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性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性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在小学生自主探索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践,检验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后续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932532633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都安排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然而,一部分数学老师却对此不够重视,或者是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性认识不清。教学任务形同虚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在小学生自主探索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践,检验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后续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上好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数学能力。
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联系和综合是指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数学知识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综合应用。综合实践活动有两层含义:一层指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另一层指把数学和其它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学习完圆柱的体积后,让六年级的学生设计测量一个土豆体积方案,学生就设计出来了很多方案——有的用圆柱的量杯测量;有的用长方体的鱼缸测量;有的用正方体的水槽测量;有的说打成汁后用圆柱的量杯测量……测量体积的方案既有平面图形的知识,也有立体图形的知识,更需要有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良好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设计测量一个土豆体积的方案应用了多种知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小学生应用数学的综合能力。
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让学生主动地重组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例如,在六年级圆锥的体积一课,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演示过程,总结出V=1/3SH,然后运用公式进行练习。根据“做中学”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此课时,采用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先让学生自己提出这节课的问题,猜测圆椎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然后操作学具,学具分为两类: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3倍)的圆锥圆柱装沙子),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发现体积之间的规律,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1/3SH。在应用中出示了一个圆锥体的沙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出其体积,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该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问题都开放性的,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和实践能力。例如,四年一班去公园春游,门票价格为:大人每人20元,学生每人18元,10人团体票150元。有6名教师和43名学生,请你设计几种购票方案,怎样买票最便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先设计好不同的买票方案,通过计算和比较才能得到最佳方案,其中就有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实践能力锻炼。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活动的地点可以是校内,也可以是校外、也不拘形式,既有小组活动、也有全班活动、提倡民主。以学生为本的学习环境,让师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学习,促使学生愉悦参与,畅所欲言,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提高,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数学活动教学的预期目标。
五、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课堂是教育的重要阵地。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很多课题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连。例如,《节约一粒米》让学生算一算全国13亿人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可以节约多少千克大米?一年呢?一年节约的大米够多少人吃一年?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得出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不用教师费尽心机地去说教,学生就已经深有感触。看到这些惊人的数字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们纷纷表示;一定要节约每一粒粮食;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这些与环境保护有关实践课题,既有知识性和实践性,又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依靠其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等特点,将成为国际数学课程的一个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不断地完善和总结经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提高小学生应用数学的综合能力。参考文献
[1]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首都教育出版社2002,12.[2] 数学课程标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3]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教学内容 课 题 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 讨论记录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周期特征。
〔要领指导〕在初步认识周期现象,能够发现排列规律的基础上,例2解决具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周期特征。这里的“进一步”有两层意思:一是主动发现——自己在情境中找到摆放(排列)的规律。二是自觉应用——有选择地使用一个周期里的信息,如一共有多少个物体、有几种不同的物体、它们的排列次序、每种物体的个数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要领指导〕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对用除法来解决周期现象中的排列问题这一策略的优越性有了直观的感知,本节课着重引导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几个问题:1.把什么看作组?2.有多少组?3.余数是几?表示什么?4.每种物体分别有多少个?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投影片,有条件也可以使用配套课件。
知识点 :
梳理分析 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用计算的方法确定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一、观察场景图,解决例2。
说说:兔子是怎样排列的?想想:18只兔子排成这样的几组?
算算:18只兔中有几只灰兔,几只白兔?
二、试一试
问题:如果有20只兔参加跳高,照这样排列,应该有几只白兔和几只黑兔?
一共有几组?余下几只?余下的2只是怎样排列的?
按照1灰2白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三、练一练
第1题:棋子是按照什么规律摆放的?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第2题:瓷砖是按照什么规律贴的?35块瓷砖里有多少正方形瓷砖和多少长方形瓷砖?余下的1块是什么图形的瓷砖。
四、综合练习:练习十第4—7题。
第三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作者:刘光瑞 时间:2012-11-19 16:40:08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教学内容 课 题 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 讨论记录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周期特征。
〔要领指导〕在初步认识周期现象,能够发现排列规律的基础上,例2解决具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周期特征。这里的“进一步”有两层意思:一是主动发现——自己在情境中找到摆放(排列)的规律。二是自觉应用——有选择地使用一个周期里的信息,如一共有多少个物体、有几种不同的物体、它们的排列次序、每种物体的个数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要领指导〕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对用除法来解决周期现象中的排列问题这一策略的优越性有了直观的感知,本节课着重引导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几个问题:1.把什么看作组?2.有多少组?3.余数是几?表示什么?4.每种物体分别有多少个?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投影片,有条件也可以使用配套课件。
知识点 :
梳理分析 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用计算的方法确定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一、观察场景图,解决例2。
说说:兔子是怎样排列的?想想:18只兔子排成这样的几组?
算算:18只兔中有几只灰兔,几只白兔?
二、试一试
问题:如果有20只兔参加跳高,照这样排列,应该有几只白兔和几只黑兔?
一共有几组?余下几只?余下的2只是怎样排列的?
按照1灰2白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三、练一练
第1题:棋子是按照什么规律摆放的?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结果。第2题:瓷砖是按照什么规律贴的?35块瓷砖里有多少正方形瓷砖和多少长方形瓷砖?余下的1块是什么图形的瓷砖。
四、综合练习:练习十第4—7题。
洪泽县洪泽湖实验小学 施广梅
内容提要:“终身学习”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理念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突出数学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课 目标 内容 形式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校可以开展数学课外小组的活动,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开设数学活动课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其作用也是全方位的。总的来说,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个性,促进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具体的来说,数学活动课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可以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面,提高数学能力;可以强化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此外,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还可以为一般的数学课的改革提供经验,扩展思路。
如何搞好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设计呢?笔者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活动目标的制订
数学活动课与一般数学课一样,同样要重视目标的制订,而数学活动课目标的制订,除了要达到全面、明确、系统等基本要求外,我认为数学活动课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完成性与激励性相结合 由于数学活动课主要是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活动有所得,贵在学生的自我领悟。因此,活动预设的目标,有些是绝大部分学生达到的,而有些不可能是绝大部分学生真正达到的活动结果,但教师要激励学生去努力达到它。因此,活动目标必须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既要有一般能“完成”的目标因素,又要有“激励” 的目标因素。
例如,在低年级一堂“拼一拼、数一数”的数学活动课中,我们可以制订出如下的活动目标:
1、结合数图形的个数,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完成性的目标)
2、通过动手操作,形象地看出当两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第二个图形,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并渗透“整体不等于各部分机械叠加的和”的思想;(完成性的目标)
3、通过拼图,培养学生初步的创造精神和审美情趣。(激励性的目标)
(二)统一性与差异性相结合
数学活动课重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因此,活动目标对每个学生来说不是划一的,而有着明显的“弹性”,因此,教师既要适应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制订出统一的活动目标,但又要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不同的收获,获得不同的发展。如果片面追求统一目标的实施,往往会使部分学生丧失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显性与隐性相结合
小学数学活动课既要有显性的效益,又要有隐性的效益,活动目标不能局限于显性的目标上,而更多地应该着眼于给学生创设探索、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愉快身心,激发潜能。单纯追求功利的知识目标往往会压抑学生智慧的火花。造成拔了几个“尖子”,压了一批“苗子”,也很容易把活动课上成一般的数学课。因此,活动课的目标制订必须注重显性与隐性相结合。例如,在“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一堂活动课中可以制订出这样的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比如计算马铃薯的体积)并从中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2、通过“阿基米德称王冠”的故事介绍,使学生受到科学家全身心投入科学发明的精神感染与熏陶。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敢于自主创新的意识。
二、活动内容的选择
一般数学课的教学内容选择比较规范,有相对的稳定性。
而数学活动课内容范围广阔,其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小学数学活动课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有较强求知欲的特点。在具体选择时,除了考虑内容的教育性和科学性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趣味性
数学活动要富于童趣,为学生喜闻乐见。因此,活动课内容的选择应在学生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前提下,尽可能求新、求奇、求趣。
有些内容本身不具有浓厚的趣味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包装”,以增强趣味性,如“用3、6、4、2四个数及+、-、×、÷或()等符号,组成五个得数是24的算式”。这一题教师可以设计为“玩扑克抢24点” 的游戏,就充满了奇趣。
(二)拓展性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不受一般数学课内容的限制,但两者应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活动内容要从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出发,让学生从活动中加以拓宽。例如结合长方形面积和周长的教学,让学生在拼拼、摆摆、想想、算算的过程中,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的长度越接近,面积就越大”的规律,从而拓展到“和相等的两个数,它们的差越小积越大”的新知识,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渗透了函数思想。根据这一规律,教师可以选择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练习,即已知a和b都是大于零的整数,并且a和b的和是100。如果a和b相乘,得到的积最大可以是多少?最小可以是多少?
(三)思考性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不但要生动有趣,而且必须富有思考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动”有所乐,学有所得。也就是说活动内容要在生动有趣的前提下能吸引学生自主的思考、探索,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活动课必须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系列的思维训练。
三、活动形式的选择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形式是由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因素决定的。数学活动课内容选择的灵活性,决定了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活动的形式要根据活动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择。活动课的形式要灵活多变,多姿多彩。数学活动课的形式包括组织方式与活动方式两方面
(一)组织方式
数学活动课要根据活动的目标和内容,采取相应的、切合实际的组织方式,以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其组织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班级活动。即全班学生都参加的,非小学数学课本规定的普及性的趣味数学活动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2、数学兴趣小组活动。即少数对数学有特殊兴趣和爱好的学生组成的,开展具有提高性的趣味数学活动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活动方式 由于数学活动课打破了一般数学课的封闭模式,呈现出开放型的态势,因此,数学活动课的活动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并在不断的创新之中。结合我的教学经验,主要谈谈以下几种活动方式:
1、游戏与扮演
游戏与扮演是数学活动课的主要活动方式。特别适合于中低年级。
游戏的方式很多,如数学接力赛、猜数游戏、猜数学灯谜、智力游戏等等。日常生活中游戏的方式层出不穷,可以加以改造,移用于数学活动课,突出“玩中学”、“乐中教”的特点。一般地,小组游戏比个人的游戏效果佳,它不仅为小组成员提供了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机会,而且避免了在个人游戏中只有那些能力强的学生始终获胜的问题,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能按能力分组,那么大家就都有成功的机会。
扮演是一种实践活动,它让学生担任某一角色,并从事与这一角色相应的活动。如可以让学生扮演顾客与售货员,开展“小小超市”的数学活动等。扮演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增进了情感交流。
2、讨论与交流
讨论与交流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同学间亲密协调,身心愉悦,在和谐的气氛中讨论探索,交流信息,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也可以以班集体为单位,群策群力,融教与学为一体,既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又有利于多向反馈,更好地发展个性。
3、操作与制作
操作与制作是一种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多种器官参与的活动,它体现活动课“做” 中学的特质。
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通过动手操作能将某些规律性的数学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促进学生进一步开展思维活动;数学活动课的操作内容很多,如几何图形与形体的拼一拼、搭一搭、剪一剪、叠一叠等。操作是中低年级数学活动课的主要活动方式。
数学活动课的制作不同于一般的劳技制作,要融进学科的的特点。如“制作一个小烟囱”就要用到有关几何形体的数学知识。数学活动制作内容也很多,大体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学具制作,如简单计数器的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的制作等;另一类是生活、文化用品的小制作,如笔筒的制作等。
4、竞赛与表演
竞赛与表演能满足学生好胜与好表现的欲望,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创造的能力。
竞赛可以是团体(小组)赛,也可以是个人赛;可以是抽签答题,也可以是抢答;可以是书面答题,也可以是口头答题。为了使竞赛能对绝大数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应注意以下两点:
(1)按能力分组竞赛。这样多数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
(2)鼓励学生自己和自己竞赛。争取这次成绩比上次好。
表演,一般要提前通知学生准备。学生表演节目的编排,教师不宜作过多干涉,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表演的节目形式主要有数学相声、数学魔术、数学谜语、数学诗歌等。
数学活动课的活动方式,除了以上几种外,还有练习与实习作业(如思维训练、社会调查、实际测量等);阅读与讲座(如阅读数学课外书籍和报刊,介绍有关数学家的故事等);设计与编辑(如数学小报、数学墙报的设计和编辑等)„„。一堂活动课一般以一种活动方式为主,多种活动方式交替配合,以激发与保持学生的活动兴趣,提高活动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2、孔企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3、丁杭樱,《如何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教学月刊》2005、2上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第四篇: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作者:不会文雅 提交日期:2005-11-17 19:54:00
课题:生活中的数学美 活动目的
1、考察、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美,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数学美,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美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过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学习技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与人合作及与外界交往的能力。
3、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运用多种感官品味生活,发现数学几何知识,从网络等多方位搜集并利用PPT来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展示自己的发现。这一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并检验理论的探讨方式,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主动地全方位参与学习,深层认识所学的平面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了解对称在当今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及发展,并创造性地设计出自己满意的轴对称图案、美化生活。
4、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学会学习、利用数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活动过程设计
(一)准备阶段
1、明确活动目标向学生展示活动目标,使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活动目标,了解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及活动方式。
2、分组:根据合作的原则,全班46位同学自由组合成8个小组,每组约6人,并选出小组长,教师根据分组情况对各小组进行合理调配。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活动要求进行分工,确定活动工作岗位。
(二)活动的实施阶段
1、选定考察对象:小组讨论,根据服从大多数的原则选定自己小组感兴趣的一个考察对象。确定实地考察日期。将考察对象名称和考察日期上报老师实际情况进行调配,尽量避免项目重复。
2、实地考察: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对生活中有关数学的物品及现象进行考察,并摄影留为资料。考察完毕由小组长向老师汇报考察情况,老师对其考察情况进行分析,资料不足者要再进行补充。
3、资料收集:各小组针对考察对象,通过上图书馆、上网等方式收集有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
4、撰写考察报告和活动感想:每小组根据考察情况写成一篇报告。小组组员根据自己在活动中所负责的工作和所遇到的事情写一篇活动感想。 具体的活动案例如下:
案例题目:生活中的数学美——对称美
活动主题: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美,深入生活,去发现、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 活动目的:
1、了解一些在课堂上、书本上学习不到的,但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知识。开拓我们的视野,从而达到增长见闻的目的。
2、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同学、与外界交往的能力。 活动过程:
1、分组:根据合作、自由的原则,我们7个同学志趣相投,共同组成一个小组,并投票选出小组长。
2、选定考察对象:由于我们对生活中的数学的了解并不全面,所以我们最后经过多次激烈的讨论和考察后,我们选定了生活中的数学美——对称美。
3、实地考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生活中与对称有关的事物,并把相关的资料摘抄下来。
4、资料收集:针对考察对象,我们上图书馆去查找有关的书籍、文献。但由于资料有限,我们又在互联网上收集有关剪纸的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和编辑。
5、撰写报告:根据之前上图书馆、上网和实地考察所收集到的资料写成了考察报告。报告内容可分为:考察对象的对称性,及它的对称美,及人们利用对称性的相关历史。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运用多种感官品味生活,发现数学几何知识,从网络等多方位搜集并利用PPT来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展示自己的发现。这一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并检验理论的探讨方式,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主动地全方位参与学习,深层认识所学的平面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了解对称在当今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及发展,并创造性地设计出自己满意的轴对称图案、美化生活。
6、展示活动成果:在活动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把泉州的剪纸艺术生动地展示出来。使人们对泉州剪纸有了全面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对剪纸的兴趣。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我的爸爸妈妈》
一、教学目的通过进行《我的爸爸妈妈》这个综合实践活动,发掘学生与父母相处的细节,与学生真心交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伟大,学会感恩。
二、教学过程
(一)观察了解,作好铺垫
汇报课之前一个月,教师布臵了三年(2)班学生三项任务:
1、随父母到他们的工作单位,了解他们的工作特点和工作环境;
2、坚持每天做一件家务事;
3、亲手做一份礼物送给父母。
(二)真情互动,爱的交流
[学校邀请了三(2)班的家长参加汇报课]
1、导入:老师先贴出涂粉红色的“妈妈”两字,然后说自己觉得“妈妈应该是漂亮、温柔、勤劳的”,你们心目中觉得妈妈是怎样的,想用什么颜色代表“妈妈”。接着“爸爸”两字是棕色的,你们猜老师为什么选棕色?最后才出现“我的”两字,揭示主题。
2、请学生用相片简介父母的特点、工作状况;
*个别学生展示,然后四人小组交流。
3、调查学生坚持做家务情况。
*只有两个同学表示能够坚持。
[交流、体验]:父母为孩子们付出了九年的心血,每天重复地照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孩子们坚持一个月的家务都那么难,可想而知是父母对孩子无比的爱使他们坚持了艰辛的岁月。
4、分别向家长、学生了解他们是否知道对方的生日。
*父母全部都举手,表示知道孩子的生日,但学生举手的了了无几。
[交流、体验]:同学们知道吗?你们的出生日就是父母亲的受难日,许多妈妈是
1冒着生命危险,许多爸爸在产房外焦急的等待。因此,在你们高兴地过生日的时候,给你们的父母送上礼物或者说声“谢谢”吧!他们给予你们生命,含辛茹苦地抚养自己成长。
5、做个游戏看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了解有多少。
*游戏规则:随意点出一名学生,让他讲到场家长的特征(身材、相貌、喜好、工作等,让全体家长背对学生,凭学生所讲的特征判断是否在讲自己。然后请家长讲,学生猜。
[交流、体验]:互动的游戏环节让家长和学生都体会到要多观察、多关心对方的事情,了解除学习(工作)外的其他生活习性。
6、师讲故事。
*选取了两个分别关于父亲、母亲的感人故事和大家分享。
故事一:母亲用鲜血洒在雪地上让救助人员发现,从而救了自己的孩子,自己却牺牲了。
故事二:一名父亲为给孩子一个好的影响,从邪道走向正规,被黑社会杀害,他的孩子长大后成为国家飞行英雄,以爸爸的名字去命名机场。
[交流、体验]:在我们的生活中,爸爸妈妈为孩子牺牲了许多时间、娱乐、事业甚至生命,难道我们不应该感恩吗?或许那两个故事离我们非常遥远,但我想每一个父母都不同程度地为你们付出了很多,让我们记住生活的点点滴滴,那里充满了父母对我们的爱。
7、老师大胆地用自己真实的感受与学生交流。
*老师从小任性、调皮,当妈妈后领悟了“妈妈”的含义,可惜妈已远去,悔恨与内疚萦绕心头。自己的孩子用稚嫩的方式写几个字、画一幅画送给我,我会感到无限的安慰。
(当老师把自己写给已经去世母亲的信拿给大家看时,真情所致,在场所有的人都落泪了。)
[交流、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更能体会父母的爱,趁他们健在给予真心的感谢和回报吧,你们的乖巧、懂事就是给父母最大的安慰。
8、老师播放《念亲恩》《懂你》等歌曲渲染环境,学生赠送自己做的礼物送给到场的家长。
*场面非常热闹、感人,许多家长和学生再次流下了热泪。
(三)布臵作业
*写一篇习作,记录参加本次活动的心得体会或感受,也可以写一封信给自己的爸爸妈妈。
一、教学目的通过进行《感谢爸爸妈妈》这个综合实践活动,发掘学生与父母相处的细节,与学生真心交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伟大,学会感恩。
二、教学准备:
两周前布置学生完成几项任务:
1、了解父母的工作情况。
2、坚持每天做一件家务事。
3、亲手为父母做一份礼物。
《小乌鸦爱妈妈》的歌曲伴奏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作好铺垫
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吗?两周前老师交给大家的任务你们完成的怎么样?今天给大家做个汇报好吗?
(二)真情表白,传递爱的信息
1、导入:你们心目中觉得爸爸、妈妈是怎样的?
2、你知道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他们的工作情况你了解多少?
生回答
3、你觉得你的父母辛苦吗?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地工作呢?
生回答交流
4、你是否坚持每天做一件家务事?说说你做家务的体会。
生交流谈体会,多数认为做家务很辛苦。
5、父母每天除正常的工作外,还要承担许多家务,他们多辛苦呀,可他们从来没有过抱怨,那我们应该怎样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呢?
生交流(有的说继续分担家务;为父母捶背;帮父母沏茶;为父母洗脚洗袜子;父母过生日时送礼物等)
6、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
大部分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只有个别学生知道。
[交流、体验]:同学们知道吗?你们的出生日就是父母亲的受难日,许多妈妈是冒着生命危险,许多爸爸在产房外焦急的等待。因此,在你们高兴地过生日的时候,给你们的父母送上礼物或者说声“谢谢”吧!他们给予你们生命,含辛茹苦地抚养自己成长。
7、你知道爸爸、妈妈喜欢吃什么吗?
(三)、感受父母的爱
1、师讲述《乌鸦反哺的故事》
2、学唱《小乌鸦爱妈妈》的歌曲。
3、你能给大家讲讲爸爸、妈妈爱你的小故事吗?
4、你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吗?你打算如何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
生回答
5、你给父母做了一份什么礼物?
6、当你把礼物送给爸爸、妈妈时,他们的心情如何?
(四)感恩父母,爱的升华
把你对父母的爱传递给他们,可以写张贺卡送.......的祝福,也可以为父母洗脚、洗衣服,表达自己的爱。活动反思:目前独生子女比较多,很多孩子对父母的关爱熟视无睹,认为是理所应当。二年级的孩子价值观和是否观念还不够成熟,有的孩子互相攀比,仅仅为了一件事或一句话,就和父母使性子,还有的孩子认为父母没有给他买高级玩具就是不爱他。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感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还体会到父母工作的艰辛,从内心深处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感受到父母对子女深深的爱,对父母有一颗感恩的心,并在日常生活中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回报关爱自己的亲人。
课后和家长进行了沟通,家长们也反应孩子最近懂事了,回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