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图形(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认识图形
(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
初稿:洪志秋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 统稿:齐胜利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页例1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折、找等活动,使学生能直观地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经历观察、比较,描画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4.在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体会到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求新知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立体图形中“拓”出面、借助“拓”出的面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积木、立体图形物体和平面图形卡片、钉子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课件呈现主题图: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
(二)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你们都分别有哪些形状的积木呢?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从学生平时喜欢的积木入手,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知的学习过程,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面图形
(一)师生互动:
1.你有什么方法能在纸上得到这些立体图形的“面”呢?
2.学生动手操作,利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本子上描、画、印、拓出各种平面图形,小组交流自己画图的过程与方法。
3.点明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二)认识长方形
1.课件呈现长方形:你是从哪一种形状的物体得到这种图形的?
2.让学生在长方体物体上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
3.谁能帮这样的图形取个名呢?板书:长方形。
(三)认识正方形和圆
(1)教师指着贴在黑板上的正方形和圆问:这些图形又分别是用哪一种物体的面画出来的?在这些物体的面上,还能找到这样的图形吗?像这样的图形又分别叫什么呢?(在相应图形处板书:正方形、圆)
(2)在初步认识新知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生活中见过的正方形和圆。
【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画图等操作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区别;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
(四)认识三角形
(1)你能把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对折成同样的两部分吗?有几种折法?谁愿意介绍自己是怎么折的?利用展台展示学生的折法。
(2)你能沿着折痕剪一剪,分一分吗?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归类、观察,并在组内交流、反馈。然后运用多媒体展台选择性的展示学生分的结果。
(3)问:在上面两组图形中,你发现了新的图形吗?(板书:三角形)
(4)学生寻找并说说生活中见过的三角形形状的物体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纸折、剪、分,直观认识三角形的过程,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认识平行四边形
1.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可以拼出几种图形?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将拼成的新图形放在多媒体展台展示。
3.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指着平行四边形问:这种图形叫什么?
4.小结:像这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5.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演示变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6.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平行四边形吗?(课件演示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拼一拼、说一说等学习活动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再通过找一找把知识回归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归类整理:
1.课件呈现多个图形,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各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每种图形的样子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分类整理和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三、巩固应用
(一)P3“做一做”的第1题:
1.在图中找出平面图形
2.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3.课件出示: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
(二)P3“做一做”的第2题:
1.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平面图形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吗?
3.学生利用立体图形拓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4.展览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三)P5“练习一”的第1题:涂一涂
(四)P5“练习一”的第2题:把各种图形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五)P5“练习一”的第3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分类、数图形等数学活动中,加深对各种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意识。】
四、课堂小结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二)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二篇:《认识图形(二)》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推荐)
《认识图形
(二)》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用七巧板拼指定的图形
初稿:洪志秋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 统稿:齐胜利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用七巧板拼三角形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些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
2.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初步获得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利用各种图形的拼组,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感受所拼图形的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所学平面图形的知识。
教学难点:拼组指定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教具:一套七巧板、课件;学具:一套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认七巧板
(一)看图激趣
出示七巧板拼成的图案。
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用七巧板拼成的。
(二)认识七巧板
1.七巧板,是由七块板组成的。中间这个巧字,是想告诉我们,心灵手巧的小朋友能用它拼出许多美丽的图形。
2.拿出自己的七巧板分一分,七巧板里面有几种不同的图形?
3.数一数,每种图形有几个。
4.比一比,哪些三角形一样大?(两个大三角形、一个中三角形、两个小三角形)
【设计意图:渗透数学文化,给学生提供认识平面图形的丰富素材,关注学生是否能按要求做,是否能清楚地辨认出各种图形并能正确地找出来。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动手操作,积累经验。
谈话:刚才我们看到了许多用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我们也来试试,好吗?
(一)用两个图形拼三角形。
1.提出要求:用两个图形拼一个三角形。先想一想,怎样拼?再动手。
2.学生操作。
3.学生展示,并说说是用哪两个图形拼的。
4.评价:这位小朋友完全按老师的要求,用两个图形拼成一个三角形,真棒!
(二)用三个拼。
1.请听清楚要求:用七巧板中的三个图形拼一个三角形。先想一想,用哪三个图形,这三个图形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吗?想好了再拼。
2.学生拼图。
3.学生展示,并说说用哪三个图形拼的。
4.评价学生拼组的图形。
(三)用四、五、六个拼
1.谈话:刚才我们拼三角形的时候,先用几个图形拼的?后来用几个图形拼的?接下来拼三角形,你想用几个图形拼?(4、5、6)
2.要求:(1)小组合作拼三角形(2)分别用4、5、6、7个图形拼(3)先想想用哪几个图形能拼成三角形。
3.小组代表汇报用哪些图形拼的。
【设计意图: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别用七巧板中的2个、3个图形拼组三角形,渗透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用2个图形开始拼,再到用3个图形拼。】
三、发挥想象 自主创新
谈话:七巧板不仅能拼三角形,还能拼成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各种有趣的图形呢!
(一)分小组拼自己喜欢的图形。
(二)根据小组内的拼图,讲小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的拼组,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一)这节课你喜欢吗?说说喜欢什么?
(二)游戏:
1.请你把“七巧板”复原拼成一个正方形。
2.挪动正方形其中的两块,把它变成一个三角形。(第一个成功的孩子用实物投影仪演示给大家看,大家跟他一起做。)
3.再挪动三角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长方形。(学生投影仪演示,大家跟他一起做。)4.再挪动长方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平行四边形。(投影仪演示,同学们一起做。)
(三)介绍七巧板的来由,欣赏古今中外的七巧板拼图。
“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板玩具,后来流传到国外,欧洲人称之为“唐图”。唐朝是中国十分昌盛的时期,外国人常用“唐”来代表中国。因此,七巧板就成了“中国的图”。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祖国的数学文化,体会数学美,孩子们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感受七巧板的神奇魅力。】
第三篇:《认识图形(二)》教学设计(第2课时)
《认识图形
(二)》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拼一拼、摆一摆,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感知所学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平面图形的图片;学具袋中的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课件出示:几个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平面图形拼组成的,让学生说出这个组合图形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二)点明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拼组。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二、操作感知:
(一)折一折:
1.长方形的边的特征;
(1)将手中准备好的长方形对折,你是怎么对折的?
(2)学生交流汇报。有左右对折与上下对折的。你有什么新发现?
(3)引导学生发现:通过对折,上下两条边能完全重合,左右两条边也能完全重合。同时教师指出:上下两条边是一组对边,左右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
(4)板书归纳:长方形对边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长方形的边的特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1)猜测:观察一下手中的正方形,猜测一下正方形的边会有什么特征?可能会有学生说:对边相等,也可能会有学生说:所有的边长都相等。
(2)讨论:我们怎么去证明你的猜测呢?学生可能会说:用尺子量,也可能会说:通过对折来证明。
(3)验证:让学生通过对折的方法来证明正方形各边的关系。
(4)汇报;通过上下对折,左右对折证明对边相等;通过对角线对折证明邻边也相等。
(5)板书归纳: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讨论、验证、汇报等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同时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正方形边的特征的掌握。】
(二)拼一拼:
1.引导探究长方形拼组;
(1)想一想: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能拼成什么平面图形?
(2)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拼组;
(3)展示学生的拼法:一种是将长边对接,一种是将短边对接。
(4)为什么有的同学能拼出正方形,而有的同学却不能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说明。
(5)小结: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也可能可以会拼成正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为后面学生的自主探究做必要的的方法铺垫。】
2.自主探究正方形的拼组:
(1)想一想:你准备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拼一拼?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2)拼一拼:利用学具拼一拼;
(3)说一说: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所拼成的图形。
(4)议一议:至少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更大的正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加深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勤于思考的能力。】
3.合作探究三角形的拼组:
(1)讨论:你和同桌准备拼一个什么图形?要用几个三角形?
(2)合作:同桌合作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拼成你想拼成的图形?
(3)汇报:每桌派代表说一说你们拼成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汇报展示中不断丰增加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三、巩固应用
(一)基本练习:
1.“做一做”
(1)课件呈现“做一做”的两幅图,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
(2)用准备好的三角形(附页提供)拼组出其他平面图形。
(3)将学生的拼组成果进行汇报、展示,并请拼摆方法得当的同学介绍方法
2.出示练习一第4题。
(1)自主拼组:请同学们观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动手,进行拼图大比拼。
(2)展示、评价:看看谁拼出的图案最美丽。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练习,有效的巩固了学生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拓展练习:
出示练习一第4题,1.课件出示第4题的图,创设情境:灰太狼发现喜羊羊家的墙壁上破了一个洞,想晚上跑到喜羊羊家来抓走喜羊羊,请你帮帮喜羊羊,看看缺了几块砖,让喜羊羊抓紧去买来,把墙上修补好。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3.教师引导:可以动手画一画。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4.学生汇报,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四、总结归纳。
(一)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二)联系生活:欣赏拼组成的图形。
可 1.课件出示一些由平面图形拼组的美丽图案。
2.呈现一幅由七巧板拼组的图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梳理本课的知识,感受生活中的美丽图案,同时,七巧板拼组的图案又为下节课埋下伏笔。】
第四篇:1_认识图形(二)_教学设计1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
《平面图形的拼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3页例2 教学目标:1.通过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拼组活动,加深体会图形的特征,发展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2.在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用平面图形的拼组,巩固特征 教学难点:平面图形的拼组 教学方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说出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特征。(课件2)
二、学习图形的拼组
1.长方形、正方形的拼组
(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学生拿学具长方形拼一拼,汇报。
小结: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2)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拼一拼,汇报。小结: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课件3、4)
2.三角形的拼组
(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学生拿学具三角形拼一拼,汇报。
小结: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2)出示用三角形拼成的图形,说说各用了几个三角形?(课件5、6)。
3.动手拼一拼。用两种不同颜色、大小完全相等的三角形各4个你能拼出下面的图形吗?出示图,动手试一试。(课件7)
三、巩固练习
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平行四边形可以拼出什么图形?拼一拼,展示。(课件8)
2.练习一第4题。将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剪开,发现了什么?用你检出的图形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案?(课件9)
3.思考题: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成大小相等的两块,有几种剪法?(课件10)
四、总结:(课件11)
板书设计
平面图形的拼组
第五篇:图形的旋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3.1 图形的旋转(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什么叫旋转?旋转中心?旋转角? 2.什么叫旋转的对应点?
教学目标
了解旋转及其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概念,了解旋转对应点的概念及其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复习近平移、轴对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始,经历观察,产生概念,应用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难点、关键
1.重点:旋转及对应点的有关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与关键:从活生生的数学中抽出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面各题.
1.将如图所示的四边形ABCD平移,使点B的对应点为点D,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2.如图,已知△ABC和直线L,请你画出△ABC关于L的对称图形△A′B′C′.
3.圆是轴对称图形吗?等腰三角形呢?你还能指出其它的吗?
(口述)老师点评并总结:
(1)平移的有关概念及性质.
(2)如何画一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并口述它既有的一些性质.
(3)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新知
我们前面已经复习近平移等有关内容,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运动变化呢?回答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1.请同学们看讲台上的大时钟,有什么在不停地转动?旋绕什么点呢?•从现在到下课时钟转了多少度?分针转了多少度?秒针转了多少度?
(口答)老师点评:时针、分针、秒针在不停地转动,它们都绕时针的中心.•如果从现在到下课时针转了_______度,分针转了_______度,秒针转了______度.
2.再看我自制的好像风车风轮的玩具,它可以不停地转动.如何转到新的位置?(老师点评略)3.第1、2两题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共同特点是如果我们把时针、风车风轮当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些图形都可以绕着某一固定点转动一定的角度.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
下面我们来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一些问题.
例1.如图,如果把钟表的指针看做三角形OAB,它绕O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OEF,在这个旋转过程中:
(1)旋转中心是什么?旋转角是什么?
(2)经过旋转,点A、B分别移动到什么位置?
解:(1)旋转中心是O,∠AOE、∠BOF等都是旋转角.
(2)经过旋转,点A和点B分别移动到点E和点F的位置.
例2.(学生活动)如图,四边形ABCD、四边形EFGH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
(1)这个图案可以看做是哪个“基本图案”通过旋转得到的?
(2)请画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
(3)指出,经过旋转,点A、B、C、D分别移到什么位置?(老师点评)
(1)可以看做是由正方形ABCD的基本图案通过旋转而得到的.(2)•画图略.(3)点A、点B、点C、点D移到的位置是点E、点F、点G、点H.
最后强调,这个旋转中心是固定的,即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但旋转角和对应点都是不唯一的.
三、巩固练习
教材P65 练习1、2、3.
四、应用拓展
例3.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如图所示,•让一个正方形的顶点与另一个正方形中心重合,不难知道重合部分的面积为
1,现把其中一个正方形固定不动,•另一个正方形绕其4中心旋转,问在旋转过程中,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说明理由.
分析:设任转一角度,如图中的虚线部分,•要说明旋转后正方形重叠部分面积不变,只要说明S△OEE`=S△ODD`,那么只要说明△OEF′≌△ODD′.
解:面积不变.
理由:设任转一角度,如图所示.
在Rt△ODD′和Rt△OEE′中
∠ODD′=∠OEE′=90°
∠DOD′=∠EOE′=90°-∠BOE OD=OD ∴△ODD′≌△OEE′
∴S△ODD`=S△OEE`
∴S四边形OE`BD`=S正方形OEBD=4
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
1.旋转及其旋转中心、旋转角的概念. 2.旋转的对应点及其它们的应用.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66 复习巩固1、2、3.
2.《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在26个英文大写字母中,通过旋转180°后能与原字母重合的有(). A.6个 B.7个 C.8个 D.9个 2.从5点15分到5点20分,分针旋转的度数为(). A.20° B.26° C.30° D.36°
3.如图1,在Rt△ABC中,∠ACB=90°,∠A=40°,以直角顶点C为旋转中心,•将△ABC旋转到△A′B′C的位置,其中A′、B′分别是A、B的对应点,且点B在斜边A′B′上,直角边CA′交AB于D,则旋转角等于(). A.70° B.80° C.60° D.50°
(1)(2)(3)
二、填空题.
1.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着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________,这个定点称为________,转动的角为________.
2.如图2,△ABC与△AD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和∠AED都是直角,•点E•在AB上,如果△ABC经旋转后能与△ADE重合,那么旋转中心是点_________;旋转的度数是__________. 3.如图3,△ABC为等边三角形,D为△ABC•内一点,•△ABD•经过旋转后到达△ACP的位置,则,(1)旋转中心是________;(2)•旋转角度是________;•(•3)•△ADP•是________三角形.
三、综合提高题. 1.阅读下面材料:
如图4,把△ABC沿直线BC平行移动线段BC的长度,可以变到△ECD的位置. 如图5,以BC为轴把△ABC翻折180°,可以变到△DBC的位置.
(4)(5)(6)(7)如图6,以A点为中心,把△ABC旋转90°,可以变到△AED的位置,像这样,•其中一个三角形是由另一个三角形按平行移动、翻折、旋转等方法变成的,这种只改变位置,不改变形状和大小的图形变换,叫做三角形的全等变换.
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7,在正方形ABCD中,E是AD的中点,F是BA延长线上一点,AF=
1AB. 2(1)在如图7所示,可以通过平行移动、翻折、旋转中的哪一种方法,•使△ABE移到△ADF的位置?
(2)指出如图7所示中的线段BE与DF之间的关系.
2.一块等边三角形木块,边长为1,如图,•现将木块沿水平线翻滚五个三角形,那么B点从开始至结束所走过的路径长是多少?
答案:
一、1.B 2.C 3.B
二、1.旋转 旋转中心 旋转角 2.A 45° 3.点A 60° 等边
三、1.(1)通过旋转,即以点A为旋转中心,将△ABE逆时针旋转90°.
(2)BE=•DF,BE⊥DF 2.翻滚一次 滚120° 翻滚五个三角形,正好翻滚一个圆,所以所走路径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