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20:37: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第一篇: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山东省莱阳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董福军

■学习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4.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难点】

1.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用小华和小明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幻想创境导入,让大家思考世界上有这样的地方吗?为什么?如果怎样他俩的愿望就有可能成为现实了?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导入2:朝辉夕照,日月轮回。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导入3:用不同地方、时间差异的生活图片创景导入,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讨论现象成因,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北京、开罗、纽约的时间为什么不同呢?

讲授新课(实验探究,归纳提升)

一、地球的自转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转动地球仪,观察讨论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小组成员共同思考下列问题: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

2.你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吗?

3.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演示、点拨提升,帮助学生认识地球自转运动的特点,并强化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绘图工作。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小组长组织大家,继续刚才的实验,用灯泡、手电筒或蜡烛等光源照射地球仪,并按照地球自转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讨论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的产生,探究这些地理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画图、点拨提升,帮助学生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昼夜更替现象的产生、体验和分析:

昼半球、夜半球和晨昏线(圈)的关系:

晨线、昏线的判断(自转法):

各地时间差异现象的产生、体验和分析:

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和日界线问题:

老师在介绍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和日界线的相关知识时,应着重让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时间是东早西晚;地球上同一经度的地方时间相同,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北京时间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是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日界线理论上是180°经线,实际上与其不完全重合,是新的一天的起点和旧的一天的结束,0点经线是另一条日界线,是自然存在的日界线;至于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和日期的具体计算问题,因为学生的知识基础还比较少一些、理论理解的难度也很大,建议初中阶段不必涉及,可以到高中阶段再去系统学习。

承转: 用日影变化的生活图片创景导入,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讨论现象成因,引入地球公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二、地球的公转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用地球仪以及灯泡、手电筒或蜡烛等光源,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用手电筒作为光源,模拟太阳光的照射,观察光亮点(直射点)与地球仪上三条标志性纬线(赤道、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小组成员共同思考下列问题: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2.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

3.下面两种情况中,太阳分别直射地球的什么地方?

4.观察家乡所在的地区居民楼的主卧室和阳台,通常朝哪个方向?为什么?

5.为使底层住户也能全年见到阳光,两幢居民楼之间的距离应依据哪一天的楼影来计算?为什么?

6.家乡所在的地区哪个季节傍晚放学的时间最早和最晚?为什么?家乡四季的景观有哪些变化?我国主要位于五带中的哪个带,这对我国有哪些好处?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画图、点拨提升,并联系生活中的地理,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移动、正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移动示意图:

正午太阳高低的变化:

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形成:

五带的划分:

■归纳比较,实战演练

■课后作业

上网查询不同温度带的自然景观差异以及家乡自然景观的季节变化知识,下节课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到讲台展示,小组之间互相点评和补充,获得对地球运动知识的生活体验和感悟。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讲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运动现象和运动周期,引入了“天”和“年”两个常用的计时单位。

首先,学生的特点是对本节课有所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知道一些地理现象,但是认识的不够深入,因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分析蕴含在生活现象背后的地理知识,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七年级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偏弱,但是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很高,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因此我在讲课的过程中给学生更多参与的空间,更多展现学生的风采个性。

秉承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尊重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使地理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通过演示、视频、建立模型等解释原理,在学生掌握地理规律的同时,通过事例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熟练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构建了以下教法和学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以直观的演示和观察、广泛的交流与思考,使学生将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实验演示、读图观察、分析讨论、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发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演示、画图,实现图文转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能力。

2013-11-04 人教网

关闭 打印 推荐给朋友

大 中 小

第二篇: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②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③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并能制作简易地球仪。

●○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观察地球仪。

难点: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地球仪、学生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不容易看见。站在地球的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导课在于激发学生进入学习过程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

①地球的形状

展示课件 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 地球是什么形状?(学生看图讨论后会得出:是一个球体。)引导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展示课件 教材图1.1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通过互相讨论探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提问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1.3)解释 假设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讨论)这样引入新知识点,有亲和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如果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船由远而近,由小变大,船的整体都能看到。)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教师及时展示课本图1.4月食照片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及时表扬这些同学。)启发引导学生思索、观察。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总结 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讨论 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多鼓励。)总结 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通过对该知识点的探究,使学生理解一个道理: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培养学生一种为探索真理而肯吃苦的精神。

②地球的大小

引入 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课件 课本图1.2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 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引导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说出这些数据。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 地球仪

学生观看自己的地球仪。

提问 观察地球仪,请同学们动脑筋思考: ①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②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不完整的让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及时表扬、鼓励、随时启发、纠正、解释。

讲述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①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②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③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④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自己总结地球仪的特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归纳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的要点。

三、制作简易地球仪

地球仪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提供了很多方便,同学们一定想拥有自己的地球仪。下面各小组利用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地球仪好吗? 引导学生参看教材第4页的活动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理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通过制作起到了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习惯。

课堂小结

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①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②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②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①东西半球划分。

②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教学地球仪、学生地球仪、地球卫星照片课件、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初步认识了赤道、地轴、两极。如何利用地球仪判读地球上任何事物的地理位置这就是这一节将要学习的内容。

利用设问为新授课内容留下悬念。

讲授新课

一、认识纬线和经线

展示课件 教材图1.7(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生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①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②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让学生到黑板前指着地球仪说出,对说得好的同学应及时表扬。)提问 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学生很快找到答案)展下课件 教材图1.10(地球仪上的经线)和教材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小组活动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

由浅入深地学习。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教师指图,学生很容易自己说出。)②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教师指图,学生读自己的地球仪,反复认识。)展示板图 五带分布图

③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④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30°、6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展示课件 教材图1.12和教材图1.13;学生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E和20°E组成的经线圈。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控制课堂的气氛,对学习不积极、基础差、跟不上课堂进展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帮助。

①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②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像、理解。)学生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问题容易,让学生自己说出)②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教师边指图、边指导,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③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教师与经线对比,让学生观察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④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第8页“活动”中第二问题,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的经线有2条。)⑤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⑥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最好学生每人一份表格。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为了总结巩固上面讨论的知识,教师展示下列表格,让学生填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询问、讨论,教师及时巡回辅导。最后展示答案。

纬线(圈)经线(圈)形状特征

圆圈

半圆

指示的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长度的分布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相等

标度的范围

赤道为0°,南北两极为90°

本初子午线为0°

度数的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

经纬度的表示法

北纬用N,南纬用S 东经用E、西经用W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赤道划分南北两半球

20°W和160°E划分东西半球

数量特征

0°~90°

0°~180°

通过练习,巩固本节的知识。

二、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可能有的学生能考虑到经纬网的知识了,让其举例说明一下,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展示课件 教材图1.14(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数。教师及时纠正,辅导。)引入 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引入 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地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地救援?(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展示地球仪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学生小组互相讨论找,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教师巡视,及时指导。)通过这两项练习,使学生学习熟练地使用地球仪,加强对地球仪作用的了解,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帮助。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A.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S、150°W。B.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N、125.3°E。

强化训练

①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E、20°N

东半球

北半球

120°W、30°S

西半球

北半球

10°W、87°N

东半球

北半球

160°E、45°S

东西半球交界

南半球

②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线度数。(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结全课

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

教材第8页“活动”3。

第三篇: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与地球仪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2)能力目标

学会通过地球仪来分析地球的形状等有关知识。(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科学地认识和了解地球。

*培养地球的感情,热爱地球、保护地球。*善于利用所学地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周长、平均半球的划分;经纬线。

三、教学难点 经纬网的有关知识。

四、教具准备

一些有关地球的挂图、一个地球仪等。

五、具体教案设计 教师提问:

1.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吗? 2.那么你们知道七百多年以前世界上的人们是怎样看待地球的形状吗? 教师转承: 大家听过航海家们证明地球形状的航海故事吗? 教师叙述: 十五世纪开始,欧洲航海家们开始陆续进行环球航行,最终麦哲伦率领的船队

完成了环球航行,但是麦哲伦却在半路上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他航海家也取得

了重大成果: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教师提问:

那你们对航海家们勇于探索的精神有什么感想啊?(听听孩子们的想法,适当引导鼓励。)教师转承:

虽然前人已经发现了好多地球的奥秘,但是还有很多等着你们去发现,所以我们要发扬勇于探索、善于思考探索的学术精神。教师叙述:

地球是一个近乎圆形的椭圆体,它的周长约为4万千米,平均半经约为6371千米。从太空上看地球是一个晶莹的蓝色球体,这是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都被海洋所覆盖。教师提问:

你们听说过赤道吧?那赤道跟我们今天要讲的经纬线又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在黑板上画经纬网:

人们为了方便对地球上地理事物的定位,规定了经纬线,形成了错综复杂的

经纬网。你们看,横着的是纬线,正中间的就是咱们刚才提到的赤道,赤道以北 的叫做北纬、以南的叫南纬;竖着的是经线,其中重要的一条称为本初子午线,也就是零度经线,以它为界,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教师叙述:

地球可以划分为几个半球:以赤道为限分为南北半球,以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

为界可划分为东西半球。教师提问:

那么你们知道咱们在哪个半球吗? 教师演示地球仪,学生观看:

指示各个半球的范围,展示我国以及其他重要国家所在的半球。在地球仪上指出

那几条重要的经纬线给学生们看。教师带学生一起画简单的经纬线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四篇:《地球和地球仪活动课》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活动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单位:大庆市杜蒙二中姓名:李佳

“活动”选取:

为了让学生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依据教材中活动题的内容在提升难度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一组能锻炼学生利用地理基本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活动。

“活动”理念:

1.课标要求:熟练掌握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2.教材分析:地球是宇宙中唯一适合人类生存居住的场所,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地球上开展进行的,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本节学习的经纬网是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地球,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3.学情分析:学生是刚刚步入七年级的学生,虽然他们在小学科学课上学习过有关地球的知识,但学生有关坐标系的数学知识未学,他们的认识水平有限,空间能力不足,所以对经纬网及其应用较难把握,这部分内容也就成了本节的重点。

4.活动意义:本节精选了三个实际活动,利用学生动脑加动手的实际操作,从根本上了解经纬网的定义、作用、用途,并能熟练在经纬网上确定一点的位置。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4.活动重难点:用经纬网来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活动”方法:观察、实践、讨论、合作、活动作业。

“活动”准备:两头标记出经度或纬度的绳子40根;四幅画在地面上的经纬网图;一些小卡片和大卡片。

“活动”流程:

一.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经纬线和经纬度,今天我们要在班级,将所学内容综合运用,上一节活动课。二.活动规则和安排:

教师提示1.全班根据人数分成四组,每组10人,选出组长,以组为单位坐成一排,组长的任务是领取和收发活动用具。

2.每一次活动都有时间限制。一次活动结束后,各小组根据坐好的时间和准备程度来得分。3.活动项目共分为四项,前两项活动是一样的内容。组长领取五根绳子和四张卡片,根据绳端标记的经纬度建立一个经纬网,并使持卡的四个人坐在正确的经纬点上。第三项活动是在已有的地面经纬网上持卡站位。第四项活动,将一些最近发生的较大事件的地点用标杆记在你所在的经纬网地图上。三.活动开始:

(一)第一项活动 1.每组由组长来领活动用具即六根绳子、四个小卡片。其中三根绳子的绳端标记着不同的纬度,另外三根绳子标记着不同的经度,每根绳子需由两名同学扯着,四张卡片上标记出各点的经纬度。(教师可以任意标经纬度)

设计意图:初中生的空间知觉能力较差,兴趣稳定性差,而可塑性大。把经纬网交给他们,以游戏的方式自己来构建经纬网,可激发学生的潜能。2.活动开始,教师计时,每组先找到并确定方向。

3.组内合作、讨论,扯经纬线的学生站好位,构建一幅经纬网地图。

4.拿卡片的学生根据卡片上标记的经纬度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并站在构建成图的网格绳的交点上。

设计意图:将经纬网的理论与实际的空间方向相联系,并使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5.组内互相评价,扯绳的学生评价站位的学生,站位的学生评价扯 绳的学生,师生评分。

(二)第二项活动

1.小组长领回用品,还是六根绳子四张卡片,重复第一项活动的1至5步骤,新一轮的活动开始。

设计意图:难度要稍大一些,这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活动由浅到深,增加兴趣稳定性。

(三)第三项活动

1.小组长再领回一摞卡片,进行活动三,卡片上写着经纬度。每组根据前两次活动的分数高低把学生带到画有经纬网的地方。得最高分组站A图(卡片上有图,教师布置学生按图坐好位置),第二名站B图,第三名站C图,组内讨论,合作完成每人的站位。2.活动结束,师生评分。

设计意图:这项活动教师把学生直接带到座位上,并注重分层教学,并提高学生认识空间方位及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对于空间感不强的学生,给他们最基础最实用的地图,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发展有用。

(四)第四项活动

1.每组再发一张大卡片和一个标杆,进行活动四,每张卡片上写着一个事件,让学生在所站的经纬网地图中,用标杆标记出这一事件发生的方位。卡片内容如下:(按活动3的站位顺序)A.2008年8月8日-28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奥运会的成功证实了中国有能力办好一届奥运会。请你在图中找到并标出北京的位置(40°N、116°E)。

B.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44.4°S、150°W)的南太平洋海域,请在图中标出具体的位置。

C.2001年9月11日,美国境内遭到恐怖袭击,美国世贸大厦在这次灾难中全部倒塌。请你在图中找出纽约的位置(40°N、75°W)。2.活动结束,师生共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地理应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同时还渗透着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以及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活动”评价:

通过这次活动课,全班同学对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了很明确的了解,并掌握经纬网确定某点位置的方法,知识掌握透彻,师生配合较成功,学生学习积极性很浓,每位同学都有很多的收获。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课,使我感受颇多,首先活动的内容和过程可以真正锻炼学生利用经纬网确定一点的位置,并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发现他们身上的很多闪光点;另外,我深知道准备一节活动课需要很多时间,但对学生来说受益匪浅,意义重大,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多利用这种教学方式锻炼自己同时也锻炼学生!

第五篇:看地球仪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看地球仪认识地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

2.能够简单运用地球仪,通过对地球仪的判读认知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主要的地表形态;

3、简单判读经线和纬线,辨别南北和东西方向以及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重点

1.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分布、变化规律 2.简单判读经线和纬线,辨别南北和东西方向以及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法和学法

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模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二:活动探究

1、对人类来讲,地球很大。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不可能观察到地球的全貌。为此,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仪器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你知道他是什么?

2、出示地球仪,整体感知:我们人类所生活的地球大体上就是这样一个形状。仔细观察,地球仪是什么样子?在地球仪上你又发现了什么?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1.5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让学生思考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同学们可以自由组成小组进行讨论)

4、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归纳、总结出地球仪的特点:

⑴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⑵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⑶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5.观察与演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给一个地球仪。学生在地球仪上进一步认识南极、北极、经线、纬线、赤道。

三、实践活动:

1、观察地球仪,看一看中国位于哪个半球上。

2、请找到自己家乡所在的经纬度位置。

3、根据所给出的经纬度找到城市所在地。四:课后探究学习

我们还可以运用地球仪了解地球的自传,让我们课后来探究一下。板书设计

看地球仪认识地球 地球是球体

经线、纬线、赤道、南半球、北半球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教师运用实物、多媒体课件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不足之处,老师未能使学生充分表现,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课堂调控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现。

下载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时)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经纬线和经纬网的学习和掌握,是进行区域定位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基础。但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名词多......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_教学设计_教案[范文模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提出证据说明......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师进修学校 郑建红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1第一、课堂的有趣性。我为了课堂的生动,在麦哲伦环球航行这一块,增加了趣味性,给同学们讲解麦哲伦海峡和太平洋的来历,主要是为了让......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篇1今天我讲授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仪。这节课虽然是学生初次接触到地理这门课,但内容都很简单,较容易理解,学生......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篇1今天将正式进入地理知识的学习——从认识地球开始。因为我没有学过地理,也没有教过地理,压力也很大。没有太多现成的材料,只有重......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反思一: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地球和地球仪是七年级学生们走进地理跨过的第一道大门。首先讲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所经历的漫长的过程。教材选取......

    《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中国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下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