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详案)
《植树问题》详案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你们认识老师吗?你们愿意和老师做朋友吗?没感觉到。既然你们这么热情,那我也不能吝啬,今天就教大家做个手指操。请像这样伸出你的食指,和老师一起做。老师先做一遍:做个操唉„„会了吗?好了,现在开始上课。
(伸出手)这是几根手指?有几个指缝?它们是如何排列的呢?像这样一根手指、一个指缝„„这样的排列叫间隔排列。两个手指间的指缝叫间隔。
2.间隔排列的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请大家在我们的教室里找一找像这样间隔排列的物体。你的观察真仔细。教室外面还有这样排列的物体吗?真是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对了,马路上的树也是这样间隔排列的,看来植树是有一定规律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植树有关的数学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二、探索交流,建立模型。
我们学校的孩子们在操场边植树时就遇到了难题,想请大家帮帮忙,你们愿意吗?究竟是什么难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题目)请同学们集体读题,在操场边,有一条4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的一边种树,请按照10米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
从题目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10米一棵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间隔是10米。)你们的回答真不错,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进行描述。下面请同学们根据题目的要求,用手中的纸条设计一份植树方案。
同学们设计好了吗?下面请一组进行展示。你们栽了几棵?现在请你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种的。
(引导学生说)把40米平均分成4个10米,(画线段图)有5个端点,我们组在每个端点上都种了一棵,一共种了5棵。你的表达很准确。
(根据学生的描述老师在白板上进行演示。应注意:1.树要放小一点儿,不能比建筑物大。2.在第一个树的属性中设为拖动克隆,并在每组同学展示后及时将所栽棵数写在旁边。)
有没有不同的方案?在实际种树时,每个端点上都能种树吗?真的都能吗?对呀,要是路的一端有一个建筑物的话(边说边拉一栋楼上去),又会是怎样的呢?我特别想请你把你们组的方案也展示给大家。真细心,又发现了另一种情况。
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两种情况,有没有其它的可能呢?说说你的想法。你的发现真了不起,我都忍不住想给你鼓掌了,到前面来把你的想法给大家说一下。我们 班的孩子们真不错,给大家一样的条件,却设计出了三种方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三种情况,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为什么有这样不同的情况呢?这第一种情况是把树栽在路的两端,我们可以说成是„„哪第二种情况呢?第三种呢?
那么,这三种方案中树的棵树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呢?请小组合作完成“植树问题研究汇报单”。(老师指导学生完成汇报单)请你们组来说一说两端都栽的情况。(让学生将棵数与间隔数写在白板上。)如果用一个等式表示的话,就是„„你说的太好了,我一定要把它写下来。
那对于只栽一端的情况,我们一起说好吗?两端不栽的方案老师想请你来给大家填表格,想请你写等式,你们能做到吗?我绝对相信,请吧!同学们,你们今天的成就太了不起了,对于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我们已经全部弄清楚了,那我们现在就运用今天发现的规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出示题目)
我想先请一位同学来画一下题目中的重要信息,并将这道题做出来。(然后说说他自己的想法。)你们同意你的做法吗?(不同意,谁来帮帮他?说说你的想法。)这道题作对的孩子来冲这儿笑一个!我看到了非常灿烂的笑脸,那我们接下来还会遇到什么问题呢?(出示题目)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想好了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谁想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呢?先请你圈出题目中的重要信息。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说得非常好,大家觉得他说得对吗?
既然同学们热情这么高,我在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解决,我想请女同学来读题,开始。嗯,读得真好!下面请一位男同学来圈一下重要信息,并在白板上进行计算。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进行计算。我想知道一共要栽几棵树?到底应该是几棵呢?说说你们的想法。你太了不起了,和老师握个手吧!这道题我们做完了吗?我们一起口头做答。
三、应用模型,拓展提高。孩子们,植树问题不仅仅与植树有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数学问题,比如„„(出示图片)你的观察真仔细,看来植树问题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吧!
(课件出示:在一条长2500米的公路一侧架设电线杆,每隔50米架设一根,若公路两端都不架设,共需电线杆多少根?)
请我们班的小小男子汉们来读一下题,读得不错,有阳刚之气!那么你来圈重要信息,然后将你的算法写在上面。)说一说你的想法吧„„你的思路真清晰,老师真为你感到骄傲,请回吧!
同学们,我听说实验三小的孩子们个个都是热心肠,这是真的吗?既然这样,你们能帮淘气和笑笑一个忙吗?好吧,我们一起去看一下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出示题目:同学们排队做操,每两个同学之间间隔2米,一列队伍有16个同学,这列队伍全长多少米?)你们觉得谁说得对?为什么?你来说一下。善于思考,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
四、总结回顾。
同学们,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转眼间就要下课了,那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吧。你有什么收获?让我们再一次伸出手,用我们的手指来模拟种树的三种情况吧。我来做,你们说!(用手模拟三种情况。)好的,同学们表现都很棒。接下来我说你们做。(如果时间充足:为了让大家能更好地理解今天的内容,请同学们小组内互相做一做。)
五、总结回顾,提升规律。
同学们今天高兴吗?看到大家意犹未尽,我给大家在题卡上准备了三道题,请同学们下去后继续研究吧,如果有困难可以请家长帮忙。出示题目: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第二篇:教学设计详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通过品读重点句段,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敢、智慧、执著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以及开辟的意义。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重点句段,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历程,感受他的坚韧、勇敢、智慧、执著和强烈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丝路有关的资料及乐曲、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激情引趣
1、(课件配乐)诵读诗歌《山的那一边》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
妈妈给我说: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奶奶却说:那是众神居住的琼瑶仙境 山那边究竟是什么呢?
于是,我怀着一种神秘的向往,盼着、盼着……
终于有一天,我沿着一条路走了下去,原来,那里是富饶的西域国度。
这条路就是——丝绸之路(看板书齐读题目)
2、通过上节课的初步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了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四郡,到达罗马,这7000多千米的路又被称为“万里丝绸之路”(板书)对于这条路,你还有什么了解?
4、本文除了写丝绸之路,还写了谁?(板书
张骞)这个人和丝绸之路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地去学习、了解。
二、直奔重点,细读感知。
师:请孩子们翻开语文书84页,自由朗读课文的6、7自然段,思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骞? 注意边读边勾画、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
抽生汇报: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骞? 体会张骞的勇敢:
1、生:我读出了一个勇敢(板书)的张骞。
2、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张骞的勇敢?
3、(大屏幕)“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4、你能读读吗?孩子,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评价再抽生读)
6、(出示丝绸之路艰险的画面):师叙述:是啊!当时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漫漫长路之上有茫无边际的沙漠、有冰雪覆盖的高山、有荒无人烟的山野、还有寸草不生的戈壁、经常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张骞没有退缩,他们穿过沙漠、翻过高山(引读)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7、从一个“终于”,你体会到了什么?
8、请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过渡语:孩子,你除了读出了张骞的勇敢,还读出了张骞的什么? 体会张骞的耐心和不露声色: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张骞的耐心?
2、(出示课件)是啊!整整十一年啊!“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
3、理解“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 4、11年的光阴,青春不在,年华已逝。作者没有直接写时间匆匆而过,而是通过写牧草和雁阵的变化来表达,你能不能仿照说一句话,表明时间匆匆而过。
5、从“一转眼”,你体会到了什么?
6、时间真的过得快吗?
7、十一年,对于一个被软禁的人是来说是怎样的十一年啊!
8、什么叫“软禁”?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个很不错的学习方法哦!
9、张骞在这十一年里,仅仅是在草原上放牧吗?
10、(音乐课件出示)“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一转眼,一年过去了。”(引读)张骞学会了匈奴话。
11、(课件出示)“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两年过去了。”(引读)张骞与匈奴牧人融洽相处。
12、(课件出示)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十一年过去了(引读)张骞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
13、在这十一年里,张骞是忙碌的,时光匆匆而过。
14、这里的默记能否换成“记住”?为什么?
15、当时他能写吗?能画吗?因为他的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所以他只能默默地把一切记在心里,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什么叫不露声色?
16、从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骞?
17、这“默记”二字写出多少艰辛,写出多少智慧呀!
18、(课件出示)十一年,他多么思念年迈的父母,家乡的亲人,可他只能(引读)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19、(课件出示)十一年,他铭记汉武帝的嘱托,(引读)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20、(课件出示)十一年,他心系祖国、牢记使命,(引读)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21终于有机会逃走了,如果你是张骞,此时最想见到谁?
22、我们原本以为他会回到家乡,回到大汉皇室,但他毅然决然地去了西域。那么张骞又是怎样一个人?(从孩子的回答中精选词语板书)
体会丝绸之路的作用:
因为张骞,这条丝绸之路得以开辟、畅通无阻,这条万里之路带给了我们什么?请孩子们默读九自然段。(指名汇报)
1、(课件出示)因为张骞的机智勇敢,所以(引读)中国的丝绸、铁器以及灌溉技术、炼钢技术和四大发明开始陆续西传。
2、(课件出示)因为张骞的坚忍不拔,所以(引读)西域的胡萝卜、葡萄、汗血马以及乐器、佛教、绘画艺术也传到了中国。
3、(课件出示)因为张骞的不辱使命,所以(引读)“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四、再造想象,拓展生成
1、通过我们与文本的交流,两千多年前的张骞仿佛就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的面前,你一定有不少的话想对他说,那就拿起你的笔,把你想对他说的话写在本子上。能够用上名言警句更好。(抽生汇报)
2、(出示翦伯赞的评价。)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也高度地评价了张骞,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3、让我们再来看看丝绸之路带给我们的回忆——
(播放有关丝路文化交流的图片,配以音乐。)正是这条路,亲历了卫青西征的铁马金戈,这条路,目睹了昭君出塞的悲欢离合;也是这条路,见证了敦煌飞天的精雕细琢,玄奘西行的虔诚执着;更是这条路,铸就了“千年大汉之魂”!(板书)
4、现在,对于这条路,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呢?这仅仅是一条丝绸之路吗?(生表达)师总结(课件出示): 这是一条“友谊之路”。
这是一条“文化传递之路”。
这是一条“传承文明之路”。
总结:作为走出国门的第一人——张骞,让中国看到了世界,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现在,每当提到丝绸之路,总会想起一个熟悉的名字——张骞;每当提到张骞,总会忆起一条伟大之路——丝绸之路。就让我们永远记住名垂青史的张骞,永远记住亘古绵长的丝绸之路。(看板书齐读结束)
板书设计:
丝 绸 之 路
长安
河西四郡
罗马
万里丝绸之路 张骞
勇敢
坚忍不拔
忠诚
千年大汉之魂
第三篇: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利用线段图理解“点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点数、总长、间距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点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培养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并能熟练掌握这种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白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直观认识间隔
(1)、猜谜语:两棵小数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谜底:手)
(2)、引出间隔,直观认识间隔
师:其实,我们的手上也蕴含着很多数学问题,你能找到吗?大家一起伸出你们的左手,张开,我们现在伸出了几根手指。
生:五根。
师:再仔细观察,手指昱手指之间有什么? 生:间隙。
师:“间隙”在我们的数学里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间隔”。有多少个间隔叫做间隔数。你能找出生活中的间隔吗?
(PPT展示图片)请生找出图片中的间隔,并问间隔数是多少。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的设计意图主要是引出间隔、间隔数的概念,让同学们直观的认识间隔,为后面的教学铺垫。
师:我们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间隔,在这些事物中,物体的个数与间隔数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他们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规律。(板书:植树问题)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植树不仅可以绿化环境还可以净化空气。我们学校准备在明年春天植树,他们是怎样植树的呢?请看例题。(PPT出示例题)
1、同学们在全长10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读题、审题 师:同学们对于这道题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没有?那么老师有一个小问题,谁来告诉老师这个“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
生:两端要栽是指小路的两端都要栽。
请生上来指一指哪里是两端,找到关键信息(一边),理解(两端要栽)师:理解了题意后,有没有同学心中已经有了答案?谁来举手说一说。生一:21 100÷5+1=21(棵)生二:22
100÷5+2=22(棵)
师:好,现在两个同学的答案不一样了,那么谁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呢?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画线段检验。
师:应该怎么画?谁来教教老师。请生指导、示范。
师:100m是不是太长了?如果要画完,是不是太麻烦了?应该怎么办? 生:截取一段小一点的分析。
设计意图:这里老师选择了100m作为例题的数据,主要是让学生觉得100m画起来太麻烦了,从而让他们选取一段小的做为研究对象,体会“化繁为简”。
三、探索实践,建立模型
教师:先看看20 m的距离,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可以栽几棵树,在草稿本上画一画。
实物投影或课件出示:
教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20÷5=4,20 m被平均分成4段,因为两端要栽,所以要栽5棵树。
教师:再画一画,25 m可以栽几棵树?(学生操作)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25÷5=5,就是把25 m平均分成了5段,因为两端都要栽,所以要栽6棵树。
还可以这样画:这里的蓝色线段表示什么?(间隔数)红色线段呢?(植树棵数)
教师:不画图,你能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课件上输入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棵数要比间隔数多1。(追问:可以用怎样的一个式子表示?)棵数=间隔数+1。
教师:谁能说说为什么要“+1”?(因为两端都要栽,所以栽树的棵树比间隔数多1。)你能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开头的问题吗?(指名回答,分析讲解)
教师:回顾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说说你的想法。
归纳小结:在解决较复杂或数据较大的问题时,可以先从简单数据出发得出规律,然后将规律运用于复杂问题进行解决。
【设计意图】“画示意图──抽象出线段图──不画图”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设计理念,也正是在这一进程中,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建立起“两端都栽”这类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四、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刚刚我们用我们勤劳的双手与聪明的大脑为我们的小路种上了树,绿化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接下来,我们来亮化一下我们的街道,给我们的街道安装上路灯,好不好?
生:好!
(PPT出示例题)1.在一条全长2 km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 m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
师:读完这个题目,你觉得有哪些地方需要特别引起注意?
预设1:单位不统一,要先进行转化再计算。
预设2:两旁。(追问:表示什么?)就是两边。你能通过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两旁”吗?在计算时该怎样体现?(先算出一边的路灯的数量,再乘以2。)
学生练习,指名回答。km=2000 m
(2000÷50+1)×2=82(盏)答:一共要安装82盏路灯。
师:2000÷50算的是什么?(间隔数)“+1”说明了什么?(两端都要安装)
师: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老师需要5个男同学。哪些同学愿意?
要求:如果每两个男同学的中间站一个女同学,需要几个女同学? 生:4个。
(这里请女生上来站一下,并问男同学相当于植树问题中的什么?女同学相当于植树问题中的是那么?)
2.马路一边栽了25棵梧桐树。如果每两棵梧桐树中间栽一棵银杏树,一共要栽多少棵?
师:仔细读题,认真思考,说说你对这个题目的理解。
引导得出:要求一共栽多少棵银杏树,实际就是求梧桐树的间隔数。由“棵数=间隔数+1”可得“间隔数=棵数-1”。
25-1=24(棵)
答:一共要栽24棵银杏树。
师
【设计意图】练习中的实际问题,相比例题有一些变化,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1题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地表示出“两旁”,解决了算式中为什么要“×2”的问题;第2题先让学生思考,说说自己的理解,验证的环节既是对方法的回顾,又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
五、逆向思考,拓展新知
园林工人沿一条笔直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 m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教师:读题并思考,要求“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就是求什么?(路长)跟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预设:例题是知道了路长求栽树的棵数,这题是知道了栽树的棵数,求路线长度。
教师追问:该怎样解答呢?试一试,并说说你的思路。(36-1)×6=210(m)
答: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是210 m。
教师:“36-1”算的是什么?(间隔数)再根据“间隔数×间隔距离=路长”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练习,加深学生对例题中发现的规律的理解。该题是植树问题数学模型的逆向应用,有了前一题“间隔数=棵数-1”的知识为基础,学生应该能比较容易地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可引导他们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答。
六、回顾思考,全课总结
教师: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跟大家交流一下。根据学生回答,强调:
1.解决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棵数=间隔数+1。
2.当遇到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可以先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 间隔数=总长÷间隔距离
100÷5+1=21棵 答:一共需要21棵树。
嘉禾县珠泉完小:曾驰
2016年12月26日
第四篇: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117页《数学广角》例1.【教学目标】
1、理解间隔概念,知道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初步建构植树问题的三种数学模型,并能根据数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两端都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自主实验、探究、交流,从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过程。
3、能够应用本节所建构的植树问题的数模以及探寻到的规律,针对实际情形灵活的来解决问题。
4、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两端都种的问题。【教学难点】 建构数模,探寻规律。【课前准备】
植树的模型、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伴随着钟的声音)
上课的钟声再次响起,它将带我们去数学王国里遨游。请听钟声(钟声边响边打出点),1、钟声响一下打一个点,有几个点几个间隔? 6个点,5个间隔(课件闪一下)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是点数多, 还是间隔数多?
3、那用数学式子怎么表示呢?
点数=间隔数+1(板书)
4、生活中哪些问题也可以用这样的数学知识表示? 课件出示(花篮、红旗、灯笼)
【设计意图】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巧用“钟声”打点,将“间隔”问题通过属性结合映入到课堂中。借用“生活中哪些问题也可以用这样的数学知识表示?”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从而发现数学来源于数学!
二、探求新知
现在,我们就用学到的规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设计方案,动手植树 出示招聘启事:学校将对校园进行进一步绿化,特聘请校园设计师一名。
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你们下个不想成为我们校园的设计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设计的具体要求吧!出示要求:同学们在全长2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 5 米栽一棵。请按照这样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说你的设计理由。
1、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
3、现在,小组合作,并用你喜欢的方式或者画线段图表示,看看一共要栽几棵树,并观察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二)学生生汇报设计方案,反馈交流
很多小组都已经完成了,先请同学们说一说,根据你的方案,需要栽几棵树?(5棵、4棵、3棵)
1、为什么同样的一段路,同样的要求,种的棵数却不一样呢?你们的方案分别是怎样的?
2、小组展示设计方案:交流设计思路
3、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同学们设计的方案,(再出示三种方案),三种方案都符合设计的要求,谁能说说他们相同的地方在哪里?
4、不同的地方又在哪里呢?
5、介绍线段图
6、分析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研究棵树的间隔数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两端都栽
棵树=间隔数+1
只栽一端
棵树=间隔数
两端不栽
棵树=间隔数-1 小结: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分为三种情况——
情况不同,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也就不同。
【设计意图】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全长3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 5 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栽几棵树?
1、分角色读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解析一边与两端
3、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一共种了几棵树?再观察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
4、请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
5=
6(个)
↓
↓
↓ 全长
间隔
间隔数
6+1=7(棵)
5、那现在小路变成100米,1000米,你会求吗?
6、把条件“一边”改“两边”,再让学生计算。小结
【设计意图】渗透“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理念有个更具“与时俱进”的显著特点是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关注。从30米到100米在到1000米从而引导通过“以小见大”来找规律加以验证,总结出求棵树,都要先求间隔数,又不失时机给学生渗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的后续学习积累更丰富实用的思想经验。
三、巩固提高
植树问题的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是很广范的,我们就一起运用刚刚学的规律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出示练习:我的选择我做主
和平街长100米,现在城建局要在街道两旁每隔10米装上路灯(两端都装)。请同学们为城建局设计一下,一共要装()盏路灯?
A、C、B、D、1、学生独立设计选项
2、生汇报
小结 同学们不仅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还能够分析可能出现的错误的情况,看来大家是真正掌握了指数问题!真棒!老师感到很高兴!【设计意图】有效的练习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而开放性练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课堂总结
如果老师用数字3和2来表示今天学习的知识,大家知道3和2分别代表什么吗?(3种情况,2种方法)
栽树三种情况: 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不栽 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 抓关键的信息、画线段图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
棵树=间隔数+1
÷
=
6(个)只栽一端
棵树=间隔数
↓
↓
↓ 两端不栽
棵树=间隔数-1 全长
间隔
6+1=7(棵)
间隔数
第五篇: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间距数+1=棵数,棵数-1=间距数” 【教学过程】
一、利用白板展示图片,创设原型
1、教学“间隔”的含义 谜语导入,直观认识间隔。
猜谜语: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谜底:手)
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他吗?请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并拢、张开)
师: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板书)我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4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
2、出示生活中的“间隔”
4、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的5根手指间有几个间隔;爬楼梯要几层;铁链需要几根柱子等,数学中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
二、利用展台突出数形结合的思想,构建模型
1、用图象语言描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师:(右手)我把5根手指看作5棵树,他有4个间隔。那么,6棵树、7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呢?你能用一个图来展示说明吗?(生作图,展示)
2、构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1)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几位同学画的图,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吗?(2)比较一下这几种作图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简便,看起来清楚?(是啊,用线段图的方法最简便,因此它也是我们最常用的。)
(3)通过画图,我们发现这条路的两端都栽了树,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植树问题的一种类型。(板书:两端都栽)
(4)在线段图上,我们用点表示栽的树,几个点就是几棵树。通过画图,我们知道6棵树之间有5个间隔,7棵树之间有6个间隔,那么你能想象一下10棵树之间、50棵树之间、100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植树棵数
间隔数
(板书:棵数-1=间隔数
间隔数+1=棵数)
师:今天表现真不错,一下子就能找到这其中的规律,我们可以将这个规律应用到大的数据上,这在我们数学上叫做“以小见大”。
三、利用遮屏手段,巧设悬念,用模型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了,谁敢接受检查?既然大家都想来,那么我们一起来。
课件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1)谁能大声清楚朗读这个题目?
(2)从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小路长100米,两端都要栽、每隔5米。)(3)两端都要栽是什么意思?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哪两棵树之间相隔5米?(4)这题也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答,你能试着画线段图吗?(5)展示学生线段图,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吗?
(6)为了看起来更清楚,老师把这张图移到了电脑上,你能猜猜老师画图的意思吗?从这张图上你可以了解些什么信息?谁也知道了也想来说给大家听一听的?(7)线段图里其实就反映着题目的意思,你能看着线段图用算式来解答吗?学生独立列算式。
(8)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①出示学生各种答案,板书在黑板上。
②对于这几种方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吗?(生:我认为„„)③擦去错误答案,剩下正确答案:100÷5=10(个)10+1=11(棵)④师追问:大家都认为这种方法是正确的,那么谁能告诉我算式中的“50”表示什么吗?“5”表示什么?“100÷5=10(个)”又表示什么?(板书:间隔)为什么“+1”?(两端要栽,它比间隔多1)“10+1=11(棵)”表示什么?(植树棵树)这其实就是运用了“间隔数+1=棵数”这个规律。
⑤谁能够完整地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有谁听明白了,也想来说一说的?既然大家都想来说,那么我们就同桌互相说一说。
2、试一试
师:你们想接受新一轮的挑战吗?
课件出示: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1)生独立阅题,说说这个题目中又有哪些数学信息呢?
(2)这个题目和前面做的两题有什么不同呢?(①前面那题告诉路的长度,而这题求路的长度。②前面那题求植树棵树,而这题已经告诉了植树棵树。)(3)在做前面那题时,我们是先求什么的?(间隔数)那在这个题目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4)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
(5)板书学生的各种答案,你有什么看法?说说理由。生列式:36-1=35(个)
35×6=210(米)
(6)师追问:“36”表示什么意思?再“-1”表示什么?(板书:间隔数)这其实就是运用了“棵数-1=间隔数”这个规律。再“×6”又是什么意思?(板书:总距离)
(7)有谁听懂了这个算式的意思,说给大家听一听?
四、图文并貌,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基本练习
师:看来大家真的是越战越勇了,这次的任务是让你来当一个小法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被困在这个数学法庭里。(1)判断:
①操场上插8跟标杆,间距10米,从第1根到第8根间距离是70米。()
②在一条长40米的河畔一侧两头都种树,每两棵树间隔5米。一共需要种9棵树。
()
生用手势表示,并说说这两题的不同,什么时候该加1,什么时候该减1呢?(2)变式练习:
师:虽然你们这些小法官年纪还很小,可是断起案来还真有模有样。那就勇往直前,去迎接最后的胜利吧!
利用聚光灯出示刘翔跨栏情景图: ①观察: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②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
五、回顾小结
1、师:这么难的题目让你们解答出来了,看来今天收获一定不少?
2、师:同学们,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今天我们利用这两件宝发现并探索了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其实在生活中植树问题有很多种方法,比如两端都不栽,或一头栽、一头不栽又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让我们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来迎接下节课的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