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张红丽-《声声慢》教学设计2014.7.11

时间:2019-05-12 20:4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张红丽-《声声慢》教学设计2014.7.1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张红丽-《声声慢》教学设计2014.7.11》。

第一篇:新张红丽-《声声慢》教学设计2014.7.11

《声声慢》教学设计

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

姓名:张红丽

地址:嘉峪关市河口西路1号 邮编:735100

《声声慢》课案设计

嘉峪关市一中

张红丽

知识与技能:

1.背诵并默写本词。

2.学会从意象入手鉴赏诗词。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探究体味作者情感,掌握艺术手法。

2.讨论法。找出意象,品味意境。分组讨论各个意象的感情意义,归纳出本词的主旨,从意象中体悟作者凄凉、落寞、孤寂、愁苦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形象,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陶冶自身情操。重点难点:

重点:背诵默写,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掌握艺术手法。难点:准确体悟作者的情思,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设想: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要求教师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依靠单向的支配灌输,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特点,要开放性、启发式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发现创造能力。

本课以歌曲《月满西楼》导入,引导学生进入李清照诗词的意境,再用诵读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已知,自主鉴赏本词,培养自己独特、细腻的情感及审美体验,合作探究分析物象、意象及意境,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归纳主旨,体悟感情,陶冶自身情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月满西楼》歌曲,欣赏歌曲可以拉近同李清照的距离,把学生引入李清照诗词的意境。

二、回顾旧知:

请同学自己介绍李清照及其作品,老师可以稍作补充。

三、品读

1.听录音,正音,标断句 2.生自由品读

3.个别学生起来朗读 4.教师范读

四、探究讨论——共同讨论 1.全词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愁

2.作者为什么这么“愁”?请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写作背景来说。

明确: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是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宛,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1 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被金兵洗劫一空。

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再后来,清照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终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所以作者心中的“愁”包含着: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3.词人是如何抒发愁情的?

明确: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意象)

4.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

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后人评价:

“自然贴切”,“无斧凿痕”(张端义),“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梁衡)。

运用叠词,多角度写愁:

寻寻觅觅————动作——寻而不得 冷冷清清————环境——毫无生气 凄凄惨惨戚戚——心境——凄凉悲苦

内容上:奠定全词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结构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音乐美 赏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表面是对愁欲说还休,实则倾泻无遗

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5.间接抒情(写景):找出词中的意象

明确【意象】:淡酒、急风、秋雁、黄花、梧桐、雨、黄昏

五、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1、这些意象是怎样表现“愁”的?(这些客观物象隐含的作者的主观情感是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有相关意象的诗句?总结出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感情。

把学生分为6组,每组指定一个小组长把学生想起来的诗句及结论记下来,给学生一定时间讨论,然后请每组代表来说,其他同学补充。①【酒】淡酒

为什么说是淡酒? 明确:因为酒淡,所以“怎敌他晚来风急”,抵挡不住秋风的寒意?这一层寒意来自天气,使词人感到透骨彻心的寒冷?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愁心,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后师明确:

1.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北宋-范仲淹《苏幕遮 》 2.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北宋-晏殊《浣溪沙》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5.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魏晋-曹操《短歌行》 6.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北宋-范仲淹《渔家傲》 8.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唐-杜甫《登高》

10.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北宋-柳永《蝶恋花》

结论:酒——愁的象征 ②【雁】

什么作者看到大雁如此伤心?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明确:1.雁声凄惨,惹人哀思;

2.鸿雁可传书,而昔日传书人安在?触发亡夫之痛。

3.北雁南北,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忆及国破家亡之苦。

有关诗句:

1.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2.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陆游《幽居》

3.今年寒到江乡早,未及中秋见雁飞。----------陆游《夜归》

4.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

5.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代高适《别董大》

7.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8.天山漠漠长飞雪,来雁遥传沙塞寒。-----------唐代贺朝《从军行》

9.十月边塞寒,四山江阴积。雨雪雁南飞,风尘景西迫。--唐代崔湜《塞垣行》 10.芦酒烧蓬媛,霜鸿捻箭看。黄河古城道,秋雪白漫漫。-唐代李廓《送振武将军》

11.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向北飞。------唐代李益《春夜闻笛》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③【黄花】 有关诗句:

1.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2.黄花委落,堆积满地,可知当日开放之盛;今日憔悴凋零,正如过往的欢乐,欢娱越盛,今日之悲哀与追思越深。

3.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4.黄花无主为谁容?冷落疏篱曲径中。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④【梧桐】

1.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古谚》

2.初闻一叶落,知是九秋来。《司马光.孤桐》

3.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宋.张炎.清平乐.孤桐》

4.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5.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晏殊..采桑子》 6.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晏殊.清平乐》

7.酒阑人散草草,闲阶独倚梧桐。记得去年今日,依前黄叶西风。《.晏殊.清平乐》 8.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9.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10.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11.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多少襟怀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晏殊.破阵子》

12.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晏殊.撼庭秋》 13.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不明出处》 14.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不明出处》

15.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 煜《相见欢》

16.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⑤【风】晚来风急——急风

1.大风起兮云飞扬。——汉 刘邦《大风歌》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 柳永《雨霖铃》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 志南《绝句》

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唐 杜甫《登高》

5.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唐 严武《军城早秋》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 王之涣《凉州词》

7.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史记·刺客列传》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 岑参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咏柳》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 晏殊《蝶恋花》

11.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宋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12.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

13.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宋 陆游《钗头凤》

14.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 崔护《题都城南庄》

1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 李商隐《无题》

结论——瑟瑟秋风,摧花落叶,惹人愁思。

【雨】【黄昏】留作家庭作业。

六、小结: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丧夫之痛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七、当堂作业——写一写,练一练(灵活安排,如时间不够改为说话)1.用本词中出现的意象写一段表现女子相思的语段,不少于200字。

2.用李清照的诗句串写一段表达忧愁的语段,不少于200字。

教学反思: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有这样一段话:“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改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要求教师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了实现这些目的,一定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依靠单向的支配灌输,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特点,要开放式、启发式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和发现创造能力。

本课以歌曲《月满西楼》导入,引导学生进入李清照诗词的意境,再用诵读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已知,自主鉴赏本词,培养自己独特、细腻的情感及审美体验,合作探究分析物象、意象及意境,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归纳主旨,体悟感情,陶冶自身情操。

在诗词导入后,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说出他们所了解的李清照,教师做简要补充。然后进入文本,先放录音让学生自己体会诗词当中的感情,再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自读体悟,然后请个别学生来朗读,教师给以指导,在学生读完后,我说了句“你们读得太有感情了,我也忍不住想要挑战一下!”我也是非常喜欢朗诵的人,尤其对含蓄婉约的诗词,能很好的表现李清照细腻复杂的情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我读出了全词的韵味和深意,顿时激发了其他学生的表现欲,课堂达到了一个小高潮。读完后引导学生找出本词的词眼“愁”字,再引导学生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来体悟作者的“愁”情,再问作者为什么会这么“愁”自然而然就引申到本词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际遇国仇家恨,“愁”字立马就厚重了起来,并对开篇14个叠词进行分析体悟,作者的愁苦就具体化了。

其次运用讨论法,让学生找出间接抒情中所塑造的意象,再分组找出与各个意象相关的其他诗句然后归纳出各个意象的情感意义,意象的情感意义出来了本词的意境和情感主旨也就出来了,学生归纳,教师补充总结,本词的“愁”就理解透彻了。

新课改要求我们要立足课堂大胆延伸,“听说读写”密不可分,在最后一环节引导学生用意象写一段表现女子相思的语段或用李清照的诗句串写一段表达忧愁的语段,这些训练都是在践行新课改从阅读鉴赏到落实写作的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本节课的设计就是积极践行新课改的这些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阅读与鉴赏并重,并从鉴赏迁移到写作,充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篇:《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声声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型课时:

品读-鉴赏课。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显示《如梦令》插图)首先请大家看到大屏幕。画中的女子端坐在小

舟上,小舟停泊在一片藕花深处,不远处有鸥鹭惊飞。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到这幅画,你们会想起怎样的诗句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不错,正是李清照的《如梦令》(显示如梦令板书)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作者。

二、作者及作品风格介绍

(显示)李清照其人: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工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时,夫妻仓皇南逃,避居江南,后丈夫病卒,金石文物丧失殆尽,孑然一身,饱受国破家亡之痛,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

李清照其词: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有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词的内容、风格迥然不同。前期多为闺情词,反映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的李清照由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饱经风霜的凄苦生活,其词一变前期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抒发悼亡之悲和怀旧之思,以寄寓家国之痛和故土之思。

刚刚我们了解了李清照词作的前后期差别,那么,《如梦令》应该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呢?(前期)不错,它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的情景。这首词让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清照,走入她的作品《声声慢》,一起来品读她的另一种心情。

三、研习课文内容

1、音读。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它能让我们陶醉。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并在心中默读,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感受词作的音乐美。

(播放女声配乐朗诵)

2、意读。通过刚刚的听,我们感受了词作的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感知,并体会女词人的思想感情。

3、情读。请全班女同学齐读课文,把你对女词人感情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去。

(教师点评)

4、这首词表现了女词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现的?请结合具体诗句来谈谈你的看法!(讨论后作答)

(显示问题及品读提示)

、品读词人的感情不能离开词人当时的生活遭遇孤立地谈!

2、可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3、可抓住词中抒情性的句子来品读!

4、可对比前期的作品来品读!

(学生品读,教师引导。)

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

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尾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与之相呼应,使全文都笼罩在一种凄凉、低沉的氛围中。体现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凄清孤独的生活感受。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此句中的“雁”在《一剪梅》当中也

出现过,因而说雁是“旧时相识”。不过,那时的词人看到雁会想到“鸿雁传书”,会有“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喜悦,会勾起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那是一种甜蜜的忧伤。而此时,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

再者,此时的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

词中处处体现了这样的感情,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独自怎生得黑”都可以看出。

词中所选择的意象“秋风”“淡酒”“雁”“黄花”“梧桐”“秋雨”都是灰暗、低沉的,从中也可以词人此时的心境。

5、教师赏析名句

(显示)

名句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赏析:开篇使用七组叠词来表现心态,奇特而具有音乐美,似“大珠小珠落

玉盘”,可谓“横绝古今”。词作写女词人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一起床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于是希望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寻寻觅觅”而不得,反被一种“冷冷清清”的孤寂气氛笼罩。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凄凄惨惨戚戚”之情油然而生。仅此三句,就把女词人空虚、凄清、伤感、愁惨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使读者也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赏析:此句用细雨敲打梧桐的响声来渲染凄凉的气氛。“梧桐”这一意象无数

文人曾歌过,它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它带有一丝秋的凉意带着浓浓的相思之情和失意愁绪。而黄昏冷雨绵绵不断地敲打在梧桐上,更让人觉得愁思难断。词人将满腔愁绪融入到梧桐冷雨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让我们无从分辨这点点滴滴的冷雨到底是敲打在梧桐上还是敲打在词人那破碎的心上。

6、小结

(显示问题答案)

词作上片用秋风、飞雁衬托自己的孤凄,下片以秋雨、黄花渲染自己的愁苦,情真语切,集中反映了词人晚年寡居时的悼亡之悲、怀乡之思和孤独凄清的生活感受。

直抒胸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触景生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融情入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四、对比阅读

(显示《一剪梅》并伴有朗读)

请同学们从以下角度对比两首词作。

(显示。数字表示出现顺序)

《一剪梅》

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雁字、西楼、花、水

色调明丽清新

闺愁

离愁

《声声慢》

晚年寡居时

孤独凄清的生活感受

雁、黄花、梧桐、细雨

色调灰暗阴沉

悼亡之悲

怀乡之愁

小结:通过对比,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女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

由此可见,个人的遭遇和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也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她的愁是“春愁”、“闺愁”“相思之愁”,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那是“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她的愁则是在经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后“欲说还休”的愁,那种愁沉甸甸的、是一种“深沉的愁”。

五、延伸拓展、根据你对李清照的了解,试辨别下面两首词作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

(显示)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明确:《醉花阴》为前期之作,写重阳思夫之情。《武陵春》为后期之作,写

晚年时疏懒、悲伤的心境。

2、(显示)

试从题材、语言、所表达的感情这三方面来总结李清照词作的特点。

明确: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等);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这也是婉约词的基本特点。

3、(显示)

李清照除了创作婉约词,还有不同于婉约词风的文学作品吗?如有,试举例。

明确:有豪放词,如《渔家傲》;有诗作,如《夏日绝句》;还有散文,如《金石录》后序。

第三篇: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李清照

洪泽县第二中学

龚丽丽

教案背景

1.面向对象:面向高一学生 2.学科:语文

3.课题: 声声慢.寻寻觅觅 4.课时:1课时 5.课前准备:

学生上百度网去查李清照的个人资料对其人做充分了解。

教材分析: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作。本词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孤独凄苦,是婉约风格的典型之作。编者把它放在苏教版必修四的“笔落惊风雨”专题的“词别是一家”板块中,意在让学生体会词的不同风格,理解诗人在不同处境下的不同的心境,感受词这种文学样式的韵律美和情感美。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词所运用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为赏析词打下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教者可以通过知人论世,吟咏诵读,推敲炼字,品味意象等方法,让学生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教学构想:

应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渲染出浓重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得到细腻的情感体验,从而自然而然的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其次,以学生自己鉴赏本词为主,培养自己独特、细腻的情感及审美体验。积累鉴赏方法。

三、理解意象的属性,品味诗词的意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对意象的把握感悟全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最后,在作业部分,通过对比阅读的设计,训练学生的比较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整体由美读、整体把握、佳句鉴赏、方法总结几个环节组成。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感受意境,体会词人如何在自然的口语化的语言中表现出深重的 “愁”,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愁苦之情。

2.通过本词的学习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有意识的运用。

3.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内涵。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学生所学过的《如梦令.曾记溪亭日暮》导入。

二、谈谈你所了解的李清照。【百度搜索】李清照http://baike.baidu.com/view/3066.htm(学生自由发言,最后教师投影展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她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18岁嫁与宰相赵挺之子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她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她四处流亡,境况艰难。在孤独困苦中走完人生的最后路程。

三、美读: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根据预习时对这首词的理解读出感情来)(2)欣赏录音范读。【百度搜索】http://mp3.baidu.com/m?f=ms&rn=&tn=baidump3&ct=134217728&word=%C0%EE%C7%E5%D5%D5%C9%F9%C9%F9%C2%FD%C0%CA%B6%C1&lm=-1(配以《汉宫秋》的乐曲和“黄花满地,雁排长空,一女子吹箫凝思”的图画,【百度搜索】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营造氛围,进入意境,品味音韵美。)

(3)请一女生诵读,其他学生合书聆听。(读完后师生共同点评)

四、整体把握:

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品味意境,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学生结合预习情况,再读全词。分小组讨论:全词的“词眼”是什么?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个词眼的?(教师引导: “词眼”和“文眼”都是指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字词。如《荷塘月色》中的“颇不宁静”)学生自由回答然后明确:词眼是“愁”字。词人是利用一系列意象和恰当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词眼的。所选的意象:满地黄花,憔悴,梧桐,点点滴滴的细雨,黄昏。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神奇的叠字的运用。

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五、佳句鉴赏。

诗歌注重个性化阅读,学生再读全词,找出自己心中的佳句,并选择一角度鉴赏。(学生自由选取诗句赏析,自由讨论,自由回答。名句教师可稍加点拨做重点鉴赏,其余简略分析。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做恰当的评价。)

教师预设部分佳句鉴赏如下:

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叠词后隐含的丰富情感。这14个字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极富音乐美。“寻寻觅觅”是动作,词人怅然若失,四处寻觅。“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而 “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凄凉的心境,垫定了全词的基调。(回顾所学的有关叠词的知识:叠词的例句、效果,如《荷塘月色》里的句子)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古诗中常有借酒浇愁的句子,此处更为委婉含蓄,用酒“淡”反衬愁“浓”。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景凄凉,心境凄苦。(此处可联系古典诗歌中写酒的句子做比较鉴赏。如李白的诗句)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此句引导学生注意古诗词“雁”意象的固定内涵。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居江南,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借“雁”之意象来传达内心的愁苦。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里运用了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憔悴损”是指词人自己因忧伤而憔悴,非指菊花枯萎凋谢。鉴赏时可以和她的另一句词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作比,更显出一个人无限的孤寂凄苦之情。(此句注意李清照词中的“黄花”这一意象。)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此句可要求学生试用五十个字左右描绘诗句展示的凄惨情景。并指出此句手法之高妙。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意境更为深远。(提醒学生注意梧桐的意象)

六、师生共同归结鉴赏方法。

1.读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一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世经历以及他的思想感情,这对我们很好地赏析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列举学过的诗人、作品来验证。如陆游,知道他一生仕途坎坷,报国无门,就会理解他的深沉,忧愤。)

2.找词眼,整体把握。“词眼”是一首中最精练传神、最表情达意的一个字。抓住了“词眼”,领悟了主旨,也就掌握了作者的情感脉搏。(可用李景的《浣溪沙》“菡萏香消翠叶残”来验证。)

3.赏意象,想象画面。意境是由意象及意象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组成的,品味意境要从意象上入手。有些意象本身就有某些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柳——惜别之情,明月——寄托相思。同时还要注意从描写意象的字眼体味作者的情感。如明月——寒月——缺月——残月。同是月亮,但是定语不同,所体现的情感和意境也就各不相同。

4.明技巧,细加品位。古诗词中表现手法和技巧的运用多种多样,恰当的技巧对表情达意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注意技巧的鉴赏。此词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句句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而句句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此外,叠词的运用堪称经典。

七、课堂小结。

残酒,落叶,雁叫,秋雨,孤灯,在词人的笔下都具有浓郁的感染力。《声声慢》词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我们通过对精美语句的欣赏,对鉴赏方法的探讨必将更能深切的体会到其情之悲,其心之痛。

八、作业:背诵全词。

教学反思

这是李清照晚年的词,风格凄切哀婉。手法独特。教学中重在通过反复的朗读鉴赏中体味其愁苦之情,并在诗句的鉴赏中学习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本节课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但对朗读重视得还是不够,方式太过单一,需改进。

第四篇:声声慢 教学设计

语文必修四 第二单元•宋词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

姚春莲 2013年6月9日

【教材分析】

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学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2、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学习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体会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词人孤高的灵魂。【学习方法】诵读品悟——情感体验——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文导入

播放安雯演唱的歌曲《月满西楼》(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三、朗读《声声慢》

四、诗歌赏析 词眼:愁

核心问题一:作者是如何写愁的?

(一)直抒胸臆

赏析句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叠字的作用和效果: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定下了全词哀婉凄凉的基调

(二)借景抒情

1、合作探究(分组讨论)1)表达词人愁绪的意象有哪些?

2)如何理解这些意象的丰富含义?(举例说明)3)这些意象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2、问题点拨

(1)为什么说是“淡酒”?

(2)为什么看到大雁会伤心?说雁是“旧时相识”,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写菊花在此又怎样的寓意? 核心问题二:“愁”的内涵

丧夫之痛

愁 沦落之苦

亡国之恨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作业

第五篇:《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词中的语言,掌握其艺术写作手法。

3、感悟词末“愁”字的深刻含义。【重点难点】

重点: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掌握艺术手法。难点:准确体悟作者的情思,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1、背诵词,并且掌握词中出现的生僻的字词的写法。

2、根据自己的反复朗读及体会,提出不懂得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李清照笔下的桂花是多情的种子,享受着爱的阳光雨露,沉溺于爱情的幸福之中;李清照笔下的梅花是不屈的符号,即使孤零零地开在风雪之中,对爱情仍旧抱有期待;然而,她笔下的“满地黄花”,却是一个“愁”字所说不尽、道不清的。今天就由我带领着大家继续欣赏李清照的《声声慢》,体会那“愁”字背后的故事。

二、教学设计:

1、回顾课文:朗诵李清照《声声慢》。

2、词中出现了哪些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意象】淡酒、急风、秋雁、黄花、梧桐、雨、黄昏。

这些意象都具有凄凉、哀伤、愁苦的象征意义,每一个都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愁思,更何况这么多组合在一起呢,再加上作者又是一位多愁善感、命运多舛的女词人呢,这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3、品味语言,总结艺术手法。

首先,叠字的运用。全词首句即连下十四个叠字,质朴清新,自然流畅,却准确地反映出词人的孤单与凄清、沉痛与心酸、忧郁与愁闷,表达了词人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状态。

其次,借景声情,寓情于景。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对淡酒、飞雁、黄花、细雨等这些萧瑟惨淡的意象的描写之中。用哀景引发愁,在哀景中蕴蓄愁,以哀景来烘托愁。充分表现出词人杰出的艺术才华。

4、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声声慢》,以凄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切的心境。在词中,无论忽寒忽暖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忽起的秋风、天上的大雁、满地的黄花,还是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景景含愁,处处成愁。这种浓重的凄苦氛围真切地表现了词人的愁苦,强烈震撼读者的心。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三、总结: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李清照是爱花的,她爱花怜花,亦总与花结缘。她心就像一个小小的杯子,承载了太多的悲喜,溢出来,变成了诗。然我们记住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词。

2、请把词的意境,用现代汉语描述出来,注意景、情、人三者的融合。

五、板书设计: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关于这段婚姻,《琅lang嬛huan记》中说了一个故事。“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前期(1084—1126)

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由于家庭的原因,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她是在东京长大的。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整个社会。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不像乡村地主家里的女子那样闭塞。她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说明了她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期(1127—1155)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 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全词赏析

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种心情,有点近似姜爱的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开头王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接下来,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过片直承上文。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综观李清照这首写于晚年的《声声慢》,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来说,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李清照不愧为李清照,易安词不愧为易安词。

下载新张红丽-《声声慢》教学设计2014.7.1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张红丽-《声声慢》教学设计2014.7.1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王欣 学情分析 《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唐诗宋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

    《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大邑县安仁中学 唐翠兰 一、以写李清照的对联引入李清照 大河百代 众浪齐奔 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 群芳竞秀 盛开一枝女儿花 同学们,词苑盛开的这......

    声声慢 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沙河一中杨晓娜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鉴赏李清照婉约派词作的风格 领略李清照“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 。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背诵......

    《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读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2.技能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绪的丰富内涵。 3.情感目标:体会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作品的影响。 教学重点 品读意......

    《声声慢》教学设计范文

    《声声慢》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李清照的代表作,如《如梦令》等,但这些词作大多抒写的是一些闲情,对于她的后期词可说是初次接触,因而要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

    《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铁岭市高级中学 李岱山 一、教材分析 1、《声声慢》一文编排在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词的风格、句式、节奏感及艺......

    《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立足诗歌形象,通过诵读研习,重现凄凉情境,体会凄愁情感,赏析凄美语言。 教学重点:揭示词人复杂、深沉的凄愁情感,领悟词作形象、声韵的凄美魅力。 教......

    《声声慢》教学设计

    李清照的《声声慢》教学设计 同州中学 王焕样 教学目标: 1、分析李清照写“愁”的方法。 2、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总结意境,赏析愁情。 学情分析:本班共有52人,男生25人,女生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