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无言 生命目送

时间:2019-05-12 20:1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时间无言 生命目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时间无言 生命目送》。

第一篇:时间无言 生命目送

时间无言 生命目送

------龙应台《目送》读书讲座

宫庆娟

作者简介:

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份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响。现为《南方周末》专栏作家之一。龙应台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针砭时事,鞭辟入里,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其《野火集》、《百年思索》、《面对大海的时候》讨论的均是台湾面对国际面对世界时人民应有的自我反省与探讨。作品简介:

《目送》 由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手足情谊、失败与脆弱、战争的伤逝,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文章写的就是这样一个经历着多重人生角色的女人对亲情的了悟,虽平凡,却饱含浓浓的深情和炼达、通透的人生态度。没有矫情的无病呻吟,而是直指人心最柔软、最敏感的部分。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第一部分: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第二部分: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第三部分:漫山遍野茶树开花 读后感悟:目送亲人

在这部书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中,我们读到了作者一面与父亲的撒手,再一次寻找与凝望中,她目送了父亲那消失在人海的背影,搭上了步往天堂的每一个瞬间;一边是那羽翼丰满的儿子,是那样的急于摆开我的手,渴望自己像一个大人一样去行走,而每一次目送儿子的背影,多么希望那高大的身影会有更多的回望啊,但一直都没有。精彩片段:

父亲: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 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儿子: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播放阅读这一部分的阅读手记,进行解说。

1、父亲的离去、母亲的衰老、儿子的独立、朋友的散去、兄弟姐妹的疏离,而这些都是作者在功成名就之时,却什么都无法挽留,只能默默“目送”。

2、在光阴岁月里,在众多的流逝中,那么多种目送只能是眼下的悲凉。

她是这样优秀清醒的女人,明确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有着怎样的责 精彩片段:“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小结:在龙应台的款款深情中,那份悲喜中间、刚柔之间

这段让人心酸和感动的文字说了:年幼的孩子长大到成人,让她牵挂、让她失落、让她懂得怎么放手。和她父亲的去世,在火葬场最后一次目送他——父亲的时候,她和她父亲的缘分也就终止了。于是,作者幽婉慨叹: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就这样,生与死,别与离,作者用文字透露内心那片最不甘的柔情,还有微妙与细腻,无奈与难舍.龙应台叙述质朴,有款款深情,也有万丈豪气,有些冷,也让你温暖无比.她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对亲情延续与生死别离的思考,如花枝春满,让人悲喜交集.刚柔之间,漫溢出幽微与深邃,忧伤和美丽.几分落寞,几分温婉,也有不舍无奈之际,作者决然转身的背影.感谢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让我感激现在所经历的目送,都是爱的凝望,虽然掺杂着难舍与无奈,至少我们都知道归期,至少我们可以聚首,至少我们还有机会弥补亏欠的爱。希冀如作者所言“再多的遗憾都只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的和解。”

我们这一生,要经历多少目送?我们目送父母走向苍老,父母目送我们走向成长。而当我们为人父母,相似的目送又会再一次上演。

一次次的目送,就像一个个轮回。

读《目送》,很难不联想到自身。书中的情景,不是正在生活中上演吗?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前方,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走向前方,走向自己的人生。

这是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它不可重来,不能返回。该经历的会经历,该遗失的会遗失。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脚步,能留下的则是记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精彩片段:“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真的是这样,这一切的一切,只有我们自己亲身经历了,才更懂得珍惜。这些用目送串起来的经历,将成为永久珍藏的记忆。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精彩片段: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

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

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开店铺的人天亮时打开大门,不会想到是否有政府军或叛军或饥饿的难民来抢劫。走在街上的人不必把背包护在前胸,时时刻刻戒备。睡在屋里的人可以酣睡,不担心自己一醒来发现屋子已经被拆,家具像破烂一样被丢在街上。到杂货店里买婴儿奶粉的妇人不必想奶粉会不会是假的,婴儿吃了会不会死。买廉价烈酒喝的老头不必担心买到假酒,假酒里的化学品会不会让他瞎眼。小学生一个人走路上学,不必瞻前顾后提防自己被骗子拐走。江上打鱼的人张开大网用力抛进水里,不必想江水里有没有重金属,鱼虾会不会在几年内死绝。到城里闲荡的人,看见穿着制服的人向他走近,不会惊惶失色,以为自己马上要被逮捕。被逮捕的人看见警察局不会晕倒,知道有律师和法律保护着他的基本权利。已经坐在牢里的人不必害怕被社会忘记,被历史消音。到机关去办什么证件的市井小民不必准备受气受辱。在秋夜寒灯下读书的人,听到巷子里突然人声杂沓,拍门呼叫他的名字,不必觉得大难临头,把所有的稿纸当场烧掉。去投票的人不必担心政府作票、总统作假。幸福就是,从政的人不必害怕暗杀,抗议的人不必害怕镇压,富人不必害怕绑票,穷人不必害怕最后一只碗被没收,中产阶级不必害怕流血革命,普罗大众不必害怕领袖说了一句话,明天可能有战争。

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水果摊上仍旧有最普通的香蕉,市场里仍旧有一笼一笼肥胖的活鸡,花店里仍旧摆出水仙和银柳,水仙仍然香得浓郁,银柳仍然含着毛茸茸的苞。俗气无比、大红大绿的金橘和牡丹一盆一盆摆满了骑楼,仍旧大红大绿、俗气无比。银行和邮 局仍旧开着,让你寄红包和情书到远方。药行就在街角,金铺也黄澄澄地亮着。电车仍旧丁丁响着,火车仍旧按时到站,出租车仍旧在站口排队,红绿灯仍旧红了变绿,消防车仍旧风风火火赶路,垃圾车仍旧挤挤压压驶进最窄的巷子。打开水龙头,仍旧有清水流出来;天黑了,路灯仍旧自动亮起。幸福就是,机场仍旧开放,电视里仍旧有人唱歌,报纸打开,仍旧有字。饭店门口仍旧有外国人进出,幼稚园里仍旧传出孩子的嬉闹。幸福就是,寒流来袭的深夜里,医院门口“急诊室”三个字的灯,仍旧醒目地亮着。

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在晚餐的灯下,一样的人坐在一样的位子上,讲一样的话题。年少的仍旧叽叽喳喳谈自己的学校,年老的仍旧唠唠叨叨谈自己的假牙。厨房里一样传来煎鱼的香味,客厅里一样响着聒噪的电视新闻,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幸福就是,头发白了,背已驼了、用放大镜艰辛读报的人,还能自己走到街角买两副烧饼油条回头叫你起床。幸福就是,平常没空见面的人,一接到你午夜仓皇的电话,什么都不问,人已经出现在你的门口,带来一个手电筒。幸福就是,在一个寻寻常常的下午,和你同在一个城市里的人来电话平淡问道:“我们正要去买菜,要不要帮你带鸡蛋牛奶?你的冰箱空了吗?”

幸福就是,虽然有人正在城市的暗处饥饿,有人正在房间里举起一把尖刀,有人正在办公室里设计一个恶毒的圈套,有人正在荒野中埋下地雷,有人正在强暴自己的女儿,虽然如此,幸福就是,你仍旧能看见,在长途巴士站的长凳上,一个婴儿抱着母亲丰满的乳房用力吸吮,眼睛闭着,睫毛长长地翘起。黑沉沉的海上,满缀着灯火的船缓缓行驶,灯火的倒影随着水光荡漾。15岁的少年正在长高,脸庞的棱角分明,眼睛晶亮地追问你世界从哪里开始。两个老人坐在水池边依偎着看金鱼,手牵着手。春天的木棉开出第一朵迫不及待的红花,清晨4点小鸟忍不住开始喧闹,一只鹅在薄冰上滑倒,冬天的阳光照在你微微仰起的脸上。

感悟:《幸福》这章我读完后就在想:究竟什么才是幸福。我想了想:幸福就是天天吃好,吃饱,不用担心明天没饭吃。幸福就是每天舒舒服服的享受日光浴,不用担心明天会下雨。即使下雨也不用担心没有带伞,因为你可以毫无阻拦的享受这美丽的雨景。幸福就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你眼睛上把你叫醒。幸福就是每天喝一杯咖啡,细细品味那淡淡的苦涩。Ⅱ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手镯 巷子很深,转角处,一个老人坐在矮凳上,带着老花眼镜,低头修一只断了跟的高跟鞋;地上一个收音机,正放着哀怨缠绵的粤曲。一只猫,卧着听。四千三百年 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碰触;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有时候,时代太残酷了,你闭上眼,不忍注视。阿拉伯芥人对自然,对生命过度地暴虐、亵渎之后,他究竟还有什么依靠呢?如果勇敢领袖们的心里深埋着仇恨和野心的地雷,敏感的阿拉伯芥又救得了几个我们疼爱的孩子呢?

普通人毕竟文明和野蛮的中隔线,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会断。雪白的布贫穷的记忆,在事过境迁之后,像黑白片一样,可能产生一种烟尘朦胧的美感,转化为辛酸而甜美的回忆。

星夜太阳沉下去,月亮起来时,星还在那里,依傍着月亮。不管那月亮如何地艳色浓稠,这颗星还是堂堂正正地亮着。夜,比白天还要活,还要热烈。卡夫卡无数只脚,无穷尽的奋斗,一生的努力,只能走一点点的路。狼来了这样在仇恨教育中长大的孩子,真正长大以后能与狼和平共处吗? 鸽子的肥,被看作可爱;鸽子的笨,被看作和平。

蔚蓝这原始丛林似的葳蕤蓊郁,这火烧天际似的瑰丽壮阔,全指的是一个“蓝”字,你能想象那天空蓝到多么深邃、蓝到多么彻底、多么无边无际吗?

花树文字,应该像蒲公英的根一样实在,不矫饰,不虚伪。——爱默生蒲公英的根,是连着泥土的,是扎根很深的,是穹苍之下大地野草之根 乱离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死亡至深处不无魂魄之漂泊„„ 时间然后烟火,冲向天空轰然炸开,瞬间的璀璨,极致的炫美,人们雀跃欢呼。这是跨年之夜。可是,这不是神明的生日,不是英雄的诞辰,不是神话中某一个伟大的时刻,不是民族史里某一个壮烈的发生,那么,人们庆祝的究竟是什么呢? 一只沙漏里细沙流完是一段时间。一炷馨香袅袅烧完是一段时间。一盏清茶,从热到凉,是一段时间。钟表的指针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时间。星星的行走,潮水的涨落,日影的长短,不都是时间的量器?所以跨年的狂欢,聚集,倒数,恐怕也是一种时间的集体仪式吧?都市里的人,灯火太亮,已经不再习惯看星星的移动和潮汐的涨落,他们只能抓住一个日期,在那一个晚上,用美酒、音乐和烟火,借着人群的吆喝彼此壮胆,在那看不见的门沿量尺上,刻下一刀。

苏麦佛家是接受一切的。

慢看每个人一辈子都在努力干事,“没事干”是件„„是件可怕的事。我知道,我在向往一个境界。慢的境界。

感悟:反正就是这样,时间怎么流都可以。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安身立命的好时刻,好地方。也许我们的生活是平淡困顿的,也许想要到达的理想前方还很渺远,日子一天天消逝,时间握在手中如风沙。细腻的心绪不足以道出口,仍是祈盼生活有留痕,岁月有倒影,罩住内心最透明的一个空间:风中有音,沙上有印,光中有影。

在《目送》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中,她写了很多所见的植物、动物,或者在自家的院子里,或者在散步的大街小巷,或者在寄住 的岛上或山上,或者在旅行的路上。

她在《寻找》和《忧郁》中写了让她心悸和难过的杜鹃的叫声,查资料、引古诗,让人不知不觉也患上了忧郁症。在《卡夫卡》里关于千足虫(也叫马陆)和蜈蚣(也叫百足虫)的讨论,倒让人对这些另很多人寒颤的节肢动物产生了怜悯之心。而《新移民》中描写她在纽约居住时,院落中的一帮浣熊,最终讨论的却是森林需要多样性,而人的社会同样也需要“多样性”。我最喜欢《狼来了》这篇,她从格林童话的小红帽,写到新旧版本的三只小猪,再到汉语中无数带狼字的成语,最后一句“狼来了,真好”。其中的引用、叙述和讨论,恐怕比任何一位科普作家的说教都显得更加中肯和容易接受。

在《金黄》中,她从现实世界的惊天动地和平凡忙碌,写到了大城市中不出声的少数族群,它们就是点缀城市的各种开花的树木:有洋紫荆、桑树、鸭脚木、橡皮树、血桐、杜鹃、南洋衫、柚子树、木棉、台湾相思树(金合欢属)。在《花树》中,她专门写了蒲公英,可见对它的情有独钟。而在《杜甫》中,她想说的是草木的中文名称是多么得美。一个数字,一个单位,一个名词组成的繁花大千世界:一串红,二悬铃木,三年桐,四照花,五针松,六月雪,七里香,八角茴香,九重葛,十大功劳。还有百日红、千金藤、万年青。然后又说了一大串,表明为植物取名的人,总是联想到动物:马缨丹、鼠尾草、鹅掌花、金毛狗、猪笼草、凤凰木、蝴蝶兰,等等等等。引唐诗、论庄子,最后找到《本草》,都表明了她对杂花野草的爱是那么热烈!

一直以为,很多文人墨客,喜欢描写的多是人物的复杂关系和内心活动,而对草木生灵没有多大兴趣。在龙应台的这几十篇散文中,除了她自己对草木和小动物的描写外,还引用了很多相关的古今中外诗词,让我对她十分敬仰。她喜欢查资料、翻阅古籍,想深入了解每一种见过的动植物,并从中发现美丽,这在文人中恐怕十分少见吧。而在《常识》中,关于前列腺肥大的笑话,让我对她更加敬佩了,只有“大”家才会通过自嘲来唤醒读者沉睡的心。

现代人(当然包括我自己)是多么的忙碌啊,忙得看不见身边的一草一木,寻不着周围的美丽和美好。早就看到过这样的解释:盲就是眼睛死了,而忙就是心死了。每天,我们的email、MSN、Facebook、Twitter、QQ、WeChat等等此起彼伏,通讯网络覆盖全世界每个角落,联系与交流是如此的容易,可我们的内心 6 还是感到孤独。请抬头看一看我们的周围,包括路边的野花、遮荫的树木、花间的昆虫、天空中的小鸟、甚至陌生人的眼睛,你会发现一草一千秋,一花一世界,微笑的眼神中是美好!

精彩片段:对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因此,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合上书,抚摸着书脊,页面上的冷色调的绿和我的绿色上衣融为一体,但我并不觉得冷,因为书中荡漾的,是一种珍惜的、开放的、慈悲向上的心态,而这,正是我所追求的。看完《目送》,心会变得柔软些。再环顾周遭,会觉得一花一叶的生机,一盏一杯的长情,都是莫大的温馨。而那些日渐苍老的面孔,值得争分夺秒地去珍惜。这本书,有关生死,有关忧喜,有关你我。或许有一天,你或我遇到了和书中一样的场景:

站在小路的这一头,夕阳的最后一点余晖落在身上。目送着一个又一个的人渐行渐远,无法发声,无法追赶。站在原地被刺痛的盈满泪花。

目送亲人远去,目送时间流逝,目送历史苍茫。

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满露珠的青草,带着轻微的潮气和清新,扑面而来。

她的文字,如黑暗海面上绽放微光的灯塔,散发温暖的光茫和明亮,照进心房。

从她的文字中,总能读到一个矛盾的双面的她,时而锋利,时而温婉,时而脆弱,时而感伤,时而朴实,时而华丽,却总是,如此的动人。

第二篇:时间无言,生命目送

时间无言,生命目送

灯光昏黄,茶烟袅绕,盘旋而上,缕缕如丝,光影糅合。持一本《目送》在手,任茶由热转凉,遗留温暖于心中。

七十三篇散文随笔,龙应台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独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一同娓娓道来。有人说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而我感受到的是她字里行间的温柔细腻和万般深情。

龙应台总通过一些细微渺小的事物,向我们诉说着背后隐藏的深沉涵意。她说,最高境界的爱情是只有灵没有肉的,是澎湃汹涌一发不可收拾的,是唯美浪漫,纯情而带着毁灭性的;她说,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而寂寞可能是美学的必要。她说,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她说了那么多,在这些“她说”里,最令我触动的,亦是这本书的主角,是她笔下的亲情。

“爸爸,是我。今天怎么样?做了什么?”“在写字,礼拜天回不回来吃饭?”“不行呢,我要开会。”

“爸爸,是我。喂――今天好吗?”“……”“今天好吗?你听见吗?你听见吗?说话呀――”

“喂――今天做了什么?”“你是谁?”“我是谁?妈妈,你听不出我是谁?”

看到这里,突然一股心酸难过涌上心头,竟有种忍不住想要落泪的冲动,在对话里似乎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亲人的老去,怎么抓也抓不住的恐慌,以及惆怅和无奈。原来,我们是如此卑微渺小;原来,生命是如此脆弱;原来,时间改变了这么多,连目送都要来不及。只能拼尽全力抱紧,在为数不多的日子里多听听那个人的声音,多看看那个人的容颜,贪恋那些短暂的幸福。

而如今,独自一人坐在摇木椅上,看着日复一日的日出和日落的空巢老人数不清,他们守着家,守着回忆,守着孤寂。当他们望向远方,望的会是什么?是牵挂的子女?还是生命的尽头?他们更需要的,更想要的不是物质,而是一个温暖切实的怀抱,一顿欢聚一堂的团圆饭。也仅仅只是如此,普通得让人心疼。

人生无常,趁着年华还在,趁着人儿依旧,多陪陪那些你爱的,爱你的人,只有陪伴是最美的长情,让我们能在最后的目送里少些悔恨。

这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点评】

选材角度独特,主题深刻,让人感慨万千,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文章一反平常写亲情的一贯写法,选取三个经典的画面,来警醒人们趁着年华还在,趁着人儿依旧,多陪陪那些你爱的和爱你的人。

(指导教师 黄丽辉)

第三篇:[2013暑期征文]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读《目送》有感。

[2013暑期征文]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读《目送》有

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是作者写的让我永难忘怀一句话。但这短短的一句话里,又包含着多少,让作者流泪,难过的辛酸故事呢?作者对亲情,友情又是怎么诠释的呢?在这本书中,我们都能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目送》就好像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由68篇感人至深的散文组成,在这几十篇的散文里,作者写了对逝世的父亲的不舍,对日益苍老的母亲的心疼,对执意离开自己的儿子的无助,对昔日挚友的牵挂„„

对于父母,无疑是作者的羁绊,在这个世界上,我想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我们的父母也不例外,他们细心的照料我们,直到我们长大,而他们所留下的,只有一头银发,和流失的岁月。

作者一直细致入微的照料她的父亲,直到父亲疾病缠身,最终逝世。这是件很残忍的事情,作者眼睁睁地目送着自己的亲人一步一步的走向时间的尽头,而自己能做的,只是默默的陪着他,走过他人生的最后这段路。这就是无常的人生啊!但是作者,并不后悔,恐惧,或是逃避,而是从容面对。因为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对于自己的孩子,是作者除父母之外,又一个重要的羁绊,从孩子呱呱坠地,到孩子出国留学,这期间,作者早已将孩子,归为生命中的一部分,无法离开。但是,孩子总是一味地想离开她,而作者只能选择,放手。

对于朋友,作者想起了小时候,一起玩耍的同伴,形影不离的挚友,志同道合的知音,但是,时间早已为他们染上了白发,画上了皱纹,有些,已经成了照片里的人,再也回不来了。谁也不能保证可以和你一起共同老去,面对死亡。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即使在另一个世界,我们依然会彼此凝望。

在这本书中,作者写下了她所经历的,无论是,失败和脆弱或是失落和放手,这些都包含着作者的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这种真情的流露,不禁使我潸然泪下„„

在这条宽阔无边的生命长跑中,也许我们会经历很多很多,让你流泪,让你欢笑的事,伴随着获得与失去,但是到了最后的终点,你会发现,时间早已将过往的泪水风干,将伤口愈合,当我们从回忆的缠绵迷宫抽身而出,会发现人生也就是目送别人,和被别人目送着渐行渐远罢„„

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江苏南京秦淮区第27初级中学初三:张倩

第四篇:时间就是生命

时间就是生命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精神与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自身健康的问题也越来越关注与重视。为此,医学专家提出:学习健康本领,增长健康智慧,实现健康行动,享受全新健康的理念。这是对现代人享受健康文明生活的一种高度提醒。

但是问题也接踵而至。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华伟教授和张澍教授牵头、全国31家医院参加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研究结果提示,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万人。新华网南京12月17日专电心脏性猝死这一概念,随着近年一个又一个名人的去世而逐渐走进公众视线。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天气忽冷忽热,台湾南部天气日夜温差经常在10度以上,心血管疾病成为最恐怖杀手,台南地区春节6天假期就有11人因此猝死。最近3天,又有7位30岁到50岁左右的中壮年猝死。

体坛心脏性猝死更为频发。2011年3月6日,费恩维勒高中的球星生韦斯·莱昂纳德投中制胜球,帮助球队57∶55险胜对手,同时也让球队常规赛战绩保持20∶0的不败纪录。但在随后的庆祝中心脏病突发身亡,年仅16岁。2009年2月19日,26岁的斯科利莫夫斯卡在训练中心脏病突发猝死。当时这位悉尼奥运会女子链球冠军,还在葡萄牙接受训练。并且在此前的北京奥运会上成功晋级决赛。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一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心脏猝死是当前心血管病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随着20年来各类心血管病发生比重的变化,冠心病人增多,心脏猝死的发病率也会增加。急性冠脉综合症(ACS)可引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或持续室性心动过速),进而导致心脏性猝死。

201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症救助指南的出版,标志着现代CPR经历了50周年了。1960年,Kouwenhoven、Knickerbocker和Jude发表了心脏骤停后经闭胸式心脏按压存活14例病人的文献,同年,在Ocean市召开的Maryland医学会学术会议上介绍了胸外按压联合人工呼吸的方法。两年后,介绍了直流电单项波除颤法。196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HA)编写了第一个心肺复苏(CPR)指南,此后定期进行更新。过去的50年间,以早期识别和称呼、早期CPR、早期除颤和早期开展急诊医疗救治为基础的方法,已经成功挽救了全世界成千上万条生命,这些成功抢救的生命证明了心肺复苏研究和临床验证的重要性。

心脏除颤器(defibrillator)又名电复律机,是一种应用电击来抢救和治疗心律失常病人的医疗电子设备,具有疗效高、作用迅速、操作简便以及与药物相比较为安全等优点。

心脏除颤器的作用

用较强的脉冲电流通过心脏来消除心律失常,使之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称为电击除颤或电复律术。按传统的说法,心室颤动的治疗叫除颤(defibrillation),而其他心动过速的治疗叫复律(cardioversion)。起搏和除颤都是利用外源性的电流来治疗心律失常的,心脏起搏与心脏除颤复律的区别:后者电击复律时作用于心脏的是一次瞬时高能脉冲,一般持续时间是4~10ms,电能在40~400J内。用于心脏电击除颤的设备称为除颤器,它能完成电击复律,即除颤。当患者发生严重快速心律失常时,如心房扑动、心房纤颤、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等,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的血液动力障碍。尤其当患者出现心室颤动时,由于心室无整体收缩能力,心脏射血和血液循环中

止,如不及时抢救,常造成患者因脑部缺氧时间过长而死亡。如采用除颤器,控制一定能量的电流通过心脏,能消除某些心律紊乱,可使心律恢复正常,从而使上述心脏疾病患者得到抢救和治疗。

除颤越早越好,已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的这一事实,就要求有相应的措施来得以实施,这就是“公众除颤(PAD)”概念。

早在1994、1997年,由美国心脏病学会(AHA)早期除颤组主办了两次会议来阐明公众辅助除颤的概念。会议提出的建议包括承认AED是获得早期除颤最有希望的方法,除颤技术应用应被大众接受。把AED放在大量受过培训的“第一目击者”手中,将可能是大幅度提高院外心脏猝死生存率的关键。

事实证明了AED使用时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培训外行人员的简便易学(甚至比学CPR还简便),同时要注意使用的适应症,因为并非所有的心脏意外都需要除颤。公众使用除颤,意味着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突破常规限制,在大众范畴内最大可能的增加救援人员。

公众除颤计划的提出和开展被认为是急救医学领域最成功最有效的进步。心脏性猝死一旦发生,如何采取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进行抢救,对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现场目击者都十分重要。PAD让公众认同,任何人发生心脏骤停时AED的使用是方便且有效的。在面对ACS病人时,每个人都有抢救的责任和义务,都应当成为现场急救者,任何经受过简单培训的普通大众通过AED都有可能使ACS病人的生命得到挽救。

AHA是PAD项目最早提出者和推广者,为了促进公众电除颤项目开展,AHA在20世纪90年代初组建了“AHA早期除颤项目组”,并于1994和1997年召开了2次以PAD为主题的大会,提出“AED是开展快速除颤最有前景的措施”、“在社区应配备AED并开展AED培训”等建议案。在AHA等组织的倡导下,美国于1995年开始开展公众电除颤计划,以期提高院外SCA病人的生存率。AHA一直强调通过有计划的组织、规划、和训练来实现这个项目的最大功效。

美国积极推荐在大型购物公司、健身房、娱乐场所、学校、机场、车站、社区、大工厂、公司等地方配置AED,并要求急救队员、消防员、警察等职业能使用自动式体外除颤器,尤其是巡逻车、救护车和消防车等,因经常巡回,能够及时到达现场。

在英国,政府在1999年制定了在大型购物商场、机场、火车站,娱乐场所提供安置AED的政策,以促进公共除颤规划的实行。英国心脏病协会积极支持公共除颤计划的开展,为普及公民公共除颤计划提供了众多的除颤器进行训练。

在公共场所安装AED,由受过培训的普通群众等非专业医疗人员使用,这是提高院前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的关键。实践证明,由受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操作AED是安全有效的。

AED的出现及公共除颤行动的开展(PAD)确实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有研究报道,实施公众除颤(PAD)计划后,由室颤和无脉性室速导致的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可达到49%,这是以往最有效EMS系统救治存活率的2倍。在现场通过AED提供迅速除颤治疗能够提高室颤致心脏暂停病人的生存率。在一些AED项目开展较好能在病人出现症状3分钟内提供迅速AED除颤和CPR的地方,有报道室颤导致的ACS病人的生存率可达74%。而目前在未开展AED项目不能提供迅速CPR和除颤治疗的地方,所有室颤导致的SCA病人的生存率仅仅5%。

PAD试验结果和再次证实了最近的多个研究的结果,包括一个本周在美国心脏协会科技年会上发布的试验,该研究显示在西雅图和华盛顿King县PAD计划中,当志愿者被训练使用AEDs时生存率达到了50%。在另一个研究发表在2000年新英

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中,在美国的娱乐场所保障人员接受训练使用AEDs,在那些发生心脏骤停患者中如果能在3分钟内给以除颤,生存率可达到74%。

心脏停搏、呼吸骤停是临床上最紧急的情况。如未能在现场得到及时正确的抢救,患者将因全身严重缺氧而由临床死亡转为生物学死亡。相反,如能在现场及时、正确地抢救,则部分生命可被拯救。据统计,70 %以上的猝死发生在院前,其中冠状动脉粥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和脑卒中猝死的首位;婴幼儿常由呼吸道感染引起;青年人的猝死以心肌疾病为主。

在常温情况下,心脏停搏 3s 时病人就感到头晕; 10s 即出现昏厥; 30 ~ 40s 后瞳孔散大; 60s 后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 4 ~ 6min 后大脑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对心脏停搏、呼吸骤停病人的抢救应当在 4min 内进行心肺复苏,开始复苏的时间越早,成活率越高。据统计,在心脏停搏 4min 内进行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并于 8min 内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LS),则病人的生存率达 43%。

一、猝死现场急救紧迫性

心脏病发作病例中,约 /4 患者的第一症状表现为猝死。以前可无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病症。冠心病猝死中,70% 的患者死于医院外,40% 的患者死于发病后 15min 内,30% 的患者死于发病后 15 ~ 120min 内。

美国资料表明,死亡病因中以心血管疾病为首。每年约有 70 万人死于冠心病,而其中 5% 为猝死。每天约有 1200 人因心脏病发作而猝死,几乎每分钟就有 1 人罹难,而其中约 90% 的猝死者由于心室颤动引起。

年代,Stephenson 首先对 1 2oo 例心脏停搏复苏成功者进行分析,发现其中 94% 是在心脏停搏 4min 内进行抢救的,仅 6% 的抢救开始超过 4min。故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心肺复苏开始的最佳时间是在心脏停搏后的 4min 内进行。由于猝死大多发生在意外场合,复苏抢救时,时间就是生命,只有现场及时正确地进行急救,才能为以后复苏创造成功的基础。

延迟进行复苏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 亲眼目睹者不懂急救知识; ② 患者本人无自备急救药物; ③ 医生无法及时到达或技术不当; ④ 救护车无法及时到达,如接到呼救后出车拖拉、道路狭小、路程太远、难以寻找确切地址; ⑤ 患者是独居者,接到呼救时间延误; ⑥ 急诊室耽搁,例如花时间拿听诊器、通知上级医生、做心电图等。

二、普及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的重要性

对猝死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是现场及时正确地抢救。为了掌握猝死后最关键的 4min,使心肺复苏连续有效,则必须建立阶梯式的急救网。、最初接触患者的人,即 “ 旁观者 ”,包括夫妻、父母、家庭其他人员、同事、朋友等,由他们先进行基础生命支持。、受过现场心肺复苏培训的救护车医技人员,能及时到达现场,接替 “ 旁观者 ” 急救。美国目前救护车上的救护人员是急救医疗辅助人员和急救医疗技术人员,能在接到呼救后~ 5min 内到达现场。日本东京一般由消防人员施救。中国上海的院前急救由中专毕业的医士或具有大专学历的医生承担,一般在接到急救指令后,救护车能在 10 ~ 12min 内到达患者的身边。、受过进一步心肺复苏培训的急诊医生继续接受以上的急救程序。如美国要求在 10 ~ 15min 内到达现场。上海院前急救的危重患者,一般经现场处理后直接转送各医院急诊科或急诊室。

国外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已经普及。例如美国迄今已有 5000 万人(占全国 1/4 的人口)接受这一救生术,每年平均有 20 万猝死者接受现场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其中 7 万人获救。挪威在 1965 年就把心肺复苏初级生操作术放入学校课程中,嗣后,全国 200 万人口中有 40 万人受训,在 15 年中已有 1000 名淹溺者经现场心肺复苏后获救。日本消防厅每年印发急救手册、举办市民急救知识讲座等方式进行教育,听众每年达 15 万。德国则把是否能掌握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作为驾驶员获得驾驶执照的依据之一。

第五篇:“时间就是生命”

“时间就是生命”

——记一次奇妙的时空旅行

安徽利辛 周阳(12岁)

穿过时间的隧道,我来到一个很陌生的地方。这里的人忙忙碌碌,连走路都是急匆匆的。我向前走。迎面走过来一位叔叔,我立刻跑了上去,问道:“叔叔,这儿是什么地方啊?”叔叔笑着说:“小朋友,你是初次来到这儿吧。告诉你,这儿是时间世界。因为我们这个星球上都是用时间来做交易,也就相当于地球上的金钱。刚才你问了我一个问题,耽误了我的时间,所以你应该付给我钱!”“噢,怪不得这里的人走路那么急匆匆的,可是我没有钱怎么办呢?”我有点儿着急了。“这好办。你今年多大了?”叔叔忽然提出这样古怪的问题。我答道:“12岁!”他迅速在一张卡上写了几行字,写出了我的名字和年龄,然后把我的卡片放进一个像翻译机的小盒子,笑着解释道:“这张卡片就是你的时间卡,至于这个小盒子是时间挪移器,刚才我已经从你的时间卡上抽出了五分钟。好了,我得走了。”说完,迈着大步急急忙忙地走了。

离开了叔叔,我又继续向前走。前面从一座房子里传出了啼哭的声音。我挤上前去,看见地上躺着一位姑娘,旁边还有一位老太太伤心地抹着眼泪。

原来,这位姑娘因为得了病,老太太的时间救不了这位姑娘,而不幸死了。看见老太太很伤心的样子,我于心不忍,自言自语地说:“假如我把时间让给了姑娘,那姑娘会不会复活呢!”老太太听到后,停止了哭泣,惊奇地说:“真的?”我看着这位可怜的姑娘,又想起了老太太刚才很伤心的样子,就毫不犹豫地说:“要用多长时间呢?”老太太歪头想了想,说:“最少也得二十年吧。”“二十年之后,我才三十二岁。没关系,抽吧!”我掏出时间卡,她把我和那位姑娘的时间卡放在时间挪移器里,过了一会儿,姑娘渐渐地苏醒了。老太太很感激我,就送给我一辆小汽车。我开着小汽车,离开了这儿,又继续向前走了。

走着走着,我觉得肚子有点饿了,便把车停下了,走进了旁边的一家五星级宾馆。我叫了许多有着稀奇古怪名字的山珍海味,独自享受起来。吃完了饭,我将时间卡递给了服务员,结果又减去了五年。没关系,时间还早着呢!

我继续走,来到了一家游戏机房门口,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自言自语道:“这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说罢,就径自进去了。我买了一大堆食品,当然,这也都是用时间付的款。我一边打游戏,一边喝饮料。过了约半天的时间,服务员走了过来说:“小朋友,还要吗?”我说:“要!”说完,又玩了起来。可是又过了一会儿,服务员又走过来,问道:“小朋友,你的时间还剩下一个小时,请问你是否还要?”“什么,只剩了一个小时?”我惊奇地瞪大了双眼。来到镜子前,里面出现了一个陌生的身影:矮矮的个儿,可是头发却白了,脸上出现了许多条条,还有一缕一缕的白胡子。这是我吗?这可怎么办呢?

这时,我手上的电子表响了,我该回到地球上去了。在时空隧道里,我看见自己的头发由白变黑,我终于回到原来的样子了。

从那以后,我再不贪玩了,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抓紧学习。因为从那次奇妙的时间旅行,已经使我认识到了时间的宝贵。我们青少年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争分夺秒,努力学习,做国家的有用之材。

简评:这位名叫周阳的12岁小朋友,写出如此引人入胜的故事,重要的是他的故事十分独特,这孩子的想像力也非同寻常,我的意思是说他能够很好地将自己的想像降落到扎实的细节上。这是我所读到的对“时间就是生命”的最令人愉快的诠释。

下载时间无言 生命目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时间无言 生命目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时间就是生命

    时间就是生命 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伴随着一个奇特的东西。他能让我们幸福;也能让我们遗憾;他会使勤劳者快乐美满,也会使懒惰者两手空空。这就是时间,人类生命永恒的伴侣。 的确......

    《目送》读后感:用一生目送生命

    《目送》读后感:用一生目送生命李素珍老实说,作为一个孩子,我可能还未曾亲自目送过其他人远去,毕竟年纪还小,就算有过,也不会有过多么复杂的情感,也不曾有过如此多的感概与思绪。但......

    尊重生命 大爱无言演讲稿[5篇材料]

    尊重生命 大爱无言 演讲者:孙兆维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叫孙兆维,是彬县特教学校的一名老师。我演讲的题目是《尊重生命 大爱无言》。今天能站在这个舞台上与大......

    生命 陪伴—读龙应台《目送》有感

    生命 陪伴—读龙应台《目送》有感 教室的窗外,是一片银杏林。 说它是个林子,其实有点夸张。但是每天在枯燥的数学演算中,抽闲儿望望那几棵银杏树,心情会突然间就变得舒爽起来。......

    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

    《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 古人云:一寸光阴一寸金。人的一生是要怎么来看,说长也长,说短那也是很短。对于碌碌无为混日子的人那的确是长,因为这过的每一天似乎都没有意义。而对......

    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

    《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 古人云:一寸光阴一寸金。人的一生是要怎么来看,说长也长,说短那也是很短。对于碌碌无为混日子的人那的确是长,因为这过的每一天似乎都没有意义。而对......

    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时间,从古到今都被许多人给歌颂着,他们有诗人,有作家,有政治家,还有教育家。可见,时间有多么的宝贵! 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人的生命不在于......

    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珍惜时间珍惜生命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新课文《和时间赛跑》,一看到题目,我就禁不住想“人怎么可能跑过时间呢?”。带着这个疑问,开始了新课文的学习。这篇课文讲得是一个小孩和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