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2、理解宾主互衬,虚实相衬的写作特点;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词的语言美,思想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2、难点:苏轼词的风格特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读课。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平时经常说自己的民族历史有多么多么悠久,今天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是什么?”
(预设学生的答案:提供经验教训;丰富文化积淀;增强民族自豪感;等等)
大家的回答都有各自的合理性。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回答是这样的:“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一旦我们被某个历史人物、某个历史事件深深触动,我们就会激情澎湃、情难自已。用诗歌的形式把这些激情记录下来,我们就称之为怀古诗词(板书:怀古诗词)。它们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历史题材作为题咏的对象。本堂课我们就来研读这样类型的两首宋词。
先说三国。三国是一个充满纷争的时代,因此也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为后来人所品评,那么大家来看一下这几个诗句,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是哪些英雄人物呢?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写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写孙权)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周瑜)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写曹操)
你们最欣赏哪一位英雄呢?(学生自由发言)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周瑜)
因此在他被贬黄州立于赤鼻矶头时,就想到了周瑜,也写下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朗读
有人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分别用“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和“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来形容,你们认为有道理吗?
(关于豪放派词:豪放派对婉约派而言。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根据学生回答而定,如果觉得有道理那就叫一名男生来朗读,如果没道理叫一名女生来朗读)
朗读分析:
1、节奏: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2、押入声韵
全班齐读,进行指正。听名家范读。点击“朗读示范”播放《子午书简》方明的朗读。
大家经过刚才的朗读,所感受到的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这就是我们对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是如何体现出这股豪放的,我们后头见分晓。
(三)解题
我们先来看题目(板书)。
“念奴娇”为词牌名,题目是“赤壁怀古”。题目告诉我们苏东坡在赤壁怀古,那他所怀的是谁呢?(周瑜)
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
明确: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板书)
上阕:
(赤壁)所见: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怀古)所想: 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
(怀古)所忆:(周郎)雄姿英发、风流潇洒、才华横溢
(伤今)所慨:(我)多情善感、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四)写景片段分析
1、古战场到如今也算是一个旅游景点了,如果让你们为之拍一个宣传片,你们会怎样安排镜头呢? 请大家点击“景点游览”来看看如此安排怎么样呢,跟大家的设想大不大。你看这图片,先来大处的景,大江汹涌奔腾,然后镜头往前移,目标慢慢缩小,看到了陡峭的山崖散乱地直刺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于是整张图景明了了,你们看江水奔马轰雷,十分惊心动魄。而我们为之配上台词的话,就可以用上“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如画的江山透着的是如此非凡的气势。
2、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3、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字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字本义为“马骇也”,意即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之汹涌;
“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浩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4、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环境描写可以提供人物活动的广阔空间,显示事件发展的时代背景。
②环境描写可以展现地区风貌和风土人情,增强文章的真实感。
③环境描写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④环境描写可以从侧面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⑤环境描写可以渲染烘托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为英雄的出场创设一个广阔的背景。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5、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五)写人片段(人物形象)分析
舞台布置完毕,序幕拉开,追光灯亮起来了,照在了哪里啊?(打在了周瑜身上,主人公出场了)
这个周瑜怎么样啊?找出具体语句,一起读一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称呼:公瑾、周郎(称字,而不是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
2、婚姻:小乔初嫁了(我们平常说“出嫁”是哪两个字呢?——出嫁。问题来了,考虑一一下,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出嫁”与这边看到的“初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大家进入论坛讨论区。)
教师总结:苏轼记周瑜,主要是记起赤壁之战,但在此却插入了10年前的生活细节,“小乔刚刚出嫁”,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但如果按实际情况选择了“出嫁”这个词语的话,小乔已为老乔,那么便不够美了,而周瑜同样的也在变化,所以美女衬英雄,以“小乔刚出嫁”这点更衬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所以说艺术是没有正误之分的。
3、长相——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那种潇洒从容。)
4、指挥作战——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打仗却还在谈笑,显然不把敌人放在心上,对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而“樯橹”点出了水战,“灰飞烟灭”点出了火攻的特点,精确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利场面。)
到这边我们可以看到由“遥想”二字领起的五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
5、思考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明确:a、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b、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c、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六)苏轼内心
面对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心里有了个比较,且看二人的对比资料:展示如下
周瑜 苏轼 年龄: 34 岁
岁
生活: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周瑜24岁被授予“建威中郎将”,并娶了江东美女小乔,34岁为孙刘联盟赤壁之战的总指挥,而苏轼呢?
我们看到的苏轼是很有才华的,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核心人物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人提豪放派必提“苏辛”;书法方面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可见他是十分有才华的,但是他的仕途却颇为坎坷,这时的他已47岁,却被贬黄州,功业无成。也难怪苏轼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他想到自己年岁已老,却无法如周瑜般建功立业,可以说是壮志未酬,而这壮志未酬之情,他便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消解了。
(七)人生态度
这其实也就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了。
有人认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个句子与全文的基调不合,这句是消极的,那么在于那么呢?你们是怎么看的,请留下你们的见解,写一段100-300字的个人见解评析,小组讨论完成。
例:苏轼对比周瑜,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极吗?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特别想得开,“人生如梦”,人生犹如梦一般,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荡尽了吗!那么又何必去执着呢。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他也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又如: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八)归纳总结,品读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⑴烘托: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词中“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要地位。
⑵映衬:映衬是烘托的特殊形式,一方面“以乙托甲”,一方面“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①实景与虚景映衬。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是实,作者想象的战争情景是虚,二者互相衬托。②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嫌出作者的壮志未酬。
这就是苏轼的全词了,它上半阕写景,景物烘托出了下半阕的人——周瑜,由周瑜想到自身,抒发出了自己壮志难酬之情。
(九)课外拓伸
1、咬文嚼字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课文)与“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 千堆雪”(其它版本)这两个诗句仅仅是文字上的差异吗?
(2)“樯橹灰飞烟灭”(课文)与“强虏灰飞烟灭”(其它版本)中“ 樯橹 ” 和 “ 强虏 ” 相比,用哪个词语更好?为什么?
2、主旨延伸
说说词中苏轼如何对待周瑜的“ 幸运 ” 和自己的 “ 不幸 ”,以及别的诗人对待自己 “ 不幸 ”的看法。
3、比较阅读
学了〈赤壁怀古〉,我们领略了苏轼的豪放词风,有人说:苏词“短于情”,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苏轼的另一首词。请学生一起朗读。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诗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如果按词的风格划分,这首词应该属于什么风格呢?
从这首词惓惓不已的思念来看,很显然这首《江城子》应该是婉约的,这种说苏词“短于情”的说法是不正确的。陈后山曰:“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于情,可乎?”
所以,无论是婉约还是豪放,两种风格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如,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就曾经写下:“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壮诗句。这也让我们对这两种风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十)总结并背诵全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二、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在词人中,辛弃疾算是个英雄。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 骑兵,直逼驻有 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 8 疾 64 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二)疏通文意
1、补充字词:狼居胥(lang ju xu)佛狸(fo li)
2、简要介绍写作背景。并让学生整理运用的典故,理解其用意。
3、学生对照注释自读5分钟,获得初步理解。
4、补充注释: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三)思考问题:
1、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仄声韵。
2、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四)感知作品:听录音。要求:注意语音与语调,初步了解全词内容。
(五)揣摩语言,品味欣赏意境和风格
首先一起朗读上阕。(师生同读)
1、作者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物?
(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2、由这些景物作者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孙权、刘裕。)
提问: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虚景。
3、“觅”字换成“见”字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觅”字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孙仲谋的崇敬、仰慕与向往,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见”字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4、除了“觅”字之外,还有哪些词表现了作者对孙权的赞扬? (英雄、风流。)
的确,辛弃疾对孙权十分崇拜,情有独钟。他在京口北固亭上的另一首怀古之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出示《南乡子》词,师生共同吟读一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5、这一阕下面的两句话是写刘裕的,你认为哪句话最能表达辛弃疾的感情?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中的哪些词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金、铁、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的雄姿:横戈跃马,驰骋沙场,如虎如貔,何其壮哉!)
刘裕: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过后来,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于公元403年篡晋称帝,改国号为“楚”。公元404年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第二年,打败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马德为了感谢他,把他的职位封为了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总理这样的职务。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成为权顷天下的显赫人物。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公元420年在扫除所有障碍之后,大权在握的刘裕终于代晋称帝。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再读一遍,要读出作者此时的思想感情。师生齐读这句话。
6、作者在此处提到,“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说“斜阳草树”。两相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当初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但是直到今天,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初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
提问: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但使卢成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小结:本阕写作者登北固亭,极目远眺,触景生情,但见山河长存,世事沧桑,缅怀历史上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孙权和刘裕,我认为这种情感的产生绝对不是偶然的,结合辛弃疾生活的时代,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
(因为现实中没有这样建功立业、抗金杀敌的明主,这里怀古就暗示了南宋朝廷的昏庸无能,苟且偷安;同时也蕴涵了诗人对北伐抗金统一祖国大业的向往。)来,让我们怀着历史兴亡之感再次朗读这一阕。
7、“元嘉草草……北顾”一句中出现了两个贬义词,“草草”、“仓皇”,这里为何辛弃疾要列举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史实?
(当时独揽军政大权的外戚韩胄欲借金国势渐衰之机兴师北伐,建“盖世之功”,巩固个人地位,便起用了闲居多年,已66岁的辛弃疾。辛弃疾认为当时南宋还未具备战胜金兵的条件,因此这里列举历史事实的教训是表明自己对韩侥幸求逞是不赞成的,认为切不可草率从事。然而韩胄之流悍然不顾辛弃疾的劝告,次年率军出兵,大败被诛。历史证明辛弃疾是何等的深谋远虑!)
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以下3句回忆自己43年出生入死,南来效命的往事。“四十三年”宕开一笔,由怀古转入忆昔伤今:当年词人亲身经历的扬州一带如火如荼的抗金斗争,迄今记忆犹新;“可堪回首”承上启下,转入现实。长江北岸瓜步山下,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庙前迎神赛会,鸦飞鼓响,香火缭绕,热闹非凡。
8、这表明了南宋百姓怎样的精神状态? (表明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已经模糊。)
当初魏武帝拓跋涛对汉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寻欢作乐得行宫,如今却已变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惨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形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9、面对这样的场面,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表现在哪句话中?
(面对此景,作者无限痛心,“可堪回首”一句一语千钧,包含无尽悲痛,这难道不是南宋王朝妥协投降,丧权辱国的严重恶果吗?)
10、最后一句以疑问句作结,有何好处?
(最后以疑问句收束全文,既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抒发了不得重用,壮志难酬的悲愤。让我们带着悲壮激愤的感情齐读这一阕内容。)
师小结:全词熔写景、咏史于一炉,怀古忆昔和伤时讽今密切结合,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时间和空间交接转换都极为自然流畅,纵横捭阖,一气贯注。格调沉郁,悲壮苍凉,大有幽燕老将之风,正如明代杨慎在《词品》中所评:“辛词当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第一。”清代陈廷焯也评价道:“句句有金石声音,吾怖其神力。”郭沫若也曾题联贴切评价了辛词的风格,用在这首词中十分恰切。
最后让我们一起满怀悲壮豪迈的感情背诵这首传世名作。
(六)赏析作品
1、语言品味。
①怀念孙权句:“风流”,这里指孙权统治的吴都当年的繁华景象;“总”,都;“英雄难觅孙仲谋处”是倒装;“舞榭歌台”是互文。
②怀念刘裕句:“斜阳”,根据意境当指夕阳;“人道”,暗含人们对英雄的怀念;“金戈铁马”,借代,突出其精锐;“万里”,指万里中原;“如虎”,比喻其气势的雄壮、猛烈。
③讥刘义隆句。“草草”,准备之仓促,行动之轻率;“封狼居胥”,好大喜功,盲目自信;“赢得”,比较“落得”,体会强烈的讽刺意味;“仓皇北顾”(想象这一场景),匆忙而慌张,回头看着北方向南逃跑,突出并讽刺其可悲的结局。
④望中原句。“烽火扬州路”是倒装句;“路”原是宋代所设的行政区域,这里指扬州一带;“可堪”,哪堪。⑤思廉颇句。用典意图:借廉颇抒发自己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和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感慨。这最后一句充分地表现出辛词“豪放悲壮”的风格特色。
2、典故理解。
①问题:上阕从眼前之景写起,怀念两位古人,为什么只怀念这两位英雄?用怎样的一种语气来写?上阕的用典意图是什么?
明确:他们都在京口建立过功业,一是打败来犯者曹操,一是大举北伐中原;这与作者的处境有共同之处。语言中流露出惋惜和赞叹两种语气。用典意图是:表达作者向往英雄业绩,期望恢复中原,讥讽苟安求和。
②把回忆中扬州一带的战火和眼前佛狸祠的红火两个场景放在一起,是用了什么手法?其意图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组鲜明的对比,一方面作者牢记民族的灾难,一方面看到金已安稳的统治着北方,那里的人们也安于现状;这样就突出地表明,人们已忘了国耻,苟且偷安,已无心收复中原,也强烈地抒发出作者对个人命运,特别是国家前途的深沉的悲哀、忧虑,对南宋王朝腐败无能的不满。
(七)课堂总结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全词借 “ 怀古 ” 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碎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自然贴切,叙事含蓄委婉,风格苍凉悲壮,后人誉为辛词第一家作。
(八)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千古江山(久远的年代)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业绩)③金戈铁马(精锐部队)④元嘉草草(草率)⑤赢得仓皇北顾(落得)⑥可堪回首(不堪、哪堪)
(2)把下边句子中颠倒的次序倒过来。
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②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犹记四十三年,望中扬州路烽火)
(九)拓展《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附:翻译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百年来江山依然如故,可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再也没地方去找了。)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当年孙权在京口建都时热闹繁华的歌舞楼台和英雄们的业绩,全被历史的风雨吹打得一去无迹,成了过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夕阳斜照着衰草和枯树,一条普通的街道,人们传说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这里住过。)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回想当年刘裕手持长枪,身跨战马,统领精锐北伐大军,那气势象猛虎一样,要把盘据中原的敌人生吞掉。)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草率发兵,想同霍去病那样建立封狼居胥山的功绩,却落得个惊慌失措,北望追兵,大败南逃。)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了,每当眺望江山还记得我在战火中的扬州地区同金兵英勇作战的情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哪忍回头看,异族的佛狸祠旁竟是乌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现在靠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 警告当朝
咏史抒怀
下阕
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 愤斥偏安 借古讽今
诗人: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壮志未酬
第二篇:《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一、导入(显示幻灯1)
学习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在辛弃疾祠前题的对联
二、解题(显示幻灯2)
选自《稼轩长短句》,长短句即 “词”。作者辛弃疾,宋代又一位豪放派爱国诗人。当年辛弃疾被宰相韩侂胄任为镇江知府,到达京口(镇江市,隔长江可望扬州)。当时,韩高谈伐金,不作实际准备,同时继续过着奢靡的生活。辛弃疾既渴望祖国山河的,又为当时情势担忧。因此,写了这首词以发感慨。
三、听录音,学生自读
四、利用课文注释,思考:作者在词中提到了哪几个历史人物?(用课文提到的名称)
明确:提到孙权、寄奴、元嘉、佛狸、廉颇五个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板书)目的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某些看法,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诗词中的这种手段,习惯上称之为 “用典”,用典与作者的看法感情之间往往是一种类比。
⑴典故1:
①“觅”字换成“见”字好不好?为什么?(不好,“觅”字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孙仲谋的崇敬、仰慕与向往,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见”字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②除了“觅”字之外,还有哪些词表现了作者对孙权的赞扬?(英雄、风流。)③的确,辛弃疾对孙权十分崇拜,情有独钟。他在京口北固亭上的另一首怀古之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出示《南乡子》词,师生共同吟读一遍。
⑵典故2:
①这一阕下面的两句话是写刘裕的,你认为哪句话最能表达辛弃疾对刘裕的赞美情?(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②这句中的哪些词用得最传神?为什么?(金、铁、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的雄姿,何其壮哉!)上片是诗人登上北固亭所见(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和所想。
结合当时的背景,我们可以较容易地看出:写孙权的“英雄”是为了说明应当“不畏强暴,英勇抗敌”。写寄奴是为了说明“气吞万里,恢复中原”;
结合辛弃疾生活的时代,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因为现实中没有这样建功立业、抗金杀敌的明主,这里怀古就暗示了南宋朝廷的昏庸无能,苟且偷安;同时也蕴涵了诗人对北伐抗金统一祖国大业的向往。)再次朗读这一阕。
⑶典故3:
①“元嘉草草„„北顾”一句中出现了两个贬义词,“草草”、“仓皇”,这里为何要列举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史实?(当时独揽军政大权的外戚韩佗胄欲借金国势力渐衰之机兴师北伐,建“盖世之功”,巩固个人地位,便起用了闲居多年,已66岁的辛弃疾。辛弃疾认为当时南宋还未具备战胜金兵的条件,因此这里列举历史事实的教训是表明自己对韩侥幸求胜是不赞成的,认为切不可草率从事。然而韩佗胄悍然不顾辛弃疾的劝告,次年率军出兵,大败被诛。)②写元嘉的“草草”是为了指出不应当 “草率北伐,丧师辱国”。
⑷典故4:
①以下三句回忆自己43年出生入死的事情。“四十三年”,由怀古转入忆昔伤今:当年词人亲身经历的扬州一带如火如荼的抗金斗争,迄今记忆犹新;“可堪回首”承上启下,转入现实。长江北岸瓜步山下,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庙前迎神赛会,鸦飞鼓响,香火缭绕,热闹非凡。
②这表明了南宋百姓怎样的精神状态?(联系菲律宾、台湾人对日本的态度)(表明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已经模糊)③面对这样的场面,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表现在哪句话中?(面对此景,作者无限痛心,“可堪回首”包含无尽悲痛,这难道不是南宋王朝妥协投降、丧权辱国的严重恶果吗?)写佛狸祠下的“神鸦社鼓”是为了提醒统治者不应当“偏安忘耻,腐败无能”。
⑸典故5:
写廉颇被弃,是为了揭露当权者“不用志士,排挤人才”。
五、这五个典故在安排次序上有何特点?(上下联用典内容有什么不同?)
①作者的安排不是随意的,而是有着内在的逻辑性,上阕两个典故是从正面说明“应当怎么做”,写对外敌的正确做法。下阕三个典故是从反面指出“不应该怎样做”,是写面对外敌的错误做法。五个典故,有反有正,借古喻今,全面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的形势的认识及对恢复中原的看法。
②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些典故? 既然是“怀古”,当然要怀古,咏古事;既然是“京口北固亭怀古”,则提到的古人古事必须与题相切,四个典故都与“京口”有关。
另外,都与抗敌有关,前四个都是建都江南的朝廷与北方朝廷相对抗的史实,所以正好与作者所处的南宋形成类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借古喻今”。可见,用五个典故更重要的是借历史事实含蓄而形象深刻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想感情。3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啊,刘裕率兵北伐,部队精锐,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第三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1
学习目的:
1、诵读全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
3、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难点: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学习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 赤壁怀古》
检查背诵默写
(2人到黑板上默写,其他人自己默写。随机检查几人背诵。)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解题,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解题:
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
2、介绍作者: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请同学读一读: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他从小目睹陷区景象,立下立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21岁时,他就组织义军,曾率50余众踏入金营,活抓叛徒。由于他坚持抗金救国主张,遭到朝中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贬,一生不得志,于68岁时逝于江西。
辛是南宋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其词无论数量、质量,皆冠两宋。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奔放激越、沉郁悲壮,与北宋苏东坡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有《稼轩长短句》。
3、了解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后来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òu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面派遣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面准备招募沿边士兵训练。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写下了一首生气勃勃的《永遇乐》词。
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
(当时韩侂胄当权,他想对金用兵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并不是像辛弃疾一样致力于收复,所以并不积极备战,辛弃疾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会重蹈覆辙,使北伐陷于失败。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登临北固亭,览景抒怀,写成了这首千古名篇。)
1、学生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下这首词,注意:
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怀。﹙学生朗读全词,教师巡视指导﹚)
2、点名学生朗读。
(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结合时代背景,本词又充满了悲壮、悲愤。)
3、学生齐读
五、研习课文,品味用典。
此情此景之下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
用典。
(介绍用典的概念和特点。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借古人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方法:1、弄清典故的意思(没学过的会有注释。)
2、理解用典的意图。(表达作者的情感))
(一)研习上阕:
1、师读上片,指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阕四句话的意思。然后提问:
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
(千古江山、舞榭歌台;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2、上片写了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孙权、刘裕。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
“斜阳草树……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
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3、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
释词:风流:才略建树、英雄遗风。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屈辱求和。
4、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5.两位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怎么样呢?请同学们想想用这二个人的典故,还蕴含了什么意思?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万中原百姓“遗民泪落胡尘里,遥望南师又一年”的痛苦现实于不顾,依旧饮酒作乐,天天歌舞,夜夜笙歌:当时一个叫林升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临安邸》讽刺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已经国破家亡了,他们竟不思复国还乡,仍沉迷于声色犬马,醉心于灯红酒绿,早已忘记了国恨家仇,哪里能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相比!———讽刺宋室昏聩。
6、上片小结: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7、同学可能会忘记还有一典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语出于哪里?有何作用?
明确: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
作用:当时的英雄的住处,现在是平常的街道,写出了萧条凄凉,讽刺南宋当局的无能。
8.学生齐读上片(指导背诵,抓住“千、舞、斜、想”四字。)
(二)研习下阕:
1、学生自读下阕,找出词中用典的地方,并思考其作用。
同学交流、讨论后回答。
2、分析研究用刘义隆典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释词:北顾:回头北望(追兵)。
②为什么会想到刘义隆这个典故?(结合韩草率冒进的背景理解)
——以史为鉴,告诫韩侂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故。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①写的是什么?
释词:可堪:那堪、怎堪。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犹记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而“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②看到佛狸祠的一幕景象,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
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正是: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朝廷无能,百姓松懈,自己一腔热血却又连遭贬谪,此时此刻站在北固亭的作者想到了谁?
廉颇。
师补充典故: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一饭三遗矢)。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确: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2)、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他是一位爱国者,但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同学们能够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愤吗?
他的悲愤其实是那个时代的悲愤,前有精忠报国之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徒留“靖康耻,犹未雪”的千古遗恨,后有爱国词人陆游临终还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言,可叹我们这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写作本词的两年后,临终前连呼两声“杀贼”才含愤死去,!用此典故正是: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5、下片小结: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悲愤情感。
6、齐读下阕,尝试背诵(抓住“元、四、可、凭”四字背诵。)
(三)、总结全词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
板书: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四)、朗读全词,完成背诵。
(五)问题研讨:
这首词的特点是多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掉:摆动,摇动。讥讽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现在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1、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人、古事来比喻今人、今事,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2、运用典故的作用:
(1)、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用典对语言的作用: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2)、与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立论有根据;方便于比况和寄意)
3、明确:
综观全词,用典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它所用的除了末尾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况且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仰慕古人、感慨身世、借古讽今、抒发情怀、言简意赅、以一当十,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六、知识拓展:
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到江西上饶也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不论是在纪念祠,还是在墓前,人们都会看到一副有名的对联,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副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
齐读一下: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有没有同学能够说出这副对联的大概意思? (注意:“黍”读shǔ)
明确: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铁板铜琶”一词,本是前人评价苏东坡词风的话,而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下联的内涵主要是说辛的悲黍离之悲、他的爱国情怀、爱国抱负。
板书:词风豪放 爱国情怀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很好的体现对联所呈现的这两点的。
七、总结、师生同背全文。
同学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辛弃疾借助于这首《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吐胸中块垒,以其豪放的词风,抒写了他的爱国情怀,可谓“句句有金石之声”,沉郁顿挫,忧思悲壮!这首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是南宋这一时代的最强音,它令我们自然地想起同时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让学生背诵这两首诗),这种思想感情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之一。用典是辛词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也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
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把我们的爱国热情熔铸到词的背诵中,放开胸襟,读出豪放之气,读出爱国激情!(师生同背全词结束)
八、布置作业
1、默写《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2、结合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学习,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词风。
附: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 辛弃疾
孙权、刘裕——向往、期望、讥刺
借古抒怀 刘义隆——告诫、主张 词风豪放
用典言志 佛狸祠——悲哀、忧虑、不满 爱国情怀
廉颇——壮志、难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2
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
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2.课件投影,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xx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弃疾一心雪耻复国,而韩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说明:课件投影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四、教师范读或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
(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五、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表达什么心愿?
(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
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
(明确:讽刺宋室昏聩。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上阕: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赢得”能否用“落得”来代替?
明确:比较体会强烈的讽刺意味;“仓皇北顾”(想象这一场景),匆忙而慌张,回头看着北方向南逃跑,突出并讽刺其可悲的结局。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林升的《题临安邸》就这样写道: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卞州。”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参考: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5.小结。
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六、把握词人情感,指导诵读。
1.本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
2.诵读时必须保持豪壮的基调,读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叹之情,读出年老但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尤其是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读出词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观语或怨语。
(此设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诵读的要领,并能在诵读中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①
表达方式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
苏轼词作纵横决荡,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
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情感显露形式
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此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对比阅读
〈声声慢〉〈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进一步认识婉约派和豪放派区别。
项目分类 婉约词 豪放词
写作内容、对象个人身世 社会风云
叙述口吻 弱女子 士大夫
关注范围 都市风情 社稷抱负
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诗作视野 局限(小) 开阔(大)
诗作风格 委婉蕴藉 刚硬强健
诗作作用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总结: 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 “ 词为艳科 ” 、“ 诗庄而词媚 ” ,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 “ 以诗为词 ” 、“ 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 ,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 “ 故为豪放不羁之语 ” ,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七,归纳主旨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八、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仰慕英雄慨叹难觅
孙权、刘裕 报国抱负讽刺朝廷
刘义隆借古讽今批评告诫豪迈激越
佛狸祠今昔对照隐忧愤懑深沉悲壮
廉颇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1、检查背诵
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
(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学生自读课文
(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5)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全词
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
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2、作者的写作背景
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过程中,曾经提到,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
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赵构最可恶的一件事就是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自然对于辛弃疾这样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不会重视,此后辛弃疾就一直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后辛弃疾的军事才能的到了重用,转战于各地,战功卓著。但是辛弃疾因为为人有些自负,又不会拍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江西隐居。
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66岁的时候做的。当时一个很有权势的大臣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决定北伐金国。为了笼络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战的老臣,当时辛弃疾也被韩侂胄任命为安抚使。但是在任上一年之后,辛弃疾却已看出了韩侂胄并不是真的想收复失地,也并不是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对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更感慨韩侂胄不懂军事,会导致北伐失败。这首词就是作者对于此事情况的内心感受的表达。
【文章感知】
1、带领同学朗读全文,纠正读音。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提问: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明确: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那么,究竟作者认为谁是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英雄呢?我们看下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找不到孙权这英雄了。很显然,作者将孙权孙仲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提问: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虚景。
刘裕: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过后来,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于公元4篡晋称帝,改国号为楚。公元4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第二年,打败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马德为了感谢他,把它的职位封为了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总理这样的职务。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成为权顷天下的显赫人物。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公元4在扫除所有障碍之后,大权在握的刘裕终于代晋称帝。
提问:作者在此处提到,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说斜阳草树。两相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当初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但是直到今天,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初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
提问: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但使卢成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那么作者希望怎样做呢?我们下节课再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词的方法
2、对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个豪放派的词人进行横向比较
教学难点:
1、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需要学生在课前作充分的预习,掌握一定的资料
2、通过对作者生平的比较来比较作者的创作风格。
3、对豪放派词进行较深的分析。
教学过程: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看注解15:此时作者所含的`意思不仅仅是对张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对韩侂胄北伐的一种劝诫。
提问:此时,作者提到如果仓促北伐,必将会导致失败。其中隐含了作者的一个意思,是什么?
明确:作者自我推荐,实际上是向建议:只有我这样的老臣才可以指挥作战,获取胜利
那么,如果统治者不善用人,会怎样呢?
当然,必将导致失败了。但是作者此时并没有直接说会失败,而是回想当年,描绘了一幅失败的时候的凄惨景象: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正是作者率军投靠南宋王朝的时候,也就是1163年,张浚北伐失败,此时金国皇帝完颜亮趁机沉打过长江,在瓜补山的上修了一个行宫,供自己寻欢作乐,而且纵容金兵烧杀抢掠。
提问:作者用宋文帝北伐失败的典故影射张浚北伐的失败,那么用宋文帝北伐的失败后果来影射谁呢?
明确:自然是张浚北伐失败后造成的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
看注解18
当初魏武帝拓跋涛对汉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寻欢作乐得行宫,如今却已变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提问:作者有什么感想?
明确: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惨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形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提问:此处作者回忆当初扬州遭到金兵劫掠的凄惨景象,本来是不堪回首的。此处为什么要写作可堪回首呢?
明确:为了让统治者知道,用人不当导致战略失误,会造成多么大的损失!因此,就更应该慎重,那么朝廷应该用什么样的人才呢?
最后,作者引用廉颇尚能饭否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自己虽然已经老去,但依然可以为国效力,便如同那不服老的廉颇。而凭谁问则体现了一种无奈,无法被赏识的无奈。
学过两首词后,我们不妨利用我们学过的分析法,对苏轼和辛弃疾进行一下比较。
【讨论】:大家说说苏轼和辛弃疾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作者 出生地 所处时代 经历 做官 写作时的年龄
苏轼 四川眉县 北宋中期 冤狱、坎坷 文官,颇有政绩 47岁
辛弃疾 山东济南 南宋初年 建功立业,不得重用 武官,战功卓著 66岁
然后再从作品来看: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环境: 长江、赤壁、乱石、峭壁、惊涛、故垒
多实景描写,诱发联想,景在一起 长江、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佛狸祠下
联想到的虚景,景是分散的
联想到的虚景多于实景
人物 周瑜 孙权、刘裕、宋文帝刘义隆、佛狸、廉颇
情节 观景感慨英雄超脱旷达 孙仲谋、刘裕、廉颇
刘义隆、佛狸、张浚
比较讲解:比较讲解:
首先苏轼是南方人,而且是文人出身,所以他的性格中多的是意气风发,就算是建功立业为国效力,也只是作为文官的地位,所以苏轼的词中我们看不到像辛弃疾那样的金戈铁马之声,更多的是一种胸怀的旷达。
而辛弃疾则是北方民族,我们知道北方人一向比较凶悍。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南方能够打败北方而统一全国的朝代,就算是明朝从南方建立政权,但是政权最终的稳定却还是在北方。出身于军队将领,他的诗词中自然有一种军人的坚毅、果断,兵甲之声充塞于耳。
其次,从写作的年龄看:当时苏东坡正处在壮年,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自然有一种失落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弃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则是想继续效力,更多的诗感慨当初,不愿老去的思想。生活经历和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写作上的不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5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语言,把握用典深意。
2、体会词人爱国忧时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把握用典深意
[教学方式]诵读---指导---点拨---归纳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词从风格上可以分为两派(豪放派、婉约派),大家能否举出豪放派的两位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继苏轼后,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之蔚然成为一大宗派,要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辛弃疾,走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展示目标
认识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是词人中的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参加农民抗金义军。他曾手刃叛徒义端和尚,直闯五百万敌营活捉叛徒张安国。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对金屈辱求和,对起义军排斥。辛弃疾被迫隐退,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三、初读体会
对于这样一首豪放风格的词,该如何读?又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学生试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错误,评价朗读语气。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学生自读,进一步感受体会。
四、赏析词文,把握用典深意
本词的题目是“京口北固亭怀古”,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词人站在北固亭上,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学生回答,明确(孙仲谋,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辛弃疾为什么会想到他们?这些人又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一)找一生读上阙
思考问题一:上阙写到孙权刘裕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都是建功立业的大英雄;事业从京口起步;北伐成功。
词人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两位英雄的?(钦佩,仰慕,赞美)
哪些字眼体现出词人的这种情感?(千古,无觅一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句。
思考问题二:词人借助二人抒发了什么情怀
补充时代背景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主张抗金,想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建功立业。同时借古代帝王的伟大功绩批判南宋统治者的懦弱无能。
齐读上阙。(注意语气和词人内心的情感)
总结把握词中典故的方法:首先,了解典故内容;其次,结合词人生活的社会背景和个人际遇;最后,利用典故以古喻今的特点,把握其中深意。
(二)齐读下阙,利用总结的方法自学下阙内容。
思考问题:1、辛弃疾引用宋文帝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2、词人写佛狸词下“神鸦社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3、词末运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学生自读下阙,讨论交流。
明确问题一:委婉劝谏当朝,伐金要做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齐读本句,体会情感(深沉,语重心长)
明确问题二:沉重。忧虑北方臣民安于异邦统治,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
补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增强这种心情。(借“烽火扬州路”与“神鸦社鼓”的景象对比)默读并注意体会。
明确问题三:以廉颇自喻,想为国出力,但又壮志未酬。
词人时年66岁,仍思报国效力,正如曹操诗句所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齐读此句,读出气势,读出词人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气。
五、齐读全词,体会词人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
指导学生用两个“既---又---”句式概括词人情感。
明确:既想抗金,北伐中原,又不愿朝廷草率出兵;
既想为国出力建功立业,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小结:纵观全词,悲凉苍劲,全文用典,却无丝毫堆砌之感,反而表意丰富,表达出了词人丰富的、复杂的、多层次的情感。
讨论:对于词人辛弃疾的这种犹豫不决,进退不定,你是怎么认识的?
明确:爱国忧时的情怀
思考题:从辛弃疾身上发现的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由此你又想到了古时的哪些人?
学生发言: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升华: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品质,那就是深沉的爱国情怀。是他们在国家危亡,民生凋敝时挺身而出,或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或挥笔为文,为社禝摇旗呐喊。正是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正是由于他们,才使得我们的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今天学习古代诗词,不仅要学习、继承先人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文化成果,更要学习他们身上的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怀和高贵品质。
六、学生熟读全词。
七、齐背全词,在屠洪刚的《精忠报国》的乐声中下课。
第四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汇总五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1、通过诵读法、品读法、推敲法、比较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预设情境法,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意境美的魅力。
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准备: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三、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创设情境。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 /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 青山依旧在 / 几度夕阳红 / 白发渔樵江楮上 / 惯看秋月春风 / 一壶浊酒喜相逢 / 古今多少事 / 都付笑谈中”
听完歌曲,品读苏词。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赏析上阕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表: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1)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表,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2)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教师:
4、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可作为课下作业)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2)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2
学习目的:
1、诵读全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
3、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难点: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学习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 赤壁怀古》
检查背诵默写
(2人到黑板上默写,其他人自己默写。随机检查几人背诵。)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解题,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解题:
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
2、介绍作者: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请同学读一读: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他从小目睹陷区景象,立下立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21岁时,他就组织义军,曾率50余众踏入金营,活抓叛徒。由于他坚持抗金救国主张,遭到朝中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贬,一生不得志,于68岁时逝于江西。
辛是南宋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其词无论数量、质量,皆冠两宋。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奔放激越、沉郁悲壮,与北宋苏东坡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有《稼轩长短句》。
3、了解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后来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òu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面派遣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面准备招募沿边士兵训练。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写下了一首生气勃勃的《永遇乐》词。
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
(当时韩侂胄当权,他想对金用兵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并不是像辛弃疾一样致力于收复,所以并不积极备战,辛弃疾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会重蹈覆辙,使北伐陷于失败。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登临北固亭,览景抒怀,写成了这首千古名篇。)
1、学生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下这首词,注意:
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怀。﹙学生朗读全词,教师巡视指导﹚)
2、点名学生朗读。
(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结合时代背景,本词又充满了悲壮、悲愤。)
3、学生齐读
五、研习课文,品味用典。
此情此景之下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
用典。
(介绍用典的概念和特点。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借古人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方法:1、弄清典故的意思(没学过的会有注释。)
2、理解用典的意图。(表达作者的情感))
(一)研习上阕:
1、师读上片,指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阕四句话的意思。然后提问:
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
(千古江山、舞榭歌台;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2、上片写了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孙权、刘裕。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
“斜阳草树……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
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3、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
释词:风流:才略建树、英雄遗风。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屈辱求和。
4、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5.两位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怎么样呢?请同学们想想用这二个人的典故,还蕴含了什么意思?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万中原百姓“遗民泪落胡尘里,遥望南师又一年”的痛苦现实于不顾,依旧饮酒作乐,天天歌舞,夜夜笙歌:当时一个叫林升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临安邸》讽刺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已经国破家亡了,他们竟不思复国还乡,仍沉迷于声色犬马,醉心于灯红酒绿,早已忘记了国恨家仇,哪里能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相比!———讽刺宋室昏聩。
6、上片小结: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7、同学可能会忘记还有一典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语出于哪里?有何作用?
明确: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
作用:当时的英雄的住处,现在是平常的街道,写出了萧条凄凉,讽刺南宋当局的无能。
8.学生齐读上片(指导背诵,抓住“千、舞、斜、想”四字。)
(二)研习下阕:
1、学生自读下阕,找出词中用典的地方,并思考其作用。
同学交流、讨论后回答。
2、分析研究用刘义隆典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释词:北顾:回头北望(追兵)。
②为什么会想到刘义隆这个典故?(结合韩草率冒进的背景理解)
——以史为鉴,告诫韩侂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故。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①写的是什么?
释词:可堪:那堪、怎堪。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犹记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而“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②看到佛狸祠的一幕景象,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
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正是: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朝廷无能,百姓松懈,自己一腔热血却又连遭贬谪,此时此刻站在北固亭的作者想到了谁?
廉颇。
师补充典故: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一饭三遗矢)。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确: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2)、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他是一位爱国者,但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同学们能够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愤吗?
他的悲愤其实是那个时代的悲愤,前有精忠报国之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徒留“靖康耻,犹未雪”的千古遗恨,后有爱国词人陆游临终还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言,可叹我们这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写作本词的两年后,临终前连呼两声“杀贼”才含愤死去,!用此典故正是: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5、下片小结: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悲愤情感。
6、齐读下阕,尝试背诵(抓住“元、四、可、凭”四字背诵。)
(三)、总结全词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
板书: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四)、朗读全词,完成背诵。
(五)问题研讨:
这首词的特点是多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掉:摆动,摇动。讥讽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现在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1、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人、古事来比喻今人、今事,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2、运用典故的作用:
(1)、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用典对语言的作用: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2)、与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立论有根据;方便于比况和寄意)
3、明确:
综观全词,用典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它所用的除了末尾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况且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仰慕古人、感慨身世、借古讽今、抒发情怀、言简意赅、以一当十,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六、知识拓展:
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到江西上饶也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不论是在纪念祠,还是在墓前,人们都会看到一副有名的对联,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副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
齐读一下: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有没有同学能够说出这副对联的大概意思? (注意:“黍”读shǔ)
明确: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铁板铜琶”一词,本是前人评价苏东坡词风的话,而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下联的内涵主要是说辛的悲黍离之悲、他的爱国情怀、爱国抱负。
板书:词风豪放 爱国情怀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很好的体现对联所呈现的这两点的。
七、总结、师生同背全文。
同学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辛弃疾借助于这首《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吐胸中块垒,以其豪放的词风,抒写了他的爱国情怀,可谓“句句有金石之声”,沉郁顿挫,忧思悲壮!这首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是南宋这一时代的最强音,它令我们自然地想起同时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让学生背诵这两首诗),这种思想感情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之一。用典是辛词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也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
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把我们的爱国热情熔铸到词的背诵中,放开胸襟,读出豪放之气,读出爱国激情!(师生同背全词结束)
八、布置作业
1、默写《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2、结合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学习,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词风。
附: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 辛弃疾
孙权、刘裕——向往、期望、讥刺
借古抒怀 刘义隆——告诫、主张 词风豪放
用典言志 佛狸祠——悲哀、忧虑、不满 爱国情怀
廉颇——壮志、难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3
文本简析
本板块选入宋人怀古词两首,都是作者面对历史陈迹,沉入过往的年代,引发遐想而作的。本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情怀。学习本词要理解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目标
1.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2.通过沉吟涵咏,体味鉴赏,丰富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设计理念
涵咏品味,研习比较。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xx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欣赏诵读。
【配乐朗读音频】
四、整体感知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五、解读上片
思考,探讨: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六、解读下片,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七、品味鉴赏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出袋的毛病,你以为如何?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八、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八、齐读全词。
九、布置作业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警告当朝咏史抒怀
下阕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愤斥偏安借古讽今
诗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壮志未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4
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
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2.课件投影,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xx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弃疾一心雪耻复国,而韩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说明:课件投影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四、教师范读或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
(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五、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表达什么心愿?
(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
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
(明确:讽刺宋室昏聩。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上阕: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赢得”能否用“落得”来代替?
明确:比较体会强烈的讽刺意味;“仓皇北顾”(想象这一场景),匆忙而慌张,回头看着北方向南逃跑,突出并讽刺其可悲的结局。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林升的《题临安邸》就这样写道: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卞州。”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参考: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5.小结。
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六、把握词人情感,指导诵读。
1.本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
2.诵读时必须保持豪壮的基调,读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叹之情,读出年老但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尤其是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读出词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观语或怨语。
(此设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诵读的要领,并能在诵读中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①
表达方式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
苏轼词作纵横决荡,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
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情感显露形式
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此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对比阅读
〈声声慢〉〈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进一步认识婉约派和豪放派区别。
项目分类 婉约词 豪放词
写作内容、对象个人身世 社会风云
叙述口吻 弱女子 士大夫
关注范围 都市风情 社稷抱负
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诗作视野 局限(小) 开阔(大)
诗作风格 委婉蕴藉 刚硬强健
诗作作用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总结: 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 “ 词为艳科 ” 、“ 诗庄而词媚 ” ,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 “ 以诗为词 ” 、“ 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 ,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 “ 故为豪放不羁之语 ” ,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七,归纳主旨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八、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仰慕英雄慨叹难觅
孙权、刘裕 报国抱负讽刺朝廷
刘义隆借古讽今批评告诫豪迈激越
佛狸祠今昔对照隐忧愤懑深沉悲壮
廉颇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5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语言,把握用典深意。
2、体会词人爱国忧时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把握用典深意
[教学方式]诵读---指导---点拨---归纳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词从风格上可以分为两派(豪放派、婉约派),大家能否举出豪放派的两位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继苏轼后,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之蔚然成为一大宗派,要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辛弃疾,走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展示目标
认识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是词人中的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参加农民抗金义军。他曾手刃叛徒义端和尚,直闯五百万敌营活捉叛徒张安国。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对金屈辱求和,对起义军排斥。辛弃疾被迫隐退,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三、初读体会
对于这样一首豪放风格的词,该如何读?又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学生试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错误,评价朗读语气。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学生自读,进一步感受体会。
四、赏析词文,把握用典深意
本词的题目是“京口北固亭怀古”,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词人站在北固亭上,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学生回答,明确(孙仲谋,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辛弃疾为什么会想到他们?这些人又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一)找一生读上阙
思考问题一:上阙写到孙权刘裕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都是建功立业的大英雄;事业从京口起步;北伐成功。
词人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两位英雄的?(钦佩,仰慕,赞美)
哪些字眼体现出词人的这种情感?(千古,无觅一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句。
思考问题二:词人借助二人抒发了什么情怀
补充时代背景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主张抗金,想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建功立业。同时借古代帝王的伟大功绩批判南宋统治者的懦弱无能。
齐读上阙。(注意语气和词人内心的情感)
总结把握词中典故的方法:首先,了解典故内容;其次,结合词人生活的社会背景和个人际遇;最后,利用典故以古喻今的特点,把握其中深意。
(二)齐读下阙,利用总结的方法自学下阙内容。
思考问题:1、辛弃疾引用宋文帝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2、词人写佛狸词下“神鸦社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3、词末运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学生自读下阙,讨论交流。
明确问题一:委婉劝谏当朝,伐金要做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齐读本句,体会情感(深沉,语重心长)
明确问题二:沉重。忧虑北方臣民安于异邦统治,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
补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增强这种心情。(借“烽火扬州路”与“神鸦社鼓”的景象对比)默读并注意体会。
明确问题三:以廉颇自喻,想为国出力,但又壮志未酬。
词人时年66岁,仍思报国效力,正如曹操诗句所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齐读此句,读出气势,读出词人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气。
五、齐读全词,体会词人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
指导学生用两个“既---又---”句式概括词人情感。
明确:既想抗金,北伐中原,又不愿朝廷草率出兵;
既想为国出力建功立业,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小结:纵观全词,悲凉苍劲,全文用典,却无丝毫堆砌之感,反而表意丰富,表达出了词人丰富的.、复杂的、多层次的情感。
讨论:对于词人辛弃疾的这种犹豫不决,进退不定,你是怎么认识的?
明确:爱国忧时的情怀
思考题:从辛弃疾身上发现的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由此你又想到了古时的哪些人?
学生发言: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升华: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品质,那就是深沉的爱国情怀。是他们在国家危亡,民生凋敝时挺身而出,或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或挥笔为文,为社禝摇旗呐喊。正是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正是由于他们,才使得我们的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今天学习古代诗词,不仅要学习、继承先人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文化成果,更要学习他们身上的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怀和高贵品质。
六、学生熟读全词。
七、齐背全词,在屠洪刚的《精忠报国》的乐声中下课。
第五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吟诵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辛词用典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是否都看过《射雕英雄传》?其中有两位男主人公——郭靖、杨康。他们的名字由何而来呢?是为了牢记北宋的“靖康之变”,记住力抗金兵。而到了南宋呢,金的侵略更是肆无忌惮,而统治者却采取了躲避苟安的态度,导致南宋偏安一隅的状态,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就这样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就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怀古伤今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闭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讲读课文。
(1)、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分两层。“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舞谢歌台”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1165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朗读上片。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2)、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
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洞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调”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讨论: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最后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讨论: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片。用刘帝、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3、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4、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借“怀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碎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