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转贴《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第三、四单元1-8课教案》
第一课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 地形 特点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汇报、小结。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板书设计:
第二课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
教师演示: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五、课后活动
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第三课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过程与方法:
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
教师演示: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象资料、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果(提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
2、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
1、冷和热的作用。
⑴ 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作用),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⑶ 有什么现象产生?
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⑴ 猜测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
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3、植物的作用。
⑴ 演示实验: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
⑵ 出示豌豆发芽后的石膏(提早准备的)。
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4、小结,延伸。
⑴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⑵ 现在我们能够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吗?
⑶ 我们能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吗?
⑷ 推测一下这些碎石再继续变化,会成什么样呢?
三、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1、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
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分析成因。
四、课外拓展活动
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请课后好好去搜索调查一下吧!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四课 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小棍、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有关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资料阅读: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图片或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腐殖质、盐分)
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土壤和生命
1、讨论。
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学习。
3、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4、小结。
四、课外拓展活动
阅读高士其的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五课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教学难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
教师演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或录象、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3、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
1、我们先来看两幅图。(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
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
你平时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吗?
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模拟实验:下雨。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器材所代表的含义。
教师课件出示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观看学习。
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并做记录;实验后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小组交流、汇报。
3、小结、拓展。
雨水会不会影响土地?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并思考:斜坡上的这许多小细沟是怎样来的,这许多小细沟中汇集的水流又会怎样改变地形。
三、影响侵蚀的因素
1、如果我们刚才实验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长满树木,如果降雨量很大,结果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2、学生回答。
3、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响侵蚀的因素”吧。我们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吗?
4、学生小组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前的讨论交流。
5、学生小组尝试撰写实验方案,教师提示这是对比实验,方案中要注意明确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实验器材的选用和实验装置的设计。
四、课外拓展活动
还有什么影响侵蚀的因素呢?希望你们课后能继续观察与研究。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六课 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
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用实验结果推测自然界的情况,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洪水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
【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
教师演示: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或录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3、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
5、小结: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3、思考: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学生交流讨论。
五、课后作业
事物都有双面性,侵蚀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并找找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七课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过程与方法:
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推测河流什么地方流速快,什么地方流速慢,什么地方将会有侵蚀,什么地方将会有沉积。
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尝试解释冲击平原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对人类有利有弊。
【教学重点】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的土、长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开对接成河道装置)、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大饮料瓶、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水、尺子、接水桶。
教师演示:河流形成、河流侵蚀两岸和河床、江河下游泥沙沉积成平原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国家有哪些大的河流?家乡有哪些河流?这些河流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关系?你知道长江和黄河的形成原因吗?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后讲解: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或是山涧溪流汇集而成的。当流水漫过地表时,会形成细小的水流和沟壑,这些细小的水流会逐渐形成溪流并汇成河流,而沟壑在流水不断侵蚀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成大的切沟和冲沟并形成河床。
3、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结果。那么河流对土地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交流。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
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
回忆沉积实验,观看关于“大石头—鹅卵石—细沙”的图片。
3、学生实验。
准备实验装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
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在记录纸上画出河道的形状,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
推测: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流速大,什么地方流速小,什么地方会发生侵蚀,什么地方会发生沉积?
在河道上记下自己的推测,用虚线标出。
学生动手实验。注意:在向“河流”注水时,一定要检查出水口是否正对“河道”,试一试,流出的水是不是正好流入“河道”中。确保无误后,才能正式向“河道”注水。注水一开始,要保持杯子中的水始终是满的。在实验盒的出水口,一定要用较大的容器接住流下来的水。为了让效果明显,观察得更清楚,可以让实验观察的时间长一些,也就是说在一瓶水流完后,再接着倒一瓶水。
观察河水流动速度的变化,注意河水的什么地方被侵蚀了?什么地方会有土沉积下来?
4、小组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
6、小结。
三、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
1、思考: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学生讨论回答。
2、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课件。
四、课外拓展活动
除了流水,还有什么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蚀和沉积?请课后阅读单元资料库,了解其他自然力如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七课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过程与方法:
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推测河流什么地方流速快,什么地方流速慢,什么地方将会有侵蚀,什么地方将会有沉积。
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尝试解释冲击平原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对人类有利有弊。
【教学重点】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的土、长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开对接成河道装置)、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大饮料瓶、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水、尺子、接水桶。
教师演示:河流形成、河流侵蚀两岸和河床、江河下游泥沙沉积成平原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国家有哪些大的河流?家乡有哪些河流?这些河流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关系?你知道长江和黄河的形成原因吗?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后讲解: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或是山涧溪流汇集而成的。当流水漫过地表时,会形成细小的水流和沟壑,这些细小的水流会逐渐形成溪流并汇成河流,而沟壑在流水不断侵蚀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成大的切沟和冲沟并形成河床。
3、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结果。那么河流对土地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交流。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
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
回忆沉积实验,观看关于“大石头—鹅卵石—细沙”的图片。
3、学生实验。
准备实验装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
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在记录纸上画出河道的形状,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
推测: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流速大,什么地方流速小,什么地方会发生侵蚀,什么地方会发生沉积?
在河道上记下自己的推测,用虚线标出。
学生动手实验。注意:在向“河流”注水时,一定要检查出水口是否正对“河道”,试一试,流出的水是不是正好流入“河道”中。确保无误后,才能正式向“河道”注水。注水一开始,要保持杯子中的水始终是满的。在实验盒的出水口,一定要用较大的容器接住流下来的水。为了让效果明显,观察得更清楚,可以让实验观察的时间长一些,也就是说在一瓶水流完后,再接着倒一瓶水。
观察河水流动速度的变化,注意河水的什么地方被侵蚀了?什么地方会有土沉积下来?
4、小组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
6、小结。
三、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
1、思考: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学生讨论回答。
2、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课件。
四、课外拓展活动
除了流水,还有什么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蚀和沉积?请课后阅读单元资料库,了解其他自然力如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八课 减少对土壤的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各种力量在重塑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认同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因自身活动带来负面影响的观点。
认识到土地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关注人类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不被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长方形塑料水槽(或大盘子)、土、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水、接水容器、建造房屋的材料等。
教师演示:防治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侵蚀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出示预防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2、今天我们就运用我们在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在一个大水槽里建造一个有山地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选择地形中的一个地方建造房屋。如果暴雨即将来临,我们的家园能经得住风雨的袭击而不被破坏吗?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比一比吧。
二、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
1、我们建造什么样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选择什么位置建筑房屋?小组讨论并画出设计图。
2、全班交流展示设计图,并描述为什么这样建造地形,解释为什么这样选择家园的位置,以及选择建造地形及房屋所需要的材料的理由。
3、评价、小结。
4、预测暴雨过后,我们的家园会怎样?
三、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
1、思考:在比赛实验中,每组的什么条件应该保持相同,为什么?
2、学生进行比赛实验:用喷水器装水模拟暴雨降临,观察自己的家园能否经得住暴雨的袭击。
3、交流讨论并评价比赛实验结果。
4、反思:如果重新设计建造自己的家园,我们会对地形做哪些改进?我们仍将房子建造在最初选择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将房子建造在哪里?
四、总结、拓展延伸
1、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在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会对我们造成哪些灾害?
3、调查一下,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止这些灾害的发生,以及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危害。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
求是教育集团浙大附小
尹伟
第一课 我们的小缆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过程与方法:
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
【教学重点】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教学难点】用实验数据验证推测。
【教学准备】实验小车一辆、粗线一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子一个、铁垫圈若干、秒表。【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
(推、用绳子拉······)
2、揭题: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用绳子拉的小车,板书:我们的小缆车
二、安装小缆车
1、提问: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
说说看怎么改?
2、学生动手操作:将粗线绑在小车上。
3、提问: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动?
人
4、提问:请你仔细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吗?说说为什么。
5、学生交流讨论: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
6、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学生安装小车。
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
1、提问:刚才大家在用垫圈的力量拉动小车,发现用了几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
学生说出不同的个数
2、很多小组的数据都不一样,为什么?可能哪些地方存在问题。
3、学生交流讨论:
1、可能每个垫圈有点差别。
2、放垫圈要一个一个放上去,直到小车动起来为止。
4、学生实验,获得数据。
5、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用实验获得了数据,知道用多少个垫圈的力能使小车动起来,那你认为拉力的大小和小车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用实验证明?
学生交流讨论,推测: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慢
提示:(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2)、每次多个多个增加垫圈,观察和记录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6、指导学生看71页记录表
7、学生实验
8、交流汇报
四、小结
1、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2、要获得准确的数据需要多次重复实验。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 用橡皮筋作动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过程与方法: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和解释
【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测量距离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车,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是用哪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
2、除了用拉力,我们还能用什么力能使小车动起来呢?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 板书:用橡皮筋作动力
二、给小车安装橡皮筋
1、提问:那我们如何把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呢? 学生讨论
2、出示小车安装的示意图,学生根据示意图安装
3、调试橡筋动力小车
三、橡皮经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1、发现问题。
引导:每个小组的橡筋动力小车都装好了吗?下面就用你们的小车来一个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远。
学生比赛
2、交流讨论,发现问题(1)、起点、终点不固定(2)、橡皮筋绕断了
(3)、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的跑的远
3、实验验证
指导学生看书本73页的记录表,并开始实验
4、解释说明
提问:为什么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跑得远呢?(1)
学生解释
(2)
实验:橡皮筋的力怎样产生。(3)
出示弹力的概念,书本74页。
四.小结
五、板书设计
六、教后记
第三课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河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
过程与方法:组装气球小车和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和形成不怕苦难的积极态度。【教学重点】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教学难点】对小车反冲运动的解释。
【教学准备】小车反冲运动实验套材、长线一根、喷气式飞机等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玩气球,教师把吹足气的气球放开,气球会飞走,引导语:玩过吗?请你也来这样玩一玩,想一想气球为什么会飞出去。
2、学生实验、解释。
你在哪些地方也看到这样的现象?
3、揭题:能不能把这种力来驱动小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二、安装小车
1、交流讨论安装方法。
2、出示小车安装示意图
3、学生动手操作。
三、用气球驱动小车
1、调试小车。
2、测量小车能行驶多远。(1)讨论测量方法(2)测量
3、提问:如何让小车行驶得更远?说说为什么?
4、实验。
5、出示反冲力的概念。
6、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用到了反冲力?(1)学生汇报
(2)出示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
四、小结
1、提问:怎样才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
2、提问: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得更快?
五、板书设计
第四课 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
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
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
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 1牛=100克力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出示: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5、交流汇报
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第一课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 地形 特点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汇报、小结。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板书设计:
第二课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
教师演示: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五、课后活动
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第三课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过程与方法:
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
教师演示: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象资料、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果(提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
2、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
1、冷和热的作用。
⑴ 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作用),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⑶ 有什么现象产生?
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⑴ 猜测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
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3、植物的作用。
⑴ 演示实验: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
⑵ 出示豌豆发芽后的石膏(提早准备的)。
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4、小结,延伸。
⑴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⑵ 现在我们能够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吗?
⑶ 我们能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吗?
⑷ 推测一下这些碎石再继续变化,会成什么样呢?
三、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1、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
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分析成因。
四、课外拓展活动
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请课后好好去搜索调查一下吧!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四课 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小棍、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有关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资料阅读: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图片或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腐殖质、盐分)
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土壤和生命
1、讨论。
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学习。
3、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4、小结。
四、课外拓展活动
阅读高士其的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五课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教学难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
教师演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或录象、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3、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
1、我们先来看两幅图。(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
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
你平时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吗?
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模拟实验:下雨。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器材所代表的含义。
教师课件出示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观看学习。
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并做记录;实验后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小组交流、汇报。
3、小结、拓展。
雨水会不会影响土地?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并思考:斜坡上的这许多小细沟是怎样来的,这许多小细沟中汇集的水流又会怎样改变地形。
三、影响侵蚀的因素
1、如果我们刚才实验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长满树木,如果降雨量很大,结果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2、学生回答。
3、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响侵蚀的因素”吧。我们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吗?
4、学生小组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前的讨论交流。
5、学生小组尝试撰写实验方案,教师提示这是对比实验,方案中要注意明确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实验器材的选用和实验装置的设计。
四、课外拓展活动
还有什么影响侵蚀的因素呢?希望你们课后能继续观察与研究。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六课 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
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用实验结果推测自然界的情况,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洪水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
【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
教师演示: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或录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3、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
5、小结: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3、思考: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学生交流讨论。
五、课后作业
事物都有双面性,侵蚀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并找找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七课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过程与方法:
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推测河流什么地方流速快,什么地方流速慢,什么地方将会有侵蚀,什么地方将会有沉积。
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尝试解释冲击平原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对人类有利有弊。
【教学重点】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的土、长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开对接成河道装置)、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大饮料瓶、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水、尺子、接水桶。
教师演示:河流形成、河流侵蚀两岸和河床、江河下游泥沙沉积成平原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国家有哪些大的河流?家乡有哪些河流?这些河流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关系?你知道长江和黄河的形成原因吗?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后讲解: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或是山涧溪流汇集而成的。当流水漫过地表时,会形成细小的水流和沟壑,这些细小的水流会逐渐形成溪流并汇成河流,而沟壑在流水不断侵蚀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成大的切沟和冲沟并形成河床。
3、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结果。那么河流对土地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交流。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
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
回忆沉积实验,观看关于“大石头—鹅卵石—细沙”的图片。
3、学生实验。
准备实验装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
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在记录纸上画出河道的形状,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
推测: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流速大,什么地方流速小,什么地方会发生侵蚀,什么地方会发生沉积?
在河道上记下自己的推测,用虚线标出。
学生动手实验。注意:在向“河流”注水时,一定要检查出水口是否正对“河道”,试一试,流出的水是不是正好流入“河道”中。确保无误后,才能正式向“河道”注水。注水一开始,要保持杯子中的水始终是满的。在实验盒的出水口,一定要用较大的容器接住流下来的水。为了让效果明显,观察得更清楚,可以让实验观察的时间长一些,也就是说在一瓶水流完后,再接着倒一瓶水。
观察河水流动速度的变化,注意河水的什么地方被侵蚀了?什么地方会有土沉积下来?
4、小组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
6、小结。
三、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
1、思考: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学生讨论回答。
2、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课件。
四、课外拓展活动
除了流水,还有什么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蚀和沉积?请课后阅读单元资料库,了解其他自然力如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七课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过程与方法:
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推测河流什么地方流速快,什么地方流速慢,什么地方将会有侵蚀,什么地方将会有沉积。
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尝试解释冲击平原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对人类有利有弊。
【教学重点】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的土、长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开对接成河道装置)、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大饮料瓶、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水、尺子、接水桶。
教师演示:河流形成、河流侵蚀两岸和河床、江河下游泥沙沉积成平原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国家有哪些大的河流?家乡有哪些河流?这些河流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关系?你知道长江和黄河的形成原因吗?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后讲解: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或是山涧溪流汇集而成的。当流水漫过地表时,会形成细小的水流和沟壑,这些细小的水流会逐渐形成溪流并汇成河流,而沟壑在流水不断侵蚀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成大的切沟和冲沟并形成河床。
3、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结果。那么河流对土地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交流。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
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
回忆沉积实验,观看关于“大石头—鹅卵石—细沙”的图片。
3、学生实验。
准备实验装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
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在记录纸上画出河道的形状,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
推测: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流速大,什么地方流速小,什么地方会发生侵蚀,什么地方会发生沉积?
在河道上记下自己的推测,用虚线标出。
学生动手实验。注意:在向“河流”注水时,一定要检查出水口是否正对“河道”,试一试,流出的水是不是正好流入“河道”中。确保无误后,才能正式向“河道”注水。注水一开始,要保持杯子中的水始终是满的。在实验盒的出水口,一定要用较大的容器接住流下来的水。为了让效果明显,观察得更清楚,可以让实验观察的时间长一些,也就是说在一瓶水流完后,再接着倒一瓶水。
观察河水流动速度的变化,注意河水的什么地方被侵蚀了?什么地方会有土沉积下来?
4、小组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
6、小结。
三、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
1、思考: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学生讨论回答。
2、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课件。
四、课外拓展活动
除了流水,还有什么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蚀和沉积?请课后阅读单元资料库,了解其他自然力如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八课 减少对土壤的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各种力量在重塑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认同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因自身活动带来负面影响的观点。
认识到土地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关注人类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不被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长方形塑料水槽(或大盘子)、土、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水、接水容器、建造房屋的材料等。
教师演示:防治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侵蚀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出示预防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2、今天我们就运用我们在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在一个大水槽里建造一个有山地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选择地形中的一个地方建造房屋。如果暴雨即将来临,我们的家园能经得住风雨的袭击而不被破坏吗?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比一比吧。
二、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
1、我们建造什么样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选择什么位置建筑房屋?小组讨论并画出设计图。
2、全班交流展示设计图,并描述为什么这样建造地形,解释为什么这样选择家园的位置,以及选择建造地形及房屋所需要的材料的理由。
3、评价、小结。
4、预测暴雨过后,我们的家园会怎样?
三、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
1、思考:在比赛实验中,每组的什么条件应该保持相同,为什么?
2、学生进行比赛实验:用喷水器装水模拟暴雨降临,观察自己的家园能否经得住暴雨的袭击。
3、交流讨论并评价比赛实验结果。
4、反思:如果重新设计建造自己的家园,我们会对地形做哪些改进?我们仍将房子建造在最初选择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将房子建造在哪里?
四、总结、拓展延伸
1、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在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会对我们造成哪些灾害?
3、调查一下,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止这些灾害的发生,以及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危害。
板书设计:
第二篇: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分析
第三单元分析
本单元由《秋季星空》《冬季星空》两课组成,主要让学生通过长期的观察活动知道秋、冬季的代表星座,初步发现星空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中,亲历系列的、持续一年的观察活动,真正体现让学生亲历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单元目标:
1.能提出对四季星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作出书面观察计划;在制定观察计划的过程中感知到交流与讨论可以产生新想法并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态特征。
2.能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3.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会查阅资料,科学整理资料。课时安排: 4课时
12、秋季星空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与“冬季星空”、“春季星空”、“夏季星空”共同组成了观察研究星空的系列课。从本课开始,我们将利用一年的时间对四季星空进行长期的观察和研究,知道四季星空的主要代表星座,发现星座的变化规律,使学生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二、教学目标
1.能提出对四季星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作出书面观察计划;在制定观察计划的过程中感知到交流与讨论可以产生新想法并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态特征。
2.能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3.知道北斗七星,认识秋季里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了解秋季的其他星座。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能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为长期不懈地探究星空的奥秘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可以采取谈话法,以人们对星空探究的历史或星空之谜等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
1、可以先让学生自主交流课前的观察和发现。在交流中教师主要把握两点: A是在观察中要明确自己观察时所处的方位及星座所在的方位,如对北斗七星的观察。汇报中应提示学生表明观察时是面朝北的,往“天顶”处可视为南方,往地平线处为北方,此时人的左面是西,右面是东,北斗七星是属于北天的一个星座。
B是使学生能将相邻的几颗星组成一些便于记忆的图形,使之成为“我的星座”,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且可以启发学生为自己选定观察研究的对象。
组织本活动时,教师可以将此活动分成二个层次:先让学生自由汇报,让学生充分汇报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可以模拟当时观察星空时所处的方位,便于学生加深对方位的认识;再让学生画出北斗七星及自己根据想象组成的星座的样子。在纸上画星座时,应先在纸上定出方位,一般应与实际观察的方位相对应,如观察北天时,纸的上方为南,下为北,左为西,右为东。观察南天时,纸的上方为北,下为南,左为东,右为西。并要求学生在纸上标明方向及观察的是南天还是北天。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互相学习与借鉴。
资料卡的内容可以穿插在学生的汇报交流活动之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北斗七星。
活动二:
建议分三个层次进行活动:
一是先让学生提出自己乐于研究的问题。可以先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开展活动,教师在巡视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进行恰当评价。对一些不太可行的问题,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恰当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适合学生探究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研究,不致于使学生的问题成为空想而不能落实。
二是让学生自己制定观察计划。因观察星空独立性较强,可以让学生制定各自的观察计划。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最好引导学生长期观察两个以上的星座,一个是北斗七星,一个是自选的“我的星座”,便于今后掌握星空变化的规律。
在学生制定完观察计划后,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与补充,教师可在此对学生的观察计划进行恰当的评价。
自由活动:
制作观察箱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想象:如果要长期观察一个星座,借助什么样的观察工具比较好?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想象。然后教师可以展示观星箱,让学生了解观星箱的作用,再让学生开展制作活动。
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一定采取教科书中提示的方法,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制作。教师也可以提供其他方法来制作观星箱。如,利用透明的盒子,在盒盖上用笔画出大小均等的网格,将盒的周边及盒底用纸糊住,使其不透明,在盒底部一角打一观察孔即可。如果利用教科书中的制作方法,也可以将其方法改进,如不用胶带固定线,而是用针在盒子边缘穿孔,将线穿过,在外面打上结固定住。
制作完毕,可以让学生试用观星箱来观测某一物体,使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与记录的方法,还要特别强调在观测自己选定的观察对象时,要选择最佳观察点并且观星箱的位置应固定不变。同时也提醒学生,因自己选定的几个观察对象在天空的位置不同,所以每个观察对象要分别用一个固定的观星箱才能准确观察星座的变化。
拓展活动:
建议让学生课后至少再制作一个观星箱,分别用来观察北斗七星及自己选定的星座,坚持不懈地进行长期的观察,发现星空变化的规律。
13、冬季星空
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是在此基础上,借鉴学习秋季星空的经验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开展对冬季星空的观察、记录、整理、交流活动。使他们在一系列活动中,了解冬季星空中的显著星座及其变化情况,特别是对自己观察的星座所发生的变化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感受变化的星空中的无穷乐趣。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进行中长期科学观察的习惯。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会观察、乐探索、愿交流的意识,体验学习活动中的乐趣。
3.知道冬季星空的代表星座,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会查阅资料,科学整理资料。
学情分析:
引导、鼓励学生观察整理好秋季星空的观察记录;并搜集整理自己在四季星空中的典型星座和有关资料。
活动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冬天来临,美丽的星空也发生了变化,我们还能看到北斗七星,而且还可以看到许多秋季没有看到的星座。如果准备了有关星空的录像资料,可先播放录像,让学生感知星空的美丽与神奇,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交流我们的观察和发现。
1、让学生在全班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交流课前的观察和发现,如学生展示介绍北斗七星的“勺柄”指向在秋天、冬天的变化。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探究的北斗七星星座和冬季星空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北斗七星秋冬两季的样子。
3、让学生把自己观察的方法、观察的时间、观察的地点、观察的感受、搜集到的有关星座的传说等问题充分地说出来,可以是图片,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观察记录等。
4、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让每个参与者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总结从秋到冬星空的变化,一天之中星空的变化。
5、教师播放秋冬星空影像资料,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星空的变化。活动二:我们继续来观察研究星空。
秋季的星座都不见了,冬季又出现了许多新的星座,我们需要重新选定观察目标。
1、引导学生重新确定冬季星空中自己的研究目标,制定自己的观察重点。
2、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
3、全班交流。
4、猎户座就是冬季南天显著的星座。播放影像资料,认识了解猎户座。
5、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推测、猜想星空、观察过的星座及自己感兴趣的其他星座在新的一年轮回中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做出合理的判断和猜测。
6、引导学生在原来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新问题,并在小组内讨论问题的科学性。要求小组同学共同制定出方案并探讨方案的可行性。
7、证实总结的规律是否正确,坚持观察看能否有更多更有价值的发现。根据你的观察分析它的变化规律,用语言或绘画的形式展现预测结果。
自由活动:介绍星座知识。
1、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星座知识,教师补充讲解。
2、让小组同学从“坚持长期认真观察”、“观察记录”“发现问题”等方面对自己和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激励学生继续对星空和星座进行中长期的观察,力争有新的发现。
拓展活动: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星空及自己感兴趣的星座。定期开展一些交流、展示活动,比一比谁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观察,看谁的发现多,谁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人人争当“小天文学家”,使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篇: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电 和 磁》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过程与方法: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如何使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更明显实验讨论和设计(短路;用通电线圈代替通电直导线)。
2、教学难点:通电直导线使小磁针发生偏转实验的提出、操作、观察和解释。
【教学准备】
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导线、指南针、线圈、条形磁铁等 【教学过程】 1.导入 1)引言
这节课我们开始能量这一单元的学习,生活当中我们用到最多的就是电能。但是在100多年前,电与人类的生活是完全无关的,电只用于实验中。直到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才为人类使用电打开了大门。奥斯特到底做了什么实验,为什么会想到这个实验呢?今天这节课呀,我们也来体验体验奥斯特当时的情境。
2)复习能使小灯泡发亮的实验
复习电路的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说出是电能使小灯泡发亮。(设计意图:复习电能小灯泡发光的实验,引出“电”。)3)磁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实验
设计意图:1.复习回顾磁铁的特点;2.磁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但指南针发生偏转并不一定是磁引起的。
2、研究过程
1)提出研究问题:“电”和“磁”之间有联系吗?
师:我们通过复习知道了电能使小灯泡发光,磁铁具有磁性,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那么电和磁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也就是说“磁能产生电吗?”或者说“电能产生磁吗?”
师:谁来猜测一下,电和磁之间有没有联系?为什么? 生:(猜测,说理由)
设计意图:提出研究的问题,明确怎样才能说电和磁之间有联系 2)探究电能否产生磁(重点)
师:我们先来找一找电能否产生磁的证据,接下来请同学来说一下你们的实验计划(研究的问题、猜测、器材、实验方法)
小组讨论,探讨计划并且汇报
方法:在桌上放一个指南针,指针停止摆动后,把电路中的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的上方,与指针指的方向一致。接通电流时指南针有什么变化?断开电流后指南针有什么变化?反复做几次,结果怎样?
教师演示,学生再操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电能产生磁。
3)探究有什么方法能使指南针偏转现象更明显(重点)
师:刚才我们的指南针偏转都不怎么明显,那想办法,怎么样才能使指南针偏转明显点呢?
(引导学生从电流角度思考引出“短路”)
提示:电路短路,电流很强,电池会很快发热。所以只能接通一下,马上断开,时间不能长。
学生操作,交流发现。
师:发现这样对电池损耗很大,那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引出学生说出把导线缠成线圈,演示缠成线圈的方法。
师:给线圈通上电流,线圈会产生磁性吗?线圈怎样放置,指针偏转的角度最大?
学生实验并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短路和用通电线圈的方法都能使指南针发生比较明显的偏转,进一步证明电能否产生磁。
3、实际运用
今天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电能产生磁,电和磁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个过程就是当初奥斯特经历的。接下来老师就来考考大家,奥斯特的发现能不能帮你解决一些问题。老师这里有几节废电池。那么废电池里面真的是一点电都没有了吗?
师:那用什么方法来检测? 生:用线圈和指南针来检测。师:怎么检测?
生:可以用我们刚才做过的实验来检测,如果指南针发生偏转说明电池里还有电,如果指南针不能偏转了,说明电池里没有电了。
学生实验检测并交流
设计意图:从能量单元角度出发,不仅是对本课知识的运用,也是为第7课“电能从哪里来”中检测小电动机是否已经发出了电做准备。
4.小结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对于“电和磁”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生:谈自己的收获
师:那么磁能不能产生电呢?同学们课下自己想思考思考,也制定一个实验计划。
【板书设计】
电和磁
1、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2、发现规律:指南针偏转
3、思考:哪种情况下指南针偏转的角度大。归纳: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电磁铁》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2、过程与方法: 制作铁钉电磁铁;
做研究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研究的品质。【教学准备】
1、学生:每组1号电池2节,铁钉2根,单股网线2根,小铁钉若干、指南针2只
2、教师:电脑课件、大指南针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学生谈学习了《电和磁》一课的收获。
2、提出任务:利用前一课所学知识设计一个装置吸引小铁钉。
(二)制作电磁铁
1、学生说方法并演示把导线绕到铁钉上。
2、出示课件并提出要求:朝一个方向均匀绕导线,两端打结固定(示范方法)
3、取材料,比一比哪些组绕得又快又好!
4、用绕好的装置吸小铁钉,发现不能将铁钉吸起来。
5、领取电池实验并交流发现。(提醒:由于导线较短,只能接触很短一段时间。)
6、归纳: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
7、请学生给这样一个装置命名,引出“电磁铁”概念及其组成。
8、引导学生思考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
(三)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1、学生猜测电磁铁有无南北极并请说说如何判断。
2、学生交流方法、补充。(如果学生没有补充完整则设问:钉尖如果和指南针南极吸引是不是一定能证明这端是北极)
3、学生领取指南针实验并记录。
4、各组依次反馈汇总,确定电磁铁有南北极并引发新的探究问题——电磁铁的南北极跟什么因素有关?
5、分组研究是否真的和这些因素有关。
6、交流实验结果。
7、小组讨论实验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8、再次实验验证(控制条件)。
9、形成研究结论:电磁铁有南北极,电磁铁南北极跟电池正负极连接方法或线圈缠绕方向都有关。
(四)总结拓展
1、看到一大堆杂乱的钢铁,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比较方便地搬运到卡车上?
2、课件演示电磁起重机工作场景,思考如何做一个磁力更大的电磁铁?(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不能接在家庭、教室的插座上)【板书设计】
电磁铁
组成:线圈和铁芯
性质:接通电流产生磁性,切断电流磁性消失
有南北极,和电池正负极连接方法、线圈缠绕方向有关
《电磁铁的磁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过程与方法:
1、有一定根据地进行假设,找出认为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
2、在教师的指导下,会识别变量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影响。
3、能对本小组实验方案作介绍说明,体会交流与讨论能引发细腻的想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大胆的想象,又有根据的假设。
2、能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做检验假设的实验。
【教学重点】:能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影响。【教学难点】:设计并完善线圈圈数和电磁铁磁力的关系的实验
【教学准备】:电池(有的组1节、有的组2节)、电池盒、导线、1根长约1米的导线、大小不同的铁钉、1包大头针。
【教学过程】
一、对比导入,引出问题
1.师出示制作好的电磁铁:上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电磁铁,谁来说说电磁铁是由那几部分构成的?(铁芯、线圈、电流)
2.学生制作电磁铁:下面请各小组也来制作一个电磁铁,并且试一试你们的电磁铁可以吸起多少个大头针呢?(各小组汇报个数。)
3.(出示图片:电磁起重机)师讲解:这是电磁起重机(也是一个电磁铁),你看,它能吸引几吨重的钢铁呢!
4.提出问题:电磁起重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磁力,而我们自制的电磁铁最多的小组也只吸起了几枚大头针呢?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究竟跟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板书课题)。
二、大胆猜想,充分假设
1.谈话: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科学家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第一步就是要对研究的问题作出假设(板书:作出假设)。接下来就请我们同学也来猜一猜,你觉得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今天老师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说出我们的假设,还要说出这样假设的简单理由。
(出示提醒:先想一想电磁铁的构成、电磁铁的磁性是怎样产生的;然后再来做出我们的假设)
2.学生小组讨论,作出假设。3.小组汇报。
请1小组先来汇报,注意引导(如:说到跟线圈的多少有关,师问,线圈多磁力就越大;线圈少就磁力就越小;说说你们猜测的理由)
学生汇报时,老师进行板书(把学生的各种假设板书出来)
4.分析:刚才各个小组都作出了自己的假设,那么在这些因素中,你们小组觉得什么因素可能是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最大的因素呢?(学生选择小组认为影响最大的因素)
三、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这些知识我们的假设,为了验证我们的假设,我们必须实验。2.确定研究主题: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假设,因为时间关系,这堂课我们先重点研究线圈圈数与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关系。
3.制定研究计划:
(1)为了使研究更科学,在研究之前,我们首先要制定研究计划(板书:制订计划)
(2)大家来看:现在我们研究的问题已经明确了,而且已经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假设。那么,我们怎样来设计这个对比实验呢?
(3)学生讨论,分组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
(1)你觉得在这个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线圈的圈数)如何改变线圈的圈数?
教师引导:绕多少圈合适?实验做几次?为什么?每次应该相差多少圈呢(一般要相差20圈及以上,效果才比较明显)?先做哪个实验?一个实验完成后需要把线圈拆下来么?如果有的小组最高100圈绕不下时怎么办?(再绕一层,同方向绕)……
(2)讨论:刚才我们讨论了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为了实验的公平,应当控制不变的条件有哪些?如何控制这些条件不变呢?
5.小组修改完善研计划 6.实施研究计划
(1)在这个实验中,除了计划中要控制的这些条件之外,老师还想提醒各小组注意以下几点:
出示:温馨提示:A不要长时间接通电池
B吸过的大头针放在一边,不要再吸;
C为了数据更加科学准确,每个圈数都要进行多次实验(出示实验记录表:比如第一次绕20圈,可以进行三次实验,记录好三次的数据,然后取平均数;第二次40圈,同样如此;第三次也是,并且根据磁力大小进行排序。
(2)各组根据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师板:实验验证)(3)学生分组实验 7.汇报交流:
(1)先出示3—4个小组的记录表:观察数据
(2)说一说:从这些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线圈圈数多,电磁铁的磁力大;线圈圈数少,电磁铁的磁力小)
(3)其他小组呢?你们的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4)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确实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越多,磁力越大;圈数越少,磁力越小。
四、总结延伸、生活运用
1.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验验证”这样的步骤研究了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之间的关系。刚才我们各小组还提出了其他的假设,这些因素是否真的也会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进行研究!
2.(再次出示电磁起重机的图片)你觉得这个电磁起重机为什么磁力会这么大呢?(学生发言)课后可以去查查资料,看看你的解释是否有道理。【板书设计】 《电磁铁的磁力》
1、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
《电磁铁的磁力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导线)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一定关系。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较深入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2、通过倾听,提问共享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
3、能用全班合作研究的成果,设计制作强力电磁铁。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教学难点: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导线)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教学准备】
1、分小组准备:电池、电池盒、多股粗细不同的绝缘导线、长短不同、粗细相同的铁螺栓(铁钉)长短相同、粗细不同的铁螺栓(铁钉)大螺栓(铁钉)、串联电池用的导线、大头针
2、为全班准备:较大的铁螺栓、螺帽、4米以上多股绝缘导线。【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题
1、出示电磁铁的结构图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电磁铁由哪几部分组成吗?(铁芯和线圈)
注意:电磁铁要产生磁性必须通电
2、提问: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样的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出示课件)
3、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电磁铁的磁力大小除了和线圈圈数有关外,还可能和其它因素有关吗?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板书课题:电磁铁的磁力)
(二)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学生猜测:根据电磁铁的组成部分进行猜测,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还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学生的猜测: ①电池节数 ②导线粗细 ③铁芯粗细(看学生的猜测情况来板书)④铁芯长短 ⑤导线长短
(三)小组检验所选择的假设
1、谈话:同学们,怎样证明你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呢?
2、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拟定研究计划,并填好研究计划表。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关系的研究计划 研究的问题 我们假设
改变的条件
怎样改变这个条件 实验要保持哪些条件不变
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关系的实验记录表
吸大头针数量(个)
磁力大小排序
第1次 第2次 第3次平均数
实验证明:
3、全班交流研究计划
4、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领取实验材料。
5、各小组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并填好实验记录表。
(四)汇报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1、谈话:现在,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交流和讨论我们的研究成果。
2、全班交流
(1)实验前的假设是什么?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2)怎样改变要改变的条件?怎样控制不改变的条件的?(3)取得了哪些实验数据?数据能说明什么或不能说明什么?
3、简要补充讲解没有实验检的其他因素对电磁铁磁力的影响。
4、教师引导总结:我们对几种假设进行了实验检验,现在我们知道了哪些因素影响了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以及是怎样影响的。(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我们共同的研究成果:
①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②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导线)的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有一定的关系。
(五)制作一个强磁力的电磁铁。
1、谈话:结合这节课,我们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共同研究以及前节课所学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全班进行比赛,看看哪个小组做出的电磁铁磁力比较强?
2、小组比赛活动
(六)全课小结,拓展知识。
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很多因素,其实关于电磁铁还有很多知识,像电磁铁还可以用在电铃、电话等方面,同学们如果感兴趣的话,以后还可以继续研究电磁铁。【板书设计】
电磁铁的磁力
(二)① 电池节数 ②导线粗细 ② 芯粗细 ④铁芯长短
《神奇的小电动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玩具小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
过程与方法:用分部分观察、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想通了电后它为什么会转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探究小电动机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小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 教学难点: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的理解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小赛车内的小电动机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小电动机被安装在很多玩具的里面,通上电以后就可以转动。你知道它为什么一通电就能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神奇的小电动机。板书课题。
(二)小电动机里有什么
1.让我们先拆开小电动机,看看里面有什么? 2.学生活动。3.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介绍电动机内部构造:外壳:磁铁;转子:线圈、铁芯、换向器;后盖:电刷)
4.猜一猜小电机里面的这些零件都有什么用?
(三)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
1.小电机里的转子部分是一块电磁铁吗?怎么验证?如果老师没有大头针和指南针给你们,只给你们一块磁铁,你们可以验证它是电磁铁吗?为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讨论:小电动机内部的零件和结构,对于它的转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4.学生参照书本59页步骤装小电动机,注意:
①调节支架:要使转子放平,支架和电刷距离适中,转子不被卡住。②用磁铁靠近转子,为什么转子会转动?(不会转,借助手转动下)5.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板书设计】
《神奇的小电动机》
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电能和能量》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能量有电、热、声、光等多种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试验和阅读资料,研讨认识能量和能量转化。分析常见的能量转化的例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能量研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教学准备】:课件、记录表、火柴、自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请你们调查家里的家用电器有哪些,你们完成了吗?谁来说一说?我再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们家里面有哪些家用电器?
二、探究活动
1、认识电能
看来同学们家里的家用电器可真多啊!要想我们的家用电器工作起来还需要什么呢?对,有了电我们的家用电器就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了。科学家认为一种物质能做某些事情或某种工作,它就具有能量(板书:能量)。在这里,电能使风扇动起来,使电视发光发声,使电水壶发热等等,电就具有能量,我们把电具有的这种能量,叫电能。
2、认识其他能量 能量还有其它的形式吗?
我们来看一看,这是什么?蒸汽机车烧煤产生的热使水变成水蒸汽,推动机车前进。这说明热也具有能量,我们把它叫做热能。
太阳光也具有能量,他能够照明,促进植物的生长,激光具有很大的能量,它能够打孔或切割各种材料,光具有的能量,我们叫它光能。
运动的物体也有能量,例如:运动的汽车能运送物质,运动的铁球能把地面咂一个坑,流动的水能够推动水车,风能够带动风车转动;人动手可以开关电灯等。所以,凡是运动的物体都具有能量,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刚才老师动手开关电灯,我们甚至可以不动手也可以开关电灯,例如:(演示声控开关),刚才是声音帮我打开了电灯,说明声音也具有能量,叫声能。
有的物体里悄悄地储存着能量,例如要想汽车动起来,我们必须给它加上什么?说明我们的汽油里储存着能量,刚才老师做了这么多的动作,哪里来的能量?对了,食物里也储存着能量。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叫化学能。
任何物质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了。
3、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我们现在用得最多的能量是什么?那么电能是怎样为我们工作的呢?我们来看一看电灯。例举电灯的能量转化过程(板书:电灯:电能→光能、热能)。下面我们就来做几个小实验看看电能是怎样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量的。在这里我们使用电池代表家里的电源,我们做实验一般都采用电池,这样很安全。这里老师要提醒同学们,你们千万不要用家里的电直接做实验,这样会发生触电事故的。另外的材料分别是:小风扇、小灯泡、喇叭,它们代表家里的电器。这里老师有几个注意事项:(1)、注意正负极,千万不要接反了;(2)、每次实验不需要反复多次,只要能观察到现象就可能了;(3)、注意完成实验记录表,不一定是表中的五格,可以多,也可以少。现在老师演示怎样做实验。(师演示)
学生分小组完成实验,师指导
你们的实验做得怎么样呢?哪一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
师总结:实际上,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的转化器,能够把输入的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光能、声能、动能等等。通过电能与其它形式能量之间奇妙的转化,使得我们的生产、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
4、能量之间能够相互转化
电能能够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能量,那其他能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吗? 用双手互相摩擦,我们有什么感觉?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这个太简单了,难不住你们。我们来做几个实验,看看它们的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1)出示苹果?这是一个苹果,它具有什么能量?它的能量是从哪里转化来的呢?
2)现在我们用苹果模拟我们吃的食物,再加上这几个材料:发电机、小风扇、小灯泡、喇叭,做实验,说说能量的转化过程。
3)师演示一个实验(完成一个记录)。选用材料:苹果、发电机(提示:每次实验都要用苹果、发电机,用电器自选,一个行,两个三个也行)、电子点火引信;注意事项跟前面我们的实验一样,这里老师特别提醒的是:绳子我们是顺时针缠绕的,一般我们都缠15圈,拉的时候不要太快了。
学生分小组完成实验,师指导。
看来同学们都很兴奋,哪一小组来说说你们的实验。
师小结:做了这个实验,我们就知道了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三、课堂小结,出示课题: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电能和能量(板书课题),学了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吗?
2、师:今天我们学了这节课后,我们知道了能量的形式有很多种:电能、热能、光能、动能、化学能等,而且我们还发现电能能够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量,其它能量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板书设计】
《电能和能量》
能量的形式:电能、热能、光能、动能、化学能等,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电能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池是把化学能或光能转化成了电能。发电有多种方法。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来的。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池是把化学能或光能转化成了电能,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来的。
难点: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导线圈、指南针、玩具小电动机、小灯泡、导线、发光二极管。教师自己准备:导线、各种电池或电池图片、手摇发电机、小灯泡、发光二极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电,你知道我们使用的电能都从哪里来吗?(板书课题:电能从哪里来?)
(二)各种各样的电池
1.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可以带着走的电能吧。
2.看书P63,它们是用在什么地方的电池?这些电池里是什么能量转化为电能的呢?
(普通电池是一次性把化学能转化成了电能,光电池是把光能转化成了电能,蓄电池是放电时把化学能变成电能,充电时把电能转化成化学能,也可以理解成它用化学能的形式把电能储存起来,需要时再输出来。电池移动使用方便,但一般电容量较小。光电池不能储存电能,只能即时使用。)
3.除了这些电池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哪里得到电?
(三)我们来发电
1.大家看老师这里的手摇发电机,转动摇杆它就可以发出电来。演示发电。
2.介绍手摇发电机的结构
(磁铁、线圈、导线、底座和摇杆)
3.看了这个结构之后,你联想到我们之前学习的什么装置?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像小电动机的构造)4.小电动机是利用电产生磁,利用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工作的。小电动机的构造和手摇发电机的构造相似,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小电机发电吗?可以怎么做?
5.要知道是否发出电来,我们应该怎么检验?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可以提供简洁的测试电的方法)6.用你们说的方法试一试吧!
7.成功没有?让小电机发出电来的原因是什么?(介绍机械能P61)
8、以前的教学使我们认识到:点可以产生磁,今天的学习让我们认识到:磁可以产生电。
9、如果发电机很大,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带动发电机工作呢?
(四)发电站的电是从哪里来的
1.自从奥斯特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特殊的关联之后,人们继续研究,不久就发明了发电机,从此人类全面进入了电器化时代!发电机被广泛的使用在各种不同的发电站里。
2.你们知道目前有哪些类型的发电站?能量是怎样转化的?查阅资料,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电能的来源和转化
电能的来源 转化的能量 普通电池 化学能 电 能 光电池 光能(太阳能)蓄电池 化学能 水力发电机 风力发电机 核电站 核能 火力发电机 生物质能
3.介绍三峡发电站 【板书设计】
《电能从哪里来》
电能的来源 转化的能量 输出的能量形式 水能 风能
热能
输出的能量形式 普通电池
化学能
电 能
光电池
光能(太阳能)蓄电池
化学能
水力发电机 水能 风力发电机 风能 核电站
核能
火力发电机 生物质能 热能
《能量与太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过程与方法:
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生活动的能源及来源,节约能源 难点:探究、逻辑推理、想象等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 2.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当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你们知道这些能源被用在什么地方?它们是什么样子?或者关于它们的其他什么信息吗?
(二)煤带给我们的信息
1.同学们看一下你们小组的桌面上放着什么?(煤)现在请你拿起你们小组的煤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写在纸上。
2.小组观察 3.全班交流
(1)你发现了什么?
(2)这些发现可以证明煤是怎么来的吗?说出你的猜想并证明。4.教师总结煤的成因,从哪里来?怎么形成的?(幻灯片播放煤的成因短片)
(三)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那么石油、天然气是怎么形成的呢?(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大致相似,都是远古的动植物残骸演变而来)
2.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植物依靠太阳生长,动物则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动物为食。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的能量储存在了自己的身体里。
(四)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
1.ppt图片出示能源与人类有哪些密切的关系。(学生补充说明)2.这些能源会被用完吗?想象一下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3.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使用能源? 4.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
【板书设计】
《能量与太阳》
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寻找新能源:
第四篇: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要点总结
第三单元
1、人们从食物里获得热能,经常用“千卡”作为食物中的热能单位。每人每天大约需要8000多千焦的热能。1千卡=4.2千焦。
2、每天摄取足够的热能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吸收过多的热能或消耗太少,会使热能在体内转化成脂肪积存下来,导致肥胖。
3、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是为纪念瑞典天文学家摄耳修斯的贡献而确定的。
4、物体一般都具有遇热膨胀、遇冷收缩(热胀冷缩)的性质。可也有少数例外情况,比如水在4℃时体积最小,因为水在0℃-4℃之间时,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5、热总是从高温的物体传向低温的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6、热传递的方式的有三种:传导、辐射、对流。
7、在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要散热降温,有时要升热保温。
8、什么是温室效应?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地球散发热能的本领减弱,使地球大气温度缓慢升高,这就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给我们带来严重的影响:(1)土壤会出现荒漠化,导致粮食减产;
(2)冰川融化和海水体积遇热膨胀,使海平面上升,一些地势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将会被海水淹没。
9、为什么夏天用棉被来盖住雪糕,雪糕却不融化? 答:一是保温,防止冰糕的冷气跑掉。
二是隔热,防止外界的炎热空气进入里面,造成冰糕融化。
第五篇: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课序:
课题:9、猎人海力布
日期:
****年**月**日
学情分析:
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预习,了解文章大意,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检测,在检测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堂重点训练的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借助语言训练,初步掌握品读重点词句、感受文字背后情感的能力,继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运用“从内容到思想”的学习方法阅读课文。
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4、复述故事,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运用“从内容到思想”的学习方法阅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过民间故事吗?(学生交流)
民间故事是一些长期流传于老百姓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表现了群众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学习的《猎人海力布》就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民间故事,而且具有神话色彩。(板书课题。齐读。)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出示词语:报答、酬谢、崩塌、千真万确。指名读,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2、出示图片,这块叫“海力布”的石头,据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山村。海力布是一个猎人,怎么会变成一块石头呢?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读后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出来。
3、读后交流,板书:
起因:海力布救龙女。
经过:海力布得宝石。
结果:海力布救乡亲,变石头。
4、根据板书,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深入文本,感受、探究人物品质
1、这个故事流传至今,一定有它的感人之处。再仔细读读课文,把你最感动的地方画出来,然后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2、交流:
(1)第2自然段:他热心帮助别人,每次打猎回来,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指名读,齐读。
(2)第3~6自然段:海力布和小白蛇的对话,他不求回报,不要珠宝等细节。
指导朗读对话。
(3)第7~9自然段:海力布劝大家搬家的三句话。
(重点指导朗读,抓住海力布的语气和心情:急切—焦急—镇定。海力布牺牲后,大家沉痛的心情。)
3、从使你感动的地方可以看出海力布是个怎样的人?
领悟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板书)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海力布的故事为什么那么吸引读者,能够流传千年呢?
有曲折的情节,情节紧密相扣,想象奇特丰富,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序:
课题:9、猎人海力布
日期:
****年**月**日
学情分析:
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预习,了解文章大意,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检测,在检测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堂重点训练的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借助语言训练,初步掌握品读重点词句、感受文字背后情感的能力,继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运用“从内容到思想”的学习方法阅读课文。
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4、复述故事,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运用“从内容到思想”的学习方法阅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听写词语。
2、回顾课文围绕猎人海力布写了几件事。继续阅读课文,猎人海力布在你眼中是一个怎么的人?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猎人海力布在你眼中是一个怎么的人?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板书:特点:热心助人
舍己为人)
三、品读释疑
出示:他热心帮助别人,每次打猎回来,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
(1)从哪些词中能看出,他的热心助人?
(2)学生朗读积累,引出下文的学习
(一)研读“救小白蛇得宝石”
1、师生分角色朗读:猎人海力布、小白蛇、老龙王
2、设疑:这些都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文中用了很多“问”、“说”,但是怎么问,怎么说?没写。大家试着在“问、说”前面加点词。
出示:海力布对小白蛇()说:“可怜的小东西,快回家去吧!”
(1)指名学生填空、交流。(同情地、关心地……)
(2)请填空的学生根据填写内容演一演,演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3、请学生照着样子给“救小白蛇”部分的内容加词句,可以加神态、心情、动作等。(学生自由加内容)
4、分享,并三人一组,进行分角色演一演。
5、上台表演,提倡不拿书。大家评价,引导学生在演一演和评一评中感受海力布的热心助人。
(二)研读“救乡亲变石头”
1、分角色读“救相亲变石头”的内容。
2、提问:有什么发现?
3、用学习“救小白蛇的宝石”的方法,学习“救乡亲变石头”
4、三人小组,演一演。
5、上台表演,提倡不拿书。大家评价,引导学生在演一演和评一评中感受海力布的舍己为人。
(三)整体感知,加深感悟
1、全班分角色自由准备演一演“救小白蛇得宝石”和“救乡亲变石头”两部分内容。
2、指名学生分角色演一演。
3、现在,哪位同学知道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是怎么来的吗?谁来简要地说一说?
(四)小组表演展示
1、仔细阅读课文,三人小组自由选择一个片段,试着分角色演一演。
2、方法指导:人人都喜欢故事,一个好的故事在触动我们每个人心中一些似曾相识的东西,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些关于生活、世界和我们自己的全新的东西。表演故事也是一种理解课文的方法,还能让学习富于情趣。表演时要有一定的夸张些的动作,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
要求:表演故事要求有以下几点:
熟悉表演的内容,表演时脱稿演出;
将课文中叙述性、简单的内容根据表现角色的性格与特点进行丰富,可以给人物加上动作、语言等,但切记东拉西扯;
几个人合作要做好分工,互相配合;
④表演要戏剧化。别怕过火,表演时要配上丰富的手势、面部表情和戏剧化的身体语言。
3、三人小组继续展示表演。
四、读写训练,拓展延伸
1、我们在猎人海力布身上感受到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崇高品德。文中,还有很多省略的地方没有具体写。
出示:接着,他就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议论避难,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消息告诉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
你们想他会怎么说?说什么呢?请大家可以联系上下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充一下,写一段话。
(2)三人小组合作完善这段话,并以文中人物的口吻演一演,全班分享,评议。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讲的是猎人海力布打猎时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一块宝石,使他听得懂动物的语言,他把利用宝石听到了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村子的可怕消息告诉了乡亲们,乡亲们得救了,而他自己却变成了石头。赞美了他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序:
课题:10、牛郎织女一
日期:
****年**月**日
学情分析:
学生们已经初步具备在快速浏览课文和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勾画重点字词语句的能力,有了以上的认识,所以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拟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心急如焚”、“霎时间”造句。
4、观察夏夜的天空,找到天河、牛郎星、织女星,将观察的结果写下来。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复述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己搜集的有关民间故事的资料
2、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着重强调“酿”的读音;“妻”的书写笔顺;知道“挨”是多音字并分别组词。
四、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学生汇报。
3、再读课文,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甲:牛郎是怎样的孩子?
学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学生丙: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丁: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五、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puXuewang.com)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1)学生甲: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2)学生乙:他的童年没有乐趣,哥哥嫂子变本加厉地让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这个年龄应该无忧无虑地上学,而他却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学生丙:我认为牛郎的生活还是有乐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过“两下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说明哥嫂待他不好。
(4)学生丁:牛郎的童年是与牛在一起的。通过他对牛照看得那样周到,简直就是把它当作人来看待的,说明牛郎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对牛很好,无论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让牛吃好的、住好的、过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说明他是勤劳的孩子。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1)学生甲:长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干活却更多、更重、更累了。
(2)学生乙:哥嫂怕他分遗产,于是不给他分文,把他赶出了家。牛郎勇敢地离开了家,开始寻找自己新的生活。
(3)学生丙:牛郎自己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劳动得来的,从无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
(4)老师追问:他会受哪些苦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
(5)学生丁: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这头牛,是他们共同的努力劳动,才有了一间茅屋,一块地,才会安了家。
(6)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1)学生甲:老牛向他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2)学生乙: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文中写道“姑娘听他说,听得出了神,又同情地,又爱惜地,就把自己的情形完全告诉他了。”织女听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惨的遭遇,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的心,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
(3)学生丙:织女是王母娘娘身边织锦最好的外孙女,王母娘娘只让她们干活,织女厌倦了这种生活,她勇敢地摆脱了受压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六、你喜欢他们吗?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序:
课题:10、牛郎织女一
日期:
****年**月**日
学情分析:
学生们已经初步具备在快速浏览课文和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勾画重点字词语句的能力,有了以上的认识,所以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拟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心急如焚”、“霎时间”造句。
4、观察夏夜的天空,找到天河、牛郎星、织女星,将观察的结果写下来。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复述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己搜集的有关民间故事的资料
2、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说说牛郎是怎样与老牛相处的。
2、说说牛郎跟织女是如何认识的。
二、指导精读,复述故事。
1、师:牛郎织女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谁愿意来做故事大王,还可以带上你的图片呢!
2、指名上台讲故事。(puXuewaNG.com)
3、补充提示:他讲出了这个民间故事的特点了吗?谁来给他补充。
4、阅读相关小节,出示思考题:
(1)牛郎有什么特点?
(2)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勾画出来。
(3)该用什么语气来表述?
5、请小导游出示图片和影音文件,请同学们感受这些特点。
6、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7、指导说话:现在,谁愿意做个故事大王,来为我们有条有理地介绍一下这个情节。
三、出示要求,丰富情节。
1、师:课文有些情节比较简略,你能把它们说得具体点吗?
2、出示句子1: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
3、问:想一想,牛郎会把什么事情告诉老牛呢?
4、出示句子2:仙女们商量着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
5、问:仙女们会怎样商量呢?
6、在交流的基础上,把想象到的内容演一演。
四、拓展练习,体会民间故事的创作方法。
课文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比如,老牛突然说话了,他知道织女何时会下凡。你在课外读到哪些民间故事也有这样不可思议的情节,与同学交流。
结合交流的内容,老师总结民间故事的特点(出示课件):
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
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
3、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4、多采用象征形式,内容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作品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序:
课题:
11*、牛郎织女二
日期:
****年**月**日
学情分析:
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狡猾的丑恶嘴脸。我们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目标:
1、认识“偎、衰”等9个生字,理解“珊瑚礁”“玉簪”等重点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掌握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了解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感受它们的魅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偎、衰”等9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掌握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了解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感受它们的魅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他们在老牛的指点下,终于走在了一起。那么,他们还会经历哪些事情呢?
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板书:牛郎织女(二))
二、初读感知,解决生字词。
1、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牛郎织女在人间的生活是怎样的?
3、除了这两个人物外,还有哪些人对情节的发展影响很大?
4、找找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王母——织女的外祖母
老牛——牛郎的亲密伙伴
牛郎、织女----亲密爱人
三、感受人物形象:
1、牵手
(1)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牛郎织女过着怎样的幸福生活,品析织女的人物形象。
交流:
生总结:他们生活幸福,美满。
板书:织女:善良
勤劳
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
小结:牛郎的善良拉近了天上人间的距离,那么织女对自由和真情的渴望和她的勇敢就跨越了这条鸿沟,让一切变成可能。到这里,你是不是想对这两人说点什么?
(2)阅读第2自然段,说说这段的作用。
生交流、汇报:
这段描写了老牛的去世,为后文牛郎披上牛皮上天追赶织女做铺垫。
2、分离
自读课文3、4自然段,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感受王母形象。
反过来想想,牵手和王母有没有关系?面对恶势力可以有不同的结果,可以被击垮、屈服,也可以开出绚丽的花朵。但我们面对这么凶恶的王母,真的很气愤。
读课文,说说此时想说点什么?
3、相会
阅读5—8自然段,思考:牛郎织女被天河隔开,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每年七夕见面?牛郎织女每年七夕会见面。
还好,喜鹊知道了他们的渴望,前来帮忙。七夕佳节,是中国情人节,你是不是觉得这比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更浪漫?
四、质疑,深化:
1、质疑:为什么牛郎披着牛皮能上天,可是却过不去天河?
2、出示“神话定义”。
3、为什么要设计王母这个人物?
4、为什么牛郎织女最后不在一起?
斗争不过,只能表达渴望。
五、小结:
牛郎织女流传千古,表达着人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无论社会怎样变迁,这是永恒不变的。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序:
课题:
语文园地三
日期:
****年**月**日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能讲清楚故事的细节。
2、可以丰富故事里的细节,适当添加人物对话、细致描绘人物形象。
3、讲故事的时候,能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4、认真听别人讲话,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能讲清楚故事的细节,丰富故事细节。
教学难点:
根据自己的理解,能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演。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讲民间故事
2、教师导言:前几天老师曾经收集过民间故事,老师整理之后,给每个民间故事都配了一张封面,还做成了精美的影集。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老师精心选择的几副照片。请同学们看一看,这里面有哪些民间故事,你听到过或看到过?(课件出示多幅照片)学生观察,小组交流。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导入话题:大家阅读过或听过的民间故事,真多啊!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举行一次“讲民间事故”的分享会,说一说你们的喜欢的民间故事。(课件出示)讲民间故事
二、明确交际要求。
1、读教材,说说这次口语交际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2、互相交流,说说这次口语交际可以选择哪些方面的内容来讲?(这次口语交际要求我们开一个民间故事会。内容是民间故事。大家可以将你所听到或读到过的中国民间故事内容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
3、小组交流:本次口语交际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三、互动交流,汇报交际。
1、练习寻方法。
(1)课件出示图片(一)。
先出示牛郎织女第一次见面的图片,分别请2名学生看图片讲故事。其他同学评哪些地方讲得生动、有吸引力?
①学生自由准备,请2位学生看图将故事。
②听后,就怎么样讲故事才讲得生动、又吸引力,进行交流。(引导学生与他人互动时,要在注意他人感受的情况下,既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让对方听着舒服;让学生结合实例明白:讲的人丰富了故事的细节,像织女和牛郎第一次见面时说了什么,织女穿的纱衣是什么样的等细节都讲清楚了等)
(2)课件出示图片(二)。
出示王母带走织女时的图片,请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讲后其它同学评议怎样讲得生动、有吸引力,并推选一位学生进行交流。
①小组交际,代表作汇报发言。
②学生评议讲得好的地方。
③教师小结讲好民间故事的方法:
2、讲清楚故事的细节,如添加人物对话,描绘人物形象;2、讲故事的时候,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3、选定故事
想一想你知道哪些民间故事中,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印象深的民间故事。
4、交际分享。
交流要求:先想好了再说,注意叙述的顺序;态度自然大方,讲清楚细节,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1)在小组内讲述自己的民间故事。
(2)小组交流,相互间提出意见或建议。
(3)组内推选代表,参加全班的口语交际活动。
①汇报要求:发言的同学要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不要中途打断;有疑问或者要提意见的,等听完之后再举手发言;发问和提意见要有礼貌,注意礼貌用语。
②各小组推举代表轮流讲民间故事(教师适当指导点拨,重点从细节是否讲清楚,有没有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等进行指导)。
5、评议谁最棒。
(1)全班评议,看讲的同学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语言是否流畅、细节是否清楚,是否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2)从说得有趣,活动开展的过程精彩,收获丰富、感受深刻、说得好的学生中评选出“最自然大方奖”、“最佳口才奖”,并宣布评选结果。
(3)教师小结。
四、欣赏范例。
牛郎织女第一次见面
牛郎听到姑娘找衣服,急忙红着脸双手托着纱衣从树林里走了出来,说:“姑娘,别着急,你的衣裳在这儿呢。”织女急忙接过衣服手忙脚乱地穿在身上。织女穿好衣服,坐在湖边对着清清的湖水梳理她长长的黑头发,牛郎静静地看着织女,心想,这就是老牛说的仙女了。于是整了整衣服和发髻,走到织女身边坐下来,说:“你好,仙女!我叫牛郎。”织女抬起头奇怪地看着牛郎问:“你怎么知道我是仙女?”牛郎镇定地说:“是我家老牛告诉我的。”织女更加奇怪了,“你家老牛告诉你的?怎么可能。牛怎么告诉你的?”牛郎低着头小声说:“我很小爹妈就死了,哥嫂把我赶出家门,我一直和牛相依为命。昨天晚上,它突然开口说话,告诉我说,让我今天黄昏到这儿来,有很多仙女在洗澡,从草地上拿走粉红色的纱衣跑到树林里等着,跟我要衣服的仙女就是我的妻子……”
……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序:
课题:
语文园地三
日期:
****年**月**日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摘录和删减”、“改写和概括”的内涵;
2、学会缩写故事,明确什么地方需要删减,哪些地方需要改写,哪些地方需要概括;
3、培养学生的语言
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摘录和删减”、“改写和概括”的内涵;
教学难点:
学会缩写故事,明确什么地方需要删减,哪些地方需要改写,哪些地方需要概括。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故事《草船借箭》)同学们,谁能给我们概括一下,这个故事说了什么呢?(学生看故事,自由发言)对比一下原来的故事内容和你们讲的,有什么不同?(学生自己讲的比原来的内容短)那么故事的情节完整吗?(完整)你们能听清楚来龙去脉吗?(能)像刚刚同学们这种用概括的语言来讲故事的方式,我们就称为缩写。(板书:缩写)但是,口头表述的和我们书面表达的,还是有区别的。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如何缩写故事。(板书:缩写故事)
二、启发思路
1、理解什么是“摘录和删减”
2、理解什么是“改写和概括”
3、结合实例,理解概念
齐读《猎人海力布》1-4自然段缩写,对照原文,看看保留了什么,删减了什么,哪些句子是改写,哪些句子是概括。
从前有一个猎人,名叫海力布。他热心帮助别人,大家都非常尊敬他。(删减:在内蒙古自治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
有一天,海力布打猎时看见一只老鹰抓住一条小白蛇,他急忙救下了小白蛇。(改写)小白蛇告诉海力布,她是龙王的女儿。为了感谢海力布的救命之恩,小白蛇要送给海力布许多珍宝。小白蛇还告诉他,龙王嘴里含着一颗宝石,谁含着那颗宝石,就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不过动物说的话只能他自己知道,如果对别人说了,他就会变成一块石头。(概括)
在保留原意的情况下,什么内容必须保留,哪些内容可以删去?
三、习作指导
以《猎人海力布》5-6自然段为例,进行讲解:
来到龙宫,老龙王十分感激海力布救了小白蛇,要重重地酬谢他。老龙王把他领进宝库,让他自己挑选珍宝,爱什么就拿什么。海力布什么珍宝也没拿,他对龙王说:“如果您真想给我点儿东西作纪念,请把您嘴里含着的那颗宝石送给我吧。”龙王低头想了一会儿,就把嘴里含的宝石吐出来,送给了海力布。
海力布临走的时候,小白蛇跟了出来,再三叮嘱他说:“敬爱的猎人,您要记住,动物说的什么话,千万不要对别人说。如果说了,您马上会变成石头,永远不能复活了!”海力布谢过小白蛇,就回家了。
1、齐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哪些地方可以删减?、2、哪些地方需要改写?
3、剩下的内容要用什么方式缩写?
学生交流并练习概括其他自然段,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选择其中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点评,最好有优秀作品和不符合要求的作品,学生对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五、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序:
课题:
语文园地三
日期:
****年**月**日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学习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引导学生掌握怎样将大家熟悉的民间故事讲得具有新鲜感的方法。
2、能发现“词句段运用”中第一部分里左右两组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3、提供学习范例,学习如何扩写故事情节。
4、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朗读并背诵古诗《乞巧》,帮助小学生积累古诗。
5、激发学生阅读中国民间故事的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怎样将大家熟悉的民间故事讲得具有新鲜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将大家熟悉的民间故事讲得具有新鲜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2、学生自由读句子,说说读了之后你知道了哪些讲好故事的方法?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将大家熟悉的民间故事讲得具有新鲜感的方法。
4、练一练,学运用。
(续编故事)海力布变成石头后还会发生什么事情。
学生四人小组内交流。推荐一位同学全班交流。
师生互相评议:情节是否合理,有无“添油加醋”,有无大胆的想象。
5、我拓展,我积累。
(1)平时讲述熟悉的民间故事,你有哪些好方法?(几个人演一演,通过模仿人物的表情、手势、语言等,效果也非常好。)
(2)小组交流,分享精彩故事,学习讲好大家熟悉故事的方法。
(3)代表展示,全班评议。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找规律。
(1)自由阅读“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部分,思考:左右两组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2)指名交流。
(3)教师小结:左边都是短语,是一种具体现象的描述;右边是成语,是左边短语意思的高度概括。左边的短语通俗易懂口语化,右边的用语书面化。
2、练一练,学运用。
选择上面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鼻子都气歪了
气急败坏
(1)家长听课会上,老师叫小明用“真是”造句,小明说“爸爸真是个大坏蛋”,在旁的小明爸爸听后差点。
(2)小明
地跑来对我说:“那道题我做了两小时还做不来,简直气死我了”。
前怕狼后怕虎
畏首畏尾
(1)青年人应当敢于创新,敢于实践,而不应当,束手束脚。
(2)有句谚语说:的人终究是干不了大事的。
一个巴掌拍不响
孤掌难鸣
(1)老师对打架的两个男生说:“你们两个都有问题,都不要把责任推得那么远……”
(2)今天我去为你助威了,可是同去的伙伴太少,我也是,这边的氛围不热烈,真是遗憾、。
打开天窗说亮话
直言不讳
(1)俗语说:!可俗话又说: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2)莫泊桑不少短篇都是母亲为他提供的题材,即便在他成名以后,母亲仍是他的忠实的读者和的批评者。
吃水不忘挖井人
饮水思源
(1)今日一切皆是恩师所赐,弟子,怎敢不感恩图报?
(2)从小爷爷对我说。曾经苦难才明白,没有共产党,哪有新中国。
3、我拓展,我积累。
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
众人拾柴火焰高
齐心协力
站着说话不嫌腰疼
隔岸观火
一个鼻孔出气
一丘之貉
三、扩写故事。
1、读一读,找规律。
(1)学生阅读文中范例。思考:如何将情节说得更具体?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这是扩写故事,也就是通过丰富故事里细节,把狼和小羊对话、神态、动作等写了出来,形象生动,很吸引人。
(3)照例子,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参考前面《口语交际》里“牛郎织女第一次见面”
2、练一练,学运用。
根据这段话把海力布救乡亲们之后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并把补充的部分写出来。
海力布说罢,变成了一块石头。乡亲们后悔极了,遵照他的意思赶快迁走了。
3、我拓展,我积累。
寻找本组课文中的一些故事情节,四人小组进行练习。
三、学习“日积月累”。
1、读一读,找规律。
(1)出示古诗,师范读,学生跟读。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2)自由朗读,互相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
(3)简介古诗: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作者简介: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4)理解重点词语。
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②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③几万条:比喻多。
(5)理解诗意。
①小组合作,根据注释,借助插图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②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2、练一练,学运用。
(1)赏析:诗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2)《牛郎织女》的故事中,哪些地方可以用上这首诗中的诗句?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