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_教学设计_教案[范文模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夫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2.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二、展示目标
即教学目标中知道与技能目标
三、自学引导及点拨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观看教材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直觉→逻辑推测→实践证明→新“眼”目睹)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
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
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四、提出问题,探索解决
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纬线和纬度
1、纬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纬线可以有多少条?
2、纬度以哪条纬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南纬与北纬?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南纬和北纬?纬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低、中、高纬度是如何划分的?
5、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
6、南北半球是怎么划分的?北纬是否都在北半球?南纬是否都在南半球?
7、你知道赤道纪念碑建在哪吗?为什么要建在这个位置?
经线和经度
1、经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经线可以有多少条?
2、经度以哪条经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经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东经与西经?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东经和西经?经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东经180度与西经180度经线有什么特点?
5、东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东经是否都在东半球?西经是否都在西半球?
6、每两条相对的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均分成左右两个半球吗?为什么不采用0度与180度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6、你知道什么是本初子午线吗?地球上真实的本初子午线在哪?
课后习题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第二篇: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一节范文
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
备课时间:2010.3.5上课时间:2010.3.8 教学思路
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讲授和自主比较一下实际的效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五带划分的分界线、范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经纬仪、有关课程课件(自制)、学案(基础知识)、练习题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出示中考说明的考试范围,叮嘱学生把四册课本准备好。板书: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图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图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教师补充小结并引导: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古代人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教师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
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3页图1.2,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板书:1.地球的形状: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法千米
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下面来复习本节课的重点--纬线和经线。板书:
三、纬线和经线
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展示经纬仪并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教师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
四、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教师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教师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
教师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
教师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教师小结: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师引导: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
教师: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
教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同学们请看(展示经纬仪并演示),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教师引导: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教师提问: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学生回答)教师巩固总结此课。板书: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利用经纬网找到某个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学会了正确地读出某个地理位置的经度和纬度。作业:印发的第一章第一节的练习题。
第三篇: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
2、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大小
3、了解地球基本形状
4、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观察地球仪,2、经线、纬线的意义及其特点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4、东西半球划分
难点:
1、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2、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判定
三、教学准备:
教学地球仪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明亮的圆球;在十五的晚上,我们可以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自己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我们自己却不容易地球的整体面貌。古人如何认识地球呢?我们现在呢? 板书: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1)地球的形状 展示地球仪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是一个球体)引导: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已经得到肯定,不过这个问题在古代却是有许多的争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能完全反映事实(地球真实形状)吗?(不能)引导:
可是,我们却能够从某一些方面推出事实。好像比如。。(举出远处船只、发生月偏食的例子并做出必要解释)其中,我们地球仪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更可以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除了以上方法,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小组充分讨论)
总结:最能准确、科学反映的就是太空员在太空拍下的地球卫星图片 讨论:从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你领悟到什么?
总结:如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生命
过渡:我们看上去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真的是一个完全、精确的圆形吗?(不)板书:(2)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地球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4万千米)讲解:
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所以说,地球其实是一个中间略扁的椭圆的球体。不过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通常我们就用平均半径来表示。
展示地球仪:
提问: 观察地球仪,请同学们想象一下:(1)地球仪和真实地球的原貌有什么差别?
(凹凸、国界、地轴、经纬线等等)(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定位、绘制国家边界、地理事物的总体观念、分辨地理事物)小组讨论
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总结 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4)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5)读图识图:
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尝试画出地球仪标出地轴、南北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经线、纬线。
作业:绘制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第四篇: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②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③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并能制作简易地球仪。
●○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观察地球仪。
难点: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地球仪、学生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不容易看见。站在地球的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导课在于激发学生进入学习过程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
①地球的形状
展示课件 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 地球是什么形状?(学生看图讨论后会得出:是一个球体。)引导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展示课件 教材图1.1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通过互相讨论探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提问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1.3)解释 假设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讨论)这样引入新知识点,有亲和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如果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船由远而近,由小变大,船的整体都能看到。)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教师及时展示课本图1.4月食照片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及时表扬这些同学。)启发引导学生思索、观察。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总结 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讨论 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多鼓励。)总结 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通过对该知识点的探究,使学生理解一个道理: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培养学生一种为探索真理而肯吃苦的精神。
②地球的大小
引入 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课件 课本图1.2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 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引导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说出这些数据。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 地球仪
学生观看自己的地球仪。
提问 观察地球仪,请同学们动脑筋思考: ①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②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不完整的让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及时表扬、鼓励、随时启发、纠正、解释。
讲述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①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②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③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④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自己总结地球仪的特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归纳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的要点。
三、制作简易地球仪
地球仪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提供了很多方便,同学们一定想拥有自己的地球仪。下面各小组利用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地球仪好吗? 引导学生参看教材第4页的活动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理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通过制作起到了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习惯。
课堂小结
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①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②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②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①东西半球划分。
②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教学地球仪、学生地球仪、地球卫星照片课件、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初步认识了赤道、地轴、两极。如何利用地球仪判读地球上任何事物的地理位置这就是这一节将要学习的内容。
利用设问为新授课内容留下悬念。
讲授新课
一、认识纬线和经线
展示课件 教材图1.7(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生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①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②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让学生到黑板前指着地球仪说出,对说得好的同学应及时表扬。)提问 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学生很快找到答案)展下课件 教材图1.10(地球仪上的经线)和教材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小组活动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
由浅入深地学习。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教师指图,学生很容易自己说出。)②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教师指图,学生读自己的地球仪,反复认识。)展示板图 五带分布图
③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④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30°、6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展示课件 教材图1.12和教材图1.13;学生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E和20°E组成的经线圈。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控制课堂的气氛,对学习不积极、基础差、跟不上课堂进展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帮助。
①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②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像、理解。)学生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问题容易,让学生自己说出)②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教师边指图、边指导,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③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教师与经线对比,让学生观察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④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第8页“活动”中第二问题,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的经线有2条。)⑤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⑥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最好学生每人一份表格。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为了总结巩固上面讨论的知识,教师展示下列表格,让学生填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询问、讨论,教师及时巡回辅导。最后展示答案。
纬线(圈)经线(圈)形状特征
圆圈
半圆
指示的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长度的分布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相等
标度的范围
赤道为0°,南北两极为90°
本初子午线为0°
度数的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
经纬度的表示法
北纬用N,南纬用S 东经用E、西经用W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赤道划分南北两半球
20°W和160°E划分东西半球
数量特征
0°~90°
0°~180°
通过练习,巩固本节的知识。
二、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可能有的学生能考虑到经纬网的知识了,让其举例说明一下,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展示课件 教材图1.14(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数。教师及时纠正,辅导。)引入 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引入 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地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地救援?(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展示地球仪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学生小组互相讨论找,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教师巡视,及时指导。)通过这两项练习,使学生学习熟练地使用地球仪,加强对地球仪作用的了解,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帮助。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A.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S、150°W。B.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N、125.3°E。
强化训练
①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E、20°N
东半球
北半球
120°W、30°S
西半球
北半球
10°W、87°N
东半球
北半球
160°E、45°S
东西半球交界
南半球
②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线度数。(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结全课
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
教材第8页“活动”3。
第五篇: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知道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教学要求:
1、能够用事例说明地球是球体。
2、能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周长和表面积。
3、认识地球仪。
4、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南极、北极、经线、纬线。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工具:地球仪、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略)。好的,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形状,这似乎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就如同我们知道太阳是圆形的,八月十五那晚的月亮是圆形的一样,因为我们能够看得到,但是,我们居住在地球表面,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怎么知道它是个球体呢?我们今天就要了解人类是如何探索地球的形状的,这个探索过程可以说是漫长而且曲折,经历了由猜
想到实践,由不科学到科学的过程。
2、认识地球的形状。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图1,介绍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由“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虽然是进了一步,但是都是人们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进行的猜想,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是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而卫星照片是通过科技手段得出的证据。学生阅读(五分钟)。好了,大家阅读完这段材料,有什么感想?是否感受到人类对科学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的那份坚持不懈勇气的勇气精神?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也具备这种认真的求学精神,相信很多同学以后都会很出色。好了,返到课本上,远古时代的人,生活条件非常简陋,他们没任何交通工具,每天都是生活在自家门口的几尺地方,除了他居住的地方,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他一无所知,也没有任何的仪器设备,所以对天和地的观察,就靠一双眼,那单用眼睛看,看到地是平的,天是圆的。再到后来,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发明了船啊马啊之类的交通工具,古人有机会去到更远的地方,看到更多的东西,可能有一日,来到海边,经过观察,发现从远方驶来的船只,是先看到桅杆(船上用来挂旗帜、用来架设电线的杆),再看到船身。有没有同学在海边亲眼目睹过这一现象?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呢?如果没有,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在海边观察下,或者做个对比实验,把纸船在桌面上推移,平视纸船,观察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再把船在球形物体上推移,观察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再返到课本,古人观察到这个
现象之后,就觉得大地其实不是那么平,于是认为“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解释斗笠和覆盘)。除此之外,人们开始注意到月食这个现象(用图片解释月食),于是猜测地球可能是个球体。但是只根据上面这个现象能不能断定地球就是球体呢?当然不能,上述还只是猜想,于是人类决定用行动去求证这个猜想对不对,因此有多位探险家尝试环球航行,但是都没成功,直至16世纪,葡萄牙人麦哲伦带领船队成功环绕地球一周,历时四年,可惜他在航行快要结束的时候就发生意外,最后是他的船员帮他完成了整个航程,这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正因为这次航行的成功,改写了人类的历史、、、、、这里要注意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依次經過的大洋是?要求筆記)。进入20世纪,人类通过高科技手段,发射载人飞船、卫星等到太空。1961年,前苏联发射“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这是人类首次上太空。1969年,美国发射飞船登月,也是人类首次登上月球,一直到现今的50年之间,已经有400多位宇航员上过太空,发射了不同的卫星到太空,为人类服务。当然,人类能够在太空上真真切切看到地球的全貌,从拍摄到的照片上看,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这种眼见为实的证据是最有力的。不仅如此,人类也能够通过仪器很精确地测量到地球的大小。
3、地球的大小。我们知道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它是不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通过精确的测量就可以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那就要从半径、周长和表面积来描述它的大小。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从地心到赤道的半径为6378千米。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
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板書,要求記錄)。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的多21千米,对于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如此巨大的地球来说,这21千米的差别是微不足道,当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这么小的时候,这种差别更加看不出来,所以,地球仪的形状就是标准的球体。
4、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它缩小,制作而成的模型,简单来说,就是地球的模型。它的作用是方便我们学习地球上各种事物的分布。例如,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地球上各个国家的位置,地球上哪里有高山、哪里有沙漠、哪里有冰川。主要是如实去反映各种事物的位置和大小。那么如何去反映呢?就是通过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如同我们编排座位表的时候,在课室不同的位置,写上各个同学的名字,通过写名字就相当于向你发出信息,告诉你你的座位在哪个位置,叫做对号入座。地球仪上的各种颜色、文字、符号也一样,让我们知道地球上的陆地、海洋、河流湖泊、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和大小。
5、经线和纬线。地球仪和真实的地球又有一些区别,在地球仪上多了一些我们认为加上去的经纬线和地轴,这些经纬线和地轴在地球上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是为了方便我们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和方向而认为加上去的。我们总不能随身带着地球仪,指给别人看,我们澳门
在这个位置上,这样做是很不实际,别人也不清楚,那我们设立了经纬线,用经纬度去告诉别人我们的位置,那别人就很清楚了。就好似如果你家里人问你你坐在课室哪个位置,你总不能画展图或照张照片,这样多不方便,你可以说我坐在第一列第一行,这样 别人就知道了,这些经纬网就有这样一个定位的作用。演示地球介绍经纬线的概念(略)。强度纬线是圆圈,经线是半圆。
7、總結地球儀的特點。
8、布置课后任务。第4页的活动是教大家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试制作,制作出来,也可以下节课拿回来给大家展示一下,这个制作并不算很复杂,说需的材料也容易找到,但是在乒乓球上下两端钻两个小孔的时候要注意安全,最好找家长协助。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
从西班牙出发→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回到西班牙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周长:40000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三、地球的模型——地球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