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教学设计
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第1课时 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知道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3.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依法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教学重点】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教学难点】
理解宪法关于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具体规定。【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生成问题
在我国存在很多国家机关,如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为什么我国很多国家机关的名称里有“人民”二字?
师:这说明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本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体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1.我国是__人民民主专政__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__人民__,这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2.我国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__工人阶级__领导的、以__工农联盟__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宪法规定,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__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__。
4.广大人民通过__人民代表大会__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5.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归根结底就是要保证__人民当家作主__的权利。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活动一 我国国家性质和经济制度的基础
材料一 我国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材料二 宪法规定,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探究:以上两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1)我国宪法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2)我国宪法规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这一制度保证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国家的主人。
活动二 宪法规定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探究并分析下列图片,思考问题:
1、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预算执行情况报告
2、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表决方案
3、村民参加村务公开会
4、年满18周岁的学生投票选举人民代表大会
上图中,公民通过哪些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分组讨论。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作点评。
小结: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广大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贯彻于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
活动三 宪法规定公民基本权利
材料一 在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涵盖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致可以分为: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监督权、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等。2·1·c·n·j·y 材料二 我国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小结: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
活动四 参与政治生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中,中学生扮演政协委员,通过实地调研撰写了大量提案。其中《关于进一步开展中小学节俭教育的提案》《关于完善学生社会实践体制的提案》和《关于加强公共场所母婴室建设的提案》被评为“最佳提案”。在全国政协委员的指导下,学生们继续修改和完善这些提案,最终形成能够提交政协会议的正式提案。2016年3月1日,他们将提案交到三位全国政协委员的手中,由这些政协委员提交给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
中学生通过撰写提案参与到国家事务中,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小结: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归根结底就是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我们要依法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担当起国家主人应尽的责任。
归纳总结 提升能力 达标测评 巩固新知
1.在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是(B)A.国务院
B.人民代表大会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各级人民政府
2.我国宪法第一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________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B)A.毛泽东 B.工人阶级 C.习近平D.中国共产党
3.宪法保护的人权内容很广泛,包括(D)①平等权
②人身权利 ③政治权利 ④财产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A)A.人民 B.公民
C.工人阶级 D.中国共产党
5.在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涵盖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这说明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B)A.真实性 B.广泛性 C.一致性 D.单一性
6.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归根结底就是要保证人民________的权利(C)A.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B.管理社会事务 C.当家作主 D.参与政治生活
7.某中学九年级学生开展“模拟人大”活动,学生人大代表听取了学校年度工作报告和未来一年的工作规划。向学校提交了关于抵制网络不文明用语、校园欺凌与暴力等议案,并对议案进行充分讨论和表决。中学生“模拟人大”活动(D)A.履行了人大代表的职责 B.行使了监督政府的权利 C.实现了学生对学校事务的决定权 D.担当起学校主人应尽的责任
第二篇:1.1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第一课 维护宪法权威 第1课时 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其实就是规定我国的国家性质。
2.知道宪法内容,对宪法规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及公民基本权利内容有初步了解,这些内容保障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3.知道我国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国家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能力目标
1.知道很多国家机关名称里有“人民”二字的原因。2.对宪法基本内容的认识和了解。
3.学会通过不同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等,提高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能力。
4.提高对人权内涵的认识,自觉维护个人的人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宪法基本内容的认识,热爱宪法。2.认识人权、珍惜和热爱自己的人权。
3.对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具体做法产生敬意。重点难点
重点
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2.对宪法基本内容的认识。3.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难点
1.对宪法基本原则与国家性质的理解和认识。2.对人权内涵的认识和理解。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精心准备宪法内容、国徽幻灯片及教材上教学展示所用幻灯片。2.认真备课,熟知本课时两大板块内容之间内在联系。学生准备:1.预习新课中探究问题。
2.提出新问题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环节与同学共同探讨。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故事导入,场景激趣
故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由来及含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接受了中央政府命令,分别成立了国徽设计小组,执行新中国国徽的设计工作。
经多次咨询研究,最后确定了国徽的图案,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其意是用天安门图案作民族精神的象征;用齿轮、麦稻穗象征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用国旗上的五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大团结。国徽图案交由清华大学小组的教授高庄最后完成设计加工与塑造国徽模型。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在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在祖国的海关,在人民的法庭上,每当我们看到庄严美丽的国徽,心里便会荡起一种崇高的爱国之情。
国徽呈圆形,圆形的中间上方是璀璨夺目的五颗金星,下方是雄伟端庄的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城楼的正下方是一个金色的齿轮,齿轮两边的稻穗对称地向上环抱,至居中的顶部相合,齿轮的中心又系着两幅红绶,呈弧形伸向两边,而后向下垂挂,使圆形的国徽有了坚定、稳定之感。国徽的基本色彩是红、黄两色,热烈、美丽、崇高、庄严。
天安门图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具有民族特色的雄伟端庄的天安门城楼的正面图景,横贯国徽的中下方,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威武不屈的英姿。
齿轮、稻穗象征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金色的齿轮,仿佛带动整个国家飞转向前,硕大的麦稻穗,也同样象征着人民的幸福,祖国的繁荣。
国徽上的五颗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大团结,正上方的一颗大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党是灯塔,是太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四颗小星在一面呈半圆形环抱,象征亿万人民,心心向着共产党,坚强团结,众志成城。
故事二:中国国徽图案的绘制方法
1.两把麦稻穗组成正圆形的环。齿轮安在下方麦稻杆的交叉点上。齿轮的中心交结着红绶。红绶向左右绾住麦稻而下垂,把齿轮分成上下两部。
2.从图案正中垂直画一直线,其左右两部分,完全对称。
3.图案各部分之地位、尺寸,可根据方格墨线图之比例,放大或缩小。4.如制作浮雕,其各部位之高低,可根据断面图之比例放大或缩小。5.国徽之涂色为金、红二色:麦稻、五星、天安门、齿轮为金色,圆环内之底子及垂绶为红色;红为正红(同于国旗),金为大赤金(淡色而有光泽之金)。
故事三:国徽及国徽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及其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零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以后历次宪法均予以确认。
为了维护国徽的尊严,正确使用国徽,1991年3月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当天国家主席杨尚昆签发主席令予以公布,并自1991年10月1日起施行。
故事四:宪法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一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第三节 国务院
第四节 中央军事委员会
第五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第六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第七节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第四章 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教师可根据需要,选取其中一两个故事讲述给学生听或制成幻灯片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徽和相关法律规定,由此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问题导读,新知研讨(一)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3页“运用你的经验”,请学生着重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为什么这些国家机关和场所要悬挂国徽?
(2)为什么我国很多国家机关的名称里有“人民”二字?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老师可视情况组织同学展开讨论。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
教师总结:(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2)我国很多国家机关的名称里有“人民”二字,表示我国的国家性质也就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2.宪法的基本原则的表现
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第3~5页内容,在预习新课的过程中了解我国宪法是如何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
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建议教师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请学生回答“我国宪法是如何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这一问题。第二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播放提前准备的幻灯片,具体顺序如下:
第一张显示“宪法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二张显示“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一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一制度保证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国家的主人。
第一章 总纲
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七条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第八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
第三张显示“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广大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第一章 总纲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第四张显示“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第一章 总纲
第三十三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第三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第三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教师补充:“宪法还规定国家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它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
教师总结: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归根结底就是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对中学生的要求:
教师可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探究与分享”,思考提出的问题:中学生通过撰写提案参与到国家事务中,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在学生思考回答基础上作小结。教师总结:我们要依法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担当起国家主人应尽的责任。
【故事拓展】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1.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教师出示幻灯片或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四幅插图,思考问题:(1)以上图片分别说明公民享有什么权利?这些权利是如何实现的?(2)请列举自己感受到的国家改善公民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实例。
教师总结:(1)分别是受教育权、生命健康权、文化权、劳动就业权。(2)示例:高中、大学贫困家庭学生助学金制度等。
2.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
教师出示提前制作的幻灯片:内容为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过渡语】既然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那么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国家机关应怎样尊重和保障人权呢?为此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权的主体和范围。
3.人权的主体和范围
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中间一段文字,然后请学生回答人权的主体和范围分别是什么?
教师总结:(1)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2)宪法保护的人权的内容也很广泛,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4.国家机关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做法
(1)总体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2)具体要求:
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
【方法小结】对这一块内容的教学,老师先安排学生自学为主,而后对个别机关的做法进行拓展延伸。如教材第8页两个“探究与分享”材料及问题的解答,可加深学生对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的做法的理解和认识。
【知识拓展一】教材第9页最上面的“阅读感悟”,中国人权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知识拓展二】教材第9页最下面的“拓展空间”中介绍的扶贫方式的变化,教师也可以在网上搜集相关图片制成幻灯片播放。
【思维提升】中国正在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国家为什么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你认为国家应该如何帮助贫困人群?
教师在学生思考、举手发言后作出小结:(1)扶贫工程是尊重和保障贫困地区人口人权的有力措施。(2)优先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特别是尽快建立农村的最低保障制度和完善城市的低保制度。在解决相对贫困的问题时,要把重点放在建立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减少机会不公平的现象。在就业、基础教育、基本卫生、市场准入以及公平执法等方面下功夫,投资金。最后,政府的政策还要更偏重于解决未来的收入不公现象,如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工进城、加快城镇化发展等。同时,政府要促进教育公平,使大学生不能因家庭贫困而不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最后,政府要通过税收、财政、货币、土地等各方面措施,防止出现房地产泡沫,防止通过财产的快速增值使未来收入分配的差距扩大。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重点把握宪法的基本原则及其体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做法这两个大的知识。希望大家树立宪法意识和观念,更好地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权。
板书设计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宪法的基本原则的表现民
对中学生的要求公权利的保障书
生存和发展
国家尊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重和保人权的主体和范围障人权
总体要求国家机关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做法具体要求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人的自由、平等地
教学反思:
第三篇:5.3《宪法保障公民权利》教学设计
广东教育出版社
5.3《宪法保障公民权利》教学设计
一、目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知道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理解宪法何以成为根本大法。
理解宪法与公民、宪法与国家机构的关系,了解宪法在保障公民的权利中的作用及这种作用发挥的途径。
理解公民认真学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的必要性,懂得积极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利,维护宪法权威。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宪法的严肃性与权威性,感受宪法对公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性,增强法律观念,提高宪法意识,激发对法律知识的兴趣,养成崇尚法律的思维习惯,形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
根据法制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塑造个人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权观念,在宪法最高准则的指引下逐步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自觉关心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积极地、准确地行使对国家的监督权。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宪法保障公民权利,公民要树立宪法意识; 教学难点:公民的权利如何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9 问题交流 “谁的法律地位高”。
设问: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哪部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小组交流。
(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毛泽东 广东教育出版社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因为:(1)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宪法的制定、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2.宪法(母法)与普通法律(子法,如: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商标法、专利法、刑法,等等)之间的区别:
(1)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
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权、国家标志等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普通法律只规定国家生活中某一个方面的问题。(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普通法律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3)宪法的制定、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辨别:刑法+民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宪法,此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3.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内容:序言和总纲,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 首都。
(三)宪法对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0 “宪法在日常生活中”,讨论: 我国宪法是怎样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 宪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结合P22李克强的讲话,分析国家权力来自人民,并必须以维护和保障公民权利为己任。
1.宪法的基本内容:
①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规范国家权利的正确行使。②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人权。
③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不但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还规定国家机关保护公民权利的任务,使公民权利得到切实的保障。
2.宪法规范和限制公共权力。广东教育出版社
国家权利来自于人民,是公民通过权利的享受赋予的。一方面,凡不是由公民政治权利授予的权利都不是合法权利;另一方面,国家机关必须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利保障与维护公民的权利。
3.国家机关按宪法的要求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宪法将保护公民权利的责任赋予国家机构,国家机构在保护公民基本权利中负有相应的责任。如,政府创造条件或提供机会来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劳动权、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等。
4.以宪法为核心的公民权利保障体系。
①立法保障:立法机关制定和完善各种法律法规,使公民在保护自身权益中有法可依。②司法保障:完善律师制度、法官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
案例:某县原县委书记在一次政法会议上作报告时说:“你们说,是官大还是法大?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们,是官大!因为法是人制定的嘛!没有人哪里会有法?没有人,法哪里会大?大在哪里?所以说是官大!坐在这里的,我问你,你法院院长没有我提你的名,你能当吗?你检察长没有我提你的名,你能当吗?我看你们都当不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学习了宪法知识,你一定拥有批驳这位书记“狂言”的依据,请写出来。(2)对这位原县委书记,你准备怎样劝告他?
(四)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同时也是一切团体、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作为公民,我们要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1.认真学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2.积极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利。
3.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关心国家管理事务。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5,“阅读与感悟”《一部违宪法规的废止》。思考问题:
文章特别介绍了建议人的两个身份——公民与法学博士,说明了什么?一条建议,为什么能使最高行政机关改变行政法规?
课本P23实践活动——实践与评价指南: “分析与模拟”——公民哪些基本权利被侵 广东教育出版社
犯了
认真阅读课本P23-24,思考问题:
1.根据宪法的有关规定,说明以上行为侵犯了公民的哪些基本权利。2.“我给故事续一续”:
假如你是小张、小李或手表厂工人们的朋友,他们向你诉苦,但因为不懂得宪法知识不知道该怎么办,作为朋友,你给他们出个主意,并将这个故事成功地续下去。
(五)知识要点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宪法的制定、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二、宪法对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 1.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2.宪法规范和限制公共权力;
3.国家和政府按宪法的要求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4.以宪法为核心的公民权利保障体系。
三、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1.认真学习宪法,自觉维护宪法权威; 2.积极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利。
第四篇:部编本八年级下册《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教学设计
1.1 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其实就是规定我国的国家性质;知道宪法内容,对宪法规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及公民基本权利内容有初步了解,这些内容保障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知道我国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国家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
2.知道很多国家机关名称里有“人民”二字的原因;对宪法基本内容的认识和了解。学会通过不同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等,提高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能力;提高对人权内涵的认识,自觉维护个人的人权。
3.增强对宪法基本内容的认识,热爱宪法;认识人权、珍惜和热爱自己的人权;对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具体做法产生敬意。
教学重点
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2.对宪法基本内容的认识。3.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教学难点
1.对宪法基本原则与国家性质的理解和认识。2.对人权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精心准备宪法内容、国徽幻灯片及教材上教学展示所用幻灯片。2.认真备课,熟知本课时两大板块内容之间内在联系。学生准备:1.预习新课中探究问题。
2.提出新问题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环节与同学共同探讨。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场景激趣
故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由来及含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接受了中央政府命令,分别成立了国徽设计小组,执行新中国国徽的设计工作。
经多次咨询研究,最后确定了国徽的图案,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其意是用天安门图案作民族精神的象征;用齿轮、麦稻穗象征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用国旗上的五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大团结。国徽图案交由清华大学小组的教授高庄最后完成设计加工与塑造国徽模型。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在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在祖国的海关,在人民的法庭上,每当我们看到庄严美丽的国徽,心里便会荡起一种崇高的爱国之情。
国徽呈圆形,圆形的中间上方是璀璨夺目的五颗金星,下方是雄伟端庄的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城楼的正下方是一个金色的齿轮,齿轮两边的稻穗对称地向上环抱,至居中的顶部相合,齿轮的中心又系着两幅红绶,呈弧形伸向两边,而后向下垂挂,使圆形的国徽有了坚定、稳定之感。国徽的基本色彩是红、黄两色,热烈、美丽、崇高、庄严。
天安门图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具有民族特色的雄伟端庄的天安门城楼的正面图景,横贯国徽的中下方,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威武不屈的英姿。
齿轮、稻穗象征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金色的齿轮,仿佛带动整个国家飞转向前,硕大的麦稻穗,也同样象征着人民的幸福,祖国的繁荣。
国徽上的五颗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大团结,正上方的一颗大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党是灯塔,是太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四颗小星在一面呈半圆形环抱,象征亿万人民,心心向着共产党,坚强团结,众志成城。
故事二:中国国徽图案的绘制方法
1.两把麦稻穗组成正圆形的环。齿轮安在下方麦稻杆的交叉点上。齿轮的中心交结着红绶。红绶向左右绾住麦稻而下垂,把齿轮分成上下两部。
2.从图案正中垂直画一直线,其左右两部分,完全对称。
3.图案各部分之地位、尺寸,可根据方格墨线图之比例,放大或缩小。4.如制作浮雕,其各部位之高低,可根据断面图之比例放大或缩小。
5.国徽之涂色为金、红二色:麦稻、五星、天安门、齿轮为金色,圆环内之底子及垂绶为红色;红为正红(同于国旗),金为大赤金(淡色而有光泽之金)。
故事三:国徽及国徽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及其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零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以后历次宪法均予以确认。
为了维护国徽的尊严,正确使用国徽,1991年3月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当天国家主席杨尚昆签发主席令予以公布,并自1991年10月1日起施行。
故事四:宪法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一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第三节 国务院
第四节 中央军事委员会
第五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第六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第七节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第四章 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教师可根据需要,选取其中一两个故事讲述给学生听或制成幻灯片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徽和相关法律规定,由此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问题导读,新知研讨(一)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3页“运用你的经验”,请学生着重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为什么这些国家机关和场所要悬挂国徽?
(2)为什么我国很多国家机关的名称里有“人民”二字?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老师可视情况组织同学展开讨论。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
教师总结:(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2)我国很多国家机关的名称里有“人民”二字,表示我国的国家性质也就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2.宪法的基本原则的表现
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第3~5页内容,在预习新课的过程中了解我国宪法是如何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
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建议教师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请学生回答“我国宪法是如何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这一问题。第二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播放提前准备的幻灯片,具体顺序如下: 第一张显示“宪法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二张显示“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一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一制度保证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国家的主人。
第一章 总纲
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七条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第八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
第三张显示“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广大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第一章 总纲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第四张显示“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第一章 总纲
第三十三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第三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三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教师补充:“宪法还规定国家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它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
教师总结: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归根结底就是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3.对中学生的要求:
教师可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探究与分享”,思考提出的问题:中学生通过撰写提案参与到国家事务中,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在学生思考回答基础上作小结。
教师总结:我们要依法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担当起国家主人应尽的责任。【故事拓展】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1.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教师出示幻灯片或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四幅插图,思考问题:(1)以上图片分别说明公民享有什么权利?这些权利是如何实现的?(2)请列举自己感受到的国家改善公民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实例。
教师总结:(1)分别是受教育权、生命健康权、文化权、劳动就业权。(2)示例:高中、大学贫困家庭学生助学金制度等。
2.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
教师出示提前制作的幻灯片:内容为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过渡语】既然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那么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国家机关应怎样尊重和保障人权呢?为此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权的主体和范围。
3.人权的主体和范围
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中间一段文字,然后请学生回答人权的主体和范围分别是什么?
教师总结:(1)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2)宪法保护的人权的内容也很广泛,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4.国家机关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做法
(1)总体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2)具体要求:
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
【方法小结】对这一块内容的教学,老师先安排学生自学为主,而后对个别机关的做法进行拓展延伸。如教材第8页两个“探究与分享”材料及问题的解答,可加深学生对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的做法的理解和认识。
【知识拓展一】教材第9页最上面的“阅读感悟”,中国人权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知识拓展二】教材第9页最下面的“拓展空间”中介绍的扶贫方式的变化,教师也可以在网上搜集相关图片制成幻灯片播放。
【思维提升】中国正在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国家为什么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你认为国家应该如何帮助贫困人群? 教师在学生思考、举手发言后作出小结:(1)扶贫工程是尊重和保障贫困地区人口人权的有力措施。(2)优先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特别是尽快建立农村的最低保障制度和完善城市的低保制度。在解决相对贫困的问题时,要把重点放在建立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减少机会不公平的现象。在就业、基础教育、基本卫生、市场准入以及公平执法等方面下功夫,投资金。最后,政府的政策还要更偏重于解决未来的收入不公现象,如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工进城、加快城镇化发展等。同时,政府要促进教育公平,使大学生不能因家庭贫困而不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最后,政府要通过税收、财政、货币、土地等各方面措施,防止出现房地产泡沫,防止通过财产的快速增值使未来收入分配的差距扩大。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重点把握宪法的基本原则及其体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做法这两个大的知识。希望大家树立宪法意识和观念,更好地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权。
第五篇:5.3宪法保障公民权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5.3 宪法保障公民权利(第一课时)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2)理解宪法何以能成为根本大法
(3)运用比较的学习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宪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感受宪法对公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性,增强法律观念,提高宪法意识,激发对法律知识的兴趣,培养崇尚法律的思维习惯,形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法律知识了解有限,宪法知识理论性较强,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若只由老师讲授,就会显得枯燥与沉闷。因此,本节课设置了活动情境,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三、教学重点: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四、教学难点: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五、教学过程:
1、课前小测:
2、导入:“情境研讨”—兄弟争论,我来平息
(学生角色扮演)宪法、民法、刑法、立法法等“一家人”就他们的法律地位争论不休。通过探究问题学习法律导航中的第一部分内容,理解宪法在国家法律中的地位和角色。
(展示图片)我国法律体系金字塔 新课讲授: 法律导航: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1、宪法的地位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
2、为什么说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1)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
老师问:哪些问题是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普通法律规定什么内容? 多媒体展示:
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国家根本任务: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权
国家标志:国旗,国徽,国歌,首都 普通法律规定的内容: 刑法:犯罪、刑罚问题
民法:平等主体间人身关系、财产关系 行政法:调整国家行政关系 婚姻法:婚姻、家庭问题
经济合同法:经营者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环境保护法:环境问题、环保问题 法律导航: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如何理解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第一、普通法律法规的制定必须以宪法为基础和依据。
第二、普通法律不能和宪法相违背、相抵触,否则将被视为违宪而被宣布无效。(“宪法是母法,普通法律是子法.”)
(多媒体展示)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一条
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一条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第一条
为了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体育运动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多媒体展示)案例:2003年3月17日,27岁的孙志刚在广州的大街上行走时,因为未办理暂住证被收容。三天之后,孙志刚在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被打死。
5月16日,许志永、俞江、滕彪3位青年法学博士以公民名义“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对国务院制定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有关条款进行违宪审查。
6月18日国务院宣布废止1982年5月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问:以上案例说明了什么?(说明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普通法律不能和宪法相违背、相抵触,否则将被视为违宪而被宣布无效。)
法律导航:
(3)宪法的制定、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多媒体展示)我国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程序:
第六十四条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问:宪法的修改程序的严格说明了什么?(充分说明了宪法的严肃性与权威性)(多媒体展示)建国后,我国制定的几部宪法;
2004年对现行宪法进行了第四次修改的主要内容 法律导航:
(4)我国现行宪法的内容
我国现行宪法由序言和总纲、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四章构成。第小资料:我国现行宪法的实施日即12月4日规定为全国法制宣传教育日。2005年12月4日是我国第五个“全国法制宣传日
小结:宪法是最根本的法律,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
1、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宪法的制定、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六、课堂练习
一、单选题
1、————作为国家的总章程,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的地位。()A、刑法 B、民法通则 C、宪法 D、行政法
2、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
A、公民 B、中国共产党 C、人民 D、领导者
3、马克思说:“宪法是法律的法律。”它表明()A、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B、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C、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D、宪法是个种法律法规的综合
4、我国宪法的修改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以上的多数通过。A、十分之一,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 B、五分之一,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 C、五分之一,到会代表的三分之二 D、三分之一,到会代表的三分之二
二、不定项选择
1、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有()A、国家性质 B、国家根本制度 C、国家的根本任务 D、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制定《反分裂国家法》的依据是宪法,是因为()A、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全部问题 B、宪法是我国所有法律的综合 C、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D、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
3、第四个全国法制宣传日确定的主题是:“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是因为()
A、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B、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C、宪法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 D、公民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宪法的这一规定()A、确认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B、说明法律只赋予人民的权利
C、表明了我国公民都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D、表明了人民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行使权利的基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