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草原风情教案
原创:《草原风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以内蒙古大草原为例介绍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草原风情。教材从草原人民的生活、生产、那达慕大会等风俗习惯充分体现草原特色,课文围绕草原牧区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草原自然条件对牧民生活生产的影响。教材有许多余地,可以让学生去进一步探索,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活水,只要教师能合理把握,就能更好凸显新课程的理
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大草原的特点,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从地图和相关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识到人
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认识内蒙古大草原的民俗风情。
教学难点:
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媒体: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本节课的设计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结合小组讨论,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自身的感觉体验、认识、参与教学过程,既突出了重点,又使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教学过程申,通过音乐、诗歌与感性材料,综合获取信息,提升情感教育,把讲述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与各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教学流程:
(一)走进草原(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或诗歌《敕勒川》,让学生观看、描述、猜想画面反映的是哪个区域的风光,由此引入内蒙古的话题。
2.教师进一步引导提问:你们喜不喜欢内蒙古?大家想进一步了解内蒙古吗?由
此导入新课。3.生生互动,探讨课题
出示内蒙古地理位置、气候类型、降水等地图,思考:
(1)内蒙古位于哪儿?(2)内蒙古的地形以什么为主?(3)内蒙古的气候是什么类型?有什么特点?
【设计说明】此环节作为新课导入部分,以直观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上播放歌曲或诗歌,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以形象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内蒙古的风土人情,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对
探究的欲望。
(二)草原寻迹(师生协作,知识探究)
1.探究题: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草原上人们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衣、食、住、行和民风民俗的特点。)
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分组探究内蒙古大草原风情,引导他们利用已有资料获取有效信
息。
2.生生互动,学生展示成果及质疑。
3.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内蒙古草原上牧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衣:蒙古袍──便于高原放牧──便于抵御风寒──草原 食:奶茶和肉类──牛奶或羊奶(牛肉或羊肉)──饲养牛羊──草原
住:蒙古包──便于拆迁搬运──便于草原放牧──草原
行:马,骆驼──便于游牧生活──草原
民俗:那达慕大会—赛马,摔跤,射箭──擅长骑射,体格健壮──草原
【设计说明】根据教育心理学可知,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运用媒体,提供给学生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通过生生、师生互动,让学生感受内蒙古独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体会内蒙古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领悟到人与自然的和
谐共存。
(三)草原之危(寓情于景,升华思想)
1.展示《美丽的家园》与《哭泣的家园》图片
2.反思我们的大草原为何会这样?
3.学生探讨治理对策
a.“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开展造林种草运动,我国已建立“三北”防护林。b.建立优质高效的人工草场,分季节轮流放牧,使草场得到修养,防止退化。c.注意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场和地下水,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防
止环境恶化。
d.加强宣传,禁止滥砍滥伐,防治鼠害等等。
【设计说明】美丽的家园之所以如此美丽,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当我们面对如此令人心痛的家园时,强烈的反差将学生带入一种深深的反思之中:我们的大草原明天会怎样,我们的人民该怎样利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造自然,创造出美好的生活。痛定思痛,使学生为之行动,树立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的信心,从而升华本课的思想情
感。
(四)草原畅想(拓展延伸,留有余味)
不到大海,不知道大海的广阔,不到草原,想象不出草原的风光。这的确是一块令人神往的地方,草原上古老的传说、迷人的神话,会勾起你无穷的遐想;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会让你流连忘返;美味的奶茶、喷香的羊肉,先抓住你的胃,再留住你的心;还有那无垠的天际、澄澈的碧空、悠闲的牛羊、驰骋的骏马、热
情好客的眼神和拂过发际的微风„„
这美丽的草原,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设计说明】学生的探究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不应只停留在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关注内蒙古大草原的未来发展,能增强学生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实现了通过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社会、爱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地目的,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养成也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第二篇:草原风情
《草原风情——内蒙古自治区》导学案
班级:姓名:家长签名:学习目标:
1、能够根据图文资料描述内蒙古自治区在我国的位置,说明内蒙古草原降水的空间变化特
征;
2、通过内蒙古草原牧民的衣食住行和风俗活动等,解析草原文化与自然环境,牧业生产之
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1、读图6—66,说说内蒙古自治区的位置特点。
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
纬度位置:
2、阅读图6—67,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内蒙古自治区以哪种地形为主?地势起伏有何特点?
(2)观察图中的等降水量线,指出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3)降水量的这种变化对草原上牧草的生长会有怎样的影响?
3、牧人的衣、食、住、行和民俗都离不开草原,请举例并加以说明。
衣:
食:
住:
行:
风俗:
4、结合图6—74,保持了千年的游牧文化传统是否会发生彻底改变?这种改变对草原的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
第三篇:草原风情教学设计
草原风情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二、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观察、发现和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产、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而草原是世界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形色色的区域生活中的一种类型,所以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都是人类的生产、生活与草原之间的关系。教材安排了内蒙古草原这一案例,案例分别侧重于草原的生产和文化两个方面,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从地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描述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感受草原生活,了解草原生活的特点,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大草原生活与草原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通过探究蒙古大草原自然环境和牧民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能举一反三地剖析其它类似案例。在情感上通过大草原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草原文化,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学情分析:
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内蒙古草原有认知,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积累,教学上可以侧重内蒙古草原风情形成的原因组织教学,对内蒙古草原的独特风情进行探究,抓住内蒙古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草原牧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这一难点,突出人地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及人地关系的协调对发展的重要性。
四、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体会牧民因地制宜的生产生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资料、运用材料的能力以及读图、用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
3.认识目标:
初步了解内蒙古大草原人民的生活、生产及民俗风情。了解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特点与当地社会生活、风土人情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认识内蒙古大草原的民俗风情。
六、教学难点:
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七、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将课桌椅沿教室四周排成一圈。
2.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准备模拟旅游。
八、教学方法:
1.探究性学习
2.讨论式学习。
九、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耳熟能详的民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课件:视频《敕勒歌》
师:同学们这首民歌反映的是哪里的风情?
生:内蒙古草原风情
师:我们班有同学去过内蒙古草原吗?请谈谈你的所见所闻!
师: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已经初步的领略了草原风情,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请同学们翻到图
册P22页。找到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位置?(课件)
生: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是我国跨经度最广的省级行政区
师:请翻到图册P26,了解一下内蒙古的地形?
生:内蒙古高原
师:请同学们翻到书本的53页,了解内蒙古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
生: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降水较少,昼夜温差大,有广阔的草原。
过渡新课:刚才我们通过书本和图册,了解了内蒙古的自然环境。这里分布着广阔的草原(板书),生活着蒙古族、达斡尔族、朝鲜族、汉族等各族人民。,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感受草原风情。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并找找草原上的人们有那些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
生回答:(略)
师小结:
草原人家
衣:蒙古袍
食:奶茶和肉类
住:蒙古包
行:马,勒勒车
娱乐:那达慕大会、蒙古民歌
师:想一想草原上的人们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独特的生活方式?
讨论说明
1.各小组分别从衣、食、住、行、乐某一方面探究以上问题。(时间限六分钟)
2.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补充。
3.发言人需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提问。
温馨提醒 一定要结合课本、图册和课外知识哟!
师:同学们讨论好了吗?接下来我们有请各小组来发言,衣、食、住、行、乐各组分别发言,互相提问。师适当提问、引导、小结。
①蒙古族服装有哪些服饰?这与草原有什么联系?
②蒙古族饮食主要吃什么以及烹调方法?这与草原有什么联系?
③蒙古包与草原有什么联系?(注意补充现在蒙古族也有定居的)
④蒙古组出行有哪些交通工具?这与草原有什么联系?(注意提醒蒙古族也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⑤蒙古族有哪些风俗和文体活动?这与草原有什么联系?
(通过讲述马头琴的传说,体会牧民与草原的情缘。通过蒙古族舞蹈表演,思考蒙古族舞蹈与草原的联系,加深理解蒙古族的生产、生活与草原的密切联系。)
小结:
衣:蒙古袍──便于高原放牧──便于抵御风寒──草原
食:奶茶和肉类──牛奶或羊奶(牛肉或羊肉)──饲养牛羊──草原
住:蒙古包──便于拆迁搬运──便于草原放牧──草原
行:马,勒勒车──便于游牧生活──草原
师:我们江南水乡的女孩大多是大眼睛,水灵灵的,而蒙古族人的眼睛大多小小的,眼睫毛密密的,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小眼睛、密睫毛是蒙古人在长期适应当地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体格特征,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内蒙古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草原牧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形成了独特的草原风情。
第四篇:草原风情导学案
第三课 西北地区之草原风情
(1课时)徐燕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大草原的特点,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过程与方法:能够从地图和相关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识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认识内蒙古大草原的民俗风情。
教学难点:
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一、课前自学自主探究
1.我国内蒙古草原上___________________是牧民的家,他们的传统服饰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内蒙古草原上一年一度盛大的娱乐活动。
2.内蒙古草原的主要气候属于()
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C.热带草原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
二、课间互动合作知新
1.位置和范围:请描述内蒙古的地理位置。(地理区域,海陆位置)
2.自然环境
(1)内蒙古的地形以什么为主?地势起伏有什么特点?
(2)内蒙古的气候是什么类型?有什么特点?
(3)指出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其影响因素主要是什么?请指出降水量的这种变化对草原上牧草的生长会有怎样的影响?
3.内蒙古草原的牧业特色是什么?
4.牧民的衣、食、住、行与牧业生产密切相关,都离不开草原,请举例加以说明?
衣:
食:
住:
行:
民俗:
5.如今草原上的人们逐渐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说说有了哪些变化?
6.历史上曾经“水草丰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草原,出现了草场沙化、草场退化,你有什么良策帮助牧民治理草原退化问题?
(1)“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开展造林种草活动,我国已建立“三北”防护林。(2)建立优质高效的人工草场,分季节轮流放牧,使草场得到修养,防止退化。(3)注意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场、地下水,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防止环境恶化。
(4)加强宣传,禁止乱砍滥伐
三、课内活动,反馈小结
美丽的家园之所以如此美丽,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当我们面对如此令人心痛的家园时,强烈的反差将学生带入一种深深的反思之中:我们的大草原明天会怎样,我们的人民该怎样利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造自然,创造出美好的生活。痛定思痛,使学生为之行动,树立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的信心,从而升华本课的思想情感。
四、课后作业巩固提升
完成作业本相关作业
第三课 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
(1课时)徐燕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根据图文资料说出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优势;列举乌鲁木齐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的原因和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利用地图等资料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树立因地制宜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乌鲁木齐的城市职能
教学难点:乌鲁木齐成为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的原因
一、课前自学自主探究
1.乌鲁木齐是新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心。它位于_______________,地处________________北麓、________________南缘,自古就有“_______________”的称谓。
2.新亚欧大陆桥东起_______________西至_______________。
二、课间互动合作知新
1.位置和范围:找到乌鲁木齐在我国与亚洲的位置,分析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优势?
2.交通:
(1)找出新疆的8个邻国?乌鲁木齐如果要和这些国家联系,可以通过哪
些交通方式?
(2)找一找新亚欧大陆桥贯通了哪些国家和重要城市?据此谈谈新亚欧大陆桥对乌鲁木齐经济发展的意义。
3.回忆乌鲁木齐经济发展的政策优势
4.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政策优势三个方面来说说乌鲁木齐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的原因。
5.经济地位
(1)“乌洽会”的全称是什么?
(2)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乌洽会”在中亚地区取得了怎样的地位?
(3)由“乌洽会”到“中国—亚欧博览会”的演变,说明了什么?
(4)概况乌鲁木齐的经济地位
6.民族风情:
(1)主要的民族有哪些?
(2)了解国际大巴扎的概况
三、课内活动,反馈小结
1.乌鲁木齐的城市职能
2.乌鲁木齐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的原因(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政策优势)
3.乌鲁木齐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的表现
(1)商业繁荣(内、外)
(2)民族风情
四 课后作业巩固提升
完成作业本相关作业
第五篇:古镇风情教案
古镇风情教案
课题:古镇风情(第1课时)课型:欣赏、评述 课时:两节课
一、教学实施建议
1、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古镇场景线描写生、色彩写生各一幅;古镇照片及名画家作品若干幅。
(2)学生准备学具:名画家作品资料若干幅。
2、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①选择在校外开始进行教学。教师带领学生游览环境,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校外具有美感特征的现代建筑,比较一下古镇和它们之间的差异,老师进行必要的观察提示。
②回到教室中继续进行课堂教学。出示教师课前所作的古镇写生范画,线描及色彩范画,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教师是怎样基本正确地表现出古镇的艺术形象的。
(2)发展阶段
①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生活真实场景视频资料片及表现性美术作品,提示学生加以比较分析、讨论。
②欣赏作品,鼓励学生自由选择作品进行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3)课后拓展
提示学生注意所能见到的写生古镇的美术作品,哪些属于线描淡彩方面的创作,欣赏、分析作品。
二、教学评价建议
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看学生是否基本了解了美术古镇写生作品中线条的运用。
教案设计
课题:古镇风情(第1课时)
一、基本理念:美术课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依据《美标》注意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
二、设计思想:以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把学生在学习情绪和生活经验纳入课堂,创新知识 ,教学才更富吸引力。本课通过对名画家线描淡彩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写生和创作,体会其不同的创作规律,增强学生表现自然和生活的能力,增进学生热爱自然和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各当地的古镇特点,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开拓艺术视野。
2、通过欣赏和观察,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体会中国古老的民居文化内涵,探索艺术与社
会生活及时代之间的密切联系。
3、通过师生对作品艺术形象的分析,评述和讨论,使学生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造型要素,表现手段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重点
1、古镇体现了民族风情,分析它们的不同点,用线在对其写生上面的正确运用。
2、找出线描淡彩写生与古镇建筑在艺术效果上的契合点,巧妙的结合并运用到绘画当中来。
教学难点:
1、领略古镇的风情,了解其文化背景与艺术特点,走进古镇,活现艺术魅力。
2、如何调动学生对古镇艺术欣赏的动力,根据对象快速的表现主题。
3、欣赏讨论作品;艺术表现手段、特征;
五、教师准备教具:古填照片数张,名画家线描速写若干幅,学生优秀范画7张
学生准备学具:名画家作品资料若干幅。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提问)同学们设想一下在没有现代高楼和繁华街道的情况下,那些古老的居民们是怎样生活的呢?
2、讲授新课: 选择在校外开始进行教学。教师带领学生游览环境,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校外具有美感特征的现代建筑,比较一下古镇和它们之间的差异,老师进行必要的观察提示。
3、回到教室中继续进行课堂教学,翻开课本,根据教材先对这些古镇作简单的分析。例如①:丽江古城(云南)是自然美与人工美,艺术与适用经济的有机统一,主街傍河、小巷临渠。古城建筑全为古朴的院落民居,房屋构造简造、粗犷,而庭院布置和房屋细部装饰丰富而细腻,居民喜植四时花木,形成人与自然的美好和谐。例如②:乌镇(浙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具典型江南水乡特征的乌镇,完整地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以河为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
4、教师出示课前写生线描,色彩范画;出示照片及其线描写生、色彩写生教师范画,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教师是怎样表现景物的,哪些地方与真实面貌不同。
4、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生活真实场景资料片及优秀学生美术作品,指导学生加以比较分析、讨论。
5、欣赏作品请学生回答:
(1)你对作品中的线条表现有什么样的视觉感受?
(2)说明作品中真实地再现出哪些具体的个别对象?
6、研究与讨论:
(1)这些绘画作品形象包含着哪些造型要素和表现手段?
(2)每一幅作品着重再现对象的什么特征?
7、小结:师生共同用讨论的形式,以写实的手法对古镇和现实生活进行客观真实的反映,传达出创作者对所表现的事物的认识和情感,是美术作品基本手段和方法 课题:古镇风情(第2课时)课型:造型、表现
一、教学实施建议:
1、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 作为练习,线描速写优秀范图数7张
作为资料的小幅图片20张,图画书籍20本
(2)学生准备教具: 铅笔、钢笔、水彩颜料、毛笔、水彩笔等
水彩纸、速写本或者图画纸等
2、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①教师出示课前所作的线描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教师是怎样表现古镇建筑场景的艺术形象的。
②启发学生欣赏时注意找出在范画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中,哪些地方真实地表现了古镇的本来面貌,哪些地方与真实面貌不同。
(2)发展阶段:教师在教室墙上粘贴古镇的照片和范画作品, 由学生自由选择对象,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线描淡彩的写生练习,进一步体验再现生活真实的美术创作方法。
(3)展示与讲评
作业完成后进行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评述作业的优缺点,总结出存在的共性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
3、课后拓展:课外注意搜集美术作品图片,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评述并在教室里开辟作品专栏进行展示。
二、教学评价建议:
在课堂写生过程中能够正确的反映出再现生创作方法和特征。
教案设计
一、基本理念:美术课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依据《美标》注意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
二、设计思想:以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把学生在学习情绪和生活经验纳入课堂,创生知识 ,教学才更富吸引力。本课通过对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写生和创作,体会其不同的创作规律,增强学生表现自然和生活的能力,增进学生热爱自然和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镇景观的写生实践,初步体验用美术作品再现生活真实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从而加深对再现性美术作品基本特征的理解。
2、学生能够用线描淡彩的表现手法来较好的表现古镇的古朴与单纯,大大提高学生对线与色的造型表现力。
3、通过欣赏分析古镇风情的艺术特征使学生更好的运用线条进行写生活动。线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淡彩具有简洁、清新、高雅的特点。通过线描淡彩的写生方式画 古镇,能够大大提高你对线与色的表现力。
四、教学重点:
1、体验再现生活真实的美术创作方法;
2、把握材料的特性,正确恰当的运用线条表现主题
教学难点:
1、把握写生的步骤,(①用钢笔画出近景的物体;②塑造中、远景的景物;③完成线描写生稿;④用水彩逐步上色)
2、古镇的结构和透视的表现。
五、教师准备教具:
1、作为练习,线描速写优秀范图数7张
2、作为资料的小幅图片20张,图画书籍20本
3、学生准备学具: 铅笔、钢笔、水彩颜料、毛笔、水彩笔等 水彩纸、速写本或者图画纸等
4、练习作业16开速写一张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出示古镇写生线描让学生对应照片指出是在什么地方和角度画的,什么地方做了取舍。
2、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教师是怎样表现校园古镇生活场景艺术形象的。
3、练习活动,先讲解这些材料的性能,线描淡彩大多是用彩、彩色墨水等透明颜色,要根据对象的色彩冷暖变化,黑白灰的不同快速的表现主题。
4、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线描或黑白画写生练习,进一步体验再现生活真实的美术创作方法。
5、展示与讲评
学生谈谈学习的收获与体会,作业完成后进行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评述作业的优缺点,总结出存在的共性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
6、课堂小结
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纳入课堂,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入新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在实际其它写生活动中学生会遇到新的问题,他们很想知道新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为下节课的学习设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