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面积的含义教学设计与反思
面 积 的 含 义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74-p7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究比较面积的方法,学会用观察、重叠、剪拼、数方格等方法比较面积大小。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概念。教学难点: 面积的含义。教学准备
正方形纸,长方形纸、边长1厘米方格纸、直尺、作业纸,本课习题课件等
设计思路:
“面积”这一概念,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基础知识。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它是至关重要的。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摸、看、比周围物体表面的经历为主线来引导学生感知、认识面积的概
念,营造出生动的、丰富的数学学习情境,赋予数学学习活动鲜活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
一、组织活动,感知面积。
1、摸一摸。
师:生活中的每个物体都有它的面,比如:这是黑板的面,这是粉笔盒的一个面,你能象这样也找到一些物体并摸一摸它们的面吗? 学生找并摸,教师巡视指导摸。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体会物体有面,为后面学习“面积”建立感性认识。)
2、比一比。
谈话:请同学们看看自己桌子的表面,再看看数学书的封面。你觉得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桌子的表面比较大,数学书的封面比较小。师:你们摸的那些物体的面也有大小吗? 生:有!
师:谁能选择两个物体的面比一比? 生1:我摸的课桌的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生2:我摸的文具盒盖的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生3:我摸的课桌的面比板凳的面大。
3、说一说。
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师:黑板表面的大小叫做黑板表面的面积,课桌面的大小叫做课桌面的面积。(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刚才摸过的物体的面进行大小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揭示出面积的第一层含义。)
4、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
师:你的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和黑板面的面积谁的面积比较大?谁的面积比较小?
生:黑板面的面积比较大,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较小。师;谁还能再举例说一说?
生1;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生2:文具盒盖的面的面积比尺子面的面积大。生3:课桌面的面积比板凳面的面积大。小结:刚才咱们认识了物体表面的面积。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进行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比较,让学生再次理解面积的含义。)
二、迁移知识,认识图形面积。
1、出示:
师:认识它们吗?
生:认识。第一个是正方形,第二个是长方形。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平面图形,比一比它们谁大谁小? 生:长方形大,正方形小。
师:看来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板书:平面图形)
2、揭示完整定义。
师:我们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生齐读。
(设计意图:本着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放手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初步形成对面积含义的认识。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将感性认识逐步内化为理性认识。)
3、揭示课题。
师:这是我们这节课学的面积的含义。(板书:面积的含义)
师:长方形的大小叫做长方形的面积。什么叫做正方形的面积? 生:正方形的大小叫做正方形的面积。
师:现在谁能用上“面积”这个词语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 生: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
师:刚才同学们用眼睛直接观察出了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三、探索交流,比较图形面积。
1、猜测。出示:
师:你认为它们谁的面积比较大? 生1:我认为正方形的面积比较大。
生2:你说的不对,是长方形的面积比较大。生3:我认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可能一样大。
师:同学们的意见都不同。看来直接观察不容易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
大小。
2、讨论交流比较方法。
师:有什么办法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请同学们先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比较的方法。师;讨论好了吗? 生:好了!
师:讨论好了就动手试一试吧!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思维,发挥集体力量,组织学生在充裕的时间里先交流自己的想法,为下面更好地比较打下基础。)
3、动手实践,验证结论。学生动手比较,教师巡视指导。师:有结果了吗? 生:有了!
师:谁来说一说你比较的结果?
生:我比较的结果是长方形的面积大,正方形的面积小。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你是怎样比较的? 生1:我是用方格纸量出来的。师:到前面量给大家看一看好吗?
师小结:他量的正方形有9个方格,而长方形有10个方格,所以长方形 的面积大,正方形的面积小。
生2:我是把这两个图形重叠,然后„„ 生3:我是用尺子量的,„„ 生4:„„
小结:当直接观察不容易比出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数方格、重叠、剪拼的方法比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动手实践比较图形面积大小,借助媒体交流反馈学生的比较方法,并突出用方格纸去量的方法,为探索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作伏笔。)
四、组织练习,巩固深化。
1、做76页第2题。出示题目,指名读题
让学生直接比较四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2、做76页第3题。
⑴出示题目,学生独立解答。⑵指名反馈,说说是怎样数的。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希望大家下课后能找一些物体或图形,比比他们面积的大小。板书设计:
面积的含义
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
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找生活中物体的面,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进行物体面的大小比较,通过物体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表面的面积。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所倡导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有价值的、富有趣味的教学内容”这一基本理念。
二、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大小比较时,我先让学生充分讨论比较的方法,然后通过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用剪拼、数方格、重叠的方法等,这样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与合作意识。
第二篇:《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1
《面积的含义》这一课是学生以后学习面积单位和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因此本课的学习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着很大影响。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大小;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本节课我创设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理解含义。
二、操作实践,比较大小。
三、分层练习,综合运用。
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先以故事导入,让孩子通过故事中兄弟二人圈地的方式初步感知面积的大小。
然后让学生看——看课件中的乒乓球桌面,荷叶的面,美丽的湖面。然后让学生找教室里的面,体会物体都有面。
比——比黑板表面与课本封面哪一个比较大,哪一个比较小,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
听——听懂“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这句话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积的含义。
摸——摸课本封面和课桌面,体会这些面客观存在,感受这些面各自面积的大小。
说——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然后再通过平面图形认识面积。
出示这几种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先让他们认一认是什么图形,再指一指它们的表面,然后让他们比一比大小,说一说每个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各自的面积。
学生充分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第二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难点,要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较两种不同颜色彩纸的面积。学生边演示边汇报,他们有的用的是观察法,还有的学生想到了重叠法,(课件的演示将这一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
那这两张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重叠)有的学生认为黄纸的面积大。有的学生认为红纸的面积大。意见有分歧,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我抓住了“究竟谁的面积大呢?”这一矛盾,向学生提出: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这样把学生置于矛盾的中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给学生一个较为宽阔的探索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这时有的学生想到了用手中的学具来测量,于是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实践,有的用长方形的小纸条量,有的用正方形的小方片摆,还有的用橡皮等身边的物品去测量,有的利用课前准备的方格纸去测量,最后通过组织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出常用的3种方法:观察、重叠、测量。
这两环节的设计美中不足的是:适时的小结偏少还有适时练习的设计太过于强调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对比,使本课面积概念未得到强化。应该减少两题周长的练习,另外再增加两题关于面积的练习。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2
《面积的含义》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使学生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能主动探索多样的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通过《面积的含义》这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首先,我通过谈话,创设比较凝重的情景,联系学生的所见所闻,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能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学生在说的同时,通过模仿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进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清晰的认知。
第三,我从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认识手掌面、找生活中物体的面,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通过物体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表面的面积,再通过物体表面的形状引出平面图形,再通过比较得出平面图形的面积。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第四,在讲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时,我为学生提供了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
上完《面积的含义》这节课后,我也发现一些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1、数学讲究的是科学,注重的是规范的语言。尽管我已注重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但在学生说什么是面积的时,语言表述得不是很完整,在今后的教育与教学中还要进一步加强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2、在感知面积的大小,初识面积的大小时,还应该让学生多实践、多摸,而且要让学生摸得到位、摸得具体,从而使学生体会面积的含义,体会面积有大有小。
3、整堂课的教学显得很平淡,没有波澜,没有涟漪,没有激情,没有高潮,在驾驭课堂和调节气氛方面做得还不够。
4、通过《面积的含义》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说得还不够,要尽量让学生多说,要相信学生,要多给学生机会。
5、对于学生作业的对错没有及时点评。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3
今天这节课的内容是《面积的含义》,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的推理,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学会比较物体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认识面积的含义。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练习本的封面,课本的封面、课桌面、黑板面,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的基础上认识面积的含义。对于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比较(课前准备好的一条边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先让学生估一估,再操作验证。学生能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比较,(重叠法、用直尺量一量、折一折后再重叠比较(折的时候注意,长方形中以哪条边来折),用同一张纸条比一比(课前我发给学生一张正方形纸、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小纸条),通过小组交流、汇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把握面积的含义,以致于想想做做中的第三题,学生能明白:利用数方格的办法能比较面积的大小,关键要看里面包含的正方形个数的多少就可以了,这也为后面探索有关的面积计算公式做了一点准备。思考题的练习中,学生能知道要求哪块空地用的方砖多,就是利用画一画的方法即“铺地砖”,数一数左边、右边各要多少块这样的方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生活化,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4
《面积的含义》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的.面积》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用观察、重叠、数方格等方法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周长的含义,并且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本课时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面积概念既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之所以成为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因为面积概念的抽象程度比长度概念高一些,确定面积大小的方法也不像确定长短那样简便易行。此外,学生先前已经建立的长度概念也会对面积概念的建立造成一些干扰。因此,面积概念的建立和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自然也就需要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和活动过程中逐步明确认识、加深理解。在此之后,学生还将学习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知道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大小的常用方法,为学习面积单位和面积计算做好准备。
通过解读教材,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结合自己的认识,我设计以“选菜地”为切入点,引出“面积”的概念。在此期间,学生会提到周长。在以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把感知“周长”和“面积”的区别渗透在问题中,引导学生感知二者的区别。接下来,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想像、操作、估计和直观推断等活动,初步掌握比较简单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不同方法。
第一,我通过听故事并提问“为什狐狸选了第一块蔡地?”引入今天的新课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这样一来,学生乐学,达到良好的预设效果。在此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如果学生说是因为菜地2的周长大狐狸才选的,那就出示两块菜地长、宽,并计算周长。通过具体的数据让学生意识到周长不能衡量菜地的大小,从而引出“面积”这一词,第二个环节是,如果学生根据生活常识直接说出第2块菜地的面积大狐狸才选的,就让学生直接上来摸一摸,菜地2的面积是指什么,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面积的含义”。
第二,通过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自己所熟悉的物体,摸一摸它们的表面,并选择其中的两个物体表面比一比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在这一环节中,指出“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通过不断反复地提问“谁表面的大小就是谁表面的面积”、“谁表面的面积就是指谁表面的大小”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在此期间,既要肯定学生的正确回答,又要给回答错误的学生解释的机会,让学生在解释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对面积的含义更加深刻的理解。
第三,在探索比较等高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活动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会用观察、重叠和找一个标准去量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但是在接下来不是等高的长方形比较大小中,学生会发现已经不能用观察法和重叠法来比较,我直接出示了方格纸,没有给学生说说应该怎么办,这一环节我处理得不周到,学生应该能说出,刚刚的标准已经不适合去测量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应该找一个更适当的标准——小方格来测量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第四,通过相应的练习,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并能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在以后的问学路上,我将会不断的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让教学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在问学中成长和学习。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5
《面积的含义》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一课时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学习情境,通过观察、想像、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大小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周长到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上的一个重大飞跃;在此这后学生还将学习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知道比较物体的表面和平面图形大小的常用方法,为学习面积单位和面积计算做好准备。
参考教参对这部分内容的解析,并结合自己的认识,我设计以“物体的面”为切入点,引出“面积”的概念,感知“面积”有“大小”,再进一步引出“平面图形的面积”,并通过观察、想像、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初步掌握比较简单图形面积的大小的不同方法。在以上尊重教材设置的基础上,我把感知“周长”和“面积”的区别渗透在问题中,引导学生思考,做到初步感知二者的区别。往下,我就三大主要环节,分析我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第一教学环节
【我的设计】本环节我设计情景引入新课,挥手HI~~(学生跟着做),顺势用我的手掌和同学们的手掌比较,追问: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你们的手掌面大?手掌面的大小叫做手掌的面积。
【我的反思】这一环节的教学和学生互动,在学生兴致高的情况下引入新课内容。学生乐学,达到良好的预设效果。
第二教学环节
【我的设计】通过“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变一变”逐层推进。“比一比”是通过黑板的表面和数学书封面的大小比较引入“物体的面”和“面有大小”两个知点,通过“看一看”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面,让学生明确生活中的物体都有面,并引出物体的面的面积概念,再让学生“想一想”是否可以加入“面积”来描述物体面大小的比较,最后在“变一变”环节中学生把生活中物体面的大小比较用“面积”概念来进一步描述。
【我的反思】这一环节的教学建立在“相信”与“不相信”两个矛盾点上,一方面肯定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勇敢的“说”,相信他们能说好,不应怀疑而“带”学生说;另一方面又要允许学生说不好,对于说不好的学生要进行适度的引导,教学前应把握学情,思索引导的方法和度,当然必要的教学机智来处理“突发事件”,这就属于教师自我修养的积淀。
第三教学环节
【我的设计】本环节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首先我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让学生在“摸一摸”中明确“平面图形”也是有面积的,再过渡到对平面图形的面的大小比较上,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原来平面图形的面同样是有大有小,在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比较中,第一情景设置是通过“观察法”比较大小,但“观察法”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时,学生通过思考得出“重叠法”比较大小,但“重叠法”也不能满足时,我让学生合作探究性的思路,从而进入本课核心活动部分,最后在反馈中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还有“测量法”和“数方格法”。
【我的反思】这一环节的教学的处理失败让我有种挫败感,因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师对本节课重难点把握的重要体现,更是学生是否学好本节课的关键环节。教学中因为投影仪的使用失败,导致学生展示自我部分没有得到体现,而我也受此影响,对后续环节的教学处理失常,反映了自身修为不足,也是教学准备的不够充分,指导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稍微感到欣慰的是,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时,大多能运用多种方法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大小,说明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些方法,也算没有误人子弟吧!此外,另有一点不当之处是给学生提供了学具,虽然是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但学具具有“暗示性”。
第四教学环节
【我的设计】本环节是巩固练习,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图形的面积概念的理解,合情发展学生正确选择方法比较简单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的能力,尤其是“数方格法”的运用。在这一环节中我渗透了“周长”和“面积”的初步辨析,让每一个学生的小手动起来,在手势比划中感知二者的区别。
【我的反思】这一环节受第二环节的影响,处理得有些草率,没有很好的达到我预设的效果,尤其是渗透“周长”和“面积”的区别环节时间短了,学生虽然能够跟上节奏,也能正确区分,但思考时间不够,流于表面。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6
本课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的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理解面积指的是物体表面的大小,在实际的“摸一摸”活动中,让学生体会面积与周长含义的不同,为下面几节课做好了铺垫。在练习中,我要求学生比较给出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和自己画出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重视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丰富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使学生体会了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即用相同的单位计量。
在教学时,不能把眼光仅仅放在课本上,而是应在把握、分析、钻研课本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本进行再加工、整合,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使课本变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材料。在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物体的面积时,我没有简单地出示书上的两幅画让学生观察,而是先让学生观察老师是如何用手摸的、摸的是一个物体的什么地方,从而使学生产生想亲自动手试一试、摸一摸的好奇心,然后在我的引导下,由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去找一找。学生在系统的摸、说、找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初步感知了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7
自学导航中的前两道题目是非常的简单的,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解决,最后一题需要预习书上面积相关内容,才能提出问题。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以信封引入,既帮助学生区分周长和面积,又自然地引出面积。认真预习的同学能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体现了我校“善问”的课堂教学模式。然后,我从生活入手,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进行初步的物体面的大小比较,通过物体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表面的面积。再通过说一说,摸一摸活动,形成对面积含义的认识。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教学面积大小的比较时,三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在教学面积大小比较时,以小组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发现比较方法为主,使学生掌握常用的比较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与合作意识。巩固练习教学时,主要让学生认识体会到比较面积大小方法的灵活运用。尤其是设计16个方格的轴对称图形,开放的习题更是让学生巩固应用本节课所学。
这节课上完后,自己也发现这课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1、尽管我已注重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但在学生说什么是面积的时,语言表述得不是很完整,在今后的教育与教学中还要进一步加强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2、在感知面积的大小,初识面积的大小时,还应该让学生多实践、多摸,而且要让学生摸得到位、摸得具体,从而使学生体会面积的含义,体会面积有大有小。
3、整堂课的教学显得很平淡,没有波澜,没有激情,没有高潮,在驾驭课堂和调节气氛方面做得还不够。
4、通过《面积的含义》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说得还不够,要尽量让学生多说,要相信学生,要多给学生机会。
5、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与课本表面。如在练习想想做做2时,不能只为完成习题而练习,应该给予学生练说的语言环境,四川省比江苏省大得多,安徽省的面积和江苏省的面积差不多……这样的训练,既巩固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认识,又联系了学生的已有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8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适时认识面积的含义,学生直接使用“面积”进一步去观察、比较和描述。
重视对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在比较中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学生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有较多生活经验,但对平面图形大小的认识相对陌生一些。教学时,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把握面积的含义,为后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9
一、学生的现实基础
学生在一、二年级及三年级上学期都接触过一些平面图形,而且会算平面图形的周长,知道并理解周长的含义,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并了解其特征。预习设计仅仅是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黑板表面的大小”,“课桌面的大小是课桌面的什么?”等等,学生并没有十分直观的感受,通过这样的预习,我认为学生是将“周长”与“面积”进行了严重的混淆。于是进行了下列教学。
二、教学过程的预设与调整
1.找周长与物体表面的面积
课始,我直接出示课题,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面积?“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面积的认识,并用黑板面作为例子来指一指。学生一连上来三个,指的都是周长,下面的同学虽然知道不对,但也不知如何用语言表达。于是我就直接让学生做书后的习题,先描出物体的边线,问:“描的是物体的什么?”明确是周长;再让孩子们涂出物体的表面,问:“现在图的是什么?”学生:“物体的表面。”
师:“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这个物体的面积。”举例说说。通过这样直观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分辨清什么面积?通过举例进一步进行感性的认识,以便下面的抽象。
2.比一比周长和面积
周长指的是长短、面积指的是面的大小本没有可比性,但是在孩子的思维中它就是缠绕在一起的,在建立足够的表象之后适时地比较显得尤为重要,就刚才的题让孩子们说说周长和面积一样吗?
3.建立初步的比较面积的方法
教材两次进行比较:一是比课桌的面与数学书的封面的大小,只要一看学生就会知道,我们称之为观察;二是两张大小差不多的长方形纸片的大小比较,必须用“量一量”或重叠的方法才能比较。
三、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周长和面积概念的混淆是意料之中的,是因为学生从一维的空间过渡到二维的空间是认知上的飞跃,需要一个过程,同时预习案的设计又过于抽象。应该从浅显而又直观的表象入手,让学生先涂一涂,有了丰富的表象的支撑,再揭示概念。
第三篇:《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1
《面积的含义》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一课时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学习情境,通过观察、想像、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大小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周长到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上的一个重大飞跃;在此这后学生还将学习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知道比较物体的表面和平面图形大小的常用方法,为学习面积单位和面积计算做好准备。
参考教参对这部分内容的解析,并结合自己的认识,我设计以“物体的面”为切入点,引出“面积”的概念,感知“面积”有“大小”,再进一步引出“平面图形的面积”,并通过观察、想像、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初步掌握比较简单图形面积的大小的不同方法。在以上尊重教材设置的基础上,我把感知“周长”和“面积”的区别渗透在问题中,引导学生思考,做到初步感知二者的区别。往下,我就三大主要环节,分析我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第一教学环节
【我的设计】本环节我设计情景引入新课,挥手HI~~(学生跟着做),顺势用我的手掌和同学们的手掌比较,追问: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你们的手掌面大?手掌面的大小叫做手掌的面积。
【我的反思】这一环节的教学和学生互动,在学生兴致高的情况下引入新课内容。学生乐学,达到良好的预设效果。
第二教学环节
【我的设计】通过“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变一变”逐层推进。“比一比”是通过黑板的表面和数学书封面的大小比较引入“物体的面”和“面有大小”两个知点,通过“看一看”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面,让学生明确生活中的物体都有面,并引出物体的面的面积概念,再让学生“想一想”是否可以加入“面积”来描述物体面大小的比较,最后在“变一变”环节中学生把生活中物体面的大小比较用“面积”概念来进一步描述。
【我的反思】这一环节的教学建立在“相信”与“不相信”两个矛盾点上,一方面肯定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勇敢的“说”,相信他们能说好,不应怀疑而“带”学生说;另一方面又要允许学生说不好,对于说不好的学生要进行适度的引导,教学前应把握学情,思索引导的方法和度,当然必要的教学机智来处理“突发事件”,这就属于教师自我修养的积淀。
第三教学环节
【我的设计】本环节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首先我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让学生在“摸一摸”中明确“平面图形”也是有面积的,再过渡到对平面图形的面的大小比较上,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原来平面图形的面同样是有大有小,在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比较中,第一情景设置是通过“观察法”比较大小,但“观察法”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时,学生通过思考得出“重叠法”比较大小,但“重叠法”也不能满足时,我让学生合作探究性的思路,从而进入本课核心活动部分,最后在反馈中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还有“测量法”和“数方格法”。
【我的反思】这一环节的教学的处理失败让我有种挫败感,因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师对本节课重难点把握的重要体现,更是学生是否学好本节课的关键环节。教学中因为投影仪的使用失败,导致学生展示自我部分没有得到体现,而我也受此影响,对后续环节的教学处理失常,反映了自身修为不足,也是教学准备的不够充分,指导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稍微感到欣慰的是,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时,大多能运用多种方法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大小,说明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些方法,也算没有误人子弟吧!此外,另有一点不当之处是给学生提供了学具,虽然是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但学具具有“暗示性”。
第四教学环节
【我的设计】本环节是巩固练习,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图形的面积概念的理解,合情发展学生正确选择方法比较简单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的能力,尤其是“数方格法”的运用。在这一环节中我渗透了“周长”和“面积”的初步辨析,让每一个学生的小手动起来,在手势比划中感知二者的区别。
【我的反思】这一环节受第二环节的影响,处理得有些草率,没有很好的达到我预设的效果,尤其是渗透“周长”和“面积”的区别环节时间短了,学生虽然能够跟上节奏,也能正确区分,但思考时间不够,流于表面。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2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适时认识面积的含义,学生直接使用“面积”进一步去观察、比较和描述。
重视对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在比较中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学生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有较多生活经验,但对平面图形大小的认识相对陌生一些。教学时,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把握面积的含义,为后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3
本课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的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理解面积指的是物体表面的大小,在实际的“摸一摸”活动中,让学生体会面积与周长含义的不同,为下面几节课做好了铺垫。在练习中,我要求学生比较给出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和自己画出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重视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丰富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使学生体会了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即用相同的.单位计量。
在教学时,不能把眼光仅仅放在课本上,而是应在把握、分析、钻研课本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本进行再加工、整合,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使课本变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材料。在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物体的面积时,我没有简单地出示书上的两幅画让学生观察,而是先让学生观察老师是如何用手摸的、摸的是一个物体的什么地方,从而使学生产生想亲自动手试一试、摸一摸的好奇心,然后在我的引导下,由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去找一找。学生在系统的摸、说、找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初步感知了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4
今天这节课的内容是《面积的含义》,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的推理,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学会比较物体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认识面积的含义。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练习本的封面,课本的封面、课桌面、黑板面,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的基础上认识面积的含义。对于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比较(课前准备好的一条边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先让学生估一估,再操作验证。学生能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比较,(重叠法、用直尺量一量、折一折后再重叠比较(折的时候注意,长方形中以哪条边来折),用同一张纸条比一比(课前我发给学生一张正方形纸、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小纸条),通过小组交流、汇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把握面积的含义,以致于想想做做中的第三题,学生能明白:利用数方格的办法能比较面积的大小,关键要看里面包含的正方形个数的多少就可以了,这也为后面探索有关的面积计算公式做了一点准备。思考题的练习中,学生能知道要求哪块空地用的方砖多,就是利用画一画的方法即“铺地砖”,数一数左边、右边各要多少块这样的方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生活化,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5
一、学生的现实基础
学生在一、二年级及三年级上学期都接触过一些平面图形,而且会算平面图形的周长,知道并理解周长的含义,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并了解其特征。预习设计仅仅是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黑板表面的大小”,“课桌面的大小是课桌面的什么?”等等,学生并没有十分直观的感受,通过这样的预习,我认为学生是将“周长”与“面积”进行了严重的混淆。于是进行了下列教学。
二、教学过程的预设与调整
1.找周长与物体表面的面积
课始,我直接出示课题,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面积?“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面积的认识,并用黑板面作为例子来指一指。学生一连上来三个,指的都是周长,下面的同学虽然知道不对,但也不知如何用语言表达。于是我就直接让学生做书后的习题,先描出物体的边线,问:“描的是物体的什么?”明确是周长;再让孩子们涂出物体的表面,问:“现在图的是什么?”学生:“物体的表面。”
师:“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这个物体的面积。”举例说说。通过这样直观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分辨清什么面积?通过举例进一步进行感性的认识,以便下面的抽象。
2.比一比周长和面积
周长指的是长短、面积指的是面的大小本没有可比性,但是在孩子的思维中它就是缠绕在一起的,在建立足够的表象之后适时地比较显得尤为重要,就刚才的题让孩子们说说周长和面积一样吗?
3.建立初步的比较面积的方法
教材两次进行比较:一是比课桌的面与数学书的封面的大小,只要一看学生就会知道,我们称之为观察;二是两张大小差不多的长方形纸片的大小比较,必须用“量一量”或重叠的方法才能比较。
三、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周长和面积概念的混淆是意料之中的,是因为学生从一维的空间过渡到二维的空间是认知上的飞跃,需要一个过程,同时预习案的设计又过于抽象。应该从浅显而又直观的表象入手,让学生先涂一涂,有了丰富的表象的支撑,再揭示概念。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6
《面积的含义》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使学生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能主动探索多样的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通过《面积的含义》这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首先,我通过谈话,创设比较凝重的情景,联系学生的所见所闻,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能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学生在说的同时,通过模仿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进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清晰的认知。
第三,我从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认识手掌面、找生活中物体的面,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通过物体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表面的面积,再通过物体表面的形状引出平面图形,再通过比较得出平面图形的面积。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第四,在讲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时,我为学生提供了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
上完《面积的含义》这节课后,我也发现一些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1、数学讲究的是科学,注重的是规范的语言。尽管我已注重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但在学生说什么是面积的时,语言表述得不是很完整,在今后的教育与教学中还要进一步加强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2、在感知面积的大小,初识面积的大小时,还应该让学生多实践、多摸,而且要让学生摸得到位、摸得具体,从而使学生体会面积的含义,体会面积有大有小。
3、整堂课的教学显得很平淡,没有波澜,没有涟漪,没有激情,没有高潮,在驾驭课堂和调节气氛方面做得还不够。
4、通过《面积的含义》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说得还不够,要尽量让学生多说,要相信学生,要多给学生机会。
5、对于学生作业的对错没有及时点评。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7
自学导航中的前两道题目是非常的简单的,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解决,最后一题需要预习书上面积相关内容,才能提出问题。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以信封引入,既帮助学生区分周长和面积,又自然地引出面积。认真预习的同学能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体现了我校“善问”的课堂教学模式。然后,我从生活入手,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进行初步的物体面的大小比较,通过物体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表面的面积。再通过说一说,摸一摸活动,形成对面积含义的认识。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教学面积大小的比较时,三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在教学面积大小比较时,以小组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发现比较方法为主,使学生掌握常用的比较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与合作意识。巩固练习教学时,主要让学生认识体会到比较面积大小方法的灵活运用。尤其是设计16个方格的轴对称图形,开放的习题更是让学生巩固应用本节课所学。
这节课上完后,自己也发现这课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1、尽管我已注重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但在学生说什么是面积的时,语言表述得不是很完整,在今后的教育与教学中还要进一步加强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2、在感知面积的大小,初识面积的大小时,还应该让学生多实践、多摸,而且要让学生摸得到位、摸得具体,从而使学生体会面积的含义,体会面积有大有小。
3、整堂课的教学显得很平淡,没有波澜,没有激情,没有高潮,在驾驭课堂和调节气氛方面做得还不够。
4、通过《面积的含义》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说得还不够,要尽量让学生多说,要相信学生,要多给学生机会。
5、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与课本表面。如在练习想想做做2时,不能只为完成习题而练习,应该给予学生练说的语言环境,四川省比江苏省大得多,安徽省的面积和江苏省的面积差不多……这样的训练,既巩固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认识,又联系了学生的已有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8
《面积的含义》这一课是学生以后学习面积单位和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因此本课的学习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着很大影响。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大小;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本节课我创设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理解含义。
二、操作实践,比较大小。
三、分层练习,综合运用。
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先以故事导入,让孩子通过故事中兄弟二人圈地的方式初步感知面积的大小。
然后让学生看——看课件中的乒乓球桌面,荷叶的面,美丽的湖面。然后让学生找教室里的面,体会物体都有面。
比——比黑板表面与课本封面哪一个比较大,哪一个比较小,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
听——听懂“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这句话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积的含义。
摸——摸课本封面和课桌面,体会这些面客观存在,感受这些面各自面积的大小。
说——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然后再通过平面图形认识面积。
出示这几种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先让他们认一认是什么图形,再指一指它们的表面,然后让他们比一比大小,说一说每个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各自的面积。
学生充分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第二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难点,要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较两种不同颜色彩纸的面积。学生边演示边汇报,他们有的用的是观察法,还有的学生想到了重叠法,(课件的演示将这一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
那这两张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重叠)有的学生认为黄纸的面积大。有的学生认为红纸的面积大。意见有分歧,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我抓住了“究竟谁的面积大呢?”这一矛盾,向学生提出: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这样把学生置于矛盾的中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给学生一个较为宽阔的探索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这时有的学生想到了用手中的学具来测量,于是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实践,有的用长方形的小纸条量,有的用正方形的小方片摆,还有的用橡皮等身边的物品去测量,有的利用课前准备的方格纸去测量,最后通过组织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出常用的3种方法:观察、重叠、测量。
这两环节的设计美中不足的是:适时的小结偏少还有适时练习的设计太过于强调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对比,使本课面积概念未得到强化。应该减少两题周长的练习,另外再增加两题关于面积的练习。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9
《面积的含义》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的面积》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用观察、重叠、数方格等方法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周长的含义,并且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本课时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面积概念既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之所以成为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因为面积概念的抽象程度比长度概念高一些,确定面积大小的方法也不像确定长短那样简便易行。此外,学生先前已经建立的长度概念也会对面积概念的建立造成一些干扰。因此,面积概念的建立和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自然也就需要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和活动过程中逐步明确认识、加深理解。在此之后,学生还将学习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知道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大小的常用方法,为学习面积单位和面积计算做好准备。
通过解读教材,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结合自己的认识,我设计以“选菜地”为切入点,引出“面积”的概念。在此期间,学生会提到周长。在以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把感知“周长”和“面积”的区别渗透在问题中,引导学生感知二者的区别。接下来,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想像、操作、估计和直观推断等活动,初步掌握比较简单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不同方法。
第一,我通过听故事并提问“为什狐狸选了第一块蔡地?”引入今天的新课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这样一来,学生乐学,达到良好的预设效果。在此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如果学生说是因为菜地2的周长大狐狸才选的,那就出示两块菜地长、宽,并计算周长。通过具体的数据让学生意识到周长不能衡量菜地的大小,从而引出“面积”这一词,第二个环节是,如果学生根据生活常识直接说出第2块菜地的面积大狐狸才选的,就让学生直接上来摸一摸,菜地2的面积是指什么,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面积的含义”。
第二,通过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自己所熟悉的物体,摸一摸它们的表面,并选择其中的两个物体表面比一比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在这一环节中,指出“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通过不断反复地提问“谁表面的大小就是谁表面的面积”、“谁表面的面积就是指谁表面的大小”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在此期间,既要肯定学生的正确回答,又要给回答错误的学生解释的机会,让学生在解释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对面积的含义更加深刻的理解。
第三,在探索比较等高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活动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会用观察、重叠和找一个标准去量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但是在接下来不是等高的长方形比较大小中,学生会发现已经不能用观察法和重叠法来比较,我直接出示了方格纸,没有给学生说说应该怎么办,这一环节我处理得不周到,学生应该能说出,刚刚的标准已经不适合去测量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应该找一个更适当的标准——小方格来测量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第四,通过相应的练习,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并能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在以后的问学路上,我将会不断的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让教学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在问学中成长和学习。
第四篇:《面积的含义》教学设计
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
第九单元第一课
《面积的含义》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蚌埠路第四小学
执教教师:张敏
全国信息技术整合课大赛教学设计——
«面积的含义»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蚌埠路第四小学 张敏
年级:三年级
教材版本:江苏教育出版社第六册第九单元第一课 课时:1课时 授课时间:2013.10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环境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初步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后面认识面积单位和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基础。引出面积的初步含义,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再通过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平面图形面积概念的理解,体会用相同单位直接计量。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已经认识物体的面,也认识如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面积”这个抽象概念。另外因为有班班通本班学生具有一定的白板操作能力,也具有一定的新旧知识迁移能力,为本节课做好准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直观推理等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面积概念。过程与方法: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实际操作活动认识面积,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并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学重点】:知道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展示得到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并会运用。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创设情境法、体验探究法、演示练习法、观察法、重叠法、测量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网络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学手段】
结合新课标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直观、形象操作的优点突破本课重点和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卡纸 等 学生:水彩笔、卡纸、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揭示面积的含义
介绍:今天我们又要一起探索数学新的知识。师:同学们找一找身边物体的面,用手摸摸你找的面,感受一下它的大小。课本封面,摸一摸课本封面,咱们一起来摸一摸,在数学上课本封面的大小是课本封面的面积,还有吗?手掌,摸一摸自己的手掌,同样手掌的大小叫做手掌的面积。比一比手掌的面积与课本封面的面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能仿照老师的话说一说它的面并得出它的面积吗?通过白板上图形的闪烁学生进一步感受面积。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新朋友“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摸初步感受面积,再通过白板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面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操作实验,比较大小
1、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两个平面图形,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提问:你能比较出谁的面积要大一些吗? 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A、观察法:
若学生说出直接看出大小的,要在肯定的基础上提醒学生直接看大小,有时不太可靠。所以老师今天更想知道除了用直接看的观察法,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小组讨论,师:利用学具动手操作,也可以自己想办法来比较。如果你暂时还不会看看别人的操作,相信你会得到启发。
展示学生的方法。B、重叠法: 展示并提问:同不同意,有没有人和他一样的方法。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把它叫做重叠法,遮住相同的部分,看谁多出一些。
C、用纸条(小方块)测量:用另一个图形作为标准来测量 数出个数进行面积大小的比较。
提问:有没有同学使用的是自己的方法来比较的?
师:(举反例)这样来比较面积大小行不行,用尺子或绳子分别量出它们所有边的长度,然后比一比长度。演示。(注意学生用尺量长度来比较,防止将周长和面积混淆)
总结:刚才我们同学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比较面积的常用的三种方法。(观察、重叠、测量)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探索面积的大小,再通过白板的交互功能让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试一试”
比较下面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先看看谁大谁小,再说说理由有什么好办法?提问:刚才我们介绍的几种方法,你觉得可以选哪一种?为什么?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出示中国地图)介绍: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大国,国土面积占全世界的第三位。老师从这个地图上描出4个省,你们看是哪4个省出示江苏、安徽、四川、湖南四个省份,观察一下你想说什么吗?
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最大,那个省的面积最小。四川省最大,江苏省最小。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得出结果的?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出示书中的图,读题明确要求
提问:用什么办法来比较,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提问:第4个图形有的不是整格应该怎么办?
数格子。凑格子。
【设计意图:利用白板的动画及放大等功能,让学生灵活运用新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能力提升
1、(1)出示题目读题明确要求,学生动手操作。
(2)描出的边线就是图形的什么?涂色部分是图形的什么?让学生区分面积和周长。
2、提问:现在大家能区分面积和周长了吗,老师要考一考大家我随意的说几件事情,你来想一想是说周长还是面积?(1)早晨上学,值日生把教室打扫的干干净净。(2)体育课上,同学们沿着操场跑了一圈。(3)工人师傅在黑板的四周装上铝合金框子。(4)大扫除时同学们把窗户上的玻璃擦得很干净。
总结:大家掌握的很好,我们发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希望大家都做一个有心人,看看生活中还有那些事情和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打开蚌四小学习的平台的网址,让更多的同学加入到网络学习探讨中。
【设计意图:利用网络教学,让学生感受学习渠道的多样性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的同学都学的非常的认真,肯定有不少收获吧,能把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吗?
六、板书设计。
认识面积
课本封面的大小是课本封面的面积。手掌的大小是手掌的面积平面图形的大小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观察 重叠
测量
第五篇:《面积的含义》教学设计
《面积的含义》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面积的含义》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面积的含义》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7477页的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
【教材简解】: 本课内容是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触摸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和直观推理等活动来帮助理解面积,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第一道例题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第二道例题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有让学生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即用相同的单位直接计量。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操作得到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并会运用。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面积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家庭购房时听说过,从各种媒体中听说过。但是,他们的认识仅仅是物化式的感性认识。因此,本课通过一系列活动,包括观察、描述、操作、思考、交流和应用等等,从实物中的面积图形中的面积生活中的面积,来引导学生实现面积的知识建构,实现从实物抽象的认识过渡,建立起面积的空间观念,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并让学生知道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能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思路】:
首先让学生认识面,例举我们周围的一些物体的面;由于物体的面有大有小,进而引出面积的定义: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接着让学生举例说明比较生活中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其次让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总结出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再次让学生运用观察法、重叠法及测量法来比较出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最后让学生区分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以便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一幅画]你们看,老师这儿有一幅画,漂亮吗?为了使这幅画长时间保持整洁漂亮,我想给它封上一层塑料膜,那我需要考虑这幅画的什么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面积。(板书:认识面积)
二、认识物体表面面积的含义
1、认识面
(1)摸一摸
我们周围许多的物体都有面,出示一本数学书,这是数学书的封面,你能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吗?指名摸
(师注意纠正学生错误的摸法,张开手掌,认真的慢慢的摸这个面的全部,静静的感受它的大小,自己动手摸摸看。)
摸一摸自己的课桌面,再摸一摸铅笔盒盖的面。
说明: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表面)
(2)比一比
那刚才摸的铅笔盒盖的面和课桌面比,哪一个面大,哪一个面小?引导学生说完整。
看看前面的黑板,想一想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个面大,哪个面小?
2、初次感受面积的含义
通过观察、比较物体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物体表面有大有小)
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生齐读
那么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课本封面的面积,桌面的大小就是桌面的面积。(师可边指板书边引导学生说)
你还能举例说说吗?同桌互说、指名说。
在我们今天的教室里还有很多物体比如说桌子、凳子、练习本,三角尺等等,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两个物体的面,先用手摸一摸它们的面,再说说什么叫他们的面积,(要把它们的面摸完整)最后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小。(小组里相互说一说,指名说一说)
三、认识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
1、(出示课件)请小朋友们看这里的一些物体,都认识吧。(红领巾、钟面、小正方体、树叶、直尺)这些物体中,它们的的表面是什么样儿的呢?
2、现在我将这些物体的表面描画下来(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不规则图形、长方形)这些图形都叫做平面图形。(课件闪烁描画后的平面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这些平面图形也有大小,我们把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叫什么呢?(板书: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平面图形的面积)
四、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1、那在这些平面图形中,你觉得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
2、咱们今天一起认识了面积的含义,其实面积的用途相当广泛。比如说到我们祖国的国土面积就居世界第三位。看!这就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我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今天老师从其中描出了江苏、安徽、四川、湖南四个省份。观察一下,你想说些什么吗?(多媒体出示)
生:我看出四川省的面积最大,江苏省的面积最小。
师:说的很好。这几个图形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出它们谁大谁小。(板书:观察)
3、老师这里还有一道题目请大家帮忙解决一下。多媒体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
(例2),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口 口
生:看出来的。
师:我知道你们都是直接看出了它们的大小,但老师要提醒大家,有时直接观察大小不太可靠,所以老师今天更想知道除了用直接看的方法,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动手操作,几个要求:你可以用老师提供的透明方格纸、小纸条等等,如果觉得有用就用,老师更欣赏你能用自己身边的材料来比较。如果你暂时还不会可以看看周围同学的操作,相信你会得到启发。(播放音乐)
交流汇报。师:我刚才在下面看时,发现很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面积的含义》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面积的含义》教学设计多同学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方法,现在有必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你的方法了。谁愿意上来跟大家分享你的方法。(调至实物展台)
生1:重叠
师:同不同意,和他一样的举手。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把它叫做重叠法,老师想了解一下有没有同学使用了老师提供了透明方格纸。
生2:数方格
生3:用纸条量
小结:物体表面的面积和平面图形的面积都是有大小的,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如:观察、重叠、数格子等。
五、练习反馈,应用新知
1、想想做做第3题
刚才同学们运用了自己的方法都能比较出一些平面图形的大小,老师还想来考一考大家、,看这四个图形(先不出示方格背景),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呢?想一想:有没有更好办法来比较呢?(数格子,出示方格)自己数一数、再比一比。(集体交流)这个图形你是怎么数的啊?(交流半格的数法)
2、想想做做第4题。
你们今天学习得真棒!咱们的数学课真有意思啊!我们的课本上还给我们准备了一些有趣的图案,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完成课本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同学们刚才描出来的是这个图形的什么?(周长)那老师想将它涂成红色,涂色的部分是这个图形的什么呢?(面积)
周长和面积是好朋友,不过好朋友有时也要分清楚。
3、想想做做第4题。
最后咱们一起去一所漂亮的小学去看看,(课件出示)这是这所小学的平面图,你觉得这所小学建的怎么样?你最喜欢这里面的什么地方?你觉得这个地方的面积怎么样了?
对于有些面积相近的图形,只要学生说出差不多就可以了。
4、实践运用:选择教材77页的动脑筋作为一个实践活动。
四、总结全课:你们今天学得高兴吗?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面积
物体表面的大小 观察
面积 重叠
平面图形的大小 数格子
用纸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