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敬畏自然》教学设计简案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简案
一、课文分析:
本课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我们对其内容进行简化如果我们将之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就会在唯物及唯心的争辩中困惑,不如从最简单、最易理解的认识入手,反而容易找到解读全文的有效途径我在阅读了原文《大自然的智慧》之后,认为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讲述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及态度
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作者的观点是从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延伸而出,无需用唯物唯心来界定,他将自然视为有生命的个体,要求人们对待自然时将之视为与自己平等的生命孔子就说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自然在沉默中孕育生命,自然也有自己的生命,只是其中的存在形式不同因此作者指出“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即使那些死气沉沉的物质,也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些生命与我们的生命是平等的,与我们的生命是密切相关的,这样才能正确地对待自然而具备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就要意识到我们对于自然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但这种认识是永无止境的恰如《中庸》中的论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而这一认识在作品中也有表现,人与宇宙的智慧相比是极其渺小的,但“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人会思考,自然就能思考到自己与自然相处的正确之道自然会犯错误,人也会犯错误,但自然有着上百亿的年龄,可以通过时间的推移慢慢纠正自己的错误人类的文明史不过万年左右,无法经历如此漫长的等待,因此面对人类所犯的错误,我们应及时认识及纠正 本文很明显分为两个部分,而本文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如果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思考人类对待自然的正确方法,那么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很明确的15节主要讲述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态度是狂妄地想要征服自然,这种态度与上世纪五十年代时大跃进的“浮夸风”密切相关另一种态度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人与自然的比较上,很多人会得到对自然应充满畏惧,顶礼膜拜,不敢触动自然分毫,这种态度恰如一些极端环保主义者所言,排斥一切现代工具,甚至于号召人们抵触肉食作者对这两种态度都是否认的,他在610小节中明确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一部分中他认识到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的智慧原本就是一体的,只是宇宙“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生命的其它部分与自己一样都是不可缺少的,善于协调自己与其它部分的关系,这才是对待自然的真正态度,也就是文末11节所强调的“敬畏自然”这一态度本文经过了删减,原文的最后两小节被删掉了,其实,在这两小节中,作者具体描述了人类对待自然中其它生命的方法及对自然的认识作者认为:“如果吃其他生物是为了我们的生存,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人类的另一种行为则是绝对不可原谅的:有些人无缘无故地捻死蚂蚁或打死青蛙等动物,或是弄死植物,而这样做对并没有任何好处这是一种十分恶毒的行为”他强调:“宗教总是把万物看作是神秘的、不可理解的,看作是大自然智慧的体现,是神圣的,因而是值得我们深深敬畏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善待生命、善待自然,那么,他不是佛,也离佛教不远了”此处才是对敬畏这一含义的真正理解,也就是要学会“善待”,善于处理好我们与其它生命的关系,不膜拜也不随意伤害,懂得自己与它们之间的地位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修辞手法的分析来贯穿前后两部分的论述,同时还可以穿插一些实例来增加说服力,这是有利于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的
二、教学准备:
预习题:划出文中每一节的关键句,并以此为基础归纳各节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通过概括各小节大意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全文结构
2、通过分析修辞手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解人对自然的正确态度 重点:1 难点:2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讲述钱乙疗疾的故事:“皇子病瘈瘲(chì zōng,抽风),(钱)乙进黄土汤而愈神宗召问黄土所以愈疾状对曰:‘以土胜水,水得其平,则风自止’”这个故事看上去与现代的医学不符,但却说明中国古人认识到了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个人的生命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宇宙,与大自然的变化密切相联系但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很多人开始转变对自然的态度,认为人类可以征服自然那么,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人应当如何处理好这一关系呢?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应当有一定认识
2、初读课文:
⑪检查预习,概括文章各段内容: ① 人类天真幼稚地狂想征服自然 ② 人类无知地为取得的成就自傲 ③ 人类开发自然的过程危机四伏 ④ 人类的智慧相比宇宙微不足道 ⑤ 人类的智慧相比自然相形见绌 ⑥ 大自然创造生命是为欣赏自身 ⑦ 宇宙的生命与人类的生命一体 ⑧ 宇宙的生命无处不在 ⑨ 宇宙的生命永恒不灭 ⑩ 宇宙中处处存在生命
&9322;敬畏自然就是敬畏自己
⑫依据上述的段落内容,划分层次,并用一个词概况该层次的主要内容 提示:
①(13)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狂妄)(45)将大自然与人类进行比较(渺小)这两个层次有什么共同之处?(都表现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可以归纳为“认识自然”)从两个层次我们看到了人类对自然的两种认识,前者是狂妄地认为自然是可以征服的,另一种态度作者虽没有明说,但却通过将人与自然的智慧进行比较,突出了人类的渺小,自然就会有人从中得到与前者完全相反的认识——自然是不可认识,人只能膜拜自然那么作者对自然的态度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继续看课文
②(610)描写大自然的生命(永恒)但是,作者在第6节指出,人与自然的生命有什么关系?(朗读这一节,找到描述两者关系的语句)(人类与自然是一体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生命也是永恒的,但前提是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可以正确地与自然相处(11)人类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敬畏)这两个层次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都表现了人对自然的态度,可以归纳为“对待自然”)总结:
面对自然,作者采取了什么态度?“敬畏”一词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接下来所要学习的重点
3、细读课文,归纳文章所使用的最主要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含义及作用
①文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对比、比喻结合在一起使用)那么找出相关的例子(大海与水滴、鲲鹏与斥鴳)在第5节中,作者列举了一系列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的自然生命,如“苍蝇蚊子”“鲜花绿草”,作者将这些平常的生命比作什么?(大自然创作的“精巧绝伦的艺术品”)与什么对比?(人类至今“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补充材料:
⑪宇宙的生命经历了数十亿年乃至上百亿年的演化,因而经过了淘汰优先,才保留下了这些生命而人类的历史不过短短的数十万年,文明史也许还不足万年,没有经过时间的演化与沉淀,就要创造出生命,那是极其危险的世界上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就是叙述这样一个故事,弗兰肯斯坦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学生,梦想创造出一个完美的人但他最终发现自己创造的不过是一个怪物,于是他丢了自己的作品逃离了但当怪人有了意识,梦想融入社会时却发现由于自己的怪异相貌,他永远不可能过正常人的生活,因此他自然就仇恨了自己的创造者,进而疯狂地报复他,残害了弗兰肯斯坦所有的亲人与朋友弗兰肯斯坦用自己的余生来追捕他,最终死在南极而怪物之后也跳入冰缝,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说明,当人类妄想用自己的智慧来创造自然的生命,但却又无法控制这一结局时,结果是灾难性的,而最先被报复的就是我们自己
总结:从这些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对自然的态度应是什么样的?(尊敬自然,认识到自然的伟大)
②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比喻来说明人类行为的愚蠢,是什么?(“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这个比喻本身也包含了对比,请大家细读这一小节(当人类把自然积累了亿万年的财富在短时间内挖掘时,“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人类也许将之视为了记录自己成就的丰碑,但作者却称之为“陷阱”,为什么? 提示:那些被人类无序开采的资源难道就只是任人掠夺的对象吗?它们就没有生命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绘宇宙中沉默的生命的语句(“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即使那些看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他们同样也有生命,同样也会在适当的时间“从睡梦中醒来”,面对人类疯狂的掠夺,他们同样会反击人类 补充材料:
⑪英国石油公司租赁的 “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2010年4月20日在路易斯安那州附近的墨西哥湾水域发生爆炸,导致11名工人死亡,并引发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原油泄漏事故7月中旬,英国石油公司用一个临时控漏罩首次完全控制了漏油而此时,大约490万桶原油已经漏入墨西哥湾,给墨西哥湾海洋生态和沿岸经济都带来巨大灾难至7月15日漏油油井被完全封闭,该公司为应对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已支出约95亿美元而英国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的鲍勃&8226;达德利则表示,该公司应对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的最终支出可能高达320亿美元 ⑫前苏联和俄罗斯矿工竟然挖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造洞穴”——“和平”钻石矿坑这个巨大的洞穴直径大约 1600米,深度达533米,从卫星照片上看,它就像是地球的一个大伤口 据悉,由于这个钻石矿坑是如此巨大,以至于直升机也被禁止从它上面飞过因为这个大洞造成的空气湍流足以将直升机吸进它的内部一旦直升机被巨洞中紊乱的空气湍流“俘虏”,那将凶多吉少事实上,从这个地球上“最大洞穴”中挖掘钻石显然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在冬天,润滑剂也会结成冰,钢铁也会被冻裂俄罗斯99%的未切割钻石都是由“艾尔罗萨”公司供应的,它挖出的钻石占全球23%的钻石产出量在这个“巨大洞穴”边上的小镇,也叫“和平”镇,该镇居住着4万多户居民尽管“和平”钻石矿每年产出价值20亿英镑的钻石,但该镇却仍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地方之一 总结:当人类为追求利益不顾一切时,受到伤害的最终仍是自己因此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应当是什么样的?(将自然视为平等的对象)
③文中还使用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自然对人类行为的看法?(拟人,“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这句话与上文将人类比作“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相对应同样,这句话也与下文的语句相对应请大家找出来 提示:
⑪孩子是母亲生命的延续,孩子的身上也寄托了母亲的希望文中的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是否也是如此?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不过宇宙的生命已有数百亿年的历史,而人类的文明史不过万年不到,因此他们最获取的智慧与经验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而人类更需要从自然那里获取知识与经验 ⑫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自然也会有错误,也会给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文中又有哪些语句与之对应(“人对自然的种种误解,也许是自然对她自己的误解”)不过,因为自然拥有漫长的生命,它是可以用漫长的时间来改正自己的错误,但人类可以将自己造成的伤害一一弥补吗?
⑬英国诗人蒲柏说:“大自然和它的规律深藏在黑夜里上帝说,让牛顿出世吧!于是一切就都在光明之中”似乎宇宙间一切秘密都被牛顿及其它的科学家所揭开了,但上个世纪初,随着一系列科学试验,牛顿所建立的物理学体系崩溃了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赫胥黎说过这样一段著名的话:“棋盘就是世界,棋子就是宇宙的现象,比赛规则是我们所谓的自然法则对手隐身幕后,永远公正而有耐心可是从经验获知,他从不忽视我们的错误,也不肯容忍无知”下棋时,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而我们的对手看不见,却永远不会犯错,我们还能轻视它吗? 总结: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自然是可以认识的,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对自然的认识永无止境)
④大家如何解读“敬畏”这个词语呢?(学生以一个简短的句子归纳,补充交流)归纳:人类应尊重自然,将自然视为与自己平等的生命,认识到自然的伟大,我们自身对自然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
4、拓展延伸
作者的这一认识并非他个人的发明,而是源自中国古人的认识在古代,古人就把自然当做了一个平等的生命,利用资源但不过分榨取资源
《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行说“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述而》),既孔子只钓鱼,而不用网打渔,射猎时不射归巢的宿鸟这表明了孔子也同样从自然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但决不过分索取而在《孟子》中,孟子曾数次提到下面的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所谓数罟,是指网眼的尺寸很大,这是指打渔时放走小鱼而“斧斤以时入山林”,是指在冬季砍伐一些枯枝,不去伤害树木本身这不仅是我们汉民族的传统,在少数民族中同样也有相同传统例如藏族人对于树木的崇拜,不得以砍树时总要虔诚地祈祷而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尼雅遗址中发现的佉卢文书也记载当时尼雅的法律规定,砍树者应罚牛一头,即使只砍了树杈,也要罚母牛一头这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森林法》可见,中国古代各民族就认识到,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应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
有人认为《荀子》中提出了“人定胜天”这一观点,实际上荀子的原话是“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所说的“天命”就是自然的规律由此我们也可以为敬畏自然增添一条具体的内涵,就是认清自然规律,善加利用
五、教学后记:
我在教学中感觉最难的是贯穿前后两部分内容,并且由此引导学生认识正确对待自然的态度我在教学中补充强调了第6节的作用,将之与前后文的关系联系了起来我指出,15节讲述了人类对自然的不同态度,而第6节则开始讲述作者认为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而在后文中,作者具体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引出了人对自然的正确态度然后我把“陷阱”与文后对宇宙生命的描述联系在一起,并且补充了一些相关的实例,而在讲述“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时,直接将第6节的内容与之对照通过对这一节的认识,学生们对文章的思路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在具体过程中,我把“大跃进”时期的荒唐言论与一个激进环保主义者的认识也补充了进来,帮助学生进行认识学生把具体的生活与文章中所讲述的哲理联系到了一起,认识也就具体形象了许多 从整体来看,本课中我还是引导得过多了一些,还是应当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从实践上看,学生大多还是能够认识到我所讲述的内容
第二篇:敬畏自然简案
《敬畏自然》导学案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谈论的是
2、在2——9自然段中找作者观点或中心句。
第2段:第3段:第4段:第5段:第6段:第7段:第8段:第9段:
3、请用课文最关键的词语或句子来回答问题。
首先,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起来,宣称要,作者认为这是 的表现;接着,作者让人类与自然比智慧,得出的结论是;接着作者又探讨了人类对于自然的作用,原来人类只不过是自然的;最后,作者进一步研究人类与自然中其它生物之间的关系,原来大家都是。于是,作者最后这样归纳:
二、体会感情,学习语言。
1、仿写: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思考:从这句中,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
2、从修辞角度赏析“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一句。
三、反思观点。
我们都是幸存者(节选)
周国平五天来,我写不出任何文字。此时此刻,一切文字的表达都是虚伪。我甚至觉得,我的生存也是莫大的奢侈。我惟一能够原谅自己的理由是,我也是一个幸存者。
是的,我,你,每一个活着的人,我们都是幸存者。震中在四川汶川,不在我居住的地方,这不过是碰巧罢了。我生活在北京,而不是四川震区,这不过是碰巧罢了。我只是侥幸逃过了一劫而已。灾难完全可能落在我的头上,倘若那样,我也只好承受。大自然生我养我,一旦降灾于我,我必须承受,这原是生命命题中应有之义。斯多噶派的主张是对的:人只能顺应自然。如果死的是我,那就死吧,用不着说什么了。现在,既然仍侥幸地活着,就好好地活,不必为此感到负疚。况且对于任何活着的人来说,死是迟早的事,幸存只是暂时的。然而,正是在这暂时的幸存中,我们一边怀念死者,一边唱响了生命的凯歌。
驳“人要敬畏大自然”
何祚庥 这次海啸给人类另外一个启示是: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不能无所作为,还是要有所作为。
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一种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无
所作为的观点。我认为,该防御要防御,该制止就制止。我们要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但并不意味着要敬,要畏。特别这个观点是在当时“非典”盛行的时候提出的。人类对“非典”怎么敬,怎么畏?这个观点实际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伦理化了。这个由某位副教授在中央大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口号,实际上是批评科学主义,认为人类不该利用科学来有所作为,反映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敬与畏,不要老想去改造自然。这就在实际上走向了“反科学”。思考:课文中,严春友的观点是:自然;
材料中,周国平的观点是:自然;何祚麻的观点是:自然。你更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第三篇:《自然之道》教学设计(简案)
《自然之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新联小学 黄艳莲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8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结合朗读、对话、想象、感司等到手段来体验情境从而领悟文章内涵。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教育,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建立生态平衡的观念。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出示词语,检查认读与理解情况。
2、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理解,体会“道”
1.课文中什么地方提到了“自然之道”?
2.向导为什么会这样说?他是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说出这句话的?
3.汇报交流,朗读体会:这段话中如何描写幼龟的?用“△”标出描写幼龟动作的词,并体会。
4.说话练习:假如此时你就是沙滩上的这只幼龟,你心里会怎么想? 5.体会导游和我们不一样的心情。
三、换位思考,感悟“道” 1.引出“愚不可及”。
2.比较句子:①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②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3.作者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请快速阅读第5、6、7自然段,找出正确答案。4.汇报交流。5.朗读第5、6自然段。6.角色体会练习。7.学习7、8自然段。我们的愚不可及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8、体会向导的“有知之愚”
四、总结拓展,升华“道”
由于我们的错误,导致了成百上千的幼龟受到了伤害,我们都是出于一片好心啊!这场惨剧的发生,到底是为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实践运用
1、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或其他自然现象。走入大自然,留心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
2、我们深深自责,我们追悔莫及,因为我们自作聪明,好心办坏事。现在只能向绿龟表示深深的歉意,请拿起笔,可以给他们写信,可以写写你心里的感受,或是从这件事中受到的教训,得到的启示。
板书设计
我们
紧
张
焦
急
伤心
自然之道
(遵循)
向导
若无其事
极不情愿
悲伤
第四篇: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蓬蒿、咫尺、狼藉、呐喊”等词的词义,学习运用“自不量力、相形见绌、精巧绝伦、美味佳肴”等成语。
2.理解作者对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理解“敬畏自然”的含义。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本文的主旨,逐步培养阅读科学文艺作品的兴趣。
2.理解本文层层递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揣摩关键语句,体味其深刻含意,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
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爱护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2.探究思考,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教学难点
1.概括要点,理解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
2.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正确领会“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的含义。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有关人类征服自然的图片、画面、激发同学的阅读兴趣。
2.设疑激趣法。
3.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有关人类征服自然的图片,如登山、横渡、航天航空、空气污染、森林毁灭、土地沙化、„„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课文相关知识的理解
(1)、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知识
作者介绍:
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严春友教授还爱好文学,写过诗歌和散文,《大自然的智慧》一文入选1998年中国散文排行榜,并被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名称《敬畏自然》;人教社《语文读本》高二卷,课文名称《大自然的智慧》;收入广西教育出版社《新语文读本》高三卷,课文名称《大自然的智慧》。
(2)、理解题目及文体
“敬”:“尊敬”、“敬重”、“恭敬”。是各种推崇之心的涵盖,这个词还包含一种深深的爱护、珍惜和依恋之情。“畏”:“怕”“畏惧”之意
“敬畏”:作者鲜明地表达了这种“怕”是由于“敬”-“爱”-“惜”到了极点之后的“怕失去”“怕破坏”、“怕改变”。这是从美好的浓情中析出的“怕”,这包含了作者对自然力量与神秘的崇拜之情,反映一种重新思索人与自然关系的谨慎谦虚的态度。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议论性的散文不同于抒情性、叙事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这种文体主要使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有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有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性的散文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2、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鲲(kūn)鹏斥鴳(yàn)蓬蒿(hāo)咫尺(zhǐ)狼藉(jí)相形见绌(chù)美味佳肴(yáo)
(2)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精巧:精细巧妙。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呐喊:大声喊叫助威。佳肴:精美的菜肴。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3、学生自读课文两遍,初步交流读课文的感受。
明确: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话题,作者认为应从根本上纠正“征服自然”的理念,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三、合作研讨,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概括段意,划分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交流,求同存异,小组组长归纳成员发言要点。
3.小组组长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共同交流,教师酌情给予指点。
明确: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1段,从人类“征服自然”谈起。人与自然相比,论历史,宇宙至少200亿年,人类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论关系,人类“只是大自然肌体上普通的一部分”;论智慧,自然智慧是大海,“人类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宣称“征服自然”,实在是不自量力的狂想。
第二部分,包括2~7段,这一部分分两层。第一层(2~5),比较人类智慧和大自然智慧。2~4段着重谈人类的智慧。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第一,拿高科技来说,航天事业的空间,在大宇宙中间还非常狭小;第二,人类的认识史也是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一万年后看今天,我们的认识还幼稚得很;第三,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掘的陷阱;第四,作者推断,“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在太空人看来,人类的智慧算不了什么。第5段谈大自然的智慧。大自然的智慧无与伦比:宇宙中的一切都精妙绝伦,人类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宇宙的一切。
第二层(6~7),进一步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认识自我的工具;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得出人与自然是一体,人类应该爱护自然的结论。
第三部分(8~10),论述宇宙的生命。宇宙是有生命的,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而非生命物质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因此,人类与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实在是兄弟关系。
第四部分(11),人类理应敬畏自然。
4.教师总结。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层,指出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智慧是一层,从智慧到生命,又进了一层,最后得出结论“敬畏自然”。全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由引论到本论到结论,层层推进,水到渠成。
(多媒体显示)
四、深层探究,理解作者的观点
1、提问: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段是哪一段?明确:课文第11段。
2、为什么说“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骄傲”?
3、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4、为什么说“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
宇宙是有生命的,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而非生命物质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
结论是人类应该敬畏自然。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
2、找出文章中的反问句,并体会其作用。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提问听写上节课的字词
二、研读课文
(1)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敬畏自然”的内涵?“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2)如何理解连苍蝇蚊子乃至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它们怎么能与人相提并论呢?
(3)为什么说“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
(4)为什么说“我的智慧即是宇宙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这一句话能否理解为“我就是天,我就是地,我就是自然,我就是宇宙”?这是否是一种天真、狂妄的心态,是极端的唯心主义?
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敬畏”有两层含义。一层为“敬重”,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充分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生成,包括人类的生成,实在太神奇了,承认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创造是无法与大自然相比的。一层为“畏惧”,但不是原始人对大自然的畏惧。可以从“爱护自然”一语中探得它的含义。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处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人类应该调整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求得和谐的发展,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使自然界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美好。
(2)苍蝇、蚊子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制,确实精巧绝伦,苍蝇的复眼,蚊子的吸血功能实在奇妙;灰尘微小,内部结构却异常精巧。它们都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展示了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人类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苍蝇、灰尘也是,为什么不能相提并论呢?
(3)人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这就是说,作者把宇宙智慧分为低级形态与高级形态。宇宙智慧也就分化成两个概念。一个是包括低级形态与高级形态的大概念,一个是单指低级形态的小概念。“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其中“同一智慧”指“宇宙智慧”,“宇宙的智慧”指低级形态的宇宙智慧,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和宇宙智慧的低级形态当然是宇宙智慧的不同阶段。
(4)照作者的说法,人之于宇宙,有如头脑之于全身,那么“人的智慧就是自然的智慧”就容易理解了。基于这一认识,就意味着人与宇宙休戚与共,人与宇宙同呼吸、共命运、同欢笑、共痛苦。
三、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科学文艺作品的文学性
(一)品味语言,体会句中哲理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讨论明确:掉入陷阱,就有危机。人类开采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讨论明确:拟人,说宇宙创造了人类是有目的的创造,这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讨论明确: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二)修辞手法
反问:
1、反问句: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陈述句: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作用: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2、反问句: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白掘的陷阱呢?
陈述句:谁也不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
作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烈,更发人深省。
3、反问句: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陈述句: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
作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烈,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
4、反问句: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陈述句:你曾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
作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
归纳:反问句及其作用
1、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
2、用否定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
3、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比喻:
(1)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明确:这两句都运用了比喻。(1)句,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它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后果,危及人类自身。形象地写出人类面临的危机。(2)句,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拟人:
(1)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2)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3)在物质中,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
明确:这三句都用了拟人的修辞。(2)句,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1)句和(3)句,说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
四、扩展练习
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如:1.地球不是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的,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2.我们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呵护我们的明天。
3.地球是万物之母,无论什么降临在地球身上,也将同样降临于地球的孩子的身上,我们应该知道地球不属于人类,而是人类属于地球。
4.但愿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你的眼泪,不是我的眼泪,更希望不是地球母亲落下的最后一滴带着绝望的泪!
五、布置作业
对于“保护自然”,你有什么建议?写一篇文章。
第五篇:敬畏自然 教学设计
《敬畏自然》
严春友
主备人:刘思宏
备课时间:2016.5.11
审核人:八年语文
集备组
整体目标:1.理解标题的含义及文章的主题思想,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和拟人化的写作手法。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
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教学难点:朗读课文,整体把握,理解课文。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概括文章情节,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展——
依据各班具体学情自行设计
导——
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高天流云,大漠孤烟,青山绿水,春华秋实,都是大自然富予我们的恩赐。但曾有一段时间,人类竟宣称要征服自然,人类开始向大自然宣战,大肆开采矿产资源,乱砍乱伐,追杀野生动物等,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继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那么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近《敬畏自然》。学——
1.作者介信息、体裁介绍
(1)、作者: 严春友:(1959---),生于山东省。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 1 会学学院工作。爱好文学,写过诗歌和散文。作品主要有:论著《西方哲学新论》、《宇宙全息统一论》(与王存臻合著)、《精神之谜》等。
(2)、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议论性的散文不同于抒情性、叙事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这种文体主要使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有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有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性的散文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2.检查预习完成情况
鲲(kūn)鹏
斥鴳(yàn)蓬蒿(hāo)
咫尺(zhǐ)狼藉(jí)
相形见绌(chù)
美味佳肴(yáo)
3.初读课文,整体感悟文章的基本内容,找出每段的关键语句。
1)基本内容: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文中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否定了“征服自然”的口号,提出了“敬畏自然”的观点。2)
一、(1)人类要征服自然是不自量力的妄想。
二、(2—5)把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指出大自然的智慧无与伦比。
三、(6—7)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是一体的。
四、(8—10)从自然的智慧进而论述宇宙生命。
五、(11)人类应该敬畏自然。
悟——用文中的关键句说说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标记到书上。文章最后一段“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练——生字词考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敬畏自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解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
一观点的。
2、理解本文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
3、明确“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培养学生科学的理性
精神与人文关怀。教学过程:
展——依据具体学情自行设计。导——复习导入。学——
(一)、作者为什么要提出“敬畏自然”? 结合文中语句回答。
讨论后明确:因为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宣称要征服自然。这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深入探究。
1、合作使人快乐,探究使人聪明。再读课文,概括文章各段的内容要点,说说为什么要敬畏自然?
A、“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2-4)(请在文中找出依据。)
1)、在大宇宙中间,人类到达的空间非常狭小。
(即使拿高科技来说,航天事业的空间,在大宇宙中间,还是非常狭小。)2)、人类的认识史是纠错的历史,一万年以后的看今天,我们的科学观念还幼稚得很。
3)、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掘的陷阱。)
4)、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
(在太空人看来,人类的智慧就算不得什么)
B、“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5)(从文中找出的理由。)
1)、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
2)、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各种物质以至人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
C、人类的智慧本身就是大自然智慧的一部分。(6--7)
(人类的智慧是大自然赋予的,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认识 的工具。)
D、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9-10)
(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人类智慧与宇宙智慧,是统一智慧的不同阶段。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体,理所当然,人类应该爱护自然。)
2、归纳总结: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11)
归纳解读:1)文中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最后做出“敬畏自然”的结论。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层,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进了一层。从论智慧到论生命,又进了一层。在层层推进的论述中,人类之所以应该敬畏自然的理由申述完毕,最后水到渠成,引出结论。
2)人类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体的,尽管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敬畏和爱护我们自己。
3、“敬畏自然”的内涵是:
“敬”,“敬重”的意思,“畏”,“畏惧”之意。所以,敬畏自然即我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更要爱护自然。敬畏自然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之情,反映一种重新思索人与自然关系的谨慎谦虚的态度。
悟——怎样才能做到敬畏自然?结合文中语句来谈谈你的看法?
A、作者在第10段中说说“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也即告诉我们要把宇宙中的其他所有个体当成兄弟。所以在态度上我们应该平等对待自然。
B、第6中“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也就是说只有站在宇宙的角度思考宇宙的价值和面临的系列问题才能敬重和爱护宇宙,爱护自然。也即要换位思考。
C、第7段中“让我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我们自己的身体一样吧。”这里明确告诉我们从行动上爱护自然。
练——内容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敬畏自然》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标题的含义及文章的主题思想,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和拟人化的写作手法。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
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教学过程:
展——依据具体学情自行设计。导——复习导入。学——
(一)语言品味,互动探究:(各小组讨论、交流,口头展示)
1、语言就是思想的“外壳”。文章有了美丽恰切的“外壳”、漂亮的“肌肤”,才会鲜活感人。再读课外,感悟本文语言的特点,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选取其中的两句进行品味。(可以从句子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内容、句式等方面品味。)
(结合课后习题二)
(1)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品味: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弟兄”一词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这句话形象地表述了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与我们是平等的,是我们的弟兄。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品味:这句话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语言形象生动,此句意思是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于自己的认识。
(3)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品味:掉入陷阱,就有危机。人类开采矿物留下无数矿坑,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为了便于说理,本文在表达了方式上主要选择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了让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文章主要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为了让文章更能激发读者的感情,让文章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多处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
【知识点拨】反问的修辞手法
1、概念及作用: 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二)跳读课文,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说说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例句: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陈述句: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表达效果:反问句更有力的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反问句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陈述句:然而谁也不能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
表达效果:反问语气更强烈,更发人深省。
反问句③: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陈述句:你曾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
表达效果:反问语气更强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
悟——关于“人与自然”的问题,通过课文分析,层层深入。我们理解了作者的观点:人应该敬畏自然,把自然界中的万物当成兄弟,平等对待。可是现实生活中是这样的吗?当今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到底如何?请联系你课外阅读中所积累的人与自然之间的故事、案例和其他资料,谈谈你的体会和意见
练——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