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用技术教学反思3
《通用技术学科与多媒体网络在教学中有效整合应用的研究》的教学反思
程兆华
这次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设立了技术学习领域,多媒体网络技术学科与通用技术学科为这个领域的两个组成部分,因此,多媒体网络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整合更具特殊意义。一方面,作为同一学习领域,两门学科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多媒体网络技术素养是技术素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多媒体网络技术作为通用技术学科教学的重要工具,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成为表达设计方案和进行技术交流的重要手段。我自2004年普通高中开设通用技术以来,由原来教物理改教这门学科,在教学中,对多媒体网络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整合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尝到了一些甜头,下面谈谈我的作法和体会。
一、多媒体网络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通用技术课程的核心理念。我在教《技术与设计1》 “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时,要求学生相互交流在生活中所发现的问题。有一个叫符巧的学生谈到她爷爷耳有点聋,手也不方便,但腿脚还灵便,一个人在家时,邻居或者亲朋在外面敲门或者按电铃的声音他听不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同学想给爷爷“量身设计”一个“大音量电铃”。为了方便老人紧急时与外面联系,还要为他设计一个 “脚踏报警器”。可是符巧同学独立完成有困难,我把制定设计方案上升为全班同学的任务。同学们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开始也不知道从何着手。我指导他们通过浏览互联网,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设计“报警器”所需的信息,并从中获得灵感。而在绘图时同学们又遇到了困难,他们不是专门学习机械制图专业的,使用丁字尺、圆规、三角板和制图板等工具进行机械制图是有难度的。我指导他们利用计算机辅助绘图技术绘图,大大降低了机械制图的难度和繁琐,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了设计方案的呈现方式。通过克服一个个困难,终于把“大音量电铃”、“脚踏报警器”模型制作出来。
我在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时,同样要求学生先通过浏览互联网收集设计所需的信息,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绘制设计图,有许多学生能够提出新颖、独到的三维设计方
案,有部分学生能够进行小发明。其中的“变焦距眼镜”、“防溺水裤腰带”、“手机外形”、“环保捕鼠器”等多个项目在省、市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
在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多媒体网络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整合,加深了学生对技术的理解,打破对新技术的神秘感、惧怕感,形成对新技术的亲近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培养了学生使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这个工具解决技术问题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多媒体网络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整合,培养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试验探究的能力 技术试验是属于技术设计过程中一种重要技术方法。正确把握技术试验教学的要求,对落实课程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技术与设计1》“技术设计的虚拟试验方法”的教学中,我运用用计算机虚拟“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登陆火星表面的场景效果。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实际操作、观察现象、读取数据和科学分析,培养了学生进行技术探究的态度和能力。
技术试验往往会遭遇失败,我把多媒体网络技术用于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不怕挫折的意志。在《技术与设计1》“技术试验的实施”教学中,我运用计算机技术虚拟“当核材料接近临界值”的试验。画面呈现出1945年的一天,斯洛廷和其他几位科学家正在进行原子弹临界质量试验。突然发生了意外,情急之中,斯洛廷奋然不顾自己会遭受大剂量核辐射的危险,阻止核材料达到临界值。之后,他又镇静地记下当时的数据,才安然去世。我通过画面,让学生感悟人们在技术试验中可能会遭遇不可预料的危险,甚至有人为了获得资料在试验中英勇献身,让学生体会到技术试验是一种探索性的实践活动,需要试验者具有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懂得技术试验不可能一帆风顺,往往会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它更需要试验者拥有顽强的毅力,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
三、多媒体网络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整合,提高通用技术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课程内容,在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的同时,注重它的先进性。注意从学生现实生活所接触的技术内容向现代技术和高新技术延伸。
在教《技术与设计2》“控制的手段与应用”时,我打破教室的界限,直接通过教室的电脑从网上实时获取信息,介绍现实生活所接触的控制技术:空调器对房间的温度进行控制;银行的自动取款机对取款的自动控制;公共场所的红外线自动水龙头对水的控制,使学生懂得,先进的控制技术应用到生活中,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周围的环境,使之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然后,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向现代技术和高新技术延伸,介绍控制在军事、国防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展示精密制导武器能够对目标进行准确攻击,火箭能将各种卫星准确送入太空轨道,“神舟五号” 飞船邀游太空、准确返回地面等等先进技术,让学生通过这些画面,感悟到先进技术在这里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领略到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文化意义,增强对当代先进技术及其文化的理解。
四、多媒体网络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整合,改变通用技术的学习方式
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网络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学习。
如我在教《技术与设计2》“控制系统的设计”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一个学生发现在上学的路上,路过学校门口的海秀路天桥,发现天桥电梯有无人使用,电梯都在运行,浪费电。他想发明一个“自动控制电梯”,有人上电梯,电梯运行,无人上电梯,电梯停止。
我要求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方式,把设计“自动控制电梯”作为学习目标。根据这个学习目标,我在课前准备了充足的学习资料,存放在电脑的资料库里。学生不会使用。我给学生一份“学习向导”,学生根据学习向导,按照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分别阅读这些资料,经过消化、整合、分析,制定“自动控制电梯”设计方案。
有了设计方案之后,我要求学生采用网络合作学习方式学习,对方案进行评价和筛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网络上的讨论室、留言板,展示并介绍自己的设计草图,并围绕着“自动控制电梯”的设计方案,讨论分析优点和不足,最后筛选出最佳方案。再按最佳方案,分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制作出 “自动控制电梯”模型。
在实践中我体会到,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能够较好地实现技术教学中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自主学习、网络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分工协作设计某个产品,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形成与他人协作、分享与共进的态度和团队精神,从而为学生将来走向学习化社会,实现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多媒体网络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整合,建立通用技术的及时评价反馈模式 通用技术课程把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视为与教学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我利用学校校园网,建立了通用技术的及时评价反馈模式。在通用技术必修模块的每一章学完以后,我用一个课时进行复习。在复习课上我应用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作为评测和反馈工具,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我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编制了A、B、C、D四套难度不同的测验题,让学生使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和提高。
在指导学生进行产品设计和制作时,我让他们自己组成学习小组。我在网上建立了小组学习电子档案,电子档案里记录了每个成员所写的体会、总结和每个成员对小组所作的贡献,教师的点评也及时上传到网上,通过及时评价反馈,进一步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评价不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对学生评价的过程就是他们学习的过程,就是他们知识建构的过程。
总之,多媒体网络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整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试验探究的能力,提高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改变学习方式和建立及时评价反馈模式。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课件不能太滥,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不能跟着课件走。技术试验要注意科学性,计算机虚拟技术试验是虚的,不能完全取代技术试验,只能是技术试验的补充。要把握多媒体网络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整合的方向,要通过“整合”促进包括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内的全面技术素养的提高,从而为培养21世纪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础。
2013.04.16
第二篇:教学反思 3
《电脑棋手》教学反思
《电脑棋手》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故事。通过写“我”与电脑棋手下棋,几经失败,后来我认真观察,调整策略,终于反败为胜,告诉我们只有动脑思考,才能取得胜利。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和感悟,弄清楚“我”与电脑下棋能反败为胜的原因。难点是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成语。我对教学的总体思路是:
1、在引导学生了解单元导读,明白本单元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懂得“细观察,勤思考,多动手,就一定会有新的收获和发现。”
2、在此基础上学习“指南针”关于默读的方法介绍。并用带着问题默读的方法对课文进行初读。这也是本册重点学习的阅读方法。
3、讲解课文内容时再次默读课文内容并找出哪些段写“下棋前”发生的事情,哪些段写“下棋中”发生的事情,让孩子们理清课文的思路。然后再分别学习这两部分内容。
4、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启迪孩子们的智慧。
第三篇:教学反思3
金源小学三年二班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3。语文课在讲盘古开天时,没有做到高效课堂,而是半节课的时间用在识字,练习词语上。
数学做了阶段测试,孩子们普遍出现的问题:
1、横式的得数不写、脱式计算不准确,教学反思《教学反思3》。
3、读题不认真,应该回答两个问题的,回答了一个。
4、注重今后题型的讲解,遇到不太明白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向别人请教,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5
班级管理上的不足:
1、处理事情应在冷静冷静就更好了!
2、应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再下点功夫,积极性有了,课堂上会出现的一些问题,自然就会消失。
3、在教育言辞上还应多加斟酌,以不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基础上起到教育和批评的作用。
对待工作的态度:有待提高,应改掉拖拉的习惯,尽早完成任务。
值得保持的优点:在处理事情的情绪上较之前有很大的进步,继续加油!
第四篇:教学反思3
如何让学生轻轻松松的学英语?------教学反思
江津第五中学夏静
摘要 :
社会上有许多轻松学习英语的书籍,但是这些书籍大多对孩子们学习英语没什么多大用处,我认为真正要能做到轻轻松松的学好英语,应该让学生对英语感兴趣,只有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学生才能认真的学习英语,最后才能达到轻轻松松学习英语的效果。心理学家们研究认为:“兴趣可增强记忆,兴趣是人对事物的积极而持久的认识倾向,它与大脑皮层中思维活动的兴奋中心相伴随。”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斯波斯克认为,外语学习动机本身包括三方面内容:对待学习外语的态度,学习这门语言的愿望和为学习这种语言而付出的努力。
关键词:轻轻松松兴趣习惯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一个任务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激发学习兴趣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初中学生稚气未脱,对英语有种好奇心理,有的学生羡慕老师,渴望自己也能讲几句;也有的学生具有强烈的羞怯心理,在课堂上羞于开口。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每课的具体内容设计一些饶有兴趣的活动,使教学内容在轻松的气氛中自然的呈现出来。当教师首先呈现的东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对待英语的学习态度将会是积极的,心中也就会产生学会这种语言的渴望。虽然学起来较难,巩固也不容易,但由于态度积极,而且有种强烈的渴望。特别便愿意下苦功,努力掌握这种语言,以便将来能在同学、教师面前有良好的表现,甚至见到外国人也能说上几句。这样,既可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又满足好奇、好动、好乐好玩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需要,从而促进了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方面的转化。因此,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乐、好玩的心理,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那么如何使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从而达到轻轻松松的学习
英语的效果呢?
一、以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理念培养兴趣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实践也证明,只有当全体学生都学有所得时,英语学习的兴趣才能提高。
如想真正做到英语教学面向全体学生,首先要用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语言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利用体态语言、用饱满的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引起学生注意的东西,才能让学生逐渐产生学习兴趣;或利用语言本身的磁力效应,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学生视、听、思三方面结合起来,有效而持久地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
其次,全面彻底地实行目标教学,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经常有成功感的东西容易产生兴趣,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观察也证明了这一点。
再次,注重教学反馈。在课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成绩较好的学生带动成绩较差的学生,并组成学习兴趣小组。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学习成绩稳步上升。随着一个个难题被解决,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功感,因而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也会不断的高涨,正如心理学上的一种观点:好的心境是培育兴趣的温床。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且重视教学反馈。
二、鼓励实践,激发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兴趣也要在学习实践中进行。只有通过实践,让学生体会语言本身的交际功能,才能正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力创造条件,以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来创设情景,让学生大胆运用语言。如学数字时我们除了用电话号码之外,还可用QQ号码。在教授失物招领时,我们可以在教室里提前设一个失物招领处去帮助学生们寻找所丢失的东西,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们学习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寻找所丢失的东西或寻找失主。学生们可通过各种场合中运用英语,不断积累运用英语的经验,掌握一些运用语言的技巧,这样,越会运用就越有兴趣。
三、创设情景,提高已形成的兴趣
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不断地由低向高发展,经过“兴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课堂教学中形象、生动的教学以及情感的激发等等,虽然引起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但这种兴趣还处在较低级的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稳定和提高。要想使底阶段的兴趣向高一级的乐
趣、志趣转化,应从几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对所学内容进行情景设计。在设计情景时,注意把那些可以直接在教学材料中找到答案的问题与需要思考、推理、判断、归纳总结才能找到答案的问题运用到教学中,如教学单词时适当创设情景,把词法、语法、句法知识运用在造句中;教学情景对话时,把课文对话和实际生活情景相结合。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在设计情景时,将学生的成功感放在首位。兴趣总是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满足。愉悦和惊喜等积极情感体验的活动易引起兴趣。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多找学生的闪光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教学目标,多给学生惊喜,少给学生压力,这也是稳定和发展学生已形成的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四、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巩固兴趣
中学生因其所处的特殊的年龄阶段,叛离心理相当严重,假若教师一味以严厉的姿态出现,凡事批评当先,往往会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久而久之,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畏惧也导致对所学课程的厌恶,更不要谈有学习兴趣了。因此,要使学生学好英语,必须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可以说,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作为老师,应当公正的对待每个学生,尤其是差生,绝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每个学生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平等对待和公正评价,这样他才会对这位老师产生好感,有兴趣,才能以正常的健康心理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我认为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多花时间去了解学生,更应该尊重学生,并且做他们的朋友和贴心人。同时,教师也应该多换位思考,及时了解学生的难处,掌握其心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热情的帮助。一个能尊重学生,体贴学生的老师,学生同样也会尊重他,喜欢他,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此外,我认为教师更要学会赏识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努力营造一个磁场,让每个学生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从而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最终把学习当作一种幸福和享受。
总之,如何使学生轻轻松松的学习英语?我认为首要的问题是让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作为老师我觉得应该改变我们的教法和教学理念,以并面向全体学生为提高英语学习兴趣的根本保证。鼓励实践、激发兴趣、创设情景、改进英语教法以及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因此,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才能让学生达到
轻轻松松学习英语的效果。
参考书目:
1.陶文中“发挥主动性 激发创造性”,《中国教育报》2004
2.张伟“.浅谈如何提高山区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
3.陈安福主编《中学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4.教育部.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五篇:教学反思3
教学反思:教书的同时,还要注意育人
(1)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孔子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不仅要进行知识教学,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和掌握知识可以互为促进,二者相得益彰。教学的任务在促进学生认知智慧发展的同时,也在促进学生的情感智慧发展。
各门学科都含有丰富的思想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才能有力地感染学生,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当然,在知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2)育人是中职教育的第一要务
中职教育面对的学生,是他们同龄人群中的弱势群体,教师要以育人为第一要务。不少中职学生,家庭教育缺失,或是“留守儿童”长大,或是父母对他们的学习不闻不问,或是家庭教育简单、粗暴,他们在应试教育中,经历了太多的失败而自惭形秽,自暴自弃,导致不良行为频频发生。教师要理解学生,关心尊重学生,真诚对待他们,适时地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教育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克服厌学情绪,变被动学习为自觉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拨动他们情感的弦,引起感情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才会生机盎然,才会春风化雨润人心。
(3)中职教师要有正确的人才观
中国职教学会学术委员会杨金土主任指出:“职业教育改革需要相信人人有才、引导人人成才、帮助人人成才。”实践证明,不少学习成绩并不好的学生,走向社会创业后,照样取得很大成功。中职教师要具有正确的人才观,相信“人人有才,人无全才,人人成才”,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有这样,才可能赏识学生,有意识地发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摆脱“失败者”阴影,帮助他们从自卑、自弃,转化为自信、自强,最终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