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四单元第12课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第12课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崛起第12课
鸦片战争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课标: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课标要求掌握的是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鸦片战争》是必修一四单元第一课,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学好本课对于后面几课的学习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教材在前言中指出了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第一目虎门销烟主要讲述战争的导火线,而对战前的中国与世界一句话带过,第二目中主要讲解过程和影响。第三目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给中国带来的变化。从整体史观的角度而言,战前的中国与世界的情况和两次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两部分的相关内容需要补充说明。《鸦片战争》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初中的教材第一主要讲述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和世界的概况,其中主要与政治和外交比较为主;第二,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其危害;第三,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措施;第四,英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及经过。第五,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南京条约》。与高中教材相比较,初中的教材更注重鸦片战争的爆发的整个过程,高中简略了战前中国和世界的比较,对于鸦片战争的经过做了淡化处理,重点在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三)学生分析《鸦片战争》一课,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学生对鸦片战争概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教材内容讲述过于简单,对其背景和影响等的表述不够全面。高中的学生已基本具备了理性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但要是学习中照搬课本,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高中生多对课本中的隐性的知识内容感兴趣,对事物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历史资料等材料创设历史情景,进而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能够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鸦片战争的必然性;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两次鸦片战争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3)通过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全面客观的历史事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当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的时候世界发生了最重要的变化,即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2)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3)通过介绍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唤起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性质。难点: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六)教学方式(1)引导学生分析概括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让学生会运用“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思维分析方法。(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学习从第一手材料中获取信息与辨析历史资料的方法。
(七)教学用具(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按小组的形式摆放课桌。(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多媒体设备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1)分析比较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通过网上查找资料、教材或者其他参考书)(2)结合课本列举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3)结合课本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4)依据教材,客观辩证的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新课导入部分罂粟花,这是一种美丽的花儿,它鲜丽夺目,娇艳欲滴,它的果实成熟饱满。可是它却被殖民者用来作为一种武器,将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家拖入了痛苦的深渊。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回到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岁月,去回忆那先进与落后并存,文明与野蛮同在的悲怆时代。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鸦片战争
(三)师生互动部分1.课堂探究部分——鸦片战争前的英国和中国在幻灯片上分别给出一些能反映中国和英国当时社会发展基本特征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和英国的差别。第一张幻灯片给出四张图片,分别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手工纺织图、英国工厂的机器大生产、中国传统的牛耕图、英国田间的机器耕作。引导学生分析战前中国和英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中国还是传统的男耕女织,而英国是及其大生产。第二张幻灯片是也给出四张图片,分别是清政府的军机处、英国议会大楼、清政府的战舰木船、英国的铁甲舰。引导学生分析战前的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而英国则朝着现代民主制度的方向发展。在军事上中国还是传统的木船,而英国则拥有当时最先进的铁甲舰。最后在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完成下表: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项目中国英国政治封建主义,日益腐败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落后的自然经济,财政入不敷出完成了工业革命,商品经济发达军事装备陈旧,营务废弛船坚炮利外交闭关自守,愚昧无知殖民扩张综合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设计的意图:通过学生对历史图片的直观感受,再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比较得出鸦片战争前英国和中国的差别,让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以及中国战败的原因)2.虎门销烟(1)让学生结合课本归纳中国和英国的贸易特征,得出英国处于出超的地位,从分分析得出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2)让学生归纳鸦片对中国的危害(财政危机、吏治腐败军备废弛、危害身心)面对鸦片的危害,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引出了林则徐的广州禁烟运动,并观看虎门销烟的视频。(向学生介绍林则徐的英雄事迹,面对清王朝的落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并组织人翻译西方书籍、报纸,向中国人介绍西方;面对鸦片的危害,领导了禁烟运动,积极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3.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请学生讨论回答)根本原因―――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设计意图:主要是向学生提供不同的历史观点,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客观本质分析历史事件。)4.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战败让学生结合前面的课前探究和课本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1)中国战败的原因:①主观原因:中国制度腐败、军备落后;②客观原因:英国的强大;③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封建制度无法抵抗新兴资本主义制度。(2)结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附件;《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通过历史现象看本质,分析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落后。)5.鸦片战争破坏了中国那些主权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领土完整②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东南门户大开,损害贸易主权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由中英双方协定——丧失关税自主权④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⑤《望厦条约》——破坏领海主权(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中国跟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品等条约的内容,认清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目的。)6.鸦片战争的影响引导学生捷克课本和所学的知识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1)社会性质:中国有一个独立自主、自然经济占主导的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社会矛盾:有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3)革命任务:由反封建转变为反侵略反封建;(4)思想文化:开始向西方学习;(5)历史阶段:中国近代史开端,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7.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爆发的原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四万万人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他们满以为打开了中国大门,就能大量销售商品,获得高额利润。材料二:鸦战前后中英贸易(单位:万英镑)年份***51846输华商品总值52.496.9239140材料三:国家人口棉纺织品消费量中国3.6亿0.75便士洪都拉斯14600人934.5便士(1)从上图这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问题?英国的绵纺织品在中国滞销(2)假如你是一名受雇于英国商人的市场调查人员,你能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吗?自然经济的抵制;中国消费水平低下;商品不受欢迎;(3)面对这种情况,英国又采取了什么措施?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归纳历史信息,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2)鸦片战争的经过:主要让学生自己归纳,老师主要是提示几个关键的点比如:时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火烧圆明园等!最后老师在幻灯片上打出一些具体的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3)《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的内容:在幻灯片打出来,给学生分析一下,主要介绍开放的十一个通商口岸,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来,并指出与鸦片战争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相比较有什么特点(一是遍布整个沿海,二是开始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8.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让学生依据课本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社会性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了。政治上: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经济上: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清政府的变化:政治上:清政府开始成为列强的服用和工具(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革命(总理衙门、总税务司、京师同文馆);经济和思想上:兴起了至灾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7.思维拓展:(学生分小组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一个西方学者曾经这样说:“……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古老帝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因此,没有鸦片战争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你是否赞同上面的说法?鸦片战争在导致了近代中国落后的同时,有没有促进近代中国的发展?参考答案: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灾难,但也给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文明创造了某种客观条件,终于使沉醉于“天朝上国”梦幻中的封建士大夫开始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洋务运动兴起,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蹒跚起步……(设计意图:要求学生站现代化史观的角度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也冲击了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带来了先进生产方式。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部分1.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中国禁烟运动鸦片战争
结果:中国失败,被迫签订一批不平等条约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影响
中国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
结果:中国失败,失去更多新的权益
影响
中国的主权遭到更大的破坏
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兴起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本节课总体上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体现了学生的主题作用,整节课上老师基本上都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最后思维拓展的设计,有利于活跃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会站在不同的史观分析历史问题。但是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时间很紧,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不充裕。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的讲解有点单调和枯燥,应该提供更多的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凡名家治史都讲究“论从史出”。的确,说任何话都是要有根据的。在分析战争的必然性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时,引用了较为丰富的材料来给学生以深刻之体验,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比空洞的叙述结论有效的多,也更容易实现师生的互动。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关键是要教学生学会自己分析,教室主要是在关键时候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二篇:第四单元 第1课 鸦片战争 说课稿
第四单元 第1课 鸦片战争 说课稿
洮南一中 朱成彬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为必修1第四单元第1课.本单元所涉及的重大事件以中国人民近代反侵略求民主为主线.鸦片战争是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开始,也是激发爱国志士探求民主自强之路的开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决定了中国百年历史走向的重要内容.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老师制作的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逻辑关系图,并理解战争的根本原因和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能够说出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取得胜利,并知道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第一目与课后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在小组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能够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3.重点与难点: ①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② 中国战败的原因
二.说学情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以上的教、学法,即: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因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在《鸦片战争》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利的因素是学生平时通过看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对中国近代史的情况有所了解,甚至是对清朝闭关自守的情况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不利的因素是学生没有学过世界史,对世界这一时期的状况不了解,针对这一情况,老师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整理有关19世纪中期的世界发展状况的资料,重点查看英国
三.教法与学法:(1)多媒体辅助的导谈法:增加课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2)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观察学习法:所谓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观察实物,如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从中发现它们的特点、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并与所学内容联系,如此为学生的思维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实践学习法: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情景模仿的途径来学习历史,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历史和感受历史。
加之于情景设计、成果展示、图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图片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八块浮雕,请同学们说出与之有关的事件,这正表现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百余年间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从而导入本课正是这一历程的开端.从而自然导入第一个子目——虎门销烟。
2、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这一子目的重点,其次就是对林则徐的评价
播放《虎门销烟》视频,再现这一历史事件,从而引出问题:是不是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点拔学生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入手:
老师用录象、地图、图例、文字资料等手段,层层质疑的方式逐步分析,分析战争爆发的背景,设计问题 如: 19世纪中期的世界和英国发展状况如何?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情况
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什么地位?为什么?英国为什么选用“鸦片”这种商品来扭转中英贸易逆差?
通过辩论,教师点拨,达成共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虎门销烟只是个借口。是直接原因
让学生思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同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3.鸦片战争
用课件播放视频再现鸦片战争的经过,重点解决
中国战败的原因,这一难点的解决,主要通过设置探究问题来解决
“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 ”,“如果林则徐不被革职查办,战争能取胜吗 ”,让学生结合大屏幕的材料来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最后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3)多媒体演示:鸦片战争的经过,由于在初中时已重点学过,在这就不在重复,只是通过演示《鸦片战争的形势示意动态地图》一带而过.(4)阅读教材归纳:鸦片战争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一内容主要通过教材,让学生自己总结条约的内容并分析条约的危害.但之后不久英法为什么又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呢?进入下一个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4.战火再燃: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的讲析是重点内容,经过可用视频再现,略讲。
主要通过出示英国在中与洪都拉斯的正当贸易对比表,《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的内容,让生观察讨论来得出结论。
教师指导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得出结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5.总结本课学习成果:
自我总结 学习收获 学习方法 情感认识 6.布置作业: 自己编写历史剧或历史小论文
第三篇:第12课 鸦片战争教学案
第12课 鸦片战争教学案
第12课鸦片战争教学案
[课标扫描]列举鸦片战争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知识清单](自主学习)
一、虎门销烟
.时代背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
2.英国的鸦片走私:为了扭转对华贸易
差。
3.林则徐虎门销烟
(1)背景:鸦片肆虐产生巨大危害,道光皇帝派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
(2)概况: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 海滩销毁。
(3)影响: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二、《南京条约》以及战后的中国
.目的: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2.经过
(1)爆发:
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2)结束: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结束。
3.《南京条约》
(1)时间:1842年8月
(2)内容:
①中国被迫开放
、厦门、、宁波、五处为通商口岸。
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③协商关税
④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
(3)地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4.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2)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3)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经过:1856年10月英法两国联合发动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1858年)和《
》(1860年)。
4.影响
(1)中国的主权遭到更大的破坏。
(2)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3)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 兴起。
[体系构建](教师点拨)
[情景剧场]
场景一
鸦片战争期间,一清军将领想出一个对付英国军舰的办法,在猴子尾巴上挂上鞭炮,然后扔到军舰的甲板上。结果找不到一个可以把猴子扔到英国军舰上的人。
造成这一“天才设想”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场景二
有一诗人叹道:“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场景三
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按察使王廷兰写给家人的信说:“各处调到的兵,……毫无纪律。互斗杀人……夷兵抢夺十三洋行,官兵杂入其中,肩挑担负,千百成群,竟行遁去……从不闻清查一二。”
这段话说明了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哪一因素?
场景四
下表是某同学找到的19世纪30、40年代中英部分武器装备的对比。
中国
英国
步枪
射程100米、射速/分钟
射程200米、射速/分钟
火炮
泥模制造、炮管杂质多、气孔气泡多
铁模制造、镗床切削、膛壁光滑
火药
硝含量过高、杂质过高、颗粒粗糙
标准火药配方
由此分析中国战败的直接原因与根源。
场景五
雨果在《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写到:“有一个世界的奇迹,这个奇迹名叫圆明园……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这是一件史无前例的惊人杰作。然而这个奇迹已经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劫掠,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对圆明园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洗劫,赃物由两个战胜者平分……我们使用教堂的宝库加起来也比不上这座光辉奇异的东方博物馆。”
雨果眼中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他如何看待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场景六
XX年2月25日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在巴黎拍卖中国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法国拍卖行称愿通过拍卖助圆明园兽首回归中国,两个兽首分别以一千四百万欧元的价格被买家买走。对此,中国方面表示强烈反对,中方反对的原因是什么?
附录:根据按照国际战争法规定,“无军事上的必要,非法和恣意地广泛破坏和侵占财产”属于战争罪。它和一般民、刑事案件不同,战争中掠取的赃物既不是民法中的“不当得利”,也不受刑法中的时效限制。一切战争罪犯即使逃到天涯海角也必须受到法律制裁,其掠夺的财产不管藏在哪里都必须追回。也就是说,这些文物的所有权理应属于中国。
[辩论比赛]
关于鸦片战争,不同的人占在不同的立场上,形成了不同的看法。
观点一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1)“陈腐世界的代表”“贱买贵卖的特权”“对联式悲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观点二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2)费正清的观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
观点三
材料一
840年春英国议会在辩论对中国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反对派以拒绝为支持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的理由反对政府的政策。”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制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如果曲解自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唐吉诃德了。”
材料三
莫克•维卡在信中还说:“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资料》
(3)材料一中的“反对派”为何反对政府的政策?(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4)据材料二概括莫克•维卡表达的主要观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观点四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促使中国走出落后的“田园牧歌”式的农耕社会,开始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化。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高度,鸦片战争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你怎样看待这种观点?
第四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3、引导学生学习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本文中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教学方法】引读法、讨论法、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问一问大漠,对苦难的忍耐能持续多久?问一问苍穹,对寂寞的坚守能坚持多长?2000年前,有位汉子用19年大好时光演绎了那份坚守,虽凄婉却感动了这片热土千年,他,就是瀚海青天中守望的灵魂苏武。今天,我们来学习《苏武传》,体会忠诚、胆气、坚忍和顽强的力量。
二、作者与作品简介: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善属文、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以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后因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入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
三、整体感知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1.师生共同学习课文,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明确】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鞋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二课时
一、继续感知课文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二、讨论研探究:
1、苏武的人物性格:苏武的人物性格。
明确: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2.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首先,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对于表现苏武的形象起着重要作用。
另外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其次,对比手法的使用。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
3.如何看待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自杀,这样写是否有损于苏武的形象? 【明确】第一次是为国家尊严宁愿而死。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苏武在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
第二次是为以死表示决心,宁死不屈。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
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
三、文言知识积累 通假字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女:通“汝”,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取”,收藏。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通“祀”,祭祀。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始以疆壮出 疆:通“强”,强壮。重点实词。发:
方欲发使送武等(动词,打发)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词,起事,动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动词,出动)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动词,揭露,暴露)及还,须发尽白(名词,头发)会:
会武等至匈奴(副词,适逢,恰巧)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动词,会同)单于召会武官属(动词,聚集)及:
及卫律所将降者(连词,以及)事如此,此必及我(动词,牵连)及还,须发尽白(动词,等到)当:
汉亦留之以相当(动词,抵押)副有罪,当相坐(动词,应当)始:
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动词,开始)陵始降时,忽忽如狂(副词,刚刚)始以强壮出(副词,当初)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位列将 古义:位;官位。今义:位置、地位。列: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
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2)使动用法
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何久自苦如此!若:使动用法,使……受苦。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3)名词活用
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名词做动词,祭祀 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特殊句式(1)倒置句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2)判断句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非汉所望也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3)被动句 见犯乃死,重负国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皆为陛下所成就 板书设计 :
副将阻拦,未遂
两次自杀
围炉救活,重伤
出使匈奴 北海牧羊
卫律:威逼—不动
利诱—不应
两次劝降
李陵:国——统治无道,皇帝昏庸 家——家破
十九年(须发近白)
第五篇:岳麓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2课 鸦片战争导学案(无答案)
第12课 鸦片战争
【复习目标】
列举1840年到1860年期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后果,中国战败的原因。难点:鸦片战争的起因,中国战败的原因 【知识梳理】
一、鸦片战争 1.背景:
国际:17世纪以来,逐步建立并巩固了自己的统治,鸦片战争前,世界资本主义高速发展,为争夺广阔的 而疯狂扩张。国内:(1)清王朝,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但对外贸易一直处于 地位。
(2)禁烟运动:
原因:西方国家为扭转,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沉重灾难,林则徐到 禁烟。
经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 海滩当众销烟。影响: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成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
2.战争过程:
(1)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2)年8月,英国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被迫议和。3.结果:
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 》。美法等强迫清政府签订《 》、《 》等条约。4.影响:
政治上:中国 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经济上:中国被迫卷入,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
二、战火再燃——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根本原因:19世纪五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列强要求进一步打开 ; 直接原因:英法美企图通过 扩大侵略权益遭到拒绝。2.经过:
(1)年10月 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清政府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6月和1860年10月,列强迫使清政府分别签订了《 》、《 》。增开 等11个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可在各 口岸往来。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4.影响:
(1)清政府 结构发生变化,(2)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本课小结
1、一个标志: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两次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3、三个结论:
(1)落后的封建主义不是先进的资本主义的对手(2)落后就要挨打
(3)列强侵略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A.英国的船坚炮利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中国的闭关锁国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2.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A.损害中国人的健康B.削弱清朝军队战斗力 C.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D.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3.下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十块大型浮雕中的第一块,纪念碑上雕刻的历史情景反映了中国人民()A.敢于反抗外来侵略
C.积极打击走私贩毒
B.勇于维护领土完整 D.努力维护清朝统治
4.《南京条约》规定:“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这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A.向中国倾销鸦片,扭转贸易逆差 B.向中国输出资本,开矿设厂 C.掠夺中国原料,打开中国的市场 D.把中国变成英国附属殖民地
5.“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说:“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恶棍”、“流氓”所依据的特权是()A.设立和管理租界的权利
C.领事裁判权
B.海关管理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6.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A.开始于侵略者对广东沿海的进攻
B.侵略者的目的在于占据中国的市场和掠夺中国的财富
C.推进到清朝的统治中心京津地区D.外国侵略者以武力挫败了清政府的抵抗
7.1844年,英国怡和洋行的一支满载茶叶的船队来到中国,它可以在下列哪些城市进行合法通商贸易()A.宁波、上海
B.杭州、福州 C.厦门、重庆
D.苏州、广州
8.马克思称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点的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C.以战争为主要手段D.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
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讲道:“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意义„„”此处的“划时代”的含义主要是()A.中国第一次遭到外国的武装侵略 B.中国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C.英国完全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国家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0.从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潮流看,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最根本性的影响是()A.主权丧失,沦为半殖民地B.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日益封建化 C.思想界出现“西学东渐”态势D.开始进入民主革命时期
11.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克勒拉得恩说:“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英国提出修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以后,发动了()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惊奇地发现:“作为东方泱泱大国的中国,其消费能力竟比不上一个小小的洪都拉斯,而且从人均消费额来看洪都拉斯竟然是中国的1 246倍。”使英国人“惊奇”的真正原因在于()A.中国人民购买力低B.中国政府抵制洋货
C.找不到发动新战争的借口D.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尚未实现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4月7日,英国下议院开始讨论对华战争军费案和广州英商损失赔偿案。经过三天的辩论,会议以271票对262票的9票微弱多数通过了内阁的侵华决定。1840年5月10日,英国上议院也一致通过了上述决定。
材料二 1840年义律率英舰8艘,于8月进泊天津大沽口外,向清政府递交照会、施加压力。道光帝接到照会后,得知英国要求赔礼道歉、偿还烟毂、割让岛屿等。道光帝听信谗言,以为是林则徐、邓廷桢等人办理禁烟之事不善才引起英军入侵,只要惩办林、邓等人,英国就会退兵。于是,道光帝任命自夸退敌有功的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继续办理中英交涉,并同时将林则徐、邓廷桢等革职查办。请回答:
(1)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的政体有什么不同?与道光帝相比,同样作为国家元首的英国国王在行使权力上又有什么不同?
(2)中英两国关于鸦片战争的一系列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二者的根本区别在哪里?(3)从社会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你如何认识鸦片战争?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二 鸦片战争期间,一清军将领想出一个对付英国军舰的办法,在猴子尾巴上挂上鞭炮,然后扔到军舰的甲板上。结果找不到一个可以把猴子扔到英国军舰上的人。
材料三 广东按察使王廷兰写给家人的信中说:“各处调到的兵„„毫无纪律。互斗杀人„„夷兵抢夺十三洋行,官兵杂入其中,肩挑担负,千百成群,竟行遁去„„从不闻清查一二。”
(1)材料一反映了乾隆皇帝怎样的“华夷”观念?对中国有何影响?当时英国处于何种发展状况?
(2)据材料二、三说明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