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秋游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秋游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通过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简单问题,学习连减计算的过程。
2.能用自己的方法正确地进行100以内的连减计算。
3.培养学生选择信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竖式计算的连减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进行100以内的连减计算。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秋天到了,天高云淡,正是出游的好时节。同学们喜欢秋游吗?
出示:教材第4页情境图。
师:看!同学们出去秋游的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这条船可以坐90人。
·有两队,一队有45人,一队有25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很准确。你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1:一共有多少人?
生2:船上能坐得下这两队人吗?
生3: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
……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发现问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进行梳理,并组织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如果没有出现教材中探究的问题,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设计意图:用学生生活中喜欢秋游的话题引入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观察,了解数学信息,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乘船问题。
师:是啊,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呢?你们觉得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1:可以从90个座位中先减去一个队的人数,再减去另一个队的人数,就是船上剩下的空座位数。
生2:可以先求出两队一共有多少人,再从90个座位中减去两队的总人数,就是船上剩下的空座位数。
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现在就请同学们尝试自己列式,算一算。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了解不同算法。
师:哪位同学愿意汇报一下自己是怎样算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
·我是从90个座位中先减去一个队的人数,再减去另一个队的人数:90-45=45,45-25=20,所以船上还有20个空座位。
·我也是从90个座位中先减去一个队的人数,再减去另一个队的人数,但是我的算式是90-25=65,65-45=20,所以船上还有20个空座位。
·我是先算出两队的总人数,然后用90一次减去两队的总人数,就是船上的空座位数:45+25=70,90-70=20,所以船上也是还有20个空座位。
师:刚才大家用不同的算法得出了船上还有20个空座位,这些算法都是正确的。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用竖式计算的过程。
请不同算法的同学到黑板上板书。
师:从90中减去一个队的人数,再减去另一个队的人数,可以写成一个算式为90-45-25=20或90-25-45=20,这样的算式叫连减算式,计算连减算式一般从左往右计算,竖式的写法:
0
0
或
0
0
【设计意图:不同算法的交流,使学生认识算法的多样化。竖式计算是大数计算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
2.乘车问题。
师:同学们之前的表现非常棒!解决了乘船时的问题。如今啊,同学们的秋游就要结束了,要乘车返回学校。
出示:教材第4页“乘车返回学校”情境图。
师: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你能算出还有多少人没上车吗?自己试一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尝试解答后小组内交流解法,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交流,重点强调用竖式计算的写法。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连减的意义,及时巩固连减算式的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整理与归纳的学习习惯和意识。】
教学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结束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教学的收获,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好习惯,体会收获的成功和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板书设计:
秋
游
90-45-25=20 90-25-45=20
0
0
0
0
答: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20个空座位。
第二篇:2015新北师大数学二年级上《秋游》教案及反思
秋游
教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
2.经历探索连减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方法,并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重点难点
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情景出示。
秋天到了,瞧,这些同学们来到了他们学校附近的老虎滩海洋公园。他们马上要乘船到海上游览一圈了。
(一)观图,获取信息。
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观图,获取信息。
汇报:1.船上可以坐90人。2.有两队学生,一队有45人,一队有25人。
(二)出示并解决问题1。
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请您帮工作人员算一算,这样才能知道还可以上多少游客。)
二、问题研究。1.生读问题,独立思考。
2.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在练习本上边列式边说明。3.学生汇报 思路一:
(1)方法分析:要求船上有多少个空座位,可以用可乘人数依次减去两队的人数,列式为90-45-25.(2)探究90-45-25的计算方法。
二生黑板上列竖式计算,其他学生练习本上试算。借板演题统一订正:
生1:
.90 45 —45 —25 45 20
生2:
.90 —45 45 —25 20 思路二:(1)方法分析:
求船上有多少个空座位,可以先求出两队的总人数,再用可乘人数减去两队的总人数,就是船上还有多少空座位。45+25=70 90—70=20
三、综合实践。
1.出示并解决问题2(书本第4页)。乘车返回学校,还有多少人没上车?
师提示:首先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思考解题思路。最后列式计算。
2.鱼18元,胡萝卜15元,张阿姨带了50元,够吗?(1)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2)张阿姨还剩下多少元?
3.笑笑拿着100元去购物,《故事丛书》18元,《手工丛书》32元。(1)从购物小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2)应找回笑笑多少元? 4.计算
77-33-25 96-39-45 100-91-8 请3个小朋友板演,其余小朋友独立完成。集体校对。5.机灵狗不小心把订报刊的统计表弄脏了。(书本第5页,统计表略)(1)哪个班订的报刊最少?(2)二班订了多少份《儿童报》?(3)三班订了多少份《小画报》?
(4)四班订了多少份《小画报》?多少份《小故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1题第一幅图;第3题;第4题。板书设计 秋游
.90 45 45+25=70 90—70=20 —45 —25 45 20.90 —45 45 —25 20
教学反思
一、创设生活情境能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数学情境,把那些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课我以秋游图片欣赏为引子引出情景图,让学生发现信息,解决问题,激起孩子们的求知欲。
二、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第三篇: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6.1教室有多长
教学目标
1、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2、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及工具的多样性。
3、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助、交流表达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助、交流表达
一、导趣 复习导入
在一年级我们学过比较长短的方法。看图(图一两根绳子两端对齐,但一直一曲)这两根绳子哪根长?
(图二两根绳子仍是一根曲一根直但两端不对齐)这两根呢?
看来我们不能一眼就看出答案了,谁有好办法?(量一量)对,生活中离不开测量。今天我们就要给教室里进行一次测量。你们认为我们可以测量教室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呢?
我们先从量教室前墙到后墙的距离开始,为了同学们测量方便,老师提前在地面画了一些白色色的直线。这部分距离就是教室的长。板书课题:《教室有多长》
二、导向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导学
平常你都见过家长用什么来测量长度的?
看来同学们真细心。刚才同学提到的拃、步长也叫做测量工具。测量我们教室的长度同样可以用。除了这些测量工具你还能想到哪些?
出示活动要求:
1、小组内讨论:确定测量工具、明确小组内分工(要有测量人员、计数人员、记录人员及汇报人员。)
2、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测量。
3、所选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里。生分小组活动,师巡视指导。汇报:从方法、结果两个方面进行汇报,教师在黑板上呈现各组测量结果。大家看,这些就是同学们的测量结果,观察一下这些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总结:测量工具不同的情况下,相同的长度会量出不同的结果。
四、导练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练习
五、导评
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6.2课桌有多长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重难点:
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掌握测量方法以及能用“厘米”作单位。掌握测量方法,理解长度单位“厘米”。
一、导趣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长吗? 请用你喜欢的方式量一量。生1:我测量的结果是课桌有6拃长。生2:我测量的结果是课桌有4支铅笔长。为什么同样的桌子,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长度单位,通常人们用尺子进行测量。
二、导向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导学
认识常见的尺子。
(出示各种尺子)我们常见的尺子有:卷尺、皮尺和直尺,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直尺。2.认识直尺。
仔细观察,尺子上有什么?
我们发现尺子上有些数字,0、1、2、3、4、5„„,这些数字称为刻度,还有很多小竖线,有的长有的短,这些线叫做刻度线,其中较长线之间是一大格。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厘米也可以记作cm。3.认识1厘米。
例如: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从1刻度到2刻度之间的距离也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尺子上的1厘米吗?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吗?
例如:同学们写字用的田字格,它的宽大约是1厘米,1个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还有我们的食指宽大约也是1厘米。4.认识其它单位长度。
生活中光认识1厘米是不够的,你能在尺子上找一找3厘米、5厘米、8厘米吗?
尺子上从0刻度开始往后数几大格就是几厘米,例如:从0刻度开始往后数3大格到刻度3,就是3厘米,从1刻度开始往后数3大格到4也是3厘米,从刻度5开始数3大格到刻度8也是3厘米。同学们,你能在尺子上找到5厘米、8厘米吗?
5.用直尺进行测量。
我们已经认识了尺子和长度单位厘米,你能用所学知识判断一下小熊的测量方法正确吗?
四、导练 1.量一量。
下面我们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
首先,我们把尺子和线段紧挨在一起,然后把线段的一端和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再看另一端指向6,就是6厘米。
2.画一画。
我们已经学会测量物体和线段的长度,你会画一条带刻度的线段吗?例如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首先我们找到直尺上的0刻度线做标记,再找到刻度5,然后连接刻度0到5,这条线段的长度就是5厘米。同学们,你学会了吗?
五、导评
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6.3
1米有多长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100 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 位表示物体的长度。2
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
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一、导趣 情境导入
想一想1厘米大约有多长?你能用手指比划告诉老师吗?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 1 厘米长的小纸条,准备用这些小纸条测量教 室的长度,你有什么想法吗?(生:小棒太短,测量起来太麻烦。)
小结:厘米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而要测量教室地 面的长,或者比较长的距离,那就需要用到一个比较大的长度 单位,它就是米。
二、导向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导学
师出示情境图 :游乐园里真好玩儿,小动物们争先恐后地往里面跑,可是长颈鹿却被保安给拦在了门口,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它的身高超过1米了,需要买票。)师: 因为游乐园要求“身高 1 米以上要买票” 呀﹗小乌龟需要买票吗?为什么?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
1、认一认,想一想。
师:(1)、你能用手估计1米会从地面到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做好记号。(2)、现在我们来看看米尺是怎样制成的。你发现了什么?(100个1厘米是一米师板书 1米=100厘米 也可以这样写1m=100cm)
(3)、画出1米长的线段。师:它到底有多长?介绍米尺。我们测量比较长的 长度时用米尺就方便多了。
(4)、观察米尺:你有什么发现?(0----100的数字、数字间距离一样大、从0开始)
2、比一比,说一说。
(1)、请学生到教室前面比一比一米到自己的哪个 部位,对比自己刚才估计的对吗?
(2)、小组选择一项进行测量一米有多长:两只手臂伸开、双腿叉开、几个人的队伍长。(3)、组长汇报。
3、小组合作,用尺子量一量。小组合作测量教室的长度。
4、想一想,填“厘米”还是“米”。学生独立填写。
四、导练
1、第一题:教师拿出一支铅笔让学生估计一米相当于几支铅笔长。先估计再验证。
2、第二题:独立完成,再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第三题:先分析,再测量。
五、导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7.1分物游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经历把小数目的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会画图或用语言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3、经历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小数目的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经历把小数目的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一、导趣 情景创设
师:“我们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生日,谁愿意说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号?(指明说自己的生日)今天是小熊淘淘的生日,他邀请了好朋友来和他一起过生日,看看都有谁来了?(课件出示:2只猴子,3只小兔,3只小狗),淘淘准备了好吃的东西要分给大家。下面我们一起帮助小猴分一分吧。(板书课题:分物游戏)
二、导向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导学
1、活动一:分桃子
(1)师:4个桃子要分给2只小猴,可以有几种分法? 用2个圆片代替2只小猴,4根小棒代替4个桃子。自己动手分一分。学生先动手分一分,然后说一说是怎么分的。(2)讨论:如果把三种分法分成两类,你会怎么分?
学生发现分类标准:分的桃子是否一样多。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分到的一样多,也叫平均分。
2、活动二:分萝卜
(1)师:淘淘希望能把12根胡萝卜公平的分给三只小兔子,分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2)自己分萝卜,用园代替小兔用小棒代替胡萝卜,摆出分的过程。(3)组织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怎么分的?几次分完的?结果是什么?(4)小结:刚才我们给小猴子分了桃子,给小兔子分了萝卜,虽然我们分的过程不同,但最后让他们都很满意,因为分完后它们都分的一样多,这种分法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平均分”.(板书副标题:“平均分”.)
3、活动三;分骨头
(1)15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都分到几根? 讨论:平均分给3只小狗是什么意思?(2)小组合作分一分。
(3)汇报:在黑板上摆一摆分的过程。
4、活动四;用画图的方法记录分骨头的过程。想把同学们在黑板上摆的过程记录下来,怎么办?
四、导练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练习
五、导评
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7.2分苹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
2、让学生看懂图意,明确两次分苹果的不同要求。
3、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体会等分的不同方法。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如何对发散性问题进行讨论。
一、导趣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出示图片)笑笑想让大家帮它分苹果,我们一起来,好吗? 生:好。
师:谁能说出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生:12个苹果,放在3个盘子里,平均每个盘子放几个? 生: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4个,可以放几盘?
二、导向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导学 问题探究
1、解决第一个问题:12个苹果,放在3个盘子里,平均每个盘子放几个? 师:你能用小圆片表示苹果分分吗?看谁分得最快。分完后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用小圆片代替苹果开始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师:你是怎样分的呢?
生:把12个苹果分成3堆,每堆4个,3个放一盘,这种分法最快。生:先往每盘里放2个,再往每盘里放1个,每盘就是3个苹果。教师给予评价鼓励。
2、解决第二个问题: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可以放几盘? 师:同学们分分看,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生:我就把12个苹果2个2个的分,就可以分6盘。生:我知道12里面有6个2,我就知道可以分6盘。
三、体验感悟 师:刚才小朋友们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大家动脑筋想一想,除了书上的这两种分法,还可以怎样平均分?用小圆片试着分一分。生:把12 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个。生:把12 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生:把12 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2个。生:每个盘子放6个苹果,可以放2盘。
四、导练
出示“练一练”的1、2、3题。教师说清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出示结果,集体订正。
第4题,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探索出不同的排法。
五、导评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苹果
平均每个盘子放3个。
每个盘子放2个,可以放6个。
7.3分糖果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
经历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一、导趣
谈话引入,激趣促学。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大家有兴趣吗?
二、导向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导学
摆一摆,探索新知。
动手实践一:有50块糖果,平均分给4个人,可以怎样分?分分看,方法多的给予奖励糖果。
(1)学生动手合作摆一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摆的情况。(2)小组汇报摆的方法,进行奖励。
动手实践二:规则 让学生用4个圆片代表4个小朋友,用50根小棒代表糖果,动手分分看。
(1)分小组交流分的方法,并填写第62页的表格。(2)集体交流、反馈。
(3)在全班操作的基础上,指名学生上台分一分,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有没有分完了?
四、导练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练习
五、导评
今天你学了什么数学知识,你喜欢这样的活动吗?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数学问题呢?请你把它写下来,好吗?
7.4分香蕉
教学目标:
1、结合“分一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教学重难点:
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会将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
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一、导趣 故事引入
(出示课件)老师给小朋友先讲一个故事。森林里有一只勤劳善良的猴妈妈。有一天,猴妈妈到森林里采果子,她找啊找啊,终于找到了一些香蕉。
回到家,猴妈妈从篮子里拿出了一些香蕉分给她的两个孩子,猴大宝和猴小宝。
数一数,有几个香蕉?12个。猴大宝和猴小宝看着这些香蕉直流口水。猴妈妈心里很清楚,要是分得不公平,这两个小鬼一定会闹翻天的,那怎样分才公平呢?
二、导向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导学
1、分一分
(出示课件)请你拿出12根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如果没有小棒,也可以用身边的其他东西代替。
我们看猴妈妈是怎样分的。
可以看出,猴妈妈把12个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6根。
2、认识除法算式
(1)读法、写法
两只小猴等得着急了。那么能不能把这种分法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 是可以的,我们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和乘法,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运算符号,那么除法同样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除号
请你注意看除号怎么写。(出示课件)先写一条短短的横线。然后在这条横线的上面和下面各点一个圆点。两个圆点离横线的距离是一样的。除号就表示平均分的意思。请你拿笔动手也写一写除号。
刚才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我们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12÷2=6(根)12÷2=6读作:12除以2等于6.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请你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除法算式请读一读。15÷5=3 8÷2=4 8÷4=2(2)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继续看12÷2=6这个算式。我们前面认识了除号。我们把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商。
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15÷5=3 8÷2=4 8÷4=2 各部分的名称。
3、探究其它分法
(出示课件)大宝和小宝正准备吃香蕉,邻居的猴妹妹来了。妈妈说:这些香蕉怎么办?
平均分成3份。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根? 自己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然后列出除法算式。12÷3=4(根)
读一读这个算式。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四、导练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练习
五、导评
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上册 花园教案 北师大版
花园
教学目标:
1、结合全体情境,提出并解决与“倍”有关的数学问题,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进一步体会“倍”与乘、除法运算的联系。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看图收集信息、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引导学生看图同学们,你们经常到花园去玩吗?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幅图,图画上是花园的一角,这里有许多数学问题,看谁发现的多。
二、问题探究
1.理解图意
出示挂图让学生自己看图,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懂图意了吗?根据图一提问题适时鼓励
3.解决问题
三、体验感悟
出示试一试1题:让学生理解图意,自己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
订正结果:16÷4=4
出示2题:笑脸是哭脸的2倍
请画出笑脸
订正结果:
4×2=8(个)
四、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1,2,3题
1题:让学生自己估计,测量,让后填写
2题:先数一数在提问
3题:让学生收集正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
五、小结
你在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板书设计花园
小鸟是蝴蝶的几倍?24÷4=6
蜜蜂有多少只?4×2=8(只)
红花是白花的几倍?8÷2=4
第五篇: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东南西北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东南西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辩认方向,建立东、南、西、北的方位观念,感知方向的相对性。
2、认识在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并应用四个方位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能力目标〗
1、在指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条件下,会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2、培养学生的方向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
〖情感目标〗
以小动物迷路为线,教会学生辩认方向方法,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小动物回家。让学生学以致用的同时,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建立自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东、南、西、北的方位观念。
难点:应用四个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教材分析】
辨认东南西北是学生在学习了上下、左右、前后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到操场上,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体验前北、后南、左西、右东,培养方向意识,发展空间观念;后一部分回到教室,认识地图上的四个方向。教材在设计上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学生分析】
我校虽处于深圳的西北较偏之处,但各班课室的媒体设备齐全,全班共有学生48人,班额较大。但多数学生聪明好学,思维敏捷,有仔细观察、认真倾听、大胆发言、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
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这一要求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具有相当大难度的。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我一开始利用媒体来创设一个动物迷路的情境,并设计学会方向的辩认方法帮小动物们回家的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读儿歌、辩认课室及自己位置、找地图中的城市位置、帮小动物回家等),在活动中让学生建立东、南、西、经的方位观念,体验东、南、西、北的位置关系,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用所学知识帮助小动物找家,培养一种乐于助人的精神。教材把本课分成操场辩认和认识地图上的方位,由于本班课室位于教学楼的四楼,学生上下楼梯费太多时间。我把操场的生活辩认改为课室辩认,把操场的辩认作为课后练习,让学生下课后通过观察独立完成。
【教具】电脑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