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雷雨教后记
《雷雨》教后记
张守兰
曹禺先生的代表作《雷雨》历经了大半个世纪,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至今仍以其无与伦比的真实性、进步性和艺术感染力而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面对世纪之交的青年学生,要让他们去体验积淀了几千年的封建伦理给主人公造成的悲哀和苦难,的确太难,太沉重了。一方面需要学生去了解一段特定的历史,即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历史,另一方面,作为一台撼人心魄的话剧,我们更应当让学生品味、鉴赏、更深刻的认识作品的思想意义,从艺术的角度汲取这朵长开不败的话剧奇葩的精华。
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既是鲜明的又是“模糊”的,富有张力,往往能激发读者的丰富想象。以《雷雨》中的人物形象为例,无论你站在什么立场上,从什么角度去分析,结果都不免片面。我采用的办法是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自己去品味,自己去想象,自己去评论,我只在关键的地方点拨一下。对人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是中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之一,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
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段话:“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刻。”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的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基于这一点,我在备课时,注意设计帮助学生打开情感之门、疏通情感之路的途径。就是学生课本剧片段表演,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置身于作品所设置的时代背景之中,情感投入的去体味,去理解,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沉浸于剧中人物的情感之中,给剧中每位角色以深切关注。
《雷雨》的悲剧性结局,正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在起决定性的作用。从今天的高度重新审视周朴园、鲁侍萍的爱情悲剧,可以明确的说,剧作家要从封建婚姻制度的野蛮性这一角度,通过一个封建的大家庭的必然崩溃来展示他们所处时代民族的悲哀,揭示这个时代必然灭亡的趋势。学生对这一主题的深刻认识,是在品读作品,怀着对主人公爱情悲剧的理解、同情的感情,对当时社会的憎恨过程中,逐步得到的。
在教学设计中,我没有向以往教学那样以周朴园一方来探究,而是以鲁侍萍出现以后周朴园的情绪变化为突破口,在分析周朴园情绪变化的同时,着重理清鲁侍萍情感变化和性格发展的线索,在充分了解了两位角色的情感世界后,再来认识形成这种不合人情却又合乎那个时代伦理的历史必然。对于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学生的辩论,在剖析他伪善本质的同时,对他灵魂深处怀念侍萍那份情感予以特别的关注,从而准确的把握人物的复杂性格。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交流感情的媒介、启迪智慧的前提、陶冶情操的温床。
据此,我在课堂上力求一种不失于原作的悲壮但又不乏现代人鉴赏的轻松与和谐,使学生既能走进《雷雨》,又能走出《雷雨》,既能以当事人的心境理解人物,又能以当代人的审美眼光审视作品,做到学过一幕话剧,走过一段历史,感悟一次人生。
第二篇:《秋天》教后记
《秋天》教后记
新乡市第九中学
周婧
我是个性格比较内敛的人,讲授诗歌历来是我的弱项。当看到自己抽到的题目居然是何其芳的现代诗《秋天》时,其震惊是可想而知的。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那就接受挑战吧。9月23日那一刻,仍历历在目。它带给我一种全新的体验。
1、侧重于教给学生根据语境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欣赏诗歌的方法。
初一学生因为初步学习现代诗,对现代诗的特点及学习方法还不够明确。因此我把在朗读中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中把握感情作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为,文学作品的欣赏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老师的情感体验不能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老师需要教的是品味的方法,而不是品味的结果。欣赏诗歌应从朗读入手,感受作品的语言美。至于诗歌的意境美应随着学生阅读体验的增多而逐渐加强,不是初一学生能达到的目标。
词语的解释有多种方法,根据语境推测含义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本文中的“枯涸”“归泊”就需放在语境中才能准确理解。于是我就采取了把词放到句子中解释的方法,既引导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又使学生学会了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方法。
2、配合文本,用图片唤起学生对秋天美的感受。
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认识和感知事物,往往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直观到抽象的。而多媒体手段正是顺应了这一要求,它能把声、色、图、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容量大,形象生动。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欲望,培养学习情感,形成学习动机。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插进美丽的图片、美妙的音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引课时结合图片请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的秋天,朗读时结合画面朗诵课文,结束时结合画面与音乐请学生写感受,都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有关牧女思恋的定位。何其芳是位性格内向的人,他的生活圈子非常狭小,加上封建家庭的压制、初恋的挫败,使何其芳早期的诗歌主题以抒发内心的苦闷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为主。《秋天》写于作者20岁上大学期间。作者撷取了秋天特有的几个场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远、亮丽的乡村秋景图。诗中写到了牧羊女眼中的秋天及见此景象的心理活动。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得清静了,牧羊女也得以在这清静中倾听自己的心声。夏天过去了,但夏天留给她的印象只有牧童的笛声,此时她眼中梦寐的应是对这种情谊的留恋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也许不那么明确,也许不那么强烈,但少女的情怀却真切地颤动了。这种感情也恰恰是何其芳早期诗歌中的主旋律。只不过,这首写的更为含蓄,更为微妙。综合这些,我认为此时此刻的牧女心中梦寐的应是一种朦胧的思恋之情。
以上是我讲课时的几点感受,不知当否?请批评指正。
第三篇:《哪吒闹海》教后记
人们不敢下海捕鱼(原因)
跳进取下摆掀起
决心治一治(经过)
闪身取扔喷拿打死夜叉
为百姓出气
教后记:
《哪吒闹海》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的一篇神话故事,写的是小哪吒不畏强暴,大闹东海,制服龙王,使人们又过上太平日子的事。课文我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设疑促读。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知识现状,我在设计导入时,先让学生畅谈自己知道的关于哪吒的知识。这一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交流中初步认识哪吒。接着,我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根据刚才交流中获得的知识来判断插图中谁是哪吒?你又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他们纷纷举手抢着要答。我一看就知道,图上左边那个小孩模样,身上有两件法宝的是哪吒,你看,他目光坚定,眼睛炯炯有神;而旁边那个站在海里,手拿斧头,长相丑陋,气势汹汹,咬牙切齿的肯定是书上写的夜叉。几乎全班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那么,谁又能说得再具体点?把哪吒和夜叉交战时的情景像讲故事一样说出来。面对我的发问,学生一时语塞,不知从何说起。看着他们期待的目光,我深知此时他们是多么希望老师能给他们以启发和引导。于是,我告诉他们答案就在课文中。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引入课文,读书的兴趣被激发起来。我相信学生们将会以最佳的学习状态去朗读课文。
二、以读感悟。
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我紧紧抓住一个闹字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先让学生自由轻声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哪吒为什么要闹海?通过朗读,学生体会到东海龙王父子的可恶,也体会到哪吒为民着想,敢于与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在此基础上,我指名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并适时在投影片上标示出重点词;称霸一方、作恶多端、兴风作浪、治一治、出一口气,要求学生边读边感悟,引导学生可以用语气,也可以用手势来加强朗读表现力,但一定要让听的人感受到龙王父子的恶和小哪吒的勇。通过朗读,学生不难感悟出闹的原因,最后让学生归纳说说哪吒闹海的原因,则是水到渠成。[
通过朗读,学生已经了解到了闹的原因,于是,我又设置悬念;小哪吒又是怎样闹的呢?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至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老师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放手让学生充分自读,圈画出关键词语,弄清各自然段主要写什么?。接着,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小哪吒闹了几次?每次又是怎样闹的?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由学生自己评说。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描写哪吒机敏、果断的一系列词语要读出气势来。这样安排,不但训练了学生口语交际,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感悟。
第四篇:体育教后记
学校体育教后记
时光如梭,不知不觉已经在小学教学15年了,我觉得做一名小学教师真的不简单,特别是做一名小学体育教师更不容易,我们所要面对的事情太多、太复杂了,但在工作过程中我也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借此机会我就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整合课程资源,让知识鲜活起来。
教师要活用教材资源、利用生活资源、捕捉课堂资源。课堂互动经常会生成各种各样的资源。教学时特别关注并捕捉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加以利用。如学生在练习时,有的整套动作做得好,有的某一环节做得很棒,有的提出的问题特别有思考价值,有的出现错误带有普遍性等,及时捕捉并加以利用。
二、游戏比赛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分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动武”;也有失利组的学生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比场心理而退出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这时,我就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特别是有偏游倾向的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
三、小组活动可培养学生乐于合群的性格
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期,我们应当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乐于交往,兴趣广泛,与人和谐相处和积极进取。如在体育分组活动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不愿参加小组活动,指导小组活动方法,并在巡视中不时地过问该小组每个成员的活动情况,及时表扬小组成员取得的成绩,使不合群的学生增添信心,融入群体。此外,还可创设两人合作的游戏比赛,让这类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与同伴打成一片。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性格。
四、“运动处方”的教学方式可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教学中为了锻炼同学们自我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为了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教学,满足所有同学的兴趣和需要,有时我把教学内容科学地、严谨地设计成多种运动处方让同学们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运动处方,然后根据选择情况自由结合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小组长,小组长带领同学们完成教学内容。各小组在完成运动处方的内容时,根据自己情况选择自己的组织方法和学习方法。这样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聪明才智,发挥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了,课堂教学一片生机盎然。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一项重要指标。因为一项创新活动的完成,必须具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及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等。比如教材的安排要体现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以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精神等方面的提升,获得成功和愉快的体验,使他们能热爱体育,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还可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完善人格,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并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同时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
------------------------体育教学过程是由组织教学、教学内容、身体练习等各种成分组成,各成分之间的结合并无固定形式。体育课的结构形式应根据课的不同任务、不同教材、不同环境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人体的活动变化规律,合理地安排,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因此,我们不能把教学过程只限于一种手段的固定。个人认为:不论我们采用哪种课堂结构,总要考虑三个要素:(1)、每个学生每堂课都要能学习到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2)、一节课合理的教学密度应达到85%以上。
(3)、有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合理的课堂结构应该是从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生理特点出发、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出发、从满足学生的活动愿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出发,多层次的教学组织结构,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多向性、多变化的去安排,以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
小学体育教学反思二
课堂不仅是建构知识的平台,也是人际交往的场所。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有强烈的欲望,有积极的情绪,有充沛的精力与体力;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迸发思想火花,产生奇思妙想。建立平等、友爱师生关系,营造融洽、和谐的运动环境,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达成学习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开阔心胸去理解学生,然后再敞开胸怀去关爱学生,这是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首备条件。你给孩子一份理解和关爱,他就会对你产生依赖和信任!作为体育教师就应该敞开胸怀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召他们,他们会逐步接纳你,更加尊重你。这样的例子发生了几次,我总是把握时机,与孩子们走近,与他们成为朋友。
小学体育教学反思三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情况之下,作为体育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从以往那种单纯追求运动成绩的框框里跳出来,树立健康体育观的意识,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来带领和引导同学们参加体育锻炼。使同学们身体素质和体质两方面都得到相应的提高,让他们的人人身体都“棒”起来,少生病或不生病。这也是我们上体育课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长期以来,学校体育的目的是要增强学生体质使身体变得更健康,而每周有限的体育课,往往是不能满足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的。健康则是一个长期持之以恒的过程,也就是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想通过短时间取得好的效果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人体机能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在体育教学中应把着眼于怎样通过一些教学方法来激发与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逐步地培养他们爱好和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他们在运动中,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品尝到成功的滋味;找到真正的自我。慢慢的让体育运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伴随他们的一生。
体育课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要认真上好这堂课,他们都喜欢户外有组织的“玩” 但课堂上总有几个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违反纪律,这主要是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地集中,所以 上课时很容易被一些外界事情干扰,并吸引其注意力的分散。同时他们的自控能力还处于一种较低的状态,不可能在40分钟内强制自己集中精力认真上好课。所以教师就更应该利用游戏结合主教材进行教学。如: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过去就是利用沙池,学生排队练习,练习密度和成绩都很低。由于贯穿了 游戏教学,使学生的成绩和练习密度都有较大的提高。如让学生模仿小兔子的形态和动作在平地也可以进行 练习,在练习中带一些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两手放在头的两侧做兔的耳朵,然后双脚向前跳,跳之前问学生:“小兔子的耳朵是怎样动的呢?”然后先让学生模仿小兔子的耳朵动一会儿,接着教师又说:“看谁跳 的动作最好、距离最远,谁最象小兔子。”这样,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增强他们的好胜心理,最后再 进行练习,使学生能主动进行练习,不觉得累和讨厌。但有些教材,并不能全部都运用竞赛性的游戏。如:耐久跑教材(50*8往返跑)就可以运用“追打球”、“螺旋形跑”、“S形跑”等游戏进行耐久跑 的练习。既激发学生能积极进行锻炼,又能达到耐久跑的要求,使学生不觉得累和讨厌。以上的游戏完毕进 行便步走,走成圆圈,再进行一个“找伙伴”的游戏,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结束部分的整理运 动,用一个唱游来代替,既可以达到放松的目的,又能使学生最终都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因此,在体育 课中能有效地贯穿游戏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排除学生的“逆反心 理”,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作为基层的体育教师的总有一种迷茫的感觉,总觉得体育课程改革纯理论的东西过多,具体实际指导的、可操作性的东西太少。我们是不是真要天天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不进行体育训练与竞赛?理论与实践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象我们学校几乎每个班都有60多人,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一样,兴趣不相同,更何况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假如都依照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在学生的心里可能会认为这是一堂活动课,在其他老师的眼里认为这是一堂“放羊课”。其实“放羊课”是特别难上的课。所谓“放羊”,要有足够的“草”让“羊”吃,要有安全的场地让“羊”吃饱。象这类课我不敢上,一来让人看了似乎有些不务正业,让学生在操场疯玩,自己到处转悠,巡视。二来学校的环境有些不允许,一堂体育课,操场上有三四班算少了,经常六七个班在场地上。这儿跑去撞到人,那儿投球砸到人了,更别说其它项目。高喊了几年的素质教育,快乐体育,还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打转,四列横队集合、慢跑、讲解示范等等。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只有全盘接纳,待到仔细回味真是酸甜苦辣尽有。不管怎样,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才是最好的。在课堂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有无切实掌握动作技术,并将所学的技术纳入自己原有的技术中融会贯通。同时还要关注在目标的达成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的投入,是否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在致力于面向全体的同时,是否能让素质好的“吃得饱”,让慢生“吃得了”。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各得其所。本节课以“变向”为主线,让学生在相互“追逐”的游戏中获得身体变向的脚步动作。让学生自定目标,在目标的统领下合作学习,分别达成自己的目标,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样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第五篇:《落花生》教后记
《落花生》教后反思
今天上《落花生》第一课时,本打算让学生先通读课文,理解不明白的句段,完成课后第二题,可课堂上学生要说的话不是我事先备课的内容,但我改变了我的授课过程。事情是这样的:在第二遍读完课文以后,我问:大家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老师,我不懂花生好吃,而桃子、石榴、苹果也好吃,可作者为什么要拿他们进行比较? 生:老师,我想回答这个问题。这篇课文写的是那些水果好看,但花生不好看、却很好吃。师: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知道的? 生:从父亲说的那段话中知道的。师:那我们一起看这段话。
自由朗读。
师:你想说些什么? 生:老师,我认为这里写了落花生的一大缺点,这里有一句话说:‘必须挖出来才知道。’那么如果把花生挖出来才知道它不成熟,只能把它扔掉,那不太浪费了吗?而桃子、石榴、苹果那些成不成熟大家都看得很明白,那些不成熟的,我们会等它长成熟了再去摘,这样就不会丢掉它们了。
师:说得好,你真是个有主见的同学,敢于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么你认为作者写这一段,他是想告诉大家什么?
生:他想告诉大家花生的品格很高尚。
师:能再具体一点儿吗?
生:是想告诉大家花生是外表不好看,却很实用的东西。
师:作者只想议论花生的好处才写了这篇文章吗?那写此文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什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从下文“做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知道的。师:父亲的意思也就是说,做人要做像花生一样的人,是吗?
生:老师,我有话要说。我认为做人也不一定非要做像花生一样的人。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也没什么不好的啊。师:你能具体说说吗?
师:好,认为做人应该像花生一样的同学请举手,认为做人应该做像这些水果一样的同学请举手。好,马上换位。现在我们来开小辩论会。……
下课后,一个同学到我跟前,说:“老师,等下节课再接着讨论吧。”“为什么?”“我还有话要对他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