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词语万花筒》教案及练习
词语万花筒 教案 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多义词的特点,把握多义词不同意义之间的关系。
2.了解同义词的特点,能正确辨析与使用同义词(近义词)。
3.了解熟语的类型和用法,能正确使用熟语,特别是成语。4.关注词语的发展变化,不断搜集新词语,努力创新语言。高考链接
1.词语中的同义词(近义词)是高考必考点,以同义词(近义词)辨析的形式出现,题型固定,今后的考查还将遵循这种相对稳定的原则,不会有大的变动。
2.词语中的熟语是高考必考点,重点是成语,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熟语纳入考试范围内,体现了高考语文关注社会人生的特点。题型较稳定,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有以表述题的形式出现的现象,一般是根据词义写熟语,或是近义熟语互换。
第一节 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 本节学习目标
1.了解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
2.明确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和词义的演变现象。3.正确使用现代汉语的多义词。
教材正文讲解 引子解释
编写者引用此故事,意在形象地说明汉语的语义是丰富多变的,大部分词语都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所以,我们要博学广识,尽量多地掌握常用词语的常用义项,并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准确判断词语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呆子”那样的笑话。
活动解说
课文笑话本身反映的是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但它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汉语的丰富性和表现力强的特点,使我们认识到汉语的独特魅力和复杂性,告诉我们要想学好汉语,就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课堂活动解说 “„意思‟真有意思!”“词义家族的三亲六故”介绍的是词义之间的联系。需要注意的是词的“本义”和“基本义”并不完全是一个概念。词的“本义”是这个词最初的意义,词的“基本义”指的是这个词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本义不一定就是这个词现在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如“兵”的本又是“武器”,基本义则是“战士”。多义词的其他义项,都是从本又发展变化而来的。
一个词语不管它有多少意义,它们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的。下面以“意思”为例图示说明。
引申 语言文字的意义,思想内容(基本义)意思:人的思想,引申 意见,愿意 意图,用意 某种趋势或苗头
心思(本义)引申 礼品所代表的心意 表示心意
引申 情趣,趣味
由此可以看出,词语的各个项之间都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词语的各个义项都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引中出来的,因此要把握词义应从词语的本义入手。
要点解析 1.多义词的本义
多义词的本义是指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的意义。比如“浑”的本义是“水势盛大”,“兵”的本义是“兵器”。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有些词的本义已经消失了,因此一般词典中也不列为义项了,比如“浑”的本义就只有在古代汉语的词典中才能查到。有的本义虽然还存在,但已不能独立使用,比如“兵”的本义就只在“短兵相接、厉兵秣马”等成语中还保留着。
2.多义词的基本义
多义词的基本义就是词在现代中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意义。—般在现代汉语的词类中列出的第一个义项就是该词语的基本义,基本义丈和本义一致,如“割”的本义和基本义都是“用刀截断”。基本义和本义也可能不一致,比如“兵”现在的基本义是“战士、军队”。
3.多义词的借代引申义
多义词的“借代引申”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关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整体与部分、物品与使用者、行为与行为发出者、工具与活动、材料与产品、产地与产品等都有着稳定而明显的关联,因而都可以在人们意识中建立起某种联系,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比如“口”原指“人的一个器官”,后又用做指“人”的量词,这是用部分指称整体;“便衣”原指“平常人的服装”,后又用来指“穿着便衣执行任务的军人、警察等”,这是用物品指称使用者;“编辑”原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后又用来指“做编辑工作的人”,这是用行为指称行为发出者的借代引申义。“兵”后来产生出“军事、战争”(如“纸上谈兵”里的“兵”)和“兵士”(如“强将手下无弱兵”里的“兵”)的意义,也是一种借代引申义。
4.多义词的比喻引申义 多义词的“比喻引申”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比如“包袱”原指“用布包起来的包儿”,由于包袱可以使人有负重感,于是人们便用“包袱”来指称“影响思想或行动的负担”,使“包袱”产生出新的意义;“迷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浓厚的雾”;二是“比喻叫人迷失方向的事物”,后者就是这个词的比喻引申义。比喻义和修辞中的比喻不同:比喻义已成为词的一个稳定的义项,在词典里可以查到;而比喻则是临时的修辞手段,词典里没有这个义项。
词义的演变
词的意义会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类对外界及对自身认识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词义的演变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和“词义转移”等现象。
1.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是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古义,而古义包括在今义中。比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一切河流;“菜”在古代专指蔬菜,现泛指菜肴;“诗”原来专指《诗经》,后来则泛指一切诗歌类的文学作品。一般说来,词义的扩大总是具有从个别到一般,从部分到全体的特点。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小于古义。如“禽”在古代指“鸟”和“兽”,后来专指鸟类(包括飞禽和家禽);“子”原义包括“儿子”和“女儿”,现在却只能指“儿子”;“宫”原是房屋居室的通称,秦汉开始专指亲王的住所。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分为两种情况:词所表示的概念的转移和感情色彩的转移。词的概念的转移指词所表示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新的词义产生后,旧义一般就不复存在了。比如“涕”原指眼泪,而现代汉语中,除成语“感激涕零,痛哭流涕”还保留着古义外,“涕”均指鼻涕;“走”原义为跑,现在则为步行。词的感情色彩的转移指词所表示的基本概念没变化,只是词的感情色彩转变了。如“爪牙”原指得力的武臣、猛将,是中性词或褒义词,现在比喻坏人的党羽,用为贬义;又如“勾当”的原义为办理,是动词、中性词,现在指“坏事情”是名词、贬义词。
布置作业: 1.见所发讲义。
2.课后“小试身手”一、二、三。
课后反思:
学生平时要多注意易混实词辨析运用,多做这方面的练习题目。弄明白所谓正确运用实词(同义词),取决于对词语意义内容的正确把握,和对语言环境意义即语境意的准确理解把握。第二节 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 学习目标
l、了解同义词的特点及其作用。
2、把握同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正确辨析同义词和正确使用同义词。教材正文讲解
引子解释
通过鲁迅先生的名作《孔乙己》中孔乙己的“窃书不能算偷”一句,说明汉
语词语的同义现象。同义词就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同义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义相同的词,也叫等义词,如爸爸——父亲、生日——诞辰、大夫——医生、土豆——马铃薯等;一类是意义相近的词,也叫近义词,如消灭——歼灭、优良——优秀——优异、关心——关怀——关切等。意义相同的同义词是少数,虽然它们所指的事情和现象相同,但它们往往在词的风格、情调、色彩或用法上有不同;意义相近的同义词是多数,它们的意义有某些相近的地方,但它们所标志的并不完全是同一事物或现象,因而通常不能互相代替。
课堂活动讲解
1、现代汉语中的同义词是非常丰富的。从“看”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有些词的词义会多达几十个,因此如何准确选用同义词就成了语言表达的一个主要方面。
2、同义词能增加表情达意的准确性。
要点解析
同义词辨析的三个方面
1.一是同义词在词义方面的差别
(1)词义的轻重不同。有的词义较轻,有的词义较重。如“批判”和“批评”,“批判”就重得多。
(2)词义的褒贬不同。含有赞许的意思的词,叫做褒义词;含有贬斥的意思的词,叫做贬义词;还有一种无所谓褒贬的词叫做中性词。如“成果”为褒义词、“结果”为中性词、“后果”为贬义词。
(3)词义的具体和概括不同。有的词义是具体的,如“人民”;有的是概括的,如“工人”。
2、二是同义词在运用方面的差别(1)语法作用的不同。如“消亡、消失”与“消除、消灭”是一组同义词,“消亡”和“消失”是自动词,后边不能带宾语,而“消除”和“消灭”是他动词,后边可以带宾语。又如“分别”和“差别”都是名词,但是“分别”还另有动词的用法,“差别”就没有。
(2)搭配范围不同。如“实行”和“执行”是同义词,“实行”常常同“计划”“办法”“主张”“主义”相搭配;“执行”常同“命令”“决议””方针”“政策”“任务”相搭配;“关心”与“关怀”是同义词,“关心”适用的范围比较广,对人、对事物,不管上下、大小,一般都能用。“关怀”适用的范围比较狭窄,它的对象多半是人或者是与人有关的一切,如人的成长、利益、思想、工作等。组织、领导对群众或者长辈对晚辈用“关怀”,个人对领袖或者后辈对前辈,一般不能用“关怀”,可以用“关心”。
3.三是同义词在文体色彩方面的差别
(1)书面词与口语词。“诞辰”和“生日”是同义词,前者是书面词,一般显得庄严、隆重,后者是口语词,一般显得亲切随便。《骆驼样子》里的刘三爷说:“二十七是我的生日,我还要搭个棚请请客”。这里的“生日”不能说成“诞辰”。又如“死”是口语词,“逝世”是书面词;“筵席”是书面词,“酒席”是口语词。
(2)普通词、文艺用语和科学用语。如“飞”是普通词,“翱翔”多用于文艺作品,“滑翔”是科学技术用语。另外的例子,如“蓝”“蔚蓝”“普鲁士蓝”、“空气”“大气”……,等等。此外,如“缭绕”“晶莹”“乳燕”等都属于文艺用语,既不是日常通用词,也不是科学用语。
(3)方言词和普通话词。如“娘”是方言词,“妈妈”是普通话词
除了注意以上方面之外,还要掌握辨析同义词的具体方法。辨析前要搜集大量的用例;辨析时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先确定同义词的共同的地方;第二步再比较有差异的地方。如“冤枉”和“委屈”都是形容词,也都可以用作动词,都有“遭受到不应有的处分或者责罚”的意思。但是“冤枉”比“委屈”词义重些,“冤枉”含有“无罪受刑”的意思,“委屈”则有“自己有不得已的苦衷而得不到别人谅解”的意思。
文本知识链接
同义词的作用
掌握较多的同义词,并能准确、恰当地运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的表达更贴切、更细致、更严密。
1.同义词有助于避免用词重复的现象,使语言丰富多变,表达更加精确。
“看、瞧、盯、瞟、窥、瞥、瞪、望”,等等,就是同义词,一般地看,可以用“看、瞧”,“盯”是集中视力注意看的神态,斜眼看可用“瞟”,很快地看一下可用“瞥”,生气地睁大眼睛看可用“瞪”,从小孔或缝隙中偷偷地看可用“窥”,向远处看可用“眺望”,向上看可用“仰望”,向下看可用“俯视、鸟瞰”,向四方看可用“张望”,仔细看可用“观察”,等等。
2.同义词连用可以加重语气,达到强调的目的。
比如“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之”,这一句里的“彻底”“干净”“全部”是同义词,这三个词连用能更鲜明地表现立场的坚定和态度的坚决。3.同义词用得恰当灵活,有助于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
比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里有这样一段:“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愉”和“窃”是同义词,“偷”是口语,“窃”是书面语言。孔乙己不承认自己是偷书,只承认是窃书,暴露了深受孔孟毒害的穷困潦倒的旧知识分子迂腐、死要面子的性格特点。
4.同义词还能表示不同的风格色彩,所以在不同的文体中运用与之相适应的词语,可使词与文体风格一致,增强表达的效果。
比如毛泽东同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中有这样的话;“人民解放军所到之处,深望各界人民予以协助。兹特宣布约法八章,愿与我全体人民共同遵守之。”这里由于使用了书面语、文言词,显得庄重严肃、简要有力,与“布告”这种文体风格协调一致,如果把“深望”换成“深切希望”、把“兹”换成“现在”、把“之”换成“它”,就与文体的风格不协调了。
5.同义词还有一定的构词作用。
由同义词构成的词,如声音、房屋、温暖、迁移、寒冷、仇敌、庆祝、永久、自从、刚才等。
由同义词构成的成语,如聚精会神、兴高采烈、心安理得、粗心大意、不屈不挠、养精蓄锐等。辨析同义词应注意的问题
1.从词素着手分析词语意义是区分同义词的关键。
词素是构成词语的最小单位,词语意义的不同,说到底是词素的不同引起的。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个字都有它自身的本来意义,所以应该抓住关键词素来区分。比如“品味”与“品位”之中,它们有一个相同的词素“品”,不同的词素是“味”和“位”,而它们的意义差别,就由这不同的两个词素所决定;又如“激奋”与“激愤”,它们之间的差别关键在“奋”与“愤”上,“淡薄”与“淡泊”也是这样;而“衍化”与“演化”也是一字之差,它们之间主要是“衍”与“演”的不同,所以词义就不相同了。
2.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词汇。
词语是构成句子的基本材料,其意义和用法与语言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单纯去死记硬背字典意义,学到的也只能是些僵死的词语。
3.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字典是学习语言的工具,对于那些似是而非的词语,要及时查一下字典,弄清楚它的意义及其用法,不要轻易让其从眼前溜掉。这样日积月累,词语仓库自然会得到较大程度的充实,运用词语的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布置练习:1.见讲义;2.课后“小试身手”。反思笔记: 以最近三年高考实词题为例,可知实词主要考查多义词、同音词、同义词、反义词,而重点考查的是同义词(近义词)意义和用法。要让学生切实弄明白什么是同义词,同义词运用的作用以及同义词的辨析等等。
学生平时要多注意易混实词辨析运用,多做这方面的练习题目。弄明白所谓正确运用实词(同义词),取决于对词语意义内容的正确把握,和对语言环境意义即语境意的准确理解把握。
第三节 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新词语。
2.了解新词语的来源及其类型。
3.正确认识和正确对待新词语。教材正文讲解
引子讲解
200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小品《讲故事》告诉我们:随着社会的变革、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会涌现出一大批新的词语,很多词语会出现一些新的意义和用法。可是“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旧词旧义在刚产生时都是新词新义,而新词新义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也会成为旧词旧义。
活动讲解
看几部文学作品中对餐馆和就餐时人物和场景的描写,思考这些用语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没有基本的规律可循?
学生分小组讨论,提示:不要忘记工具箱的使用 教师明确:
从这些词语的变化可以看出:有些词语只在过去使用,而现在已经不使用了;有些词语是在近几年才出现的。有些词语虽然经过时代的变迁,但依然使用。
旧词语的消失的原因:词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现在已经不存在了。新词语的出现是因为新的工作岗位或新的就餐形式出现了。变化不大的词语主要是服务用语,原因是不管过去还是现在,对顾客的尊敬是没有变化的。
不管词语的消失还是出现或者保持基本稳定,其真正的原因是社会变化的需要。
打包:过去是因为食物短缺,曾经一段时间消失,因为食物丰富了,现在又流行了,但不是因为食物短缺,而是大家更加文明了,知道节俭是一种美德。在眼下这个词还用于下载专用,指整体下载。虽然新词语层出不穷,但只要我们仔细考察,还是可以发现新词语的基本规律,从大类来看,新词语主要有两类:新造词和外来词。
1.新词语包括以下几种:(1)利用汉语既有的语言材料,按照汉语构词规则造出的词,这些词反映了新书物、新现象、新概念 如材料中的“盒饭”“厨师”等芦(2)约定俗成程度高、使用频率高、固定化的短语简缩式(3)吸盘外来词,如席梦思、因特网、海啸等
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词语。
要点解析
新词语的定义。
据抽样调查统计目前最热门的一些词语,如“下海、上网、电脑、大款、回扣、跳槽、手机、短信、数码、下载、漫游、轻轨”等,都是近几年才产生的。国内最具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正式出版后,仅几年就因为新出现的词语太多而不得不推出“补编本”“增补本”。2003年商务印书馆还专门出版了《新华新词语词典》,其中还收录了“蓝牙、黑客、上网、脑死亡、老年公寓、绿色奥运”这样的一些新词语。2005年出版的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中更是收录了“愿景、体认、问责、苏丹红、禽流感、和谐社会”等刚出现仅仅几个月的新词语。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词语,或者说什么时候产生的词语,才算是新词语呢? “新”与“旧”只能相对而言,因此所谓新词语必然随着时间的推延而不断变化其范围,不同时期都会有那个时期的新词语,而且某个时期的新词语也不可能永远是新词语。举例说,我国宋代以前不存在“桌子、椅子”这样的东西,所以宋代产生的“桌、椅”两个词在当时肯定要算做是“新”词语,但这两个词在今天已经肯定不是新词语了。再比如“苏区、土改、互助组、供给制、人民公社、样板戏、斗私批修”等,现在当然已不是新词语,甚至已经不用了,但在过去的某个时期却也毫无疑问是新词语。
至于如何界定“新词语”的“存活时限”,目前意见不很一致。但多数学者认为,一个词语从产生到被人熟悉成为通用词语的过程一般需要20年左右,因此处在这个过程中的词语,或者说产生不足20年的词语,就都可以算是新词语。这样算起来,现在(比如教材出版时的2005年)所说的“新词语”,应该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产生的词语。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产生的词语。再往前的词语,就不是新词语了。反过来说,超过这个时限的词语,比如在若干年以后,现在说的这批新词语也就不再是新词语了。不过那时肯定会有一批更“新”的新词语。
文本知识链接
汉语中外来词的六种类型
1.纯粹音译 纯粹的音译词主要来自印欧语。比如货币名称“便士、马克、卢布”等;人名“莎士比亚、海明威、托尔斯泰”等;地名“伦敦、纽约、莫斯科”等,医药名称“阿斯匹林、吗啡、尼古丁”等;物理单位“安培、瓦特、伏特”等,生活用语“沙发、夹克、沙龙、扑克、拷贝、雷达、高尔夫、迪斯科、奥林匹克”等;食品名称“咖啡、沙拉、巧克力、三明治”等,都只是直接翻译外语词的读音。但由于汉语与印欧语差别较大,所以汉语一般并不喜欢借音,而是更多地用汉语原有构词成分(语素)来构词。因此很多音译外来词后来都被仿译词或完全意译的词所代替。比如“bank——版克——银行” “盘尼西林——青霉素”“比基尼——三点式”“麦克风——扩音器——话筒”等。
2.半音译半意译。半音译半意译的外来词包括两种形式,如“新西兰、北爱尔兰”等是一半音译另一半意译,“卡车、啤酒、酒吧、卡片、芭蕾舞、艾滋病”等是一半音译另一半注释。一半音译一半注释的词又有两类:一种情况是,汉语先音译外语原词,另加个注释部分,且不能省略,如“鼠标、汉堡包、三文鱼、拉力赛、迷你裙、卡宾枪、加农炮、诺贝尔奖、哥德巴赫猜想”等;另一种情况是,汉语词先音译外语的原词,可加注释部分,但又可以省略,如“香槟(酒)、比萨(饼)、吉普(车)、雪茄(烟)、扑克(牌)”等,当注释部分省略时就相当于音译词了。
3.音译兼意译。音译兼意译主要是音译但又能够从汉字的意义获得外来词词义的某种提示。如“幽默、逻辑、香波、基因、黑客、维他命、俱乐部、可口可乐”等。其中有些词如“逻辑、幽默、浪漫”,久而久之已经看不出外来词的音译痕迹了。
4.仿译。仿译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成分对译外语原词的构词成分。这种词不仅把原词构词成分的意义翻译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内部的构词方式 例如“黑板、足球、马力、蜜月、热狗、超级市场、黑马、黑匣子、软件”等 成语的借用也往往采用仿译的方式。例如“鳄鱼眼泪、泥足巨人、鸵鸟政策、尘埃落定”等。
5.字母词。这是把外语的音和形一起借入汉语 比如“WTOW、VCD、DNA、UFO”等。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大量的字母词涌现,9O年代以来更是走向了巅峰。在某些时候某些场合,使用字母词,尤其是外语的缩写形式,会使语言的表述更加方便但是从长远看,过多地使用字母词是不利于汉语自身发展的,不但会造成汉语词汇系统内部的混乱,也会破坏汉语语言的纯洁和健康。因此使用字母词时一定要慎之又慎,除非经过规范后再作为专业术语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其他时候,特别是日常用语中,不提倡使用字母词。
6.日语借词。指的主要就是借自日语中的外来词。这些词中有许多原来是日语从汉语中借去的,用未表示日语中的新事物;也有日语利用汉语的字构造的新词。但后来汉语又从日语中借回来,虽然字形还是汉语的,但意思已经很不相同或者完全是新的意义了。如“封建、劳动、经济、干部、营养、原罪、组织、社会”等,就是如此
方法技巧
新词语产生的途径
1.自造新词语。“新造”是新词语产生的主要来源。新造词也就是利用汉语中已有的构成成分(语素或词),按照汉语固有的构词方式来构造的新词。比如“电脑”就是用原有的词“电”和“脑”作为语素,并按照偏正形式构造的一个新的复合词。类似的例子:名词有“劳模、根雕、老外、自费生、外贸”等;动词有“严打、邮购、扶贫、待业、保送、离休”等;形容词有“快捷、低俗、紧缺”等。
2.吸收方言词语。作为新词语的方言词,指本来只在方言地区通行,进入共同语不久,并且被全社会接受和使用比较广泛的词。像来自吴方言的“断档、发嗲”等,来自粤方言的“看好、靓丽、老公、买单(粤语作“埋单”)、第一时间”等,就是来自方言的新词语。至于只在方言地区通行,或者只是偶尔在共同语交际场合或媒体上使用,还没有流行或固定下来,如粤语中的“手袋、拍拖、爆棚、返学、屋企、行街”,也包括北京话中的“倒爷、小蜜、侃爷、撮饭、起腻”等,就不能算做是进入普通话的方言词,当然也就不是新词语。
3.吸收港台词语。广义上说,普通话从港台地区吸收新词语,跟从方言中吸收新词语有相同的性质。只是港台等地的新词语对普通话词汇影响较大,可以看做是新词语的一种特殊来源。被吸收的港台词语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是港台汉语自刨的反映社会生活中事物现象的词语,如“物业、运作、资深”等;二是港台汉语受外语的影响而产生的各种外来词,如音译词“镭射”、仿译词“快餐”等;三是香港粤语词,如“大排档、减肥、爆满”等;四是新中国成立前大陆曾经使用过而以后—段时间不再使用,现受港台影响又恢复使用的词语,如“期货、股票、夜总会”等。
4.旧词语的复活。有些词语只是暂时退出了日常交际领域,有时还会“复活”,也可以看做是特殊的新词语。—是因旧事物的重新产生而复活,比如“股份、当铺、拍卖、酒吧、博士、少校、牛市”等;二是因人们思想认识的变化而复活,比如称谓语中的“先生、太太、夫人、老板、懂事长、经理”等。这些“复活”的词语中,有些是反映消极现象的,如“赌博、拐卖、嫖娼、算命、黑社会”等。
5.旧词产生新义。有些词语通过借代、比喻等途经改变了词义,这可以看做是更广义的新词语。旧词语获取新义的形式不同:一是增加新义项。如“婆婆”,原指丈夫的母亲,现又常喻指主管企事业单位的上级机关,又如“宰”,现在用来表示商家不道德地卖高价;二是突显新义。如“松绑”,虽然还保留有解开人身上的绳索的义项,但是信增加的“给企业松绑”的义项则突显在原来意义之前了。三是替换新义项,如“持平”,原是公正公平的意思,现指保持原来的水平。原来的意义消失了,代之以新的含义。
布置作业:1.见讲义;2.课后“小试身手”。反思笔记:
对新词语的宽容心时代的要求,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是多元化的时代,新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所有新生事物都是有这样那样的不足,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有较为客观的评价。对于新词语也是一样的,因此要求我们对新词语要有宽容心。
新词语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才创造出来的,新词语的构造要符合汉语的构词规则,意义要比较明确,大多数人能够理解,而且经过时间检验被大多数人所认可。所以有些不符合社会需要,也不被大家认可的词语,即使是“新”也不应该随便乱用。
温馨提示:
特别注意规范使用外来词
1、说话行文不能总是夹杂外语单词(包括生造的汉译单词)。可以用汉语表达 清楚的意思,就没有必要夹杂外语单词。
2、对于越来越多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英文单词或者英文缩写,除非经过规范作 为专业术语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否则还是应该使用中文表达。
3、对于网络中出现的生造的“外来词”应该加以抵制。第四节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学习目标
1.了解熟语的特点及类型。2.了解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的构成。
3.能正确使用熟语,特别是成语。教材正文讲解
引子讲解
熟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汉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缩影,是汉语词汇中璀璨夺目的明珠。
熟语是汉语词语的主要组成部分,准确灵活地运用、活用和化用熟语,不仅能丰富自己的语言,为语言增添文采,而且还能取得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艺术效果。引子中张大千劝酒的故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活动讲解
1.漫画与成语:成语与漫画有相似之处,都言简意赅,能用很少的笔墨反映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成语的来源
(1)来源于古代人们的生活。如带“马”的成语大多与战争有关,因为马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装备”,古代战争中一般少不了它,因而流传下来的与战争有关的带“马”的成语就非常多,如“兵荒马乱”“人仰马翻”“千军万马”“鞍前马后”“马革裹尸”,等等。
(2)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马不仅在战争中担任主要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也运用得非常普遍,因此,一些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成语也流传了下来,如“走马观花”“走马上任”“青梅竹马”等。另外,马身上还有许多优秀的品质,我们的祖先据此还创造了许多与“马”有关的成语,如“马不停蹄”“龙马精神”等。
(3)来源于古代寓言、历史故事,这样的成语一般都包含着一个具体的内容,大都可以在书本上找到它的出处,也称为典故。如“指鹿为马”“倚马可待”“风马牛不相及”等。
要点讲解:熟语诠释: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成语”是重点,可见后面专门地阐述。这里只对其他的作一简单诠释。
惯用语。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例如铁公鸡、抬轿子、戴高帽、定调子、一锅端、开绿灯、走过场、碰钉子、导火线、替罪羊、跑龙套等。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多数含贬义。
谚语。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例如,1.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2.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4.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5.众人拾柴火焰高。谚语是有关自然现象、农业生产、保健卫生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经验总结,其中农谚多带有地域性。
格言。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例如,1.知识就是力量。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3.事实胜于雄辩。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格言和谚语都是句子,但谚语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格言往往是名人语录。
歇后语。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其本义在后半部分。例如,1.飞蛾扑火——自取灭亡。2.大海里捞针——无处寻。3.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4.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5.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歇后语包括两类:一是喻意;二是谐音。喻意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比喻,后半部分则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谐音的歇后语,其后半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来表达意思。
知识链接
一、成语知识
1,成语的概念:所谓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词组)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
2.成语的特点:(1)结构的相对定型性。(2)意义的整体性。(3)时间和空间的习惯性。(4)形成的历史性。(5)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3.成语的来源:(1)从历史故事中来的;(2)从寓言故事中来的;(3)从神话或其他传说中来的;(4)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来的
4.成语的语法结构
并列关系 例如:披坚执锐 防微杜渐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承接关系 例如:见异思迁 先斩后奏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目的关系 例如:削足适履 守株待免 杀一儆百 越俎代庖
因果关系 例如:水滴石穿 水落石出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主谓关系 例如:毛遂自荐 杞人忧天 夜郎自大 叶公好龙
动宾关系 例如:不见经传 歧路亡羊 顿开茅塞 如丧考妣
动补关系 例如:轻如鸿毛 退避三舍 无动于衷 荒谬绝伦
动宾补关系 例如:问道于盲 贻笑大方 拒人千里 连动关系 例如:画蛇添足 抱薪救火 亡羊补牢
兼语关系 例如:请君入瓮 令人生畏 引狼入室 化险为夷
偏正关系 例如:衣冠禽兽 扶摇直上 孜孜不倦 一丘之貉
二、惯用语与成语、谚语的比较
惯用语与成语、谚语、歇后语等一般统称为熟语。熟语有一个共同点,即习用性和定型性。惯用语具有熟语共性的一面,但是也有自己的个性。为了进一步揭示惯用语的特点,下面把惯用语分别与成语、谚语作个比较。
1.惯用语与成语比较。
(1)定型性程度方面。两者都具有定型性,不过成语结构紧密,定型性程度很高,不像惯用语大多可以插进成分,或者更换成分、改动词序。
(2)语言形式方面:两者的结构类型都是多种多样的,不过成语以四字格、联合型结构为主,惯用语以三字格、动宾型结构为主。
(3)意义整体性方面。两者都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不过成语意义大多数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惯用语意义也全都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都是比喻引申义。
(4)来源方面。成语是历代人民群众集体智慧创造并流传下来的,具有深厚的全民性,是民族语言中的珍品,而惯用语里有一部分来源于方言,就具有地域性,带有方言意味。
(5)语言风格方面。两者都言简意赅。成语总的来说属书面语范畴,它还保留着文言书面语在词义或语法结构上的特点,如“飞沙走石”“令人发指”(词义),“唯利是图”“时不我待”(语法)。惯用语属于口语范畴,它的语言材料都是人民口头上常用的、通俗易懂的。成语与惯用语的“文”“白”差别可用下面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例子来比较:
成 语 惯用语 成 语 惯用语
置若罔闻 当耳边风 阿谀奉承 拍马屁
趋炎附势 抱粗腿 夸夸其谈 耍嘴皮儿
2.惯用语与谚语比较。
惯用语与谚语同属于口语范畴,都是流传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在结构上都不如成语那么紧密固定,可以增减字数、更换词语、拆开插入其他成分等。如谚语“一个巴掌拍不响”,也可以说成“一个巴掌响不了”“一个巴掌不响”“一只手不响”“一只手拍不响”等。另外,两者都有一些流传某一地区、带地方色彩的成分,如“小暑一声雷,依旧倒黄梅”只是南方的谚语。
不过,惯用语与谚语也有不少的区别,概括来看:(1)内容上,谚语是人民群众在口头流传的、总结经验教训的现成话,主要表示判断或推理;而惯用语主要表达一般的概念,一个完整的比喻引申义。如“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是谚语,而“抱佛脚”是惯用语。
(2)结构上,谚语一般是完整的句子,常作为语言的使用单位;惯用语是短语,常作为语言建筑材料,充当句子成分。语言形式上,谚语多在五个音节以上;惯用语以三个音节的动宾型为主。
(3)意义整体性上,谚语只有一部分具有比喻引申义,而像“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春送千担粪,秋收万斤粮”并不具有比喻引申义;惯用语则全部具有比喻引申义。
成语使用技巧 1.理解成语意义
有的成语可以从字面上去理解意义,但要注意,成语的语义往往保留了古代汉语的意义,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意义来解释。例如“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作“消除”讲。“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打击或承受压力,“冲”是“要冲”的意思。“刊”“冲”都不能用现代常用义来解释,这类“望文生义”,往往出错的成语正是我们积累的一个重点。有的成语由于出自古典诗文或历史故事,不能简单地从字面去理解,也不能把成语各组成部分的意义加起来理解,如“火中取栗”,出自法国作家拉·封登寓言,猴子叫猫给它取出炉火中烤着的栗子,结果栗子被猴子吃了,猫不但没吃着,还烧掉了脚上的毛。比喻冒危险为别人出力,吃了苦头,但自己一无所得。有的成语的实际含义必须透过字面意义去进一步深入理解,如“望其项背”,表面意义是指望得见人的脖子和脊背,实际意义是指“比得上”,且多用于否定句式。
2.辨析褒贬色彩
有些成语意义相同或相近,这类同义成语,有的是程度深浅不同,如“得陇望蜀”与“得寸进尺”,共同的意思比喻贪得无厌,不知满足,但后者比前者程度深。有的是适用对象不一样,如“遍体鳞伤”与“体无完肤”,都形容伤得很重,但前者只能用于人,后者却可以用于人或抽象的理论。有的是语法功能各异,如“前车可鉴”与“前车之鉴”两个成语,同出一源,意义相近,但前者是主谓结构,在句中作分句或谓语,后者是偏正短语,一般作宾语、主语。有的是褒贬色彩有别,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都表示细到极点,但后者带贬义。褒贬色彩看似简单易辨,其实情况有些复杂,有些成语尽管褒贬色彩相同,但意义有所不同,如“开门揖盗”与“引狼入室”都表示自己做了害自己的事情,都带贬义,但“开门揖盗”更带一些傻气。
有些成语可褒可贬,例如:A“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贵的是杜甫还坚持了这种苦心孤诣的写作态度。(明显含褒义)B徐世昌苦心孤诣地运动着做了一次大总统,后来被人赶跑了。(含有讽刺、挖苦义)这类褒贬义都含有但容易误用的常见成语还有:安之若素、按部就班、标新立异、顶礼膜拜、放浪形骸、高视阔步、卷土重来、明哲保身、推波助澜,等等,应多加注意。
此外,有些成语的感情色彩在一定的语境中会有临时性的新变化。比如,“咬文嚼字”,一般指过分地斟酌词句,含贬义,但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里,贬词褒用,说明“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3.把握多义现象 成语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出现新义,这就使一部分成语有不止一个的意义。多义成语的使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义被后起义代替,本义基本上弃置不用,如“闭门造车”,本义是按照同一方法做出的东西自然相同。《中庸》:“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也”现多指凭主观办事,不管合不合实际。一种是本义和后起义均可使用,如“陈陈相因”,原指“陈粮上不断加陈粮”,又比喻毫无创新地沿袭旧的一套。“他们有成千艘船只贩运各种货物,粮食万舱,陈陈相因,一直发霉腐烂。”用的就是片原义。又如“分道扬镳”可比喻志趣、目标不同,各走各的,也可比喻各有造诣、各有途径,不让一方独占地位,在“同样的题材,由于各自运用的形式不同,可以分道扬镳,各显神通”句里,用的是“分道扬镳”的第二项比喻义。
布置作业:1.见讲义;2.课后“小试身手”。词语选用练习典型题例
1、(1999年全国卷的第3题)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 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____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② 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持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____疾病。③ 见到这一情景,她那满腔怨恨,似乎一下子都___了。
2、(2000年全国卷的第3题)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 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____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② 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____的作品来的。
③ 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____。
A、聚集 品位 赞扬 B、云集 品位 赞叹 C、云集 品味 赞叹 D、聚集 品味 赞扬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 这位发言人____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作出交待,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② 尽管这只是一次____,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系统已经成功地开通了。
③ 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____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A、庄重 演练 引导 B、郑重 演示 引导 C、庄重 演示 导致 D、郑重 演练 导致
4、(2002年全国卷的第5题)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中美关系 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②你比他只是 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③这几天我 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A.一再 多少 往往 B.再三 多少 常常 C.一再 稍微 常常 D.再三 稍微 往往
5、(2003年全国卷的第3题)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报载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女士近年多次 北京大学,为推动孙中山研究做出了贡献。②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做出了。在2008年前将每年增加800万平方米的绿地。③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A.莅临 计划 不仅是/而且是 B.莅临 规划 不是/而是 C.亲临 规划 不仅是/而且是 D.亲临 计划 不是/而是 练习一:
1、依次在横线处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长江流域,无疑也是民族文化的______之一。考古发现_____,旧石器时代处于长江上游今云南境内的元谋人,与黄河流域今陕西境内的蓝田人_____。这个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发源地 表明 共存 B.发祥地 证明 并存 C.发源地 证明 并存 D.发祥地 表明 共存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虽然他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没能 住对方凌厉的攻势,痛失奖杯。②能源短缺,加上恶劣的自然条件,极大地 着这个小镇经济的发展。
③那些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人、不仅为正人君子所,还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A.遏制 限制 不耻 B.遏止 制约 不耻 C.遏制 制约 不齿 D.遏止 限制 不齿
3、依次填入下面横本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我们的工作计划已经呈报上级有关部门,待 之后。即可付诸实施。(2)抗击“非典”的白衣战士郑重立下誓言:我们,为守护患都不遗余力。(3)必须坚决打击不法商人制假贩假 暴利的犯罪行为。A.审定 许诺 谋取 B.审订 承诺
谋取 C.审订 许诺 牟取 D.审定 承诺 牟取
4、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鲁迅那一篇篇如匕首投枪般的杂文至今仍显露着 的思想锋芒。②
是可以杀人的。中国有句老话叫“人言可畏”。
③这件事已经过去多年了,但是,现在想起来,他内心深处还感到
。④他心烦意乱,意志消沉,经常独自 街头。A.锋利 流言 内疚 流连 B.犀利 流言 歉疚 踯躅 C.锋利 谎言 歉疚 踯躅 D.犀利 谎言 内疚 流连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这家企业改革的任务,_____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②预算即使制订得再_____,在执行过程中也难免发生变化。③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起_____的假酒案。A、不止 正确 耸人听闻 B、不只 正确 耸人听闻 C、不只 准确 骇人听闻 D、不止 准确 骇人听闻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由于改编者没有很好地理解原作的精髓,任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地减弱了原作的思想性。
B、晚会上,广播艺术团的演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辛勤劳动的环卫工人,他们的节目,无论从创作到演出,都受到观众的称赞。
C、这个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日益严重,许多人认为,采取货车在规定时间内不准进入城区的措施,未尝不是一个缓解矛盾的办法。D、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种种不爱惜人民币的错误做法,以及随意将人民币放大后销售的违法行为,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练习二: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1940年2月17日,徐悲鸿在泰戈尔的下见到了圣雄甘地,这为他的旅印生涯写下了最辉煌的一笔。
②为了迅速扭转企业连年亏损的局面,厂长决定
精通业务、有决策能力的退休科技人员。③这是一项新的信贷品种,项目的方案正在制定之中。A.引荐 起用 实施 B 引见 启用 实行 C.引荐 启用 实行 D 引见 起用 实施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_______这么一条小船。②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_______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
③改革后,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_______包装也精美了,因而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A.况且 何况 而且
B.况且而且 况且 C.何况 而且 何况 D.何况 况且 而且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有位作家说,要想使自己生活的扁舟轻驶,务必要让它_____的仅限于必不可少之物,不然 轻则_____无以进,重则可能压沉自己的生活之舟。道理很明白,什么都舍不得撒手,往往____什么都不得不_____。
A.装载 徜徉 致使 割受
B.承载 徘徊 导致 舍弃
C.装载徘徊 致使 舍弃
D.承载 徜徉 导致 割爱
4、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_____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②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______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③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______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A.犹豫、逐步、化装
B.迟疑、逐渐、化妆
C.迟疑、逐渐、化装
D.犹豫、逐步、化妆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我把如此深厚的感情_在我的歌声里,希望引起听众的共鸣。②要认真清查国有企业现有的资产,防止有人借改革之机_国有资财。③为了使这个展览办得更加充实,博物馆领导派出多人到老区_革命文物。A.贯注 侵吞 搜集 B.灌注 鲸吞 收集 C.贯注 鲸吞 收集 D.灌注 侵吞 搜集
6、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①听爸爸说,那个烟斗是祖上_______下来的,至今已经两百多年了。②社会学家坚决反对“„克隆‟________用于人类繁衍”的动议。
③直到今天,一遇天旱,农村还有人抬着祭品祭天,________龙王降雨,保佑丰收。A.留传 可以 祈求 B.流传 能够 祈求 C.流传 可以
乞求 D.留传 能够 乞求
7、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与当年单位里的老同志偶然邂逅相遇,忆及当年,我们都不胜感慨。B.这家报纸改版后面貌一新,受到读者欢迎,很多报纸都跟着仿效起来。
C.要不是园林工程师的巧妙设计,这棵百年老树在城市道路改造的时候就可能夭折。
D.卢沟桥两边的石栏上雕刻着数以百计的石狮子,这些石狮在风霜雨雪中已守桥七百多个岁月。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市电视台花巨资购进最先进的电视转播车,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性。②本没有什么深意的一件小事,他却偏偏喜欢仔细
。③社会公德要求我们不能以任何理由 赡养父母的义务。A.时效 琢磨 推脱 B.时效
斟酌
推脱 C.实效 斟酌 推托 D.实效
琢磨 推托
9.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北京卷)()
为英雄全训华守墓37年的陈健,获得了“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的称号。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一个生者对一个死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但是他却为此坚守37年,放弃了梦想、幸福和骨肉亲情。火红的时代背景,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 ……
A.约束 淡去 风范 B.制约 淡忘 风范
C.约束 淡忘 风尚 D.制约 淡去 风尚
词语选用练习参考答案 典型题例:
1、B。“窜改”即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篡改”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两者的意义和使用范围都有所不同。第①句的意思是说日本的某些政客要改写既成的历史事实,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的真实的,也就是“作伪”。“驱除”是赶走、除掉的意思。“祛除”是除去(疾病、疑惧或所谓邪祟),这个词有它特定的使用范围,和第②句的语境最为吻合。“溶解”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布在另一种物质中成为溶液。“融解”是融化的意思,融有消融、消除的意思。第③句的意思是说她的满腔怨恨似乎没有了,应为“融解”。
2、B。“聚集”是“集合;凑在一起”的意思,云集:比喻许多人从各处来,聚集在一起。在第①句中,采访同一件事有上百名记者,人数已经很多了;他们又代表各大媒体,是从不同的地方来的,因此用“云集”更为恰当。作为名词,“品味”指物品的品质和风味。“品位”可用来专指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赞叹:称赞的意思,一般可不带宾语。赞扬:称赞表扬的意思,作谓语时一定要带宾语,“令人赞扬”在语法上是不通的。再者,对古人的作品,我们只有“称赞”,而无法“表扬”。
3、D。“庄重”指(人的言行举止)不随便、不轻浮。“郑重”是严肃认真的意思。①句中发言人是代表国家就事关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事件进行表态,自然要“严肃认真”;至于发言人个人的言行举止当然也万不可随便轻浮,但在这句话中有关发言人个人的信息并不是所要表达的主要信息之一。“演练”是训练演习的意思。“演示”指利用实验或实物、图表把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显示出来,使人有所认识或理解。两个词中,“演”有“模拟”之意,“练”有训练、练习之意,“示”是给人看的意思。②句中有“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说明这是一次演习,所以只能用“演练”。“引导”指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侧重行为过程本身。“导致”是引起的意思,重在结果。③句中重在强调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教材的严重后果,应用“导致”。
4、C。本题考查准确选用虚词的能力。在表示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一再”“再三”都可以使用,如“他一再/再三表示要参加抗洪抢险”,但不在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就只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多少”与“稍微”有时可互换使用,但根据语境,“稍微”强调差距的微乎其微,“多少”则强调差距的实际存在,应选“稍微”;句③中,“往往”带有规律性,强调按照经验,在某种条件下情况通常会这样,“常常”没有这样的限制。“收到邮件”谈不上什么规律性,故用“常常”。
5、C。“莅临”与“亲临”都是“到”的意思,前者一般表“敬”,如我们欢迎来宾,可以说“欢迎莅临指导”,“亲临”则强调“亲自到达”。①句中强调孙穗芳女士以特殊身份亲自前往北大,所以排除A、B。“规划与计划”都有预先拟定的做事的内容、步骤、方法之意。但是计划一般较为具体,时间可长可短。规划一般具有全局性,内容较为概括,时间较长,从远景着眼。据此可知本句应为“规划”。“不是/而是”表转折,“不仅是/而且是”表递进,根据③句的文意很显然应选择“不仅是/而且是”。
练习一参考答案及分析:
1、B。“发祥地”指民族、革命、文化等起源的地方,用于第一个语境较为适宜;“考古发现”作为一个命题的证据,应用“证明”;“并存”强调“一起、都”,二者之间并无关联,“共存”虽然也有“一起、都”的意思,但二者之间有依存关系,与事实不符。
2、C。“遏制”偏在“控制”,“遏止”偏在“停止”,此处应为控制住对方的攻势,应选“遏制”;能源及自然条件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故选“制约”;“不齿”指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同时没有“不耻”这个词。
3、D。“审订”指审阅修订,如“审订书稿”,“审定”指审查决定,如“审定计划”,交上级部门应为“审定”;“承诺”较之“许诺”更为正式;“牟取”义为谋取(名利),含贬义,谋取则为中性词。
4、B。可运用排除法,“人言可畏”指流言,可排除C、D;“内疚”与“内心深处”重复,故选用“歉疚”,排除A。所以,做题时可从最有区分度处入手,不必依次来做。
5、C。从语义角度看,“不止”是不能停止的意思,而“不只”有不仅的意思;从搭配角度看,“准确”可与“预算制定”搭配,而“正确”则不能;从语境角度看,“耸人听闻”适用于夸大其词地宣传某一件事,“骇人听闻”适用于发生了某件令人吃惊的事这种场合。
6、C。A项中的连词“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用在这里不合逻辑,应改成“以致”之类的词;B项“他们的节目,从创作到演出,都受到观众的称赞”,“无论”多余;D句中的“对”用的多余,应去掉,否则是什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就搞不清楚了。
练习二参考答案:
1、D。“引见”指引人相见,使彼此认识;“引荐”则是推荐的意思。“起用”有一个重要的义项,即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方案”与“实施”较为搭配。
2、D。何况、况且、而且三个词都表递进,“何况”摆出的情况往往与上句有反差较大的对比关系,适用于句①;“况且”之前,往往是主要原因,之后是次要原因,适用于句②;“而且”只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前后成分并无严格限制。
3、B。“承载”义为“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而“装载”是“用运输工具装”的意思,第一空填“承载”较妥;“徜徉”义为“闲游、安闲自在的步行”,与句意矛盾,故只能用“徘徊”;“割爱”指“放弃心爱的东西”,与原句中“什么都”不够吻合。
4、A。“化装”与“化妆”区分度较大,前者为了掩人耳目,后者为了使自己的容貌美丽起来,根据语境,可排除B、D。“逐步”暗含计划性,与句②更为吻合。
5、D。“贯注”只指“精神、精力”集中,这里“灌注”是一种比喻用法,“注入”之意;②“鲸吞”,指像鲸鱼一样的吞食,多用来比喻吞并土地,而“侵吞”指暗中非法占有个人或公共的财物、土地等;“收集”是使聚集在一起,而“搜集”,除了有“收集”之意外,还有“到处寻找”之意。
6、A。“留传”特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与句①相吻合,而“流传”指传下来或传播开。“可以”属于主观上的认可,“能够”属于客观上的能力,这里不是技术能力问题,而是社会伦理认同问题,故选“可以”。
7、B。“邂逅”与“偶然”重复;“百年老树”也谈不上“夭折”;“岁月”不能和相“七百多个”这样具体的数量短语搭配。
8、A。“实效”意即实际的效果,“时效”即时间短,效率高,显然提高“时效性”才能突出新闻新的特点,所以①句应选“时效”。“琢磨”和“斟酌”都有考虑之意,但“琢磨”是指仔细体味其中深意,“斟酌”是指考虑文字、事情等是否妥当,所以②句应选“琢磨”,同时也照应文中的“深意”。“推脱”意指不肯承担责任,而“推托”是指借故拒绝,所拒绝的不一定是责任,所以③句应选“推脱”,同时也照应文中的“义务”。
9、A.“约束”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多与纪律、协议、道德、良心”等搭配,“制约”意为: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如互相制约,故选“约束”。“淡忘”指“印象逐渐淡漠以至于忘记”,而文段强调对“火红的时代背景”的淡漠而不是忘记,故不用“淡忘”;“淡去”恰有“虽没从头脑中完全抹去,但已逐渐淡漠”之意,所以用“淡去”妥贴。“风尚”指“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而“风范”多用于书面语,指风度,气派,多用来指人,从语境来看,赞扬的是一个英雄人物,故应用“风范”。综上推断应选A。
第二篇:万花筒 教案
创意万花筒
湖北理工学院
冯学军
教材分析:
《创意万花筒》是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继续探索折射影像原理的载体,旨在制作万花筒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目的:
1、引发学生对镜子游戏的探索兴趣,在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折射影像的原理。
2、在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制作万花筒的乐趣,获得成功体验。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能力及动手能力。教学准备:
1、知识储备:了解镜子的特征、历史即简单折射原理。
2、物资准备:
教师:可拆装的万花筒、简易万花筒、水晶万花筒、卡通万花筒、六面体饮料瓶、透明胶片、半透明塑料膜、不透明塑料膜、彩色碎纸片、香烟盒、剪刀、钳子、锥子、双面胶带。
学生:六面体饮料瓶、透明胶片、半透明塑料膜、不透明塑料袋、彩色碎纸片、香烟盒、剪刀、钳子、锥子、双面胶带。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玩过哪些镜子游戏?
2、提问:你们所玩的这些游戏体现了哪些光学原理?
二、玩玩万花筒:
1、指名玩教师提供的三种万花筒(简易万花筒、水晶万花筒、卡通万花筒),并说说玩后的感受。
2、引导观察这三种万花筒(简易万花筒、水晶万花筒、卡通万花筒),说说自己的观察所得。
3、引导学生观察可拆装的万花筒,谈谈观察所得。
三、制作万花筒
1、提问:想一想这些万花筒是利用什么原理成像的?
2、介绍材料:今天我们也来自己制作一个万花筒,制作万花筒需要哪些材料呢?
3、重点指导简易万花筒的做法:教师演示。
(1)将六面体饮料瓶的瓶身剪下来,将其中的三片折成三棱镜片。
(2)用黑色纸将三棱镜片卷起来,再剪一块大小合适的透明胶片放在卷筒里面。(3)透明胶片上放一些彩色碎纸片,顶部盖上一块半透明塑料膜,用双面胶带固定。
(4)底部蒙上不透明塑料布,用双面胶带固定,正中心挖一个小孔。卷筒外贴上包装纸。
4、学生动手制作,师巡视指导。
5、指导水晶万花筒、卡通万花筒的做法:
(1)水晶万花筒:将小塑料袋里装水,并将小水袋安在万花筒的顶部。(2)卡通万花筒:挖合适的孔,侧面挖对槽,反面挖一方框,准备彩色塑料膜,插入侧面长槽即可。
四、展示并自然结束:
请同学们把制作成功的万花筒拿给其他同学欣赏,并简单介绍制作过程。相互评选出最令人欣赏的万花筒。
第三篇:《生活万花筒》教案
《生活万花筒》教案
寿王坟镇中心校 孙竞一
教学目标:
1.能按顺序写一件事,把事情的过程或重要内容写清楚。
2.通过与同学交流分享、师生点评等方式,提高作文的修改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按顺序写一件事,把事情的过程或重要内容写清楚。
难点:通过与同学交流分享、师生点评等方式,提高作文的修改能力。
教学准备:学生习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上个假期我认真欣赏了你们的习作,大家讲述了很多好故事,写到了很多有意思的内容,让我感受到咱们的生活真是一个大大的万花筒。那咱们一起来看看,全班同学都写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师出示全班好的习作题目。【课件2】
《捉蚊趣事》《钓鱼趣事》《玩水趣事》《汤泉宫趣事》《长城趣事》《捉蛐蛐儿》《家庭**》《撒谎**》《摘红枣》《摘苹果》《爷爷戒酒了》《树林里的小秘密》《厨房里的美味》《第一次洗衣服》《快乐的研学之旅》《我的“六一”》《照片里的温暖》《有趣的捉迷藏游戏》《那一抹微笑》
师:你们看,这么多的题目中,哪些是你感兴趣的内容呢?
生自由回答。
二、师生共评
(一)回忆要点一
1.师: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犹如万花筒一般五彩缤纷、充满变化,总能带给我们新鲜感和美的感受。那我们应该如何把这么美好的生活记录下来呢?请大家拿出前置性学习单,我们来共同回忆一下本单元的习作要点。【课件3】
习作要点:(1)写一件印象深的事,需要按照 把事情写清楚。要把、、交代明白,写清楚事情的、、。【板书:一定顺序】
师:请同学们拿出例文篇子,这是咱班某位同学的习作,我们一起来帮他评价一下,看看他有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清楚。
生读例文,对照评价,提出建议。
(二)回忆要点二
1.师:我们写事情不但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还要把事情的重要部分写清楚。【板书:重要部分】
习作要点:(2)还要把事情的重点部分写清楚:如果是亲身经历的事,可以写出、、。【课件4】
师:这是咱班某位同学的亲身经历的事情片段,看看他有没有把重要部分写清楚呢?【课件5】
生读例文,对照评价,提出建议。
2.师:那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的事,而是看到的或听说的事呢?
习作要点:(2)还要把事情的重要部分写清楚:如果是看到的或听说的事,可以写出、、。【课件6】
师:这是咱班某位同学写的别人的事情片段,再看看他有没有把重要部分写清楚呢?【课件7】
生读例文,对照评价,提出建议。
三、同桌互评
1.师:习作要点也正是我们评价的标准。请同学们根据手中的习作评价单,对同桌的习作进行评价,在相应的星星上涂色,看看对方能得几颗星。记得要在最后给你的小伙伴提出一些修改的建议。【课件8】
生完成评价单。
四、自我评改
1.师:评价他人习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评价自己的习作,下面请同桌互换评价单,根据评价单上的标准和建议,对自己习作中的重要部分进行修改,时间是8分钟。【课件9】
生修改习作。
2.师:哪位勇敢的同学来读一读你修改后的成果?你给自己几颗星?
生读习作。
师:其他同学也对照评价标准,自己评价一下吧,看看你自己又能得几颗星。
生自我评价。
师:同学们,紧紧握住生活这个万花筒,我们就可以见证更多美好的事情。把这些事情用笔记录下来,用心细细琢磨,不论酸甜苦辣,都将是我们独一无二的收获!【课件10】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棒,老师也非常高兴能和大家拥有这样一段美好的回忆。最后请大家伸出双手,把掌声送给优秀的自己!
五、板书设计
生活万花筒:习作讲评课
一定顺序
写清楚
重要部分
第四篇:万花筒最新教案
研究性学习四年级下册
《万花筒》教案
执教者:乌兰浩特市兴安第一小学
综合组 车清云
本课立意:《万花筒》一课包含了光的反射、漫反射、散射等光学原理,教学目的就是想通过学生独立研究万花筒的活动,促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做中学科学、用科学,切实体验科学探究的历程,获得初步的探究能力,感悟到小事情中往往包含着大学问,并在交流中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是教材的设计者、创造者,也是探究活动的参与者和点拨者,因此教学目标设计的基点应该是科学探究的主体——学生,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探究活动展开,都应为学生服务,使得我们的学生在一定的科学探究情境下,动手做科学,体验科学发展的历程、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在这种以探究制作为主的课堂上,教师的话要少之又少,只是起引导、点拨、启发、激励的作用,而应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想、充分地做、充分地说,学生获取的知识、能力、技能、方法才真正是他自己的,才能促进他们的发展。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说我本节课的教学思路
《万花筒》
1、过程与方法
●了解万花筒的基本构造,学会制作的基本步骤;
●引导学生运用材料进行制作,在合作中安全操作;
2、科学知识
●通过学习,了解万花筒成像的简单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制作玩具的乐趣;
● 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共同合作的品质,增强环保意识。
本课重点 在于认识玻璃镜、各种纸、胶布等材料的质地、性能和特点,学习运用多种材料进行手工技能操作,学习万花筒的制作方法,并能初步了解万花筒图像形成的原因。
材料准备:教师材料:教师自制的万花筒、小镜片
学生材料:厚塑料纸、薄塑料胶片纸、双面胶、透明胶、小碎粒、卡纸、包书纸。剪刀、铅笔、橡皮、尺。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通过出示教师制作的万花筒的,吸引学生的眼球,并通过让孩子上台玩一玩的体验方式,有效激发孩子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1、出示教师买来的万花筒,让学生看一看是什么? 学生说万花筒。
2、玩过吗?请几个同学上前玩一玩。(找3名同学)
3、感觉怎么样?
学生感觉感觉很漂亮。转过来转过去的图案都不一样等回答。
4、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万花筒。板书(万花筒)
5、其他同学,你们也想观察万花筒吗?
同学们回答:想
那我们看大屏,看一个特殊的万花筒。观察之前,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万花筒的图案有什么规律?
图案都是对称的。(教师表扬:说的真好,你与数学联系到了一起)
二、提出问题 教师让学生提出质疑
1同学们应该注意到,无论万花筒的图案怎么变化,图案都是对称的。对于万花筒你有什么疑问?小组讨论,把疑问写在研究方案上。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预设学生问题:
1、为什么万花筒的颜色多彩缤纷?
2、万花的图案为什么是对称的?
3、万花筒是什么原理制成的?
4、为什么我看到了很多个一样的图形?
各个小组依次汇报各自的问题,根据如果学生提出了“万花的图案为什么是对称的?教师板书(研究的问题:万花的图案为什么是对称的?)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多,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的问题是:万花的图案为什么是对称的?在探究的过程中,各个小组所提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板书(共同研究的问题:万花的图案为什么是对称的?)同学们猜想一下:万花筒的图案问什么是对称的?
板书(猜想:与******有关)
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问题,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板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三、自主探究制作万花筒。
通过课前预习,我们制作万花筒需要注意什么?看大屏
1、我们要做的准备是:
2、预测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是:
3、研究克服困难的对策是:
4、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安全、碎纸不能太多。好,带着黑板上的问题与猜想,制作万花筒。
四、观察万花筒,完成问题
同学们,万花筒做好了吗?请按要求进行观察。
1、每个小组按顺序依次观察万花筒,通过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2、用手遮住万花筒底部,按顺序依次观察,你能观察清楚吗?
3、每个小组同学按顺序依次用厚衣服盖住头部,在衣服内观察万花筒,看看你还能观察到什么?
这说明万花筒图案的对称与什么有关?
学生:与阳光有关
完成结论、板书(结论:光的反射)光到底是怎样反射的呢?通过课件展示。(光的反射)
五、欣赏对称建筑图形与不对称图形
教师语言: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对称建筑图形与不对称建筑图形,我们来欣赏一下,看看你能找出那些是对称,那些是不对称的。
(课件展示)
六、拓展
通过总结让孩子再一次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万花筒的制作过程,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让学生解决学生提出的质疑,让学生说出万花筒原理。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制作出了属于自己的万花筒,心里应该挺开心的。今天做的这种万花筒内部是三棱柱的,如果我们把内部做成五棱柱或六棱柱的那里面产生的图案又会是什么的?以后我们可以进一步进行尝试。
第五篇:词语练习
练习
一、按要求写词语。
(1)表示“哭”的词:
(2)表示“笑”的词:
(3)表示“跳”的词:
二、为下列各类词写一个总名称,然后再写2个同类的词语。
(1)红彤彤白花花绿油油黄澄澄()()
(2)钢笔直尺铅笔盒橡皮()()
(3)打球 跑步做操举重()()
(4)教师工人营业员司机()()
三、请按合理顺序排列下列词语(填序号),并写出理由。
(1)A.修改B.起草C.构思D.誊抄
排序:理由:
(2)A.消化 B.吸收C.吞咽D.排泄E.咀嚼
排序:理由:
(3)A.端午 B.清明C.中秋D.重阳E.春节
排序:理由:
(4)A.三国 B.唐C.晋D.南北朝 E.清
排序:理由:
(5)A.清晨 B.晌午C.傍晚D.黎明E.子夜
排序:理由:
四、把下列词语按要求分成四类。
1.身材魁梧2.神采奕奕3.鹤发童颜4.心潮澎湃
5.视死如归6.百感交集7.舍己为人 8.愁眉不展
9.激动万分10.浓眉大眼11.忐忑不安12.以苦为乐
13.骨瘦如柴14.目瞪口呆15.肝肠寸断16.实事求是
(1)描写人物外貌的词语:
(2)描与人物品质的词语:
(3)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
(4)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
五、按前面一对词的关系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1)铁路——火车()——轮船公路——()
(2)《西游记》—孙悟空()—张飞《水浒传》—()
(3)书信——应用文()——牲畜老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