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五化”原则
内容摘要:
[论文摘要]课程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当围绕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问人才的培养目标,遵循“学习目标能力化、学习任务项目化、学习情境职场化、学习资源立体化、学习评价过程化”的“五化”原则,凸显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项目驱动”“任务引领”“行动导向”“教学做一体”等特点,积极促进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技术实践能力及应用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设计 “五化”原则
一、引言
课程是教育机构基于一定的教育目标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方案,是对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规定。课程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由教育教学诸多要素整合而成,包括目标、计划、经验与体验等,是以动态形式存在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课程的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design),指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依据课程主题及学习者特征、环境条件等因素,为学习者策划学习活动的过程。课程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目标设计、内容设计、任务设计、学习方法与策略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评价方法设计等。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当始终围绕学生主体,积极为其认识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促进他们对于经验、知识与策略的积累、反思及升华。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与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应当是工作过程导向的,将职业活动中的各个元素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以实际应用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目标,以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养成为主线,着眼于蕴涵在行动体系中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培养企业及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以“学习目标能力化、学习任务项目化、学习情境职场化、学习资源立体化、学习评价过程化”为内容的“五化”原则,在课程建设中凸显“项目驱动”“任务引领”“行动导向”“教学做一体”等特点,以促进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技术实践能力及应用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五化”原则
(一)学习目标能力化
学习目标明确了课程的出发点及归宿;学习目标越明确、越切合实际情况,学习者课程学习中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一方面,学习目标的设计应该能够体现课程主题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特征;另一方面,学习目标的设计与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密切相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学习者的特征分析一般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等;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学习目标的设计应能体现出学习主体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复杂性。
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目标设计应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主线,体现职业教育职业性、实践性的特点,即学习目标能力化。个体的职业能力通常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的整合。专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如会计专业记账查账的能力、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能力,导游管理专业设计旅行方案、开展景区景点讲解的能力,软件技术专业阅读程序模型、编写程序代码的能力等。方法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注重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如解决问题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社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以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如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等。
学习目标设计应特别注重目标的可测量性。学习目标应该是外显的,明确、具体、可测量、可展示,不能停留在知道、理解、熟悉知识的层面上,而是注重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如物流管理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能运用生产系统内设施布置的原则与方法,合理布置生产系统的地理位置;能运用定量工具编制各类生产计划,合理调节生产能力与实际需求的矛盾;能运用生产运作管理的现场管理方法,有效控制生产系统正常运作中的质量、进度和成本;能运用运作管理的新思想与新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系统状态进行合理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生产系统的改进与完善。采用“能做什么”的方式直接描述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具备明确的可测量性、可展示性,对于课程教学的实施与评价也非常有利。
(二)学习任务项目化
学习任务是学习目标的载体。因此,学习任务的设计是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学习任务设计包括: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之间的依托与支撑、学习任务之间的逻辑结构、学习任务与学习情境的有机结合、学习任务与学习者的调整与适应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任务设计应该是工作过程导向的,以专业就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的分析为起点,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工作过程(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选择课程内容,并以之为参照系对知识内容实施序化,着眼于蕴涵在行动体系中的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筑造课程内容结构。
工作项目应具有真实性、典型性、综合性、完整性等特征。真实性指项目的选取立足于职业实践或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项目结果具有实际利用价值,是可使用的产品或可落实的行动方案。典型性指项目的选取立足于体现岗位工作过程的突出特点,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和教学规律。综合性指项目的选取应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一定的复杂度,需要运用多种领域知识和多方面能力、借助于多种可能的资源才可以完成。完整性指项目的选取立足于解决岗位工作过程中的某一完整问题,而不是一个问题的某一部分,学生可以经历并体验完整的行动过程,包括:咨询一计划一决策一实施一监控一评价,在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获得完整的职业体验、培养并锻炼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
(三)学习情境职场化
学习情境是服务于学习的微环境,是“学习被刺激和支持的地方”。学习情境作为课程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物理的、现实的(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也是心理的、人工的(如情感环境、认知环境)。从空间布局来看,传统的教室(包括实验室、实训室)布局多以教学为目的进行设置,更多考虑如何有利于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掌控与指导以及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对实现岗位工作场景的模拟以及岗位工作过程的再现考虑较少。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不能有效感知外界环境对未来职业生涯所起的作用,也无法在心理环境中将“所学”与未来工作中“所用”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在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中,职业教育课程学习情境的改革也非常重要。
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必须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努力创建与真实职业场景直接相关的学习环境,即学习情境职场化。如,为会计专业“会计实务操作”课程创建模拟财务大厅的学习场景,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商品采购管理”“物流管理”课程创建模拟连锁超市采购部、物流中心的学习场景,为软件技术专业“j2me程序设计”课程创建模拟软件公司研发部的学习场景。在模拟职场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充分唤醒,工作性行为取代了单纯的学习性行为,经验和策略的获取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锻炼”,知识和技能的养成在工作过程中动态实现。
第二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五化”原则
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五化”原则(1)
[论文摘要]课程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当围绕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问人才的培养目标,遵循“学习目标能力化、学习任务项目化、学习情境职场化、学习资源立体化、学习评价过程化”的“五化”原则,凸显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项目驱动”“任务引领”“行动导向”“教学做一体”等特点,积极促进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技术实践能力及应用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设计 “五化”原则
一、引言
课程是教育机构基于一定的教育目标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方案,是对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规定。课程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由教育教学诸多要素整合而成,包括目标、计划、经验与体验等,是以动态形式存在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课程的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指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依据课程主题及学习者特征、环境条件等因素,为学习者策划学习活动的过程。课程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目标设计、内容设计、任务设计、学习方法与策略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评价方法设计等。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当始终围绕学生主体,积极为其认识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促进他们对于经验、知识与策略的积累、反思及升华。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与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应当是工作过程导向的,将职业活动中的各个元素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以实际应用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目标,以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养成为主线,着眼于蕴涵在行动体系中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培养企业及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以“学习目标能力化、学习任务项目化、学习情境职场化、学习资源立体化、学习评价过程化”为内容的“五化”原则,在课程建设中凸显“项目驱动”“任务引领”“行动导向”“教学做一体”等特点,以促进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技术实践能力及应用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五化”原则
(一)学习目标能力化
学习目标明确了课程的出发点及归宿;学习目标越明确、越切合实际情况,学习者课程学习中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一方面,学习目标的设计应该能够体现课程主题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特征;另一方面,学习目标的设计与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密切相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学习者的特征分析一般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等;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学习目标的设计应能体现出学习主体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复杂性。
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目标设计应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主线,体现职业教育职业性、实践性的特点,即学习目标能力化。个体的职业能力通常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的整合。专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如会计专业记账查账的能力、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能力,导游管理专业设计旅行方案、开展景区景点讲解的能力,软件技术专业阅读程序模型、编写程序代码的能力等。方法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
用心 爱心 专心 1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注重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如解决问题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社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以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如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等。
学习目标设计应特别注重目标的可测量性。学习目标应该是外显的,明确、具体、可测量、可展示,不能停留在知道、理解、熟悉知识的层面上,而是注重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如物流管理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能运用生产系统内设施布置的原则与方法,合理布置生产系统的地理位置;能运用定量工具编制各类生产计划,合理调节生产能力与实际需求的矛盾;能运用生产运作管理的现场管理方法,有效控制生产系统正常运作中的质量、进度和成本;能运用运作管理的新思想与新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系统状态进行合理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生产系统的改进与完善。采用“能做什么”的方式直接描述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具备明确的可测量性、可展示性,对于课程教学的实施与评价也非常有利。
(二)学习任务项目化
学习任务是学习目标的载体。因此,学习任务的设计是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学习任务设计包括: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之间的依托与支撑、学习任务之间的逻辑结构、学习任务与学习情境的有机结合、学习任务与学习者的调整与适应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任务设计应该是工作过程导向的,以专业就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的分析为起点,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工作过程(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选择课程内容,并以之为参照系对知识内容实施序化,着眼于蕴涵在行动体系中的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筑造课程内容结构。
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任务设计,选用适于教学的工作项目为载体,将专业教学各知识点按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重新整合设计,凸显工作学习一体、理论实践一体、教学做一体的特点,即学习任务项目化。工作项目可以是一件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一项服务的提供或一个故障的排除等,如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某公司填制货物报关单,软件技术专业为某客户编写WEB应用程序,导游管理专业接待一个大学生旅行团。以通过对岗位工作过程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元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将职业活动中的各元素渗透到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可以在有目标的环境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行动化的学习过程中促进知识与经验的建构,促进实践技能的提升,帮助学生实现从经验层面向策略层面的能力拓展。工作项目应具有真实性、典型性、综合性、完整性等特征。真实性指项目的选取立足于职业实践或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项目结果具有实际利用价值,是可使用的产品或可落实的行动方案。典型性指项目的选取立足于体现岗位工作过程的突出特点,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和教学规律。综合性指项目的选取应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一定的复杂度,需要运用多种领域知识和多方面能力、借助于多种可能的资源才可以完成。完整性指项目的选取立足于解决岗位工作过程中的某一完整问题,而不是一个问题的某一部分,学生可以经历并体验完整的行动过程,包括:咨询一计划一决策一实施一监控一评价,在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获得完整的职业体验、培养并锻炼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
(三)学习情境职场化
学习情境是服务于学习的微环境,是“学习被刺激和支持的地方”。学习情境作为课程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物理的、现实的(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也是心理的、人工的(如情感环境、认知环境)。从空间布局来看,传统的教室(包括实验室、实训室)布局多以教学为目的进行设置,更多考虑如何有利于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掌控与指导以及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对实现岗位工作场景的模拟以及岗位工作过程的再现考虑
较少。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不能有效感知外界环境对未来职业生涯所起的作用,也无法在心理环境中将“所学”与未来工作中“所用”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在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中,职业教育课程学习情境的改革也非常重要。
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必须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努力创建与真实职业场景直接相关的学习环境,即学习情境职场化。如,为会计专业“会计实务操作”课程创建模拟财务大厅的学习场景,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商品采购管理”“物流管理”课程创建模拟连锁超市采购部、物流中心的学习场景,为软件技术专业“J2ME程序设计”课程创建模拟软件公司研发部的学习场景。在模拟职场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充分唤醒,工作性行为取代了单纯的学习性行为,经验和策略的获取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锻炼”,知识和技能的养成在工作过程中动态实现。
在教育实践中,职业院校作为教育机构不可能也不必要在规模及数量上对真实职业场景进行一比一复制,“学习情境职场化”必须走校企结合之路。校企合作可以是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一般的合作可以由企业投入设备、资金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或是学校利用企业设备、场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深层次的合作可以是人才的订单培养或定向培养,企业除提供必要的学习设备与场地外,还向学校提供培养模式、师资、技术等,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更深一层的合作则有可能是企业向高职学院注入股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与高职学院分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同时也分享办学效益。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职业院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四)学习资源立体化
从基本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出发,学习资源是包括传统教材在内的一切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教学材料的总和,以不同的承载媒体、多样化的形式出现,基于不同的使用主体。传统的学习资源有教材、讲义、习题册、补充练习、学习指导书、实训指导书、活动手册、辅导材料、复印材料、期刊、杂志等,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网站、论坛、留言板、知识库、专家系统、学习软件、文本文件、视频文件、音频文件、幻灯片、电子表格、照片等一大批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资源被广泛采用。此外,还有一些课程教学实施中使用学习资源,如授课计划、教案、学习任务书、项目说明书、引导文、练习册、工作页等等。
职业教育课程是整合了职业实践与专业知识的工作过程的集合体,那么,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学习资源,也应该能够覆盖课程全过程的每一阶段、整合职业实践与专业知识两个方面,也就是学习资源立体化。如软件技术专业“J2ME程序设计”课程基于软件公司研发部的学习情境,学习资源除通常的教材、学习任务书、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站之外,还包括软件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项目管理制度、员工考核制度、员工培训制度等;开发标准——游戏策划文档模板、游戏设计文档模板、J2ME手机游戏开发编程规范等;技术资源——参考手册、示范项目电子文档和源代码等;工作资源——开发平台、测试平台、测试软件等;人力资源——客户、产品经理、项目经理、技术总监、部门经理等,其中人力资源角色可以由教师或学生分别扮演。为更好地服务于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不断深化内涵、拓展外延,由封闭走向开放,立体化建设是必由之路。
(五)学习评价过程化
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在《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中提出了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评价观,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整体性评价观,并认为:职业教育的评价将由功利性向人本性的范式转变。传统教学评价以终结性评价、结果性评价为主导,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都比较简单;另一方面,传统教学评价片面强调关于学习者对知识与经验最终掌握水平的评价,忽视对与学生终身发展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的评价。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学习评价过程化”,与以人为本的整体性评价观相适应,强调对与课程学习相关的职业能力发展、渐进全过程的评价,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都将成为评价的目标。
在实施操作层面,评价方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评价主体:不应只是单一的由教师完成的“权威性”评价,而应该是双边的、多边的行动,学生参与,企业参与,社会参与„„强调多边互动。二是评价内容:既要有体现学习任务完成质量的知识课程和技能课程的成绩单,也要有体现个人素质及情商、心商、交际商、适应商的评价表。事实证明:在个人获取成功的过程中,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等非智力因素的贡献率大大高于智力因素的贡献率。三是评价方式:既要有以考核动作技能为主的操作考试,又要有以测试认知水平为主的知识考试;既要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考试,又要在真实的职业活动中考试。
三、结束语
以维果斯基为典型代表的教育哲学家们提出:“学习是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外界的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也就是说,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通过学生自身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不能由他人代替。学习过程的建构性使得学习活动具备了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特征。为此,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不是如何将信息或知识呈现给学习者,而是如何激发学习者原有的经验,促进其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使新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顺利地“生长”及“建构”。以学生为主体,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种教学因素作为广义的学习环境对学习过程提供全程支持;以项目或任务为载体,创设典型的、真实的学习情境,诱发问题的发生以刺激学习活动的有序完成;以解决问题为核心,提供立体化的学习资源,促进知识与经验的合理建构;等等。以上是进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时的基本工作思路。
第三篇:职业教育教学设计
职业教育教学设计
职业教育教学设计及其关联话题的要点采撷 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高级讲师、工程师
教学目标 :通过对职业教育教学设计及其关联话题的阐述,用以强化班主任的任职素质和扩展班主任的教育视野;通过对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特征以及模式的讲解,用以进一步探寻班主任的工作内涵和进一步提升班 主任的任教能力。参考资料
讨论题目 1.教学设计的主体是谁?为什么? 2.围绕教学设计的纠结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3.面对一些厌学状况,我们应该持有何种态度? 4.作为教师,为什么要主动承担教育责任? 5.您如何领会王国维指出的治学三境界? 6.您如何看待新“一桶水”和“一碗水”的问题? 7.如何做好教学设计?
8.如何全面体现“素质为本、技能为准,品德为尚、拓展为强”的教学特质?
典型案例第一句话:教学,离不开教学设计。第二句话:教学,不能离开教学设计。第一句话从客观上观察:
教学工作与教学设计一定是相伴相随。第二句话从主观上强调:
教学工作与教学设计一定要不离不弃。2011/10/26 6 教学设计是教师的基本技能;教学设计是学校的基本工作;教学设计是教改的基本切入点和基本体现面。2011/10/26 7 这些要点是:教学设计的主体,教学设计的纠结,教学设计的根基教学设计的给力,教学设计的特质,教学设计的设计 2011/10/26 8 许多事实提醒我们:
面对不同的方略,我们可以研究,可以借鉴,可以推敲,可以尝试,也可以拿来;面对不同的方略,我们不可以人云亦云,不可以盲目听从,不可以全部照搬,更不可以邯郸学步!2011/10/26 9 “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去实施,不能以一概全。” 2011/10/26 10 教学设计的主体不仅仅是专家、更应该是每一位任课教师。2011/10/26 11 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教学设计的主人,这个职业才能发挥出最灿 烂的光辉,才能使教师职业真正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2011/10/26 12 教师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教学设计技能,担负起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工作,才能满足“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要求并畅享这个职业的光辉。2011/10/26 13 消极应付的态度只能怨天尤人,将表层的现象视为事物的缘由,漠视实质问题的存在,始终沉沌原池故里,平添几多新纠结。积极向上的态度可以剥茧抽丝,从复杂的局面中找到困境的督脉,切实解决实质问题,最终扭转不利局面,营造一片新天地。2011/10/26 14 通过反复探讨教学设计这个话题,能够加深对教学设计的认识; 通过认真探讨教学设计这个话题,能够加强对教学设计的重视; 通过广泛探讨教学设计这个话题,能够加大对教学设计的运用。2011/10/26 15 教师需要直面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主动担当教育中的许多责任。没有主动担当,就不会有责任感!2011/10/26 16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2011/10/26 17 治学三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 2011/10/26 18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 2011/10/26 19 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罗家伦 2011/10/26 2 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
《师恩似母恩》作为一名教师,能和学生之间建立这种职责之上的真挚情感,是十分珍贵的。这种珍贵的真挚情感是我们教师特有的、可得、又不易得的精神财富。这种真挚情感正是我们做好教学设计的根基。
2011/10/26 232009年12月21日,胡锦涛主席在珠海市高级技 工学校亲切勉励学生刻苦学习,潜心钻研,努力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强调“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胡锦涛主席指出:现在,我国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非常匮乏。希望同学们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潜心钻研专业技能,努力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011/10/26 25 该决定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2011/10/26 26 该决定指出: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建立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2011/10/26 27 该意见指出: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稳步提升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 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2011/10/26 28 该意见指出: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稳步提升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的必然要求,„„ 2011/10/26 29 该意见指出: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
人才,稳步提升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对于全 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11/10/26 30 该纲要指出:为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加强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到2020年,在全国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100万名高级技师。2011/10/26 31 该纲要指出:为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每年重点培养和支持2万名各类学校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在中小学校、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培养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 人才。2011/10/26 32 在培训中,我们得到的不只是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开阔了眼界,扩展了思路,转变了观念,提升了综合素质!我们无比欣慰的感到自身的教育理念、教学思路在培训中得到了升华,我们的教研能力在培训中发生了超越性的飞跃!这次培训将成为我们人生中一处重要驿站,使我们终身受益!2011/10/26 33 作为教师,除了注意装满自己的一桶水,更应该注意如何将自己桶内的水更多、更好地倒进学生的碗里。2011/10/26 34 教师不仅需要一颗爱心、一份真挚情感,更须应职业的要求,为学生们搭建一座从未知到有知、从略知到深知、从误知到真知的知识桥,这座桥来自教学设计;我们应该深切感受到:当学生们 产生厌学情绪或感到枯燥无味时,还应为学生们搭建一座“从枯燥无味到妙趣横生的桥”,这座桥也是来自教学设计。2011/10/26 35 我们的教师应付出更多的精力,用以加强我们的基本技能——教学设计。我们的各级领导应给予教师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用以加强和实践教学设计的筹划与演练。
教学设计中一定含有具体的方法与措施和不断创新的设计思路。2011/10/26 38 总的来说,教学设计是用来完成教学目标的计划,是调整特定因素对教学过程产生影响的预案。2011/10/26 39 教学设计是指导教学活动而精心设计的施教蓝图,是指导教师教 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指导方案。教学活动的具体步骤、具体环 节及其衔接,具体活动的组织与形式都会受到教学设计方案的约束与控制。2011/10/26 40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活动并不是简单的机械性劳动,而是一项发挥教师才智,焕发生命活力的一种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创造性活动。教学设计非常强调教师要能够针对教学的具体情况创造性的设计教学,因为每位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风格、教学技能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化特征。2011/10/26 41 教学设计的规范性的要求,没有也不可能扼杀教师在教学设计活 动中、特别是在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反之,教师的创造性应满足教学设计的规范性要求。如:不脱离教学目标,不随意改动教学内容,等等 2011/10/26 42 教学设计要完成如下的任务: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习内容,分析学员状况,设置教学环境,编排教学环节,策划教学评估 2011/10/26 43 教学设计有如下模式: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任务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情景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效果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这些模式应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授对象进行选择。2011/10/26 44 教学设计的步骤
学习需要分析 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成果评价 学习内容分析,修改培训对象分析,随意改换教学设计中的教 学方法是一种无羁之举,随机变换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方法乃 是教学之必然。
“教学有法,且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根据教学情境,巧妙地因势利导,机制灵活地贯彻教学设计之意图,使之具有弹性,以获取最大教学之成效。构建“从枯燥无味到妙趣横生的桥”将是不断改建、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凝聚着您教学设计的 心血,饱含着您教学劳动的汗水。当您将这座“桥”奉献给课堂、奉献给孩子们时,这座“桥”将是您教育生涯中回味良久的动人画卷。当您将这座“桥” 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事业中时,这座“桥”将是您灿烂人生中激荡苍穹的不朽篇章。敬请诸位,不吝指正。谢 谢
第四篇:五、六年级校本课程教学教学设计
五、六年级校本课程教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经常参加踢毽子的活动,不仅和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柔韧性及下肢力量等素质,而且有助于曾强心肺功能,发展神经系统,改善代谢功能,对提高学生的时空定向及判断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通过踢毽子活动,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观察、判断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并通过比赛和表演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干预敢于创新、勇于表现自我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膝盖互换磕踢、三人脚内侧轮转踢
三、课程时间:8课时
四、构思及设计:
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强调膝关节法例这一关键环节,并要逐步提高动作的准确性。
2、在练习的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可以采用一次性计数或者定时累计的方法进行比赛。
3、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创设更多地展示自我的机会和氛围,以促进血色含的互相学习和探讨。如:(1)通过分组游戏的方法增强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用猜拳的方法决定出挑战者。游戏开始,挑战者用科特的方法踢出一定次数(自定),立即改用盘踢得方法踢出相同的次数,接着要求对发干此方法完成,如完成则两人互换角色,若未完成游戏继续;(2)在地面上画一个直径分别为80厘米和120厘米的同心圆(圆的大小可自定),将参加者(最好不超过8人)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并决出先后次序,游戏开始时,第一组的第一人在小圆内磕踢一定数量,然后边踢边向外移动至两圆周线之间绕踢一周或几周(自定)。完成后,第二组的第一人按所踢得次数和周数完成。
五、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1、是否掌握了膝盖互换磕踢、三人脚内侧轮转踢得动作方法;动作的连续性是否得到提高;
2、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创新、展示的能力是否提高;团队意识是否增强。
第五篇:化原课程设计(范文模版)
目 录
1.设计任务
1.1 项目概况 1.1.1概述
1.1.2设备产业化项目技术的选择
1.1.3 氨法脱硫的发展历史 1.2 设计条件 1.2.1 设计参数 1.2.2 操作条件 1.2.3 相关物性参数 1.3 附加说明 2.反应原理和设计方案说明
2.1 反应原理 2.2 设计方案说明 2.3 设计方案补充说明
3.烟气脱硫工艺主要设备吸收塔设计和选型 3.1 吸收塔的设计
3.1.1吸收塔的直径和喷淋塔高度设计
3.1.2吸收塔喷淋系统的设计(喷嘴的选择配置)3.1.3吸收塔底部搅拌器及相关配置 3.1.4吸收塔材料的选择
3.1.5吸收塔壁厚的计算(包括计算壁厚和最小壁厚)3.1.6吸收塔封头选择计算 3.1.7吸收塔裙式支座选择计算 3.1.8吸收塔配套结构的选择 3.2 吸收塔最终参数的确定 3.2.1 设计条件 3.2.2吸收塔尺寸的确定
3.2.3 吸收塔的强度和稳定性校核 4.液氨吸收液量的计算
4.1 液氨需量的计算 4.2 氨水的配制计算 4.3 硫酸铵产量的计算 5.附属设备的选择
5.1 设备选型 5.1.1液氨供应系统 5.1.2 硫胺处理加工系统 5.1.3 管道输送设备 5.2氨设备使用备注 5.2.1氨存储注意事项 5.2.2氨泄漏事故处理指导 6.项目预算
7.设计总结及参考文献
1、设计任务:
1.1 项目概况
1.1.1 概述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耗中,一直占70%以上。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煤炭的消耗量逐年大幅度增加,从1990年的10.6亿吨增加到1995年的13.1亿吨,预计在2010年将达到20亿吨以上。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约有90%来自煤炭消费,煤炭直接燃用是造成二氧化硫污染的绝对主要因素。大量二氧化硫的排放是我国降水呈酸性的主要原因。
二氧化硫污染和酸雨的危害面极广,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建筑物、人身健康等诸多方面,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据有关资料统计,由于酸雨污染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数百亿元人民币。
燃煤和煤炭加工工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酸雨和水污染,每年我国煤炭总产量的84%用于动力煤,供应我国电站锅炉、工业锅炉和工业炉窑直接燃烧。在这庞大的锅炉用户中,目前大型电站已基本安装脱硫装置,但对于老发电锅炉机组、工业锅炉和工业窑炉基本没有安装脱硫装置,因此,大力发展适合这部分锅炉的烟气脱硫技术及装置,是目前我国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污染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设备产业化项目技术的选择
控制二氧化硫排放,可将脱硫技术分为燃烧前、燃烧中和燃烧后3种。燃烧前脱硫主要是指选煤、煤气化、液化和水煤浆技术;燃烧中脱硫指的是低污染燃烧、型煤和流化床燃烧技术和目前推广和研究的流化床气化为基础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燃烧后脱硫也即所谓的烟气脱硫技术。燃烧前脱硫由于投资大,且占用较大场地,该工作在煤炭供应部门解决。燃烧中脱硫不容易实现,故目前国内已建锅炉脱硫主要是烟气脱硫。
烟气脱硫技术,主要分为石灰石-石膏法、循环流化床法、氨法、海水脱硫法、电子束法,各方法中又有不同的工艺。
本课程设计采用氨法烟气脱硫,其作为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的一种,以氨作为吸收剂其副产品为亚硫酸铵的烟气脱硫系统,在设计冗余与常规石灰石-石膏法相同的条件下,氨法脱硫具有以下特点:
● 吸收塔不易结垢。由于氨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且因亚硫酸铵溶液的化学特性,决定了可以避免结垢。
● 氨法更适合于中高硫煤的脱硫。采用石灰石-石膏法时,煤的含硫量越高,石灰石用量就越大,费用也就越高,而采用氨法时,因副产物的价值较高,含硫量越高,其副产品硫酸铵产量越大,也就越经济。
● 氨法脱硫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亚硫酸铵可综合利用,生产固体硫酸铵成为肥料,无废水排放,无二次污染,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和环保产业发展的方向。
● 耗能低,因脱硫过程中不需降、升温,吸收塔阻力小,以广东南海发电厂200MW机组烟气脱硫为例,脱硫运行电耗占总发电量的0.04%。
● 不需设旁路烟道(用户要求设置除外),吸收剂停止供应时,反应塔作烟道使用,不影响机组、锅炉的正常运行。
● 脱硫装置高效、方便,氨法烟气脱硫活性强、反应速率快。脱硫剂为澄清的氨水清液,脱硫副产物皆为易溶性物质,无结垢、无磨损,更容易实现自动控制。烟气不用降温即可进入吸收塔进行脱硫反应,处理后的烟气不用升温即能在露点以上温度排放,脱硫效率大于95%。整个脱硫工艺流程简单,只需配备相应的监管人员就可以运行。
● 阻力小,吸收塔阻力450Pa左右,火电厂脱硫系统建造时,能充分利用原引风机压头的富裕量,一般不需设增压风机或更换引风机,必要时将原引风机叶轮升级即可。
● 占地面积小,220T/h锅炉吸收塔直径6-7米,410T/h锅炉吸收塔直径7-8米,每台锅炉可配一个塔,也可每个引风机口配用一座塔,在脱硫配置上目前是国内占地面积最少的湿法脱硫技术。
● 设备投资低,而且脱硫副产物可综合利用。
综上所述,因此我们小组以氨法烟气脱硫技术为依托,吸收和消化技术中关键设备的加工制造技术,形成与之向匹配的设备加工能力,致力于国家的环保行业。环保行业是新兴行业,行业前景良好,同时利国利民。烟气脱硫技术其目的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降低酸雨的产生几率。我们小组的氨法脱硫技术不但无三废排放,更不消耗如蒸汽等其他能源,做到资源节约,更有力于保护自然环境,建立和谐社会,维护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这重要的意义作用。
1.1.3氨法脱硫的发展历史
70年代初,日本与意大利等国开始研制氨法脱硫工艺并相继获得成功。氨法脱硫工艺主体部分属化肥工业范筹,对电力企业而言比较陌生,这是氨法脱硫技术未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随着合成氨工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厂家对氨法脱硫工艺自身的不断完善和改进,进入90年代后,氨法脱硫工艺渐渐得到了应用。
国外研究氨法脱硫技术的企业主要有:美国:GE、Marsulex、Pircon、Babcock& Wilcox;德国:Lentjes Bischoff、Krupp Koppers ;日本:NKK、IHI、千代田、住友、三菱、荏原;等等。不同工艺的氨法脱硫自20世纪80-90 年代开始应用,日本NKK(日本钢管公司)在70年代中期建成了200MW 和300MW 两套机组,目前已累计运行二十多年。美国GE(通用环境系统公司)于1990年开始建成了多个大型示范装置,规模从50MW至300MW.德国Krupp Koppers(德国克虏伯公司)也于1989年在德国建成65MW示范装置,目前已累计运行十多年。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目前使用氨法脱硫的机组大约在10000MW 左右。但是,氨法脱硫技术长时间存在着气溶胶、氨损、副产品稳定性的问题,加上氨法起步晚、业绩少,这些都是制约氨法在烟气脱硫上推广的因素,一直没有被企业和环保部门完全接受。1995年国家计委和科技部将氨法脱硫技术作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并列入“十五"863项目,经过一些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多年烟法和工业试验,逐渐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氨回收法脱硫技术并树立了工程业绩。目前国内氨法脱硫最大的业绩是镇江江南环保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在天津碱厂建设的60MW机组氨回收法烟气脱硫装置,该装置的成功应用,彻底解决了困扰氨法脱硫技术在锅炉烟气脱硫工程上使用的难题,为氨法脱硫技术在我国的全面应用拉 1.2 设计条件
1.2.1 设计参数 烟气处理量为30万m
3/h(150℃、101.3 kpa),混合气体中SO2的质量浓度为1200mg/ m 吸收率为98% 1.2.2 操作条件
操作压力1.5atm,操作温度75℃ 1.2.3相关物性参数
70℃时水的黏度μ=406.0μPa·s,对于水ψ=1; 3水的摩尔质量M=18kg/kmol; 25℃时水的密度:1000kg/m³; 标准状况下T=273.15k,P=101.3kpa; 标准状况下空气的密度:1.29kg/m³; 空气的摩尔质量M=29kg/kmol; 1.3附加说明
塔内烟气流速3.5m/s; 吸收区烟气停留时间t=4s; 液气比L/G=8L/m3
浆液停留时间t1=4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