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 高三化学复习:《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高三化学复习:《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及设计意图
1.1教学内容分析(略)
1.2 设计意图
1.2.1 复习要避免传统教学中为“巩固知识”而设计教学步骤的做法,应从“能力立意”的教学新理念出发,将“巩固知识”当作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
1.2.2 课堂教学从两条主线同步展开
知识主线: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编排原则→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位、构、性”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能力主线:透过现象看本质(思维方法)→建立并完善认知结构(思维形式)→科学地探索知识规律(思维态度)。
1.2.3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学过程中克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被动局面。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与“合作探究”建构元素周期表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识规律和运用规律的能力及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景,提供向导,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纠错、把舵。教学过程设计及实施
【谈一谈】对元素周期表的感性认识?
学生:①变形的“凹”字;②7个横行7个周期,18个纵行16族。③周期序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幻灯展示](无完整边界的周期表)
板书:一张表|-7个周期
|-16族
【活动一】上表中的实线是元素周期表部分边界,请在表中用实线补全元素周期表边界。
(学生操作)……
板书:一张表|-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不全
|-16族:七主七副0和Ⅷ
[幻灯展示](分区域的周期表)
教师:在上面元素周期表中A、B、C、D哪一区域全部是金属元素?
【活动二】在上表中画出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并观察分析每周期最后一个金属元素处在何周期、何族?
学生:除氢外,其它周期最后一个金属元素处在第n周期n主族、主族数等于周期数。
教师:在分界线的右上方为非金属元素,左下方为金属元素。
过渡:人类发现元素的种类越来越多,元素周期表也将被不断扩充。
【活动三】分析:1999年是人造元素丰收年,一年间得到第114、116和118号三种新元素,按已知的原子结构规律,118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何周期何族,它的单质在常温常压下最可能呈现什么状态?(气、液、固选一回答)
第二年传闻俄罗斯合成了166号元素,若已知原子结构规律不变,该元素应是何周期何族元素?
学生:118号元素位于第七周期零族,常温常压下为气态;166号元素位于第8周期第ⅥA族。(分析:略)
【合作探究】
1.(1)同一周期的X、Y两种元素,X位于ⅡA族、Y为ⅣA族,它们的原子序数分别是a和b,已知 a和b的关系有:b=a+2,那么a和b还可能有什么关系?
(2)若“同一周期”改为“不同周期,且a< b”。那么a和b又可能有什么关系?
学生:(1)b=a+12 b=a +26
(2)b=a +10、28、46、78b=a +20、38、70b=a +30、62 b=a +44
方法总结:同一周期,序数差(b-a)=主族序数差或主族序数差+相应周期过渡元素种类
不同周期(a< b),序数差(b-a)=同周期序数差+后各周期元素种类
2.同一主族的两种相邻元素A、B,A的原子序数为x,A、B所在周期的元素种类分别是a和b。
(1)如果A、B同在ⅡA族,当B在A的下周期时,B的原子序数为()
(2)如果A、B同在ⅥA族,当B在A的下周期时,B的原子序数为()
学生:(1)x + a(2)x +b
方法总结:ⅠA族、Ⅱ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上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上周期元素种数
ⅢA族以后元素的原子序数=上周期元素原子序数+本周期元素种数
【活动四】已知1-18号元素的离子aW3+、bX+、cY2-、dZ-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
(1)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离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2)质子数a、b、c、d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子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1)原子半径:Z<Y<W<X离子半径:W3+
(2)质子数:c<d<b<a 最外层电子数X<W<Y<Z
(3)氧化性:W3+>X+还原性:Y2->Z-
(让学生进一步分析周期表中原子半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板书:三规律-原子半径金属性 非金属性
(横线代表同一周期,竖线代表同一主族,箭头表示增强或增大的方向)
小结: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既说明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结构、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又充分体现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结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这一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幻灯展示]
【体验高考】(2006全国理综I)X、Y、Z和W代表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它们满足以下条件:
①元素周期表中,Z与Y相邻,Z与W也相邻;
②Y、Z和W三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
请填空:
(1)Y、Z和W三种元素是否位于同一周期(填“是”或“否”):_______,理由是_______;
(2)Y是_______,Z是_______,W是______;
(3)X、Y、Z和W可组成一化合物,其原子个数之比为8∶2∶4∶1。写出该化合物的名称及化学式 _______。
参考答案:(1)否,若三者处于同一周期,则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不可能为17。
(2)N,O,S(3)硫酸铵(NH4)2SO
4[考题归类]
1.元素周期表的整体认识。
2.由元素周期表的特殊结构推导元素及性质,并根据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递变,预测未知元素及性质。
3.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结构、性质的综合4.元素周期表与无机框图的综合
【课后作业】知识自测、复习巩固(见“附页”)教学后记
作为高三第一轮复习,本节课的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综观整堂课,在分析当前高考命题方向的基础上,以“能力立意”的新理念为出发点,通过老师问题的设计和学生自主活动、合作探究,使元素周期表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系统化、有序化、综合化。下面笔者就自己的课前预设及课堂教学,谈几点高三复习课教学粗浅的体会。
3.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精选试题,有效解决
高三复习不能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让学生陷进题海,疲于奔命。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积极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1 ]在预设教学过程时,笔者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试题,在有限的时间里,解决了学生最需解决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如为使学生重新认识周期表的结构,笔者分别选取了2005年上海高考题第23题中的一个片段内容和2006年上海高考题第23题中的一个片段内容,问题看似简单,却是学生最容易疏忽和出错的问题。再如【活动四】的问题源于2006年高考四川理综卷第9题,经过处理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理解周期表中的三种变化规律。通过学生的讨论与实际操作,在问题有效解决的同时巩固了对元素周期表结构、编排原则的理解,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大大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
3.2 提供探究平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标准》指出:有效的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2] 自主活动与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提高思维水平、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实际运用知识,还有利于学生通过交叉反馈强化、完善学习结果、拓展思路。[3] 本节课笔者注重对问题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共同探究的平台,在学生逐步完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活动三】及【合作探究】
1、2的问题,进一步探索了知识的内在联系,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重视知识建构过程,关注学生能力发展
在对元素周期表的复习过程中,笔者始终没有向学生展示现成的“元素周期表”图,并“炒冷饭”式的对知识进行重复性的归纳,而是在学生补全周期表边界,画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分界线的实际操作中,对知识进行自主建构和重新认识。并在后续的活动与探究中完善元素周期表“一张表、两组数、三规律”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体验学习乐趣,在知识的融合和提升过程中促进能力发展。
第二篇:高三化学复习《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表
一 高考目标定位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2.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3.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4.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二 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意图
1.知识与技能:复习要避免传统教学中为“巩固知识”而设计教学步骤的做法, 应从“能力立意”的教学新理念出发, 将“巩固知识”当作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2.过程与方法:课堂教学从两条主线同步展开
知识主线: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编排原则→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位、构、性”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能力主线: 透过现象看本质(思维方法)→建立并完善认知结构(思维形式)→科学地探索知识规律(思维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学过程中克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被动局面。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与“合作探究”建构元素周期表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识规律和运用规律的能力及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景, 提供向导, 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纠错、把舵。三 教学过程设计及实施
【引入】谈一谈对元素周期表的感性认识?
学生: 1)变形的“ 凹” 字;2)7个横行7个周期, 18 个纵列16 个族;3)周期序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幻灯展示](无完整边界的周期表)
板书: 一张表 7个周期
16个族
【活动一】上表中的实线是元素周期表部分边界, 请在表中用实线补全元素周期表边界。(学生操作)⋯⋯
板书: 一张表 7个周期: 三短三长一不全
16个族: 七主七副0和Ⅷ
[幻灯展示](分区域的周期表)
教师: 在上面元素周期表中A、B、C、D哪一区域全部是金属元素?
【活动二】在上表中画出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 并观察分析每周期最后一个金属元素处在何周期、何族?
学生: 除氢外, 其它周期最后一个金属元素处在第n周期n主族、主族数等于周期数。教师: 在分界线的右上方为非金属元素, 左下方为金属元素。过渡: 人类发现元素的种类越来越多, 元素周期表也将被不断扩充。
【活动三】分析: 1999 年是人造元素丰收年, 一年间得到第114、116 和118 号三种新元素, 按已知的原子结构规律, 118 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何周期何族, 它的单质在常温常压下最可能呈现什么状态?(气、液、固选一回答)
第二年传闻俄罗斯合成了166 号元素, 若已知原子结构规律不变, 该元素应是何周期何族元素? 学生: 118 号元素位于第七周期零族, 常温常压下为气态;166 号元素位于第8周期第ⅥA族。
板书: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两组数 各种元素周期数 8 18 32(32)(50)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 10 18 36 54 86(118)(168)【合作探究】
1.(1)同一周期的X、Y两种元素,X位于ⅡA 族、Y为ⅣA族, 它们的原子序数分别是a和b, 已知a和b的关系有: b=a+2, 那么a和b还可能有什么关系?
(2)若“同一周期”改为“不同周期, 且a< b”。那么a和b又可能有什么关系?
学生:(1)b=a+12 b=a +26;(2)b=a +10、28、46、78 b=a +20、38、70 b=a +30、62 b=a +44
方法总结: 同一周期, 序数差(b-a)=主族序数差或主族序数差+相应周期过渡元素种类
不同周期(a
2.同一主族的两种相邻元素A、B, A的原子序数为x, A、B所在周期的元素种类分别是a和b。
(1)如果A、B同在ⅡA族, 当B在A的下周期时,B的原子序数为()(2)如果A、B同在ⅥA族, 当B在A的下周期时,B的原子序数为()学生:(1)x+ a;(2)x+b
方法总结: IA族、Ⅱ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上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上周期元素种数
IIIA族以后元素的原子序数=上周期元素原子序数+本周期元素种数
【活动四】已知1-18 号元素的离子aW3+、bX+、cY2-、dZ-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则:(1)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________ 离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____________;(2)质子数a、b、c、d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3)离子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1)原子半径: Z (2)质子数: c 还原性: Y2-> Z- (让学生进一步分析周期表中原子半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板书: 三规律 原子半径 金属性 非金属性 (横线代表同一周期, 竖线代表同一主族, 箭头表示增强或增大的方向) 小结: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表现形式, 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既说明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结构、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又充分体现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结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这一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幻灯展示] 【体验高考】X、Y、Z和W代表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 它们满足以下条件: ①元素周期表中,Z与Y相邻,Z与W也相邻;②Y、Z和W三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请填空: (1)Y、Z和W三种元素是否位于同一周期(填“是”或“否”): _______, 理由是_______;(2)Y是_______, Z是_______,W 是______; (3)X、Y、Z和W可组成一化合物, 其原子个数之比为8∶4∶2∶1。写出该化合物的名称及化学式_______。 参考答案:(1)否, 若三者处于同一周期, 则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不可能为17。 (2)N,O,S (3)硫酸铵(NH4)2SO4 [考题归类] 1.元素周期表的整体认识。 2.由元素周期表的特殊结构推导元素及性质, 并根据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递变, 预测未知元素及性质。 3.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结构、性质的综合 4.元素周期表与无机框图的综合 【课后作业】《世纪金榜 全程复习方略 》《世纪金榜 高效提能测试》 四 教学后记 作为高三第一轮复习, 本节课的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 综观整堂课, 在分析当前高考命题方向的基础上, 以“能力立意”的新理念为出发点, 通过老师问题的设计和学生自主活动、合作探究, 使元素周期表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系统化、有序化、综合化。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以及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本节是学好元素性质的基础,也是学好元素周期律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 2、能力目标: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 三、重点和难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四、学情分析 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周期表的大致结构,并会用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信息,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及元素周期表的具体结构还没有更深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讨论、讲解、练习相结合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初步理解周期、族的概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内探究导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教学环境设计和布置,合理给学生进行分组。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提问〕 1、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样的关系? 2、周期表中前18号元素有哪些? 3、表格是按什么原则编排的? 注:编排三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顺序由上而下排列成纵行。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大家看本节的目标、重点、难点。然后看第一个探究问题,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每个横行、纵行分别是指什么?已经布置了同学们课前预习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吧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点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每个横行、纵行分别是指什么? 教师:大家的问题提得都很棒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表中有很多横行和纵行,我们该如何认识这张表呢?现在同学们分组讨论5分钟,回答以下问题。 1、画出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理解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 3、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 4在每一个纵行的上面,分别有罗马数字Ⅰ、Ⅱ、……及A、B、0等字样,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5、零族元素都是什么种类的元素?为什么把它们叫零族? 6、第Ⅷ族有几个纵行? 7、分析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到ⅡB之间的元素名称,它们的偏旁部首有什么特点?说明什么? 8、主族序数与什么有关? 9初步学会画周期表框架结构图(仅限主族和零族) 教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16个族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六十多种元素,通称为过渡元素。因为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所以又把它们叫做过渡金属。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三短三长一全;七主七副Ⅷ和零。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层层递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探究点二:如何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5分钟,然后回答方法,最后教师总结,由原子结构或原子序数来确定,并让学生当堂训练学案例2和例3。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让他们深刻理解由原子结构或原子序数来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行对点训练巩固当堂所学。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元素位置的判断,那么,周期表中各族元素有什么样的递变规律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碱金属元素及卤族元素的递变规律,大家预习这部分时要对比学习两族元素相似点,总结各族元素的递变规律。并完成本节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作业。 九、板书设计 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元素周期表结构 三、周期和族的特点 1.周期特点: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2.族的特点: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 或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等学生易混、易忘的东西,最后进行课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化学的一种重要工具,对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对化学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我特意把这节课内容设计成三课时。本课时,重点讲解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果仅仅是像以往那样详细地介绍周期表的横行、纵行,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而且课后的遗忘率特别高,为此,在本课时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方式,采用了分组讨论学习的方法,旨在提高学生们学习化学及对元素周期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 元素周期表HPS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陈飞(化学二班 4090706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性质的递梯变性和周期性,了解元素原子结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若干族和周期的元素性质的性质的递变性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通过对原子结构发现和发展史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大胆猜想,验证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和原子结构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化学的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元素周期表各族各周期性质周期变化的规律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 教学方法: HPS教学法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元素周期表之后对元素周期表的内在内容作进一步的学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化学元素的进一步认识,他是学习以后章节的重要基础,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在必修2中有着非要重要的地位。 教学过程: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由来,它是由门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加以总结而得到的,那么元素周期表是不是单纯的只是将元素放在一起的一个表格呢?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每一行每一列之间存不存在一定的关系呢?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种元素能不能用一种统一的形式将每一种元素表示出来呢? 【学生】:积极思考并做出相应的猜想: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性质上存在某种联系;可以用某种方法将每一个元素的核外结构简单的表示出来等等。 【教师】做出相应的评价和总结。 讲述碱金属元素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规律性和递变性,总结出元素周期表中各主族各周期中元素的性质是存在递变性和周期性的观点,原子的结构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简单的表示。 【教师】再给出卤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让学生自主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卤族元素和碱金属元素一样在性质上存在递变性和规律性。 老师总结: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大。 学习历史: 【教师】讲述 元素性质周期性的发展史结合PPT的播放: 元素周期律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而有趣的规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的变化,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门捷列夫根据这个道理,不但纠正了一些有错误的原子量,还先后预言了15种以上的未知元素的存在。结果,有三个元素在门捷列夫还在世的时候就被发现了。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兰,发现了第一个待填补的元素,命名为镓。这个元素的一切性质都和门捷列夫预言的一样,只是比重不一致。门捷列夫为此写了一封信给巴黎科学院,指出镓的比重应该是5.9左右,而不是4.7。当时镓还在布瓦博德兰手里,门捷列夫还没有见到过。这件事使布瓦博德兰大为惊讶,于是他设法提纯,重新测量镓的比重,结果证实了门捷列夫的预言,比重确实是5.94。这一结果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元素周期律的认识,它也说明很多科学理论被称为真理,不是在科学家创立这些理论的时候,而是在这一理论不断被实践所证实的时候。当年门捷列夫通过元素周期表预言新元素时,有的科学家说他狂妄地臆造一些不存在的元素。而通过实践,门捷列夫的理论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重视。后来,人们根据周期律理论,把已经发现的100多种元素排列、分类,列出了今天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张贴于实验室墙壁上,编排于辞书后面。它更是我们每一位学生在学化学的时候,都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课。 设计实验:【教师与学生互动】 实验一: 将学生分成两组:A组为碱金属组,B组为卤族元素族。在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在电脑相应软件中A组做碱金属与氧气的模拟实验反应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B组做卤族元素与氢气的模拟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结论。 将少量的溴水注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的四氯化碳。观察四氯化碳层和水层颜色的变化。实验二:【学生观察、讨论、分析、记录现象】 氯水加入NaBr溶液再注入少量四氯化碳,分层:上层水层为黄色,下层四氯化碳层为浅紫色; 氯水加入KI溶液再注入少量四氯化碳,分层:上层水层为黄色,下层四氯化碳层为浅紫色。 溴水加入KI溶液再注入少量四氯化碳,分层:上层水层为黄色,下层四氯化碳层为浅紫色。 【讲述】经过多次萃取后上层水层最终为无色,Br2溶于四氯化碳中应为橙色,这里大家看到浅紫色可能由于滴管、试管清洗不干净还有溶液的浓度也会有影响。 【板书】Cl2+2NaBr═2NaCl+Br2 Cl2+2KI═2KCl+I2 Br2+2KI═2KBr+I2 【学生思考、得出结论】氧化性(非金属性)Cl2>Br2>I2 呈现科学观念和实验检验: 【板书】:以表格的形式展示相应的关于元素周期性变化的表格.总结与评价:【老师】提问;学习了上面的只是我们能得到元素周期表的元素都有什么样的性质和规律呢?? 【板书】:(学生总结)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化学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元素周期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教学反思: 元素的性质是学习化学的精髓所在,本节可通过对部分主族和周期以及有关化学发展史的学习,使学生对元素的性质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方式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后面第一章第二节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节课在上节课HPS的教学引导下继续应用HPS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进一步体会到了HPS教学方法的实用性和必要性,教师也能更好的驾驭这种教学方法的力度和课程的结合性。 一、教学思路 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兴趣很浓,因为几乎任何一本化学书上都有周期表,他们非常希望了解有关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基于这个特点,关于周期表的结构就设计了一节课完成的思路,相关知识包括 (1)长短周期主副族 (2)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 (3)主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4)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判断在周期表中的应用 二、课后结果 上完课后,还有大约十多分钟的课上练习时间,完成三个题,这三个题属于一般难度的题目,结果,约有一半的学生不会做,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1)周期表的结构没记住。 (2)知识与习题相脱节,到了习题上知识就全给忘光了。 (3)书面表达能力差。 三、课后总结 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课容量不应该太大,要时刻注意要少要简,要勤反复,多练习,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作业又发现了一些问题,及时纠正了,学生就基本掌握了。第三篇:元素周期表1教学设计
第四篇: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2
第五篇:元素周期表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