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母亲河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第三单元 母亲河
单元分析
本单元有三篇主体课文:《长江之歌》《三峡之秋》《古诗二首》,这几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以“长江”或“黄河”为主题。《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诗,纵情讴歌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三峡之秋》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通过对三峡秋景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古诗二首》中,《凉州词》描写了戍边士兵的思乡情;《浪淘沙》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长江、黄河及三峡的壮美景色及被称为母亲河的意义。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结构美以及三峡的神韵美。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
3、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育学生爱护母亲河,关注生存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4、识字学词。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
5、在阅读中继续学习标注的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6、学习摘录笔记,结合单元主题理解和积累词语、句子。
7、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重点词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单元重难点 的语言。课时安排
9课时左右 单元知识树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把握作者情感,品味课文优美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同时积累美词佳句;
2、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情感,品位作者用词,以及相同句式给本首歌词带来的气势;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长江被称为“母亲河”的原因。教法学法:探究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预习问题生成单
1、查找长江母亲河的相关资料。
2、熟读课文,识字学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读文理解,体会情感。
4、在感触深的地方作批注。
5、读文后提问质疑。
6、预习《阅读与表达》篇目——《宝天曼之歌》 课前准备
1、有关长江的资料;
2、《长江之歌》的歌曲。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VCD、风光片《长江》、录音机、磁带、中国地形图、有关长江的资料等。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人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长江和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赞美长江的抒情诗--《长江之歌》。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也查阅了长江有关的资料,那么谁谈一谈你对长江的了解了。师借机板书《长江之歌》。
2、生自由说,畅所欲言。
3、师总结:出示地图,同学们,(指着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沿途汇人许许多多支流,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系。全流域的面积超过180万平方公里。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长江,无论就长度、流域面积或水量来说,都可称得上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
4、《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指导朗读课题。
师放录音,师生共同欣赏。
二、字词攻关
1、学生自学生字词。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学生交流自学效果
3、自读课文,了解大意。放声朗读几遍课文,结合预习,了解大意。
4、读课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分男女生、同位朗读,全班齐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
2、自由读,说说你读了这首诗后你想了解什么。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生交流,汇报交流成果。
四、目标导航,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2)说说你读课文后的感受。(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气势恢弘、雄壮豪迈,读起来有荡气回肠之感„)
五、品词析句,精读感悟
领悟歌词基调,参照“我的视角”中丁丁说的话:朗读《长江之歌》,我豪情满怀。
(3)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请听《长江之歌》,让我们一起再次感受长江的磅礴气势。
(4)师领读,生轻声朗读;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5)指名读——评价——再次练习读。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指导朗读:读出深情、大气的语气。(6)汇报朗读,升华情感。
(7)齐读第1节。指导背诵第1节。学习第二节:
(1)自由读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远古”是指遥远的古代,她有悠久的历史,她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奔腾不息,她那磅礴的气势惊天动地,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灌溉着如花般美丽的国土,滋润着两岸的人民。她有着青春的活力,她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指导朗读第2节。(3)背诵第2节。
(4)体会课文的两段是怎样对应着写的。请同学寻找两段中一样的部分,用斜线画出。
第一部分的“走”、“奔”句与第二段中第一句“走”、“奔”句对比,体现了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两部分都用:“你用„”句式,她养育人民,灌溉国土,推动时代发展„表达了长江母亲的博大无私,抒发了作者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
两部分最后5、6句相同,反复吟诵,更加深情地赞美长江,使人在感受长江的伟大的同时,有一种强烈的时代感。
六、再读诗歌,体会课文的表达形式。
1.再读诗歌,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先小组合作讨论,再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两段歌词相互照应的表达方法。
七、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1.引导学生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你的视角呢?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八、欣赏并跟唱《长江之歌》,教师放录音,学生欣赏并跟唱。
九、学法迁移,以一带多
1、导入
2、出示自学提示
1)再读短文,充实预习答案。
2)检查预习,同桌之间熟读下列词语,并理解重点词语: 3)按故事情节的发展,理清文章脉络。
4)画出文中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体会作者情感。5)找出使你感动的地方,分角色有感情朗读。
3、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4、班级汇报交流
5、师总结
十、课课清作业
一、看拼音,写词语。
chūn cháo rǔ zhī qínɡhuái()()()dànɡ dí chén āi()()
二、辨字组词。
概()采()劈()薄()慨()彩()臂()礡()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赞美了长江的(),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第一节从()的角度描写了长江,歌颂了长江的()、()的气概;第二小节从()的角度描写长江,赋予了长江一种象征意义,永远充满青春活力,永远向前发展。
四、连线。
甘甜的 臂膀 无穷的 新月 纯洁的 乳汁 磅礴的 力量 健美的 清流 弯弯的 源泉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气势恢弘 雄壮豪迈 荡气回肠
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三峡之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1、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的。教法学法:探究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预习问题生成单
1、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搜集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2、熟读课文,识字学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抓主线,分段,概括段意。
4、总结不同时间段的不同景色特点。
5、在喜欢的语句旁边作批注。
6、读文后提问质疑。
7、预习《阅读与表达》篇目——《 》 课前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课件。教学方法
课文主要写景物,所以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悟,在读中品,从而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揭题,字词攻关
1、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世界闻名的风景区——三峡。(看录像)看后简单说说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去三峡旅游过的同学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一谈。
2、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3、在文中找出摘录笔记中词语,指名释意。
橘(橘树)驳(驳船)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摇曳:摇动。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4、指名读课文,正音。
5、听写文中的重点生字词,同桌互改。
二、梳理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回答,课文主要写什么?师生补充,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三、目标导航,合作探究。
1、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学习目标。
2、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读流利)(10分钟)
过渡语:同学们本课生字都已顺利通关,老师相信大家能把课文读得既正确又流利,开始,5分钟后,我们比赛。(1)、学生练读
出示自学要求:读时吐字清晰,声音洪亮。(2)、指名读(3)、学生评议
(指名后进生朗读,读得不太好的由中等生帮忙,如还读得不好就让优等生进行范读)
(4)、若学生读不好,老师进行示范。
3、第二次“先学后教”
师:生字都认识了,老师相信大家能够把课文读得既正确又流利,给大家5分钟,请大家带着自学指导的问题去认真朗读,一会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反馈,看哪一小组最棒? 出示自学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划出体现顺序的词语。自学过程:(1)、学生自学。(2)、同桌互相交流。(3)、全班交流。学生汇报:
4、当堂训练。
1)自由记生字,3分钟后提写生字 2)师提写,指名上台写 3)生对改、订正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第二课时
一、品词析句,精读感悟。
1、我们继续学习《三峡之秋》,轻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指名读学习目标)。
2、、第一次“先学后教”(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2、课文重点描写了一天中三峡的哪些景物?
3、划出你喜欢的描写景物的语句,看看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第二次“先学后教”
1、交流学习结果:
1)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2)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3)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4)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二、学法迁移,以一带多
1、总结本文写作特点(5分钟)
2、以一带多,拓展阅读(10分钟)
自学提示
1)再读短文,充实预习答案。
2)检查预习,同桌之间熟读下列词语,并理解重点词语: 3)按故事情节的发展,理清文章脉络。
4)画出文中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体会作者情感。5)找出使你感动的地方,分角色有感情朗读。
3、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4、全班交流学习结果。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三、课课清作业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明丽 橘柚树
热烈 长江 透明 雾 宁静 长江
作业设计:
1、会默写本课生子新词。背诵课文2、3自然段。
2、细心观察身边的景物,用优美的语句向读者展示景物的美妙。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丰富想象。预习问题生成单
1、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
2、熟读古诗,识字学词,借助学习工具理解字词的意思。
3、能说出古诗的意思。
4、能体会古诗的意境。
5、读诗后提问质疑。
6、预习《阅读与表达》篇目——《 》 课前准备
1、幻灯片
2、生字卡片
3、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揭题,字词攻关
1、导入: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从古到今,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
2、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交流王之涣的其它古诗。(2)介绍作者:王之涣
(3)出示生字、生词卡片,学生读,并说出易错点。孤城 万仞山 羌笛(4)指名读古诗。
二、梳理课文,整体感知。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1、古诗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回答,归纳古诗的大致内容。
三、目标导航,合作探究。
1、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学习目标。(1)识字学词,理解重点字词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第一次“先学后教”
过渡语:同学们本课生字都已顺利通关,老师相信大家能正确又流利诵读这首千古绝唱,开始,5分钟后,我们比赛。(1)学生练读
出示自学要求:读时吐字清晰,声音洪亮。(2)指名读(3)学生评议
(指名后进生朗读,读得不太好的由中等生帮忙,如还读得不好就让优等生进行范读)
3、第二次“先学后教”
师:生字都认识了,古诗也读得既正确又流利,给大家5分钟,请大家带着自学指导的问题再次去有感情朗读,一会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反馈,看哪一小组最棒? 出示自学指导: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学过程:(1)学生自学。(2)同桌互相交流。(3)全班交流。(4)学生汇报:
4、第三次“先学后教”(1)出示自学指导:
划出你不懂或懂得的字词意思,在小组内交流,互相解疑。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小组合作学习。
(3)交流学习结果,教师重点指导。
A、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单薄,犹如树叶一片)
B、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C、“春风”的另一种意思是什么?(朝廷的恩惠和关心。)D、感悟“杨柳”的另一种含义。
(一语双关。杨柳,在这里又指《折杨柳》曲子。)
四、结课升华――拓展延伸。
1、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2、谈起黄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为人们称颂和赞美。古人描写黄河的诗词名句也有很多,请同学们搜集、整理、交流。
五、当堂训练。
(1)自由记生字,3分钟后提写生字。(2)师提写,指名上台写,生对改、订正。(3)试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激趣揭题,字词攻关
1、导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使人感到宇宙的宏大与旷阔。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浪淘沙》。
2、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交流刘禹锡的其它古诗。(2)介绍作者:刘禹锡
(3)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4)出示生字、生词卡片,学生读,并说出易错点。淘 簸 天涯 刘禹锡(5)指名读古诗。
二、梳理课文,整体感知。
1、古诗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回答,归纳古诗的大致内容。
三、目标导航,合作探究。
1、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学习目标。(1)识字学词,理解重点字词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第一次“先学后教”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过渡语:同学们本课生字都已顺利通关,老师相信大家能正确又流利诵读这首古诗,开始,5分钟后,我们比赛。(1)学生练读
出示自学要求:读时吐字清晰,声音洪亮。(2)指名读(3)学生评议
(指名后进生朗读,读得不太好的由中等生帮忙,如还读得不好就让优等生进行范读)
3、第二次“先学后教”
师:生字都认识了,古诗也读得既正确又流利,给大家5分钟,请大家带着自学指导的问题再次去有感情朗读,一会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反馈,看哪一小组最棒? 出示自学指导: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2)本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自学过程:(1)学生自学。(2)同桌互相交流。(3)全班交流。(4)学生汇报:
4、第三次“先学后教”(1)出示自学指导:
划出你不懂或懂得的字词意思,在小组内交流,互相解疑。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2)小组合作学习。
(3)交流学习结果,教师重点指导。
四、结课升华――拓展延伸。
1、诵诗会:把自己积累的有关黄河的诗句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黄河。
五、学习以一带多。
推荐阅读刘禹锡的《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古诗二首。
2、收集黄河的壮观景色文章,与大家交流。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凉州词 浪淘沙(唐)王之涣(唐)刘禹锡 哀怨 壮观
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第二篇:第三单元 母亲河
第三单元
母亲河
教材简析:
本单元以“母亲河”为主题,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分别是《长江之歌》《三峡之秋》《古诗二首》,还有两篇拓展阅读《黄河之水天上来》《最后的“淇淇”》,一个“综合活动”。《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的主题歌词,《三峡之秋》是作家方纪写的一篇描写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的散文,《古诗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描写黄河的诗歌,《黄河之水天上来》《最后的“淇淇”》分别反映了黄河、长江存在的问题,号召人们保护母亲河。“综合活动”是朗诵有关母亲河的诗歌、文章,抒发对母亲河的赞美之情。
长江之歌
教材简析: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的主题歌词,这首歌词,从地理、人文两个方面歌颂了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欣赏并跟唱。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了解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教学难点:
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教学准备:
有关长江的资料等。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导,歌曲揭题。
同学们,中国有两条大河,横贯中国大半个国土,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你们知道是哪两条河吗?歌曲揭题:长江之歌。
二、出示中国地形图,师生共同介绍长江,对长江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这歌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词。
三、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放声朗读几遍课文,结合预习,了解大意。
四、指读课文:分男女生、同位朗读,全班齐读。
五、理解课文内容。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给以指导。
六、再读诗歌,体会课文的表达形式。
1.再读诗歌,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先小组合作讨论,再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两段歌词相互照应的表达方法。
七、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1.引导学生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你的视角呢?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八、有感情的朗诵,背诵课文。
1.用自己体会到的感情,大声朗诵,试着背诵。
2.指名背诵。
九、欣赏并跟唱《长江之歌》。
十、质疑问难。
十一、探究:为什么把“长江”比喻成“母亲”?
十二、小结。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板书设计:(略)教学后记:
在本文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多种读的形式来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让学生知道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及它对两岸土地的滋润的蕴涵。
三峡之秋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方纪写的一篇描写长江三峡秋天美景的散文。通过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
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有关三峡图片,师生共同介绍长江三峡,对长江三峡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2.作家方纪也到过三峡,并且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三峡之秋》,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一起领略三峡的秋天的美丽景色。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写作顺序。1.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2.全班交流,学习生字词语。
3.指读课文,思考回答: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划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1.自读课文,思考讨论:作者抓住了三峡不同时间的什么景色来描写的?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清楚描写的是什么景色,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3.在交流的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四、小结。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
1.这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特别是运用了许多比喻句,给文章增添了色彩。请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分清主体喻体。2.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讲清主体喻体,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些语句。
二、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同位互相检查,看看谁能背一些段落。
四、质疑问难。
五、小结。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时间:
景色:
早晨
明丽
露水
橘柚树
中午
热烈
阳光
长江 下午
平静
雾
倒影 夜
朦胧
月亮
月光
作业:
1.预习下一篇课文。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学后记: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语言非常优美。因此,我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读来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的。意在积累优美的词句。另外是注重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因为我认为它是写景抒情的典型例文。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和诗人丰富的想象。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学了有关长江的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1.简介作者王之涣。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学生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导生读诗并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7.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
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凉州词》 1.指名背诵。2.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学生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2.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2)讨论交流,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5.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四、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1.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2.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结合诗句具体谈。
五、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六、朗诵诗歌。
七、小结。作业:
1.背诵并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2.预习下一篇课文。板书设计:
凉州词
浪淘沙
孤独
蜿蜒曲折 荒凉
流程长 同情
激奋
教学后记: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进行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的;及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作的。并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能背诵课文和默写课文(除了那两位同学外)。
黄河之水天上来
教材分析:
这篇拓展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的发源、上游的发电站、沿途对土地的灌溉、黄河夕照、壶口悬瀑等景观,说明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同时介绍了黄河的水土流失,“地上河”的形成,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4.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我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教学准备:
有关黄河的资料等。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独立阅读课文,思考: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指读课文,正音,交流生字词语。
2.小组讨论:说说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3.全班交流。体会到:黄河水利资源丰富,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灌溉,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所以被称为“母亲河”。
四、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1.黄河除了被称为“母亲河”外,还给我们的中华民族带来什么灾难?为什么会带来这些灾难?
2.结合课文,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谈谈认识。3.针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五、质疑问难。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七、小结。
八、让学生谈感受体会。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3.预习下一篇课文。板书设计:
黄河之水天上来
水利资源丰富
发电
灌溉
母亲河
滋润土地
养育炎黄子孙 水土流失
洪水泛滥 保护母亲河
保护环境
教学后记:
在本文的教学中,能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词句。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激发和呼吁学生要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的意识。
最后的“淇淇”
教材分析:
这篇拓展阅读课文,写的是人们救护长江频危动物--白鳍豚的事例,发出了保护长江,保护白鳍豚,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感慨。了解长江频危珍稀动物的生存保护情况,了解长江环境的变化对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激发人们树立保护长江、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目标:
1.独立阅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频危珍稀动物的生存保护情况,了解长江环境的变化对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树立保护长江,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了解长江频危珍稀动物的生存保护情况,了解长江环境的变化对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激发人们树立保护长江、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长江珍稀动、植物的生存情况。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大熊猫、中华鲟、白鳍豚、扬子鳄等动物是仅存于我国的世界孑遗生物,它们是在长江的庇护下才躲过九死一生的地质灾变,长江流域正是以其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成为世界罕见的孑遗生物避难所。可是,随着长江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些生活在长江流域的珍稀动物面临着生存的威胁,有的正在以倒计时向我们做最后的诀别。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怎样做么? 板书课题,齐读。
二、独立阅读课文,思考:长江珍稀动物的生存情况如何?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指读课文,正音,交流生字词语。
2.小组讨论:长江珍稀动物的生存情况如何? 3.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了解长江珍稀动物的生存情况。
4.结合师生查阅的有关资料,补充介绍长江其它珍稀动物的生存情况。
四、体会感情,树立环保意识。
1.长江流域珍稀动物的灭绝,有什么影响?
2.为了保护长江珍稀动物,人们是怎样做的?
3.针对长江流域珍稀动物的生存情况,你有什么认识?现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4.你们的家乡有河流流过吗?可以把那条河叫做“母亲河”吗?为什么?讨论交流。
五、质疑问难。
六、小结。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预习下一篇课文。板书设计:
最后的“淇淇”
珍稀动物
灭绝
环境恶化
保护长江
保护白鳍豚
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后记:
在本文的教学中,能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词句。了解了长江频危珍稀动物的生存保护情况,也了解了长江环境的变化对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从而教育学生要树立保护长江,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这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综合活动
教材分析:
这次综合活动,主要是朗诵描写、歌颂母亲河的诗歌、文章。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母亲河的诗歌文章,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2.认真练习、排练,有感情地朗诵诗文,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写一写参加朗诵会的感想,以“保护母亲河”为题,写一份倡议书,培养学生 写作、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步:准备资料
一、布置任务 在单元学习初,指导学生阅读本次综合活动的内容,指导学生确定准备哪方面的材料。
二、学生查找、准备材料。第二步:练习、排演
一、认真练习:
1.指导学生阅读活动提示,互相交流,说说怎样才能朗诵好。2.认真练习。可以个人朗诵,也可以几个人合作,集体朗诵。(可在课下进行练习。)
二、排演
1.个人准备好后,进行排演。指导学生加手势、配乐。
2.师生观看排演后,提出自己的意见。同学们根据提出的意见,进一步演练。第三步:召开朗诵会
一、提出要求:
表演要认真,要入情入境,要满怀信心,精神饱满,观众要倾听、要细细品味。
二、朗诵描写、歌颂母亲河的诗歌、文章。
三、评议。
第四步:评议、写感想、写倡议书。
一、集体评议朗诵会。
二、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写一份以“保护母亲河”为题的倡议书。写完后,全班交流。
三、写一写参加朗诵会的感想。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写下来。
四、活动总结。教学后记:
这次综合活动,主要是朗诵描写、歌颂母亲河的诗歌和文章。通过.查找有关母亲河的诗歌文章,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文,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此外,是写倡议书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集体备课教案
主 备 人 :郜娟娟 第二备课人:
9、穷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顾惜、勉强、抱怨、忧虑、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熬过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3、练习续写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2、练习续写课文。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教学难点:练习续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解题
1.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些什么?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2.了解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3.抽生检查读书情况,并正音。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开火车朗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穷人(物质上的贫穷)
1.穷人是什么意思?(物质上的贫穷)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桑娜渔夫西蒙)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出示: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鱼。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 ___________!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母亲的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题,回顾复习1.回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穷”人(精神上的富有)2.课文只写了穷人的穷吗?你认为他们穷吗?
3.默读课文,说说桑娜和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4.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
5.请找出描写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句子,用──勾出来。
三、细读重点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并感情朗读
1.交流描写环境的句子:出示:(1)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读了描写环境的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桑娜虽贫穷但很勤劳)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那就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2)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西蒙的贫穷艰难使她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但她尽到了母亲的职责。)
2.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1)桑娜沉思……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 时候想到了哪些?(2)她忐忑不安地想:……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里如此多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呢?(3)“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你觉得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不仅桑娜有高尚的品质,文中还有谁有?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体会渔夫高尚品质。
(1)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2)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3)同桌分角色读。读完后,你有什么疑问?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4.小结: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
三、小结全文、续写课文
1.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2.学生续写。
3、学生交流续写,评价作品。
四、推荐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理解“别饿坏了那匹马”的不同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每个人都不希望被欺骗,谎言可能会带来很大的伤害,可是有些谎言却是善良的,给人带来真诚和温暖。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一个善良的谎言,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关心和温暖。翻到书本第44页,一起来学习第10课《别饿坏了那匹马》。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联系上下文想想新词的意思。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二)反馈交流。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它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我”把马草卖给残疾青年,离开书摊时,青年嘱咐“我”的话。他的话,看起来是对自己家的那匹马的关心,不让它饿着,实则是免去了“我”寻找马草买主的辛苦,让我把时间花在看书上。第二次是青年看见“我”背着马草走向书摊时,吩咐妹妹碧云的话。这话既是说给妹妹听的,暗示妹妹不要拒绝买这无用的马草;更是说给“我”听的,让我能心安理得地看书。青年既帮助了“我”,又很好地维护了“我”的自尊。第三次是“我” 7 对青年说的话。每天“我”都想象着马“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情景,心安理得地看书。关心马,就是“我”对青年的关心。)3.我们知道,原本无马,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残疾青年却假称有马,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呢?(残疾青年具有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三、细读课文
(一)课文中有不少语句,表现了青年的美好品质。让我们找一找、画一画这些句子,然后用心读一读
(二)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4.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三)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四)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8(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而“我”喜爱看书,能听从父亲的教导去扯马草挣钱。对于青年的帮助,“我”心中感激不尽,因此一心不让青年家的马饿坏了。)
四、总结延伸
课文几次提到的马,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可是我们仔细想想,这匹马似乎又是存在的。对追求知识如饥似渴的我,就是那匹饥饿的马,为了不让我“饿”坏,残疾青年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让“我”感觉到了关心和温暖。你身边有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1、同桌互相交流事例,说说感受。
2、指名交流。
3、总结:是啊,只要放弃自己的一点点私欲,就能够成全一个美好的愿望;只要每个人付出一点点善意,这个世界将增添许多美丽和欢乐。让我们每个人都像这位青年一样,尽自己所能地去帮助别人吧!给别人一点快乐,我们自己也会得到快乐!
五、作业
“我”在看到那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时,会有什么表情,心里会想些什么,他又会怎么做?请你写下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1、唯一的听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练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白痴、懊恼、诅咒、和谐、不介意、羞愧、难以置信、珍藏、张望、慈祥、无法割舍”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我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体会老妇人高尚美好的心灵,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过程与方法
1、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我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2、练习通过想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我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体会老妇人高尚美好的心灵,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2.练习通过想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播放《月光奏鸣曲》。同学们,刚才你们听的这首小提琴曲美吗?大家听得多认真、多投入呀!你们就是这首曲子的──听众(板书)
可是,曲子好听琴难拉。有一位小提琴的爱好者,刚开始,他拉出的小夜曲,被人当作是锯桌腿的声音,他感到十分沮丧和灰心,但是后来,他成功了,这都是得益于他的那位──唯一的听众。
板书:唯一的(理解词语)
2、齐读课题,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问什么?(文中的“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为什么称她为“唯一”的听众?)
二、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词。羞愧、白痴、难以置信、潜滋暗长、不介意、珍藏、隆重的
仪式、悠悠的小令、嘿、无法割舍、溜走
2.解决问题。文中的“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为什么称她为“唯一”的听众?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写提纲。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变化:课文中的我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作者先后在那些地方拉过琴,他又先后拥有哪些听众?分别拥有哪些心理?)
四、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唯一的听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中唯一的听众让我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二、以点带面,品味全文
1.为有了老妇人这一位唯一的听众,才让我有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课文对老妇人的描写用了较多的笔墨,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语言的句子自读,与同桌交流从这些句子中读懂了什么,并做上批注。
2.看到大家那么认真地读书,我相信很多同学一定有了自己的心得,我们先来看看课文中对老妇人神态描写有一个关键词,请找出来。(平静)
①课文中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生交流。师相机出示学生说的相应的句子。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3.在文中画出描写老妇人平静的句子。课件出示,指名朗读。⑴.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
爸爸和妹妹听到这样的音乐有什么反应?(说我简直是个白痴。)为什么用上简直,而不直接说我是个白痴?(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假如是你,你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可是我们这唯一的听众——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演奏家听到这样的音乐却只是平静地望着我,她又对我说了什么?出示相关句子。指名读句子,说说该用什么语气读。指名读句子。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说说从这诗一般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什么?抓住哪些重点词来体会。
练习读好这几句话。(自由读——指名读)
同学们,此时此刻,老妇人的内心一定极不平静,她那看似平静的背后,心里在想些什么?
师引读:体会老妇人的坚持。刮风了,老妇人还是早早来到小树林里,坐在…… 下雨了,老妇人仍然…… 天越来越冷了,老妇人依然……(2)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
老妇人在什么时候一直平静地望着我?当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对我说什么?出示句子,说说该怎么读这一句话?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①出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这平静中又隐藏着什么信息? 是呀!就是赞赏和信任,所以让老妇人每天清晨都准时出现在小树林里,风雨无阻。
②角色体验,体会老妇人及“我”的心理。(与同桌交流)③交流,简单评议。
老妇人耐心地等待,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等到我能奏出真正的音乐了,此时的她,还是一如既往平静地望着我,那眼睛像深深的潭水。同学们,从她那双平静的深如潭水般的眼睛里,你又看到了什么?
而她那双深如潭水般的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使“我”战胜自卑,重树信心。引读最后一段:“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每当这时候,我的心理总会涌现出这样一个形象……
而我的心理也一直珍藏着一个秘密,这个秘密是什么,我为什么要珍藏?
3.教师小结: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特别是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动,就是无声的激励,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让我们带着对老妇人的喜爱,轻轻地呼唤,读课题,让我们带着对老妇人的感激,亲切地呼唤,读课题。现在,让我们带着对老妇人的尊敬,深情地呼唤,再读课题。(升华学生的情感)
三、体会“唯一”
许多年过去了,我也拥有了成百上千的观众,为什么说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是唯一的?
四、总结。
因为一位耳聋的老妇人,我摒弃了自卑,因为这位唯一的听众,让我找回了自信。人与人之间,有时候只需一个微笑,一句轻声的问候,可能改变的是一个人的人生。出示课件:(老师赠言)
五、作业
1.摘录文中描写老妇人语言和神态的句子。2.积累有关神态和心理描写的词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2、用心灵去倾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2、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教师: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一位残疾青年善意的谎言背后,只是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人间处处有真情啊!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倾听”的真情故事。
2、出示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怎样的听是“倾听”?(细心地听)用心灵怎么去倾听?请打开课本,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用心感受。
二、初读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地方做个记号,再读一遍。自己特别有体会的句子可以划下来。
2、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3、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引导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
4、你画出了哪些句子,能给大家读一读吗?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发言)
三、研读感悟
1、苏珊,一个普普通通的接线员,我还没有见过她时,已把她当作──(学生:我的第二个母亲)
(1)出示句子: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齐读)
(2)母亲,那是我们最熟悉、最可亲近的人哪!而我,却把从未谋面的苏珊当成了我的第二个母亲,这是对苏珊多么高的评价啊!你能说说为什么吗?让我们从课文中去找答案。(3)学生交流谈感受。
(4)接线员工作是非常繁忙的,面对我的求助,如果换了其他人,可能会怎样做?(不予理睬、粗暴打断……)苏珊却不是这样,面对一个从未谋面的小孩,她付出了母亲般的爱心。
(5)再次齐读: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2、那么,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
引读: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同学们,生活就是这样,当你用心付出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3、同学们,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孩子,不知你发现了没有?
出示苏珊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讨论:苏珊为什么要留言?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内容?(怕我伤心、难过;要我乐观对待生活……)
4、请同学们想一想,苏珊在写留言前会想些什么? 小练笔:就要离开了,苏珊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交流练笔。
四、总结深化
1、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读课题,齐读:用心灵去倾听。用心灵去倾听的是什么?
一根电话线让我们心灵相通,有一首歌写得好:“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走进我们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告诉你一个发现,你和我都会感动,世界很小,是个家庭!”
2、同学们,让我们用爱心去对待生活,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和认识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与辩论。
2、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
教学重点: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教学难点: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读题引入
1、读课本“口语交际”,理解辩题。
2、确定观点,准备辩论
先确定自己是持反对还是赞成的观点,再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事例,准备5分钟。小组辩论
(1)八人为一组,进行辩论,每组推荐一人准备参加全班辩论。(2)辩手根据同伴的提示,对自己的发言进行补充修改。班级辩论(1)说明要求:在辩论中要做到态度诚恳,语言得体,阐述观点要言之有理等。
(2)分组:根据所持观点将全班分为两组。
二、辩论
师生点评辩论情况。
三、课堂小结
肯定双方说得对的地方,以使对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明确要求
1、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心的事。出示习作要求:
2、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发生、发展、变化的?
3、习作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
二、要表达真情实感 举例启发
(1)结合习作要求,从课文中找出适合的内容,作为示例。引导学生体会、交流。(2)教师总结、点拨。
三、搜索题材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请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搜索那些令你感动的故事。
启发学生从时间(懂事的时候、上学前、去年、今年、上个月、上星期、最近……)、地点(家里、学校、邻居家、外婆家、公车上、郊外……)、人物(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老师同学……)等角度去搜索题材。
四、布置习作
根据习作要求,完成习作。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名言激趣
1、出示名言,激发修改兴趣。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我把《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过将近两百遍才最后付印。──海明威
2、交流习作
大声朗读习作,根据教师的批阅内容,同桌间交流,互相讨论、评点。
二、佳作共赏
这次习作要求大家写生活中相互关心令人感动之事,写出真情实感,并且注意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看到好文章或精彩片断的同学请举手,或者自荐。
1、请写得好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或习作片断,其他学生认真听,适当做笔记。学生自评。
2、听了这篇作文,你最欣赏的是什么?有没有写出真情实感?哪些情节描写得比较具体?是怎样写具体的?学生评点,教师总结。
3、教师推荐好文,师生共同评议。
三、指点迷津
1、教师提出批阅中发现的问题,师生讨论如何修改。
2、动手修改
3、学生根据受到的启发,分头修改自己的习作。
回顾.拓展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2.读背并积累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1.学生读例句,讨论这些句子对于抒发美好情感的作用。A、“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侧面烘托出桑娜对家人的热爱)
B、“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表明桑娜非常善良,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品质)C、“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表现了“我”第一次到林中拉琴时那种兴奋的心情,暗示“我”对拉好琴充满了信心)
2.回忆本组课文,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交流各自的体会和感受 3.交流自己在习作中是如何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
4.课后积累相关的句子。
[评:通过交流让学生再次回顾本单元文章中,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来抒发美好情感的,还安排了交流自己的习作中这样的典型描写,使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活学活用,不但丰富了积累,还教会了学生理性写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习作的 能力。] 日积月累
1.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天我们一起欣赏有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2.自由读句子,把句子读通顺。
3.同桌互读,借助工具书理解交流句子的意思。4.全班交流,交流句意。
“轻诺必寡信”意思是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民无信不立”意思是如果百姓对当局失去信心,那么国家就失去生存之本。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意思是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意思是真诚,是万事万物共同遵循的准则;真诚待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意思是答应给别人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能少;与人约好的时间,一时一刻也不能改。5.学生自由吟诵。
6.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名言警句。课外书屋 1.自由读。
2.交流最感兴趣的地方。
3.交流课外阅读的其他歌颂人的美好心灵的作品。4.拓展阅读:
绿山墙的安妮(片段)
那天晚上的节目是一连串“激动人心的节奏”,至少对于观众席上的一位倾听者来说是这样的。当唱诗班唱起《飞翔在远处的娇嫩的雏菊上》时,安妮凝视着天花板,好像那上面有着彩绘的天使;当萨姆?斯隆用动作表演“塞克里怎样使母鸡抱蛋”时,安妮大笑不止,使得坐在她附近的人们也笑了起来,不过他们是受了她的感染,并非觉得有趣,因为这个选篇即使在阿冯利也已经老掉牙了;当菲利斯先生用最激动人心的语调朗诵马克?安东尼在凯撒遗体前的演说时,安妮感到,只要有一位罗马公民带头,她就会当场站起来参加叛变。
只有一个节目使她不高兴。当吉尔伯特?布莱恩背诵《莱茵河畔的狂欢》时,安妮拿起罗达默里从图书馆借来的书,一直看到他背诵结束,而当她一动不动直僵僵地坐着时,黛安娜却把手掌都拍痛了。她们回到家里,已经十一点了。她们饱尝了欢乐,又怀着更大的喜悦议论将要到来的幸福时光。每个人好像都睡熟了,房子里静悄悄的,一片漆黑。安妮和黛安娜踮着脚尖轻轻走进客厅。这是一间狭长的屋子,有门通向客房。屋子里温暖舒适,壁炉的余火把屋子照得朦朦。
第四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本次习作要求,通过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反映人物美好的品质,感受真情的美好,懂得关爱他人。
2、在写之前,引导学生想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么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注意把事情写完整。
3、学习运用环境、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抒发真情实感。
4、完成习作后,相互交流,修改。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写之前,引导学生想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么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注意把事情写完整。学习运用环境、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抒发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
1、课前可引导学生留意身边或媒体的报道,收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例。
2、课件:教师完成范文。
四、教学过程
(一)认真阅读“提示”,明确写作要求。
同学们,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次习作的内容。
1、默读课本上的写作提示。出示思考:
(1)这次作文内容写什么?(2)写作思路是什么?
(3)写作时要求是什么?
2、讨论、提问,归纳、明确要求。
(1)写作内容:写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板书:相互关爱的事)
(2)写作中心:围绕相互关爱的事情,反映人物美好的品质(3)写作思路:写之前想一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么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
(4)写时要求: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要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可以和同学交换意见。
(二)根据“提示”,认真选材。
师:课前大家都留意了身边或媒体的报道,收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例。如,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帮助骑车受伤的你看病;未曾谋面的朋友以书信,电子邮件、贺卡等方式成为你学习、生活上的良师益友。
1、出示课件:
同学们,有一次,我在去往市场的马路上,看到有一群围观的人,我也好奇地挤到人群中,发现一位中年妇女,正在搀扶一位老大娘,原来她昏倒在地,没人敢救。这时,老大娘家里来人,对这位中年妇女连声道谢:“你真是个好人,太感谢你了!”
师: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谈感受(这位妇女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2、下面请同学们互相说说你们收集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例,或者在你们的生活中经常和不同的人打交道,都有哪些相互关爱的事呢?相信他们中一定有一个人对别人,或对你有过关爱。你们愿意把这个人对别人或对你,所做的关爱介绍给老师吗?
(学生自由发言)
3.这次习作我们可以写哪些人的相互关爱?要特别注意写出这个人的什么品质?
4、引导学生围绕“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来选择材料。
(三)根据范文,积累方法
佳作引路。为了帮助大家习作,老师带来了一篇上届学生的习作,供大家学习参考。
1、出示课件:范文《相互关爱》
2、自由读一读下面的习作,说一说你学会了那些好方法。
相互关爱
有一首歌唱道:“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一首首心灵之歌,唱出了动听的爱的旋律,唱出了人间真情。
记得有一次,我们还在教室里学习,天空突然阴下来,不久就下起了倾盆大雨。放学后,雨还在下,许多家长都来给孩子送伞,我坐在教室里,等呀等,就是不见妈妈来接我,我突然想起妈妈今天有事,不能来接我。我失望的想:看来只好我自已挨雨淋回家了。就在我感到无助时,听见有人叫我,我回头一看,原来是我的同学——李云。“怎么啦,没有人来给你送伞吗?”我点点头。“没关系,我有伞,我们同打一把伞一起走吧!”说着,她撑开了伞。一路上,她老是把伞向我这边移,我很不好意思,又把伞向她那边移。“没关系,不用关心我,我的身体很健康,只要你不被雨淋湿就好。她一边说一边把伞又向我这边移过来。”她对我说。我顿时觉得一股暖流涌进我的全身。在大雨的洗礼下,我们走到了交叉路口,就快到李云家了。这时,我发现李云的衣服已被雨水淋湿了一大半,李云对我说:“给你伞,我快到家了,你继续用吧!”说完她在雨中向家里奔去。“谢谢!”我大声地对她说。
第二天,我来上学而李云却没来上学,原来她昨天淋了雨发了高烧。放学后,我急忙去看她,给她补习所缺的功课。补课后,她说:“谢谢”。我说:“不用谢!”相互关心嘛。
回家的路上,我又想起那首歌: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3、师:引导学生体会、交 流、总结、点拨。
4、根据范文,讨论写作方法。
师:引导学生体会、交 流、总结、点拨。
(1)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下着大雨)
(2)文章讲了什么事情?(李云与“我”同打一把伞,送“我”回家,被雨淋湿,发烧了,以及我给她补习的事。)
(3)事件的经过怎样?
(4)如果这件事,只写李云与“我”同打一把伞,送“我”回家,被雨淋湿,发烧了。不略写我给她补习的事,行不行?(不行,不突
出相互关爱。)
(5)文中的事例表现了人们的什么品质的?
(6)作者抓住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来写事情的过程。(语言,动作,心理)
(四)根据方法,完成习作。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很多。请大家在自己的头脑中过一过电影,回忆我们亲眼目睹,或者是亲身经历的那些人与人 之间相互关爱的事情。
1、在写之前,想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么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注意把事情写完整。
2、运用积累的方法,把你的习作拿给我们看,我们看了一定感到很快乐,因为有你善于发现的眼睛,真心实意地赞美,相信你的作文一定很出色。赶快拿起笔来完成习作吧!
3、学生习作,老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4、作文写好后,多读几遍,认真修改。
(五)板书 :
相互关爱的事
读懂提示
积累方法
认真选材
第五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本次习作要求,通过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反映人物美好的品质,感受真情的美好,懂得关爱他人。
2、在写之前,引导学生想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么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注意把事情写完整。
3、学习运用环境、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抒发真情实感。
4、完成习作后,相互交流,修改。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写之前,引导学生想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么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注意把事情写完整。学习运用环境、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抒发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
课前可引导学生留意身边或媒体的报道,收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例。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确立主题
1、导入:出示图片(天堂的勺子)。指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介绍图片。
2、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请同学们谈谈。
3在生活中,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声亲切的问候,一双温暖的手,都让人倍感温馨。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互相关爱的事情。(板书课题)
二、阅读提示,明确写作要求
1、默读课本上的写作提示。出示思考:请同学们打开课本55页,把习作部分读一读,看看习作为我们提出来什么要求。
(1)这次作文内容写什么?(2)写作中心是什么?(3)写作思路是什么?(4)写作时要求是什么?
2、讨论、提问,归纳、明确要求。
(1)写作内容:写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板书:相互关爱的事)
(2)写作中心:围绕相互关爱的事情,反映人物美好的品质(3)写作思路:写之前想一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么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
(4)写作要求: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要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可以和同学交换意见。
3、在这些要求中,关键字眼是什么?(生回答)出示板书。关爱、人与人、写事
4、写事的习作要把握好两把刀,一是真实,二是在此基础上要把事写具体。你们真会抓住题目的关键字眼,请同学们再读习作要求。
5、学生再读习作要求。
三、联系生活,拓宽思路,指导选材。
1:师感情导入:世界到处充满爱,在生活中,每天都有许多感人的事发生,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把课前搜集到的令你感动的故事或亲身经历过的事,用几句话概括咱们交流一下。
2、学生先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看谁的故事最令人感动,谁说的最好,也可以互相纠正补充。老师巡回指导,并参与交流。
3、请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老师给以充分的肯定,给以鼓励的掌声,学生也参与评价,自由发言,激发学生兴趣。
4、同学们,刚才你们说了这么多有关关爱的故事,说的都非常感人。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孩子,咱们班也是一个有爱心的班级。
四、指导写作
师:是呀,真情无处不在,最感人的事就是本次习作的好材料,单元的几篇课文写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情,请同学们静静地回忆,细细地品味,然后交流习作方法。
1、交流习作方法。
大屏出示三个课文中的句子,学生读一多说一说,总结写法,师相机板书。
《穷人》中的“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里采用心理活动描写,我从中桑娜矛盾的心理中体会到她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品质。
《别饿环了那匹马》中的“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笑着对我:‘过来,让我看你的马草。’他认真地看过马草后,冲里屋叫道:‘碧云,你出来一下!’”这段话采用了言行与神态描写,从而烘托出青
年关心“我”的良苦用心。
《唯一的听众》中“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这句话采用了环境描写,写出了早晨树林的安静,以及“我”为能找到这样安静的练琴环境的兴奋心情。
师:除了这几个句子,这个单元还有哪些课文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指2名学生说一说
师总结:看来,巧妙地进行环境和人物心理活动这些细节描写,能渲染故事氛围,推动故事情节,更好地反映人物的美好情感:
2、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回忆一下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情,让我们用笔记录下那一次次感人的经历,把心中的故事写下来,写之前先读一读老师的“温馨小提示。” 出示温馨小提示:
(1)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特点。(2)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感受真情的美好,懂得关爱他人。
(3)题目自己定,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注意不写错别字。师读“温馨小提示”。
3、学生习作,老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自主修改。
五、习作评改
1、请同学们写完后,自己先读一读习作,同桌交流,阅读小伙伴的习作,互相之间纠正,修改一下,推选出比较好的习作来。老师参与其中。
2、现在我们来欣赏同学们写的几个片段,请同学们想一想该怎样来评。
3、指名读片段:片段一,开头部分,生评议(运用了环境描写,设问、比喻等手法)老师给此段以恰当的评语。
片段二:结尾部分,学生先说(引用合理,比喻恰当)师给此段的评语:语尽意无穷。
片段三,(师: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生回答,此段运用了环境描写,师指出有关的句子,生读相关的句子。师给此段评语:以小见大,体现真情。
4、刚才我们展示的分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及事情的经过。如果我们写好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及事情的经过,还缺什么?对呀,还缺题目,这才能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今天所写的主题是“关爱”,“关爱”可以作为题目,你们也可自拟题目。
5、老师总评学生本次习作的情况,给予肯定性评价。
6、师:关爱是一轮暖阳,温暖着你那颗潮湿的心;关爱是一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关爱是黑暗中的一把火,照亮你人生的道路。让我们将爱进行到底吧,课下互相阅读其他同学的习作,互相借鉴,完成习作,下节课我们再互相交流,评选出优秀习作。板书设计
习作三 关爱 人与人写事
互相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