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1
元素周期表HPS教学设计
课时1
陈飞(化学二班 4090706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位置间的关系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的认识,渗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元素周期表概念的建立,元素周期表生成的发展历史以及元素原子的结构、性质、位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HPS教学法,科学探究启发式教学法。
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所有的化学知识都会用到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科的基石。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教师】: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元素的知识,比方说在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学习了关于金属元素的有关性质,第四章中学习了有关非金属元素,例如,硅、氯、硫等等的有关性质。那么这些元素之间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呢?表现出来的性质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能不能用一个表格的形式将这些已发现的元素按一定的循序排列起来呢?展示碱金属的有关性质: 【投影】:
【学生】:进行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讲解并作简要总结。
2、引出观点:
【教师】:在总结和评价学生的观点之后引出元素周期表的概念。
门捷列夫对当时已知的63 种元 素,写了63 张卡片, 将化学元素的名称 ,相对原子质量 ,氧化物以及各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别写在卡片上。
【教师提问题】:: 若你是门捷列夫,你会试着用几种不 同方式去 摆 63 种卡片。
【学生观点】:按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摆;按元素性质的相似性摆。
3、学习历史: 【PPT播放】:
关于元素周期律,人们往往将它的发现完全归功于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然而,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科学家不止门捷列夫一人,在这一百年间许许多多科学家都做出了贡献。
对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研究的科学家,当首推法国人拉瓦锡。1789 年,拉瓦锡曾运用分类比较法,就当时他所确认的33 种元素(部分为单质和化合物)进行过分类研究,提出了世界上第一张元素表,开创了元素分类研究的先河。
1850 年,培顿科弗认识到相似元素组不应限于3 个元素,而且发现组内各元素的原子量之 差常为8 或其倍数。1853 年,格拉斯顿提出同组元素在原子量上有3 种不同类型。1854 年,库克将元素分为6 系。
1865 年,纽兰兹对元素的分类进行了另一番研究。他把元素按原子量大小顺序排列后,发现“从任何一个元素起,每隔8 个元素就与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似”。
类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紧紧抓住原子量这一体现元素最基本特性的物理量,探讨元素性质间的演变规律。
1869 年2 月,门捷列夫发表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律图表,初步实现了元素的系统化和科学分类。该表包括了当时已发现的63 种元素,并大胆预言了3 种未知元素的存在,指出按照原子量排列起来的元素,在性质上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教师总结】:那么在我们学习了这段历史之后我们发现,任何一个伟大的发现都是在千千万万个实验的基础之上才完成的,那么下面老师给大家提供实验素材,大家自主的设计出实验来体验一下大仙元素周期表是前人试验的乐趣。
4、设计实验:
【素材】 : 教师给出18张卡片或更多卡片有各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核电荷数等。
【学生探究】 : 学生按原子的核数大小、或按相对原子质量大小、或按原子半径大小规律、或按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分别制得一张元素排列表。师生相互讨论应用已知学习验证探究规律。发现规律得出解决问题的结论: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 期表。
5、呈现科学观念和实验检验: 向学生呈现几种类 型 的元素周期表。【投影】:
门捷列夫短时周期表、三角形周期表、宝塔式周期表、维尔纳长式周期表、金字塔式立体元素周期表、螺旋式元素周期表、积木式立体元素周期表等等。【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种周期表的形式,并作简要分析。
6、总结与评价: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18种元素。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有小到大依次排列,并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列。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编号,大小恰好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目,这个编号称为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板书设计】: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历史 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时间:1869年
(2)绘制者: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3)排序依据: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4)结构特点: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5)意义:揭示了化学元素的内在联系——里程碑
2.现行元素周期表
(1)排序依据:原子的核电荷数
(2)原子序数: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3)结构特点: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周期(横行)周期序数 = 电子层数
族(纵行)
教学反思: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的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建立起元素周期表的概念,了解元素周期表生成的发展历史,为后面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打下一个基础。本节课采用的HPS教学模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在以后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多加采用HPS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科学史、科学哲学是、科学社会史的了解与学习。
第二篇:元素周期表1教学设计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以及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本节是学好元素性质的基础,也是学好元素周期律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
2、能力目标: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
三、重点和难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四、学情分析
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周期表的大致结构,并会用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信息,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及元素周期表的具体结构还没有更深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讨论、讲解、练习相结合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初步理解周期、族的概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内探究导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教学环境设计和布置,合理给学生进行分组。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提问〕
1、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样的关系?
2、周期表中前18号元素有哪些?
3、表格是按什么原则编排的?
注:编排三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顺序由上而下排列成纵行。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大家看本节的目标、重点、难点。然后看第一个探究问题,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每个横行、纵行分别是指什么?已经布置了同学们课前预习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吧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点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每个横行、纵行分别是指什么? 教师:大家的问题提得都很棒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表中有很多横行和纵行,我们该如何认识这张表呢?现在同学们分组讨论5分钟,回答以下问题。
1、画出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理解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
3、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
4在每一个纵行的上面,分别有罗马数字Ⅰ、Ⅱ、……及A、B、0等字样,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5、零族元素都是什么种类的元素?为什么把它们叫零族?
6、第Ⅷ族有几个纵行?
7、分析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到ⅡB之间的元素名称,它们的偏旁部首有什么特点?说明什么?
8、主族序数与什么有关?
9初步学会画周期表框架结构图(仅限主族和零族)
教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16个族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六十多种元素,通称为过渡元素。因为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所以又把它们叫做过渡金属。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三短三长一全;七主七副Ⅷ和零。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层层递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探究点二:如何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5分钟,然后回答方法,最后教师总结,由原子结构或原子序数来确定,并让学生当堂训练学案例2和例3。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让他们深刻理解由原子结构或原子序数来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行对点训练巩固当堂所学。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元素位置的判断,那么,周期表中各族元素有什么样的递变规律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碱金属元素及卤族元素的递变规律,大家预习这部分时要对比学习两族元素相似点,总结各族元素的递变规律。并完成本节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作业。
九、板书设计
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元素周期表结构
三、周期和族的特点
1.周期特点: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2.族的特点: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 或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等学生易混、易忘的东西,最后进行课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化学的一种重要工具,对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对化学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我特意把这节课内容设计成三课时。本课时,重点讲解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果仅仅是像以往那样详细地介绍周期表的横行、纵行,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而且课后的遗忘率特别高,为此,在本课时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方式,采用了分组讨论学习的方法,旨在提高学生们学习化学及对元素周期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2
元素周期表HPS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陈飞(化学二班 4090706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性质的递梯变性和周期性,了解元素原子结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若干族和周期的元素性质的性质的递变性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通过对原子结构发现和发展史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大胆猜想,验证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和原子结构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化学的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元素周期表各族各周期性质周期变化的规律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
教学方法:
HPS教学法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元素周期表之后对元素周期表的内在内容作进一步的学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化学元素的进一步认识,他是学习以后章节的重要基础,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在必修2中有着非要重要的地位。
教学过程: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由来,它是由门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加以总结而得到的,那么元素周期表是不是单纯的只是将元素放在一起的一个表格呢?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每一行每一列之间存不存在一定的关系呢?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种元素能不能用一种统一的形式将每一种元素表示出来呢?
【学生】:积极思考并做出相应的猜想: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性质上存在某种联系;可以用某种方法将每一个元素的核外结构简单的表示出来等等。
【教师】做出相应的评价和总结。
讲述碱金属元素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规律性和递变性,总结出元素周期表中各主族各周期中元素的性质是存在递变性和周期性的观点,原子的结构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简单的表示。
【教师】再给出卤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让学生自主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卤族元素和碱金属元素一样在性质上存在递变性和规律性。
老师总结: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大。
学习历史:
【教师】讲述 元素性质周期性的发展史结合PPT的播放:
元素周期律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而有趣的规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的变化,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门捷列夫根据这个道理,不但纠正了一些有错误的原子量,还先后预言了15种以上的未知元素的存在。结果,有三个元素在门捷列夫还在世的时候就被发现了。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兰,发现了第一个待填补的元素,命名为镓。这个元素的一切性质都和门捷列夫预言的一样,只是比重不一致。门捷列夫为此写了一封信给巴黎科学院,指出镓的比重应该是5.9左右,而不是4.7。当时镓还在布瓦博德兰手里,门捷列夫还没有见到过。这件事使布瓦博德兰大为惊讶,于是他设法提纯,重新测量镓的比重,结果证实了门捷列夫的预言,比重确实是5.94。这一结果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元素周期律的认识,它也说明很多科学理论被称为真理,不是在科学家创立这些理论的时候,而是在这一理论不断被实践所证实的时候。当年门捷列夫通过元素周期表预言新元素时,有的科学家说他狂妄地臆造一些不存在的元素。而通过实践,门捷列夫的理论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重视。后来,人们根据周期律理论,把已经发现的100多种元素排列、分类,列出了今天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张贴于实验室墙壁上,编排于辞书后面。它更是我们每一位学生在学化学的时候,都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课。
设计实验:【教师与学生互动】
实验一: 将学生分成两组:A组为碱金属组,B组为卤族元素族。在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在电脑相应软件中A组做碱金属与氧气的模拟实验反应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B组做卤族元素与氢气的模拟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结论。
将少量的溴水注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的四氯化碳。观察四氯化碳层和水层颜色的变化。实验二:【学生观察、讨论、分析、记录现象】
氯水加入NaBr溶液再注入少量四氯化碳,分层:上层水层为黄色,下层四氯化碳层为浅紫色;
氯水加入KI溶液再注入少量四氯化碳,分层:上层水层为黄色,下层四氯化碳层为浅紫色。
溴水加入KI溶液再注入少量四氯化碳,分层:上层水层为黄色,下层四氯化碳层为浅紫色。
【讲述】经过多次萃取后上层水层最终为无色,Br2溶于四氯化碳中应为橙色,这里大家看到浅紫色可能由于滴管、试管清洗不干净还有溶液的浓度也会有影响。
【板书】Cl2+2NaBr═2NaCl+Br2
Cl2+2KI═2KCl+I2 Br2+2KI═2KBr+I2
【学生思考、得出结论】氧化性(非金属性)Cl2>Br2>I2 呈现科学观念和实验检验:
【板书】:以表格的形式展示相应的关于元素周期性变化的表格.总结与评价:【老师】提问;学习了上面的只是我们能得到元素周期表的元素都有什么样的性质和规律呢?? 【板书】:(学生总结)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化学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元素周期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教学反思:
元素的性质是学习化学的精髓所在,本节可通过对部分主族和周期以及有关化学发展史的学习,使学生对元素的性质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方式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后面第一章第二节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节课在上节课HPS的教学引导下继续应用HPS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进一步体会到了HPS教学方法的实用性和必要性,教师也能更好的驾驭这种教学方法的力度和课程的结合性。
第四篇:元素周期表教学反思
一、教学思路
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兴趣很浓,因为几乎任何一本化学书上都有周期表,他们非常希望了解有关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基于这个特点,关于周期表的结构就设计了一节课完成的思路,相关知识包括
(1)长短周期主副族
(2)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
(3)主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4)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判断在周期表中的应用
二、课后结果
上完课后,还有大约十多分钟的课上练习时间,完成三个题,这三个题属于一般难度的题目,结果,约有一半的学生不会做,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1)周期表的结构没记住。
(2)知识与习题相脱节,到了习题上知识就全给忘光了。
(3)书面表达能力差。
三、课后总结
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课容量不应该太大,要时刻注意要少要简,要勤反复,多练习,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作业又发现了一些问题,及时纠正了,学生就基本掌握了。
第五篇:《元素周期表》教学反思
再设置问题,结合原子结构的知识,让学生探究主族和副族的序数和纵列序数的数量关系,支配学生通过交流和研讨,得出:主族和副族的族序数=纵列序数的尾数。我认为,补充这个等量关系对于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很有帮助。
对于主族元素的教学,我以第ⅠA、ⅡA、ⅦA族为例,引导学生分别比较和探究同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主族的序数、最高正价在数值上的关系,结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们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到了这一规律:主族的序数=该族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该族的最高正价(O、F元素除外)。
我选择的例题之一是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来解读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根据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回答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解答这一题,可以利用和巩固上述等量关系,我还借此例为突破口,略微拓展了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伏笔。
我觉得这节课如果再补充一些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补充焰色反应等演示实验、展示相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样品或图片,那么效果会更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