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实录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实录
授课时间:2012年11月9日上午第一节 授课地点:青岛市城阳一中 【教学过程】
一、由一首词导入(ppt出示)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师:这首词写的是谁? 生齐答:辛弃疾。
师:词中,辛弃疾对自己的人生做了半开玩笑半认真的概括,今天我们就走近辛弃疾,走近辛词。【板书课题】
二、诵读
1.生齐诵全词,师评(气势稍微不足)
师强调字音:有几个字词的读音大家必须注意——仲、榭、佛 师强调句读:封//狼居胥 2.自由朗诵
师:请大家自由朗诵整首词,要求结合注释能够翻译整首词。生自由朗诵
师:请大家和同桌交流一下,不会的地方讨论一下。3.生互相交流讨论 生1:“气吞万里如虎”的“吞”如何理解? 师:吞没 生2:“风流”什么意思呢? 生3:英雄业绩
师:你能不能翻译一下整句? 生3:英雄业绩总是被风吹雨打去 生4:“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的“望”什么意思? 师:遥望时还记得扬州行省战争混乱的场面。
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无人回答)老师也想问问大家这几个词怎么解。4.Ppt出示: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 凭谁问 尚能饭否
三、分析
1.师:大家再回头看一下这首词的词牌和题目。词牌是什么?题目是什么? 生回答
师:一般来说,一首词有了题目就有了明确的主旨,题目中哪个字能够明确主旨? 生:怀
Ppt出示:古代文人的怀古之作,往往是借古人古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2.师:请大家自由阅读,看看词中写了哪些古人古事。生默读
生5: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师:谁还能补充? 生6:还有霍去病
师:这是个典故,但霍去病是这个典故的主角吗? 生6:配角
3.师:上片的两个人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生讨论
生7:孙权的典故是要表达作者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心情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7:孙权赤壁之战打了以少胜多的战役,气吞万里如虎。师:还有其他的情感吗? 生没回答
师:老师觉得这里还应有批判南宋的态度,大家看是不是?孙权东吴势力那么弱都敢于斗争,南宋呢?一味苟合偷安,所以还应有批判南宋的情感。
师:大家再看看寄奴呢?这个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生没回答
师补充有关刘裕的生平常识:出身平民。
师:在这里,词人通过刘裕想到了自己,有仰慕,也有对朝廷的批判。4.师:下面我们一起把上片齐读一下。师生齐读 师范读 一生读
5.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下片。哪位同学分析一下作者写刘义隆是为了什么人呢? 生8:为了批判当权。师: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师引导:注意课下注释 生8:元嘉草草。“草草”说明当权对北伐的不慎重。所以批判当权 6.师:写拓跋焘的那几句是为了表现什么? 无人回答
师:大家看看,这里的“可堪回首”“神鸦社鼓”是怎么描写的? 生答:一片安宁祥和的景象 师:“可堪回首”的意思就是“不堪回首”,就是“怎能忍受”。作者为什么说“怎能忍受一片安宁”?老百姓安宁不好吗?为何可以忍受?看不得别人好吗?敌占区的百姓安宁生活,隐蔽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生9:人民麻木,诗人愤怒
师再强调:战争不仅摧毁了家园,更有人们的精神。想当初北伐,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而现在„„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深沉忧虑。7.师:作者写廉颇是为了什么? 生10:为了衬托自己
师:廉颇的遭遇还算好的,廉颇比他强。廉颇老了还有人去问一问能不能吃饭,作者老了都无人问津。Ppt出示:
辛弃疾作为南宋臣民总共生活了四十几年,在这四十几年里,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尽管他一再上书,要求北伐,但朝廷从未真正采纳过他的建议。师:不要以为这里只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这是一位老人字字泣血的呼喊。怎么读一读? 生11:让人流泪的感觉,“谁”应突出出来。生11读
师评:还应突出“老、谁、饭否”,气息不要断。生11再读
再找一生读
8.师:大家必须穿越一次,当辛弃疾66岁时,现在应该退休了,他在你眼里应该是什么样子? 生12站,无语
师:梁衡曾说辛弃疾心中常有“悲愤”之情。“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种无人理解的悲愤,的确时时萦绕作者心头。师要求生齐读 生齐读下片
9.师:下片还有一句没有分析。“43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43年如何来的? 生回答
师:设想一下,你们加上43年会怎样?会把一个少年变成老者,会把壮志消磨殆尽。但辛弃疾“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当时大部分人安于享乐,而被闲置的辛弃疾43年了,却将战火连年的场景深深烙印在脑海中。这处于什么原因? 生没回答 师:扬州路的烽火真的像火一样烧灼得他日日夜夜不得安宁,多少次梦回吹角连营,多少次醉里挑灯看剑,若不是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又为何满眼泪水?所以,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个爱国,这是一颗炽热的心!10.师:现在请大家闭上眼体会一下。师配乐范读
11.师:很多人都说朗诵的好需要技巧。掰开了,揉碎了,设身处地地走近作者,朗诵时就顾不得什么技巧了。现在,请大家想象自己就是辛弃疾,重新回到文本,自由朗诵一遍。生自由朗诵 生13再读
师小结:辛弃疾是铁骨铮铮的汉子,我喜欢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时的柔情,我喜欢他“醉里挑灯看剑”时的豪情,我更喜欢他“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情„„ 【评述】
一、整体设计不错,从描写辛弃疾的一首词导入,入情入境,学生比较容易进入情境。然后老师又以“古人古事”引出词的典故,直接切中这首词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般问题争取让学生回答。这点也比较可取。但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还不够,有些问题老师抛出来了,但是学生没有任何回答,往往是老师自己回答自己。
三、老师的教学语言有待进一步斟酌,比较生活化、口语化,不够严肃。
四、朗诵环节应该贯穿全文,最好不要前面分析后面朗诵,最好是边读边品、边品边读。
五、老师还是讲得太多。
第二篇: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实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实录2 发布时间:2009-12-16 浏览:14 人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实录
作者:龚淑霞《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第9期
师:同学们,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
生:﹙齐声﹚但我已飞过。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这句话很熟悉。其实,历史的天空总要留下一些痕迹,供后人凭吊。你能举例吗?
生1:圆明园,让我们永记耻辱。
生2:昭君墓,让我们看到一个女子的不幸和伟大。
生3:杜甫草堂,让我们看到一代诗圣忧国忧民的情怀。
生4:武候词,让我们看到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一生。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咱们今天说历史人物的事迹都是用散文形式,把刚才大家说的话放在一起就是一个排比句。
﹙学生笑﹚
师:咏史怀古诗,知道吗? 生:知道。
师:其实,它跟你们刚才说过的这些句子很相似,只不过是讲究韵律、平仄、水平更高罢了。
﹙学生笑﹚
师:好,你们都知道哪些咏史怀古类的诗? 生1:杜牧的《赤壁》。
生2:杜牧的《过华清宫》。
生3:杜甫的《咏怀古迹》。
生4:杜甫的《蜀相》。
生5: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知道的怀古诗还真不少。你们能说说怀古诗常用的方法吗? 生1:一般是借写历史人物的事迹,抒发个人的感慨,如《蜀相》、《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生2:也有用历史遗迹抨击时政,抒发对王朝更潜的感慨,如《过华清宫》。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其实怀古诗常采用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借古讽今,借古抒怀。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鉴赏一首怀古诗,就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师:同学们对辛弃疾了解多少? 生1:他是南宋爱国词人。
生2:他是历城人,也就是山东济南人。生3: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他的词大多收在《稼轩长短句》里。
生4: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金军南下,山河飘零,朝廷苟安。
生5:辛弃疾一生都主张恢复中原,但却壮志难酬。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6:大概是朝廷里投降派太多了。
师:还有一个因素,辛弃疾率一万余抗金起义军南归,作为抗金起义的将领,朝廷对他肯定有所提防吧。
﹙学生点头﹚
师:辛弃疾一生主张收复中原,却壮志难酬,于是就把一腔忠烈之气化为慷慨激昂的词。你们学过他这样的词吗?能背一下吗? 生1:学过他的《破阵子》。
﹙学生背诵,却不熟﹚
生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师:好,背得很熟,豪放之气表达得也很到位!这首词梦里写到的战斗生活非常激烈豪迈,然而现实是怎样的? 生:可怜白发生!
师:梦境与现实的落差越大,越能表现人物感情。
师:同学们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吗? 生:这首词写于南宋高宗开禧元年,当时辛弃疾任镇江知府。
师:对,当时韩侂胄当权。他想对金用兵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并不是像辛弃疾一样致力于收复,所以并不积极备战,辛弃疾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会重蹈覆辙,使北伐陷于失败。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登临北固亭,览景抒怀,写成了这首千古名篇。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下这首词,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怀。
﹙学生朗读全词,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首词。
﹙学生朗读,声音清脆柔婉﹚
师:你们觉得她读的怎么样? 生1:好,字正腔圆。
生2:我觉得她读得太婉约了。师: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生2: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因为这是一首豪放词。
﹙该生朗读全词,读得慷慨激昂,赢得一片掌声﹚
师:这位同学读出了这篇作品的风格。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全词。
﹙学生齐声朗读全词﹚
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这首词用的典故比较多。
﹙学生点头﹚ 师:典故运用得非常成功,达到了词人以古喻今的目的,这也是这首词在写作上的一个特色。你能说说都用了哪些典故吗?
生1: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击退曹操军队的南侵。
师:辛弃疾对孙权怎样评价?
生2: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可见他对孙权的评价很高。
师: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拓宇开疆,与曹刘形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孙权确实是一个英雄。你们认为“无觅”一词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英雄难觅,有点遗憾。
生2:我觉得作者是在慨叹当时南宋统治集团无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
师:说得好,这就是以古讽今的手法。
师:还写了什么典故?
生1:南宋武帝刘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权。
师:词中怎样写他北伐时的英雄气概的? 生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师:很神气,很有气魄!
师:你怎样理解“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生1:这是刘裕起兵前的生活环境,这说明出身也很低微。
生2:出身低微并不妨碍他成就英雄业绩。
生3:“英雄不论出身”,诸葛亮、刘备都是这样的英雄。生4:还有朱元璋。
生5:毛泽东。
﹙学生纷纷举出自己认为的英雄人物﹚
师:同学们理解得都很深刻,举例也很好。咱们都是普通人,只要努力学习和工作,将来也可以成为英雄的,对吗? ﹙学生笑、点头﹚
师:如果再来读词的上片,你觉得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来? 生1:应该读出对孙权和刘裕的赞美。
生2:应该读出对他们英雄业绩的向往。
生3:应该读出“英雄无觅”的遗憾。
师:好,那么咱们就齐声朗诵全词,读出你认为该读出的感情。
﹙学生齐读全词,感情很充沛,也很丰富。﹚
师:读得很好,我们在下片中继续找典故。
生1: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全军败还。
生2:作者借此事咏叹近事,即宋孝宗隆兴元年,张浚北伐,在符离兵败的事。
师:运用这一典故有什么用意?
生1:刘义隆兵败的原因是“草率出师北伐”,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也可以说是辛弃疾的一种担忧。
生2:可能也是对南宋当权者的一种警告。师:是的,虽然辛弃疾在镇江知府的任上,制作军服,派遣间谍,搜集情报,招募壮丁并进行训练,积极为伐金作准备,可是韩侂胄一伙当权者却政治腐败,奢靡淫乐,这怎不叫人担忧呢?
师:还有更沉痛的事吗?
生1:金主完颜亮南犯遭宋军痛击,宋却主动与金议和,错失恢复良机。
生2:拓跋焘建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师:同学们,能想得出辛弃疾写下这些文字时的感受吗?
生1:辛弃疾一生主张恢复,而南宋统治者却懦弱苟安,错失痛击良机,他肯定非常遗憾,也非常愤慨。
生2:他收复中原的壮志难以实现,肯定非常痛苦。
生3:他看到中原百姓已忘记了异族入侵的耻辱,肯定非常痛心。
师:是啊,作为一个爱国词人,辛弃疾很痛苦,也很无奈。(学生脸上现出愤愤不平之气)
师:辛弃疾认为北伐的关键在于用人,他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了感慨——
生: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师:同学们看最后这一个典故。
﹙指名一位同学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的“廉颇三遗矢”的故事﹚
师:你们谈谈作者用这一典故的目的。
生1:作者以廉颇自况,抒发了自己老当益壮,仍不忘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生2:廉颇之所以不被重用,主要是因为“郭开”等小人暗中使坏。
师: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这和辛弃疾是不是很相似? ﹙生点头﹚
生2:我觉得这一典故还抒发了辛弃疾壮志空怀,不被重用的愤慨。
师:辛弃疾曾经写过这样的两句诗“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地书”,可以说是写尽他的满腔悲愤与无奈。
师:同学们,我们来朗读词的下片,体会作者的复杂感情。
﹙学生齐读一下,感情渐趋深沉﹚
师:辛弃疾之所以悲愤是因为他爱国。那么,怎样才算一个爱国诗人? 生1:总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生2:时时把国家、民族的命运挂在心中。
师:陆游是吗?
生: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梦里都在为国杀敌!师:岳飞是吗?
生: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一腔复国之情!
师:只可惜,陆游和岳飞跟辛弃疾一样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无法实现,而他们都生活在南宋时期,这应该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一个极大的讽刺吧。
﹙出示陆游和岳飞的两首词﹚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何处?心身在天山,身老沧州。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学生自由朗读这两首词﹚
师:这两首词都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与辛弃疾的《永遇乐》抒发感情的方式有何不同?请同学下课后试作分析。
龚淑霞,教师,现居山东茌平。
第三篇:《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一、导入(显示幻灯1)
学习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在辛弃疾祠前题的对联
二、解题(显示幻灯2)
选自《稼轩长短句》,长短句即 “词”。作者辛弃疾,宋代又一位豪放派爱国诗人。当年辛弃疾被宰相韩侂胄任为镇江知府,到达京口(镇江市,隔长江可望扬州)。当时,韩高谈伐金,不作实际准备,同时继续过着奢靡的生活。辛弃疾既渴望祖国山河的,又为当时情势担忧。因此,写了这首词以发感慨。
三、听录音,学生自读
四、利用课文注释,思考:作者在词中提到了哪几个历史人物?(用课文提到的名称)
明确:提到孙权、寄奴、元嘉、佛狸、廉颇五个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板书)目的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某些看法,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诗词中的这种手段,习惯上称之为 “用典”,用典与作者的看法感情之间往往是一种类比。
⑴典故1:
①“觅”字换成“见”字好不好?为什么?(不好,“觅”字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孙仲谋的崇敬、仰慕与向往,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见”字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②除了“觅”字之外,还有哪些词表现了作者对孙权的赞扬?(英雄、风流。)③的确,辛弃疾对孙权十分崇拜,情有独钟。他在京口北固亭上的另一首怀古之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出示《南乡子》词,师生共同吟读一遍。
⑵典故2:
①这一阕下面的两句话是写刘裕的,你认为哪句话最能表达辛弃疾对刘裕的赞美情?(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②这句中的哪些词用得最传神?为什么?(金、铁、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的雄姿,何其壮哉!)上片是诗人登上北固亭所见(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和所想。
结合当时的背景,我们可以较容易地看出:写孙权的“英雄”是为了说明应当“不畏强暴,英勇抗敌”。写寄奴是为了说明“气吞万里,恢复中原”;
结合辛弃疾生活的时代,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因为现实中没有这样建功立业、抗金杀敌的明主,这里怀古就暗示了南宋朝廷的昏庸无能,苟且偷安;同时也蕴涵了诗人对北伐抗金统一祖国大业的向往。)再次朗读这一阕。
⑶典故3:
①“元嘉草草„„北顾”一句中出现了两个贬义词,“草草”、“仓皇”,这里为何要列举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史实?(当时独揽军政大权的外戚韩佗胄欲借金国势力渐衰之机兴师北伐,建“盖世之功”,巩固个人地位,便起用了闲居多年,已66岁的辛弃疾。辛弃疾认为当时南宋还未具备战胜金兵的条件,因此这里列举历史事实的教训是表明自己对韩侥幸求胜是不赞成的,认为切不可草率从事。然而韩佗胄悍然不顾辛弃疾的劝告,次年率军出兵,大败被诛。)②写元嘉的“草草”是为了指出不应当 “草率北伐,丧师辱国”。
⑷典故4:
①以下三句回忆自己43年出生入死的事情。“四十三年”,由怀古转入忆昔伤今:当年词人亲身经历的扬州一带如火如荼的抗金斗争,迄今记忆犹新;“可堪回首”承上启下,转入现实。长江北岸瓜步山下,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庙前迎神赛会,鸦飞鼓响,香火缭绕,热闹非凡。
②这表明了南宋百姓怎样的精神状态?(联系菲律宾、台湾人对日本的态度)(表明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已经模糊)③面对这样的场面,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表现在哪句话中?(面对此景,作者无限痛心,“可堪回首”包含无尽悲痛,这难道不是南宋王朝妥协投降、丧权辱国的严重恶果吗?)写佛狸祠下的“神鸦社鼓”是为了提醒统治者不应当“偏安忘耻,腐败无能”。
⑸典故5:
写廉颇被弃,是为了揭露当权者“不用志士,排挤人才”。
五、这五个典故在安排次序上有何特点?(上下联用典内容有什么不同?)
①作者的安排不是随意的,而是有着内在的逻辑性,上阕两个典故是从正面说明“应当怎么做”,写对外敌的正确做法。下阕三个典故是从反面指出“不应该怎样做”,是写面对外敌的错误做法。五个典故,有反有正,借古喻今,全面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的形势的认识及对恢复中原的看法。
②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些典故? 既然是“怀古”,当然要怀古,咏古事;既然是“京口北固亭怀古”,则提到的古人古事必须与题相切,四个典故都与“京口”有关。
另外,都与抗敌有关,前四个都是建都江南的朝廷与北方朝廷相对抗的史实,所以正好与作者所处的南宋形成类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借古喻今”。可见,用五个典故更重要的是借历史事实含蓄而形象深刻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想感情。3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啊,刘裕率兵北伐,部队精锐,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第四篇:《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3、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教学重点】
1、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2、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教学方法】鉴赏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辛弃疾。
二、简介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年轻时曾参加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它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宋高宗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女真入侵,辛弃疾等突骑渡江与宋廷联络,次年率义军归宋,授江阴签判之职。以后历任湖北、江西等省安抚使。他写的诗词甚多,至今留存六百多首。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了解了词人辛弃疾,下面让我们在一起来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三、知人论世
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秋天,辛弃疾已66岁。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这年春又受命镇江知府,出防要地京口(今镇江)。表面看來,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只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而已。但辛弃疾仍想以自己的风烛残年为国立功,故到任后,他积极为军事进攻作准备,同时又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录音,到诗文中去感受诗人空怀一腔忠贞热情、老当益壮的爱国热情。
四、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
生听录音。纠正字词: 胥 榭 陌。生齐读,感受文章。
五、品味全文
(一)分析标题:
在京口北固亭,下面一起回顾一下有关词的知识。词是长短句,所以辛弃疾的《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
小令(58
字
以内)、中调(59 字至 91字)和长调(92字以上)三大类。这首词104字,属于长调。词按风格分为婉约词和豪放词,婉约词含蓄蕴藉,具有柔婉之美,豪放词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宏雄放。此词属于豪放词。此外词按段落的多少分类又分成几种: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阙,两阙的字数相等或是基本上相等,平仄也相同。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 四叠”。三叠、四叠的词很少见,这首词是双调。分为上、下两阙。上阙从“千古江山——气吞万里如虎”,下阙从“元——最后”。
(二)明确用典
此词基本通篇用典。因此我们首先明确一问题,什么是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下面让我们走进诗文的具体内容,首先来看词的上片。
(三)鉴赏上片
这首词的上阙盛赞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那么词人所盛赞的英雄人物是谁呢?让我们到诗文中去找答案。
1、鉴赏“千古江山——雨打风吹去。”
(1)、解释字词: 孙权 舞榭歌台 风流 :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2)释义:千百年来江山如故,可是象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再也没有地方去找了,当年那些歌舞楼台的繁华景象、英雄人物的事业余风,被雨打风吹而了无痕迹了。
(3)鉴赏:此层“江山”冠以“千古”,便勾起了人们绵绵不断的禁锢兴亡之思: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神州大地上几番分合,几番易主,在这幅历史画卷面前不禁从江山联想到人事,于是引出了与京口有关的第一个人物孙权,他曾多次在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连昔日的繁华和功业也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此处用孙权典,不但即景抒情,而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偏安江南的极大不满。即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
2、鉴赏“斜——万里如虎。”
(1)、解释字词: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 想当年 气吞万里如虎
(2)释义:夕阳余辉下的荒草古树,平平常常的街巷小路,人们都说,寄奴曾这里居住过,遥想到刘裕当年那种金戈铁马的军威,横扫万里的气势,真象猛虎一样!
(3)品味:繁华已逝,萧条满目,于是引出了和京口有关的第二个人物,此处用刘裕典,作者借这些京口当地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来表达自己对抗敌救国的迫切心情。即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
3、小结:上片无论写人写地都是吊古伤今。吊古之意明写,伤今之意见于言外,即怀念孙权刘裕,深叹英雄无觅。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
在上片中,作者用孙权典,用刘裕典。下面让我们走进这首词的下阙,看看下阙中词人又用了哪些典故?
(四)品味下片:
1、生齐读下片。
2、下阙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元——顾”,第二层“四——最后”。
3、析第一层:
(1)注释:刘义隆典
(2)释义:元嘉年间草率北伐,一心想建立战功,结果落得个大败而还,北顾追兵,仓皇失措。
(3)此处用刘义隆典,引元嘉之败的历史教训,联想到第三个人物刘义隆,提醒当权者,要做充分准备,不要轻举妄动,自取失败。这是借古讽今的写法,告诫当权者要以史为鉴。
4、析第二层:我们先来看前两句。(1)、注释:
(2)、释义:四十三年过去了,遥望江北,还依稀记得扬州路上战火弥漫的情景。
(3)析:此句是从怀古到伤今,这一句指自己南归四十三年过去了,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指1162年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战火蔓延到扬州一带),如今登上北固亭,面对扬州路,想起刘义隆的历史教训。这种辛酸的场面自然又涌上心头,即忆烽火岁月。
(4)、注释:佛狸
(5)释义:怎么忍心回头看,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6)析:此处用佛狸祠典,想到第四个人物拓跋焘。作者描绘了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情景: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早已忘掉这一切,在那里欢天喜地的祭祀。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此所谓抒身世之慨、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下面来看最后一句。
(7)书中注释
(8)廉颇:战国时期赵国老将,曾为赵国立过许多大功,被人谗害后出奔魏国,居大梁,后来赵国想重新起用他,派使者去探望,使者和廉颇一同吃饭,廉颇顿斗米、肉十斤(古代的斗、斤)比现在的小),披马上甲,表示自己身体还好,还可以上战场,但使者因为接受了廉颇仇家的贿赂,回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饭量还很好,但是吃一顿饭时间,竟上了三次厕所。赵王听了,认为廉颇毕竟老了,就不再起用他。
(9)、释义:有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10)析:在此作者想到第五个人物廉颇,用廉颇典。作者一腔救国的热情无人能解,他虽居抗战前线却未受重用。辛弃疾雄心与廉颇相似,但它比廉颇还是失意,竟连人问都没有。“凭谁问”三字包含着强烈的悲愤和感慨,也表达着老当益壮的决心和意志。此所谓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11)析下片:下阙借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北伐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耿耿忠心。
五、品味整首词
词人遥望在金人铁蹄蹂躏下的中原大地,念及国事,忧心如焚。自然的想到了曾经活跃的两位历史人物,北御大敌、内固国本的孙仲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刘裕。他们都是不可一世的英雄,而“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
阳草树,寻常巷陌。”,但他们抗敌的英雄气概,却在激励着后人,凭吊英雄,也是凭吊自己的过去,而现在南宋王朝眼看着大好河山被金人占领,却苟安江南,屈辱妥协,与孙刘比起来,是丧尽民族尊严和气节,这里赞颂孙刘的业绩,实际上是对南宋王朝苟且偷安的谴责,也是深叹英雄无觅,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词的下阙借古讽今,第一层用刘义隆典,提醒南宋当权者要慎重出战,莫倒覆辙,以史为鉴。第二层追忆往事,慨叹当前的处境,忆烽火岁月,用佛狸祠典,抒身世之慨、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用廉颇典,控诉自己的遭遇。
六、分析词作特色
手法: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
上片的典故都与京口有关,下片的典故都与北伐相连。全词贯穿了一条感情总线,那就是对南宋王朝的不满和对民族危亡的担心,把历史时期不同、发生地点不同的事有机的组织到了一起。
风格:豪放悲壮
七、重新走进诗文,去体会这种豪迈悲壮。
八、作业:
1、背诵此词
2、课后阅读辛弃疾的《鹧鸪天》、《青玉案 元夕》、《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第五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咏史怀古”向来是迁客骚人、仁人志士借以抒怀的范式。或托古讽今,或叹逝伤今,或以感怀身世抒写幽思,或以凭吊先贤激励后进,或以关注现实达成劝诫,或兼有其类不能自已……但无论哪一种“咏怀”,都是一种“凭栏易生追昔梦,回首难掩抚今情”的形之于外,都有着对人生、历史或现实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追索,这些体验和思考仍有后学者玩味和内化的价值。
“用典”几乎是怀古之作的不二法门。作品中的“典”承载了丰富的感性和理性意义,“用典”,不仅能凸显而且能有效地推进和发散作者的体验和思考。分析作品“用典”,对深入领会怀古之作的表现手法和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着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借助涵泳词意,内化作者用世报国情怀,强化学习者责任意识。
2.依托作品中“用典”与“表情达意”间的关系,窥见《京口北固亭怀古》豪放词风一斑。
【教学方法】
预习中成诵,讨论中探究,感悟中生成。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我国这一诗的国度里,宋词是继唐诗之后又一块璀璨夺目、竞放异彩的瑰宝。同学们知道宋词有豪放和婉约两派,豪放派的开创者为北宋的苏轼,那么到了南宋是谁再举豪放之旗呢?对,是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豪放词风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播放幻灯片一)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投影幻灯片二三张)学生自读,知人论世,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年轻时曾参加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担任掌书记(掌握军中文书)。宋高宗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女真入侵,辛弃疾等突骑渡江与宋廷联络,次年率义
至今留存六百多首,“南北两朝,实无其匹”,被誉为“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秋天,辛弃疾已66岁。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這年春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防要地京口(今镇江)。表面看來,朝廷队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只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而已。但辛弃疾仍想以自己的风烛残年为国立功,故到任后,他积极为军事进攻作准备,同时又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
三,题解。
北固亭 :《读史方舆纪要》:“北固山在镇江城北一里,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回岭斗绝,势最险固。晋蔡谟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复营葺之,即所谓北固楼,亦曰北固亭。大同十年,武帝改名北顾亭。”盖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也。辛弃疾这首北固亭怀古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让我们带着这一疑问走进本诗。
四,分析诗歌内容。
1,听录音,品味其情感。(播放幻灯片及录音四)
2,分析上片:
(1).从全词看,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什么?运用了怎样的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用典。首句用孙权典故,作用是刺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
首句从时间着笔,纵观千古,把读者带入悠长的意境之中。词人面对腐败的南宋朝廷发出了“英雄无米孙仲谋处”的感叹。次句说英雄业绩及流风余韵也都随着自然地风风雨雨而消失,更增添诗人的感叹。(播放幻灯片五)
第二句用用刘裕典,作用是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南畿志》:“丹徒旧在镇江城南,宋武帝微时宅业。”史载刘裕曾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王和
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业。)
由此可以得出上片表达作者:怀念孙权刘裕
深叹英雄无觅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
3,分析下片:用刘义隆典 作用:以史为鉴
告诫韩侂胄。
(补充内容:宋文帝刘义隆不能继承父亲刘裕的功业,好大喜功,以致北伐惨败国勢一蹶不振。《宋书
王玄谟传》:“玄谟每陈北侵之策,上(宋文帝)谓殷景仁曰:‘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元嘉27年,王玄谟北伐失败,后魏的军队乘胜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內外戒严。宋文帝登烽火楼北望,对北伐表示了忏悔。《宋书
索虏传》:元嘉八年上(宋文帝)以滑台陷没,乃作诗曰:“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
狼居胥
,山名,今内蒙古境内。《史记
霍去病传》:元狩四(119)年,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筑土为坛一祭山神,记念胜利)而还。
此两句可以看出词人总结了历史上轻敌误国的教训,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事实,告诫韩侂胄不可草率用兵,反映了词人正确的战略思想。
四十三年两句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江南来效命的往事,不胜身世之慨!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补充烽火扬州路,佛狸祠等内容。)(幻灯片放映)补充《鹧鸪天》一诗,更加深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最后两句,用廉颇典故,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五:分析词作特色:
手法: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
风格:豪放悲壮
六:拓展研究:
读下面两首诗并分析词的内容。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本词特点:
1、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且都围绕“登北固楼”的主题,大处落墨,视野开阔:远眺只写风光无际,近处只写滚滚流水,抒情则集中慨叹“千古兴亡”,议论则赞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少年英雄孙权,气魄宏大雄壮。
2、层次分明。
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意境。
3、融古语入词,杜甫的诗句和曹操的话被巧妙安排词中,毫无斧凿痕迹。活用典故成语,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诗歌分析提示:上阕写元宵节灯火辉煌的热闹景象;下阕写经过反复寻找,终于在“灯火阑珊处”发现了意中人的惊喜感情。而这位意中人是厌恶繁华、自甘寂寞的美人。这正是词人虽政治失意,却不与那些庸人同流合污的品格的反映。故梁启超评之为“别有怀抱”。此词乃辛弃疾婉约词之代表作。
七:作业布置:
背诵这首词,并自己搜集有关辛弃疾的诗并分析。
八:本课小结
读诗--温暖你苍凉的心情
品诗--抚慰你疲惫的心灵
吟诗--抒写你美丽的人生
让我们一同走进诗的境界,去品味诗的美吧!
广东珍珠岩,广东珍珠岩厂
http://www.xiexiebang.com w1mN41H1Cr1z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