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生活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富县沙梁幼儿园 成静
一、生活活动的意义
对刚刚从家庭踏进幼儿园的幼儿来说,变化伴随在他们左右。幼儿园的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陌生的小朋友。他们的社会地位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由家庭的“中心成员”变成了幼儿园里众多小朋友中的普通一员。在家中,祖辈、父辈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对他们各方面的照顾是非常全面的。在幼儿园,一个老师要照顾几个孩子,就需要幼儿具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
生活活动在幼儿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幼儿身体各个器官的生理机能尚未发育成熟,各个组织都比较柔嫩,其身体素质还相当薄弱;同时,幼儿期又是生长发育十分迅速、新陈代谢极为旺盛的时期。但由于幼儿知识经验匮乏,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因此他们需要成人悉心地照顾,更需要成人反复地指导帮助、训练培养,才能独立自理,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
二、生活活动的目标
幼儿园在生活活动方面,主要着力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习惯;睡眠习惯、排泄习惯、盥洗习惯、整理习惯等卫生习惯;帮助幼儿了解初步的卫生常识和遵守有规律的生活秩序的重要意义;帮助幼儿学会多种讲究卫生的技能,逐步提高幼儿生活自理的能力;帮助幼儿学会用餐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同的年龄班有不同的阶段目标。
(一)小班 1.使幼儿了解盥洗的顺序,初步掌握刷牙、洗手等的基本方法;知道穿脱衣服的顺序;学习保持自身的清洁,会使用手帕;培养幼儿坐、站、行等正确姿势;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习惯。
2.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餐,保持情绪愉快;初步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懂得就餐卫生;初步培养幼儿爱吃各种食物和主动饮水的习惯。
(二)中班
1.学习穿脱衣服、整理衣服;学习整理玩具,能保持玩具清洁;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2.进一步培养幼儿爱吃各种食物。同时,教育幼儿喜欢吃的东西不宜吃得太多,身体超重也会影响健康;教育幼儿少吃冷饮,多喝水,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大班
1.保持个人卫生,并能注意生活环境的卫生;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2.指导幼儿使用筷子就餐,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让幼儿知道有些食品不能吃,有些食品不宜多吃,否则会有碍于身体健康。
三、生活活动的内容
生活活动是指满足幼儿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动。它主要包括进餐活动、睡眠活动、盥洗活动、排泄活动、整理习惯和作息习惯等。
幼儿身体机能发育尚不成熟,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在自我调节方面还不能收放自如。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安排他们的生活活动,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参与学习和游戏。
一、进餐活动 在入幼儿园之前,幼儿都是在家进餐,不想吃的可以不吃,不喜欢吃的可以不吃,可以一边吃一边玩儿。还有的孩子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端着碗跟在他后面追着喂,一顿饭吃上一小时是常事儿。可到了幼儿园,每个幼儿一人一份饭、一份菜,全班二三十个孩子,教师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喂。那么如何让幼儿在幼儿园吃得好、吃得卫生、吃得愉快呢?这就要求班上的几位教师之间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制定进餐各环节的程序要求,统一执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一)进餐的准备
幼儿的进餐活动应在整洁、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做好餐前准备。餐前准备可以分成两个方面。
1.物质准备
进餐前半小时左右结束角色和区域游戏,请幼儿收拾玩具,整理活动室。教师安排餐桌、分发碗勺。碗勺的摆放要统一要求:饭碗靠近桌沿,勺子放在碗的右边。中、大班幼儿可以安排值日生协助老师分发餐具。
组织幼儿入厕、洗手。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应帮助他们卷衣袖,并认真仔细地组织、指导他们入厕、洗手。可以请他们一边唱儿歌一边洗手,这样有利于他们掌握洗手的正确顺序和方法,帮助他们把手洗干净,避免玩水和洗不干净的情况出现。对于中、大班幼儿,要求他们相互帮助卷袖子,并在洗手后擦干手上的水,不要胡乱抓一把毛巾就跑掉。教师着重对他们进行提示和检查。提醒幼儿洗手后要保持手的清洁,不能乱摸其他东西。
2.心理准备
在等待进餐的时间里,可以放一些优美、轻松的音乐或故事,也可以进行一些语言或手指的安静游戏,安抚幼儿的情绪,培养他们安静等待同伴一起进餐的习惯。对于那些吃饭较慢的幼儿,可以让他们提前进餐。在进餐前,教师还可以向幼儿介绍当天的食物,以此来引起他们的食欲,帮助他们克服挑食和偏食的毛病,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进餐的过程
幼儿进餐时,环境应是安静、愉快、轻松的,而不是令他们紧张、压抑的。在进餐时,教师应认真细致观察幼儿进餐的情况。如进餐时的坐姿,幼儿嚼、咽食物的方法及进餐时的情绪状态,等等。
幼儿来添饭的时候,要求他们把碗里的饭吃干净、嘴里的饭咽干净,不要拿着勺子和筷子来添饭。
在进餐过程中,对小班幼儿主要应注意培养他们独立进餐的习惯和进餐的技能。对中、大班幼儿则注重进餐习惯的养成。(三)进餐的结束
进餐结束后,要求幼儿收拾自己的餐具,放在指定的地方,然后有礼貌地轻轻地搬椅子上位。小班幼儿可以先吃完先离开,中、大班幼儿则可以请值日生专门在指定地点收拾整理餐具。进餐后,可以举行“谁的小碗最干净”、“比比哪桌最干净”、“谁是爱惜粮食的好娃娃”之类的比赛。培养幼儿爱惜粮食、珍惜成人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让幼儿养成饭后洗手、漱口、擦嘴的好习惯,先吃完的幼儿可以请他们看看图书和自然角等。若班上有生病的幼儿,教师还应协助保健教师按时定量给病儿服药。
二、睡眠活动
幼儿期正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保证幼儿充足的睡眠,对他们身体、大脑的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睡眠的准备 在幼儿睡觉前,教师应做好准备工作,开窗通风换气、拉好窗帘、铺好床铺等,为幼儿创设一个舒适、安静、温馨的睡眠环境。睡眠的准备活动可以分成以下两个部分。
1.物质准备
注意室内空气的流通。在为幼儿准备床铺的时候,应根据季节及气温的变化适当调节被褥的厚薄,并及时通知家长为幼儿调换被褥。
睡前应检查床铺上有无杂物。禁止幼儿将小绳、橡皮筋、串珠、纽扣等物品带进寝室,以免幼儿玩弄,将之塞入鼻子、耳朵造成危险。提醒幼儿根据季节气温穿合适的衣服入睡,如夏季穿短裤背心;秋春季穿一条棉毛裤和一件棉毛衫;冬季可以穿一件薄毛衣和一条薄毛裤。
中、大班幼儿要求他们自己脱衣服和鞋袜,并折叠整齐,摆放在指定的地方。小班幼儿则需要教师的帮助和个别指导。在睡前提醒幼儿先大小便。
2.心理准备
睡前可组织幼儿散步或进行安静的游戏活动。要保持他们情绪的稳定和安静。
新人园的小班幼儿会有恋家、恋床、恋物等表现。比如有的幼儿要抱着家中的枕头或需要摸着大人的脸、耳朵、头发等才能入睡。对于这样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教师可给予特殊关照,允许他们一开始保持自己的入睡习惯,并陪伴他们入睡,慢慢帮助他们改变和克服这样的习惯。(二)睡眠的过程
在幼儿整个睡眠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他们的睡眠情况,如睡姿是否正确、是否盖好被子等等。对于入睡晚和入睡困难的幼儿,教师应坐在他身边小声督促他尽快入睡。对于爱做小动作的幼儿,教师可以握住他的小手帮他人睡。注意不要让他们影响其他幼儿。
对于生病的幼儿,教师尤其要细心照顾。对于他们体温的变化、是否咳嗽、是否呕吐等情况要时刻关注,细心护理。
(三)睡眠的结束
睡眠结束后,小班幼儿可以逐个起床。中、大班幼儿则可以让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共同起床,并学习自己整理床铺。要鼓励先整理完床铺的幼儿帮助其他幼儿整理床铺,也可以请幼儿相互帮助整理衣物,如扣纽扣、拉拉链、系鞋带等等。
起床后应先小便、喝水,再吃午点,稍作调整后,再组织幼儿进活动。
三、盥洗活动
在幼儿玩沙、玩泥等活动以后以及餐前、便后,教师要组织幼儿进行盥洗活动。
(一)盥洗的设备
盥洗室要保证干净无异味,定期消毒。幼儿的毛巾等物品要常洗常晒常消毒。
(二)盥洗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教师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盥洗习惯,教他们正确的盥洗技能。如洗手、洗脸的程序,使用便池的方法,以及中、大班幼儿在便后自己擦拭的技能。合理安排幼儿盥洗的时间。在盥洗活动中,教师应对幼儿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1.有秩序地排队人厕、洗手,不推不挤;
2.不在盥洗室内大声喧哗吵闹,不妨碍他人人厕、洗手,不在盥洗室内追跑嬉戏; 3.不玩水和肥皂;
4.洗手完毕要在水池中甩掉手上的水再离开,不把水甩在别人身上和地上。
四、整理物品活动
幼儿在园内生活,自己的个人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及游戏时使用的材料等部分物品,需要自己收拾、整理。教师应根据他们需要自己整理的物品的实际情况,设计和指导他们的活动。(一)个人生活用品
包括入园后、运动后脱下的衣物鞋帽的折叠、整理;自己的毛巾、茶杯等物品的放置、整理等等。
(二)学习用品
包括自己的水彩笔、油画棒、本子、等物品的放置和用后的整理等。(三)游戏材料
包括体育活动的器械、角色和区域游戏的材料、图书等物品的收拾整理。一个成人在生活中不会因为无法完成基本的生活活动而影响学习、工作。因为各种生活活动的技能技巧,他们早已驾轻就熟,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了。因此,在幼儿期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理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他们自信心的树立也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篇: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一、名词解释
1、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
2、最近发展区:儿童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是有两个水平的,较低水平的行为是儿童的独立行为,即儿童能够独自完成或自己知道的事物;较高水平的行为是儿童在帮助下能够达到的行为,而这两个行为水平之间所构成的区域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3、行为目标是以儿童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表述来设计目标,它指向的是通过教育活动儿童所发生的行为变化,目标设计中关注的是可观察到的行为结果。行为目标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4、认知策略:指儿童调节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过程的技能。
5、幼儿园的探究型主题活动:指围绕着一个主题(可以使教师预设的,也可以是幼儿生成的)而展开的以幼儿的自主探索、自由表达、合作交流、质疑解惑为过程的活动。
6、体验式学习: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
7、针对性原则:指教师的指导必须有明确的定向和目标,善于“对症下药”,教师应当能够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行为表现,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灵活有效的方法提供有针对性和重点的指导。
8、回应:指教师在与幼儿的“对话”与互动中的一种作为教育者的态度和策略,是教师敏锐地意识到幼儿的需要而及时给予的引导和帮助。
9、正式评价:指评价者富有计划性、目的性和针对性实施的评价,一般往往是采用量化的方式来进行的。
10、个体评价:指对但与教育活动过程的幼儿个体所进行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活动兴趣、参与态度、学习方式、互动与社会化程度、学习能力与习惯等方面。
11、区角活动:是教师利用游戏特征创设环境,让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操作、探索、学习,从而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积累、修正和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感受,在获得游戏般体验的同时,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二、填空
1、幼儿园教育活动是一种体现“自主与主体特质”的活动。
幼儿园教育活动也是一种体现出“主客观因素和作用”的活动。
2、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领域出发可以分为:健康领域教育活动、语言领域教育活动、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社会领域教育活动和艺术领域教育活动五类。
3、教育资源极其种类:幼儿园资源、教育对象资源、教师自身资源、儿童家庭资源、社会资源
4、行为指向的幼儿园环境,即通过有目的地环境创设,促使幼儿发生教师所预期的行为。
5、幼儿园环境创设:物质环境创设+精神环境创设。
6、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的基本三大要素:教师、幼儿和环境。
7、幼儿园的师幼互动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倾斜模式,其根本特征是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俯视幼儿,幼儿仰视教师,另一种是平行模式,其根本特征是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彼此平视,是一种平等交流式的互动。
8、幼儿成长档案袋评价的含义:是体现幼儿发展“动态评价”的最佳形式之一。
三、简答
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
(1)整合性:目标、内容、资源和方法、形式、手段方面(2)生活性:寓教育于生活
(3)趣味性:体现在活动内容以及活动形式上;活动环境和材料的丰富多样上(4)动态性:活动过程、教育活动环境
2、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表述的要求
(1)具有可操作性,避免过于笼统、概括和抽象
(2)要清晰、准确、可检测,不能用活动的过程或方法来取代(3)从统一的教育表述目标
(4)一个目标要通过多种活动实现,一个活动要指向多重目标
3、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的原则
(1)能反映时代发展特征,有利于幼儿的后续学习和长远发展(2)能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配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3)能对应和覆盖教育活动的目标要求(4)更引发和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5)能考虑季节、节日以及周边环境资源等因素(6)能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4、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具有如下特点:(1)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启蒙性(2)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3)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具有生活性和生成性
5、幼儿园环境创设原则(1)全面性原则:
①幼儿园教育活动环境的创设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②有“面”的设计,也要有“体”的设计。
(2)参与性原则:环境创设的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3)可变性原则: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布置是一项持续的活动,空间的安排决不能考虑予以固定。
(4)安全性原则:体现在建筑物、户外场地、园区的安全性上。
6、墙面环境创设的分类
(1)平面创设、半立体创设和立体创设(2)观赏性创设和操作性创设(3)填充式创设和满幅式创设(4)记录式创设和展览式创设(5)幼儿作品创设和教师作品创设
7、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的基本原则
(1)灵活性原则:由于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在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标的活动组织与指导中就必须遵循灵活性的原则。
(2)主导性原则:明确教师的主要作用和价值在于“引导”、“启发”等间接性的指导,而不是原来传统意义上的传递知识式的直接指导。
8、追随式互动策略
(1)环境创设:①教师要创设能够支持幼儿自我探究的环境
②教师要创设能够引发幼儿积极与材料和他人进行互动的环境(2)变换调整:所谓变换调整的策略是指教师及时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出现的问题,变换原先的应对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幼儿活动与发展的需要,尽可能照顾到幼儿个体的需要与幼儿全体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3)耐心等待:教师适时适度的耐心等待也是很重要的一种策略。
(4)及时反思:反思是教师对发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问题的思考和深究,也是教师教育能力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9、回应
回应:指教师在与幼儿的“对话”与互动中的一种作为教育者的态度和策略,是教师敏锐地意识到幼儿的需要而及时给予的引导和帮助。(1)重复:
①教师通过重复个别幼儿的问题或回答向全体幼儿反馈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语 义上的家中和提醒,帮助幼儿在分享中获得他人的经验。
②教师通过重复幼儿的话语,婉转地表达对幼儿的提醒与暗示,启发幼儿对自己的话语做出调整。
(2)反问:实质上则是通过一种对话双方(师幼)平等交流的氛围促进了幼儿的认知冲突,使幼儿能改变原有的认知图式重新建构知识与概念。(3)提炼:教师在对幼儿作出积极回应时,归纳提炼式的回应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使幼儿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将零碎的感受和体验上升为系统的知识和概念,引导幼儿在同化和顺应的基础上使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重组。
10、对幼儿学习的评价内容(1)幼儿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度(2)幼儿的情感态度(3)幼儿的学习方式
(4)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互动程度(5)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力(6)幼儿的学习习惯
11、对教育活动方法的评价
(1)适宜性:①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②依据儿童心理特征与认知特点
③考虑科学性质和教学情境
(2)有效性:①对幼儿经验的提升 ②对提问策略的把握
12、幼儿成长档案袋评价的基本内容:(1)幼儿生长发育方面(2)幼儿认知活动方面(3)幼儿动手能力方面(4)幼儿艺术活动方面
13、区角活动材料的设计
(1)丰富性:①不同活动内容不同材料 ②同一活动内容多种材料(2)层次性:①相同内容,不同年龄,材料层次不同
②相同年龄,同一活动内容材料层次不同
(3)情感性:材料灵性和亲和力,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和积极参与活动的心向。(4)自然性(5)探索性
四、论述
1、家庭资源利用的策略
(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有责任向家长宣传现代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养方式,帮助家长建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使家庭和幼儿园形成合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发挥家庭、幼儿园的各自优势,构建家园互动平台: ①开辟与家长互动的家园联系栏 ②定期召开家长研讨会 ③充分利用幼儿园网站的优势
(3)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和管理
①教师在开展主题活动前,通过幼儿园局域网或家教园地向家长详细介绍本园已开展了哪些主题活动、即将进行什么主题活动等情况,让家长观察孩子的兴趣点。②教师还可利用家长的特长资源,为幼儿园开展主题活动提供服务。③在主题活动进行了一个阶段后,教师应与家长一起共同反思。
(4)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多种资源的整合: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各有特色、各具优势。所以,教师可以依据具体情况,采取单元资源整合、二元资源整合或是多元资源整合的方式,从而实现家庭、幼儿园和社区合作的多元化、丰富化。
2、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的关系
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是两种相对的学习方式,它们相互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主要表现在:
(1)侧重点不同:接受学习强调现成知识的掌握;发现学习则强调探究过程;(2)呈现学习材料的方式不同:在接受学习中,教师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在发现学习中,教师只呈现一些提示性的线索,而不直接呈现学习内容;(3)学习的心理过程不同:在接受学习中,学生只需直接把现成的知识加以内化,纳入到认知结构中,在发现学习中,学生必须首先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从事实中发现关系、归纳出结论,然后再把结论纳入到认知结构之中;
(4)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同:在接受学习中,教师起主导、控制的作用,在发现学习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而不控制具体的学习过程。
(5)两者既可以相互制约,也可以相互促进。一方面,接受学习是发现学习的基础;另一方面,发现学习也为接受学习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具体经验基础。
3、教师的教育能力(1)观察了解幼儿的能力
①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以及认知发展水平和起点。②教师要能够及时地观察幼儿对活动的材料、环境、组织形式的反应。③教师还应当观察幼儿参与活动的态度、情感。
(2)与幼儿积极互动的能力:作为教师,既应当从语言沟通着手与幼儿进行对话交流,激励幼儿的学习探究兴趣、推动幼儿的思考过程或引导幼儿主动与同伴交往;也应当运用非语言沟通的方式,通过身体动作暗示、行为示范等与幼儿进行情感的交流,增强幼儿的信心和勇气。
(3)及时转变角色的能力:由于教师的主要角色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4)不断评价和反思的能力:活动或学习的目标是否与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相契合;所提供的学习经验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所采用的活动组织形式是否适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年龄特点;活动过程是否体现调动幼儿的主体性以及鼓励幼儿间的合作交往;教师是否能为幼儿提供及时、适宜而有效的支持与指导等。
4、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指导与实施
教师对区角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主要体现在活动中的观察、即时的指导与互动以及活动后的评价三个方面。(1)区角活动的观察 区角活动的观察方法:分为全面观察、重点观察、个别观察(2)区角活动的一般指导策略
1)利用角色转换,支持幼儿活动:①兴趣的关注者 ②兴趣的激发者 ③信息的导航者
④思考的合作者 ⑤愿望的支持者 ⑥关系的协调者 ⑦喜悦的分享者 2)利用伙伴因素,增进幼儿切磋 3)利用环境材料,转嫁指导意图 4)利用规则因素,方便幼儿自我调控(3)区角活动的评价 1)组织形式的灵活性 2)题点确立的适宜性 3)导入方式的多样性 4)言行鼓励的针对性 5)活动成果的归属性
第三篇:幼儿园故事活动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故事活动设计与指导:
一、幼儿园故事活动的选材要点 1.主题单一明确,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2.情节具体生动有趣,有起伏,按一般顺序记叙。3.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易于学前儿童理解喜欢。4.故事要有针对性。
5.故事要有利于训练学前儿童的创新思维,留给幼儿发挥想象的空间。
二、幼儿园故事活动的设计
1.导入:设置情境,引出故事 2.教师生动有感情地讲述故事
3.教师帮助幼儿理解故事通过挂图、教具、故事表演和描述性、思考性、假设性的三个层次的提问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主题、情节、人物特征等。
4.围绕故事扩展系列性创造性语言活动
如:故事表演游戏、复述故事、创编故事、续编故事、画故事等。
三、幼儿园故事活动的组织方法及指导要点
1.利用多种形式积累幼儿相关的知识、生活经验; 2.教师讲述故事语言要规范、完整、生动形象
3.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围绕故事主题开展相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尽量充分调动幼儿各种感官,采用视、听、讲、做结合法,发展幼儿的完整语言。
4.幼儿园故事教学中,教师应重在引导幼儿理解体验作品,所以三层次的提问的设计要准确、恰当。
开放性的提问方式
(1)针对儿童记忆系统的提问(2)针对细节的提问
(3)针对情感识别与匹配的提问(4)针对作品的主题或情节的提问(5)针对作品中文学语言的提问(6)针对作品整体结构形式的提问
(7)针对生活原型与作品形象进行比较的提问
5.以发展幼儿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为主,多给幼儿自我感知和体验、大胆想象和表述的机会。
四、幼儿园故事教学的特殊形式——幼儿编构故事 小班:编结局
中班:编高潮和结局,即编“有趣情节” 大班:编完整故事。
第四篇: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1
大班体育游戏课反思
“绳”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一样东西,但大多数幼儿对绳的玩法仅限于“跳绳”。为了使幼儿能在玩绳中得到更多的乐趣,我设计了《多变的绳子》这节教育活动课,让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绳子的多种玩法,并培养他们与人合作的意识;让幼儿体验创造的乐趣,我们也最大限度的挖掘幼儿创造的潜力;让幼儿敢于创新,增强自信。本活动通过自由探索、相互交流,合作玩绳等方式让幼儿在实践中探索绳的玩法。同时,整个活动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在宽松的氛围内得到发展。
开始部分的热身运动,我以游戏的形式展开,幼儿跟着老师学小飞机入场,听欢快的音乐做《绳操》。分别作了上肢和下肢的运动,训练幼儿头、手、腕、胳膊、腰、胯、腿,使幼儿的全身得到了运动。孩子们的激情也特别高,效果非常好。
幼儿第一次探索:幼儿独自玩绳,孩子们玩出的花样特别多,如:用绳玩出了飞轮、小蛇、揪尾巴、拼摆图案、小猫钓鱼、蜗牛、跳绳等等,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在我面前展示他们的新玩法,在这一环节中,我多次和幼儿分享他们的玩法。小结时我告诉他们一个人玩绳好玩,但是几个或者很多人一起玩绳更好玩,这样将幼儿带入下一个环节,第二次探索玩绳,这样让孩子们又新增了玩绳的兴趣。
幼儿第二次探索:老师引导,请幼儿间合作玩绳,孩子们玩出了新花样:孩子们有的用绳套在前一个小朋友的腰上开火车,有的用绳摆出了各种形状的,有的合作摆了大圆,还有的合作拼摆了一根钢丝,一起走钢丝,还有的小朋友一起合作搭楼梯等等。在这一环节大部分幼儿能合作玩绳。
第三个环节以游戏为中心。在前面的环节里有的孩子发现了用绳子玩捉尾巴的游戏,我故意忽略它,我是为了在这个游戏的环节里使用它来激发幼儿的另一个兴奋点——全班幼儿一起玩绳。最后全班小朋友一起在音乐中快乐的玩着捉尾巴的游戏。看着孩子们快乐的奔跑着,我想他们在这个活动中是很快乐的。
本次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在宽松的氛围内自由探索,充分发挥了幼儿做为活动主体的作用。我以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等不同的身份参与活动,增加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及情趣,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我根据突发状况及时对活动进行调整,在不影响活动目标的前提下使其更加符合了幼儿的兴趣。
第五篇: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第一讲 概述
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涵义: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幼儿园教育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幼儿园全部教育工作的总和。狭义是指一定时间内进行的教与学的活动;幼儿园教育活动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手段;幼儿园教育是教师指导
下的幼儿的学习活动。
2.幼儿园教育活动计划包含几方面内容:
1)教师按课程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与组织的教学活动 2)幼儿园在园一日生活的安排与组织 3)幼儿自选活动(活动区)的提供与指导 4)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和利
用 5)家长工作和社区联系等。3.幼儿园教育活动计划涵义:
由幼儿园依据幼儿教育目标和幼儿园课程标准,有计划地,系统地设计,组织和安排各
类教育活动。
4.环境创设的基本要求:
1)自然 2)朴素 3)美观 4)安全
第四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1.科学的涵义: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
和发展。
1)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
3)科学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2.科学技术的功能:
认识功能1)科学知识使人们的思想日益科学技术化2)对科学技术实践有指导作用3)
改变人们的精神和道德面貌
生产力功能1)可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2)通过实践科学知识,进行技术发明,创造出
新的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水平3)扩大劳动对象,使原来未开发的自然资源得到广泛利 用
4)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使现代化管理成为生产力的一种新要素。3.二到四岁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直觉行动性——具体形象性):
1)认识处于不分化的混沌状态 例如 把绿草绿叶叫做绿花 爱向成人提问这是什么那是
什么 2)认识带有模仿性,缺乏有意性 例如 小男孩看到爸爸刮胡子以后学着给小鸡刮
鸡毛导致小鸡丧命 3)认识带有明显的拟人化倾向 例如 看到皮球从积木滚下就说它不
乖 看到四条腿动物就说它有两只手两只脚 4)认识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4.四到五岁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
1)好奇好问 例如 不但喜欢问是什么 还爱问为什么 2)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表面和简
单的因果关系 例如 树摇了,所以刮风了 火车会叫会动 所以是活的东西 3)开始根据
事物的属性,功用和情境进行概括分类 例如 把苹果 梨 桃归为一类 认为能吃 吃起来
水多 把太阳卷心菜归一类 认为都是圆的 把太阳和公鸡放在一组 认为太阳一出来 公
鸡就喔喔叫
5.五到六岁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1)有积极的求知欲望 例如 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 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游 电视机里的人怎么会走路说话的 2)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的比较内在的,隐蔽的因果关系 例如 解
释乒乓球从倾斜的积木上滚落时说乒乓球是圆的 积木是斜的 球放上去就会滚 3)能初
步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分类 例如 有的学前儿童只能把家畜,家禽概括为动物
而把昆虫排斥在动物之外 认为昆虫是虫子不是动物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涵义:
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
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
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素质的定期培养。7.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1)对周围事物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情
感态度目标)2)获取周围世界广泛的科学经验,并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级的科
学概念(知识经验目标)3)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科学的方法和技能(方法技能目标)8.以上三个目标的联系:
知识经验——基础 能力方法——核心 情感态度——动力 9.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1)人体2)动植物3)生态与环境4)自然科学现象 5)生活中的科学技术 10.专门的科学教育(学会区分和判断)P51:
1)预定性科学教育 2)选择性科学教育 3)偶发性科学教育 11.理解以上三者八方面的区别(PPT上,具体见笔记)12.观察的类型概念和注意点:
(1)个别物体的观察:是学前儿童对单个的物体(或一类物体)或现象的观察。注意点:
1)通过观察,帮助学前儿童获得关于物体与现象的各方面信息 2)在各年龄段均可进行(2)长期系统性观察:是学前儿童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地对某一物体或现象进行系统地
观察,对其质和量两方面的发展变化有较完整的认识。注意点:1)主要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季节,气象的变化 2)中班开始采用这种观察,主要在大班进行 3)
一般是在物体或现象有明显变化时组织学前儿童进行观察
(3)比较性观察:是学前儿童同时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并进行比较,以找出物体间的异同点。注意点: 1)帮助学前儿童:发现物体的不同点和相似点 2)比较性观察的阶梯:同类——差别大的动物,并已经认识过的 植物——一种熟悉,一种新的,两
个或两个以上差别细致的动植物 3)一般在3岁后期开始使用 13.观察活动的指导:
1)尽可能提供实物,实景 2)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 3)引导幼儿多角度地观察事物 4)指导幼儿学习观察方法 14.举例说明比较性观察提供的指导:
观察活动的指导1)2)3)4)加上比较性观察的注意点
15.小实验活动指导的注意事项:
(1)1)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前要做预备性试验2)要是每个儿童看清演示过程3)演示实验要与讲解,提问紧密配合(2)1)要为儿童的从操作试验提供必要的用具和材料(简单,方便,量足)
2)指导学前儿童使用工具和材料,学习操作技能
3)给予学前儿童充分的实验时间
4)交代实验规则,保证学前儿童安全
5)引导学前儿童通过观察,注意实验材料,方法,操作过程中的变化和实验结果 16.小实验内容指引
物理实验(声,光,电,力等)化学实验(让鱼刺变软)
植物实验(挖制与植物生长有关条件的实验)动物实验(动物生活习性实验)17.种植与饲养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内容
植物:易生长,易照顾(对土质肥料要求不高),生长周期相对较短的植物
动物:可供学前儿童观察和欣赏的,生命力强的(不易死亡,对饲料要求不高),性情温
顺的,易于管理,不影响学前儿童安全的动物
18.分类的类型(理解,概念不一定要背):
1)挑选分类是指从许多物体中将具有某一种(或几种)特征的物体挑选出来
2)二元分类又称是与否分类,是指从许多物品里,选择出具备某一属性的物品,排除其
他物品
3)多元分类是指将物品按一些标准分成一类或几类 19.分类活动的指导
1)在充分感知物体的基础上进行分类
2)要指导学前儿童学习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3)帮助学前儿童明确分类标准或鼓励儿童自己确定分类标准
20.测量的类型
1)观察测量
2)非正式量具测量,也称自然测量
3)正式量具测量 21.信息交流的类型
(1)语言的方式
1)描述 2)讨论
(2)非语言的方式
1)图像记录
2)手势,动作,表情
第七讲 学前儿童体育
1.现代体育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以及学校体育
2.学前儿童体育的内涵(理解&非常重要):
学前儿童体育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是遵循零至六岁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规律,以增
强其体质,发展身心素质和初步运动能力,提高他们健康水平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教
育活动。
3.学前儿童体育的手段(填空&选择):
1)卫生因素 2)自然界的自然因素 3)体育活动 4)舞蹈,摩抚 5)其他各项手段 4.学前儿童体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
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和基础环节。《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指出,幼儿园
的主要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
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可见,幼儿体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类似于
学校体育。但幼儿体育又具有其独特性,它是融幼儿保育的教育为一体的特殊的教育领域。
而且,在对学前儿童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时,还需把“体育”放在首位。5.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特点(了解)
体育活动是通过身体练习来实现教育目的的,学前儿童体育活动同样需要幼儿身体的直
接参与,因此幼儿处在不断的运动状态中,身体和情绪都比较活跃。同时学前儿童体育
活动一般在户外进行,环境比较复杂,干扰因素多,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情绪容易受到
影响,安全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在活动组织中需要额外关注这些特殊问题和困难。6.决定学前儿童体育活动效果的主要因素:(重要)
运动符合是否恰当,是决定学前儿童体育活动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学前儿童体育活
动必须考虑幼儿的运动负荷问题,注意做到低强度,高密度,急缓结合,动静交替。7.体质的范畴包括哪四个方面:(一定要记住)
1)体格 2)体能 3)人体的适应能力 4)心理状态 8.影响幼儿体质强弱的因素:
影响幼儿体质强弱的因素很多,有遗传,变异,疾病,营养状况,生活环境与条件等,其
中科学的,适合于幼儿的体育活动与身体锻炼是影响学前儿童体质最积极,最有效的因素 9.健康的含义(搞清楚):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的全面发展”
10.运动能促进幼儿中枢神经控制能力的发展的原则:
1)首尾原则
2)近远原则
11.幼儿身体素质的特点及其培养的基本途径(看一下力量素质,选择题)
1)力量素质 P104 2)耐力素质 3)调整素质 12.适用于学前儿童的动作练习有以下几方面:
1)学前儿童基本动作的练习2)学前儿童基本体操的练习3)学前儿童体育游戏活动 4)学前儿童运动器械的活动
13.学前儿童基本动作的定义(概念题):
基本动作,即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必需的,最基本的身体运动的技能,例如走步,跑步,跳跃,攀登,钻,爬等动作。
14.学前儿童跳跃练习指导的基本要点(理解消化)
在指导幼儿进行双脚连续向前跳(学小兔子跳)时,重点应放在轻轻落地的动作教学和
要求上;在指导幼儿进行立定跳远是,强调的重点应该放在摆臂与蹬地动作方面,即要
求幼儿摆臂要协调有力,蹬地时要快而有力;在指导幼儿进行侧跳练习方时,要点则应
放在教会幼儿如何在跳跃的过程中变换身体的方向,以利于下一个动作的需要。15.学前儿童投掷练习指导的基本要点:
1)在投掷的活动中,应尽可能让幼儿左手和右手都有机会参与练习,这样有利于促进幼
儿身体两侧肌肉的协调发展。
2)在投掷的练习中,幼儿投掷的距离应由近到远,投掷的目标应由大到小,由静到动。16.什么是幼儿韵律操(概念题):
是将简单的舞蹈动作或律动动作与徒手体操的动作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体操动作。幼儿
韵律操的练习,一般都伴有轻松活泼,旋律简单优美,节奏感较强的儿童音乐。17.什么是轻器械操:
是指幼儿徒手操的基础上,手持较轻的器械所做的各种体操动作。轻器械操除了具有徒
手体操的动作要求以外,还需要根据所持器械的特点,做一些特殊的体操动作,这样便
增加了体操动作的难度,加大了活动量,但同时也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18.编排成套的幼儿体操动作的速度应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整套动作的活动量也应由小
到大,再由大到小。
19.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体育游戏的特点(了解)P110:
1)小班
2)中班
3)大班
20.编写学前儿童体育游戏的基本格式要求(看一下,可能是论述题)
1)游戏的名称
2)适用于那个年龄阶段的幼儿
3)游戏的目的或目标(包括任务,要求)
4)游戏的准备(包括场地,器材,能力基础)
5)游戏的方法(包括游戏的活动过程,组织要求)
6)游戏的规则
7)活动建议及注意事项
8)配以简图或示意图
21.各种车辆玩具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1)使幼儿有机会练习身体不同部位的肌肉,促进大肌肉的发展以及身体控制能力的发展
2)使幼儿获得视觉运动经验,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和判断能力
3)使幼儿产生极大地独立感和自豪感
4)激发幼儿愉快的情绪和想象力
5)熟悉基本的交通规则
22.组织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1)日常性原则
1)每日都应该让幼儿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 2)注意幼儿一日生活中
动与静的交替安排
(2)适量性原则
影响幼儿活动量大小的因素:运动的数量/ 时间 / 强度 / 密度
运动的密度(搞清楚):有时也称练习密度,是指在一次体育活动中,幼儿身体实
际练习的时间与活动总时间的百分比。
练习密度=身体实际练习的时间之和/活动的总时间*100%
适合于幼儿的活动量的特点(了解):
1)活动量应有小到较大,然后再由较大到较小,活动前的心率与活动后的心率之
差不应超过50次
2)心率的恢复时间应在5分钟以内,如果是早操活动,心率恢复时间最好是在3
分钟以内
3)运动的强度不宜过大,而练习密度则应该稍大一些
4)幼儿在活动中的心率最好是在130次/以上,但最高心率最好不超过180次/分
5)注意在活动中动与静,急与缓的交替,使运动具有一定的节奏性。
(3)多样性原则
(4)身体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
23.动作技能的形成通常要经历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
1)粗略掌握动作的阶段
2)改进和提高动作的阶段
3)动作的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 24.什么是早操活动:
它不能简单地被看成是在早晨做一些幼儿基本体操,而是应该把其理解为“在早晨进行
身体锻炼的活动总称” 25.早操活动的意义:
1)它是锻炼幼儿身体,增强幼儿体质的良好手段
2)它能使幼儿的整个机体逐步进入到工作状态
26.能引起幼儿高度星峰或活动量较大的游戏活动,则应该放在集体体育教学活动基础部分的后半段,以便使之与幼儿身体机能活动的水平相适应。
基本部分活动的时间一般约占幼儿体育课总时间的70%——80% 27.幼儿集体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
活动量应由小开始,逐渐增大,最后再由大逐渐减小
较适合于幼儿活动量的参考数据为:
活动前心率与活动后心率之差:40次——50次
活动中的平均心率:130次——150次/分
体育活动平均心率:130次——180次/分
心率恢复时间:5分钟以内
早操活动恢复时间:3分钟
活动中的练习密度:50%——70%
幼儿集体体育教学活动的总时间:小班15分钟——20分钟,中班20分钟——25分钟,大班30分钟左右
28.幼儿教师的任务(很重要):
1)积极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户外体育活动的设备,器材和环境
2)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
3)注意幼儿活动时的安全,并随时进行必要的安全指导与安全教育
4)控制和调节幼儿的活动量
第五讲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