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及教后记

时间:2019-05-12 20:32: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4.《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及教后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4.《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及教后记》。

第一篇:14.《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及教后记

14.《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及教后记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间的联系。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认识葫芦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葫芦的故事。(课件1、2)

二、初读识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课件3)2、摘葫芦。(课件4)3、我会读。(课件5)4、我会填。(课件6)

三、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生质疑。

四、作业:想一想,那个人得到葫芦了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课件7)二、理解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小组讨论交流。(课件8)2、我会读,我会填。(课件9)、分角色朗读对话。读一读句子,注意读出语气,让学生知道反问句的意思,并能改为陈述句。(课件10)、想象:当他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课件11)三、说一说: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什么? 四、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长叶子

种葫芦 生蚜虫(不用治)葫芦落了

开小花

教后记:

作为成年人,我们知道 植物生长一般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个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务之间的联系。而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有点难以理解。于是,教学前我让学生查了资料,教学中以“可爱的葫芦为什么会落?”作为突破口,引领学生学习,贯穿整篇课文,并穿插同类的成语与谚语。最后,让学生说说道理.这样的流程下来,似乎蛮顺道。但是,在第二天的复习中,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并不能把自己心中的所想用语言描述出来。原因有二:

1、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说话你训练面还不够广;

2、本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还需要进一步的训练。措施:

1、开展课前一分钟讲演活动;

2、课后多开展表述类活动。

第二篇:葫芦教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崇仁县江重实验小学 丁明娟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个寓言故事。讲一个种葫芦的人,一心只想得到葫芦,却不管叶子上长的蚜虫,结果蚜虫把叶子吃光了,刚长出来的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顾葫芦不管叶子,最后葫芦也长不成。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讲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不久葫芦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那个人心里非常高兴,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这一段讲葫芦先伸藤长叶子,后开花再结果。这说明葫芦藤能结出小葫芦,跟长满了绿色的叶子有关系。叶子能制造充分的养料,茎叶长得好,才能开花结果。

第二段讲那个人看见叶子上长了蚜虫,不以为然,眼睛只盯着小葫芦。第三段讲邻居劝那个人治虫,他不肯治。他认为叶子上的蚜虫与他要的葫芦没关系。

第四段讲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一个个都掉落了。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语言朴实,用词准确。如,“长满了绿叶”,“满”是说叶子长得很多,郁郁葱葱,十分茂盛的样子。“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盯”是注意力非常集中地看,用“盯”突出了那个人只要葫芦的形象。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要抓住第一、四两段中写葫芦的句子,使学生知道葫芦长得好是因为有绿油油的叶子;葫芦变黄了,都落了,是因为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把叶子吃光了。从而使学生知道叶子和果实之间的关系。要抓住写种葫芦人所想、所为、所说的句子,使学生在具体感受故事中的形象之后,知道不了解或不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光顾葫芦不管叶子,是得不到葫芦的。

【设计理念】

抓住课本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这一特点,编写学生喜爱的连环画,用讲连环画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学习。在学习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比如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去体会感悟文本中主人公的情感;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提倡自主、自觉、自悟、自得,让学生学会与同学合作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有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不必过于苛求千篇一律的朗读效果。【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挂”和“哇”两个字。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可爱”说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4.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重点、难点】

1.会认6个生字。会写“挂”和“哇”两个字。2.抓住文中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具准备】课件、葫芦贴画等。【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师生交流互动,唱歌。2.教师吹奏一小段葫芦丝乐曲。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认读“葫芦”

师:同学们知道葫芦丝是用什么做的吗?引出“葫芦”一词,指导认读,注意轻声。

2.认读“葫芦藤”

师:你们见过挂在藤上的葫芦吗?引出“葫芦藤”一词,指导认读,注意“藤”是后鼻音。

3.师简介葫芦丝的作用,引出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可借助拼音或向同桌请教。2.指名说说,读到了什么?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你们知道吗?这篇课文还可以变成一本有趣的连环画呢!

(一)画插图,指导朗读

出示连环画,学生观察指出缺少了一幅图,师生合作边讲故事边画插图。1.师: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那个人的葫芦到底长得怎么样呢?你先读读这段话吧!

2.出示: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3.指名读,评价。4.教师板画。

师:看,老师已经把葫芦架搭好了,还要在上面画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再读读这段话,商量一下,把要画的东西像老师这样在书上圈出来。

5.指名说还要画什么,师板画葫芦藤、叶子和小花。师:老师画的叶子够了吗?为什么?

6.通过不断添加叶子,来指导学生朗读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在画中理解“长满了”。7.指导朗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读出喜爱的感觉。

师:花谢以后,藤上挂着几个小葫芦。(出示小葫芦)你们喜欢他们吗?谁来夸一夸?

8.学习用“多么”说话。

师:谁能像这样用“多么”来夸一夸葫芦藤、叶子、小花? 10.练习朗读。

师:我们再把这些连起来夸一夸这棵小葫芦吧!

(二)随文识字“挂”和“哇”

1.学生找出这段话中长得特别像的两个字宝宝。

2.指名说说有什么好方法区分他们,引导从字形上结合动作去理解。3.学唱儿歌,拓展区分其它形近字。

(三)学写“挂”和“哇”

师:我们认识了“挂”和“哇”,那你们能不能把他们的名字写漂亮呢? 1.生观察,指出书写时要注意什么。2.师范写,生书空。

3.生练写,师巡视指导,提醒写字姿势。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让我们回到故事中,去看看那个人的葫芦怎么样了吧!

(一)重点学习“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体会种葫芦人的不以为然。1.出示:有一天„„,指名读。

2.大家讨论那个人的想法,得出: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3.指导读出感叹句与陈述句的区别,体会那个人不以为然的态度。

(二)学习“盯着”,指名认读,注意后鼻音,结合动作理解字义。

(三)理解“自言自语”。

师:那个人盯着小葫芦在跟谁说话呀?像他这样自己跟自己说话就叫做“自言自语”。

(四)通过个别读、加动作读、比赛读等方式指导朗读种葫芦人自言自语说的话,体会那个人急切的心情。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一)出示: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 1.学习“邻”字,认读“邻居”,理解词义。2.指导朗读:个别读、分男女邻居读,学当热心邻居。

(二)出示: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

1.指名读,讨论那个人认为叶子上的虫要不要治,得出:他认为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2.指导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读出那个人感到奇怪的感情。

(三)分角色演读邻居与种葫芦人的对话。

六、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那个人不听邻居的劝告,结果怎样呢? 1.出示图片,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2.那个人的心情如何?

3.出示课文,指导读出伤心的感觉。

4.看到落在地上的小葫芦,他会想些什么呢?

5.听小葫芦的自述,了解植物生长过程,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七、拓展延伸

我会编: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

第三篇:12.看雪教学设计及教后记

12.看雪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初步了解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进行描写的方法。

4、体会作者盼望祖国统一的愿望。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体会文中老师、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2、分角色朗读,初步了解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进行描写的方法。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雪吗?为什么?(课件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祖国的宝岛台湾,知道台湾和我们是一家人,你能找到台湾吗?、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看雪”呢?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课件3)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2、开火车按自然段读课文,读完后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三、学生分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1、猜字谜(课件4)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2、说说下面字的偏旁(课件5)指 接 银 仗 橱

四、练习写字,教师范写,学生练习。(课件6)重点写:指 接 银 仗

五、再读课文,想一想:如果我们这儿不下雪,自己会是怎样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说说自己在下雪时看到的景象,以及自己在雪中做什么。(课件7、8、9、10)

二、自读课文,边读边看图边想:、孩子们在干什么?商店橱窗里的雪是用什么做成的?(课件11)2、同学们又是怎样玩雪的?(课件12)

三、分角色读对话:你知道了什么?(课件13)

1、“你在哪里见过的?”孩子们为什么惊奇地问?

2、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理在想什么?

四、巩固练习。(课件14)12 看雪

台湾 北京 棉花做的 真的雪 盼着“一起玩

教学反思:

上完课,劳苦和疲惫九霄云外,惊讶和欣喜让我激动不已。我真佩服这些孩子,他们会读书,会思考,会发现,会表达。而作为老师,关注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学会欣赏他们的言行,学会领悟他们的深情是何等重要啊!

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而语文课程是随“具体的儿童”来的,它将“具体的儿童”引入教育殿堂,只有关注“具体的儿童”的人才会有真正的课程意识。那就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在开发的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因为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会倾听,学会发现,学会激励,学会鼓舞,学会组织,学会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健全人格,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他们的求知欲望、表达热情让你吃惊,他们发挥出的巨大的潜能令你震惊。

放开手,学生会走得更好。以前,我们对学生不敢放手,更不会放手。教师“前怕狼,后怕虎”,结果学生胆小怕事,不敢跃雷池半步。如今,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已经成为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的无形资产,然而教师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思维,甚至不可能覆盖他们的知识面。这种角色的变化,的确对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引导有着更专业化的要求,但绝对不是通才、全才的要求。这个时候,就请所有的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吧!”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声音。

我坚信,学生就是最可利用的课堂资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来自课堂的、来自学生的资源吧!真正实现由“老师教我学语文”转变为“我们一起学语文”。

第四篇:做好“教后记” 做好教学反思

做好“教后记” 做好教学反思

作者:梁涛文章来源:语文天地点击数:800更新时间:2005-7-29

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很难见到“教后记”的踪影,但是近年来随着教学反思意识的萌芽,教后记已越来越多地走进教案中,成为许多学校规定的教案组成部分之一。从反思教学的角度而言,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从对教后记的定位而言,将之作为教案的一部分则是不尽合理的。教案,顾名思义,可简单解释为“教学方案”。在应用文中,“方案”属于“计划”的范畴,具有预见性、超前性;而“教后记”则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及师生交流结果的反思,不属于预见的、超前的范畴,所以划归教案中是不合理的———当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归属问题,而是对教后记重要性的认识问题。笔者认为,教后记作为课后教学反思的重要外显形式,应处于与教案平等的位置,而不是屈居教案一隅。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尽管经常按照学校的规定写教后记,但他们对教后记的认识是肤浅的,有的教师写“教后记”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有的语焉不详,表述笼统;有的互相抄袭,缺乏个性,未能把教后记与真正的教学反思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学校管理者对教案检查时往往只注意到“有无教后记”,甚或在写作上进行统一强求,如有的学校规定不得少于120字,但对“教后记”写作质量缺乏有效的监控———所有这些,都使得教后记的作用大大削弱。教后记本是教师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在具体写作中存在着上述种种虚化表现,所以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毋庸置疑,教后记应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对教学的反思。什么是教学反思?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这其中,“自我觉察水平”至关重要。有的教师从教多年,但教学效果一直没有处在最佳水平,这与“自我觉察水平”的低下有直接的关系。作为教师,专业知识与讲课技巧固然重要,但教育思想和驾驭教学的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对日常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意识,教师很难从一个客观的、建设性的角度审视自身。只有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冷静地、条分缕析地、客观地进行评判。它不是笼统地进行述职,而是具体地对于某一课文、某一教学环节甚至某一个讨论回合展开“回头式”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积淀下来,成为进一步教学的背景;新的思想在抽穗,在拔节,在生长。这其中,有对他人思想的评判,有对自己思想的衡量,有对学生对象的更深层次的教学关怀。而教后记作为教学反思的书面表现形式,比起教师内隐的没有形之于书面的教学反思更加明晰和条理。

那么,教后记中对于教学的反思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可以说,教后记中所要反思的内容可以涉及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从反思教学过程的角度而言,它包括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步骤,评价教学效果等等。从反思的时间上来看,教后记既可以是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反思,也可以是针对前一阶段(时间段落或是思想段落)的反思。如阅读教学中“对话理论”中师生对话、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后产生的教学效果与以往注入式、灌输式的区别。从教师本人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上看来,可以分为对经验的反思和对教训的反思,二者往往共存。对经验的反思,可以促使教师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先进性进行及时的总结,作为制订下一步教学方案的重要参考;对教训的反思,可以促使教师及时地修正自己在教案中出现的问题,思考其中隐含的深层原因,以使今后的教学避开相同问题的缠绕。这正如布鲁克菲尔德在《批判反思型教师ABC》的前言部分所说:“和学生的交流使我认识到如何教学,为何这样教,认识到学生为何感到我的教学并不像我所设想的那样浅显易懂。我的教学不一定就是糟糕的和有害的,但是却存在着问题。我的意思是我的教学充满着未被承认的议程、不能预测的结果和未认识到的方面。”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当年在执教《记一辆纺车》时有这样一个导入情景:

师:今天学习第十一课《记一辆纺车》。昨天请同学们预习了,说说看,你们喜欢这篇文章吗?

生:(异口同声)我们不———喜———欢。

(随堂听课的二十几位同志惊讶,教师感到意外,稍停,笑着说———)

师:不喜欢?那就请你们说说不喜欢的原因吧!谁先说?

(以下略)

针对这一教学中出现的“意外事件”,于漪老师在教后记中进行了反思:“备课时考虑欠周密,原以为学生喜欢散文,想由此激发兴趣,引入课文,未考虑到叙事散文与抒情散文的差异。课堂上发生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当即因势利导,先听取学生的意见,然后强调该篇叙事散文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实际应作充分的了解和估计,不可再犯闭塞眼睛捉麻雀的毛病;要继续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力争做到运筹帷幄,成竹在胸。”剖析一下于漪老师的教后记,不难发现,在她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事件”的分析中,主要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备课的反思(考虑欠周密,未考虑到叙事散文与抒情散文的差异、闭塞眼睛捉麻雀),二是对自己课堂应变情况的反思(因势利导,听取学生意见,强调文体特点,培养兴趣),三是对经验的反思(继续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以上三者既有教训,又有经验;既有对过去事件的回想和诊断,也有对今后应采取的教学策略的安排,可谓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如果说教师在课堂上的机智使她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那么在课后的顿悟与反省则更加可贵,因为这种反思是指向未来的,它使今后的教学更加完善和充满开放性。这样的教后记不是偶尔为之、一曝十寒的个人小结,而是编织在教师日常教学行为中的丝丝金线,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处于一个具体的、动态的可以调控的系统中,可以说,教师总是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而避免盲目和多走弯路。

在当今的课程改革过程中,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崭新的教学理念存在着隔阂,教师“所主张的理论”与“所采纳的理论”有时是相分离的。一般来说,“所主张的理论”比“所采纳的理论”更前瞻,更符合教育规律,更体现着教育的理想,而“所采纳的理论”总是比“所主张的理论”更加根深蒂固地存在,在短暂的时期内更有市场,但往往对教学效果构成潜在的威胁。如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似乎比学生自读、师生对话的方法更容易在短暂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但很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层次的理解,也很难使学生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当教师意识到这样的问题时,应该及时地对教学进行反思。反思的过程其实是教师自身在思考、酝酿、探求,在二者之间寻找到最佳通道、最佳切入点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一链接的过程,再好的理论也与教学实际难以匹配,而教后记是这一反思的外显形式。

我们试图对教后记进行这样的描述:教后记应是放置教师思想的家园,它应该更深地存在于教师的思想深处,它应当是教师真正进行教学反思的一种外化形式,篇幅上可长可短,短者,寥寥数语,言简而意丰;长者,汩汩滔滔,下笔千言。文体上可以是应用文式的总结,也可以是散文式的感想,甚或是戏剧式的“精彩回放”。同时,教后记的写作可以放在一节课之后,也可以放在一个教学单元之后,而不必拘泥于前者。教学管理者应当对“教后记”进行“质”的评判,允许教师表达个性的声音。在这时,教师变成了一个思想者,一个拾穗者,一个头脑清晰,善于解决问题的人。

累累的粮食,源于自然的拾穗;成功的反思,源于真正的教后记。

第五篇:《田忌赛马》教后记-教学教案(范文模版)

(一)我有意提前四五分钟进入教室。我知道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非来自对课程性质及其价值的认识,吸引他们的,是学习内容及其形式是否有趣。

我要吸引他们。

吸引学生的是我手中扬起的纸牌。我问谁愿意和我一起玩纸牌。玩什么?比大小,三局两胜。课间和老师一块玩牌──这谁不愿意!我拿出两组牌,分别是:红心10、7、6和黑桃9、6、3。上来的学生当然挑红心。他出红心10,我跟了张黑桃3;他出红心7,我压了张黑桃9;他出红心5,我又压了张黑桃6。眼看着自己手中的牌大,却让我净胜了两局,学生当然不服,再干。我让他先出牌,这回他不干了。下面的同学也吵着要我先出牌,我随手点了名学生,请他说说理由。学生说:“这样比法,谁先出牌,谁就输。”

“为什么?不是他拿的那组牌大吗?”“因为你占了先机!”另一个学生恍然大悟地叫了一声。

“对!战争中,比赛中,有时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关键看弱的那方能否占得先机。”我把话锋一转,“今天我们要学的《田忌赛马》这篇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有兴趣吗?”

“有兴趣!”这一声齐喊,大有石破天惊之势。

玩牌这个活动本身使学生产生了兴趣。

教学需要的不是这“本身”,而是由它引起的相关的学习兴趣的迁移──转移到和玩牌一样有趣的一篇课文上来。不止《田忌赛马》,由直接兴趣转移到间接兴趣这种导入方式,不少课文的教学都能一试。

(二)对学习材料本身的兴趣,大多数小学生是难以长久保持的。这是由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要保持学习材料对学生的吸引力,有赖于教师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使教材、教师、学生之间产生一种情趣性活动。《田忌赛马》是一个思维性很强的故事。发挥它的趣味性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讲故事;把隐藏于故事内部的思维性表现出来的方法莫过于实践操作。于是,课前我画了两组马,每一组六匹,三匹是齐威王的上、中、下三个等级的马,另外三匹当然是田忌的。现在派用场了:“请大家认真读课文2-3节,读流利了还不算棒,要能将这个故事讲出来才好。”“正是记忆力黄金时段的学生,认真读几遍,讲起故事来还真不错。“讲故事难不倒大家。老师这儿有田忌和齐威王的马,会讲还不算有能耐,还要能边讲边演示。”

第一场赛马的故事讲好了,我让学生准备讲演第二场赛马,比一比,能否超过刚才讲演的同学。两次赛马就在这样的讲和演之中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事后我发觉:当学生走上讲台边讲边演,锻炼的还有他们的自信心和胆量──这超出了语文学习,融入了广阔的生活领域。我还发现,当语文课堂呈现出鲜活的生活化的情景时,学习就不再是孤立的、枯燥的。这,该是间接兴趣发生作用了吧。

(三)朗读是语文学习最经常最重要的事。但,朗读训练绝不能训练成小和尚有口无心地念。要让学生有兴趣地去读,在读中揣摩感悟,再把揣摩感悟到的情感心得作用于有声的朗读,每一回读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收获、不同的体验和提高。要训练学生朗读课文,首先要找准朗读的训练点。显然,4-12小节是《田忌赛马》一文中感情色彩最浓重的地方。最适合朗读训练。

“同学们,朗读课文要注意一些最能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词。大家放声朗读,边读边把这样的词圈点出来。”

一遍之后,我请一个学生把刚才圈点的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要让听的同学能听出来。

这一遍朗读对他来说恐怕是最用心的了。读后请其他学生评,有的说要注意读出“胸有成竹”的语气;有的说读“孙膑摇摇头,说”时要加个动作──摇摇头;还有的说朗读时要注意提示语„„评后再让学生练读。就这样在朗读中学生抓住了重点词语,领会了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情感。但,还不够,还要读,要把情感在朗读中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怎么读?比赛!

“请每组选三个同学,分别读田忌、孙膑和齐威王的话,其他同学读课文的叙述语言。好好练练,特别要提醒你们的是‘田忌、孙膑和齐威王’的话该怎么读,才像。”学生们离开自己的座位,聚在一起,有的大声朗读着,有的正与“田忌、孙膑、齐威王”交换意见,场面很热闹,很有趣;有趣了,朗读训练就好办了。

看来,兴趣还来自于形式。有趣的教学组织形式──比如比赛,比如离开座位聚在一起的学习,能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起来,有趣起来„„

(四)理想的语文学习是读写有效结合。

阅读教学要挤进写的训练,问题不在于教师不会把写的训练挤进课堂,问题往往是挤进课堂的写的训练不能引起学生倾吐的欲望,没有兴趣的写的训练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田忌赛马》该设计怎样的写的训练,才能使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呢?我模仿着齐威王的语气,唉声叹气:“哎,明摆着是我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快,可怎么就我输了呢?我该怎么办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起手来,要发表他们的高见。欲进故退。我摆手制止他们:“你们真能帮齐威王找到原因,想出对策?”“能!”

“那咱们给齐威王写封信吧!把我们的看法一股脑儿跟他谈谈?行吗?”学生乐了──给齐威王写信。之后我又问学生准备以怎样的身份给齐威王写信,有的说是以朋友的身份,我应允了;有的说是以大臣的身份,我肯定了。

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词语。教后我重温此语,倍感亲切。◆

下载14.《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及教后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14.《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及教后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秋天》教后记

    《秋天》教后记 新乡市第九中学 周婧 我是个性格比较内敛的人,讲授诗歌历来是我的弱项。当看到自己抽到的题目居然是何其芳的现代诗《秋天》时,其震惊是可想而知的。但箭在弦......

    《哪吒闹海》教后记

    人们不敢下海捕鱼(原因) 跳进取下摆掀起 决心治一治(经过) 闪身取扔喷拿打死夜叉 为百姓出气 教后记: 《哪吒闹海》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的一篇神话故事,写的是小哪吒不畏强暴,大闹东......

    体育教后记范文合集

    学校体育教后记 时光如梭,不知不觉已经在小学教学15年了,我觉得做一名小学教师真的不简单,特别是做一名小学体育教师更不容易,我们所要面对的事情太多、太复杂了,但在工作过程中......

    雷雨教后记

    《雷雨》教后记 张守兰 曹禺先生的代表作《雷雨》历经了大半个世纪,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至今仍以其无与伦比的真实性、进步性和艺术感染力而保持着旺盛的生命......

    《落花生》教后记

    《落花生》教后反思 今天上《落花生》第一课时,本打算让学生先通读课文,理解不明白的句段,完成课后第二题,可课堂上学生要说的话不是我事先备课的内容,但我改变了我的授课过程。......

    教案 教后记(汇编)

    认识人民币 胡小琴 教学要求: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3、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4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及教后记

    《4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P55。 教学目标: 1、在学习了2、3的乘法口诀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4的乘法口诀,通......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写教学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