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项羽之死》是这次“教学大比武”活动中我所讲的课文。本课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的一篇史传性散文。在讲解本课时,我采取了小组讨论学习的教学方式,并结合了多媒体进行讲授。上课之初,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事先在多媒体上放映了几张项羽的图片。学生在看的过程中不时的有讨论声相伴。我心里对这节课就有底了。结合着之前学过的《鸿门宴》中的项羽的性格特点引入了新课。教学的主体部分就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文意进行疏通,逐字逐句的翻译课文,教师同时提醒重点词句。上完课后,我认真请教了去听课的老师,从中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优缺点。比较好的方面体现在教学设计上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一开始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的概括比较好。学生预习得到位,师生之间的配合还不错。不足的方面体现于由于是第一课时,文言文没能很好的抓住字词来分析,“文”与“言”没能很好的有效配合。教学设计准备的内容也较多,但对文本还不够熟悉,对于学生的引导只潜在表层,对文本挖得不够深。同时,小组合作的效率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一节大比武的课程,这堂课的设计还有许多值得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高二理科部 语文教师 董凯
第二篇:《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海南华侨中学语文组 唐雯
一、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项羽之死》记述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传写这一幕时,司马迁满怀激情,运用史实、传说和想象,丰富、发展了项羽的性格,取得了可歌可泣的艺术效果,其艺术特色历来为人称道,因而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抓的“点”很多。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只抓住一个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分析鉴赏项羽的性格特征。所有教学步骤的安排及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这个重点进行的。包括分析课文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等,最终都是为了揭示人物的性格,剖析人物的思想。文中凸显人物性格比较直观的的文字由学生自己分析,而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些细节易于被学生忽视,我就设计成问题让学生讨论,同时提供一些课文之外的资料把握好学生思维的走向。最终,学生能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资料的分析认识到项羽这个复杂的而不是简单的、立体的而不是扁平的、多层次的而不是单纯的人物形象。
二、前后勾连,温故知新
高一上学期时,在教材“必修1”的第二单元,学生学习过一篇同样是选自《项羽本纪》的课文——《鸿门宴》,初步认识了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在一般学生的脑海中,以上就是项羽的性格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的开始,我先带领学生回顾《鸿门宴》中的项羽形象,其目的是温故知新,将新旧知识前后勾连,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项羽之死》中,项羽的有些性格我们可以在《鸿门宴》中找到一些影子,如在“东城快战”那一段,无论是在战争的进程中他的表现,还是在战**完毕他向部下发问,项羽都显得有些自负逞强,这和《鸿门宴》中的他那种刚愎自用的性格其实是一致的。而项羽的多情善感、纯朴真挚、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等性格特点,只有在《项羽之死》中才充分表现。所以,这种温故而知新的教学设计应该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当然,由于一堂课时间较紧,前后勾连也有不到位的地方。如《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写项羽的同时,还写了机智善变的刘邦、多谋善断的张良、简单糊涂的项伯、老谋深算的范增、果敢忠勇的樊哙,作者有意识地使用对比的手法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其性格特征。
第三篇:《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项羽之死》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的一篇史传性散文。在讲解本课时,我采取了一种自己没有尝试过的讲授方式,两个课时全部自己讲解,按照最古老的方式上课,这也算是一次实验吧。教学目标设定为2个,即:
1、诵读课文,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把握项羽的鲜明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
最后就其课堂效果来看,大部分达到教学目标
本课设定导入部分,是文学常识即什么是史传性散文,然后引入课文《项羽之死》是司马迁描写的最为悲壮的场景。教学的主体部分就是对文意的疏通,一段一段翻译讲解课文,同时提醒重点词句。值得注意的是本课分的段落分别是三个场景,所以在讲完一个段落后都会进行总结在这个场景中体现了项羽什么性格,怎样表现的,然后进行总结。最后分析项羽的性格,确定他的死有必然性。
本课是最古老的讲授方式,学生的参与度不够,但是教师也有时间讲解更多的内容。对于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结合值得自己多加尝试。
第四篇: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②通过三个场面,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③探讨项羽悲剧性格与乌江自刎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把握文章内容,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项羽之死。②感受古代英雄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学习重点〗把握项羽的性格特点。
〖学习难点〗探讨项羽性格特征及乌江自刎的原因。〖学习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人把《史记》誉为悲剧英雄的画廊,而其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悲剧画廊中的绝代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乌江自刎”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历史把版面留给了刘邦,楚河汉界的真正含义从此变成了性质,寄居在中国象棋棋盘上。“喑哑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给我们无数读者的是掩卷闭目思索、拍案而起的长叹。多媒体显示项羽自刎乌江图及课题。
二、朗诵全文
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多媒体显示学习任务: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知识积累
师生共同疏理文言基础知识,教师用多媒体归纳重点字词句。
1、重要字音
垓()下
骓()
数阕()
马骑()
麾()下
属()者
田父()
绐()
自度()
刈()旗
王()我 被十余创()
2、通假字
骑皆伏曰(服)
乌江亭长yì船待(舣)
3、古今异义
期山东为三处(山的东面)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4、词类活用
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本指军垒,此处为设营驻守)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词作动词,唱楚歌)
项王则夜起(名词作状语,连夜)
直夜溃围南出(形容词使动,使„„溃;名词作状语,向南)身七十余战(名词作动词,亲身参加)令诸君知天亡我(动词使动,使„„亡)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使动,使„„为王)
5、特殊句式
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状语后置)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所当者破(被动句)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6、翻译下列句子。
①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
④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⑤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下一百多人了。
四、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第二课时
五、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教师导入
多媒体显示彩图“乌江自刎”,提问:你会用哪些词语为项羽画像?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请大家一起来朗诵《垓下歌》。从这一诗歌当中,大家感受了怎样的一个形象。(明确:勇武、柔情、悲壮)。项羽这一位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多面性的。这首诗歌是他性格一个方面的展示。下面我们就去体验下这位悲剧英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2、课文描写了几个场面?
明确:垓下被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3、描写项羽在“四面楚歌”时动作行为的五个词是什么?表现了项羽什么思想性格? 明确:惊—起—饮—歌—泣,刻画其多愁善感的性格侧面。
4、第二段中项羽对部下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这些语言反映了人物什么性格?
明确:“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极端的自负;“为诸君快战”,勇武。
5、第三段中项羽有三次行动,请分别找出,从中可见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次行动: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提问)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 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教师总结: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提问):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6、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 明确: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补充: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赠头,表现了人物哪些性格?明确:知耻重义。
7、教师小结:
故事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人物形象
多愁善感
勇猛自负
知耻重义
语言
惊、起、饮、歌、泣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
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
写法
动作、语言、映衬
动作、语言、场面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项羽的形象跃然纸上:有诀别美人名骓的血性柔肠,有感天怨时的自负自叹,有拼死决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赐马赠头的豪侠意气。正如古人云:“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8、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慷慨悲歌,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宝马和女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爱女人是重情,爱战友是重义。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他多情善感,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男儿中的男儿,这里写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
9、项羽悲歌泣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个场面说明了什么?
明确:众位勇士对项羽的畏惧和尊敬。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到他哭泣,写出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10、项羽面临失败时,多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项羽怎么复杂的心里? 明确:表现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又无法改变现实灭亡的现实,认为是天命安排。
11、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真是“天之亡我”吗?你认为是什么造成项羽失败? 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匹夫之勇 政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残暴凶狠 军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 命运的捉弄:鸿门宴会,田父指路 红颜祸水:儿女情长,沉迷女色
六、人物评价
1、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论: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 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明确:①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②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③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⑤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
2、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多媒体显示: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归纳总结出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多媒体显示《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问题一:用原句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明确: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认为项羽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问题二:既然批评他“谬”为何将他纳入本纪?(用原句回答)明确: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参考译文: 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4、学生自主评价。
教师提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一要有理有据;二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三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评价要求:①100字左右;②引用一句名言;③(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④点评事例;⑤联系现实。示例一: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第五篇:《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河北省乐亭县第一中学 翟爽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易把握。按照本单元的鉴赏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赏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通过比较鉴赏领会诗歌与散文创造形象的差别。[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用审美的眼光读课文,品读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揣摩人物心理,从而概括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人生与志向。[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文中人物的描写,来揣摩人物心理,从而概括出人物形象特点。[教学安排]第一课时
导语:
作为一个短暂的生命个体,遭遇任何一种悲剧,都是极其不幸的,甚至会痛苦一生;但有一位孤胆英雄却独自承受了七大悲剧:有人爱不得、有时缓不得、有谋使不得、有路走不得、有友帮不得、有尸保不得、有因悟不得,这位悲情人物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鸿门宴上,项羽因妇人之仁、刚愎自用,而放虎归山,使原本占有绝对优势的自己处于被动地位,一步步走到了垓下之围。军帐外四面楚歌,万千汉军重重围困,翻开课文,且看英雄如何谢幕!
预习思考:
本文多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项羽的性格。文中项羽活动的主要地点有哪些?请以“地点+事件”的形式,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文中叙写的主要场面。
(明确:垓下悲歌、东城溃围、乌江自刎)
欣赏,品读:
(一)垓下悲歌
“你用刻骨柔情,换我豪情天纵”——再现项王悲情形象
l,情景再现:请两位同学来配合再现末路时的项王,探究人物形象。
请学生根据文中对项王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对同学的表演做出具体的评价。
(明确:豪爽勇猛多情善感)
司马迁用了哪几个动词来写项羽的反应,这些动作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个?
(明确:惊——起——饮——歌——泣,一“歌”一“泣”之中是多么复杂的情感啊!四面楚歌声中——想到分封天下的霸气豪情,面对被围垓下的无奈悲怆,一曲悲歌唱传尽了项羽对虞姬的难舍之情,唱出了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直唱得个个铁血男儿身心俱碎,泣不成声。项羽当时痛苦的面容,两千多年后仍旧如在目侧。)
爱女人是重情,爱战友是重义,“无情未必真豪杰,落泪如何不丈夫”,这一连串的动作、神态描写让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高高在上、无情无欲的神,而是一个真实、丰富、有血有肉的人!(板书:神,人!)
小结:用词语概括项碉性格特点:豪爽勇猛多情善感
(二)东城溃围
“于势穷力尽处自显神通”——描摹项羽神态动作
l小组合作探究,根据上下文,特别是项王自己所说三句话的内容,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在横线处填入项王的神态、动作描写,并说明理由。
①项王自度不得脱。项王 乃谓其骑曰:„„ ②项王 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③项王 曰:“何如?”
补充:这段描写成为后世写人文学的典范,后代写人物,凡是写勇武的,大都逃不出项羽这个样子,《三国演义》就深受其影响。比较《三国演义》中长坂桥张飞大喝一声,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于马下。孙策“大喝一声,声如巨雷”,致使“樊能惊骇,倒翻身撞下马来,破头而死”。(多媒体出示)这显然是司马迁的夸张。
明确:①迷信个人能力,自负;②豪迈自负,勇猛无敌;③写得意、写自负,骁勇善战。
小结:用词语概括项羽性格特点:自负神勇、超群武芦 2.思考:这样的项王像是“帝王”吗?
(明确:更像战神!项羽心中维系永不败神话的欲望让他对战争有一种近乎本能的崇拜,经自己定位成了战无不胜的战神,而非深沉谋划的君王。项王“做个战神真绝代,可怜薄命为帝王”!)(板书:帝王?战神!)
3分析东城溃围之战的三次行动,找出相关动词。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明确: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孰为追兵,孰为逃将,难以辨别。)
第三次:项羽——弛,斩,杀数十百人; 亡两骑
(明确: “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三)乌江自刎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揣摩项王心理变化
l男女生角色朗读,抓住关键词,思考:到达乌江后,揣摩项王的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由欲渡变成拒渡)
:项王为什么拒渡?他自己怎么说的?哪个理由更充分?
(明确:“天之亡我”“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后者理由更充分)3仔细品读亭长的话,亭长的话怎样刺激或者说打动了项王,分析项王心理变化的原因。
(明确:考虑角度——江东小,足以王,独船,人物性格)
小结:用词语概括项羽性格特点:善良仁爱知耻重义 [总结] 生,可以践志;死,可以明志!无论如何,对项羽而言,这都是一种高贵的选择,他只能死在自己的宝剑之下,用鲜血淋洗出高贵的灵魂!套用余光中先生评价屈原的话说:他是站着死,他的死就是他的不死。此刻让我们齐背《垓下歌》体味那伟大的灵魂!(板书:枭雄 鬼雄!)
课文总结:项羽是一个有侠骨柔情、骁勇善战、知耻重义、善良仁爱的英雄形象。[选做作业] 根据所学知识,恰当展开联想想象,选做一题,字数要求300字左右。
假如项羽被拉上了乌江亭长的船,写一段项羽与乌江亭长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