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法律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教学设计
王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如何磨砺坚强的意志:明确目标、从小事做起、善于管理自己、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
能力目标:①能够分析自己的意志品质。②运用培养意志品质的方法,初步培养自己的良好意志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树立磨练意志的信念。②愿意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坚强的意志。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如何磨砺坚强的意志:明确目标、从小事做起、善于管理自己、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
难点:运用培养意志品质的方法,初步培养自己的良好意志品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作用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
教学方法:通过自主型教学方法展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展开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
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尼·奥斯特洛夫斯基是苏联无产阶级作家。1919年参加红军,后在战斗中负重伤退伍,到地方担任共青团领导工作。由于工作劳累过度和旧伤复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拼搏在病榻上开始了文艺创作。1930年1934年,用了四年时间,写出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于1936年因病情恶化去世,年仅32岁。
“了解了坚强意志品质的重要性后,我们都想了解自己的意志品质的情况,以及该如何让我们的意志能更坚强,今天就让我们来探索炼成钢铁般意志的奥秘吧!”这段话能建立起与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感受到与教师是处在同等的位置,共同来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放下包袱,轻松地进入学习,另外还清晰地给学生提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新课讲解:
活动一:漫画:请用一个成语或词语概括漫画.这幅漫画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学生回答
第一部分“我的意志品质”,意在让学生通过查看“意志银行的存折”来了解自己的意志品质的现状,但仅限于书本上的一些情况进行选择是抽象了点,不利于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因此,我准备了一份意志品质测试卷,共三十道题,每题五种选择。完成后告诉学生评价标准是奇数题A.5分、B.4分、C.3分、D.2分、E.1分,偶数题
则相反,最后算出相应的分数,分数越高表明意志品质越坚强。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自己的意志品质的现状,又能暗示学生生活中怎样做才是意志坚强的表现,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强化。然后,让学生讲一件表现出意志坚强的事,与大家分享,接着小组讨论如果不坚强会怎样?以自己的切身感受来领悟坚强的意志的重要性。活动二:哈佛的成功金句
你的人生想要什么?你能付出什么作为回馈? 如果你不会知道自己要什么,别说你没有机会。成功的人只想自己要的――而非自己不要的。
如果你不知道你自己的一生要的是什么,你还想得到什么? 这些金句共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总结:磨砺坚强意志,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前提
活动三:最有权力的女人赖斯 闯入白宫的“灰姑娘”
1965年,一个11岁的美国黑人女孩子随父亲来到首都华盛顿。在白宫参观时,父亲鼓励她长大后要当美国总统。她回答说:“早晚我会在那座房子里工作的。”这个女孩名叫康多莉扎·赖斯。但她在学业上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过几次挫折。1969年,她随父亲迁居丹佛后,第一次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学校的顾问对赖斯的父母说,赖斯“不是一块上大学的料”。赖斯惊呆了,但她还是以“加倍地好”为目标继续努力。
今年50岁的赖斯如今是“华盛顿最红的人”,2004年8月,美国《福布斯》杂志评出世界100位最有影响力的女性,赖斯名列榜首。
总结:坚强的意志是磨砺出来的。第二部分:如何磨练坚强的意志。活动:目标:提高英语成绩
下面她可以通过哪些手段来实现她的目标呢? 学生举例。
总结:磨砺坚强意志的四种方法:①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②要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③应善于管理自己;④要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教师分别举例论证。活动:互赠意志名言卡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小结
王辉
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互动生成的、能够推进教学进行的课程资源,主要是学生的各种状态和表现。思想品德课是人文学科,从其本质上看,思品课的研究对象是人,课程要具有凸现其张扬人文精神的学科特质。与其他学科相比,关注思品课堂生成性资源就显得极为重要。
教学设计时要注重考虑学生这一课程资源众所皆知,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最有潜在价值的主体性因素,具有内生性、生成性和鲜活性,是特殊的课程资源。如果缺失了学生这一重要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就失去了根本。
本课充分利用文学材料及社会热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了课堂,便于学生通过材料回到自身,有利于知识的利用与开发。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大家知道这段话吗?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尼·奥斯特洛夫斯基是苏联无产阶级作家。1919年参加红军,后在战斗中负重伤退伍,到地方担任共青团领导工作。由于工作劳累过度和旧伤复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拼搏在病榻上开始了文艺创作。1930年1934年,用了四年时间,写出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于1936年因病情恶化去世,年仅32岁。这里没水,换个地方再挖!请用一个成语或词语概括漫画.这幅漫画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我的意志存折”参考数据A、+B、+C、+D、—E、—20—30 意志很坚强11—19 意志较坚强5—10 意志品质一般5个以下意志较薄弱 哈佛的成功金句你的人生想要什么?你能付出什么作为回馈?如果你不会知道自己要什么,别说你没有机会。成功的人只想自己要的――而非自己不要的。如果你不知道你自己的一生要的是什么,你还想得到什么?这些金句共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磨砺坚强意志,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前提无方向性的行为,欠效果和效率。
最有权力的女人赖斯闯入白宫的“灰姑娘”1965年,一个11岁的美国黑人女孩子随父亲来到首都华盛顿。在白宫参观时,父亲鼓励她长大后要当美国总统。她回答说:“早晚我会在那座房子里工作的。”这个女孩名叫康多莉扎·赖斯。但她在学业上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过几次挫折。1969年,她随父亲迁居丹佛后,第一次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学校的顾问对赖斯的父母说,赖斯“不是一块上大学的料”。赖斯惊呆了,但她还是以“加倍地好”为目标继续努力。今年50岁的赖斯如今是“华盛顿最红的人”,2004年8月,美国《福布斯》杂志评出世界100位最有影响力的女性,赖斯名列榜首。 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目标:提高英语成绩下面她可以通过哪些手段来实现她的目标呢?每天记忆20个单词每天听英语磁带每天阅读英语课文每天做适量的英语练习每天复习……… •看看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时间表吧:5点起床,规划一天事务,自问:“我这一天要做些什么事?”上午8点至11点,下午2点至5点,工作,中午12点至1点,阅读,吃午饭,晚6点至9点,用晚饭,谈话、娱乐、考查一天的工作,并且问:“我今天做了什么事?”富兰克林的时间表6名大学生从河北保定来到宁波,身上仅带50元钱,分三路开始了适应生存训练。按照规定,他们不准投靠亲友,只能通过打工等途径来解决自己的食宿问题。这些初离父母、师长的孩子,在7天的训练中,免不了风餐露宿,并遇到困惑,但他们并没有退缩,结果全都坚持了下来,身体状况良好。原来的50元钱虽已花光,口袋里却又分别多出70元到100元,这是他们打工赚来的。通过训练的同学高兴地拥抱在一起。在一家快餐店洗碗打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越王勾践是通过哪些方法来磨砺自己的意志的?
1、磨砺坚强意志,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
2、磨砺坚强意志,要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
3、磨砺坚强意志,应善于管理自己。
4、磨砺坚强意志,要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活动:互赠意志名言卡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有理想有出息的青年人,必定是乐于吃苦的人。——雷锋
第二篇:走进法律之门
Script>《法律门前》读后
《法律门前》(Before the Law),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审判》
内容摘要:
《法律门前》是弗兰茨•卡夫卡未完成的小说《审判》中的一部分。寓言情节以守门人和乡下人为主线层层展开,通过二者对话及行为的精彩的描写,引出了笔者对一系列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德曾经说过,所有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的注脚;同样可以说所有西方法律的论述不过是弗兰茨•卡夫卡的注脚。【1】那么,《法律门前》所映的法律问题则是广泛而深远的。
关键词:
法律之门 民主 法治 法律公开 行政权力
在弗兰茨•卡夫卡的小说《审判》中有这样一则寓言:
法的门前有一位守门人在站岗。一个乡下来的人走到守门人跟前,请求进门见法。但守门人说现在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想了想,问过一会儿是否允许他进去。“可能吧,”守门人答道,“但现在不行。”由于通向法的门像往常一样敞开着,守门人又走到门的一旁去,于是乡下人探身门内窥望。守门人看到了,笑着说:“如果你这样感兴趣,就努力进去,不必得到我的允许。不过,你要注意,我是有权力的,而且我只是守门人中最卑微的一个。里面的每一座大厅门前都有守门人站岗,一个比一个更有权力。就说那第三个守门人吧,他的模样连我都不敢去看。”这些困难是乡下人不曾料想到的。他以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可以晋见法的,但是当他更切近地看着这位身穿皮外套、鼻子尖耸、留着长而稀疏地鞑靼胡须的守门人时,他决定还是等到许可后再进去。守门人给了他一条凳子,让他坐在门边。他就坐在那里等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为了能获准进去。乡下人曾为自己地旅程准备了很多东西,他倾其所有,即使是很贵重的东西,希望能够买通守门人。守门人接受了所有的东西,然而每次收礼时都说:“我收下这个只是为了不让你觉得有什么事情该做而没做。”在那段漫长的日子里,乡下人几乎是不间断地观察着守门人。他忘却了其他守门人,对他而言,这个人似乎是他与法之间的唯一障碍。开始几年,他大声诅咒自己的厄运;后来,因为衰老,他只能喃喃自语了。他变得孩子气起来,由于长年累月的观察,他甚至连守门人皮领上的跳蚤都熟悉了。他请求这些跳蚤帮忙说服守门人改变心意。最后,他的眼睛变得模糊不清了,他不知道周围世界真的变黑暗了,还是自己的眼睛在欺骗他。但是在黑暗中,他现在能够看到一束光线不断地从法的大门里射出来。现在他的生命正接近终点,弥留之际,他将整个等待过程的所有体会凝聚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他还从未向守门人提出过。他招呼守门人到跟前来,因为他已不能抬起自己正在僵硬的身体。守门人不得不把身子俯得很低才能听清他的话,因为他们之间的身高差别增加了很多,乡下人越发处于劣势。“你现在还想知道什么?”守门人问道,“你没有满足的时候。”“每个人都极力要到达法的面前,”乡下人回答,“可这么多年来,除了我,竟没有一个人来求见法,怎么会是这样呢?”守门人看出乡下人已筋疲力尽,听力也正在衰退,于是在他耳边喊道:“除了你,没有人能获准进入这道门,因为它是专为你开的,我现在要去关上它了。”
这里,将寓言所蕴涵的道理暂且搁置,先对守门人和乡下人这两个人物进行透析。
一、守门人与乡下人
《法律门前》的整个情节都是围绕这守门人和乡下人这一对矛盾体而展开的。法律之门是守门人工作和生活的核心,他在职权的限制下,奉行着旨意性的原则,于是他对乡下人入门见法进行了限制,而乡下人抱着接近法或是与法交流沟通的初衷,通过各种手段与守门人的限制进行了频繁的对抗。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和行为细节描写,短短千余字便使人物形象愈发逼真、跃于纸上,也使得寓言内涵愈加丰富,在人物的举手投足间容易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守门人给人产生的第一印象容易是一个呆板、守旧、没有人情味儿的角色。他拥有权力,却又不知变通,百年如一日的把守着第一扇大门,永远以自己魁梧凶狠的形象面对世人,使诸多的拜访者望而却步。他甚至难得回望一下门内的景象,他连第三个守门人的模样都没见过,那么可以推断,也许他对于自己真正所守护的是什么也十分模糊。他尽职得有些极端,就像一尊立于门前的雕像,或许只为乡下人而启动。然而当面对着乡下人的时候,他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岿然成为乡下人前行的一道屏障。同时相对于乡下人来说,守门人是一个有权力有力量的强者,他眼看着乡下人为求见法其生命在门前逐渐的消释亦不为所动,直到最后才将真相告知。最后的真相像是对乡下人的讽刺,在这种黑色幽默的结局中,读者或许惊栗或许惶惶不安,在守门人与乡下人的对峙过程中,对二者的倾向性已经开始摇摆不定。
然而,在经过深入的挖掘后,守门人却向读者展现了其更为本质的一面。首先,他是一个忠于职守的人。他多年坚守自己的岗位,从来没有离开过一步,也没有半句怨言,终始如一的敬业精神使其直到最后一分钟才把门关上。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守门人是为法服务的,是法的执行者,他的职责是看守法律之门。这也就需要坚定持久的毅力以及严格细致的责任心,对于法的旨令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掺杂任何主观意思成分,在法定的职责权限内容不得守门人半点徇私或变通。因而他坦然面对乡下人烦人的乞求和纠缠,同时也没有被贿赂,在接受乡下人贵重的礼物时也只是为了让他觉得还有什么事情该做而没做,即便是身上的跳蚤也没有办法说服其动心。他不多嘴,在那么多年里他只提一些“很没人情味儿”的问题,【2】关于门内的情况也只是浮光掠影的提及了第三个守门人,在与乡下人长时间的言词“交锋”中,他并没有给予明确的指引或过多的暗示,也只有在乡下人行将就木时方给予其一个最终的答复。他不多事,以致于不知道第三个守门人的模样,就更
不用说接近法了。他从不怀疑法所下达的旨令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他所要做的只是绝对的服从。此外,正如在最后乡下人的疑问,“这么多年来除了他竟无一人来求见法”,想必这也是守门人行使其职责的结果,因为法律的大门并没有为其他人敞开。
守门人的另一个特点在于他给自己定位明确。他不仅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职责的重要性,【3】还知道自己是守门人中地位最卑微的一个。
同时守门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在没有违背其职责原则的前提下很是体恤乡下人。由始至终他并没有声色俱厉地呵斥或使用暴力威胁,相反地,他善意的警告乡下人门内层层把守的状况,并提供一条凳子让其等待,礼貌的允许乡下人在其面前诅咒自己的厄运。此外他还尝试着和乡下人进行轻松而简短的对话。其实守门人对于乡下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有问必答,直到耐心地回答完最后一个问题。
至于乡下人,大多数人喜欢将其摆在一个值得同情的弱者地位。可以说他是社会阶层中最为普遍的人民的代表,他抱着单纯、善意的初衷以及人民的企盼渴望与法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但就其现实的社会背景来看,乡下人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群体在强大的特权及行政权力下处于弱势,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乡下人在与守门人的对峙中处于消极被动的境地。
笔者认为,乡下人并不值得同情。其实在他与守门人的第一次对话中对方就已经暗示了自己有权通过此门。【4】而守门人对其作出的限制可以说都是形式上的:首先,守门人从头至尾都没有提到如果乡下人强行通过的后果,并将采取何种措施进行阻拦。他只是笑着说:“如果你这样感兴趣,就努力进去,不必得到我的允许。不过,你要注意,我是有权力的……”可见他并没有言明其权力行使的范围。其次,“由于通向法的门像往常一样敞开着……”【5】如果乡下人无权入内,守门人完全可以将大门直接关上。
乡下人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了第一个守门人身上,从而作出了许多无畏的努力和争取,换来的却是生命的代价。“他忘却了其他守门人,对他而言,这个人似乎是他与法之间的唯一障碍。”【6】他使出浑身解数、倾其所有讨好守门人,但却从未想过采取其它方法突破那扇门,哪怕是强行进入?他甚至愿意长年累月的观察以致熟悉了守门人皮领上的跳蚤,却不愿花些时间去发现那扇门的玄机或是另辟蹊径。他此行的目的似乎已变成了如何成功排除守门人这道障碍,而其他的守门人、乃至法,似乎已无足轻重了。
最后,乡下人还表现出了其怯懦和消极的一面。他大声诅咒自己的厄运、愤恨命运的不公,然后衰老、然后死亡。即便是在其即将闭眼前所挤出的疑问也不再表现出任何对见法的要求,代之以对他人行为的不理解。
二、民主与法治
乡下人穷尽一生只为见法一面,实际上他曾两次变相地“见”到了法。一次是在黑暗中乡下人通过一束不断从门内射出的光线与法所做的短暂的交流,这或许是法在门内深处对他所作的最后的提示或是呼唤;另一次是在他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守门人便已将法的面貌作了最精辟的描述,他说:“除了你,没有人能获准进入这道门,因为它是专为你开的。”也就是说不仅是乡下人,法其实也是在期盼着能够见乡下人一面,能够见以乡下人为代表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一面,这也可以看作是守门人对法的本意的传递。
然而,由于诸多守门人的存在,于是成了法与乡下人之间永远难以跨越的鸿沟。守门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特权阶级的化身,毫无疑问,他们拥有权力,并且越是接近法权力便越大。他们不仅把守着每一扇通往法的大门,还把持着法。也许只有最后一道门的守门人才见过法,他贪婪的将自身固有的位置和权力优势发挥到极至。他将法软禁起来,一层层的向下面的守门人发号施令,直到第一个守门人。他的野心并没有被其他人发现,而他的命令只会被视为是法的意志的表现,他冠冕堂皇的成为法的传教者,久而久之,他便与法成为一体,口衔天堑、言出法随。同时他又聪明的融合了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并已得到人民普遍信服的原则以及法的最为本质的意思表示,【7】在此前提下自由的解释法并不会使人产生怀疑。
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他故意拖延乡下人——这个早已被法选中的进见者前进的进程。他下令将每一扇大门敞开,并告知第一个守门人乡下人可能可以通过但却不是即刻,至于是什么时候却是一个永远未知的答案。这一切都是源于他对乡下人的恐惧,一个法的救赎者一旦了解了法的真实面目,并将其公诸于世,这将会给每一个特权阶级以毁灭性的打击。在作者看来,守门人成了贵族集团的映射,“贵族们在解释法律时虽然没有理由受个人利益——与我们的利益相对立——的影响和左右,因为法律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贵族们的利益而制定的,他们高居法律之上,这似乎就是为什么法律全部执掌在他们手中。”【8】
那么被一小部分特权集团所把持、隐藏的法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很自然的就会联系到法与民主的关系问题。逐本溯源,法从其诞生之日起便成了少数权力主体维持其统治秩序的工具,特权阶级可以为迎合其利益而随意的粗暴的扭曲法意或是作出不符合常理的法律解释,从而愚弄被统治阶级。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的特权经济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治国方略更多的是一种人治而不是法治,法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所起的作用无非是特权阶级对抗舆论的挡箭牌或是对自己权力实施的托词,形同虚设的法与摆设无异。与人治相对,法治则是指以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为基础,以法律至上、权利本位为核心的一种治国方略。【9】也只有在法治的社会中,法律才能实现其真正意义上的价值。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民主是实现法治的首要政治条件。民主是政治范畴里的概念,它通过一种政体的建构来实现公民在享有平等权利的同时,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领域的广泛参与并最大限度的保障大多数公民的利益。也就是说,法律的完整形态应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两者是辨证统一的整体。法不应由少数特权阶级完全按照其自身利益来制定、实施,即便是一部毫无瑕疵的法律也不应由他们把持。真正的法律应当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人民普遍的利益,反应公共意志的需求,立法、执法司法过程应得到人民一定程度的参与,并接受他们广泛的监督。所有法律关系主体包括
政党、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都必须严格地、平等地守法,不允许有任何特权。【10】
三、法律的公开性
“被那些我们不知道的法律所统治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11】这与前面所述的问题,即法律被少数特权集团所把持的现象休戚相关。法律越是神秘、不为人知,越能凸现他们权力的正当性,于是就出现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旧传统以及“朕即国家”的人治思想。
对于这个问题,乡下人在一开始便表示了困惑,他曾经以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可以晋见法的。【12】然而这一最为单纯却又是千真万确的本能意识却遭到了守门人的扼杀,即便是他拥有晋见法的权利,却仍需付出漫长的等待来获得许可。也许在乡下人来到法律之门之后,头脑中现实与理想做了激烈的交锋,剧烈的反差使他对先前民间所流传的法的系统另一形象产生怀疑,先古的贤者们世代积淀下来的经验、告诫在这道门前竟是如此的苍白。
乡下人直到最后依旧没能见到法,确切的说是没有见到真正的法。笔者曾经以为,乡下人从站在法律门前的那一刹那开始直到最后死去一直都在与法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也就是说他早已无意识的站在了法的面前。他在法律门前一生所见到的都是守门人在职责范围内的行为,守门人是忠诚的法的执行者,他严格的遵循法的旨意而行事。那么守门人的行为也就可以看作是法的意思表示,守门人对乡下人所提出的一切要求或问题的应对也就是法的应对。
然而,在对法的真实涵义及本质进行分析后才发现,以上论述存在一个原则性的错误。诚如前面所提及的民主与法治问题中法的真正意义的问题,也就是说在非民主非法治的社会结构中法是不存在的,至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那么守门人所遵循的“法”的正当性便值得怀疑。笔者认为,第一个守门人所遵循的原则是由最深处的守门人在将对法的解释通过命令的形式通过一个一个守门人所传递出来的,而第一个守门人则并不会去质疑命令的正当性,他只会单纯的将其视为法所下达的神圣的昭示,并绝对的服从。
这样说来,乡下人所见到的只是法的假相,其实质仅仅是位阶最高的守门人的旨令,而这一切均为法的神秘性使然。所以有的评论家认为,守门人和乡下人都是受骗者,笔者持赞同意见。
从法制史发展实践来看,早在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就已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把前任执政范宣子所编刑书正式铸于鼎上,在形式上明确了“法律公开”这一新兴地主阶级的立法原则;公元前451年、450年,古罗马十人委员会将制定的《十二表法》公布于罗马广场。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权利意识的萌芽促使法律公开化成为历史的必然。黑格尔在《法哲学》中提出三项国家行为公开的标准,第一项便是法律公开。在他看来,法律公开不仅仅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而且更是法律逻辑的自我展开。诚然,法律公开可以看作是实现民主实现法治的必要的手段和过程,也只有将法律成文化、系统化最后公开化,才能接受人民的监督和评断,是否符合法治社会下的立法标准,也只有公开后方可有效的进行技术操作。
四、行政权力与法律权威
将守门人看作少数特权集团的射影,多少带有传统阶级社会的时代烙印。而站在当前现实社会的体制下来分析,守门人或许更大程度上成为了行政权力的代言人。守门人为法服务,由始至终扮演着法意的执行者的角色。(这里暂且不论其所执行的法的性质)无论他们是否了解法的真正价值,或是否曾经与法打过照面,他们的使命便是接受法的旨令,一生忠守于每一扇法律门前。他们天生具有服从于法的属性,因而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要受到法的规制,他们所守护的门便是法为他们划定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圈子里他们应该一遍一遍的重复着法定的行为准则。
可以说守门人的权力是法律所赋予的。如果法在每一个理性的人的心目中处于至高的地位,那么它便拥有对于每一个人内心以及行为上的最高的规制力,同样对于稳定社会秩序起到极大的作用。法律权威确定后便必然需要选定一定的法律关系主体来接受其权力的配给,进而执行法律、维系法律,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便衍生为行政权力。
行政权力的存在,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使得国家的运转、社会秩序的稳定趋于系统化和规范化。倘若行政权力严格遵循法律的规制,真实的承认并尊重法律的权威,那么依法行政便成为民主法治的一个重要的表现。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由于行政权力极具威胁性和扩张性,行政权力实施者的贪欲也就随之恶性膨胀。行政权力仗着行政资源上的优势,为了维护其权力的“尊严”以及极富弹性的自由裁量,往往表现出一种权力对权利的压制。守门人是有权力的,他们可以在法看不到的地方对乡下人的行为进行压制。第一个守门人或许没有见过法,他从被任命到职责范围的确定极有可能都是来源于行政命令的授予,那么也就是说,问题出在了与法最接近的守门人的地方,他或许已将自己手中已极度膨胀的权力遮蔽了法的眼睛。从第一个守门人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可以找到一些影子:乡下人可能进入法律之门,因为这扇门是为他而开的,这可以视为是法最初的本意。那么既然这样,当乡下人站在了法律的门前,为何又遭到了阻拦呢?守门人的回答是“现在不行!”那么什么时候可以进去呢?守门人在默认了乡下人权利的同时又在权利行使的时间上作了限制,这或许可以视为行政权力在法律原则的“默许”下进行的权力对权利的干涉。
结论是:行政权力必须在法律权威下行使,并受到其它权力的制约,在建立以权利为本位的社会体制下的权力必然会作出“让步”。
本文到这里,或许过多的将问题归责于守门人,而乡下人消极被动的表现也确实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然而,在权力与权利失衡的社会现实条件下,对于作为利益最大受害者的普通民众,是否不应有过多的微词呢?!
参考文献
【1】【美】博西格诺(John J.Bonsignore)等著《法律之门》,华夏出版社,引言部分,第9页
【2】【美】博西格诺(John J.Bonsignore)等著《法律之门》,华夏出版社,引言部分,第3页
【3】因为他说:“我是有权力的。”
第三篇:《走进法律》学案
《走进法律》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3、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学习重点】
法律的三大特征
【学习难点】
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新知初探(认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就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也就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守的。社会生活离不开
。我们身边的规则可分为为
、、三类。
2、法律有
作用和
作用。其中规范作用突出表现为:它规定人们
,。
3、、、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是我们应树立的价值标准。
4、阅读课本第89页[相关链接]“法律伴随我们的一生”。找一找“我们从出生到死亡涉及的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自从来到人世间,首先享有的法定权利是
,以及获得父母 的权利;从儿童到少年,我们有接受
的权利和义务;具备劳动能力时,有
的权利和义务;达到法定年龄依法享有
权和
权,有
的义务,有
的权利,有 的义务,我们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依法的权利;在告别人世前,还可以根据法律规定立下
,将属于自己所有的 待死后转移给他人所有。
5、法律的三个显著特征是什么?
答:①
②
③
6、试作比较,并将右下方备选内容序号填入恰当的空格内。
①国家制定或认可②在校学生③舆论、习惯、信念④自然形成⑤教育行政力量⑥全国适用⑦教育行政部门⑧普遍适用⑨国家强制力
比较项目
行为规范
如何产生
适用范围或对象
靠什么发挥作用(实现手段)
社会道德
④
⑧
③
学生守则
⑦
②
⑤
国家法律
①
⑥
⑨
二、探究提高、阅读“小明的一天”回答问题。
小明上数学课的时候又睡着了,数学老师示意同桌叫醒他,睡意蠓咙的小明忘记了自己正上数学课呢,头也没抬起来,咕哝了一句:“干嘛呢!”,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他才惊过神来。
放午学后,挨了批的小明闷闷不乐地准备乘公交车回家,只见车还没停稳他就想往上挤。车开了,一个颤巍巍的老奶奶正倚站在小明的座位边。“这位小朋友,你能不能让一让,让这位老奶奶坐一坐?”售票员和气地说。“这么多人,为什么就叫我让?”只听小明没好气地应着,并把脸别过一边。
下了车,小明没急于回家,而是钻进了边上的一家网吧,玩啊玩就忘记了回家。“怎么办呢,下午的课又快开始了,多烦哪,不上了吧?”小明心里想着,手仍不停地玩着游戏。“嗨,玩这么久了,出去透透气。”一直在小明边上玩的一位男子试探似的问着。看小明犹豫着,他就连推带拉地带走了小明。
最后急得团团转的家长和老师在公安局治安科见到了小明。原来带他出网吧的那男子是一个小偷。当走到一幢居民楼下时,他骗小明说他家就住在楼上,要回家拿点钱,叫小明在楼下等他,并交代小明说:“万一有人来叫一声,免得他父母回来看到了不好。”小明没多想,自己也曾偷偷地到自己家里取过钱,这没什么。就这样,小明糊里糊涂地做小偷“放风者”,作为“同伙”一同被发现者扭送进了公安局。
这就是小明“不平凡”的一天。
思考:请你找找小明的这一天违反了哪些规则,这些规则有什么不同,你能否试着将其归归类?
2、观察课本89页漫画。你能说出两幅漫画涉及的相关法律吗?如果没有这相关的法律规定,情况将会怎样?
答: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如果没有法律,我们公民的合法权益就得不到保障,侵犯其他公民合法权益的人就得不到应有的惩处,我们的社会就会失去最基本的秩序,混乱不堪,人人自危。
三、巩固提升(教师寄语:我学习,我充实;我达标,我快乐。)
、我来选择
(1)课本P.86页的图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①要做好一件事,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②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③没有法律的强制,人们可以照样遵循社会公共生活④没有社会公共生活的准则,就没有社会公共生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④
(2)法律之所以是特殊的行为规范,是因为„„„„„„„„„„„„„„()
①法律的制定不同于其他行为规范②法律的实施不同于其他行为规范③法律的约束力不同于其他行为规范④法律之对违法犯罪分子有制裁作用,对其他公民则不起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3)法律之所以有“生活卫士之称,是因为„„„„„„„„„„„„„„„()
①法律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②法律是评判善恶的最高标准
③法律维护人们的的合法权益④法律是维护矛盾的唯一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在我国,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允许特殊人物存在;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一旦触犯了国家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不允许任何人超越于法律之上。这表明„„„„„()
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法律体现和维护道德的要求
c.法律要靠人们自觉执行而保证实施
D.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我来回答:
XX年全国法院共审结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22986件,其中有537名县处级以上的官员因腐败而被判刑。云南省原省长李嘉廷、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潘广田、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原院长田凤歧、河北省原常务副省长丛福奎、浙江省原副省长王钟麓和中国建设银行原行长王雪冰等13名省部级官员因腐败而受到包括死缓、无期徒刑和12至15年监禁等刑罚的严惩。
运用法律知识回答:以上材料体现了法律的哪些特征?
答:对这个腐败分子的处罚,体现了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显著特征。同时也体现了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特征。
四、总结归纳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解决纠纷和制裁犯罪需要通过法律,维护合法权益需要法律的支持。因此,我们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青少年,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做到法律允许做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坚决不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其中,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得态度;以法为荣,违法为耻,是我们应树立的价值标准。
【课后作业】
完成作业本(P.33-34)
第四篇:《走进法律》示范课
《走近法律》示范课教学设计
李孝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教学难点:法律的三个显著特征
教学重点 :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
教学方法: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教学过程 :
(一)新课导入:
教师:请大家阅读一则案例。
有一位父亲因为离婚把怨气发泄在了儿子身上,他经常打骂儿子,有时还不让孩子上学,可他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还理直气壮地说:“孩子是我的,我有权这样做。”
教师:你是否赞同这位父亲的说法?为什么?
学生1:不赞同,因为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学生2:不赞同,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庭保护规定: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
学生3:不赞同,因为这位父亲不懂得:未成年人有依法受教育权利,父母不得虐待未成年人,否则要受到法律相应的制裁。他这一说法体现了不懂法、不知法。
教师:是啊,在现实学生活中,一些人对法律的无知和法律观念的淡薄,导致了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因此我们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律。
(二)新课学习: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板书)
第一框 走进法律(板书)活动
一、“方”“圆”大赛──无规矩不成方圆
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分别徒手和用尺子、圆规画一个方、一个圆。
教师:同学们观察比较他们的画有什么差异?
学生:第一名同学画得不是很好,因为他是徒手画的,第二位同学画得要好些,因为他用尺子和圆规画得。
教师:这种差异用中国的哪句古训可以说明呢? 学生:无规矩不成方圆
教师: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材第86页上的漫画,并讨论:①同样是十字路口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现象?②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③这个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左图交通秩序井然,尽管人多车杂,可是由于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穿梭有序,结果是道路畅通无阻,交通井然有序;右图则刚好相反,没有交通规则或者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南来的北往的,东行的西去的,行人车辆各不相让,争抢阻塞,其结果是谁都不能顺利地通过。交通规则在这儿起到了维护道路畅通的作用。
教师:我完全同意同学们的观点。交通需要规则,社会生活也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像右图一样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要有共同的规则。
第一目:我们身边的规则
教师:什么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呢?社会生活为什么必须要有规矩呢?
学生: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社会生活必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在社会中活动的目的、动机往往各不相同,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离不开规矩、规则。
1.生活中规则有很多种,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板书)
活动
二、齐心协力
教师:请小组同学齐心协力,共同寻找生活中的规则(同学们从自身经历或直接感受到的有关衣、食、住、行、学习等方面),并想象没有了这些规则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学生1:在学校自觉遵守班规校纪,按时到校,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
学生2:在公共汽车上主动给抱小孩的妇女或老人让座。学生3:遵守交通法规,不攀折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
学生4:如果没有规则的话,每个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那么社会就会混乱不堪。
„„
教师:由此可见,规则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保障,是自由的前提。
活动三:分门别类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回答我们可以发现,调节我们的行为规则有很多种,如:纪律、道德、法律等,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为我们提供行为准则或者行为模式,对我们的行为有规范作用。
大家分析一下,刚才所说的规则哪些属于纪律,哪些属于道德,哪些属于法律。
学生1:给老弱病残孕让座是道德要求。
学生2:按时上课遵守课堂纪律是属于纪律要求。
学生3:遵守交通规则,维护公共场所秩序是法律要求。
教师:道德、纪律、法律这些规则有什么不同?请大家举例说明。
学生1:道德,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
学生2:纪律、规章,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在局部适用的准则。
教师:那么,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则,与道德、纪律、规章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较,法律具有最为显著的特征:
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教师:因而我们说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
2.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板书)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7页的三幅图,说说各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1:第一幅图说明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学生2:第二幅图说明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学生3.:第三幅图说明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活动四:规则比拼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填写教材第88页上的表格。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是多种多样的,没有道德、法律、纪律,将无法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混乱不堪,违法乱纪现象得不到制裁,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因此,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尤其离不开法律这种规则。
第二目:生活离不开法律
活动五:看“小郑”谈法律
教师: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8页,小郑的案例,并思考以下问题:
1.舞迷夫妇的行为对么?为什么?
2.最后执法部门依照什么规则阻止舞迷夫妇的行为?
3.假如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4.这个案例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
学生1:舞迷夫妇的行为是不对的,因为他们的行为扰乱了他人的生活,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违法了我国法律相关规定。
学生2.:执法部门依照我国有关法律阻止了他们侵权行为。
学生3: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假如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混乱不堪,我们将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事错的,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学生4:它体现了法律具有规范作用。
教师: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的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人们违反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法律既为人们的提供了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或方向,又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
1、法律具有规范作用(板书)
教师:《刑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做斗争,以保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的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护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条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育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欧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教师:请大家思考,这些法律条文的规定说明了我国法律有什么作用?
学生: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是国家生活的保障。
教师:正是法律的规范作用使人们知道了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从而约束了舞迷夫妇的错误行为,最终保护了小郑的合法权益。可见,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它不但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保护人们合法权益的作用。
2、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板书)
活动
六、集体智慧
教师: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9页中的图画,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1)小叶和小静为什么能够如愿以偿?
(2)如果没有法律的相关规定,情况会如何?
(3)这主要体现了法律的一种什么作用?
学生1:因为我国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劳动法,所以小叶和小静的合法权益才可以得以实现。
学生2: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规定,他们二人的合法权益就无法得到保障,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学生3:这体现了法律具有保护作用。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讨论回答,我们知道,解决纠纷和制裁犯罪需要通过法律,维护合法权益需要法律的支持。可见,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因此,我们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其中,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李 孝平
胜溪新村学校示 范 课
第五篇:《走进法律》教案设计
第七课第一框题《走近法律》教案设计
龙舟坪中学 李智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二、教学重点:(1)规则的分类(2)法律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法律的三大特征
四、教学方法:
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挖掘典型的课程资源,力求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五、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单元第七课《走进法律》,在学习新课以前,我想在班上做个调查,请问我们班上有哪些同学喜欢打篮球,请举手。你们认识乔丹吗?我带来了一段乔丹打球的精彩片段,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多媒体播放“乔丹”)
乔丹的球打得好吗?是什么保证了乔丹能有如此潇洒自如的表现? 对,是球场规则,你知道的篮球规则有哪些?没有这些规则行不行? 打篮球离不开篮球规则,没有这些规则,球场上就会一片混乱,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除了篮球规则以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规则,比如„„下面我们来仿照老师写的规则填写一下,看谁填的又快又好。(多媒体展示“仿”)
从大家刚才的发言中,我们知道,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实在是太多太多,但从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种——道德、纪律、法律,有人抱怨这都是爸爸妈妈和老师逼迫我们做的,那么没有这些规则行不行?比如说学校没有纪律行不行?不行,没有这些规则的约束,整个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
如何区分这三种规则呢?我提几个问题考考你,看你的理解怎么样:在这三种规则中,哪种是在人们心中自然形成的规则?哪种是依靠一个团体和集体的力量制定的?哪种需要靠国家强制力量来执行?三种规则中最强硬的规则是那种?
所以说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他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片子加以理解。(多媒体播放“陈希同”)
问:陈希同触犯了什么法律?这部法律由谁制定?
答:触犯了《刑法》,《刑法》是由国家制定的。在我国,任何个人都无权制定国家法律,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是我国法律的第一个特征。(板书)
问:国家制定法律以后,靠什么执行?
答:从片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量强制执行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接受不接受,只要是违了法,犯了罪,就要„„这是法律的第二个特征。(板书)
问:陈希同位高权重,触犯法律以后也要受到法律的惩罚,这说明了什么?
答:法律是公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国法律的第三个特征。以上就是法律和其它规则的不同区别所在。(板书)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对于法律,我们得先知法懂法,要不然,我们会陷入法盲的悲剧。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除了《刑法》,还有很多的法律法规。那么,你知道的法律还有哪些?说给大家听一听。„„我国的现行法律法规一共有1109部,我们知晓的还只是我国法律体系的冰山一角,所以我们要自觉地学习法律。
同时我们不仅要知法懂法,而且还要会依法维权,下面我来考考大家的维权能力如何,请看材料。(展示农民工材料)
这是一组农民工在外地打工的图片,请说出图片中农民工遭遇的最常见的两种侵权行为。
工伤事故不能妥善处理和拖欠工资是最常见的,那么你认为农民工应该如何依法维权呢?下面我们开始挑战法律顾问,请看题。(多媒体展示“为农民工支招”)
(1)农民工可以采用哪部法律维权?
(2)你认为农民工依法维权可以采用哪些有效途径?
(3)如果让你设计一份外出打工建议,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去考虑? 好,这些建议都可行,为什么你们不建议他们偷、抢呢?那样不是钱挣得更快些吗?这说明法律不仅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而且还规范我们的行为,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4)如果你是农民工的孩子,你应该怎么做(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 农民工是我们的亲人,他们背井离乡,饱受亲人离别之苦,忍受着种种屈辱和艰辛,如果我是农民工的孩子,我会在家里做个好帮手,孝敬长辈,恪守道德规范;在学校做个好学生,遵守学校纪律;在社会做个好公民,遵纪守法。虽说纪律和道德的执行力度没有法律那么强,但是违法犯罪是道德水平不高和纪律观念不强的必然结果。所以请记住老师教你的一句话:“做……”请大家齐读一遍。(多媒体展示“做……”)
好,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结束,我把今天学习的内容总结一下,(多媒体展示“板书设计”)请按照老师归纳的知识在课本上进行标注。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明白一点,法律不是套在我们身上的枷锁,而是我们的好朋友,希望我们大家常带这个好朋友,健康快乐地成长。请欣赏歌曲“法律是我们的好朋友”。
谢谢大家!再见!
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