自己都绝望了,她躺在床上数着窗户对面院墙一株常青藤的叶子,她对苏艾说:“等最后一片叶子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苏艾无法让她打消这个念头,于是把琼珊的想法告诉了住在楼下的老贝尔门。老贝尔门六十开外,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老是说就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第二天早晨,琼珊发现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然有一片叶子傲然挂在藤枝上。又经过一夜的风雨,那片叶子仍在墙上,琼珊从这片不落的叶子上找到了生命的希望。苏艾告诉她,老贝尔门因肺炎去世了,生病前他顶风冒雪出去作画,对面墙上那片不落的藤叶就是他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拓展阅读

爱让我抬起头

不要为面子而丢失了心灵深处最真实的东西。

——题记进入重点中学,时间才漫过几天,腾飞就失落了。

他选择了沉默。不,是他只能选择沉默。

像往常一样,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奔向校门口迎接父母,而他却一直低头不语举步徘徊。他胆怯地看看校门口,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就开始向餐厅奔跑。

“喂!那位是叫你的吧!”一位同学对他说。他的心紧张起来,慢慢抬起头。

只见,一位身着西服的中年男子正向他招手,那个人的身边是一辆黑色的轿车,阳光下显得格外气派。

腾飞的脸上掠过一丝惊喜,然后奋力奔向了那个人。

“那个人是谁呀?”

“我看很像他的父亲,看来他还是个体面人物呀!”同学们议论纷纷。

那个人递给腾飞一个牛仔包,然后笑着对他说了什么„„

回到教室,所有人都把目光移到了他的身上。“你家可真富呀!你爸爸的车子可真气派。”男同学们都羡慕地望着他。

他有些许吃惊,但片刻后便自信地点点头。

一时间,他成了“风云人物”。

几个月过去了,他还沉醉于羡慕的海洋中。

突然有一天,当他和几个男同学说说笑笑去吃饭时,背后传来了一阵响亮而嘶哑的声音。“腾飞,腾飞,快过来。”

他转过头,脸上的笑容顷刻间凝固了。

只见一位衣着褴衫、满脸皱纹的老人缓缓地走过来,手里还提着四个红红的苹果.腾飞立刻把头又转回来,心里“怦怦”跳得极快,他的脸连同耳根都红透了。

“腾飞,腾飞,我在这里。”那位“老人”的声音更大,更粗糙了。

腾飞把头又重重垂下。然后灰心丧气地走过去。

所有人的目光都变得惊诧。

“爸,你怎么来了。”腾飞的眉头紧住了。

“上次我腿病犯,没能新自把包包送给你,多亏了那个有心人呀!不仅送我去医院,又把包包带给你。”父亲说了几句就喘起粗气来。

腾飞怔了怔,难怪那人说:“祝你生日快乐!”

“我刚刚出院,可是心里挂着你呀!就带了些苹果给你,也想看看你。”父亲舒心地笑了,慈祥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腾飞慢慢抬起头,脸颊上滑落一滴泪,他强忍着笑了,笑得那么自信。没有空虚,是那么真实,真切。

一直是作文高手的腾飞第一次大胆地站在讲台前,在作文评点课上展示了自己的《爱让我抬起头》这篇文章。

“为了面子,我冷落了一直为我付出的父母,我深深自责过,多希望父母打我,骂我。而父母却用爱的力量让我抬起头,用朴实的行动告诉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坦诚充实自我„„”

全班一片泪眼模糊,掌声如雷。[点拨鉴赏]

这是一篇采用“小小说”文体的考场佳作,文章情节生动,细节逼真,扣人心弦,真叫人爱不释手!小说写的精彩,一则靠逼真的细节,比如,在描写年迈的父亲时,运用了极富传神的词语,如“衣着褴衫”、“满脸皱纹”、“缓缓”等,一个年老勤俭的老父形象便跃然于纸上!更难能可贵的是,本文构思精巧脱俗,情节曲折生动:初读此文,读者还以为是在写一个富家公子,然而读到腾飞的《爱让我抬起头》,我们猛然发现,文章原来用了“情节突转”的手法,令人拍案叫绝!

1976年7月28日

下班刚进家门,妻就一脸的怒气,“这是怎么回事?”啪地一声甩给我一张纸条,我疑惑地展开,见上面写: 亲爱的:

也许是情缘让你我在旅途中相识,如果你要和我保持联系,请按下面的地址通信:河北省唐山市南开区四马路二号楼1单元201号。

爱你的X

读完纸条,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气得想哭也想笑,便问妻:“你是从哪个垃圾箱里拣回来的?”

妻说:“从垃圾箱里拣来的我就不问你了。最关键的问题是,这张纸条是在你的书里发现的。” “书?什么书?”

“台湾李某写的那本《外遇》!” “这怎么会呢?”

“是啊,这怎么会呢?在我最真诚的丈夫身上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呢?但是这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发生了,这你又如何跟我解释?”

“我无法解释。”稍停,我又说:“尽管我无从解释,但我敢对天发誓,我问心无愧。” 妻听后笑了,笑的表情挺冷酷,说:“你是什么我不追究,但我要追出那个叫X的女人。”

我不语。

妻又说:“明天我就去唐山,按纸条上的地址,找那个叫做X的女人。”

我知道妻说的是气话,便不再理她。

第二天我去上班。中午下班时,见写字台上留有妻的一张纸条,告诉我她去唐山找那个叫做X的女人。

看后,我又急又气。女人啊,女人!转念又一想,妻此行也许是一件好事,她到了唐山后

真的能找到那个叫做X的女人,妻对我的怀疑不就云消雾散了么?

然而,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就在妻走后的第二天清晨,广播里的一条新闻竟使我听后险些昏倒:“今日凌晨3点40分,我国河北省冀东地区唐山发生了强烈地震,据我国地震台测定,这次地震为7.8级,如同400枚广岛原子弹,在距地面16公里处的地壳中猛烈爆炸。”

听完这条新闻,我周身上下直冒冷汗,.我意识到我美丽的妻子有可能遇难,因为按照路途的旅程算,我妻子是发生地震的这天夜里到达唐山的。

我望着唐山的方向,留下了一个男人不轻易留下的眼泪。

当我带着伤感的心情,去单位告假准备奔赴唐山时,我见到我的同事小张那双红红的眼睛好象哭过。

我问:“你哭过?”

小张点头后说:“我深爱的一个女人,她居住的那座城市发生了地震。”

我忙问:“她是不是叫X?”

小张的思想一下高度集中:“对!你„„”

“她是不是给你写过一张纸条?”

“对!”

“妈的!纸条怎么会弄到我的书里?”

“哎呀!”小张一拍手,说,“我借过你的书。”

我一切的一切都明白了,我狠劲狠劲地揪住小张的前衣襟,吼道:“你奶奶的孙子小张,还我妻子!”

妻子真的没有回来。经过官方的确切消息,我妻子是这次地震死亡人数242769的遇难者之一。

妻子的遇难日期是:1976年7月28日。

评:文章一开头就给了我们一个疑问,究竟这个X是谁?这张纸条是怎么来的?究竟丈夫是不是真的有外遇。除了这个悬念,再接着往下读,我们还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去了唐山的妻子有没有死,这是第二个悬念。

到了“我信你”文章中丈夫和妻子的争吵表面上好象停止了,处于安静的平稳的状态,谁知道妻子却一赌气去了唐山。这就使情节发生了突然性的转变。增加了悲剧效果,让我们明白到,夫妻之间要多一些信任,多一些沟通。突出了主旨。

练习: 只借一元钱

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

“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可以吗?”

“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经理彬彬有礼地说。

“好吧。”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

“是的。”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

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

“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请续写,尽量合理地解决这个悬念。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这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我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

行长恍然大悟: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能用头脑支配金钱;而只有金钱没有头脑的人则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头脑被金钱所支配。

经商斗智,善谋者胜。)

设置悬念并不难,难的是水到渠成地解开悬念,让读者觉得并不突兀而又拍案称奇,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则故事,你怎样解悬。

最佳讲演

某厂“振兴中华”读书演讲比赛进入高潮。

“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论坚守岗位》。”演讲员方婷婷噪音甜润,吐字清晰。突然她看了一下手表,对观众说了声“对不起”,就走下台,一直走出礼堂。

一分钟、二分钟„„五分钟过去了,底下的观众急了,“哪去了?”“怎么还不回来?”“真不像话!”

(整整过了十分钟,方婷婷才从外面回来,又走上了讲台,再次响起了她甜润的嗓音:“像我这样,行吗?”停了停又说:“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观众一愣,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设置悬念并不难,难的是水到渠成地解开悬念,让读者觉得并不突兀而又拍案称奇,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则故事,你怎样解悬。

二 例文导学

该环节以谈话法为主,由学生评析例文,教师进行适当点拨,总结出波澜的常见的方法。我们探讨《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突出地运用了哪些方法,写出情节的波澜,运用这些技巧之后有什么效果。

通过问题的设计和适当的引导,总结出兴波澜的方法和目的

1.所谓“悬念”就是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设置悬念,就是作者在写作时故意卖“关子”,故意留下疑团,以激发读者的心理期待。这样,可使文章跌宕起伏,摇曳生姿,韵致无穷,从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小说的开端部分,菲利普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

我以为那只是一句玩笑,很自觉的往车上坐。不料老爸把我推开,自顾自地,飞快地骑走了,远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于勒是谁?这一家为什么这样盼望他?给读远抛下一句话: 者留下了悬念;再如,在小说的发展部分,重点写对于勒由恐怖变为希望。于勒在海外发了财,“自己走回家!” 全家都称赞他是“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人”。这个希望之星究竟发了多大的财?究竟会

“自己走回家?”我心里又是气愤又是委屈,“虎毒还不食子呢!我──不走了。”不过一想,万给菲利普一家带来多大的幸福?为什么一等10年不回来?也给读者造成了强烈的悬念。设置一不马上清洗,伤口发炎怎么办?苦的还不是自己,干嘛和自己过不去呢!于是我憋了一肚子的气一这些悬念,使得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瘸一拐往家走。2. 当菲利普一家外出旅游,情节舒缓下来,后来故事奇峰突起,菲利普发现那个卖牡蛎的然而就在几分钟后,我便在马路的拐角处又看到了老爸的身影,那臃肿的显得笨拙的身影,那习小贩很像于勒,并惊恐地告诉妻子,从而把故事推向高潮,使气氛顿时紧张起来,这就使情节惯性皱着眉的脸,还有那双正盯着我的充满关爱的眼睛„„在马路的拐角处,在与我对视的那一刹那,发生了突然性的转变。像这种让情节发生突然性的变化的技巧,我们可以称之为“情节突变”。他立刻转过身,跨上自行车消失在人群中,再也没有回头。但我还是认出了那眼神,我再熟悉不过的3. 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作者让菲利普一家改成船只、躲避于勒,事情突然转变,结局出眼神。顿时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流遍了全身。我想起了他曾对我说过:“人生的路很长,父母不可能人意料,这是情节的突变。这样处理,当然,让情节更有波澜了。大家想想,除此之外有没有一辈子都牵着你走,自己学走路时难免要摔交,但是你从哪里摔 更深的用意?

倒了就要从哪里爬起来,有麻烦也要学着自己解决,不能总是依赖父母。” ——突出了主旨,让我们明白,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主宰了人的心灵和生活。其实作者的这时,我开始觉得伤口已不那么疼了。爸爸在看我伤口时的那种惊讶的神情和随后的那个习惯性种种技巧的运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揭示这个主旨而服务的。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兴波澜,的皱眉,都是我所熟悉的,然而他在拐角处的那个眼神我更感到熟悉。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而不是为了兴波澜而兴波澜。

一肚子的气消了,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在路上我这负伤的人是那么抢眼,有好心人说,“小兄弟,4 另外,小说插叙了于勒的过去和全家急切盼望他归来的原因,形成一个“灾星”和“福星”不要紧吧。”“要不要我送你回家?”都被我用老爸的“名言”婉言谢绝了,“我能行,我能自己走回的对比,作为故事进一步发展的铺垫,菲利普夫妇情感变化起伏贯穿小说: 希望—— 紧张家!” —— 惊恐 恼怒—— 失望,有力的突出了人物形象,表现了主题。

2、升格意见: 三 要点点拨

《拐角处的眼神》不能说文笔有多美,但是作者用朴素平实的语言叙述了父亲在我“受伤”以后 的行为态度,较好地表现了父爱的那一份深沉和独特,情节也有一定的起伏变化。不过,同学们仔细看来同学们的体会还是比较深刻的,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为让文章写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读读,会发现文中尚有须作修改,方能更好地写出事件的波澜。比如: 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文章开头可用“因果倒叙法”设置悬念,由父亲在拐角处的独特眼神来引出一段父子之情,使读1制造悬念:(在文章开头就给读者设置疑问,再进行层层铺叙,最后才给读者一个明确的答者看了开头就产生一种悬想和期待。案)巧设悬念,扣人心弦

文中还可以增加一些照应,如文中“我”在拐角处看到老爸的身影后,会怎么想?为什么会有一2情节突转法 :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种暖流流遍全身的感觉?交待老爸“特别”的行动及其所蕴含的感情,同时写出“我”的感情的变化,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这也能使文章产生波澜。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使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结尾可用情节突转法,写父亲为我准备疗伤药品等细节凸现父爱,使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3情感起伏法:如 闲适→惊喜→失望→悲观 欢愉→悲观→平静→快乐→伤心→愉快 理之中,强化父爱的深沉和浓烈。思想反复法 :如 满怀信心,努力拼搏→万念俱灰,自暴自弃→振作奋发,努力进取

原文内容比较单薄,可以插叙一件凸现父爱的童年往事。文字不要太长,但是对表现父爱能起补4倒叙和插叙法:倒叙法的好处在于:一是可以引发思考,形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充烘托的作用。可用“眼神”串联穿插的文字,使行文细密严谨摇曳多姿。便于作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深情回忆,更符合生活的真实。插叙法:运用插叙,往往能

3、升格后作文: 使内容具体,形象丰富,主题深刻,情节曲折,是使文章能起波澜的重要手法。拐角处的眼神 四 实战演练

那臃肿的显得笨拙的身影,那习惯性皱着眉的脸,还有那双正盯着我的充满关爱的眼睛„„在马

(一)升格作文: 路的拐角处,在与我对视的那一刹那,他立刻转过身,跨上自行车消失在人群中,再也没有回头。但1、待升格作文: 我还是认出了那眼神,我再熟悉不过的眼神。顿时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流遍了全身„„

拐角处的眼神

几分钟前,我在篮球场上摔伤了膝盖,回家途中正好遇上下班的老爸,“带我回去吧,我实在痛

我在篮球场上摔伤了膝盖,回家途中正好遇上下班的老爸,“带我回去吧,我实在痛得走不动了!”得走不动了!”

老爸先是惊讶地看着我的伤口,盯了几秒,皱了皱眉说:“这点小伤算什么,要打球就得付出代

老爸先是惊讶地看着我的伤口,盯了几秒,皱了皱眉说:“这点小伤算什么,要打球就得付出代价,自己走回家!” 价,自己走回家!”

我以为那只是一句玩笑,很自觉的往车上坐。不料老爸把我推开,自顾自地,飞快地骑走了,远远抛下一句话:“自己走回家!”

我是父母的宠儿,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但我从来没有想到,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爸爸居然冷漠地抛下了我。我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又看了看自己血肉模糊的膝盖,一阵凉风吹过又是一阵钻心的疼痛„„

“自己走回家?”我心里又是气愤又是委屈,“虎毒还不食子呢!我──不走了。”不过一想,万一不马上清洗,伤口发炎怎么办?苦的还不是自己,干嘛和自己过不去呢!于是我憋了一肚子的气一瘸一拐往家走。

然而就在几分钟后,我便在马路的拐角处又看到了老爸的身影„„

飞快骑走的老爸其实并没有骑出多远,离我不远的某个角落,他用他的眼神守护着我,就因为老爸在拐角处的那个眼神,我似乎立刻明白了先前老爸那句话中的另一层意义,明白了他那一份深藏的爱。我也想起了他曾对我说过:“人生的路很长,父母不可能一辈子都牵着你走,自己学走路时难免要摔交,但是你从哪里摔

倒了就要从哪里爬起来,有麻烦也要学着自己解决,不能总是依赖父母。”

这时,我开始觉得伤口已不那么疼了。爸爸在看我伤口时的那种惊讶的神情和随后的那个习惯性的皱眉,都是我所熟悉的,然而他在拐角处的那个眼神我更感到熟悉。那眼神牵起了一串往事。

小学三年级时我刚学游泳,老爸把连狗刨都没练熟的我往深水区一扔,任由我“自生自灭”,当我在水中“挣扎”的时候,我无意中看到他的眼神,充满希望和关爱地追随着我。当他把我从水中拖出来时,他又是帮我捶背又是哄我说为我买好吃的。我当时只知道害怕的哭,然后是傻傻地笑,现在想起来又是另一番滋味。

这样想着,一肚子的气也消了,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在路上我这负伤的人是那么抢眼,有好心人说,“小兄弟,不要紧吧。”“要不要我送你回家?”都被我用老爸的“名言”婉言谢绝了,“我能行,我能自己走回家!”

推开大门,我一眼便看见了桌上的二个棕色小瓶──一瓶是双氧水,一瓶是紫药水。书房里,只看到老爸一个背影──他正在看报。他的肩膀似乎是动了一下,但还是没有起来:“自己擦药吧。

(二)作文训练 作文题参考

1、从下边的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不少于700字。要求叙事有一定的起伏变化,能见出一定的波澜。

意外 ** 好事多磨 喝彩

2、续写结尾:

送礼的人都走了,牛书记像往常一样,兴奋地欣赏着礼品。

“嘿嘿,这是什么?”他怀着极大的兴趣拿起纸筒展开,啊,是一幅国画!牛书记高兴极了!因为他姓牛,而画的又是一头“孺子牛”,赞誉之意,跃然纸上。

不过,作画者似乎功底不够,把牛画得有点像鼠,突然(一只猫窜了出来,直扑那幅国画„„)

3、也可以带一篇自己以前的记事作文,运用一些方法把事件写得更加波澜起伏。五

第二篇:《写出情节的波澜》作文指导教案

作文指导教学案一体化设计(教案)

写出情节的波澜 ――记叙文写作技巧谈

教学目标:

1.叙事要注重情节起伏,曲折有致;

2.叙事要注意渲染和手法的运用,了解一些生波澜、生变动的方法。教学重点:要善于抓住事件本身的丰富性与曲折性,再现扣人心弦的生活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的直接、间接经验,充实情节和细节,使记叙文生动可感。课时分配:2课时 课前准备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说一个故事,传说有一位富贵人家的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顿时在座的人都大惊失色,诗人笔锋一转接着写,九天仙女下凡尘,大家转怒为喜,大声喝彩,不料他又冒出一句:“儿孙个个都是贼”,子孙惊怒,但他马上又写:偷得寿桃献至亲。这一下全场叫好。

短短四句,一会让听者惊,一会让听者怒,一会让听者喜,为什么会有如此奇妙的效果呢?

这是因为出人意料,一波三折,吊足胃口。

古人有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写记叙时如果平铺直叙,那就好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从头看到底,读来一点意思都没有;叙事曲折回旋,波澜起伏,才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叙述性文章必须做到“尺水兴波”――即写出事情的波澜,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将引人入睡的状况变成引人入胜的境界,让你笔下的事件趣味盎然,令读者印象深刻。

怎么样才能写出情节的波澜?在写记叙文的时候,要使文章能有曲折的美感,首先我们选择材料的时候就要学会挑选一些有起伏、有变化的事情来写,比如说我们学的《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等课文。其次是要还要学习一些兴波澜的方法。看看别人是怎样运用方法在文章兴风起浪,波澜迭起的?我们能不能也像他们一样,也让这些方法使我们的文章大放异彩呢? 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就是:写出情节的波澜

1、通过例文评析总结常见兴波澜的技巧并体会其效果。

2、通过自写自评续写片段作文的过程初步掌握常见兴波澜的方法。二 例文导学

该环节以谈话法为主,由学生评析例文,教师进行适当点拨,总结出波澜的常见的方法。

我们探讨《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突出地运用了哪些方法,写出情节的波澜,运用这些技巧之后有什么效果。

通过问题的设计和适当的引导,总结出兴波澜的方法和目的

1.所谓“悬念”就是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设置悬念,就是作者在写作时故意卖“关子”,故意留下疑团,以激发读者的心理期待。这样,可使文章跌宕起伏,摇曳生姿,韵致无穷,从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小说的开端部分,菲利普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于勒是谁?这一家为什么这样盼望他?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再如,在小说的发展部分,重点写对于勒由恐怖变为希望。于勒在海外发了财,全家都称赞他是“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人”。这个希望之星究竟发了多大的财?究竟会给菲利普一家带来多大的幸福?为什么一等10年不回来?也给读者造成了强烈的悬念。设置这些悬念,使得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

2. 当菲利普一家外出旅游,情节舒缓下来,后来故事奇峰突起,菲利普发现那个卖牡蛎的小贩很像于勒,并惊恐地告诉妻子,从而把故事推向高潮,使气氛顿时紧张起来,这就使情节发生了突然性的转变。像这种让情节发生突然性的变化的技巧,我们可以称之为“情节突变”。

3.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作者让菲利普一家改成船只、躲避于勒,事情突然转变,结局出人意料,这是情节的突变。这样处理,当然,让情节更有波澜了。大家想想,除此之外有没有更深的用意?

——突出了主旨,让我们明白,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主宰了人的心灵和生活。其实作者的种种技巧的运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揭示这个主旨而服务的。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兴波澜,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而不是为了兴波澜而兴波澜。另外,小说插叙了于勒的过去和全家急切盼望他归来的原因,形成一个“灾星”和“福星”的对比,作为故事进一步发展的铺垫,菲利普夫妇情感变化起伏贯穿小说: 希望—— 紧张—— 惊恐 恼怒—— 失望,有力的突出了人物形象,表现了主题。三 要点点拨 看来同学们的体会还是比较深刻的,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为让文章写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1制造悬念:(在文章开头就给读者设置疑问,再进行层层铺叙,最后才给读者一个明确的答案)巧设悬念,扣人心弦

2情节突转法 :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使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3情感起伏法:如 闲适→惊喜→失望→悲观 欢愉→悲观→平静→快乐→伤心→愉快

思想反复法 :如 满怀信心,努力拼搏→万念俱灰,自暴自弃→振作奋发,努力进取

4倒叙和插叙法:倒叙法的好处在于:一是可以引发思考,形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便于作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深情回忆,更符合生活的真实。插叙法:运用插叙,往往能使内容具体,形象丰富,主题深刻,情节曲折,是使文章能起波澜的重要手法。四 实战演练

(一)升格作文:

1、待升格作文:

拐角处的眼神

我在篮球场上摔伤了膝盖,回家途中正好遇上下班的老爸,“带我回去吧,我实在痛得走不动了!”

老爸先是惊讶地看着我的伤口,盯了几秒,皱了皱眉说:“这点小伤算什么,要打球就得付出代价,自己走回家!”

我以为那只是一句玩笑,很自觉的往车上坐。不料老爸把我推开,自顾自地,飞快地骑走了,远远抛下一句话:

“自己走回家!”

“自己走回家?”我心里又是气愤又是委屈,“虎毒还不食子呢!我──不走了。”不过一想,万一不马上清洗,伤口发炎怎么办?苦的还不是自己,干嘛和自己过不去呢!于是我憋了一肚子的气一瘸一拐往家走。

然而就在几分钟后,我便在马路的拐角处又看到了老爸的身影,那臃肿的显得笨拙的身影,那习惯性皱着眉的脸,还有那双正盯着我的充满关爱的眼睛……在马路的拐角处,在与我对视的那一刹那,他立刻转过身,跨上自行车消失在人群中,再也没有回头。但我还是认出了那眼神,我再熟悉不过的眼神。顿时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流遍了全身。我想起了他曾对我说过:“人生的路很长,父母不可能一辈子都牵着你走,自己学走路时难免要摔交,但是你从哪里摔

倒了就要从哪里爬起来,有麻烦也要学着自己解决,不能总是依赖父母。”

这时,我开始觉得伤口已不那么疼了。爸爸在看我伤口时的那种惊讶的神情和随后的那个习惯性的皱眉,都是我所熟悉的,然而他在拐角处的那个眼神我更感到熟悉。

一肚子的气消了,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在路上我这负伤的人是那么抢眼,有好心人说,“小兄弟,不要紧吧。”“要不要我送你回家?”都被我用老爸的“名言”婉言谢绝了,“我能行,我能自己走回家!”

2、升格意见:

《拐角处的眼神》不能说文笔有多美,但是作者用朴素平实的语言叙述了父亲在我“受伤”以后的行为态度,较好地表现了父爱的那一份深沉和独特,情节也有一定的起伏变化。不过,同学们仔细读读,会发现文中尚有须作修改,方能更好地写出事件的波澜。比如:

文章开头可用“因果倒叙法”设置悬念,由父亲在拐角处的独特眼神来引出一段父子之情,使读者看了开头就产生一种悬想和期待。

文中还可以增加一些照应,如文中“我”在拐角处看到老爸的身影后,会怎么想?为什么会有一种暖流流遍全身的感觉?交待老爸“特别”的行动及其所蕴含的感情,同时写出“我”的感情的变化,这也能使文章产生波澜。

结尾可用情节突转法,写父亲为我准备疗伤药品等细节凸现父爱,使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强化父爱的深沉和浓烈。

原文内容比较单薄,可以插叙一件凸现父爱的童年往事。文字不要太长,但是对表现父爱能起补充烘托的作用。可用“眼神”串联穿插的文字,使行文细密严谨摇曳多姿。

3、升格后作文:

拐角处的眼神

那臃肿的显得笨拙的身影,那习惯性皱着眉的脸,还有那双正盯着我的充满关爱的眼睛……在马路的拐角处,在与我对视的那一刹那,他立刻转过身,跨上自行车消失在人群中,再也没有回头。但我还是认出了那眼神,我再熟悉不过的眼神。顿时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流遍了全身……

几分钟前,我在篮球场上摔伤了膝盖,回家途中正好遇上下班的老爸,“带我回去吧,我实在痛得走不动了!”

老爸先是惊讶地看着我的伤口,盯了几秒,皱了皱眉说:“这点小伤算什么,要打球就得付出代价,自己走回家!”

我以为那只是一句玩笑,很自觉的往车上坐。不料老爸把我推开,自顾自地,飞快地骑走了,远远抛下一句话:“自己走回家!”

我是父母的宠儿,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但我从来没有想到,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爸爸居然冷漠地抛下了我。我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又看了看自己血肉模糊的膝盖,一阵凉风吹过又是一阵钻心的疼痛……

“自己走回家?”我心里又是气愤又是委屈,“虎毒还不食子呢!我──不走了。”不过一想,万一不马上清洗,伤口发炎怎么办?苦的还不是自己,干嘛和自己过不去呢!于是我憋了一肚子的气一瘸一拐往家走。

然而就在几分钟后,我便在马路的拐角处又看到了老爸的身影……

飞快骑走的老爸其实并没有骑出多远,离我不远的某个角落,他用他的眼神守护着我,就因为老爸在拐角处的那个眼神,我似乎立刻明白了先前老爸那句话中的另一层意义,明白了他那一份深藏的爱。我也想起了他曾对我说过:“人生的路很长,父母不可能一辈子都牵着你走,自己学走路时难免要摔交,但是你从哪里摔

倒了就要从哪里爬起来,有麻烦也要学着自己解决,不能总是依赖父母。”

这时,我开始觉得伤口已不那么疼了。爸爸在看我伤口时的那种惊讶的神情和随后的那个习惯性的皱眉,都是我所熟悉的,然而他在拐角处的那个眼神我更感到熟悉。那眼神牵起了一串往事。

小学三年级时我刚学游泳,老爸把连狗刨都没练熟的我往深水区一扔,任由我“自生自灭”,当我在水中“挣扎”的时候,我无意中看到他的眼神,充满希望和关爱地追随着我。当他把我从水中拖出来时,他又是帮我捶背又是哄我说为我买好吃的。我当时只知道害怕的哭,然后是傻傻地笑,现在想起来又是另一番滋味。

这样想着,一肚子的气也消了,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在路上我这负伤的人是那么抢眼,有好心人说,“小兄弟,不要紧吧。”“要不要我送你回家?”都被我用老爸的“名言”婉言谢绝了,“我能行,我能自己走回家!”

推开大门,我一眼便看见了桌上的二个棕色小瓶──一瓶是双氧水,一瓶是紫药水。书房里,只看到老爸一个背影──他正在看报。他的肩膀似乎是动了一下,但还是没有起来:“自己擦药吧。

(二)作文训练 作文题参考

1、从下边的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不少于700字。要求叙事有一定的起伏变化,能见出一定的波澜。

意外 ** 好事多磨 喝彩

2、续写结尾:

送礼的人都走了,牛书记像往常一样,兴奋地欣赏着礼品。

“嘿嘿,这是什么?”他怀着极大的兴趣拿起纸筒展开,啊,是一幅国画!牛书记高兴极了!因为他姓牛,而画的又是一头“孺子牛”,赞誉之意,跃然纸上。

不过,作画者似乎功底不够,把牛画得有点像鼠,突然(一只猫窜了出来,直扑那幅国画„„)、也可以带一篇自己以前的记事作文,运用一些方法把事件写得更加波澜起伏。五 拓展阅读

爱让我抬起头

不要为面子而丢失了心灵深处最真实的东西。——题记

进入重点中学,时间才漫过几天,腾飞就失落了。

他选择了沉默。不,是他只能选择沉默。

像往常一样,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奔向校门口迎接父母,而他却一直低头不语举步徘徊。他胆怯地看看校门口,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就开始向餐厅奔跑。

“喂!那位是叫你的吧!”一位同学对他说。他的心紧张起来,慢慢抬起头。

只见,一位身着西服的中年男子正向他招手,那个人的身边是一辆黑色的轿车,阳光下显得格外气派。

腾飞的脸上掠过一丝惊喜,然后奋力奔向了那个人。

“那个人是谁呀?”

“我看很像他的父亲,看来他还是个体面人物呀!”同学们议论纷纷。

那个人递给腾飞一个牛仔包,然后笑着对他说了什么……

回到教室,所有人都把目光移到了他的身上。

“你家可真富呀!你爸爸的车子可真气派。”男同学们都羡慕地望着他。

他有些许吃惊,但片刻后便自信地点点头。

一时间,他成了“风云人物”。

几个月过去了,他还沉醉于羡慕的海洋中。

突然有一天,当他和几个男同学说说笑笑去吃饭时,背后传来了一阵响亮而嘶哑的声音。

“腾飞,腾飞,快过来。”

他转过头,脸上的笑容倾刻间凝固了。

只见一位衣着褴衫、满脸皱纹的老人缓缓地走过来,手里还提着四个红红的苹果.腾飞立刻把头又转回来,心里“怦怦”跳得极快,他的脸连同耳根都红透了。

“腾飞,腾飞,我在这里。”那位“老人”的声音更大,更粗糙了。

腾飞把头又重重垂下。然后灰心丧气地走过去。

所有人的目光都变得惊诧。

“爸,你怎么来了。”腾飞的眉头紧住了。

“上次我腿病犯,没能新自把包包送给你,多亏了那个有心人呀!不仅送我去医院,又把包包带给你。”父亲说了几句就喘起粗气来。

腾飞怔了怔,难怪那人说:“祝你生日快乐!”

“我刚刚出院,可是心里挂着你呀!就带了些苹果给你,也想看看你。”父亲舒心地笑了,慈祥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腾飞慢慢抬起头,脸颊上滑落一滴泪,他强忍着笑了,笑得那么自信。没有空虚,是那么真实,真切。

一直是作文高手的腾飞第一次大胆地站在讲台前,在作文评点课上展示了自己的《爱让我抬起头》这篇文章。

“为了面子,我冷落了一直为我付出的父母,我深深自责过,多希望父母打我,骂我。而父母却用爱的力量让我抬起头,用朴实的行动告诉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坦诚充实自我……”

全班一片泪眼模糊,掌声如雷。

[点拨鉴赏]

这是一篇采用“小小说”文体的考场佳作,文章情节生动,细节逼真,扣人心弦,真叫人爱不释手!小说写的精彩,一则靠逼真的细节,比如,在描写年迈的父亲时,运用了极富传神的词语,如“衣着褴衫”、“满脸皱纹”、“缓缓”等,一个年老勤俭的老父形象便跃然于纸上!更难能可贵的是,本文构思精巧脱俗,情节曲折生动:初读此文,读者还以为是在写一个富家公子,然而读到腾飞的《爱让我抬起头》,我们猛然发现,文章原来用了“情节突转”的手法,令人拍案叫绝!

1976年7月28日

下班刚进家门,妻就一脸的怒气,“这是怎么回事?”啪地一声甩给我一张纸条,我疑惑地展开,见上面写:

亲爱的:

也许是情缘让你我在旅途中相识,如果你要和我保持联系,请按下面的地址通信:

河北省唐山市南开区四马路二号楼1单元201号。

爱你的燕 读完纸条,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气得想哭也想笑,便问妻:“你是从哪个垃圾箱里拣回来的?”

妻说:“从垃圾箱里拣来的我就不问你了。最关键的问题是,这张纸条是在你的书里发现的。”

“书?什么书?”

“台湾李某写的那本《外遇》!” “这怎么会呢?”

“是啊,这怎么会呢?在我最真诚的丈夫身上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呢?但是这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发生了,这你又如何跟我解释?”

“我无法解释。”稍停,我又说:“尽管我无从解释,但我敢对天发誓,我问心无愧。”

妻听后笑了,笑的表情挺冷酷,说:“你是什么我不追究,但我要追出那个叫燕的女人。”

我不语。

妻又说:“明天我就去唐山,按纸条上的地址,找那个叫做燕的女人。”

我知道妻说的是气话,便不再理她。

第二天我去上班。中午下班时,见写字台上留有妻的一张纸条,告诉我她去唐山找那个叫做燕的女人。

看后,我又急又气。女人啊,女人!转念又一想,妻此行也许是一件好事,她到了唐山后真的能找到那个叫做燕的女人,妻对我的怀疑不就云消雾散了么?

然而,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就在妻走后的第二天清晨,广播里的一条新闻竟使我听后险些昏倒:“今日凌晨3点40分,我国河北省冀东地区唐山发生了强烈地震,据我国地震台测定,这次地震为7.8级,如同400枚广岛原子弹,在距地面16公里处的地壳中猛烈爆炸。”

听完这条新闻,我周身上下直冒冷汗,.我意识到我美丽的妻子有可能遇难,因为按照路途的旅程算,我妻子是发生地震的这天夜里到达唐山的。

我望着唐山的方向,留下了一个男人不轻易留下的眼泪。

当我带着伤感的心情,去单位告假准备奔赴唐山时,我见到我的同事小张那双红红的眼睛好象哭过。

我问:“你哭过?”

小张点头后说:“我深爱的一个女人,她居住的那座城市发生了地震。”

我忙问:“她是不是叫燕?”

小张的思想一下高度集中:“对!你……”

“她是不是给你写过一张纸条?”

“对!”

“妈的!纸条怎么会弄到我的书里?”

“哎呀!”小张一拍手,说,“我借过你的书。”

我一切的一切都明白了,我狠劲狠劲地揪住小张的前衣襟,吼道:“你奶奶的孙子小张,还我妻子!”

妻子真的没有回来。经过官方的确切消息,我妻子是这次地震死亡人数242769的遇难者之一。

妻子的遇难日期是:1976年7月28日。

阅读思考:

1、小说设置了哪两个悬念,有什么作用?

文章一开头就给了我们一个疑问,究竟这个燕是谁?这张纸条是怎么来的?究竟丈夫是不是真的有外遇。除了这个悬念,再接着往下读,我们还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去了唐山的妻子有没有死,这是第二个悬念。

2、作者安排了怎样的情节突变?有何作用? 到了“我信你”文章中丈夫和妻子的争吵表面上好象停止了,处于安静的平稳的状态,谁知道妻子却一赌气去了唐山。这就使情节发生了突然性的转变。增加了悲剧效果,让我们明白到,夫妻之间要多一些信任,多一些沟通。突出了主旨。

第三篇:情节波澜

【教学目标】学习运用“情节突转,巧生波澜”的写法。【例文赏析】 美国刀

父亲年轻时是个军人,跟随彭德怀司令参加朝鲜战争。

一次,美国人的子弹迎面飞来,打穿了父亲左边的耳廓。如果子弹往里偏两厘米就没命了。也许是奶奶日日烧香奏了效,三年后,父亲平安回到家乡,还带回了一件战利品----一把美国刀。

这把刀一尺长,寒光闪闪,锋利无比,刀柄上有“U•S”字样。父亲说,这把刀是他亲自从美国人手里夺过来的。

美国人的刀到了我们家了,用来切菜、切肉,尤其是砍骨头。美国人的刀不但锋利,而且坚硬。砍骨头如砍麻秆,一刀下去没有不断的。左邻右舍遇见硬骨头,也常常借我们的刀砍,砍来砍去就砍出了名,人人都知道,杨家有一把美国人造的好刀。

离我家不远处有个打刀高手,方圆几百里闻名,人称“刀王”。刀王见我们家有把锋利的美国刀,就非常不服气,特意挑选精铁纯钢,打造了一把硬刀,来跟这把美国刀比拼,刀口对刀口,奋力猛砍。结果,他精心打造的硬刀被砍出半寸深的缺口,而美国刀却完好无损。刀王生气地说:“美国刀真他妈的厉害,要是再跟美国佬打仗,咱也上前线,夺他娘一把好刀来!”

邻居们的刀换了一把又一把,我们家的美国刀依然好像新的一样,寒光逼人。美国人为什么能造出这么好的刀呢?我们这样想着,忍不住对那遥远的国度生出几分向往。

岁月在刀起刀落中悄然流失,父亲老了,我们长大了。姐姐长大后读了大学,又读了研究生,还出国留学。她去的地方正是美国,那个生产好刀的地方。几年后,姐姐打电话给父亲,说她准备做美国人,不回来了。父亲问:“为什么?” 姐姐说:“美国好。” “美国好在哪里?”

“美国很多方面都比中国好。比如,他们四十多年前就能造出那么好的刀……” 父亲沉下脸,严肃地说:“你听着,在朝鲜,没有好刀的中国人,把有好刀的美国人打败了。”

父亲挂断了电话,不再听姐姐的任何解释,他显得很伤心。伤心的父亲把美国刀藏了起来,严禁我们再用它来切菜、切肉、砍骨头,甚至连看一眼都不允许。没有想到的是,两个月以后,姐姐从美国回来了,而且决定永远不再走了。父亲感到很惊讶,不解地问:“你不是说美国好吗?为什么要回来?”

姐姐抚摩着父亲的银发轻轻地说:“我从您的身上看到了比好刀更可贵的东西。只要我们每个中国人不丢失这种东西,中国总会有一天比美国好的。”

刹时,只看见有两行眼泪,从父亲那爬满岁月脚步的脸上缓缓流过……(杨汗光 文)

【请你评析】请找出文中的情节发生转折变化的地方,分析其表达效果。

文章的前半部分花大量笔墨对美国刀的锋利和坚硬进行了描写。这是一件战利品,是父亲“亲自从美国人手里夺过来的”,父亲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这把刀也是全家的骄傲。作者从三个侧面对其进行了描写:左邻右舍遇见硬骨头常借我们的刀砍;“刀王”打造了一把硬刀,来跟这把美国刀比拼,结果美国刀完好无损;邻居们的刀换了一把又一把,我们家的美国刀依然好像新的一样。至此,作者完成了对“美国刀”的刻画,这引起了“我们”也引起了读者的好奇,一句“美国人为什么能造出这么好的刀呢?我们这样想着,忍不住对那遥远的国度生出几分向往”把行文引入了对人物的刻画。

作者在后半部分刻画了两个人物:姐姐和父亲。姐姐长大后去美国留学,打电话给父亲,说她准备做美国人,不回来了。这是本文的第一次突转。如果说这一次突转多少还有一点意料之中的话,那么第二次突转“两个月以后,姐姐从美国回来了,而且决定永远不再走了”就确实出人意料了。其实本文的关键就在这两次突转,而且缺一不可:假如姐姐在去美国留学伊始就下决心几年后回国效力,假如姐姐说不回来就果真没再回来,都会使文章的艺术特色大打折扣,作者偏偏在行文上让她在“回来”之前先“不回来”,这样不但增强了叙述的生动性,使情节跌宕起伏,而且写出了人物思想的变化过程,水到渠成地点出了“文眼”——“我从您的身上看到了比好刀更可贵的东西。只要我们每个中国人不丢失这种东西,中国总会有一天比美国好的。”“比好刀更可贵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作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顺势收笔,把无穷的余味留给了读者。这篇文章在写作上给了我们如下启示:

一、突转法能化平为奇,避免平平淡淡、平铺直叙,让人看到开头最多看到中间就知道结尾。写文章必须用材料,但不可能把生活中所有的材料都包揽其中,用什么材料,不用什么材料,什么材料详写,什么材料略写,必须根据你要表达的中心的需要仔细筛选、精心组织,把最能吸引读者的材料放在最后面,就能以巧取胜。本文的篇幅并不长,但时间跨度却很大,几十年的时间内围绕“美国刀”一定发生了很多事情,但作者也仅写了几个片段,在有限的篇幅内蕴含了无限的内容,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避免了叙事的直白。在这方面,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和《我的叔叔于勒》都堪称经典,大家要悉心研读,学以致用。但要避免“猎奇”,不能一味追求“意料之外”而摒弃“情理之中”,否则会让人感到虚假,削弱文章的情感力量。

二、写作时要化虚为实,选择一个好的叙事线索。爱国主义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容易写得空泛,如何选择一个恰当的载体就显得十分重要。作者以“美国刀”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带回美国刀”到“使用美国刀”再到“比拼美国刀”,从父女“谈论美国刀”到父亲“藏起美国刀”再到姐姐“发现比美国刀更可贵的东西”,一脉相承,把深刻的主题寓于一把刀的故事之中。珍藏在心底的“秘密”

我喜欢收藏,一份情,一份爱,一份友谊,一滴泪,都是我珍藏的对象。每每闲暇之时,或触景生情,我都会翻阅那些珍藏的点点滴滴。一阵微风吹过,“丁零丁零”的响声在房间里回荡,悦耳极了。我一听到这风铃声,就禁不住耳热心跳,低下头来,珍藏了两年的“秘密”总会浮现于眼前——“快来买呀!精美礼品大减价,绝对全市跳楼价,快来买呀!”摊主那铜锣般的大嗓门吸引了我。挤过去一看,嘿,东西还真新颖,价钱也真怪便宜。我突然想起,后天就是好友小A的生日,买一份送给他也不掉价呀。想到这,便挑了一串很时髦的风铃,回到了家。

进门后,我又将风铃拿出来欣赏。呵,纸花铜扣,精巧雅致,真漂亮,够劲!朋友收到这份礼物,一定高兴得合不拢嘴!反正后天才送人,何不先挂在屋里风光风光。哦,对了,先让妈妈开开眼吧。

我兴冲冲地拿着风铃跑进厨房。“妈,您看!”正在做饭的妈妈抬起头,眼睛猛地一亮,在围裙上擦擦手,小心翼翼地接过去,左看看右看看,说:“真漂亮,这……这是送给谁的?”“当然是送给您的!”我信口和妈妈开了个玩笑。——话说出口,我的脸发烧起来;这可是送给我的朋友的,怎么能和妈开这个玩笑呢。没想到,妈妈的眼圈竟红了,喃喃地说:“谢谢,我的好儿子!”我本想要回风铃,可看到妈妈那高兴的样子,只得违心地说:“别客气。妈您喜欢吗?”“喜欢!喜欢!”妈妈连连点头,还撩起围裙擦着眼睛,“你爸就要回来了,快去洗洗手准备吃饭吧!” 不一会儿,爸爸推门进来。妈妈赶紧上前,指着风铃说:“这是儿子送给我的!”“真的?”爸爸露出诧异的目光。“真的。是真的!”妈妈说着又撩起围裙擦起眼泪来,“孩子长大了,懂事了,知道疼人了!”此时,我看到妈妈的手在微微颤抖着。爸爸也没了往日的严肃,走过来抚摸着我的头,我也分明感觉到那手是颤抖的。“好儿子,行啊!过去从没见你这么疼过你妈,现在总算长大了,知道今天是你妈生日,还给她买了这么漂亮的生日礼物!” 什么?!爸爸的话好像一声霹雳,震得我的耳鼓嗡嗡的。我呆若木鸡地站在那儿,大脑一片空白,只是在心里重复一句话:“妈妈,妈妈的生日……”

这个误会的“秘密”已经过去两年了,但我一直把它作为生活馈赠的“礼物”珍藏在心底。至今仍想不起来当时是怎么吃完饭,回到自己房间的;我只记得那晚我哭了,哭的很痛。为什么呢,不知道。也许是为自己的虚伪而悔恨,也许是为感恩之心的缺失而自责,也许是为母亲的渐白的双鬓、渐瘦的身形而心疼…… 【请你评析】请找出文中的情节发生转折变化的地方,分析其表达效果。

给同学送生日礼物,这在中学生中是稀松平常的事儿,写成作文自然也属于“老套子”文章。这篇习作妙在以一句“谎言”一转,转出了另一个故事——“我”和妈妈的故事,使得文章有了新的内容与新的意味。文章悬念的设置也很突出,开篇以听到“丁零丁零”的风铃声“就禁不住耳热心跳,低下头来”让悬念顿生;在叙述风铃故事的时候,“我”始终没有向妈妈说明撒谎,而是将错就错,让妈妈眼圈发红,撩围裙拭泪,跟爸爸夸耀儿子,父母的手都有些颤抖,觉得“儿子长大了”。这些平日里不能让“我”感受到的生活细节,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为感恩之心的缺失而自责”。【技法点拨】

写作是对生活的再创造,好的作品无不在给人教益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如果能写得有波澜,行文起伏变化,有高有低,有张有弛,有抑有扬,有详有略,有离有合,有断有续,就能打破章法的平淡,增强叙述的生动性,使读者读起来身心愉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怎样才能使文章有波澜呢?可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手法,“突转法”就是一个比较常用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谓“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事情的发展方向突然发生转折,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将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种转变,或表现为喜事突然变成悲事,或表现为人物从顺境突然转为逆境,完全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反之亦然。关键在于突转之前要选取与中心命意相反的事层层铺垫,步步烘托,再一下子倒转,使结尾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美国刀》一文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再如: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接着又写道“九天仙女下凡尘”,于是满场喝彩;又写道“儿孙个个都是贼”,子孙们惊怒;最后题曰“偷得寿桃献至亲”,众人拍手叫好。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运用“突转法”要注意:

一、情节的“突转”要符合客观事物本身的起伏变化,不能违背客观情理;

二、要交代清楚“突转”的主观和客观、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原因,否则读者会“一头雾水”。【技法演练】

1、试分析下面短文中“顺势”和“逆势”间的变化转折。猎 狮

伊丽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到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丽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收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尸在狮腹内。——佛莱特。”

【评析】:这是世界上最短的微型小说,全文一百多字,情节中却包含着三个波澜:巴布告别妻子往非洲打猎(顺势),但不幸身亡(逆势)——第一个波澜;伊丽要求运回丈夫尸体(顺势),不料运回的是狮尸(逆势)——又一个波澜;伊丽又去电再索夫尸(顺势),弟回电“巴布在狮腹内”(逆势)——一个更大的波澜。作者就是这样把顺势和逆势错落相间地巧妙安排,使文章收到一波三折,高潮迭起,妙趣横生的效果。

2、为下面的故事续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结尾。尴尬瞬间

我对已搬来一星期却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邻居很是好奇,总想一睹“芳容”。终于有一天,隔壁传来开门的声音。机不可失,赶忙打开门一看,哇,好一位秀发披肩清纯美丽的现代淑女!当我正上上下下“饱餐秀色”时,一声河东狮吼:“见鬼,瞅什么瞅,没见过人哪?”唬得我心里直发毛,灰溜溜地关了门。一天,我正要下楼,楼下传来了脚步声。糟糕,“见鬼”来了,真是冤家路窄。……

无奈,只好昂首阔步视而不见,下楼梯如履平地,一脚踏了三个台阶,结果可想而知——让“见鬼”笑了个够。而由于自己“光荣负伤”在床上趴了好几日,恨恨发誓与“见鬼”势不两立。

几天后,忽有人敲门,一看,是“见鬼”,“你的腿怎么样了?”满脸灿烂的笑容和关切的神情让我如坠千里迷雾,又受宠若惊。“没,没事儿。”“那你可以帮我抬煤气罐吗?” 啊?!

(此文获第三届“跨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特等奖)【巩固训练】

请运用本课学习的“情节突转,巧生波澜”的写法,以“真没想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本文的题眼是“没想到”,文章的内容应是由“没想到”引发出来的、出乎自己意料的震撼人心的事,即表现出生活中闪光的东西。题目限定了所写的对象是“我”,因此,文章的内容一定要自己亲身经历的,切忌编造。开头可按自己原来对事物的发展看法叙述,结尾一定要点明“没想到”这个题眼,既照应了开头,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记叙为主,可兼有抒情或适当的评论。

第四篇:作文指导教案)写出事件的波澜

教学目标:

1、体会叙事波澜起伏的效果;

2、了解并初步学会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3、努力使叙事文有曲折有波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下面这首诗据说是几个财主兄弟为其母亲祝寿时,请郑板桥写祝寿诗,郑板桥在寿筵上即兴写的。这诗用了“突转”的方法,给人一惊一喜、一张一弛之感。出示诗:这个老妇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养的儿子全是贼,偷来蟋桃献母亲。

叙事性记叙文的写作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讲故事的艺术。“故事人人会讲,各有妙法不同”。生活中许多事并不见得特别曲折复杂,可作家把它的时序打乱,重新组合,居然使它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因此,写作就存在一个兴波澜、生变化的表述技巧和方法的问题。“才之能通,必先晓术”,前人早就总结了“有奇方可传,无巧不成书”的写作技法,所以唐人干脆把自己写的故事叫做“传奇”,明代的《拍案惊奇》《今古传奇》,哪个故事不是让作者安排得曲里拐弯,疑团阵阵。“四大古典名著”被誉为“四大奇书”,都以出“奇”而制胜。可见,种种表达技法,无非都是要化平凡为“奇幻”。为什么呢?因为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所以奇特的事物,既突然引起读者注意,又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无限风光在险峰”。

二、范文点评

1、学生阅读例文,并说说文中情节的哪一处让你有所感触,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感触?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达到这个效果的?

例文1:

猎狮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话:“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点评:这篇百字短文中掀起三个波澜:巴布去非洲打猎,但却猎狮身死。顺逆之间产生了第一个波澜。伊薇薇娜要求运回丈夫尸体,但却收到一个狮尸,顺逆之间产生了第二个波澜。伊莉薇娜再索夫尸,但却得到“巴布在狮腹内”的回电,顺逆之间产生了第三个波澜。文字简洁到了极致,但情节曲折得令人惊叹。)

例文2:《在柏林》片段。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智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笑了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了口:“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妻子时,你们大概就不会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们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点评: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老妇人重复数数,又加以小姑娘们一次又一次笑的渲染,然后再陈述原委。文笔看似平常,实际上是在设置悬念。正因为有了前面的悬念和渲染,后面的陈述才有慑心动魄的力量,才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战争多么可怕。)

例文3:《德军剩下来的东西》片段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似的口气和他讲:“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情妇。”他回头看了女人一下。他们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他也不由得抓住了女人的肩头,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

(点评:一个落泊女人在街上拉客,拉的意是自己的恋人!她该是怎样的羞愧难当,痛苦万分啊!读者不能不思考起来:侵略者剩下来的是些什么东西?文章正是运用了合乎事理的巧合,收到了巨大的艺术力量,震撼了每一个读者。)

2、同学交流时,概括板书:设悬 突转起落 抑扬伏应等词语。

三、技法例说 当堂操练

今天这堂课我们重点来认识学习设悬、突转、起落三种方法。

1、设悬

悬念在叙事文学中有神奇的魅力,这奥妙被清代的李渔一语道破:悬念就是叫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如果“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法”。悬念能把读者推向一个欲罢不能、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中。如:

只借一元钱

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

“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可以吗?”

“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经理彬彬有礼地说。

“好吧。”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

“是的。”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

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

“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请续写,尽量合理地解决这个悬念。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对

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这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我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

行长恍然大悟: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能用头脑支配金钱;而只有金钱没有头脑的人则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头脑被金钱所支配。

经商斗智,善谋者胜。)

设置悬念并不难,难的是水到渠成地解开悬念,让读者觉得并不突兀而又拍案称奇,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则故事,你怎样解悬。

最佳讲演

某厂“振兴中华”读书演讲比赛进入高潮。

“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论坚守岗位》。”演讲员方婷婷噪音甜润,吐字清晰。突然她看了一下手表,对观众说了声“对不起”,就走下台,一直走出礼堂。

一分钟、二分钟……五分钟过去了,底下的观众急了,“哪去了?”“怎么还不回来?”“真不像话!”

(整整过了十分钟,方婷婷才从外面回来,又走上了讲台,再次响起了她甜润的嗓音:“像我这样,行吗?”停了停又说:“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观众一愣,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2、突转

突转指的是情节的突然转变。这种转变或表现为喜事突然转变成悲事,或表现为人物从顺境突然转为逆境,完全超出了人们所预料的正常轨道,引起读者惊奇的感受。突转必须以“新”为其灵魂,以“意料之外”造成读者惊奇,同时要使读者在惊奇之余又觉得在情理之中。如:

求职始末

大学毕业才两年的舒平下岗了。

为了生活,舒平不得不四处奔波,终于一家有朋友的公司答应他去应聘。在复试时,他与一位业务经理因意见上的分歧而发生了争执,他那桀骜的个性使他的言语犀利而偏激,令经理十分尴尬,结果他落榜了。

舒平连遭重创,心灰意冷。想到年迈的父母正眼巴巴地盼着享儿子的福,想到相恋两年的女友因自己境况不佳而常闹分手,想到自己才华横溢而无处施展,他绝望了,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恰好此时,那家公司的朋友找到他,将他从死神身边拽了回来,同时带给他一张聘用书。原来那位经理经过冷静的思考,认为舒平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决定高薪聘用他。舒平躺在病床上,通过电话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喜悦。

第三周星期一,舒平早早地来到公司门前,却见一张通告赫然映入眼帘:“鉴于舒平先生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本公司决定予以解聘……”

好的突转必须是合情合理的,结局能够在前文中找到蛛丝马迹的暗示,而不可随意设置。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则故事,请你设置一个合情合理的突转结尾。

礼品

送礼的人都走了,牛书记像往常一样,兴奋地欣赏着礼品。

“嘿嘿,这是什么?”他怀着极大的兴趣拿起纸筒展开,啊,是一幅国画!牛书记高兴极了!因为他姓牛,而画的又是一头“孺子牛”,赞誉之意,跃然纸上。

不过,作画者似乎功底不够,把牛画得有点像鼠,突然一只猫窜了出来,直扑国画。

3、起落

随着事件的进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读者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去关注事件的发展,去关注人物的命运。纷画与造型史上有一条著名的原理:蛇行线最美。袁枚说:凡做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文似看山不喜平。事情矛盾的激化与缓和使人物思想感情也随之变化,形成文章的起伏之美。如:

尴尬瞬间

我对已搬来一星期却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邻居很是好奇,总想一睹“芳容”。终于有一天,隔壁传来开门的声音,机不可失,连忙打开门一看,哇,好一位秀发披肩清纯美丽的现代淑女!当我正上上下下“饱餐秀色”时,一声河东狮吼:“见鬼,瞅什么瞅,没见过人哪?”唬得我心里直发毛,灰溜溜地关了门。

一天,我正要下楼,楼下传来了脚步声。糟糕,“见鬼”来了,真是冤家路窄。无奈,只好昂首阔步视而不见,下楼梯如履平地,一脚踏了三个台阶,结果可想而知——让“见鬼”笑了个够。而自己由于“光荣负伤”在床上趴了好几日,恨恨发誓与“见鬼”势不两立。

几天后,忽有人敲门,一看,是“见鬼”,“你的腿怎么样了?”满脸灿烂的笑容和关切的神情让我如坠千里迷雾,又受宠若惊。“没,没事儿。”“那你可以帮我抬煤气罐吗?”

啊?!

这篇文章“我”由好奇一睹“芳容”而生爱慕,一声断喝让爱慕之情淡化,转而生厌。摔跟头又被嘲笑,“怨恨”之情萌生。转而受到关切刚刚将“怨恨”之情淡化,一句“帮抬煤气罐”又让感激化为厌恶。爱厌交替,转化自然,峰起岭伏,扣人心弦。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则故事:

谁烧了“阿房宫”

从前,有位县督学来到县立中学视察工作。他一进校门,便见该校的壁报上写有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督学的文学底子很厚,看到杜牧的诗句,油然想起《阿房宫赋》,于是顺口问起了学生:“你们知道阿房宫是谁烧的?”

学生们一脸惶恐,不住地摇头:“不是我烧的,不是我烧的!”

看到眼前的窘迫情景,督学啼笑皆非。他立即来到校长室,对校长指责道:“贵校学生国文程度低落,居然说阿房宫不是他烧的。”

校长心平气和地说:“本校学生一向诚实,既然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

督学非常气恼,他万万没有想到鼎鼎的校长居然不知道阿房宫是怎么一回事!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封呈文,给教育局长,禀明原委。

不久,督学收到局长复函:“烧掉就算了,再拨经费重建阿房宫。”

督学看后,目瞪口呆。

四、病例分析

请看讲义上的两篇文章,应该说情节都比较完整,在人物塑造上也不错,但从叙事的曲折来讲,都应该通过改动或重组使之有所发展,请陈述你的看法、改法。

卖报

寒假里,我们一班同学每天除了吃饭、睡觉、看电视,就是打篮球,在家里一点事都没有,最后,决定集中起来讨论一下,想出一个新鲜的、家长们不

反对的节目。我们想了半天都没想到,这时,不知是谁提出说:“我们每个人都去卖报,尝试一下自己挣钱。”全票通过。

我们说干就干,到店里买来了报纸,又马上分配了地点,我的位置是在一个十字路口。“就在这儿吗?就站在这儿?”真没想到,上阵时,原先的那股英雄劲儿竟不知所踪了,心里只觉得一阵阵的胆怯,幸亏我带了块招牌,要不然的话,我站着都不好意思,怎么还喊得出来呢?那些骑车的人老远就往这边看,走近了,朝招牌和我一瞟,压根就没有要买报的意思。说怪也真怪,我一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见识的人也不算太少,可一同那些陌生的眼神相遇,就不太自在。其实也不能怪自己,长这么大,才第一次像今天这样“抛头露面”。我躲了一个又一个,不停且不安地扭着头,你们这些骑自行车的人,怎么老往这瞧呀!我又不是在表演。我只能在心里诉几句苦。人家卖报纸总是挥着报纸吆喝着,多大方、多精神啊!可一轮到我,连站的胆都没了,真是胆小鬼。这报纸可是文明之物,那招牌上的字也顶漂亮的,我自己穿的衣服也干干净净,而且还是学生卖报纸,有什么心亏的!

我心一横,眼一闭,“卖——”话刚一出口,就停住了。是谦虚?是胆怯?是……我自己实在想不明白,总之,“报”字始终没有出口,我的声音实在太小了,对周围的人根本就没什么作用,就是卖不出去,也不能再喊了,我下定了决心。“来份报纸。”一位老大爷递给我钱。我也不知道我当时的表情是什么样的,我想一定很高兴,很激动。“来份报纸。”走来了一位中年人,“你是位学生吧,怎么,放假了,出来卖报纸?”我边点头,边把报纸递给他。

那人的身影还没有消失,我就拿起报纸挥起来,放开嗓子喊:“卖报,卖报,最新新闻,最新时尚……”

普通话的故事

我一向为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感到骄傲。

不骄傲也不行啊,你想,早在读师范时,我就是推普委员,一个班级四十五人服服贴贴,一任就是三年。工作后,参加了市里镇里的几次演讲赛,总能得个名次。好几回害得我私下里嘀咕:生不逢时哪,要是我能去播音系进修一下,说不准就是名主持人!

进入新世纪后,教师需要普通话测试,闹得“满城风雨”,老老少少都“普通(动)”起来,办公室里多了“牙牙学语”或是“朗朗书声”。普通话培训班人满为患,考大学时的用功劲儿也不过如此吧。

我自“岿然不动”,却偏偏也去参加了培训班,更准确地说,是想去亮亮自己。所以,当培训老师请学员试测时,我立刻举手,生怕被别人抢去机会。嘿,可别说,培训老师给我打了88.5分,超过二级甲等整整1.5分,当即把我乐得手舞足蹈,足足兴奋了三天。

此后的一个月里,我始终以成功者的姿态睥睨着“芸芸众师”的辛勤学语,偶尔有老师询问,我的语气肯定得就像省级测试员一样。

测试的日子终于到了。人们临进考场还埋头苦“读”,我逍遥自在;别人说要像小黄那样就好了,我心中暗喜,不动声色,连称彼此彼此。

轮到我测试,一切顺利,但感觉朗读好几个字词心里没底,说话内容几处颠倒重复,出试场时的满面春风不免有点假装。

有消息说,我校就两人未通过测试,其中一个就是我。

我一下子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了。

人们先是呆了一下,很快便明白了……

五、专题训练

自拟题目或从下边的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要求叙事有一定的起伏变化,能见出一定的波澜。

1、使我(难忘、气愤、惊异)的一件事

2、出人意料的一件事

3、重逢

4、美,就在身边

第五篇:写出事件的波澜 教案

写出事件的波澜

【教学目标】

1、体会叙事时波澜起伏的效果;

2、了解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教学设想】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偷得蟠桃献至亲(叫好)。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袁枚在《李觉出身传评语》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 的确,一池春水,风平浪静,纵然有人认为有宁静柔和之美,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游鱼的沉浮则会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感受。那么如何让平静的水面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呢?

2、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

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3、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

⑴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客观性)

⑵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阅读心理)

二、教学内容

一)兴波澜,生变化都有哪些方法?

阅读文章如欣赏名山,其引人入胜处在山之起伏连绵;一言以蔽之,叙述性文章必须做到“尺水兴波”――即写出事情的波澜才能避免引人入睡,方法主要有制造悬念,运用抑扬,巧设伏笔,设计巧合,铺陈误会,着力突转等。

1、顺逆法

伊莉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到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莉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她又赶紧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1)巴布别妻携弟非洲打猎.(顺笔)

巴布不幸身亡。

(逆笔)

——第一个波澜 2)伊莉娜要求邮回丈夫尸体。

(顺笔)

却得到一个“狮尸”。

(逆笔)

——第二个波澜 3)伊莉娜再索夫尸。

(顺笔)

弟回电;“巴布在狮腹内。”(逆笔)

——第三个波澜

2、情节突转法 1)《警察与赞美诗》

苏比在麦迪生广场那条长凳上坐卧不安。冬天已经近在咫尺了。其中最舒服的莫过于到某家豪华餐厅好好地大吃一顿,然后声称自己身无分丈,没钱付账,这样就可以安安静静、不声不响地被交到警察的手里。

但是,苏比的脚刚迈进餐厅的门就被扔了出来。在第六大街的拐角处,一家灯火通明、陈设别致的大玻璃橱窗非常引人注意。苏比捡起一块鹅孵石往那块大玻璃窗砸去。但警察甚至根本就没把苏比看成一个证人。砸橱窗的人应该早就溜之大吉了。苏比心里十分恼火,但也只能拖着脚步走开了。两次了,都失算了。

街的对面,有一家不怎么招眼的餐厅,苏比走了进去,白吃了一顿,但等来的是两个侍者干净麻利地把苏比架出来,扔在又凉又硬的人行道上,左耳朵贴在地上。警察只是笑了笑,就沿着街走开了。一位衣着简朴但讨人喜欢的年轻女人正站在橱窗前面,苏比的下一个计划是装扮成一个下流、讨厌的“小流氓”,而且他的对象文雅娴静,又有一位忠于职守的警察近在眼前,这足以使他相信,警察的那可爱的双手很快就会抓在他的胳膊上,而他也很快就能在那个小岛上的安乐窝里度过这个冬天了。但那女人像一根常青藤攀附着一棵大橡树一作依偎着苏比。苏比懊丧不已地从警察身边走过去。看来,他的自由是命中注定的了。苏比站在人行道上扯着他那破锣似的嗓子,像醉鬼一样胡闹。他又是跳,又是吼,又是乱骂,用尽了各种办法来搅得天翻地覆。又没用,人们当成他是在庆祝什么。

苏比看到雪茄烟店里有一位衣冠楚楚的人正对着冒着火光的打火机点烟。那人在走进商店的时候,将一把绸伞靠在门边。苏比跨进了店门,拿起绸伞,急急匆匆地退了出来。点烟的人赶忙追了出来。可结果他人说伞是捡来的。

最后,苏比来到了一个异常幽静的拐角处,苏比停了下来。那儿有一座样式古老的古雅的教堂,风琴师正在练习星期天的赞美诗。悦耳动人的音乐飘进苏比的耳朵,深深地吸引了他,使得他一动不动地靠在螺旋形的铁栏杆上。此时此刻,苏比敏感的心情同古老的教堂潜移默化地交融在一起,使他的灵魂突然之间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刹那间,这种崭新的想法让他兴奋不已。一股强烈而迅速的冲动激励着他去面对坎坷的人生。他要把自己拉出泥潭,他要征服那已经征服了自己的恶魔。他要在社会上做个有所作为的人。他要——

苏比突然感到有一只手按在了他的胳膊上。他猛地扭过头去,只看见一个警察的那张胖乎乎的脸。“你在这儿干什么?”那个警察问道。“什么都没干。”苏比说。“那跟我来。”警察说。“在岛上监禁三个月。”警庭法官第二天早上宣判说。小结: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2)

《谁烧“阿房宫”》

从前,有位县督学来到县立中学视察工作。他一进校门,便见到该校的壁报上写有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督学的文学底子很厚,看到杜牧的诗句,油然想起他的《阿房宫赋》,于是顺口问起了学生:“你们知道阿房宫是谁烧的?” 学生们一脸惶恐,不住地摇头:“不是我烧的,不是我烧的!” 看到眼前的窘迫情景,督学啼笑皆非。他立即来到校长室,对校长指责道:“贵校学生国文程度低落,居然说阿房宫不是他烧的。” 校长心平气和地说:“本校学生一向诚实,既然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

督学非常气恼,他万万没有想到鼎鼎的校长居然不知道阿房宫是怎么一回事!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封呈文,给教育局长,禀明原委。不久,督学收到局长复函:“烧掉就算了,再拨经费重建阿房宫。” 督学看后,目瞪口呆。

3)

好朋友

约翰在街上碰到他的好朋友麦克,对他说:“我遇到一件很麻烦的事,真不知该怎么办?”

“什么事?我们是好朋友,你有什么麻烦事就该对我说,也许我能帮你.”

“我正在热恋中.”

“这是好事,你怎么会觉得麻烦呢?”麦克不解地问.

“我同时爱上了两个姑娘,她们一个长得漂亮,但没钱;另一个长得不漂亮,但很有钱.你看我应该选择谁?”

“当然是长得漂亮的那个.这年头,钱算得了什么?”麦克坚决地回答.

“对!”约翰说,“谢谢你的好主意,再见.”说完转身就走. “等一下,约翰.”麦克叫住他,“你能不能把那位有钱的姑娘的住址告诉我?

3、悬念法

通常是精心设置疑窦和矛盾,在文章开头用超乎寻常的语气去叙述或交代一种异于常人思维的结果,以引起读者探其究竟的欲望。武侠小说多是如此。又如泰国作家克立巴莫的微型小说《独臂村》:一位医生在森林里发现一个古怪的村庄——村民皆无右臂。这个奇异的开头既吸引了医生又吸引了我们。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才明白:原来村民们曾参加过几次这里的选举,那些政客们来拉选票时,都许愿让普天下的人民共享幸福,而一旦当上议员便对人民的疾苦不闻不问。村民对这些政客深恶痛绝,决定不论谁家生了孩子都要砍掉右臂,“免得他们成人之后去举手投票,出卖灵魂„„” 1)例:

只借一美元

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

“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可以吗?”

“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经理彬彬有礼地说。

“好吧。”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

“是的。”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

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

“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这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这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

行长恍然大悟: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能用头脑支配金钱;而只有金钱没有头脑的人则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头脑被金钱所支配。

经商斗智,善谋者胜。

小结:运用悬念法要注意有“悬”有“释”。在“结”与“解”之间要恰当运用延宕,让读者百般猜测,历经紧张期待,再解开扣子,但切不可故弄玄虚。

2)

尴 尬 从一出食堂门,她就感觉有人跟踪。

模模糊糊搜索记忆,只记得一瞥中有一个高大消瘦的身影。为什么会是跟着我?她低头打量自己:浅兰色的细格棉衬衣、藏青色的西裤、一双跟快磨平的黑色皮鞋,在一身行头怎么看也不像个富家女,劫财之人是不屑于的。那莫非是„„

想到前天,室友阿霞还曾炫耀着当街被陌生男孩跟踪的“光辉事迹”,当时小文在一旁还打趣道:我们的静大小姐作为寝室里唯一的单身贵族,这种艳遇应该发生在她身上才对呢!

想着,一抹胭红就印上了面颊。下意识地摸摸自己的脸。我,我没有阿霞那脉脉含情的双眼;又没有小文的一头乌黑飘逸的长发„„头发,一个念头嗖地划过脑海:一定要把这一头泛黄的头发好好修剪一下,剪成阿霞那样清爽的碎发,不不、还是像小文那样的一头直发„„那,我又没有什么魅力,为什么会有人看得上我?低下头,害羞地急走,脚还故意慢慢的划着地。每一个女孩子都是公主,总会有一位王子来发现。我的„„想转过头去,把他看个仔细,又怕那一脸的红霞暴露了心里的秘密。

一步、两步、三步、快到女生公寓楼底,怎么身后的他没有反应?莫非是我自作多情?一股悲凉涌上心头,也许他真的只是同路,是我多心„„八步、九步、“哎„„!”一声招呼余音还未结束,她的头发已偏向身后,一个也满脸通红的腼腆男孩,正挠着头傻傻地对着自己。她努力睁大眼睛,惊异又不失纯真:“哦?”男孩继续挠着头,吞吞吐吐: “这个、这个,饭盒,是„„是我的„„!”

“啊?!!”一片空白的脑海里被强拽出在食堂里的一点回忆:空手去吃饭的她,随手又拿起邻桌的一个饭盒走出去„„

递出饭盒的手,笔直又颤抖,在心里暗暗下决心:再也不吃食堂的套餐了!

[例文评析]《尴尬》一文开篇便运用了“悬念法”:“感觉有人跟踪”——谁在跟踪?为何跟踪?待作者以此悬念扣人心弦后,并不急于交代结果,而是徐徐道来,开始用“我”的思绪牵引读者的思路;平和的日常生活的回忆(第四自然段)及徐徐而羞涩的思绪又恰恰缓和了一开始的紧张气氛,此便是“张弛法”(第五自然段);同时第四自然段“小文”的“打趣”从侧面表明“我”是“单身”,有那种对跟踪人的推测是理所当然的,这便“误导”了读者,延宕了事件真相的揭示,给人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便是“虚实法”; 第六自然段“我”继续“说服”自己,“误导”读者,一直到“哎„„!”这一声招呼,我们几乎已经相信了一段“迟到的爱情”将要开始,可一句“这个、这个,饭盒,是„„是我的„„!”如一招回马枪,将一直跟着感觉走的我们猛的戳落马下。这便是欲擒故纵的“抑扬法”。3)设置悬念时的注意事项:

(1)设置悬念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在“疑问”和“曲折”中展示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义。

(2)设置悬念必须要以事实为依据,一定要适度、自然,不要脱离生活,不要故弄玄虚,不要有漏洞。

(3)一定要交代造成悬念的前提。没有必要的前提,故事就不会发生。前提交代清楚了,才会让读者信服。

另外,同学们也可以尝试从章回体小说中学习总结出各种伏笔的构思方法,以便把文章写得更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4、抑扬法

如摄影师用光线的反差增强图像的立体感,文章是用语言的反差来增强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因此抑扬又如“褒贬”、“擒纵”,关键是根据文章需要决定孰先孰后。如我们可极尽渲染之能事写一个人的贪生怕死、背信弃义,使读者恨之入骨,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再把他的苦衷揭示出来,如为了“曲线救国”他才如此忍辱负重等等,那么一个立体(情感复杂)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1)例:(欲抑先扬法)

威胁[俄]契诃夫

有一个贵族老爷的马被盗了。第二天他在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了这样一个声明:“如果不把马还给我,那末我就要采取我父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过的非常措施。”威胁生效了。小偷不知道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不过他想着可能是某种特别可怕的惩罚,很害怕,于是偷偷地把马送还了?能有这样的结局,贵族老爷很高兴。他向朋友们说,他很幸运,因为不须要步父亲的后尘了。

“可是,请问你父亲是怎么做的?”朋友们问他。

“你们想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做的么?好吧,我告诉你们„„有一次他住旅店时,马被偷走,他就把马肚带套在脖子上,背着马鞍走回家了。如果小偷不是这样善良和客气的话,我发誓,我一定要照父亲那种做法去做!” 2)抑扬交错法:

例:

求职始末

大学毕业才两年的舒平下岗了。

为了生活,舒平不得不四处奔波,终于一家有朋友的公司答应他去应聘。在复试时,他与一位业务经理因意见上的分歧而发生了争执,他那桀骜的个性使他的言语犀利而偏激,令经理十分尴尬,结果他落榜了。

舒平连遭重创,心灰意冷。想到年迈的父母正巴巴地盼着享儿子的福,想到相恋两年的女友因自己境况不佳而常闹分手,想到自己才华横溢而无处施展,他绝望了,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恰到此时,那家公司的朋友找到他,将他从死神身边拽了回来,同时带给他一张一聘请书。原来那位经理经过冷静的思考,认为舒平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决定高薪聘用他。舒平躺在病床上,通过电话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喜悦。

第三周星期一,舒平早早地来到公司门前,却见一张通告赫然映入眼帘:“鉴于舒平先生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本公司决定予以解聘„„”

5、误会法

(1)作品中的人物迷惑于事物的表面,从而引起矛盾,推动情节的发展,造成悲剧或喜剧性的冲突.(2)可以是一方误会另一方,也可以是双方互相误会;可以是一个误会,也可以是多个误会;可以是悲剧性的误会,也可以是戏剧性的误会。

1)如

枪 车子越往前走,我越觉不对劲。司机始终不怀好意地从后镜瞅着我。(报纸上几乎天天有出租车司机在荒郊野外作案,为什么我还这么大意?)果然,车子开不久,我就看到他的右手从方向盘挪开,往下伸,不知在摸什么东西,大概是扁钻或刀子吧?窗外是一片漆黑,要动手了吧?我下意识坐直了身子,冷汗开始往外冒。

可什么事也没发生.但我看到,他又从后镜飞快看我一眼,这一眼非常狠毒,这使我再度直冒冷汗,再度后悔自己的莽撞。

我要去的地方终于到了.车一停,我立刻打开车门冲了下去.松了口气,才想到没付钱,便走到司机窗下,伸手到旅行袋里掏钱.突然,车子往前冲,迅速消失在黑暗里.我最后看到的,是司机无比惊惶的神色。

莫名其妙把车钱再度放入旅行袋,我才看见旅行袋开口突出一节枪管.那时我买给儿子的玩具枪,枪管太长,无法全部塞进旅行袋。2)

地球仪为什么是歪的

督学到学校视察,见教室里有个地球仪,就问学生甲:“你说说看,这地球仪为什么会倾斜23.5度呢?”

学生甲惶恐地答:“不是我弄歪的。”

督学摇摇头,转问学生乙。学生乙双手一摊,说:“您也看见,我是刚刚才进来的。”

督学疑惑地询问老师,老师抱歉地说:“不能怪他们,这地球仪买回来时就这样了。”

督学脸色愈来愈难看。这时,校长赶紧解释:“学校经费有限,这是在地摊上买的。”

通过铺陈误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物的不学无术。③铺陈误会法:

例: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

请续写:

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背不动就滚吧!”

我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那女生愣了几秒钟,才满脸通红地指着箱子的底部对我说:“我指的是轮子。” 事情的波澜因何而起?“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应该说,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6、巧合法:通过人物出乎意料的奇遇或事情的某种巧合,构成曲折的故事来表现主题。如 寒冬里 寒风凛冽。

一个秃头的老乞丐在街头乞讨。

人们行色匆匆,老乞丐一个子儿也没有讨到。

饥寒交迫中,他发现一个衣冠楚楚的绅士朝这边走来.乞丐忙迎上前去,伸出脏兮兮的手,颤巍巍地说:“上帝保佑您,尊敬的先生,行行好,赏几个钱吧。”

绅士看了看老乞丐,便开始摸自己的衣袋,但一个钱也没找到--他身上没带钱。

可怜巴巴的老乞丐非常失望。

绅士踌躇了一下,摘下自己的帽子,放在乞丐摊开的手上。老乞丐捧着温暖的帽子不知所措,呆呆地看着绅士在寒风中渐渐远去--因为他发现,绅士也是个秃头。

三、应注意的问题:

1、将事件描写得繁复曲折,但与突出的中心关系不大,人徒使文字冗长拖沓。

2、情节的构思老套,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事件的走向,达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3、为了叙事曲折而穿凿附会,破绽百出。

课堂小结:事件本身的波澜,不能生硬为之。要善于利用事件的曲折性、复杂性,并运用一些兴波澜的方法,巧妙地显示出事件的波澜。同学们要把自已的作文写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不可不重视上面所述的兴波之法,也不可不汲取优秀文学作品的成功经验和营养。当然,我们对于文章的曲折生动性的追求,也要以如何有助于达到作品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刻性为依据,切不可单纯为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故作惊人之笔。

四、作业布置

书68页写作练习一、二、四中任选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八百字左右的记叙性的文章。要求:①事件要有波澜,②情节合情合理。

【例文】 尴尬瞬间

我对已搬来一星期却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邻居很是好奇,总想一睹“芳容”。终于有一天,隔壁传来开门的声音。机不可失,赶忙打开门一看,哇,好一位秀发披肩清纯美丽的现代淑女!当我正上上下下“饱餐秀色”时,一声河东狮吼:“见鬼,瞅什么瞅,没见过人哪?”唬得我心里直发毛,灰溜溜地关了门。

一天,我正要下楼,楼下传来了脚步声。糟糕,“见鬼”来了,真是冤家路窄。无奈,只好昂首阔步视而不见,下楼梯如履平地,一脚踏了三个台阶,结果可想而知——让“见鬼”笑了个够。而由于自己“光荣负伤”在床上趴了好几日,恨恨发誓与“见鬼”势不两立。

几天后,忽有人敲门,一看,是“见鬼”,“你的腿怎么样了?”满脸灿烂的笑容和关切的神情让我如坠千里迷雾,又受宠若惊。“没,没事儿。”“那你可以帮我抬煤气罐吗?”

啊?!

(此文获第三届“跨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特等奖。)这篇文章“我”由好奇一睹“芳容”而生爱慕,一声断喝让爱慕之情淡化,转而生厌。摔跟头又被嘲笑,“恨恨”之情萌生。转而受到关切则刚将“恨恨”之情淡化,一句“帮抬煤气罐”又让感激化为厌恶。爱厌交替,转化自然;峰起岭伏,扣人心弦。

08满分作文 最贵的捐赠

在去捐赠的路上,不少人都沉默着,人们提着大包小包的衣服、被子,不说话,脚步却在不断地加快。5.12大地震,深深地刺痛了人们的心。

我拉了拉有些松掉的绳子,叹了口气,转头却撞上了一对母女。母亲将一大床崭新的被子放在地上,低着头似乎在跟女儿说些什么。因为好奇,我放下了我的赠品,凑了过去。

小女孩涨红了脸,手指不停地摩挲着她怀里的洋娃娃,眼泪不停地在眼眶里打转。

“发生了什么事?”我探头问道。

母亲抬起头,无奈地看了我一眼,“你看这孩子,明明说好要把自己最喜欢、灾区儿童最需要的东西拿来捐了,可她却只拿了一个旧得不行的洋娃娃。

我想到:“现在的孩子,真的是......”未等我继续想下去,小女孩开了口:“可是,灾区的小朋友最需要的......我舍不得送给他们呀。”

“有什么舍不得呀?”母亲似乎很生气了,“地震让他们失去了那么多,你只是捐一样心爱的东西,有什么呢?妈妈以后再给你买呀。”

“可是,可是......”小女孩擦着眼睛,小脸越来越红,小嘴撅着,一直说不出话来。

我有些看不下去了,接着母亲的话说:“是呀,小妹妹,灾区的小朋友多可怜啊,他们没有了家,甚至也没有了亲人,而我们只是把自己身边的一些东西捐给他们罢了,即使是你不要了的东西,也会给他们带来莫大的帮助呀。”

谁知我刚说完,小女孩急了,“什么不要了呀,那样东西是我一直都要的!要的!”她跺着脚,满脸通红地说。

“要的也不行,走,回家拿去!”母亲喊道。

小女孩被她妈妈吓了一跳,低声说:“真的要捐那样东西吗?”母亲和我认真地点了点头,女孩咬了一下嘴唇,抬起头来,说道:“那......不用回家拿的,走吧。”

到了捐赠点,母亲把被子拿给志愿者后,低头对小女孩说:“你的东西呢?”

小女孩抬头看着妈妈,过了好久,把妈妈拉过去。

“叔叔,”小女孩对志愿者说:“我捐妈妈。”

全场哗然。

小女孩又一次低下了头,小声地哽咽道:“地震后,好多小朋友没有了妈妈,他们好可怜啊。我想,他们最需要的应该是一个妈妈呀......”说着,眼泪掉到了地面,溅起的灰尘形成了一朵美丽的小花。

母亲跪了下去,紧紧地抱住了女儿,抱得好紧好紧。

【简析】与其他文章不同,本文从小女孩的角度来反映了时代新风貌。作者构思巧妙,选取了生活中一个小小的捐赠事件,从儿童的内心活动出发,反映了在大灾面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感人局面。因为角度小,所以分外感人。另外,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手法欲扬先抑,效果强烈。本文在故事情节上,体现了小说常有的起伏曲折的特点,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下载作文指导教学案——写出情节的波澜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作文指导教学案——写出情节的波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示范教案(《红楼梦》的情节波澜)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7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 从容说课 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阅读《红楼梦》“宝玉挨打”章节,认真体会前面的细节铺垫,......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精选多篇)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学习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美” 2. 过程和方法:学习如何评述文学作品的“美”(初步学习写作书评) 3. 情感态度和价值......

    复习教学案:小说的情节

    2017高考二轮复习教学案:小说的情节 抓住情节结构设置特点,综合分析其作用 学案略语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之一。值得关注的是高考考查的变化,即由过去单......

    第二单元写出事件的波澜

    第二单元写出事件的波澜 宁远一中 雷国琼 【教学目标分解】 1.领会什么是波澜。 2.品味波澜的艺术效果。 3.了解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4.注意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写出......

    记叙文写作之写出事件的波澜

    记叙文写作之写出事件的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需要曲折的韵致,只有曲折回环,山重水复,才能抓住读者,使之兴味盎然地品读下去,并且读后余香满口。 能写复杂记叙文是在初中......

    liuxi写出事件的波澜教学设计

    《写出事件的波澜》教学设计 武汉市汉南一中 刘希 邮编:430090 一、设计意图: 1.体会叙事时起伏的效果。 2.了解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二、设计提要: 先让学生阅读作文《......

    作文的点题 指导教学案

    励志名言:作文成功的秘诀就是要多看、多想、多读、多写。(鲁迅语) 英德华粤中英文学校九年级语文科总复习教学案 课题: 作文的点题 课型:作文指导 主备:蓝秀英 审核: 班级: 九( )班......

    作文指导03:《开头》教学案

    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初中语文学案(135) 课题:写作指导03 开头 课型: 作文指导课班级: 九年级班 姓名:完成日期:月日 学习目标:怎样运用开门见山法、引用法、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