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上册25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情意。2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情。3 认识生字,会写6个生字。重难点: 理解诗意,会背这两首诗。教学过程:
一:导入旧知,引起兴趣。小朋友,你们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这首诗吗?(咏柳)它是哪个著名诗人写的啊?(贺知章)小朋友真厉害啊,对,他就是贺知章,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二:引入课题,感受新知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25课第一首古诗《回乡偶书》 会读这首诗的同学举手。(叫会读的同学齐读,不会的就听着会读的同学读)
3现在全班同学来自由朗读一下,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遇到不懂的字看一下下面的拼音。(把生字读一遍)(点评齐读)那你们看着题目,知道题目什么意思吗?(解释)三 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对家乡的思念)
(3)那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作者对于家乡的热爱,思念)
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4)那他回到家乡遇到谁啊?(引出第三句)
(5)哦,原来儿童不认识,那儿童有没有说话啊?(第四句)
(6)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四 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指名讲,全班自由朗读交流)
⑵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思乡)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全班齐读,能不能背诵)五:延伸拓展,总结全文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出示课件
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第二课时
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朋友的深厚友谊。2 理解诗句,体会文中大意。会认课文的8个生字,会读会写课文的6个生字。重难点: 有感情的流利的朗读课文,会背 3 会认课文的8个生字,会读会写课文的6个生字。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联系旧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贺知章的古诗,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能不能背出来。(会背就背,不会就读,全班)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古诗,在学习新的古诗之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引入故事)3 李白到底写了怎样的一首诗呢?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全班自由朗读一下赠汪伦这首诗,遇到不懂的字看下面的拼音。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品读第一句:看图理解(指明读)李白将要走了,他与汪伦相见恨晚,刚结下深厚的友谊就要面临分离,你说他会说些什么呢?(谁能在文中找出那句话,说李白感情的。读第一句)3 李白走了,汪伦有什么表示啊?(第二句)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是古代的一种舞蹈,边歌边舞的一种歌舞形式。(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表演,帮助学生理解?老师: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你们愿意帮我解决吗?桃花潭水深与汪伦送“我”的情谊有什么关系?(学生边读边想二三句。)5 师小结:我明白了,这是用水深比喻情深(深千尺意思)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与李白的情谊深啊!所以李白就写下最后一句。现在让我们通过读来表达他们之间那种浓浓的深情。)
自由朗读--指名读--评读--再指读--齐读--师生轮读 三:扩展学习,加深理解。
1、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现在老师为你们提供了3首,供你们自学欣赏,请你选择其中一首,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2、教师提供古诗学习方法和6首送别诗,学生任选一首自学:《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
3、汇报学习成果(或朗读、或背诵、或说诗意、或讲故事)
四:背诵课文
第二篇: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客、何”等8个生字。会写“舟、乘”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热爱家乡,珍惜友情的真挚感情。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多元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诗题
1、揭题
师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 来学习25课——古诗两首。请看第一首——《回乡偶书》(课件打开)
二、自主学习,初解诗意
1、(1)看课件,猜猜是什么诗。(从书法作品中认字、猜字激起学习汉字的兴趣)
(2)再出示正楷的字体的《回乡偶书》
(3)不会的字借助课文中的拼音,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集体汇报交流。
(1)个别读——正音——齐读
(2)质疑——解疑,看插图理解“鬓毛衰”。(3)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三、品析诗句 深悟诗情
读诗,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出爱家乡的感情?边读边品析。
1、你读这首诗时,头脑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出示“儿童笑问”这个课件,想象画中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
四、熟读成诵,进入诗境
1、指名读、分组读,教师指导读出感情。
2、配乐练习读。
3、你觉得能读好了,请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4、名读。学生评议。老师适时点拨。
5、你能不能很快背下来?背诵《回乡偶书》。
五、书写指导:音 客 客:中间不要写成“文”。
音:第二横写长写些,“日”字写方些。
六、拓展延伸,自学古诗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有两首,我们学习了《回乡偶书》的第一首,体会作者眷恋家乡以及忧伤之情。老师这有第二首,同学们自学,细细体会作者又要抒发一种什么情怀。大家可借助字典和其他资料自学。(出示课件)
《回乡偶书》第二首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
1、背背课前收集到的李白的诗歌。a)李白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你知道多少?(学生简介李白的生平)——教师补充
李白后人称他为诗仙。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今天咱们学习其中的一首,请大家齐读诗题——《赠汪伦》。
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古诗出示[课件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1、按自学提示自学古诗:出示[课件三] 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②结合资料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地方. 2.组内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
①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②找出难记的字,交流识记方法。“潭”字:学生边说记忆方法,教师
边板书,并用红色笔提醒大家注意“潭”字右上部是两个竖,而不是“西”。
③了解诗意: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④质疑解答,重点理解“深千尺”、“踏歌声”和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深千尺:夸张,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表演,帮助学生理解?老师: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你们愿意帮我解决吗?桃花潭水深与汪伦送“我”的情谊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
师小结:我明白了,这是用水深比喻情深(板书:水深--情深),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与李白的情谊深啊!让我们通过读来表达他们之间那种浓浓的深情。
自由朗读--指名读--评读--再指读--齐读--师生轮读
1、配乐背诵出示[课件四]
2、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此时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尽情表达出来吧!(生边看图边自由朗读--指读--评读)
3、哪些同学可以背诵?(指名背诵--会背的齐背)
三、扩展学习
1、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现在老师为你们提供了3首,供你们自学欣赏,请你选择其中一首,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2、教师提供古诗学习方法和6首送别诗,学生任选一首自学:《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
3、汇报学习成果(或朗读、或背诵、或说诗意、或讲故事)
四、引导课外练习
这节课先交流到这里,语文课外活动时再继续展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作业:
背诵诗仙的诗,能够向家长讲述诗仙的故事。
背诵诗仙的诗,能够在同学之间相互之间传说诗仙的故事。
第三篇:二年级上册25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25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能背诵两首古诗。【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课文。【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图上都有些什么?
2、仔细看图,猜猜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揭示课题:有一个叫贺知章的人,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了老了才回来,这首诗就是他回到家乡后写的。(出示课题:“回乡偶书”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标出生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顺。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由观察生字,为喜欢的生字组词。
3、抽生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
4、游戏:
教师读一个生字的音,学生从卡片中找出这个字读三遍。
三、再读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1、自由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读文,看图,理解诗词大意。(教师适当点拨)
鬓毛衰:头发都白了。
3、教师范读,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4、抽生说说。
5、生根据理解自由读课文。
四、试背课文
1、老师叙述诗意,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2、学生互背古诗。
3、抽生背、齐背古诗。
第二课时
一、指导看图,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
2、李白将要离开了,汪伦特地赶来送他,李白十分感动,写下这首《赠汪伦》。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李白在诗中写了些什么呢?自己去读读吧!并用“□”标出生字。
2、认记生字:
(1)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字认记,并为其组词。
(2)抽生说说记的哪个字,是怎么样记住的?(3)学生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读古诗两遍,看看能示不能将古诗读得正确、通顺、流利。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古诗大意。(教师相机点拨)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四、试背古诗 1、熟读古诗。
2、老师讲诗意,学生看图试背古诗。3、抽生背古诗。4、齐背古诗。
五、学习写字
1、将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2、请学生为自己感兴趣的生字组词。3、请学生自由观察,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舟:里面的一横要出头,上下各有一点。客:与“容”相比较。客:客人 容;容易 何:与“河”相比较。何:几何 河;小河 4、学生描红、写字。老师巡回指导。
六、完成课后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我会填”。
七、拓展训练
1、课文中树叶里的生字还有4个我们没学,你认识吗?2、你还会背哪些古诗?
第四篇:二年级语文上册25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说这两首诗都是唐诗中的极品。它们流传之广 应用之多 影响之深,都难以估量。也许,孩子们会对“乡音无改鬓毛衰”觉得难以捉摸,却对“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出会心的微笑;也许,孩子们会对“桃花潭水深千尺”充满神往,却对“不及汪伦送我情”感到难以置信。《回乡偶书》里那个老人家,面对故乡的小顽童,在感叹时移世易之余,涌现在心头的或许是那鞍马困顿的人生旅途,是那故乡的清风明月,是那童年时听到的儿歌 吹起的牧笛,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时急切的足音„„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临达豪迈 不慕荣利是一致的。《赠汪伦》里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写意画;桃花盛开,潭水轻漾;轻舟欲行,踏歌声起。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刻骨铭心的画面!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送别!孩子们在读这两首诗的时候,一定会浮现出自己能感触到的画面或场景,一定会与贺知章 李白一路同行„„
二、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第一步:通读课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觉得容易读错的字。第二步: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认读生字。提倡学生自主认读,教师注意纠正。
2.调动生活体验识字。第一步:调动生活体验,获得字音形象。如,“家里来了客人”的“客”,体育课上“原地踏步”的“踏”。第二步:由口语上升到书面语。即将学生平时生活中听到或看到的词汇转换成课文中的文字,降低识字难度,加强意义识记。如,无可奈何 如何 何奶奶;泪汪汪 汪老师 一叶小舟 风雨同舟;踏青。第三步:创设生活情境,利用课文语境,综合运用生字词。教师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利用课文出现的语言文字,进行口语交际或书面交流。如,根据“赠”的意义说几句话;描述你见过的或想象到的“潭”的情景。
3.指导写字在认读和写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识字 写字的规律。如,各-客;河-何。本课要求写的字较少,可以逐个指导。“舟”字的笔顺是:“乘 客”二字的撇捺要伸展开。“客”字的宝盖儿不要写得太宽。“音”字的第二横应当写长一些,突出主笔。书写“何”字右边的“可”字时,横要长些,“口”尽量向左,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二)朗读感悟古诗因时代久远,语言精炼,表达简洁,意蕴深长,学生的领悟是有限的。学生对古诗的主题思想 感情 意境 韵味的感悟,需要日后来咀嚼,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我们不必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和赏析。
1.感悟诗歌情境,合理指导朗读。《回乡偶书》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首行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朗读时,可以把语速放慢一点。次行“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朗读时,可以突出语音语调的变化。“无改”读得昂扬一点,“衰”读得起伏一些。三 四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朗读时,可以读出儿童般的天真浪漫来。《赠汪伦》这首诗前一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乎意料之外,朗读时出要读出意外的语气来。后一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深情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作者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
教学时可以突出下面几点:
1.突出范读。教师用自己的感情朗读来感染学生,感动学生,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和模仿的“声音形象”。
2.创设情境。情境一: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 妈妈身边,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 听到的,和想象中的一样吗?情境二:你在一位好朋友家玩,离开的时候,好朋友非常舍不得你走,送了好远的路才分手,这时,你最想说什么话呢?
3.品味语言。示例一:“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笑”能不能改为“请问客从何处来”?示例二:“忽闻岸上踏歌声”中的“忽”字能否换成“才”可“又”?
4.诵读积累。要求当堂熟读背诵。
(三)实践活动举行诵读表演:将这两首诗改编成简单的情景剧,排练演出。改编 排练 布景 表演等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四 教学设计举例片断:指导朗读 实践活动
(一)指导朗读
1.朗读全诗,说说读后感。
2.熟读全诗,感情朗读。(1)自由读:把两首诗读正确,读通顺。(2)个别读:要求读流利。(3)范读: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感受一下老师的感情朗读,以范读带朗读。(4)学习感情朗读:要重点体会“老大” “衰”的语调,要读出“笑”的形象来,读出“忽”的速度感 意外感。
3.积累巩固(1)自由背。(2)限时背:限两分钟,看谁背得快。(3)比赛背:小组赛 个人赛,看谁背得好。
(二)实践活动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表演《回乡偶书》。五 资料袋 1.注释踏歌古代的一种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舞蹈时成群结队,连臂踏脚,配以轻微的手臂动作。现在,苗 瑶 纳西等民族还有这种舞蹈。到这些地方参观游览时,一般都会有这种表演,游客也可以参与其中,现学现跳。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多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衰疏落。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2.典故:《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汪伦非常敬佩大诗人李白的才华,特别想请李白到他家住一段时间,但是又不知道怎样才能请到李白。李白这个人不怕皇帝 不怕官 不爱钱,一生喜欢的就是游山玩水 喝酒 写诗。汪伦根据李白的个性特点,写了一封请帖送到李白手里,上面写着“太白先生:这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不妨择日光临寒舍共赏桃花,共谋一醉。”李白一看“十里桃花 万家酒店”八个字,眼睛都瞪大了。心想,世上竟有这样的地方?便应邀来到汪伦家。到了汪伦家之后,每天,汪伦只是陪李白渴酒,向李白请教作诗的学问,带着李白在村子周围看看,连“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提都不提。李白急了,反复要求去赏“十里桃花”,去“万家酒店”。汪伦被逼得没办法,只好对李白说:“这些地方你都去了。”李白被搞得摸不着头脑。汪伦说:“‘十里桃花’,就是离我家十里外的山坡上的一棵桃树。‘万家酒店’就是我们天天都去喝酒的一个姓万的人开的酒店”。这天,李白要继续他的行程了。正当船缓缓开动的时候,汪伦来到岸边,依依不舍地给大诗人李白送行。李白深受感动,觉得这才是最真挚的人生友情。情动之下,一首《赠汪伦》便脱口.学情分析:
本学期二年级的学生共计44人,男女比例均衡。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明显看出大部分的学生都长大了,从不同的方面都能表现出来,尤其是个人的理解问题及懂事程度上都有较大提高。虽然是这样,但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建立学生的表象。同时将所学到了理论进一步在生活中应用,从而达到教者的目的。针对这一特点,在平日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通过观察发现,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同时,他们对于简单的事物有所掌握,同时对熟悉的知识有所感悟,具备表演的欲望。我们各科的老师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上让学生表演简单的动作,以讲故事的方法加以想象,添加上简单的图案,使赋有内容。也可以根据上课需要用不同的形式用感官来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现在班里大部分学生都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对学习较为感兴趣、有信心。学习充满热情,能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活学活用。学习习惯方面,学生能够课前做好准备,课堂气氛活跃,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发言、思考,声音响亮。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并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讨论。对于不理解、不明白的知识点,大家养成了当场质疑的好习惯,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解决。课后还能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但书写时字迹及作业要求仍需下大力度。总之,二年级的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的培养依然是教育重点,希望通过老师们的不懈努力,学生的各方面都有稳步提高。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能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回乡偶书
教学目标:
1、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小黑板 课时安排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
2、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3、据题质疑:
(1)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2)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查反馈:(课件)
⑴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齐读生字新词。
⑵ 指名读诗、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分组读诗。齐读古诗。
三、再读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1、自由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读文,看图,理解诗词大意。(教师适当点拨)
鬓毛衰:头发都白了。
3、教师范读,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4、抽生说说。
5、生根据理解自由读课文。
6、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7、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8、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9、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小黑板,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四、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五、自主选择,培养能力(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第二课时
赠汪伦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指导看图,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
2、李白将要离开了,汪伦特地赶来送他,李白十分感动,写下这首《赠汪伦》。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李白在诗中写了些什么呢?自己去读读吧!并用“□”标出生字。
2、认记生字:
(1)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字认记,并为其组词。(2)抽生说说记的哪个字,是怎么样记住的?(3)学生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读古诗两遍,看看能示不能将古诗读得正确、通顺、流利。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古诗大意。(教师相机点拨)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四、试背古诗
1、熟读古诗。
2、老师讲诗意,学生看图试背古诗。
3、抽生背古诗。
4、齐背古诗。
五、学习写字
1、将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2、请学生为自己感兴趣的生字组词。
3、请学生自由观察,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舟:里面的一横要出头,上下各有一点。客:与“容”相比较。客:客人 容;容易 何:与“河”相比较。何:几何 河;小河
4、学生描红、写字。老师巡回指导。
六、完成课后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我会填”。
七、拓展训练
1、课文中树叶里的生字还有4个我们没学,你认识吗?
2、你还会背哪些古诗?
板书设计
赠汪伦
李白
深情厚谊
汪伦
踏歌声
设计理念
着眼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尝试写诗。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25古诗两首作业
一 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贺知章小时候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问:“()?”
”
二、填一填
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客()汪()何()
容()注()河()
答案:
客(客人)汪(汪洋)何(如何)
容(容易)注(关注)河(河水)
三、游乐园
下面是九个成语,请在空格里填上“两”或者“二”。
()全其美 三心()意 势不()立
一干()净 三天()头 一穷()白
三长()短 接()连三 数一数()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25课《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天津市宁河县潘庄镇大贾庄小学
王桂春
第五篇:二年级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范文
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读“枯荣”2个生字,会写“枯、烧、荣”3个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意思,体会野草的生命力很强。
3.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图文结合理解句意。教学难点:通过理解诗意感受野草生命力的顽强。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诵读法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善于形象思维,大部分学生对《草》有一定的了解。课前准备
1.让学生观察路边、田边、河边等处的野草。
2.生字卡片,荒原野草图,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学写枯、荣。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理解是个大意,体会诗人情感,初步懂得要像小草那样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教学难点:懂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特殊含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课本中的五首古诗。同学们还会背吗?有一首《咏鹅》,谁记得?还有一首《画鸡>,谁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揭示课题《草》
二、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拼音练读课文3遍。
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读一读,再放进句子里读正确。
四、读诗句,识字
1.第一行(指名读)
识字: 离
原
教师解释:“离离”是讲草长得茂密。“原”是宽广的野地。
出示图,观察地上的草长得怎样?(让学生从画面上感知荒原上野草繁茂的样子。)
指导读句:离离/原上/草,2.第二行(齐读)
识字:岁
枯
荣(“岁”平舌音,“荣”翘舌音。)
教师解释:“岁”就是“年”的意思,每年秋天,草就要怎样了?(枯黄,像落叶一要。)到了第二年春天呢?(发芽、生长)
指导读句:一岁/一枯/荣(提示:两个“一”声调不同)
3.第三行(指名读)
识字:野
火
烧
尽(注意读准“烧”的音。)
解释:“尽”就是“完”的意思,从哪儿说明烧不完呢?出示第四行。
4.第四行(齐读)再次观察画面。讲述生长的原因,地里的草根还在。
识字:吹
又
(注意“吹”翘舌音)
指导读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听朗读课文的录音,想象原上草的样子。
2.反复练习朗读,达到背诵要求。
六、指导写字
原:半包围结构,“厂”里面是“白”、“小”,不能写成“泉”。
岁:上下结构。“山”要写扁些。上短下长。
枯:左边是木字旁,右边可分成“十”“古”来记忆。
火:笔顺是
吹:右边是“欠”(欠字旁),上面不要写得太宽,下面“人”左右伸长。
又: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在格内要居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等词语的意思。
2、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并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写一段话。
4、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从而提高文学素养。教学方法:以读促思,以思促读,读写结合
教学重点: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教学难点:理解“急走”意思,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教学方法:以读促思,以思促读,读写结合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
3、教师范读。同时大屏幕打出背景图。
4、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理解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1)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2).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3)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4)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1)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2)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3)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4)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五、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配乐)
六、绘幅彩画,深化理解。
1.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枝头儿童黄蝶菜花)
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
板书:黄(绿)(黄)
补充板书,完成板书。
3.自由动手绘画。(配乐)
(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
4.评析学生作品(实物投影打出)
七、课外延伸,引导练笔
按这首诗的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题目为《捕蝶》。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