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聆听欣赏课:《摇篮曲》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聆听欣赏课:《摇篮曲》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峨眉七中 汤琼 教学内容:听:《摇篮曲》
教学目标:听赏舒伯特和莫扎特作曲《摇篮曲》,感受摇篮曲平稳、优美、抒情的音乐形象。
教学重、难点:听辨两首不同的《摇篮曲》,感受摇篮曲共同的音乐特点------旋律抒情恬美,节奏富有动荡感。
教学准备: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欣赏乐曲《摇篮曲》
1、导入:
(1)、请学生复习歌曲《闪烁的小星》。
(2)、请学生根据歌曲描绘得已经搭出美丽的意境。(3)、提问:在这美丽的夜晚你会唱些什么歌曲呢?
2、揭示课题
3、听赏音乐家舒伯特作曲的《摇篮曲》 提问:说说乐曲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感觉?
4、教师简单介绍音乐家舒伯特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5、以同样的方式听赏莫扎特作曲的《摇篮曲》
6、复听两首乐曲
(1)、出示两首歌曲的歌词,请学生轻声朗读。
(2)、边听边左右摇晃身体。
(3)、师生相互交流感受
7、创设情景,学生自主表演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即兴表演摇摇篮或是红宝宝睡觉的动作。
三、教学拓展:
教师请学生集体聆听我国著名音乐家汪玲作曲的《摇篮曲》和印度儿童歌曲《摇篮曲》。
四、、总结.结束
教后反思:这个单元主要是欣赏摇篮曲,但是一开始我请学生欣赏由莫扎特贝多芬两位世界顶级音乐大师的力作时,学生都表显出了排斥的态度,因为它是由美声来加以表现的,欣赏名作固然是好,但是前万不要抹煞了孩子的儿童心理,他希望听到的是活泼的歌曲,所以我认为教材在两年级编入此欣赏曲稍微有些不妥.
第二篇:摇篮曲教学反思
《摇篮曲》教学反思
仙台镇初级中学:杨军丽 中学生正处在一个人成长周期中的特殊阶段,他们要显现出自己的“成熟”。而把《摇篮曲》看作是“小儿科”的事,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因此,如何让中学生品位出《摇篮曲》的艺术价值、体验歌曲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并能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就成为教学中的难点。
在备课的过程中,从优美、温馨的旋律中,我深深地感悟到母亲慈祥的形象。我思考着如何让这种“感动”也能在学生的心中引起共鸣,改变这些远离“摇篮时代”的中学生对《摇篮曲》的认识,使他们从中受到爱的感染、美的享受,从中认识到《摇篮曲》的审美价值。本课教学通过情感教育实现审美教育,把握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多方位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围绕一个“情”字组合教学内容,打开学生心灵之窗,唤起学生对母亲的爱,演唱好歌曲《摇篮曲》,在和谐温馨的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得到感官的愉悦,情感的领悟,理智的鉴赏、审美的体验。因此,本课的基本流程:
1、创设情景-——听《摇篮曲》。以谈话探讨母爱导入新课,温馨的画面,伴着轻柔的歌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活动体验——唱《摇篮曲》。通过聆听、表演、演唱等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摇篮曲的风格特征,感受摇篮曲的柔美,并能较好的演唱《摇篮曲》。
3、聆听感知——赏中国东北《摇篮曲》和舒伯特《摇篮曲》。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了歌曲的内涵。
4、拓展延伸——爱《摇篮曲》,观看动物母爱、人类母爱及地震母爱图片,使学生对母爱更有深深的感受,对摇篮曲有了更深的体会,学会爱母亲,爱亲人。
不足之处:勃拉姆斯的《摇篮曲》不像其他的摇篮曲那样简单易学,加上其内容、内涵却意义深远,由于课堂时间紧凑,课中学生对作品的把握、声乐技巧的运用还不够到位,今后需要教师通过教学进一步引导提高。
2017年4月10日
《摇篮曲》 教学反思
仙台镇初级中学:杨军丽
第三篇:摇篮曲教学反思
《摇篮曲》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节《摇篮曲》欣赏课之前,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欣赏课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否能改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新课程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传统的欣赏课,多半是老师说,学生听,老师说得多,音乐聆听得少,往往老师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那么如何在欣赏课中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摇篮曲》的种类很多,世界各地都有风格不同的《摇篮曲》,为了使学生能拓宽学习的路子,首先,我给学生布置回家自己欣赏喜欢的《摇篮曲》的作业,当时,我很有顾虑,对学生的欣赏能力缺乏信心,没想到同学们非常有兴趣,学生通过自学,搜集了各种不同风格和不同表演形式的《摇篮曲》,如大提琴演奏的《摇篮曲》、钢琴独奏的《摇篮曲》、还有搜集了具有闽南风格的《摇篮曲》,根据学生所搜集的音乐信息,在欣赏课中交流自己的感受,老师只是在课堂里成为一位组织者,通过这一方式转变了学生被动为主动的学通过学生的交流,老师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欣赏课怎样才能做到让音乐使学生感动,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 一切音乐教育活动都是从听开始的,但听的活动不是单一的接受,而是要让学生主动的去参与和主动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去领悟、去想象,用感情去体验。例如:当学生欣赏东北摇篮曲后,老师问:“同学们,也许你已不记得妈妈摇你入睡时的情景,但是你从影片中,从邻居那里,一定感受到了。”话音刚落,有同学便举手说:“老师,我可以为大家搭一个摇篮”这位同学便指导大家搭起了一个大摇篮,可是,同学在摇的时候总是你碰我,我碰你的,摇篮摇起来既不稳,又不安静,这时,有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他告诉同学们,摇篮在摇的时候应该是向同一方向的,在这位同学的指导下,一个温馨、舒适的大摇篮便搭好了,在老师优美动听的歌声中,摇篮在轻轻摇晃,显得那样的温馨、那样的甜蜜,音乐的美让学生感动,从音乐中学生感受到了伟大母亲无私的爱。为此,引发了课堂最后的一段精彩的师生对话: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什么?有的说:“妈妈您辛苦了,我永远爱你……”、有的说:“妈妈,您的恩情我永远报答不完……”。同学们一句句朴实的话语,真让我也感动了,课堂上我看到了有些同学眼眶里含着泪,这一代人,他们太需要这种感到了,这些话,也许他们长这么大,从没对妈妈说过,是音乐让他们感动了,达到了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
通过实践,欣赏课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体验美、理解美、认识美、创造美。
当然,在这节课上完之后,我对课堂中个别环节有进一步的思考,例如:当学生搭起了一个大摇篮,随着优美的歌声轻轻摇晃的时候,我突然想让一部分同学跟老师一起用唱的形式来感受音乐,于是,打断了同学的表演,破坏了音乐的整体性。再如:学生在介绍闽南风格的《摇篮曲》时,除了让学生读一读歌词外,应该让学生再唱一唱,可能效果会更好。
总之,通过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在每一堂音乐课中,我们的每一个不经意,对学生来说都是经意的,教师不是一个谋身的职业,而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职业,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让音乐课堂永远充满活力。
第四篇:摇篮曲教学反思
摇篮曲教学反思
摇篮曲>教学反思
(一)通过教学歌曲《摇篮曲》,使我感触颇深。他又一次使我深刻的体会到>音乐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整个的教学过程能够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感受、体验、想象和表现的机会,从而能够更充分的展示他们的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并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从谈话中、表扬中、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唱、想象和创造,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新《标准》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本节课教师就特别注重学生的发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实践最重要的过程,因而要从听入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熟悉音乐的旋律,再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过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所反映的生活。最后通过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从唱、伴奏和创造等方面来表现音乐的美。所以,从课的开始到结束,听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
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他们投入地学习、专注地思考、动情地回答,非常感动。在这一课里,我从情感体验入手,引领学生尽快入境。在此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感情积累,再引导学生通过对乐曲情感的把握,通过自主参与的方式,使学生轻易地掌握了歌曲的难点,理解了歌曲的意境。通过学唱歌曲,感受到了乐曲理不清,斩不断的母爱之情。而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选择的新的教学模式,也正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课堂中我力求对学生表现出了应有的热情和宽容,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母爱关系,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本教学活动中,基本实施程序是:
利用音乐渲染、语言描绘、多媒体展示等,创设情景――学生听音乐、唱歌、表演等,参与活动――学生领悟母子情深,情感体验内化。
运用音乐、语言、多媒体等,创设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摇篮曲教学反思
(二)《音乐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和音乐鉴赏等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1、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不单单以学会歌曲为最终的目标,而是通过音乐聆听、不同风格《摇篮曲》的欣赏、分组讨论等方式,启发和鼓励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6/8拍子的意义,引导学生从唱、伴奏和创造等方面来表现音乐的美。从情感体验入手,引领学生尽快入境。通过学唱歌曲,感受到了乐曲理不清,斩不断的母爱之情。而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选择的新的教学模式,也正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课堂中我力求对学生表现出了应有的热情和宽容,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母爱关系,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不足之处:忽略了要给全体学生展示的机会,并且在学会歌曲后要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多表现歌曲,那样会更完善。
摇篮曲教学反思
(三)本课的魂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至终营造一种温馨、祥和的氛围,引导学生用情学用情唱。
初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是一个大孩子了,是不太容易回忆起儿时躺在摇篮里、躺在妈妈怀里的感觉了,所以在一开始导入新课时,我特别注重音乐情景的创设,希望能让学生一下就能融入到这一节课中来。并能希望将这种安宁、温馨的气氛,贯穿于整节之中。另外,在我的导语中还说道“你们想不想为妈妈唱上一首《摇篮曲》,让她睡一个好觉?”其实,这一导语不但是顺利的过度到下一个新授环节,还与拓展部分“简单的改变两个地方的歌词,成为一首献给妈妈的《摇篮曲》”相互联系。使整节课前后呼应比较连贯。
在新授的第二次聆听中,我要求学生跟着音乐,把躺在妈妈怀里、躺在摇篮里的那种感觉,用动作表现出来。其实律动教学在六年级的日常教学是不太用的,而且学生也不是很喜欢,不太愿意去动。但是我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是为了让学生多一次聆听来感受歌曲;二是为了通过动作的变化,让学生感受两个乐段的不同。
在难点前倚音的解决中,从唱谱到唱词一直都有问题。在唱谱时我采用听唱法教学,有同学会唱的就让小老师教一教。在歌词教唱时,由于第一段歌词有两个“快”,所以把原来的难点更复杂化了。在试教中,我是问学生“第一个“快”唱几拍?唱几个音?第二个“快”唱几拍?唱几个音?”。然后再让学生跟我小哑巴唱再到轻声唱。但是这样的效果不太好在后面巩固的时候问题还是存在,所以我进行了改变。通过聆听我演唱难点,然后在寻找第一个“快”唱几个音?第二个“快”唱几个音?这样学生聆听的注意力就更为的集中了,也可以很自然的增加了聆听的次数。
在歌曲情感处理中,我是主要通过自己的演唱和动作,提醒学生歌曲的两个乐段。同时我的演唱也可以节省时间,因为播放音乐的话一下子就是两段。另外更加的突出两个乐段的变化。以便学生的寻找和演唱。因为这首歌本身的两个乐段变化不是很大,所以学生在演唱时也不是非常的明显。但能感觉到学生还是去这样努力去做了。
课堂拓展我主要设计了两个:
一、中外《摇篮曲》的对比,寻找异同。让学生增长了音乐知识,开拓了眼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应该加入适当的课外知识,来充实课堂。
二、通过最少、最简单的改动,使学生能够体会妈妈的爱,同时也作为学生献给妈妈最珍贵的>礼物。
第五篇:《摇篮曲》教学设计
摇篮曲
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奥地利作曲家“歌曲之王”舒伯特的著名代表作之一。歌曲为再现的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的两个乐句末终止音外,基本相同。旋律以级进为主,节奏平稳而有规律。歌曲充满了温馨,静谧的气氛。第二段开始时,出现了一个由附点四分音符构成的附点节奏,×·×,突出了摇的感觉,加上装饰音的运用与前面的音乐形成了小小的对比,使歌曲洋溢着母亲对孩子无限温存慈爱的万千柔情。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的完全重复,使歌曲前后呼应,自始至终处于安详柔美的意境之中。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摇篮曲》,并能有感情的演唱。
2、指导学生以有气息支撑的连音唱法,舒缓、恬静的学唱此首歌曲,感受歌曲柔情、真挚的母爱,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3、了解《摇篮曲》的曲式结构及这种歌曲的体裁形式,体会它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用“轻、暗、柔”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
2、附点节奏唱法,节拍的强弱处理
教学过程:
一、导学
同学们,我们小时候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在妈妈怀里,听着优美的摇篮曲甜甜入睡了,母爱是伟大的,不同的只是妈妈嘴里哼唱的摇篮曲而已,同学们,你们听过的、了解的、熟悉的摇篮曲有几首?--------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摇篮曲》,看看勃拉姆斯用音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教师简介摇篮曲的体裁及创作过程。
简单了解作曲家勃拉姆斯。(课件1~4)
二、自学
1、播放范唱歌曲《摇篮曲》学生欣赏范唱歌曲《摇篮曲》,然后随琴声心里哼唱歌曲《摇篮曲》。
2、让学生朗读歌词,从歌词中体验歌曲情感。
3、教师范唱,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速度、力度与情绪。
让
学生欣赏并思考: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用怎样的速度、力度、情绪来演唱这首歌的?(课件5~8)
三、展示
1、教师:这首歌曲,表现了母亲在哄孩子入睡时对孩子真挚的爱,演唱时要将歌曲中母亲慈爱、安祥的形象用歌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大家解决下列问题:
注意歌曲情感与弱起拍的歌唱呼吸,把声音唱得连贯、柔和。
八度大跳处运用气息支持唱出纯净、柔和的声音效果。
歌词中“贝”“魂”“帝”“你”等字咬字后牙关应尽快打开,声音要自然。
注意长音与装饰音的吐字咬字与归韵,并唱得轻松自如。
(5)随着旋律起伏,要做出自然的强弱变化来表达歌曲中真挚的爱。我们演唱时可以这样:
1、学生逐字逐句练唱,教师听辨并进行对比范唱,学生审听声音效果再反复练唱。
2、教师利用肢体语言及生动形象的比喻,带动学生充分体会与理解声音的感觉后进行练唱。
3、学生进行对比范唱,通过对比分析获得正确声音效果后进行练唱。
四、探究
我们刚才演唱的特别好,母爱是伟大的,摇篮曲的歌词、演唱形式虽不同,但母亲对孩子的爱都是相同的!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其他几首摇篮曲,(让学生欣赏课件上其他几首摇篮曲),感受并讨论曲子的异同。(课件9)。《摇篮曲》表达了一位母亲哄孩子入睡的情景。我们该怎样做才能回报我们的母亲呢?(课件10~12)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讨论,对摇篮曲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较完整地演唱勃拉姆斯《摇篮曲》。同学们: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的爱是真挚而无私的,懂得回报爱才能使我们更幸福,因此希望同学们学好技能,让自己拥有一技之长来报答母亲的爱。让我们用真挚的情感、柔美的声音再演唱一遍勃拉姆斯的《摇蓝曲》。
作业设计:学唱其他版本摇篮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