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的教学设计与评课稿

时间:2019-05-12 20:36: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国鼎立的教学设计与评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国鼎立的教学设计与评课稿》。

第一篇:三国鼎立的教学设计与评课稿

《三 国 鼎 立》教 学 设 计

武陟县北郭乡第一初级中学 陈凌云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三国鼎立形成的基本史实;形成正确的三国鼎立的时空概念。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官渡之战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反映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史料,整理史料,展开丰富的历史想象,形成语言文字,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利用教学挂图、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形成的有关史实。

阅读课文,最大限度的利用科文所提供的文字、图片、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学习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启迪自己的学习生活。

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2、难点: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二、教学设计说明

这堂课基本设计为以教师为主导,提出问题,学生先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基本内容,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和生成新的问题,改变过去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法,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诸葛亮等事件和人物,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讲解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加以深化。为此我设计安排了三个教学活动:

1、通过播放《三国演义》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2、鼓励学生看图讲《三顾茅庐》故事,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也增强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3、分组讨论“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平常了解的三国知识相结合,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

在这堂课上,通过展示与三国历史有关的诗词、动画,设置情境教学,使学生能深层次的体味历史,如播放《赤壁之战》短片,引导学生了解官渡之战的经过;引导学生朗读《龟虽寿》,体会官渡之战后曹操当时心境,更好的理解曹操率大军南下,企图一统天下等内容,感怀历史的同时引出问题,自然过渡。

三、学法设计

1.学习本节内容时,引导学生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

2.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用人的特点。再联系到曹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高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3.分清主要与次要。学生在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胜败原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可让学生对诸多因素进行比较,看看是哪个因素决定着其他因素,找出这个决定性的因素,便可找到战争胜败的最主要原因。

四、教学资源 多媒体、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导入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听到这熟悉的音乐,我们立刻就可以想到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那么,我们可以想到,那些关于三国的人物与故事呢?。

生答:………。

师:看来,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这雄浑的音乐,将思维的触角伸向三国,去探究,去追问。

一、官渡之战

1、多媒体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曹操的诗句“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他们相互之间不断地进行战争,广大人民生活困苦,以至于在黄河中下游的人口聚集区竟然出现了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情况。那么,当时北方的割据势力中哪两个人的实力最强?袁绍盘踞在哪里?曹操盘踞在哪里?

生答:…….。

师:据说,曹操一开始的力量十分弱小,那么他是怎样强大起来的呢? 生答:……。

2、师:俗话说,一山容不得二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一场大战迫在眉睫。学生讲述官渡之战的经过,(注意讲清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

3、师: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以少胜多?除了上面的原因还有哪些?(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生答:(1)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2)袁绍自恃兵多将广,不听许攸建议,相反,把许攸气走,中招致失败。

曹操短期内迅速崛起,并称雄北方,这会对他的心理产生什么冲击呢?

1、多媒体展示曹操《龟虽寿》 学生集体齐读

师;好一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中,你们看到一个怎样的曹操的形象?

师:曹操已经称雄北方,依然“志在千里”“壮心不已”,那么,曹操的“志”“壮心”到底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后答

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兵锋直逼南方两大势力,企图以武力统一南北,一场大战又要打响,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赤壁之战。展示,<<赤壁之战示意图>>

2、引导学生思考:

①当时,南方有哪两股重要的割据势力?

②面对曹操的大军压境,刘备和孙权有何对策? ③联孙抗曹的计策是谁给刘备出的?

3、介绍诸葛亮,鼓励学生看图片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

4、播放《火烧赤壁》片段。

引导学生思考:赤壁之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

5、欣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导:词中的周郎指的是谁? 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位年轻俊朗的武将,而诸葛亮是位足智多谋的长者。而实际情况呢?说明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

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是哪三股割据势力呢?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

2、填表:考察同学们的即时记忆

3、师:踏着战争的脚步,三国最终形成,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使各国的经济呈现独有的特色,请三位同学分别代表魏蜀吴来介绍一下本国的经济特色。

介绍吴国造船业,强调卫温到达夷洲(台湾),加强了台湾地区和内地的联系。同时说明台湾岛的台独势力大肆宣扬台湾独立,这是一种分裂祖国的行为。应为民族所不耻,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

五、结课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总结

六、活动与探究

1、选择题(略)

2、猜历史谜语

3、辨析题: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率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袁绍的军队。

4、分组讨论: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

《三 国 鼎 立》课 例 评 析

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彭新连

《三国鼎立》中三国这一话题人人熟悉,入手应该不难,但其中人物繁多,事件错综,时空转换较大,要讲清讲好非易事,所以现行的教材截取了其中最重要的三个代表事件:

一、官渡之战;

二、赤壁之战;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堂课的导入部分采用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在雄浑、低沉的乐曲声中把学生带到了那段历史,接着从军阀混战的历史背景入手,讲到曹操的崛起,然后引到官渡之战,这框内容不仅让学生知道时间、人物、结果、影响等基本的史实,还着重分析了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在过渡到赤壁之战这一框中呈现了曹操在统一北方后所写的一首诗,以此点明他还想一统天下的雄心。赤壁之战中的火攻有一段较详细的描述,学生比较感兴趣,最后一框三国鼎立的形成关键是让学生掌握三国建立的人、时间、都城以及三足鼎立之后各自经济发展情况。

看完这节课后,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可取之处

1.三环设计的思路明晰。三大框内容通过情境设计带领着学生一步一步,渐渐进入每个内容去解决每个任务,让学生非常自然的领会本课的知识要点,及事件脉络。各框衔接自然。

2.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对比能力。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

3.运用图片音乐诗歌等直观素材,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4.适时进行情感培养。通过本课学习,还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如: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发扬谦虚的精神,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等。

二、不足之处

1.教学设计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够。任务的设置与完成大都以提问题为主,只有两处是采用了学生讨论形式,如果能先提供给学生一些相关素材,让学生自己来扮演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再现一二个历史情景。如“曹操迎许攸”“三顾茅庐”“诸葛亮献火攻之计”等,这样课堂会更生动,学生对历史事件会记得更牢,也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当然我们要注意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掌握不好有时会控制不了局面。

2.部分教学设计内容偏深。如: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评价可以简化一些,介绍他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是正面人物,这一点甚至可以不讲。随着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虽然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课上得有深度,但是对于初一学生要求有些过高。

3.有些问题讨论不充分。其中两次战争曹操一成一败的原因分析过于粗糙,应当加以更详细的探讨;两次战争最好列表进行比较,以便学生清晰的认识与掌握。

4.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力还有待提高,《火烧赤壁》这一框可以用视频,视觉冲击力会比图片展示更强。

5.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时间分配上有点问题,最后的课堂操作稍微有些仓促。总之,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今后在课堂教学上要多下功夫,还要多看一些相关的书籍,以提升教学水平。

五、板书设计

第二篇: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 三 国 鼎 立

江苏省南京市扬子一中

徐建权

课程标准: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史实,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战争胜败原因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历史人物的评价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 讲故事、情景剧、讨论 教学设计:

三国的历史被历朝历代的社会各个阶层所津津乐道。在这段历史中,各路英雄在东汉帝国瓦解的废墟上问鼎逐鹿,致力于新的统一,因而军事斗争就成为三国历史的主线。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要了解这段史实,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4页。东汉末年,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经过激烈的混战以后,到建安元年(196)时,全国形成许多割据区域: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曹操占据兖、豫二州,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在这些割据者中,势力最强也最活跃的是袁绍和曹操。那时河北一带,战乱较少,人口众多,粮食丰足。盘踞在那里的袁绍,在吞并了公孙瓒的幽州后,势力很大,想消灭曹操,统一北方。请同学们看图,这就是曹操。请哪位同学读一下本课的序言? 学生读。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除此外,曹操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其力量得以壮大? 学生答:实行屯田,招贤纳士

虽然曹操己成中原霸主,但就兵力而言始终与绍有一定距离。建安五年(200年),袁绍率十万大军南下,与曹兵会战于官渡。官渡之战爆发。学生讲官渡之战的主要过程?

出示“动脑筋”:比较一下战前袁绍和曹操各方面的实力,再分析一下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你能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

学生讨论:战争之前,袁绍拥兵十万,曹操却只有三四万,袁绍在兵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他却因此产生骄傲轻敌的情绪,拒绝采纳谋士的正确建议。谋士许攸看出袁绍必然要失败,投奔了曹操。曹操虽然兵力处于劣势,但他善于用人,不仅屈尊出迎许攸,而且采纳了许攸的计策,派兵袭击袁军的囤粮处,烧掉其全部粮草。袁军没了粮草,军心动摇。曹军乘机发动进攻,袁绍只能自食其果,败逃河北了。

官渡之战中袁绍仅率800余骑北逃,从此一蹶不振。此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此后,曹操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那时候,长江中下游一带有两个军阀的势力有所发展。一个是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三顾茅庐请来有才能的诸葛亮辅佐他;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号称80万)南下,想乘胜消灭孙权和刘备,统一全国。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那么,江东的孙权和众谋士愿意吗? 请看历史情景剧《诸葛亮舌战群儒》。学生演。

孙刘联军在赤壁联合抗曹。赤壁大战爆发。学生讲赤壁之战的过程?。

(出示“动脑筋”)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学生讨论:

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这是最根本的一点。赤壁之战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经过赤壁之战,曹操被迫退守黄河流域一带,重新积蓄力量,再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占领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任何一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和可能。三国先后建立,鼎立局面形成。

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讲述史实:220年,曹丕废献帝,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定都成都,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229年称皇帝,定都建业。

出示“当堂练习”:指出地图上出现的错误。学生答。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请同学们看书98页。三国经济的发展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请同学们看一组三国人物的京剧脸谱,找出曹操、诸葛亮和周瑜。对照课本99页“看图分析”。由于诸葛亮是文臣,很有智慧,文艺作品就将他塑造成“老谋深算”的年长人物;而周瑜是武将,文艺作品就将他塑造成英气勃勃的年轻统帅,而不去管他们的实际年龄。对于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同学们如何评价他?请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评价:

第一,诸葛亮的主观能力(汉室能否中兴,天下能否统一)尽管是值得称赞的,但他的主观努力、个人才干再大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当时并不存在统一天下的客观条件。他选择刘备,说明他是一个正统的封建纲常的捍卫者,也可使他个人才干得以充分发挥。

第二,对诸葛亮北伐曹魏、统一中国的大业有所非议。认为诸葛亮此举是劳民伤财,志大识短,力小谋大,不能度财量力,而且是以小蜀抗大魏,似春秋宋襄公求霸,愚不可及。但他矢志不渝地北伐曹魏、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和必胜信心、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却是值得称道的。不能以成败论英雄。

第三,诸葛亮以“兴汉复刘”为号召,动员老百姓北伐曹魏,是强人以私,是不能审时度势,顺应民心。在诸葛亮生活的三国时代,可能以“兴汉复刘”为号召对老百姓的号召力更大些。因为深受皇权思想影响的蜀汉百姓对“兴汉复刘”的口号更容易接受些。

第四,诸葛亮善于治国用兵。但“诸葛一生惟谨慎”,平生不敢冒险,即不敢从战略上以超人的胆略出奇制胜是不争的历史事实。这不能说不是诸葛亮的一个缺点。

第五,诸葛亮事必躬亲,其实质是把他人看成“阿斗”。这是他过分相信自己胜于相信老百姓观念的体现。诸葛亮“言教太碎”的缺点是与他过分谨慎的性格相一致的。这是值得后人引以为戒的。

历史已经过去,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请同学们欣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三篇:《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会元学校 历史教师战金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并抓住其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与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认识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从战争的胜负中得到启示,要善于听取正确意见,任何时候不能骄傲自大。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法: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识图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出示投影——用你熟悉的三国人物完成“歇后语”填空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关公)喝酒-------不怕脸红(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导言:同学们通过小说、影视等对三国时期的人物有所了解,对三国时的事件也很感兴趣,那么你想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吗?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历史的真实有什么不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这段历史,学习《三国鼎立》。

二、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浏览课文,归纳本节课将要学习哪几个问题?(官渡之战、赤壁之

战、三国鼎立的形成)

(一)官渡之战

1、引导学生说明学习战役的史实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背景、时间、双方、人物、经过、结果、影响)

2、出示官渡之战形势图,介绍战役发生背景,然后出示问题“曹操势力日益壮大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引言”和课文第一自然段并回答问题(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来提示)。接下来结合战役示意图简介战役的经过。

3、出示表格,由学生完成填表,以提炼官渡之战的相关知识点。强调此战的影响——为曹操同意北方奠定基础,并结合形势图讲解。

4、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一下战前袁绍与曹操各方面的实力,再分析一下战争过程中两人的所作所为,你能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学生讨论后回答。

(曹操:善于用人,不仅屈尊出迎许攸,而且采纳了许攸的建议,派兵袭击袁军的囤粮处,抓住战机发动进攻。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过渡:组织学生朗读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引出下一问题

(二)赤壁之战

1、出示赤壁之战前“长江上、中、下游三州地图”,简介战前长江流域的概况。

2、出示图画及问题:“图中的人物都是谁? 这幅图反映了一个什么成语故事?”(三顾茅庐)引出刘备这一重要人物。

3、结合“赤壁之战”示意图,简述战役经过。

4、出示表格,由学生完成填表,以提炼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点。

5、组织讨论:“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为什么事隔8年,曹操却以20万大军败在孙刘联军之手?从曹操的一胜一败中获得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后回答。

过渡: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那么三国是怎样形成的呢?

(三)三国鼎立的的形成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相关知识要点,先说明,再完成表格(三国国名、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根据三国的地理方位,画出三国鼎立示意图。

2、引导阅读并回答:“如果你是三国鼎立时期的其中一国君主,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你会怎样做呢?”学生阅读教材并发表见解。

3、出示相应的图片:曹魏重视农耕、蜀国的治理与开发、孙吴开发江南 强调指出: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同时也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巩固练习

1、利用投影,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知识要点

2、利用投影,出示问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战役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是()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A、赤壁之战 B、昆阳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A、220年 B、208年 C、221年 D、222年

二、快速抢答

1、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谁?

2、说出东汉末年的两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3、三国时期,诸葛亮带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战。这句话有没有错误?为什么? 4、220年蜀国的建立者是诸葛亮,对吗?

5、三国时期的夷洲是指今天的什么地方?

三、畅所欲言

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感悟?

第四篇: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富裕一中

王丽

设计思路

本课教法上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教学生知识,不如教学生会学知识,所以在本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启发性原则,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各种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重点,总结知识框架,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总结能力,达到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能力,最终达“学史以明智”的目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了解三国在发展经济稳定巩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联系现实,以史为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进而产生向往和平的思想;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稳定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了解曹操、诸葛亮是我国古代两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通过史实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局面;如何评价曹操、诸葛亮等人物。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视频

百度搜索: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zNzc0NTI4.html 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略)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2页第一段,补充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问: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又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略)

那么,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北方战乱局面呢?学生回答:(略)

2、教师总结:在当时北方有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其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袁绍,其次是曹操。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曹操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袁绍为扼制曹操势力的发展,200年,亲率10万大军渡过黄河,发动进攻,曹操的兵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在官渡对峙,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问:你能根据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一起归纳:

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4、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5、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曹操意图统一全国。

6、但曹操统一全国,还有一定的阻力,显示《赤壁之战前曹、孙、刘势力范围图》一是江南的孙权,孙权在江南苦心经营,百姓生活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地位日益巩固;一是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在207年,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刘备还没有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却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的关键在于刘备起用了诸葛亮。你们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生讲故事)百度搜索:http://

10、下面根据三国鼎立知识回答: 政权名称 时间 创建者 都城(今名)魏

11、史实辨析: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

12、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未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

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学生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在学生介绍时分别出示魏、蜀、吴经济代表成就图片。(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生答后指出: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12、讨论分析: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

三、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留下悬念

通过本课学习你得到哪些启示?生答后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四、课堂练习:轻松闯三关

(一)你能做对吗(第一关)

1、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2、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一战()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二)继续努力来识图:(第二关)

1、A国的建立者是()

2、B国的国号是()

3、C国的都城是()

(三)趣味练习,你能行!(第三关)

请将下列歇后语补充完整。

1、周瑜打黄盖——

2、三个臭皮匠——

3、张飞绣花——

请指出下列成语与何人有关?()

4、三顾茅庐()

5、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6、鞠躬尽瘁()

第五篇: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政权分立”中的一个代表课,通过学习该课,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该课重点是三国鼎立的形成和两大战役,难点是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知识方面,一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了东汉中后期地方割据势力初步形成的内容,对学生理解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导致的割据分裂局面有一定帮助;同时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学习兴趣会很高。

所以在这节课里,通过观看录像、学生表演、动画演示等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学生在小学学习中没有接触过历史,但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所以学生对这一课会有浓厚的兴趣,但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为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贯彻《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对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重组,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所得经验,实现开放性教学。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和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 重点: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H的主要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音影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把学生带入情境,而后提问:这是哪个电视剧的片头曲呢? 学生响亮齐答:《三国演义》继续设疑: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你能说出生活在三国时期有影响的人物吗? 设计悬念!引发学生兴趣。

二、探究新课:

【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 幻灯显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教师简要介绍当时的军阀混战局面,让学生找到当时在北方有哪些主要的军阀(曹操、袁绍)。

2、官渡之战

(1)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让学生阅读课本说一说官渡之战的经过。完成官渡之战的表格。

(2)课本剧表演,官渡之战历史剧

人物: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旁白。旁白:两军交战,相持不下,袁绍的一个谋士劝袁绍说:

谋士:“袁将军,乌巢乃屯粮重地,不可不用心提防。我劝将军派一支部队驻扎在屯粮处外侧,以防曹军偷袭。”

旁白:袁绍傲慢地说:

袁绍:“我筹策已定,你休操心!”

旁白:这时,另一谋士许攸拿着搜获来的曹操催粮书信,径直来见袁绍说: 许攸:“袁将军,曹操主力屯兵官渡,与我相持已久,后方必定空虚。现在,若分一军,星夜偷袭许昌,不但可把许昌连根拔起,而且还可生擒曹操。如今,曹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

袁绍说:“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 旁白:许攸气愤地出来,恨恨地说

许攸:“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

旁白:许攸见袁绍骄傲轻敌,注定失败,就去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还拍着手笑道

曹操:“您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请先生教我破绍良策。” 许攸说:“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

曹操高兴地说:“愿闻良策。”

许攸说:“袁绍军粮辎重,尽积在乌巢。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机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出三日,将不战自乱。”

旁白:曹操大喜。随后,曹操率5000骑兵,袭击袁军屯粮处乌巢,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操趁势进攻,大败袁军。

(3)让学生探讨官渡之战曹操获胜的原因。

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后,并没有满足,他还要统一全国,在他著名的《龟虽寿》中就这样说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为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他举兵南下。(二)、赤壁之战

1、孙权、刘备势力的扩张

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后的形势图》,让学生找出南方主要的割据军阀。教师讲解:孙权割据江东,统治比较稳固;刘备当时依附于荆州的刘表,但后来他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显示《三顾茅庐》,让学生看图说话,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2、赤壁之战

刘备接受了这位年仅27岁的诸葛亮为他设计的战略思想——占据荆州、益州,联吴抗曹。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显示 《赤壁之战形势图》,完成赤壁之战的表格。

“分析讨论: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而赤壁之战曹操又以多败于少。你认为原因何在呢?”

学生归纳:曹操骄傲轻敌,麻痹大意。曹操的士兵是北方人,他们不习惯水战。他的士兵到了南方后,不服水土,得了传染病。——(显示学生归纳的原因)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骄傲。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仅隔八年,而曹操却一胜一败,这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骄兵必败)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吸取这个教训。不能以为某一次取得好成绩就洋洋得意。赤壁之战后,曹败归北方,不敢南下。孙刘也没有北上,三方相对稳定下来,并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

显示《三国鼎立的示意图》并对照图讲解魏、蜀、吴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之后由学生完成表格。

教师强调:魏、蜀、吴三个政权就象一个鼎的三个足分布在中国大地上,三国鼎立的意图就是三个政权三分天下,并使这种局面相对的稳定下来。相对东汉末年混乱的军阀割据局面,它的形成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自学三国经济的发展。

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课件显示曹操像并提问:“如何评价曹操?” 我们先说曹操。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教师肯定学生们的评价,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但是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呢?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三、内容小结。

四、闯关练习。

五、课外实践活动:

1、游览三国名胜古迹──隆中、赤壁,寻觅历史足迹,开发三国历史文化。

2、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

下载三国鼎立的教学设计与评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国鼎立的教学设计与评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识记要求 掌 握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理 解 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败于赤壁之战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能......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课题:《三国鼎立》 作者及工作单位: 肖明军 定州市邢邑中学 二、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 三国鼎立 黄陂区武湖中学 陈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官渡之战的过程及影响、掌握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影响、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掌握魏、蜀、吴三国的经济发展......

    三国鼎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国鼎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是学生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

    19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第19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思路 《三国演义》是同学们喜爱的四大名著之一,由于电视连续剧的出现,使得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大多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

    17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7课 三国鼎立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同案中学教研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经过和历史意义,探讨曹操在这两次战役中的胜败原因,掌握三国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