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基础知识教案

时间:2019-05-12 20:00: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级基础知识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级基础知识教案》。

第一篇:二级基础知识教案

二 级 基 础 知 识

附:

二级基础知识

二级基础知识在笔试中占30%的题量。其中:选择题10题,共20分;填空题5题,占10分。望读者能对这一部分知识引起足够的重视。

1.1 学习目标与要求

考生在本章应该掌握的内容包括:

1.算法的基本概念,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其定义,线性表及其基本运算,栈和队列及其基本运算,线性链表及其基本运算,二叉树的基本概念、存储结构及其遍历,最后还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查找与排序算法。

2.程序设计方法与风格,结构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对象,方法,属性及继承与多态性。

3.软件工程基本概念,结构化分析方法,结构化设计方法,软件测试的基本方法,程序的调试方法。

4.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实体联系模型及E—R图等基本概念,关系代数理论中的基本运算,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1.2 内 容 要 点

第一章 数据结构与算法

一、算法

程序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为特性的设计,二是结构特性的设计。前者是对程序中的每一个细节加以定义和描述,后者是指所确定的数据结构。

算法的基本特征:可行性、确定性、有穷性等 算法的基本要素:(1)数据对象的运算和操作。有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关系运算和数据传输四类。

(2)算法的控制结构。有顺序、选择、循环三类。算法的基本方法:列举法、归纳法、递推法、递归法、回溯法等。算法的复杂度:包括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 时间复杂度――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f(n)(n指问题的规模)。

例如:在长度为n的一维数组中查找值为x的数组元素,则

平均时间复杂度为(n+1)/2,最坏时间复杂度为n。

 在长度为n的一维数组中删除值为x的数组元素,则

平均时间复杂度为(n-1)/2,最坏时间复杂度为n-1,最佳时间复杂度为0。(1+2+。。+n-1)/n(n-1)/2 在长度为n的一维数组中插入值为x的数组元素,则最坏时间复杂度为n,最佳时间复杂度为0,平均时间复杂度为n/2,。(0+1+2+。。+n)/(n+1)n/2.146.在冒泡排序与选择排序中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为n(n-1)/2。 空间复杂度――执行这个算法所需要的辅助内存空间的大小。

若算法所需要的辅助内存空间的大小不随问题规模的增大而增大,则称该算法的空间复杂度为最小,即原地工作。t=a[j];a[j]=a[j+1];a[j+1]=t;

二、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所研究的内容:数据的逻辑结构(线性结构与非线性结构)、数据的存储结构(顺序存储与链式存储)和对数据结构的运算。

其有数据的逻辑结构和数据的存储结构。

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存储空间中的存放形式称为数据的存储结构。常用的存储结构有:顺序、链接、索引等。

数据结构中,没有前件的结点为根结点(起始结点),没有后件的结点为叶子结点(终止结点)。

春夏秋冬

数据逻辑结构通常分为两大类: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线性结构又称线性表,其特点是:

①有且只有一个根结点;

②每一个结点最多有一个前件,也最多有一个后件。

三、线性表及其顺序存储结构(数组)

顺序存储的线性表(顺序表)的特点:

(1)所有元素所占据的存储空间是连续的;

(2)各数据元素在存储空间中是按逻辑顺序依次存放的。

四、栈和队列是对插入与删除有特殊规定的线性表。

栈(Stack)是限制在同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的线性表。

允许插入和删除的一端称为栈顶(top)。栈顶元素总是最后被插入的元素,也是最先能被删除的元素。因此,栈是按照“先进后出FILO”的原则组织数据,且具有记忆作用。

栈顶是变化的(随入栈上升,随出栈下降),栈底是固定的。

队列(Queue)是允许在一端插入、而在另一端进行删除的线性表。

允许插入的一端称为队尾(rear),删除的一端称为队头(front)。队尾元素总是最后被插入的元素,也是最后能被删除的元素。因此,队列是按照“先进先出FIFO”的原则组织数据。

五、线性链表

在链式存储方式中,每个结点有两部分组成:数据域和指针域。用一个专门的指针HEAD指向第一个结点,最后一个结点的指针域为空(NULL)。各数据结点的存储序号是不连续的。

六、树与二叉树

树是简单的非线性结构。其每一个结点可以有多个后件。一个结点所拥有的后件个数称为该结点的度。所有结点中的最大的度称为树的度。树的层数称为树的深度。

二叉树:每一个结点的度最大为2。

二 级 基 础 知 识

满二叉树:除最后一层外,每一层上的所有结点都有两个子结点。深度为k的满二叉树结点总数为

2k

k-1深度为k的满二叉树中叶子结点总数为2

完全二叉树:在深度为n的二叉树中,1到n-2层上的每一个结点都有两个子结点,而第n-1层结点可以有两个子结点、也可以只有左分支结点或无子结点。

n0=n2+1 n1=0或1 完全二叉树n=1000双亲结点的编号为1000/2500 叶子结点的编号>500 二叉树的遍历:不重复地访问二叉树中的所有结点。

(1)前序遍历(根左右):首先访问根结点,然

后先左树,后右树。左图中为: FCADBEGHP FCADBEGHP

(2)中序遍历(左根右):首先遍历左子树,然后

访问根结点,最后遍历右子树。为ACBDFEHGP ACBDFEHGP ABDCHPGEF(3)后序遍历(左右根):首先遍历左子树,然后遍历右子树,最后访问根结点。为ABDCHPGEF

七、查找技术

(1)顺序查找:最坏找n次。

(2)二分法查找(前提:所有数据事先有序):最坏找log2n次

八、排序技术

(1)冒泡排序法:时间复杂度为O(n(n-1)/2);(2)简单插入排序法:时间复杂度为O(n(n-1)/2);

1.5(3)希尔排序法:时间复杂度为O(n);(4)堆排序法:时间复杂度为O(nlog2n)。

第二章 程序设计基础

一、程序设计方法与风格

程序设计方法的发展而言,主要经过了结构化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阶段。

二、结构化程序设计

设计原则:自顶而下、逐步求精、模块化、限制使用goto语句。

基本结构:顺序、选择、循环。每一种控制结构只允许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结构化程序设计主要强调程序的可读性。程序中可适当加一些注释,可分为序言性注释和功能性注释。

.148.三、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对象:客观世界中的任何实体。属性是指对象的状态、方法是指对象的操作。类:具有共同属性、共同方法的对象的集合。类是对象的模板、对象是类的实例。消息:对象间的相互合作的协助机制。即用来请求对象执行某一处理的要求。继承:表示类之间相似性的机制。类之间共享属性和操作的机制称为继承。封装:是一种信息隐蔽技术。信息隐蔽是通过对象的封装性来实现的。类具有继承性,对象具有封装性。

第三章 软件工程基础

软件三要素:程序、文档和数据。

软件危机:软件在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列严重问题。

软件工程:软件定义、开发和维护的一整套方法。其核心思想是把软件当作一个工程产品来处理。其三要素:方法、工具和过程。

软件工程管理主要包括: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

常见的需求分析方法有:结构化分析方法和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其中,结构化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面向数据流的结构化分析方法和面向数据结构的Jackson方法。

软件生命周期:软件定义、软件开发、软件的运行与维护。软件分析的重要工具是:数据流图(DFD)、数据字典(DD)等。

数据流图(DFD)由数据流、加工、存储文件及源和潭组成。

数据流图(DFD)有两种形式:变换型和事务型

数据字典(DD)用于描述系统中所用到的全部数据和文件的文档

模块的内聚性: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之间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模块的耦合性:模块间相互连接的紧密程度。高内聚、低耦合。

软件测试的目的:发现错误

软件测试的实施: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 软件测试的方法:(1)◆静态测试――代码检查

◆动态测试――执行程序而发现错误

(2)◆白盒测试――检查内部成分

◆黑盒测试――检查外部成分

第四章 数据库设计基础

三级模式:

① 内模式 又称物理模式,反映了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是真正存在的模式 ② 模式 又称概念模式,反映了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

③ 外模式 又称用户模式,反映了数据的局部逻辑结构.是用户使用的模式

二 级 基 础 知 识

三级模式之间的关系:内模式是模式的物理实现,模式是内模式的逻辑表示, 外模式是模式的部分抽取

两级映射:

① 模式/内模式映射:当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发生变化时,只要修改该映射,而使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不发生变化,从而保证了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② 外模式/模式映射: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发生变化时,只要修改该映射,而使数据的局部逻辑结构不发生变化,从而保证了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E-R图

① E-R图,即实体-联系图(Entity-Relationship),通过图形符号来表示实体及其相互联系,由美籍华人陈平山(P.P.Chen)于1976年提出;

② E-R图的三要素分别是:实体、联系、属性;在E-R图中依次用方框、菱形、椭圆来表示;

.150.

第二篇:计算机二级access基础知识总结

二级教程——公共基础知识 1.算法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2.程序的编制不可能优于算法的设计。3.算法的基本特征:a.可行性;b.确定性;(不允许有模能两可的解释,也不允许有多义性)c.有穷性;d.拥有足够的情报。

4.算法的两种基本要素:一是数据对象的运算和操作;二是算法的控制结构。5.算法设计的基本算法:a.列举法;b.归纳法;c.递推;d.递归;e.减半递推技术;f.回溯法。

6.算法的复杂度主要包括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7.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理解):是指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算法的基本运算反映了算法运算的主要特征,用基本算法的次数来度量算法工作量是客观的也是实际可行的。8.算法的空间复杂度(理解):指执行这个算法所需要的内存空间。9.数据结构主要研究和讨论的三个方面问题:

a.数据集合中个数据元素之间所固有的逻辑关系,即数据的逻辑结构; b.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各数据元素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关系,即数据的存储结构;

c.对各种数据结构进行的运算。

10.数据结构是指反映数据元素之间关系的数据元素集合的表示。

11.数据结构应包含的两方面的信息:a.表示数据元素的信息;b.表示各数据元素之间的前后件关系。

12.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存储空间中的存放形式称为数据的存储结构(也称数据的物理结构)。常用的存储结构有顺序、链接、索引等存储结构。13.根据数据结构中各元素前后件元素的复杂程度,一般将数据结构分为两的类: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

14.线性结构又称线性表,一个非空的数据结构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构成线性结构:一是有且只有一个根节点;二是每一个节点最多有一个前件,也最多有一个后件。

15.线性表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数据结构。

16.线性表由一组数据元素构成,而复杂的线性表中,由若干数据相组成的数据元素成为记录,而由多个记录构成的线性表又称为文件。线性表是一种线性结构。数据元素在线性表中的位置只取决于它们自己的序号,即数据元素之间的相对位置是线性的。

17.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 a.线性表中所有元素所占的存储空间是连续的;

b.线性表中各数据元素在存储空间中是按逻辑顺序依次存放的。

18.栈是一种特殊的线性表。在这种特殊的线性表中,其插入与删除运算都只在线性表的一端进行。

19.栈是限定在一端进行插入与删除的线性表。栈也被称为“先进后出”表或“后进先出”表,其具有记忆作用。通常用指针top来指示栈顶的位置,用指针bottom只想线索。

20.栈的基本运算有三种:入栈,退栈与读栈顶元素。21.线性表组织管理用户程序的排队执行的原则是: a.初始时线性表为空;

b.当有用户程序老道士,将该用户程序加入到线性表的末尾进行等待; c.当计算机系统执行完当前的用户程序后,就从线性表的头部取出一个用户程序执行。

在这种线性表中,需要加入的元素总是插入到线性表的末尾,并且又总是从线性表的头部取出(删除)元素。这种线性表成为队列。22.查找技术:一是顺序查找;二是二分法查找(二分法查找只需要比较㏒2 n 次,而顺序查找需要查找n次。23.排序技术:

交换类排序法:a.冒泡排序法;b.快速排序法。

插入类排序法:a.简单插入排序法b.希尔排序法(简单插入排序需要n(n-1)/2次比较,希尔排序所需要比较次数O(n),堆排序需要比较的次数为O(n㏒2n)).24.形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主要应注重和考虑下述一些因素:a.源程序文档化;b.数据说明的方法;c.语句的结构(程序编写要做 到清晰第一,效率第二);d.输入和输出;

25.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的主要原则可以概括为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模块化,限制使用goto语句。

26.结构化程序的基本结构:a.顺序结构;b.选择结构;c.重复结构(又称循环结构)。

27.面向方法的主要优点:a.与人类习惯的思维方法一致;b.稳定性好;c.可重用性好;d.易于开发大型软件产品;e.可维护性好。

28.对象是面向对象方法中最基本的概念。对象可以用来表示客观世界中的任何实体,也就是说,应用领域中有意义的,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有福安息的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对象。

29.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中设计的对象是系统中用来描述蛇管事物的一个实体,是构成系统的一个基本单位,它由一组表示其静态特征的属性和它可执行的一组操作组成。

30.属性即对象所包含的信息,它在设计对象是确定,一般只能通过执行对象的操作来改变。

31.对象的基本特点:a.标识唯一性;b.分类性;c.多态性;d.封装性;e.模块独立性好。

32.将属性、操作类似的对象归为类。

33.消息是一个实例与另一个实例之间传递的信息,它请求对象执行某一处理或回答某一要求的信息,它统一了数据流和控制流。

34.一个消息有下述三部分组成:a.接收消息的对象名称;b.消息的标识符(也称为消息名);c.另个或多个参数。

35.继承是指能够直接获得已有的性质和特征,而不必重复定义它们。

36.继承分为单继承和多重继承。但继承是指一类只允许有一个父类,即类等级为树形结构。多重继承是指,一个类允许有多个父类。

37.对象根据所接受的消息而做出动作,同样的消息被不同的对象接受时可导致完全不同的行动,该现象称为多态性。38.软件分为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和工具软件。

39.计算机软件(software)是计算机系统中与硬件相互依存的另一部分,是包括程序、数据及相关文档的完整集合。

40.软件的特点:

a.软件是一种逻辑实体,而不是物理实体,具有抽象性;

b.软件的生产与硬件不同,它没有明显的制作过程; c.软件在运行使用期间不存在磨损老化问题;

d.软件的开发、运行对计算机系统具有依赖性,受到计算机系统的限制,这导致了软件移植的问题; e.软件复杂性高,成本昂贵;

f.软件开发涉及诸多的社会因素。

41.软件危机是泛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42.软件危机归结为成本、质量、生产率等问题。

43.关于软件工程的定义,国标中指出,软件工程是应用于计算机软件的定义、开发和维护的一整套方案、工具、文档、时间标准和工序。44.软件工程包括三个要素,即方法、工具和过程。

45.ISO 9000定义:软件工程过程是把输入转化为输入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

46.软件工程过程是指为获得软件产品,在软件工具支持下由软件工程师完成的一系列软件工程活动。基于这个方面,软件工程过程通常包含4种基本活动: a.P(Plan)——软件规格说明。规定软件的功能及其运行时的限制b.D(Do)——软件开发。产生满足规格说明的软件。

c.C(Check)——软件确认。确认软件能够满足客户提出的要求d.A(Action)——软件演进。为满足客户的变更要求,软件必须在 使用的过程中演进。

47.软件生命周期:软件产品从提出、实现、使用维护到停止使用退役的过程。48.软件生命周期分为软件定义、软件开发及软件运行维护三个阶段。49.软件生命周期的主要活动阶段是: a.可行性研究与计划制定;

b.需求分析;c.软件设计;d.软件实现;e.软件测试;f.运行和维护。50.软件工程的目标是:在给定成本、进度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有效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理解性、可维护性、可重用性、可适应性、可移植性、可追踪性和可互操作性且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51.软件工程的理论和技术性研究的内容包括: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52.软件工程的原则(8条):a.抽象;b.信息隐蔽;c.模块化;d.局部化;e.确定性;f.确定性;g.一致性;h.完备性;i.可验证性。53.软件开发方法包括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程序设计方法。

54.结构化方法包括已经形成了配套的结构化分析方法、结构化设计方法和结构化编程方法,其核心和基础是结构化程序设计理论。

55.常见的需求分析方法有:a.结构化分析方法;b.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56.结构化分析就是使用数据流程图(DFD)、数据字典(DD)、结构化英语、判定表和判定树等工具,来建立一种新的、称为结构化规格说明的目标文档。57.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实质是着眼于数据流,自顶向下,逐层分解,建立系统的处理流程,以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为主要工具,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58.结构化分析的常用工具:a.数据流图(步骤:由外向里,自顶向下,逐层分解);b.数据字典(数据字典是结构化分析方法的核心);c.判定树;d.判定表。

59.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的特点(8点):a.正确性;b.无歧义性;c.完整性;d.可验证性;e.一致性;f.可理解性;g.可修改性;h.可追踪性。60.软件设计包括软件结构设计、数据设计、接口设计、过程设计。

61.软件设计的一般过程:软件设计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先进行高层次的结构设计;后进行底层吃的过程设计,穿插进行数据设计和接口设计。

62.软件设计的基本原理:a.抽象;b.模块化;c.信息隐蔽;d.模块独立性(①内聚性:(内聚性是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的度量)②耦合性(耦合性是模块间互相连接的紧密程度的度量))。

63.各模块的内聚性越强,则耦合性越弱。一般较优秀的软件设计,应尽量做到高内聚,低耦合,即减弱模块之间的耦合性和提高模块内部的内聚性,有利于提高模块的独立性。

64.软件概要设计的基本任务是:a.设计软件系统结构;b.数据结构及数据库设计;c.编写概要设计文档,d.概要设计文档评审。

65.模块用一个矩形表示,矩形内注明模块的功能和名字;箭头表示模块间的调用关系。

66.经常使用的结构图有四种模块类型:传入模块、传出模块、变换模块、协调模块。

67.数据流类型:a.变换型;b.事务型(特点是接受一项事物。根据事物处理的特点和性质,选择分派一个适当的处理单元(事务处理中心),然后给出结果)。68.设计的准则:a.提高模块独立性;b.模块规模适中;c.深度、宽度、扇出和扇入适当;d.使模块的作用域在该模块的控制域内。

69.详细设计的任务,是为软件结构图中的每一个模块确定实现算法和局部数据结构,用某种选定的表达工具表示算法和数据结构的细节。70.常见的过程设计工具:a.图像工具:程序流程图。N-S.PAD.HIPO;b.表格工具:判定表;c.语言工具:PDI(伪码)。

71软件测试的定义:使用人工或自动手段来运行或测定某个系统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检验它是否满足规定的需求或是弄清预期结果与实践结果之间的差别。

72.软件测试是为了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方法: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73.软件测试的方法若是从是否需要执行被测试软件的角度,可以分为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方法。若按照功能划分可以分为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方法。74.静态测试包括代码检查、静态结构分析、代码质量度量等。它不实际运行软件,主要通过人工进行。

75.白盒测试方法也称结构测试或逻辑驱动。它是根据软件产品的内部工作过程,检查内部成分,以确认每种内部操作符合设计规格要求。它的主要方法有逻辑覆盖、基本路径测试等。

76.黑盒测试方法也称功能测试或数据驱动测试。黑盒测试主要诊断功能不对或遗漏、界面错误、数据结构或外部数据库访问错误、性能错误、初始化和终止条件错。

77.等价类划分法设计测试方案,首先要划分输入集合的等价类。

78.软件测试过程一般按四个步骤进行:单元测试、集成测试、验收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

79.程序调试的任务是诊断和改正程序中的错误。

80.程序调试的基本步骤:a.错误定位;b.修改设计和代码,以排除错误;c.进

行回归测试,以防止新的错误。

81.软件调试可以分为动态调试和静态调试。

82.静态调试主要指通过人的思维来分析源程序代码和排错,是主要的调试手段,而动态调试是辅助静态调试的。

83.主要的调试方法有:a.强行排错法;b.回溯法;c.原因排除法。84.数据实际上就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85.软件中的数据(Data)是有一定结构的:数据有型(Type)和值(Value)之分。86.数据库(Database)是数据的集合。

87.数据库管理系统:a.数据模式定义;b.数据存取的物理构建;c.数据操作;d.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定义与检查;e.数据库的并发控制与故障恢复;f.数据的服务。

88.数据定义语言:数据定义语言(Data Definition Language,简称DDL)、数据操纵语言(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简称DML)、数据控制语言(Data Control Language简称DCL)。

89.数据库管理员(Data Administrator,简称DBA)其主要工作:a.数据库设计;b.数据库维护;c.改善系统性能,提高系统效率。

90.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简称DBS)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数据库(数据)、数据管理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员(人员)系统平台之一——硬件平台(硬件)、系统平台之二——软件平台(软件)。

91.数据库应用系统(Database Application System,简称DBAS),它是数据库系统、应用软件和应用界面三个部分组成,具体包括: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员、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应用软件、应用界面。92.文件系统是数据库系统发展那个的初级阶段,它提供了简单的数据共享与数据管理能力,但是它无法提供完整的、统一的管理和数据共享的能力。93.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真正的数据库系统——层次数据库与网状数据库开始发展,他们为统一管理与共享数据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94.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特点:a.数据的集成性;b.数据的高共享性与低冗余性;c.数据独立性;d.数据的统一管理与控制。

95.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a.概念模式;b.外模式;c.内模式。

96.数据是实现世界符号的抽象,而数据模型则是数据特征的抽象,它从抽象层次上描述了系统的静态特性、动态行为和约束条件,为数据库系统的表示与操作提供了一个抽象框架。

97.凡是有共性的实体可组成一个集合称为实体集。属性刻画了实体的特征。现实世界中事物间的关联称为联系。

98.实体间的联系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99.由实体、属性、联系三者结合起来才能表示现实世界。100.实体是概念世界中的基本单位,属性附属于实体。

101.E-R模型中的三个概念与两个联接关系:a.实体集表示法;b.属性表示法;c.联系表示法;d.实体集(联系)与属性间的联接关系;e.实体集与联系间的联接关系。

102.层次模型的基本结构是树形结构。

103.网状模型是一个不加任何条件限制的无向图。

104.关系模型采用二维表来表示,简称表。二维表由表框架(Frame)及表的元组(Tuple)组成。表框架由n个命名的属性组成,n为属性元数。每个属性

有一个取值范围称为值域。表框架对应了关系的模式,即类型的概念。105.在二维表中凡能唯一标识元组的最小属性称为该表的键或码。

106.关系中的数据约束:a.实体完整性约束;b.参照完整性约束;c.用户定义的完整性约束。

107.关系模型的基本运算:插入、删除、修改、查询(投影运算、选择运算、笛卡尔积运算)(笛卡尔积运算是两个关系的合并操作)。

108.关系代数中的扩充运算:交运算、除运算、连接和自然连接运算。109.数据库设计是数据库应用的核心。

110.在数据库应用系统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设计一个能满足用户要求、性能良好的数据库,这就是数据库设计。

111.数据库设计的基本任务是根据用户对象的信息需求,处理需求和数据库的支持环境(包括硬件、操作系统与DBMS)设计出数据模式。

112.在数据库设计中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信息需求为主,兼顾处理需求,成为面向数据的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处理需求为主,兼顾信息需求,成为面向过程的方法。

113.数据库设计目前一般采用生命周期法,即将整个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分解成目标独立的若干阶段。它们是:需求分析阶段、概念设计阶段、逻辑设计阶段、物理设计阶段、编码阶段、测试阶段、运行阶段、进一步修改阶段。114.分析和表达用户的需求,经常采用的方法有结构化分析方法和面向对象的方法。结构化分析方法用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方式分析系统。用数据流图表达了数据和处理过程的关系,数据字典对系统中数据的详尽描述,是各类数据属性的清单。

115.数据字典通常包括五个部分,即数据项,是数据的最小单位;数据结构,是若干数据项有意义的集合:数据流,可以是数据项,是也可以使数据结构,表示某一处理过程的输入或输出;数据储存,处理过程中处理的数据,常常是手工凭证、手工文档或计算机文件;处理过程。116.数据库概念设计的目的是分析数据间内在语及关联,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数据的抽象模拟模型数据库概念设计的方法有以下两种:一是集中是模型设计法,二是视图集成设计法。

117.数据库的逻辑设计主要工作是将E-R图转换成指定RDBMS中的关系模式。118.逻辑模式规范化及调整、实现:规范化、RDBMS.119.数据库物理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对数据库内部物理结构作调整并选择合理的存取途径,以提高数据库访问速度及有效利用存储空间。

120.数据库是一种共享资源,它需要维护与管理,这种工作称为数据库管理,而实施此项管理的人则称为数据库管理员。

121.数据库管理内容:a.数据库的建立;b.数据库的调整;c.数据库的重组;d.数据库安全性控制与完整性控制;e.数据库的故障校复;f.数据库监控。

第三篇:消防业务基础知识题库二级

椒江区洪家中心校教职工消防业务基础知识比赛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A)。

A、化学反应 B、物理反应 C、光电反应 D、分解反应

2、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十分复杂,有(B),有分解反应。

A、复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聚合反应 D、分解反应

3、(A)、磷、钾等单质固体物质着火原先熔融,后燃烧。

A、硫 B、沥青 C、石蜡 D、松香

4、在燃烧反应过程中,如果生成的燃烧产物不能再燃烧,称为(A)。

A、完全燃烧 B、不完全燃烧 C、充分、燃烧 D、猛烈燃烧

5、(A)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

A、爆炸 B、闪燃 C、自燃 D、着火

6、按照爆炸的(C),化学爆炸可分为爆燃、爆炸、爆震。

A、过程 B、产物 C、条件 D、变化传播速度

7、(A)起火属于A类火灾。

A、棉花 B、汽油 C、氢气 D、钾

8、B类火灾是指(B)引起的火灾。

A、可燃固体 B、可燃液体 C、可燃气体 D、核物质

9、一次死亡(C)人以上(含本数)的火灾为特大火灾。

A、15 B、5 C、30 D、50

10、热传播除了火焰直接接触外,还有三个途径,即传导、对流和(D)。

A、照射 B、加热 C、烘烤 D、辐射

11、热通过流动介质将热量由空间中的一处传到另一处的现象叫做(A)。

A、对流 B、传导 C、辐射 D、照射

12、通风孔洞愈多,各个通风孔洞的面积愈大、愈高,则热对流的速度(A)。

A、愈快 B、愈慢 C、不变化 D、停止

13、在很多燃烧现象中,燃烧速度是由物质的扩散(A)决定的。

A、速度 B、密度 C、强度 D、浓度

14、火灾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始终伴随着(D)过程。

A、热辐射 B、热对流 C、热传导 D、热传播

15、热通过直接接触的物体从温度较高部位传递到温度较低部位的现象,叫做(A)。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 D、热传播

16、热通过流动介质将热量由空间中的一处传到另一处的现象,叫做(C)。

A、热传导 B、热辐射 C、热对流 D、热传播

17、不管何种形式的点火能量必须达到一定的(C)才能引起燃烧反应。

A、浓度 B、密度 C、强度 D、速度

18、绝大多数可燃物质燃烧都是在蒸气或气态下进行,并出现(B)。

A、火花 B、火焰 C、烟雾 D、高温

19、易燃和可燃液体的燃烧称为(A)。

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完全燃烧 D、扩散燃烧

20、成捆堆放的棉、麻、纸张及大量堆放的煤、杂草、湿木材等,受热后易发生(C)。

A、燃烧 B、自燃 C、阴燃 D、闪燃

21、在固体可物中,燃点较低、燃烧剧烈的称为(A)固体。

A、易燃 B、难燃 C、可燃 D、自燃

22、汽油、煤油等液体可燃物,其分子中都含有(B)原子。

A、碳 B、碳、氢 C、氢 D、氮、碳

23、在燃烧反应过程中,如果生成的燃烧产物不能再燃烧,则称为(A)。

A、完全燃烧 B、不完全燃烧 C、蒸发燃烧 D、表面燃烧

24、可燃气体(蒸气)只有达到一定(A),遇着火原才会发生燃烧(爆炸)。

A、浓度 B、温度 C、湿度 D、程度

25、以下(D)不是可燃气体。

A、液化石油气 B、甲烷 C、乙炔 D、氯气

26、搬离可燃物的灭火方法是(C)。

A、窒息法 B、冷却法 C、隔离法 D、抑制法

27、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的物质为(B)。

A、铝 B、磷 C、铜 D、钾

28、火焰的颜色与(A)有关。

A、温度 B、空气 C、环境 D、湿度

29、液体可燃物和固体可燃物燃烧时由分解或蒸发出的气体 形成火焰,一般为(A)。

A、扩散火焰 B、预混火焰 C、分解火焰 D、蒸发火焰

30、火焰中由二次空气供氧所形成的火焰峰面称为(D)。

A、火焰 B、焰心 C、内焰 D、外焰

31、木材主要是由(C)组成的化合物。

A、碳、氢、硫元素 B、碳、硫、氧元素 C、碳、氢、氧元素 D、硫、氢、氧元素

32、燃烧产物不属于对灭火工作不利的方面是(A)。

A、在一定条件下有阻燃作用 B、引起人员中毒、窒息 C、影响视线 D、成为火势发展、蔓延的因素

33、下面属于二级可燃性气体的是(D)。

A、氢气 B、甲烷 C、乙炔 D、氨气

34、在燃烧反应过程中,如果生成的燃烧产物还可再燃烧,则称为(B)。

A、完全燃烧 B、不完全燃烧 C、分解燃烧 D、扩散燃烧

35、在密闭或通风不良的场所发生火灾,燃烧速度(C)。

A、不变 B、加快 C、减慢 D、先减慢后加快

36、燃烧完全与否不仅与空气供给量有关,而且还与(A)有关。A、其它可燃物扩散混合的均匀程度 B、燃烧温度 C、燃烧产物 D、燃烧阶段

37、下列不是固体物质的燃烧方式是(D)。

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表面燃烧 D、自燃

38、下列单质固体物质不是先熔融后燃烧的是(D)。

A、硫 B、磷 C、钾 D、铜

39、不属分解燃烧的物质是(C)。

A、热固塑料 B、合成橡胶 C、沥青 D、纤维

40、木炭、焦碳以及铁、铜、钨的燃烧均属(A)。

A、表面燃烧 B、蒸发燃烧 C、分解燃烧 D、阴燃

41、有机可燃物火焰的明亮程度和颜色主要由火焰中的(B)来确定。

A、含氧量 B、碳粒子 C、含氢量 D、烟浓度

42、热值愈高的物质燃烧时,辐射出的热量也愈(C)。

A、低 B、少 C、多 D、高

43、实际燃烧温度都(B)理论燃烧温度。

A、高于 B、低于 C、等于 D、不能比较

44、下列物质燃烧火焰显光并伴有黑烟的是(D)。

A、一氧化碳 B、糖 C、木材 D、苯

45、通过烟的(D)等特征,消防人员可以大致判断燃烧物质的种类、火灾阶段、火势蔓延方向等。

A、气味、颜色、浓度 B、气味、颜色、流动方向

C、颜色、浓度、流动方向 D、气味、颜色、浓度、流动方向

46、完全燃烧的燃烧产物都是(D)气体。

A、可燃、惰性 B、不燃 C、惰性 D、不燃、惰性

47、室内火灾,随着惰性物质的增加,就可相对(B)空气中的氧浓度。

A、增加 B、减少 C、先减少后增加 D、先增加后减少

48、以下(A)火灾属于D类火灾。

A、钠 B、铜 C、磷 D、棉

49、(D)爆炸不属于化学爆炸。

A 炸药 B、可燃气体 C、粉尘 D、液化气钢瓶 50、(C)不属于B类火灾。

A、煤油 B、苯 C、黄磷 D、乙醚

51、适用于扑救A、B、C类火灾的是(B)。

A、碳酸氢钠干粉 B、磷酸铵盐干粉 C、钾盐干粉 D、氨基干粉

52、在一定温度下,易燃、可燃液体表面上产生的蒸气,当与空气混合后,一遇着火源,就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这种现象叫做(A)。

A、闪燃 B、瞬燃 C、闪点 D、爆闪

53、易燃与可燃液体表面能够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B)。

A、燃点 B、闪点 C、自燃点 D、爆炸点

54、易燃可燃液体的。闪点(B)其火灾危险性就越大。

A、越高 B、越低 C、在45℃以上 D、在45℃以下

55、根据(C)可确定液体生产、加工、储存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A、燃点 B、着火点 C、闪点 D、自燃点

56、可燃物质,在远低于自燃点的温度下自然发热,并且这种热量经长时间的积蓄使物质达到自燃点而燃烧的现象,称为(C)。

A、阴燃 B、受热自燃 C、本身自燃 D、闪燃

57、可燃物质受热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叫(C)。

A、燃点 B、闪点 C、自燃点 D、着火点

58、可燃液体的压力越高,自燃点(B)。

A、越高 B、越低 C、不变 D、不确定

59、能降低气体混合物爆炸危险性的气体是(A)。

A、氮气 B、氧气 C、氢气 D、乙炔气

60、粉尘中的水分决定着爆炸的性能,水分越多,爆炸危害性(B)。

A、越高 B、越低 C、不变 D、不确定 61、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导致周围压力急剧上升,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称为(C)。

A、腐蚀品 B、易燃固体 C、爆炸品 D、放射性物品 62、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按其危险特性可分为(B)、不燃气体和有毒气体。

A、腐蚀性气体 B、易燃气体 C、惰性气体 D、助燃气体 63、一切可燃液体的燃点都高于其(B)。A、爆燃点 B、闪点

C、自燃点 D、着火点

64、在敞开的容器中很难把液体的(B)和着火区别开。

A、瞬燃 B、闪燃 C、爆燃 D、爆闪

65、可燃物质在空气中连续均匀地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在没有外部火源的作用下能够发生自动燃烧的现象称为(B)。

A、自燃 B、受热自燃 C、本身自燃 D、着火

66、可燃物质,在远低于自燃点的温度下自然发热,并且这种热量经长时间的积蓄使物质达到自燃点而燃烧的现象,称为(C)。

A、着火 B、受热自燃 C、本身自燃 D、自燃

67、可燃物质受热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叫(C)。

A、燃点 B、闪点 C、自燃点 D、着火点 68、(C)燃烧引起的火灾不属于B类火灾。

A、煤油 B、苯 C、黄磷 D、乙醚 69、可燃液体的压力越高,自燃点(B)。

A、越高 B、越低 C、不变 D、不能确定

70、混合物中可燃物质的浓度越低,自燃点(A)。

A、越高 B、越低 C、不变 D、不能确定

71、助燃气体中氧浓度越高,自燃点(C)。

A、不变 B、越高 C、越低 D、不能确定 72、凡是受热时能熔融的固体,其自然点的影响因素与液体和其他的相同,下列不属于这一类的物质是(C)。

A、磷 B、松香

C、赛璐珞 D、硫

73、复杂成分的物质受热时,不融化而发生分解,并析出气体产物。下列不属于这一类的物质是(D)。

A、木材 B、褐煤 C、棉花 D、铝

74、下列不属于受热自燃的是(D)。

A、接触灼热物体 B、摩擦生热 C、热辐射作用 D、物质氧化生热 75、下列(C)的爆炸属于物理爆炸。

A、粉尘 B、炸药 C、钢瓶 D、炸弹

76、下列(B)的爆炸属于化学爆炸。

A、汽油桶 B、可燃气体 C、蒸汽锅炉 D、气体钢瓶 77、按照爆炸的变化传播速度,(A)不属于化学爆炸。

A、爆闪 B、爆燃 C、爆炸 D、爆震

78、室内火灾燃烧产物中有水汽、二氧化碳和少量的一氧化碳等其它气体,有热量散发,火焰温度一般在500℃以上,这一阶段是(A)。

A、火灾初起阶段 B、火灾发展阶段 C、火灾下降阶段 D、火灾熄灭阶段

79、自由燃烧阶段,辐射热急剧增加,辐射面积增大,燃烧扩大到整个室内,并有可能出现轰燃,这一阶段是(B)。

A、火灾初起阶段 B、火灾发展阶段 C、火灾下降阶段 D、火灾熄灭阶段

80、随着燃烧的进行,可燃物减少,或因通风不良,有限空间内氧气被消耗,燃烧不再产生火焰,已燃烧的可燃物呈阴燃状态,室内温度降至500℃左右,这一阶段是(C)。

A、火灾初起阶段 B、火灾发展阶段 C、火灾下降阶段 D、火灾熄灭阶段 81、在很多燃烧现象中,燃烧速度是由(B)决定的。

A、物质的变化速度 B、物质的扩散速度 C、物质的类型 D、物质的数量 82、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称为(B)。

A、热传导 B、热辐射 C、热对流 D、热照射

83、点火能量必须达到一定的(C)才能引起燃烧反应。

A、浓度 B、密度 C、强度 D、速度 84、(B)是指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熔融,然后像可燃液体一样蒸发成蒸气而燃烧。

A、预混燃烧 B、蒸发燃烧 C、分解燃烧 D、扩散燃烧

85、分子结构复杂的固体可燃物,受热分解出其组成成份及与加热温度相应的热分解产物,这些分解产物再氧化燃烧,称为(B)。

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完全燃烧 D、预混燃烧

86、阴燃在改变通风条件,增加供氧量或可燃物中水分蒸发到一定程度,可转变为(A)。

A、有焰燃烧 B、无焰燃烧 C、自燃 D、闪燃

87、在燃烧反应过程中,如果生成的燃烧产物不能再燃烧,这种燃烧称为(A)。

A、完全燃烧 B、不完全燃烧 C、蒸发燃烧 D、表面燃烧 88、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可燃气体的是(D)。

A、液化石油气 B、甲烷 C、乙炔 D、氯气 89、搬离可燃物的灭火方法是(C)。

A、窒息法 B、冷却法 C、隔离法 D、抑制法 90、苯燃烧引起的火灾属于(B)火灾。

A、A类 B、B类 C、C类 D、D类

91、下列物质燃烧,火焰特征不显光的是(C)。

A、木材 B、乙醇 C、乙酸 D、苯 92、木材的燃烧形式属于(B)。

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表面燃烧 D、阴燃

93、评价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依据是(B)。

A、着火点 B、闪点 C、燃点 D、自燃点 94、天然气井口发生的井喷燃烧形式属于(D)。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表面燃烧 D、扩散燃烧

95、常见的且用途较广的危险物品有(B)余种。

A、1000 B、2000 C、3000 D、4000 96、根据灭火救援工作的实际,将危险化学品分为(C)大类。

A、7 B、8 C、9 D、10 97、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导致周围压力急剧上升,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C)。

A、重要物品 B、易燃品 C、爆炸品 D、危险品

98、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是(B)。

A、礼花弹 B、梯思梯 C、速燃导火索 D、手持信号弹

99、具有抛射危险,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如(B)。

A、烟花爆竹 B、硝化棉 C、硝铵炸药 D、点火引信

100、具有着火危险和较小爆炸或较小抛射危险或两者兼有,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是(C)。

A、雷汞 B、铵油炸药 C、导火索 D、闪光粉

二、多项选择题

1、燃烧时,发出不显光火焰的物质是(BD)。

A、乙醇 B、甲酸

C、稻草 D、乙酸 E、丙酮

2、同一种可燃气体和液体的爆炸极限受(B、C、D、E)等因素的影响。

A、湿度 B、压力 C、含氧量 D、容器 E、火源性质

3、非窒息灭火的主要灭火机理是(ABD)。A、减少可燃物 B、降低温度

C、降低氧浓度 D、降低燃点 E、降低湿度

4、同一种可燃气体和液体的爆炸极限受(B D E)等因素的影响。A、湿度 B、压力 C、风向 D、容器 E、火源性质

5、(B、C、E)燃烧的火灾属于B类火灾。

A、铀 B、苯 C、乙醚 D、液化石油气 E、煤油

6、压缩和液化气体的危险特性为(A、B、D、E)。

A、扩散性 B、可缩性和膨胀性 C、放射性 D、易燃易爆性 E、带电性

7、(A、E)燃烧的火灾属于A类火灾。

A、橡胶 B、镁 C、乙醚 D、乙炔 E、合成塑料

8、物质本身自燃发热的原因有(A、B、C、D、E)。

A、氧化生热 B、分解生热 C、吸附生热 D、聚合生热 E、发酵生热

9、自燃物品有(A、B、C)等危险特性。

A、遇空气自燃性 B、遇湿易燃性 C、积热自燃性 D、易扩散性 E、带电性

10、易燃液体的危险特性有(A、B、C、D)等。

A、带电性 B、蒸气的爆炸性 C、受热膨胀性 D、流动性 E、自燃性

11、同一种可燃气体和液体的爆炸极限受(B、C、D、E)等因素的影响。

A、湿度 B、压力 C、含氧量 D、容器 E、火源性质

12、化学毒剂除全身中毒性毒剂类外,还有(A、B、D、E)等类。

A、神经性毒剂 B、糜烂性毒剂 C、兴奋性毒剂 D、窒息性毒剂

13、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有(A、B、C、E)。

A、颗粒度 B、挥发分 C、水分 D、灰分 E、火源强度

14、为防止热对流造成火势蔓延,可以采取的措施(A、B、C)。

A、控制通风口 B、冷却热气流

C、把热气流导向没有危险的地方

D、阻挡热气流 E、随意快速排出热气流

15、影响热传导的因素有(A、B、C、D、E)。

A、温度差 B、导热系数 C、导热物的截面积 D、时间 E、导热物厚度

16、压缩和液化气体的危险特性有(A、B、C、D、E)。

A、易燃易爆性 B、扩散性 C、可缩性和膨胀性 D、带电性 E、腐蚀性

17、下列气体中属于一级气体的(ADE)。

A、氢气或甲烷 B、氨气

C、一氧化碳 D、乙炔 E、氢气

18、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有(A、B、C、D、E)。

A、温度 B、压力 C、含氧量 D、容器 E、火源性质

19、(A、C、D)属于甲类易燃液体。

A、汽油 B、柴油 C、乙醚 D、丙酮 E、煤油

20、室内火灾的发展阶段分为(B、C、D)。A、阴燃阶段 B、初起阶段 C、下降阶段 D、发展阶段 E、持续阶段

21、影响火灾发展变化的因素有(A、B、C、D、E)。

A、可燃物数量及空气流量 B、可燃物的蒸发潜热 C、爆炸 D、气象条件 E、物质的扩散速度

22、(D E)储罐燃烧可能发生沸溢、喷溅。

A、汽油 B、煤油 C、柴油 D、原油 E、重油

23、属于二级易燃固体的是(BC)。

A、硝化棉 B、镁粉 C、赛璐珞 D、木板 E、木炭

24、下列物质属于D类火灾的有(BD)。

A、纤维板

B、钾

C、氢气 D、钠 E、木炭

25、(B D E)燃烧引起的火灾属于B类火灾。

A、液化石油气 B、酒精 C、橡胶 D、原油 E、苯

26、下列物质中,可能发生阴燃的是(B C)。

A、塑料 B、煤 C、稻草 D、蜡烛 E、沥青

27、按爆炸物质在爆炸过程中的变化,爆炸分为(A B C)。A、化学爆炸 B、物理爆炸

C、核爆炸 D、爆燃 E、爆震

28、物质发生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 B C)。A、可燃物 B、助燃物

C、着火源 D、气体 E、固体

29、燃烧产物对灭火工作的不利方面有(A B C D)。

A、引起人员中毒

B、会使人员烫伤

C、影响视线 D、造成火势发展、蔓延

E、阻截火势蔓延

30、燃烧时不发出黄色火焰的物质是(ABC)。

A、钾 B、硫

C、锌 D磷 E、钠

31、不属于D类火灾的物质(ABC)。

A、铜 B、磷

C、碳 D、钠 E、沥青

32、物质本身自燃发热的原因有(A B C D E)。

A、物质氧化生热 B、分解生热

C、吸附生热 D、聚合生热

E、发酵生热

33、可燃粉尘爆炸应具备的条件是(A B C)。

A、本身具有爆炸性

B、粉尘必须悬浮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浓度极限

C、足够的热能 D、具有较大的颗粒度 E、粉尘必须在密封空间内

34、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有粉尘的(A B C D E)等。

A、颗粒度 B、挥发性

C、水分 D、灰分 E、火源强度

35、属于A类火灾的物质是(A B)。

A、合成橡胶 B、合成塑料

C、汽油 D、钠 E、氢气

36、属于B类火灾的物质(A B C)。

A、煤油 B、苯

C、乙醚

D、石蜡 E、萘

37、影响热传导的因素是(A B C D E)。

A、温度差 B、导热系数

C、导热物的截面积 D、时间 E、导热物厚度

38、采取(B C D)措施可防止热对流造成火势的蔓延。

A、阻挡热气流 B、冷却热气流

C、把热气流导向没有危险的地方 D、控制通风口 E、任由热气流流动

39、易燃液体火灾的危险特性是(A B C E)。

A、高度的易燃性 B、蒸气爆炸性

C、受热膨胀性 D、扩散性 E、流动性 40、易燃固体的火灾危险性是(A B C D E)。

A、燃点低、易点燃 B、遇酸、氧化剂易燃易爆炸

C、本身或燃烧产物有毒

D、赛璐璐、硝化锦及其制品易自然

E、兼有遇湿易燃性硫的磷化物类,有遇火受热的易燃性、遇湿易燃性

41、自燃物质的火灾危险性主要表现在(A B C)。

A、遇空气自燃性 B、遇湿易燃易爆性

C、积热自燃性 D、挥发性 E、流动性

42、遇湿燃烧物质的火灾危险性是(A C E)。

A、遇水或遇酸燃烧性 B、挥发性

C、自燃性

D、毒害性 E、爆炸性

43、影响毒害品毒害性的因素是(B C D E)。

A、压力 B、气温

C、挥发性 D、颗粒细度 E、溶解性

44、毒害品的火灾危险性是(A B C E)。A、遇湿易燃性 B、氧化性

C、易燃性 D、挥发性 E、易爆性

45、放射性物品按物理状态分为(A B C D E)放射性物品。

A、固体 B、粉末状

C、液体 D、晶体状 E、气体

46、化学毒剂种类有(A B C D)。

A、神经性毒剂 B、糜烂性毒剂

C、全身中毒性毒剂 D、窒息性毒剂

E、腐蚀性毒剂

47、属于神经性毒剂的是(A C D E)。

A、沙林 B、光气

C、塔崩

D、维埃克斯 E、梭曼

48、属于生物毒剂的是(A D E)。

A、天花病毒 B、失能性毒剂

C、窒息性毒剂 D、炭疽杆菌 E、鼠疫杆菌

49、任何物质发生燃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A C E)。

A、可燃物

B、还原剂

C、着火源 D、氧化剂 E、助燃物 50、影响液体与气体可燃物自燃点的因素。(A B C D E)。

A、压力 B、浓度

C、氧含量 D、催化剂 E、容器的材质和内径

三、判断题

1、燃烧是一种发热发光的化学反应。(A)A、正确 B、错误

2、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称可燃物。(A)A、正确 B、错误

3、能帮助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A)A、正确 B、错误

4、燃物的化学组成不同,燃烧供氧条件不同,火焰会发出不同颜色。(A)A、正确 B、错误

5、在一定温度下,易燃、可燃液体表面上产生的蒸气,当与空气混合后,一遇火源就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这种现象叫做闪燃。(A)

A、正确 B、错误

6、可燃物质开始持续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燃点。(A)A、正确 B、错误

7、能溶于水的易燃液体的闪点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升高。(A)A、正确 B、错误

8、物质本身自燃和受热自燃,两种现象本质是一样的,只是热的来源不同,两者可以统称为自燃。(A)A、正确 B、错误

9、爆炸物质在爆炸过程中都是由化学爆炸引起的。(B)A、正确 B、错误

10、粉尘爆炸就是沉积的可燃粉尘触及明火时发生的爆炸现象。(B)A、正确 B、错误

11、扑救粉尘火灾时,不能用带有冲击力的灭火剂灭火。(A)A、正确 B、错误

12、自燃物品包括发火物质和自热物质两类。(B)A、正确 B、错误

16、自热物质是指与空气接触不需外部热源便容易自行发热而燃烧的物质。(A)

A、正确 B、错误

13、遇水燃烧物质的类别多,遇水生成的可燃气体不同,其危险性是一样的。(B)

A、正确 B、错误

14、遇水燃烧物质的类别多,遇水生成的可燃气体不同,其危险性也有所不同。(A)A、正确 B、错误

15、遇水燃烧物质着火时,通常不能用水及泡沫灭火剂扑救。(A)A、正确 B、错误

16、有的遇水燃烧物质遇水作用的生成物(如磷化物)除易燃性外,还有毒性。(A)

A、正确 B、错误

17、凡能自发地不断放出人们感觉器官不能觉察到的射线的物品,称为放射性物品。(A)A、正确 B、错误

18、腐蚀性物品与其他物质接触时的腐蚀是物理变化。(B)A、正确 B、错误

19、只要有氧气存在,燃烧就一定会发生。(B)A、正确 B、错误

20、在燃烧反应过程中,如果发生的燃烧产物不能再燃烧,则称为不完全燃烧,其燃烧产物称为不完全燃烧产物。(B)A、正确 B、错误

21、重质油品具有“热波特性”和一定的含水率,燃烧时易出现沸溢、喷溅现象.(A)

A、正确 B、错误

22、燃烧油罐的邻近罐,在热辐射的作用下易发生物理性爆炸,扩大火势。(A)

A、正确 B、错误

23、放射性物质对生物、尤其对人体的效应,主要取决于接受辐射照射量的轻重程度。(A)A、正确 B、错误

24、毒害品中毒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A)A、正确 B、错误

25、毒害品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越容易引起中毒。(A)A、正确 B、错误

26、毒害品的挥发速度越快,越容易引起中毒。(A)A、正确 B、错误

27、毒害品的蒸气在空气中的浓度越大,越容易使人中毒。(A)A、正确 B、错误

28、固体毒物的颗粒度越小,越易使人中毒(A)A、正确 B、错误

29、凡能自发地不断放出人们感觉器官不能觉察到的射线的物品,称为放射性物品。(A)A、正确 B、错误

30、腐蚀性物品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动物、植物体、维纤维制品、金属等物品造成损坏。(A)A、正确 B、错误

31、腐蚀性物品与其他物质接触时的腐蚀是物理变化。(B)A、正确 B、错误

32、原油罐着火后不会发生沸溢和喷溅。(B)A、正确 B、错误

33、凡遇明火、热源能在氧气中燃烧的固体物质统为可燃固体。(B)A、正确 B、错误

34、遇水燃烧物质及轻金属火灾,宜用干粉、干沙土、水泥粉及特殊灭火剂覆盖灭火。(A)A、正确 B、错误

35、可燃气体的燃烧形成可分为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B)A、正确 B、错误

36、固体物质的燃烧方式有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和自燃四种。(B)

A、正确 B、错误

37、阴燃是指某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可燃物含水分较多等条件下发生的只冒烟、无火焰的燃烧现象。(A)A、正确 B、错误

38、木炭、焦碳以及铁、铜、钨的燃烧均属表面燃烧。(A)A、正确 B、错误

39、天然高分子材料中的木材、纸张、棉、麻、毛、丝的功能以及合成高分子的热固塑料、合成橡胶、石蜡等燃烧均属分解燃烧。(B)

A、正确 B、错误

40、可燃物质与空气氧化剂共存,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即发生燃烧,将火源移去后,仍能继续燃烧,直至可燃物燃尽为止,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做着火。(A)

A、正确 B、错误

41、物质在燃烧时生成的气体、蒸气和固体物质称为燃烧产物。(A)A、正确 B、错误

42、燃烧产物对灭火工作在一定条件下有阻燃作用。(A)A、正确 B、错误

43、正在燃烧的可燃气体(蒸气)所占据的发光、放热的空间范围称为火焰。(A)

A、正确 B、错误

44、实际燃烧温度都高于理论燃烧温度。(B)A、正确 B、错误

45、易燃与可燃液体表面能够发生闪燃的最高温度称为闪点。(B)A、正确 B、错误

46、液体的闪点就是可能引起火灾的最低温度。(A)A、正确 B、错误

47、在自燃点时,可燃物质与空气接触,在明火源的作用就能自动发生燃烧。(B)

A、正确 B、错误

48、引起受热自燃的原因是接触灼热物体、直接用火加热、摩擦生热、化学反应、绝热压缩、热辐射作用。(A)A、正确 B、错误

49、可燃气体和液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遇着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叫做爆炸浓度下限;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叫爆炸浓度上限。(A)

A、正确 B、错误

50、热通过流动介质将热量由空间中的一处传到另一处的现象叫做对流。(A)

A、正确 B、错误

第四篇:计算机VB二级公共基础知识总结

数据结构的基础知识

数据结构的定义:指数据对象及其相关关系和构造方法。

结构是指结点之间的关系,数据结构就是在结点的优先集合和关系的有限集合。

数据结构的逻辑结构是指结点和结点间的相互关系。

数据结构在计算机的存储内容,一般包括结点的值和结点间的关系,数据结构的存储形式就是数据的存储结构。

数据结构按逻辑关系的不同分为线形结构和非线性结构两大类,非线性又分为树形结构和图结构,树形结构又分为树结构和二叉树结构。2 线性表

线性表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数据结构,它是由相同类型的结点组成的有限序列。线性表最重要的性质是线性表中结点的相对位置是确定的。

线性表常用的运算有4种:查找运算、插入运算、删除运算和其他运算。

线性表的存储方式主要有:

1)顺序存储:能直接访问线性表中的任意一个结点。2)链接存储:用单链表存储线性表。3 栈和队列的含义

栈是只允许在同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运算的线性表。

队列是只允许在一端进行插入运算,另一端进行删除运算的线性表。4 数组和字符串的特点 数组是最常用的数据结构之一,一般用于描述顺序存储的线性表。数组有固定个数的元素组成,全部元素的类型相同,元素按照顺序存储。每个元素对应一个下标,数组元素按数组名和元素的下标引用,引用数组元素的下标个数称为数组的维数。最常用的是二维数组。5 树的基本概念、存储结构和遍历

树是一种多分支、多层次的数据结构,有一组结点组成。树是由一个结点或多个结点组成的有限集T,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有一个特定的结点,称为根结点

2)其余的结点分成m个互不相交的有限集T0等,每个集合都是根结点的子树。

树的定义是递归的,即一棵树是由子树组成,子树由更小的子树构成。树的存储结构:树是非线性的结构,有多种实用的存储结构,最常用的是标准存储形式和带逆存储形式。

树的遍历方法有4种:树的前序遍历、树的后序遍历、树的层次遍历、访问树中所有的叶子特点。6 二叉树的基本概念及遍历

二叉树是一个有限的结点集合,该集合或者为空,或者有一个结点及其两棵树不相交的左右二叉子树组成。

二叉树的遍历: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后序遍历。7二叉查找树

查找树便于链接存储,还能实现快速查找。或者为空,或者满足以下3个条件:A 该树根结点的左子树非空,其左子树所有结点的键值都小于该树根结点的键值。B该树根结点的右子树非空,其右子树所有结点的键值都大于该树根结点的键值C该树的根结点的左子树和右子树均为查找树。8 关于排序与查找,散列表

对于有N个结点的线性表,将结点中某些数据项的值按递增或递减的次序,重新排列线性表结点的过程,称为排序。

查找就是在案某种数据结构形式存储的数据集合中,找出满足指定条件的结点。

散列表又称杂凑表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查找技术。由于查找码与结点在数据结构中的位置不存在确定关系,查找只能通过对查找码与结点的关键码的反复比较来实现。第二章 程序设计基础知识 1程序设计的方法与风格

程序设计的方法主要是结构化程序的设计,集体有面向数据流的方法和面向数据结构的方法。数据结构既影响程序处理的结构又影响程序处理的过程。

程序设计风格主要是指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主要是指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过程进行编程的一种方法,而面向对象的主要是强调程序的功能模块化,同时引入了继承、多态的概念,使程序易于编写和维护,最适合规模较大的软件。2 结构化的程序设计

结构化的程序(SP)设计采取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设计方法和单入口单出口的控制结构。其设计方法符合抽象和分解的原则。其控制结构使程序的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执行过程一致。3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及相关概念

面向对象方法是一种支持模块化设计和软件重用的编程方法。它把程序设计的主要活动集中在建立对象和对象之间的联系上,其基本思想是封装性和可扩展性。以软件设计的对象为基础。

对象:在计算机系统中,指一组属性以及这组属性上的专用操作的封装体。一个对象通常可由对象名,属性和操作3个部分组成。封装:是一种信息隐蔽技术,用户只能看见对象封装界面上的信息,对象的内部实现对用户是隐蔽的。其目的是使对象的使用者和生产者分离,使对象的定义和实现分开。

属性:对象的特性,是对象外观及行为的特征。

方法:对象所具有的功能。每一个对象的属性,只能通过特定的操作来存取或者修改,这种特定的操作就是方法。

继承:在某个类的层次关联中,不同的类共享属性和操作的一种机制。一个子类可以只有唯一的一个父亲,被称为单一继承,一个子类也可以由多个父亲,从多个父亲中继承特性,叫多重继承。

多态性:指同一个操作作用于不同对象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产生不同的执行结果。

动态绑定:在运行过程中,当一个对象发送信息请求服务时,要根据接收对象的具体情况将请求的操作与实现方法连接。

第三章 软件工程基础知识 1软件生存周期各阶段的任务

软件生存周期指软件定义、软件开发和软件维护等阶段组成的全过程。

A定义阶段;确定系统的逻辑模型,产生有需求规格说明书

B开发阶段:软件设计、编码和测试3部分。软件设计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编码是用某种程序语言为每个模块编写程序,产生的文档有程序清单。软件测试的任务是发现软件中的错误加以纠正。C维护阶段: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或扩充其功能,改善其质量,产生的文档有维护计划和维护报告。2 软件设计的原则

1)抽象原则;抽象的最低层次就是实现该软件的源程序代码。过程抽象和数据抽象是常有的两种抽象手段。2)模块化原则:

3)信息隐蔽原则:对提高软件的可修改性、可测试性和可移植性有重要作用。4)模块独立的原则 3软件测试

软件测试的目的是尽可能多的发现软件产品中的错误和缺陷。白盒测试主要检查程序中的逻辑通路

黑盒测试主要检查程序的功能是否符合规格说明书的要求。大多的软件生产者使用Alpha测试和Beta测试,后者的开发者通常不在场。4软件开发工具和环境 软件工具是指用来辅助软件开发、运行、维护、管理和支持等过程中活动的软件。大多包括检测机制。

软件开发环境则把一组相关的工具集成在环境中,提供数据集成、控制集成和界面集成等机制。第四章 数据库的基础知识 1数据库

数据库:是存储在一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能为各种用户共享,具有最下冗余度,数据间的联系密切,由较高的程序与数据独立性。数据库管理系统:指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数据库的方法,包括数据库的建立、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它是DBS的核心部分。

数据库系统: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的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软、硬资源组成的系统,即采用了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2 数据模型

常有的数据模型有两种:一种是独立于任何计算机系统的模型,完全不涉及信息在计算机系统中的表示,称为“概念数据模型”。最著名的模型是“实体联系E-R模型”。另一种数据模型直接面向数据库的逻辑数据结构,被称为“基本数据模型”。

基本数据模型主要有层次、网状、关系三种模型。层次模型时用树型结构来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网状模型用丛结构表示,关系模型用表格结构表示实体集,用键表示实体间的联系。网状模型采用有向图,层次模型采用树,关系模型采用二维表。在搜索数据时,层次模型采用单向搜索法,网状模型采用可从任一结点开始且沿任何路径搜索,关系模型则是通过对关系进行运算实现的。3 关系代数

关系数据库的数据与更新操作必须遵循实体完整性规则、引用完整性原则、用户定义完整性原则。

关系代数是以集合代数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关系为运算对象的一组高级运算的集合。

关系代数的5种基本操作;并、差、笛卡儿积、投影和选择。关系代数的4种组合操作;交、联接、自然联接和除法。

4在数据库中,用概念模式描述全部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负责物理结构与逻辑结构的定义和修改的人员是数据库管理员。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定义语言的功能是描述数据库的结构,为用户建立数据库提供手段。在人事管理系统中,规定工程师的基本工资和奖金不能超过1500元,这样的数据完整性约束条件称之为用户定义完整性。在关系数据库的逻辑设计阶段,需将E-R模型转换为关系数据模型。

第五篇:二级access公共基础知识总结

公共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数据结构与算法

1.1 算法

算法: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

算法不等于程序,也不等计算机方法,程序的编制不可能优于算法的设计。

算法的基本特征:是一组严谨地定义运算顺序的规则,每一个规则都是有效的,是明确的,此顺序将在有限的次数下终止。特征包括:

(1)可行性;

(2)确定性,算法中每一步骤都必须有明确定义,不充许有模棱两可的解释,不允许有多义性;

(3)有穷性,算法必须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完,即能在执行有限个步骤后终止,包括合理的执行时间的含义;

(4)拥有足够的情报。

算法的基本要素:一是对数据对象的运算和操作;二是算法的控制结构。

指令系统:一个计算机系统能执行的所有指令的集合。

基本运算和操作包括: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关系运算、数据传输。

算法的控制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算法基本设计方法:列举法、归纳法、递推、递归、减斗递推技术、回溯法。

算法复杂度:算法时间复杂度和算法空间复杂度。

算法时间复杂度是指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

算法空间复杂度是指执行这个算法所需要的内存空间。

1.2 数据结构的基本基本概念

数据结构研究的三个方面:

(1)数据集合中各数据元素之间所固有的逻辑关系,即数据的逻辑结构;

(2)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各数据元素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关系,即数据的存储结构;

(3)对各种数据结构进行的运算。

数据结构是指相互有关联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数据的逻辑结构包含:

(1)表示数据元素的信息;

(2)表示各数据元素之间的前后件关系。

数据的存储结构有顺序、链接、索引等。

线性结构条件:

(1)有且只有一个根结点;

(2)每一个结点最多有一个前件,也最多有一个后件。

非线性结构:不满足线性结构条件的数据结构。

1.3 线性表及其顺序存储结构

线性表由一组数据元素构成,数据元素的位置只取决于自己的序号,元素之间的相对位置是线性的。

在复杂线性表中,由若干项数据元素组成的数据元素称为记录,而由多个记录构成的线性表又称为文件。

非空线性表的结构特征:

(1)有且只有一个根结点a1,它无前件;

(2)有且只有一个终端结点an,它无后件;

(3)除根结点与终端结点外,其他所有结点有且只有一个前件,也有且只有一个后件。结点个数n称为线性表的长度,当n=0时,称为空表。

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

(1)线性表中所有元素的所占的存储空间是连续的;

(2)线性表中各数据元素在存储空间中是按逻辑顺序依次存放的。

ai的存储地址为:ADR(ai)=ADR(a1)+(i-1)k,,ADR(a1)为第一个元素的地址,k代表每个元素占的字节数。

顺序表的运算:插入、删除。(详见14--16页)

1.4 栈和队列

栈是限定在一端进行插入与删除的线性表,允许插入与删除的一端称为栈顶,不允许插入与删除的另一端称为栈底。

栈按照“先进后出”(FILO)或“后进先出”(LIFO)组织数据,栈具有记忆作用。用top表示栈顶位置,用bottom表示栈底。

栈的基本运算:(1)插入元素称为入栈运算;(2)删除元素称为退栈运算;(3)读栈顶元素是将栈顶元素赋给一个指定的变量,此时指针无变化。

队列是指允许在一端(队尾)进入插入,而在另一端(队头)进行删除的线性表。Rear指针指向队尾,front指针指向队头。

队列是“先进先出”(FIFO)或“后进后出”(LILO)的线性表。

队列运算包括(1)入队运算:从队尾插入一个元素;(2)退队运算:从队头删除一个元素。

循环队列:s=0表示队列空,s=1且front=rear表示队列满

1.5 线性链表

数据结构中的每一个结点对应于一个存储单元,这种存储单元称为存储结点,简称结点。

结点由两部分组成:(1)用于存储数据元素值,称为数据域;(2)用于存放指针,称为指针域,用于指向前一个或后一个结点。

在链式存储结构中,存储数据结构的存储空间可以不连续,各数据结点的存储顺序与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不一致,而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由指针域来确定的。

链式存储方式即可用于表示线性结构,也可用于表示非线性结构。

线性链表,HEAD称为头指针,HEAD=NULL(或0)称为空表,如果是两指针:左指针(Llink)指向前件结点,右指针(Rlink)指向后件结点。

线性链表的基本运算:查找、插入、删除。

1.6 树与二叉树

树是一种简单的非线性结构,所有元素之间具有明显的层次特性。

在树结构中,每一个结点只有一个前件,称为父结点,没有前件的结点只有一个,称为树的根结点,简称树的根。每一个结点可以有多个后件,称为该结点的子结点。没有后件的结点称为叶子结点。

在树结构中,一个结点所拥有的后件的个数称为该结点的度,所有结点中最大的度称为树的度。树的最大层次称为树的深度。

二叉树的特点:(1)非空二叉树只有一个根结点;(2)每一个结点最多有两棵子树,且分别称为该结点的左子树与右子树。

二叉树的基本性质:

(1)在二叉树的第k层上,最多有2k-1(k≥1)个结点;

(2)深度为m的二叉树最多有2m-1个结点;

(3)度为0的结点(即叶子结点)总是比度为2的结点多一个;

(4)具有n个结点的二叉树,其深度至少为[log2n]+1,其中[log2n]表示取log2n的整数部分;

(5)具有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的深度为[log2n]+1;

(6)设完全二叉树共有n个结点。如果从根结点开始,按层序(每一层从左到右)用自然数1,2,„.n给结点进行编号(k=1,2„.n),有以下结论:

①若k=1,则该结点为根结点,它没有父结点;若k>1,则该结点的父结点编号为INT(k/2);

②若2k≤n,则编号为k的结点的左子结点编号为2k;否则该结点无左子结点(也无右子结点);

③若2k+1≤n,则编号为k的结点的右子结点编号为2k+1;否则该结点无右子结点。

满二叉树是指除最后一层外,每一层上的所有结点有两个子结点,则k层上有2k-1个结点深度为m的满二叉树有2m-1个结点。

完全二叉树是指除最后一层外,每一层上的结点数均达到最大值,在最后一层上只缺少右边的若干结点。

二叉树存储结构采用链式存储结构,对于满二叉树与完全二叉树可以按层序进行顺序存储。

二叉树的遍历:

(1)前序遍历(DLR),首先访问根结点,然后遍历左子树,最后遍历右子树;

(2)中序遍历(LDR),首先遍历左子树,然后访问根结点,最后遍历右子树;

(3)后序遍历(LRD)首先遍历左子树,然后访问遍历右子树,最后访问根结点。

1.7 查找技术

顺序查找的使用情况:

(1)线性表为无序表;

(2)表采用链式存储结构。

二分法查找只适用于顺序存储的有序表,对于长度为n的有序线性表,最坏情况只需比较log2n次。

1.8 排序技术

排序是指将一个无序序列整理成按值非递减顺序排列的有序序列。

交换类排序法:(1)冒泡排序法,需要比较的次数为n(n-1)/2;(2)快速排序法。

插入类排序法:(1)简单插入排序法,最坏情况需要n(n-1)/2次比较;(2)希尔排序法,最坏情况需要O(n1.5)次比较。

选择类排序法:(1)简单选择排序法,最坏情况需要n(n-1)/2次比较;(2)堆排序法,最坏情况需要O(nlog2n)次比较。

第二章程序设计基础

2.1 程序设计设计方法和风格

如何形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

1、源程序文档化;

2、数据说明的方法;

3、语句的结构;

4、输入和输出。

注释分序言性注释和功能性注释,语句结构清晰第一、效率第二。

2.2 结构化程序设计

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的四条原则是:1.自顶向下;2.逐步求精;3.模块化;4.限制使用goto语句。

结构化程序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1)顺序结构:一种简单的程序设计,最基本、最常用的结构;

(2)选择结构:又称分支结构,包括简单选择和多分支选择结构,可根据条件,判断应该选择哪一条分支来执行相应的语句序列;

(3)重复结构:又称循环结构,可根据给定条件,判断是否需要重复执行某一相同程序段。

2.3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以60年代末挪威奥斯陆大学和挪威计算机中心研制的SIMULA语言为标志。

面向对象方法的优点:

(1)与人类习惯的思维方法一致;

(2)稳定性好;

(3)可重用性好;

(4)易于开发大型软件产品;

(5)可维护性好。

对象是面向对象方法中最基本的概念,可以用来表示客观世界中的任何实体,对象是实体的抽象。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中的对象是系统中用来描述客观事物的一个实体,是构成系统的一个基本单位,由一组表示其静态特征的属性和它可执行的一组操作组成。

属性即对象所包含的信息,操作描述了对象执行的功能,操作也称为方法或服务。

对象的基本特点:

(1)标识惟一性;

(2)分类性;

(3)多态性;

(4)封装性;

(5)模块独立性好。

类是指具有共同属性、共同方法的对象的集合。所以类是对象的抽象,对象是对应类的一个实例。

消息是一个实例与另一个实例之间传递的信息。

消息的组成包括(1)接收消息的对象的名称;(2)消息标识符,也称消息名;(3)零个或多个参数。

继承是指能够直接获得已有的性质和特征,而不必重复定义他们。

继承分单继承和多重继承。单继承指一个类只允许有一个父类,多重继承指一个类允许有多个父类。

多态性是指同样的消息被不同的对象接受时可导致完全不同的行动的现象。

第三章软件工程基础

3.1 软件工程基本概念

计算机软件是包括程序、数据及相关文档的完整集合。

软件的特点包括:

(1)软件是一种逻辑实体;

(2)软件的生产与硬件不同,它没有明显的制作过程;

(3)软件在运行、使用期间不存在磨损、老化问题;

(4)软件的开发、运行对计算机系统具有依赖性,受计算机系统的限制,这导致了软件移植的问题;

(5)软件复杂性高,成本昂贵;

(6)软件开发涉及诸多的社会因素。

软件按功能分为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支撑软件(或工具软件)。

软件危机主要表现在成本、质量、生产率等问题。

软件工程是应用于计算机软件的定义、开发和维护的一整套方法、工具、文档、实践标准和工序。

软件工程包括3个要素:方法、工具和过程。

软件工程过程是把软件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包含4种基本活动:

(1)P——软件规格说明;

(2)D——软件开发;

(3)C——软件确认;

(4)A——软件演进。

软件周期:软件产品从提出、实现、使用维护到停止使用退役的过程。

软件生命周期三个阶段:软件定义、软件开发、运行维护,主要活动阶段是:

(1)可行性研究与计划制定;

(2)需求分析;

(3)软件设计;

(4)软件实现;

(5)软件测试;

(6)运行和维护。

软件工程的目标和与原则:

目标:在给定成本、进度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有效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维护性、可重用性、可适应性、可移植性、可追踪性和可互操作性且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基本目标:付出较低的开发成本;达到要求的软件功能;取得较好的软件性能;开发软件易于移植;需要较低的费用;能按时完成开发,及时交付使用。

基本原则:抽象、信息隐蔽、模块化、局部化、确定性、一致性、完备性和可验证性。

软件工程的理论和技术性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

软件开发技术包括:软件开发方法学、开发过程、开发工具和软件工程环境。

软件工程管理包括:软件管理学、软件工程经济学、软件心理学等内容。

软件管理学包括人员组织、进度安排、质量保证、配置管理、项目计划等。

软件工程原则包括抽象、信息隐蔽、模块化、局部化、确定性、一致性、完备性和可验证性。

3.2 结构化分析方法

结构化方法的核心和基础是结构化程序设计理论。

需求分析方法有(1)结构化需求分析方法;(2)面向对象的分析的方法。

从需求分析建立的模型的特性来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实质:着眼于数据流,自顶向下,逐层分解,建立系统的处理流程,以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为主要工具,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

结构化分析的常用工具

(1)数据流图;(2)数据字典;(3)判定树;(4)判定表。

数据流图:描述数据处理过程的工具,是需求理解的逻辑模型的图形表示,它直接支持系统功能建模。

数据字典:对所有与系统相关的数据元素的一个有组织的列表,以及精确的、严格的定义,使得用户和系统分析员对于输入、输出、存储成分和中间计算结果有共同的理解。

判定树:从问题定义的文字描述中分清哪些是判定的条件,哪些是判定的结论,根据描述材料中的连接词找出判定条件之间的从属关系、并列关系、选择关系,根据它们构造判定树。

判定表:与判定树相似,当数据流图中的加工要依赖于多个逻辑条件的取值,即完成该加工的一组动作是由于某一组条件取值的组合而引发的,使用判定表描述比较适宜。

数据字典是结构化分析的核心。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的特点:

(1)正确性;

(2)无岐义性;

(3)完整性;

(4)可验证性;

(5)一致性;

(6)可理解性;

(7)可追踪性。

3.3 结构化设计方法

软件设计的基本目标是用比较抽象概括的方式确定目标系统如何完成预定的任务,软件设计是确定系统的物理模型。

软件设计是开发阶段最重要的步骤,是将需求准确地转化为完整的软件产品或系统的唯一途径。

从技术观点来看,软件设计包括软件结构设计、数据设计、接口设计、过程设计。

结构设计:定义软件系统各主要部件之间的关系。

数据设计:将分析时创建的模型转化为数据结构的定义。

接口设计:描述软件内部、软件和协作系统之间以及软件与人之间如何通信。

过程设计:把系统结构部件转换成软件的过程描述。

从工程管理角度来看: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软件设计的一般过程:软件设计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先进行高层次的结构设计;后进行低层次的过程设计;穿插进行数据设计和接口设计。

衡量软件模块独立性使用耦合性和内聚性两个定性的度量标准。

在程序结构中各模块的内聚性越强,则耦合性越弱。优秀软件应高内聚,低耦合。

软件概要设计的基本任务是:

(1)设计软件系统结构;(2)数据结构及数据库设计;

(3)编写概要设计文档;(4)概要设计文档评审。

模块用一个矩形表示,箭头表示模块间的调用关系。

在结构图中还可以用带注释的箭头表示模块调用过程中来回传递的信息。还可用带实心圆的箭头表示传递的是控制信息,空心圆箭心表示传递的是数据。

结构图的基本形式:基本形式、顺序形式、重复形式、选择形式。

结构图有四种模块类型:传入模块、传出模块、变换模块和协调模块。

典型的数据流类型有两种:变换型和事务型。

变换型系统结构图由输入、中心变换、输出三部分组成。

事务型数据流的特点是:接受一项事务,根据事务处理的特点和性质,选择分派一个适当的处理单元,然后给出结果。

详细设计:是为软件结构图中的每一个模块确定实现算法和局部数据结构,用某种选定的表达工具表示算法和数据结构的细节。

常见的过程设计工具有:图形工具(程序流程图)、表格工具(判定表)、语言工具(PDL)。

3.4 软件测试

软件测试定义:使用人工或自动手段来运行或测定某个系统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检验它是否满足规定的需求或是弄清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别。

软件测试的目的: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

软件测试方法: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

静态测试包括代码检查、静态结构分析、代码质量度量。不实际运行软件,主要通过人工进行。

动态测试:是基本计算机的测试,主要包括白盒测试方法和黑盒测试方法。

白盒测试:在程序内部进行,主要用于完成软件内部操作的验证。主要方法有逻辑覆盖、基本基路径测试。

黑盒测试:主要诊断功能不对或遗漏、界面错误、数据结构或外部数据库访问错误、性能错误、初始化和终止条件错,用于软件确认。主要方法有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错误推测法、因果图等。

软件测试过程一般按4个步骤进行:单元测试、集成测试、验收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

3.5 程序的调试

程序调试的任务是诊断和改正程序中的错误,主要在开发阶段进行。

程序调试的基本步骤:

(1)错误定位;

(2)修改设计和代码,以排除错误;

(3)进行回归测试,防止引进新的错误。

软件调试可分表静态调试和动态调试。静态调试主要是指通过人的思维来分析源程序代码和排错,是主要的设计手段,而动态调试是辅助静态调试。主要调试方法有:

(1)强行排错法;

(2)回溯法;

(3)原因排除法。

4.1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数据:实际上就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的特点:有一定的结构,有型与值之分,如整型、实型、字符型等。而数据的值给出了符合定型的值,如整型值15。

数据库:是数据的集合,具有统一的结构形式并存放于统一的存储介质内,是多种应用数据的集成,并可被各个应用程序共享。

数据库存放数据是按数据所提供的数据模式存放的,具有集成与共享的特点。

数据库管理系统:一种系统软件,负责数据库中的数据组织、数据操纵、数据维护、控制及保护和数据服务等,是数据库的核心。

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

(1)数据模式定义:即为数据库构建其数据框架;

(2)数据存取的物理构建:为数据模式的物理存取与构建提供有效的存取方法与手段;

(3)数据操纵:为用户使用数据库的数据提供方便,如查询、插入、修改、删除等以及简单的算术运算及统计;

(4)数据的完整性、安生性定义与检查;

(5)数据库的并发控制与故障恢复;

(6)数据的服务:如拷贝、转存、重组、性能监测、分析等。

为完成以上六个功能,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以下的数据语言:

(1)数据定义语言:负责数据的模式定义与数据的物理存取构建;

(2)数据操纵语言:负责数据的操纵,如查询与增、删、改等;

(3)数据控制语言:负责数据完整性、安全性的定义与检查以及并发控制、故障恢复等。

数据语言按其使用方式具有两种结构形式:交互式命令(又称自含型或自主型语言)宿主型语言(一般可嵌入某些宿主语言中)。

数据库管理员:对数据库进行规划、设计、维护、监视等的专业管理人员。

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库(数据)、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员(人员)、硬件平台(硬件)、软件平台(软件)五个部分构成的运行实体。

数据库应用系统:由数据库系统、应用软件及应用界面三者组成。

文件系统阶段:提供了简单的数据共享与数据管理能力,但是它无法提供完整的、统一的、管理和数据共享的能力。

层次数据库与网状数据库系统阶段 :为统一与共享数据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系数据库系统阶段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特点:数据的集成性、数据的高共享性与低冗余性、数据独立性(物理独立性与逻辑独立性)、数据统一管理与控制。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

(1)概念模式:数据库系统中全局数据逻辑结构的描述,全体用户公共数据视图;

(2)外模式:也称子模式与用户模式。是用户的数据视图,也就是用户所见到的数据模式;

(3)内模式:又称物理模式,它给出了数据库物理存储结构与物理存取方法。

数据库系统的两级映射:

(1)概念模式到内模式的映射;

(2)外模式到概念模式的映射。

4.2 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的概念:是数据特征的抽象,从抽象层次上描述了系统的静态特征、动态行为和约束条件,为数据库系统的信息表与操作提供一个抽象的框架。描述了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及数据约束。

E-R模型的基本概念

(1)实体:现实世界中的事物;

(2)属性:事物的特性;

(3)联系:现实世界中事物间的关系。实体集的关系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联系。

E-R模型三个基本概念之间的联接关系:实体是概念世界中的基本单位,属性有属性域,每个实体可取属性域内的值。一个实体的所有属性值叫元组。

E-R模型的图示法:(1)实体集表示法;(2)属性表法;(3)联系表示法。

层次模型的基本结构是树形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每棵树有且仅有一个无双亲结点,称为根;

(2)树中除根外所有结点有且仅有一个双亲。

从图论上看,网状模型是一个不加任何条件限制的无向图。

关系模型采用二维表来表示,简称表,由表框架及表的元组组成。一个二维表就是一个关系。

在二维表中凡能唯一标识元组的最小属性称为键或码。从所有侯选健中选取一个作为用户使用的键称主键。表A中的某属性是某表B的键,则称该属性集为A的外键或外码。

关系中的数据约束:

(1)实体完整性约束:约束关系的主键中属性值不能为空值;

(2)参照完全性约束:是关系之间的基本约束;

(3)用户定义的完整性约束:它反映了具体应用中数据的语义要求。

4.3关系代数

关系数据库系统的特点之一是它建立在数据理论的基础之上,有很多数据理论可以表示关系模型的数据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关系代数与关系演算。

关系模型的基本运算:

(1)插入(2)删除(3)修改(4)查询(包括投影、选择、笛卡尔积运算)

4.4 数据库设计与管理

数据库设计是数据应用的核心。

数据库设计的两种方法:

(1)面向数据:以信息需求为主,兼顾处理需求;

(2)面向过程:以处理需求为主,兼顾信息需求。

数据库的生命周期:需求分析阶段、概念设计阶段、逻辑设计阶段、物理设计阶段、编码阶段、测试阶段、运行阶段、进一步修改阶段。

需求分析常用结构析方法和面向对象的方法。结构化分析(简称SA)方法用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方式分析系统。用数据流图表达数据和处理过程的关系。对数据库设计来讲,数据字典是进行详细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所获得的主要结果。

数据字典是各类数据描述的集合,包括5个部分: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可以是数据项,也可以是数据结构)、数据存储、处理过程。

数据库概念设计的目的是分析数据内在语义关系。设计的方法有两种

(1)集中式模式设计法(适用于小型或并不复杂的单位或部门);

(2)视图集成设计法。

设计方法:E-R模型与视图集成。

视图设计一般有三种设计次序:自顶向下、由底向上、由内向外。

视图集成的几种冲突:命名冲突、概念冲突、域冲突、约束冲突。

关系视图设计:关系视图的设计又称外模式设计。

关系视图的主要作用:

(1)提供数据逻辑独立性;

(2)能适应用户对数据的不同需求;

(3)有一定数据保密功能。

数据库的物理设计主要目标是对数据内部物理结构作调整并选择合理的存取路径,以提高数据库访问速度有效利用存储空间。一般RDBMS中留给用户参与物理设计的内容大致有索引设计、集成簇设计和分区设计。

数据库管理的内容:

(1)数据库的建立;

(2)数据库的调整;

(3)数据库的重组;

(4)数据库安全性与完整性控制;

(5)数据库的故障恢复;

(6)数据库监控。

下载二级基础知识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级基础知识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年计算机二级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2012年计算机二级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基本要求 1.掌握算法的基本概念。 2.掌握基本数据结构及其操作。 3.掌握基本排序和查找算法。 4.掌握逐步求精的结构化程序设计......

    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MS-Office基础知识 (1)

    第一部分公共基础知识第1章数据结构与算法1.1算法1.算法的基本概念概念:算法是指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4个基本特征:可行性、确定性、有穷性、拥有足够的情报。......

    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CCESS数据库基础知识

    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CCESS数据库基础知识 1.1 数据库基础知识 1.1.1 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发展 一.数据与数据处理 数据: 是指存储在某种 媒体上能够识别的物理符号 。 数据处理:......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

    第1课 网络基础知识 一、教学内容:网络基础知识 二、学习目标:(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知识。 (2)了解计算机网络的软件和硬件。 (3)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

    法律基础知识教案

    1.学生了解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中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有关基础知识,初步做到知法、懂法。 求 法律基础知识课介绍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法律基础知识课的主要......

    网络技术基础知识教案

    网络技术基础知识 一、案例背景信息 1.模块:网络基础及应用 2.年级:高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云南人民出版社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 (2)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

    色彩基础知识教案

    色彩基础知识教学设计 课题:色彩基础知识 授课对象:七年级 课时:1课时 课型:综合 探索 授课方法:说教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A.理解色彩知识的基本术语 B.学习运用色彩表达情感的方......

    《艾滋病基础知识》教案

    《艾滋病基础知识》教案 教案名称:艾滋病基础知识 教授年级:全班学生 教学目的:掌握艾滋病的基础知识、三个传播途径、四个分期及日常预防艾滋病知识 教学时间:2011年11月27日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