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CCESS数据库基础知识
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CCESS数据库基础知识
1.1 数据库基础知识
1.1.1 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发展 一.数据与数据处理 数据:
是指存储在某种 媒体上能够识别的物理符号。数据处理:
是指将数据转换成信息的过程。
从数据处理的角度而言,信息是一种被加工成特定形式的数据,这种数据形式对于数据接受者来说是有意义的。二.计算机数据管理
计算机数据管理 是指对数据的 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计算机数据管理 发展的几个阶段: 1 .人工管理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前,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外部存储器 只有纸带、卡片、磁带,无像磁盘这样的可以随机访问、直接存取的外部存储设备。软件的状况 是没有操作系统,没有专门管理数据的软件,数据由计算或处理它的程序自行携带。数据管理任务,包括存储结构、存储方法、输入/输出方式等完全由程序设计者负责。特点:
数据与程序不具有独立性,一组数据对应一组程序。数据不能长期保存。
一个程序中的数据无法被其他程序使用。程序之间存在大量重复数据,数据冗余大。2 .文件系统 世纪 50 年代后期到 60 年代中期。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 , 而且还用于大量的数据处理。直接存储设备,高级语言,操作系统。
程序和数据有一定的独立性,数据文件可以长期保存。
数据和程序相互依赖。数据文件是为满足特定的业务,或某部门的专门需要而设计,服务于某一特定的应用程序。
同一数据项可能重复出现在多个文件中,数据冗余度大。数据容易造成不一致。3 .数据库系统 世纪 60 年代后期。计算机用于管理的规模更加庞大,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多种应用、多种语言共享数据集合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标志: 1968年IBM的 IMS 是一个层次模型数据库。1969年美国数据系统语言协会公布的 DBTG 报告,对研制开发网状数据库系统起到了推动作用。自1970年 IBM 公司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关系数据库理论基础。数据库技术的主要目的:
有效地 管理和存储 大量的数据资源,包括:提高数据的 共享性,使多个用户能够同时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 减少数据冗余,以提高数据的 一致性和完整性 ;提高数据与程序的 独立性,从而 减少 应用程序的 开发和维护代价。4 .分布式数据库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数据库提供了分布式的运行环境,从主机—终端结构发展到 C/S(客户 / 服务器)系统结构。
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分为 紧密结合 与 松散结合 两大类。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又分为 物理上分布、逻辑上集中 的分布式数据结构和 物理上分布、逻辑上分布 的分布式数据库结构两种。
物理上分布、逻辑上集中的分布式数据结构是逻辑上统一、地域上分布的数据集合,是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各个节点局部数据库的逻辑集合,同时受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统一控制和管理。物理上分布、逻辑上分布 的分布式数据库结构是把多个集中式数据库系统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各个节点上计算机可以利用网络通信功能访问其他节点上的数据库资源。5 .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
面向对象数据库吸收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采用面向对象的观点来 描述现实世界实体(对象)的逻辑组织、对象之间的限制和联系等。克服了传统数据库的局限性,能够自然地存储复杂的数据对象以及这些对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 数据库管理效率、降低了用户使用的复杂性。1.1 数据库基础知识 1.1.2 数据库系统 一.有关数据库的概念 1 .数据(Data)
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2 .数据库(Data Base)
存储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中的、结构化的相关数据的集合。它不仅包括描述事物的数据本身,而且包括相关事物之间的关系。
数据库中的数据不只是面向某项特定的应用,而是面向多种应用,可以被多个用户、多个应用程序共享。3 .数据库应用系统
利用数据库系统资源开发的面向某一类实际应用的软件系统。如:学生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
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数据管理软件,为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维护而配置的软件。使用户能方便地定义数据和操纵数据库,并能报证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多用户对数据的并发使用及发生故障后的系统恢复。.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 DBS)
指引进数据库技术后的计算机系统,能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相关数据、提供数据处理和信息资源共享的便利手段。有 5 部分:硬件系统、数据库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相关软件、数据库管理员(DataBase Administrator , DBA)和用户。二.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1 .实现数据共享,减少冗余 2 .采用特定的数据模型 3 .具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4 .有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 三.数据库管理系统
支持用户对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软件。主要目标是使数据成为 方便用户使用 的资源,易于为各种用户所 共享,并增进数据的 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功能主要包括: 1.数据定义
定义数据库的结构。
2.数据操纵
更新(插入、修改、删除)和检索。
3.数据库运行管理
对数据库进行 并发控制、安全性检查、完整性约束条件的检查和执行 及 数据库的内部维护(索引、数据字典的自动维护)等。
4.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
采用统一的组织方式,并提高效率。
5.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
初始数据的输入与数据转存。
数据库的转储与恢复、数据库的重组与重构、性能的监视与分析。
6.数据通信接口
提供与其他软件系统进行通信的功能。
● 4 部分组成:
■ 数据定义语言及翻译处理程序
■ 数据操纵语言及其编译(或解释)程序
■ 数据库运行控制程序
■ 实用程序
1.1 数据库基础知识
1.1.3 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就是从现实世界到机器世界的一个中间层次。是数据管理系统用来表示实体及实体间联系的方法。
一.实体描述.实体
客观存在并相互区别的事物成为实体。如:学生、教师、课程。.实体的属性
描述实体的特性。如学生实体用学号、姓名、性别等属性描述。.实体集和实体型
属性值的集合表示一个实体,而属性的集合表示一种实体的类型,称为实体型。同类型的实体的集合,称为实体集。
二.实体间联系及种类
实体之间的对应关系称为联系。如:一个学生可以选修多门课程,同一门课程可以由多名教师讲授。
有三种类型:.一对一联系
如:人事部门的教师表和财务部门的工资表之间就存在一对一联系。.一对多联系
如:部门表与教师表之间就存在一对多的联系。.多对多联系
如:学生表和课程表之间存在多对多的联系。
三.数据模型简介
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用来表示实体间联系的方法。
任何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都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的。数据管理系统所支持的数据模型有三种: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层次模型
用树型结构表示各类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联系。典型代表: IBM 的 IMS。
(1)有且仅有一个节点无双亲,这个节点称为“根节点”。
(2)其他节点有且仅有一个双亲。
特点:对一对多的层次关系描述非常自然、直观、容易理解,但不能直接表示出多对多的联系。.网状模型
(1)允许一个以上的节点无双亲。
(2)一个节点可以有多于一个的双亲。
典型代表: DBTG 系统,也称 CODASYL 系统。
特点是:能直接表示非树型结构。.关系数据模型
IBM E.F.Codd 于 1970 首次提出。
用二维表结构来表示实体以及实体间联系的模型。
特点是:理论基础完备、模型简单、说明性的查询语言和使用方便。
1.2 关系数据库
1.2.1 关系数据模型
一.关系术语
.关系
一个关系就是一个二维表,每个关系有一个关系名。在 Access 中,一个关系存储为一个表,具有一个表名。
对关系的描述称为 关系模式,一个关系模式对应一个关系的结构。其格式为:
关系名(属性名 1,属性名 2,…,属性名 n)
在 Access 中:
表名(字段名 1,字段名 2,…,字段名 n).元组
二维表(关系)中的每一行。对应在表中为记录。.属性
二维表(关系)中的每一列。对应在表中为字段。.域
属性的取值范围。如:性别只能取“男”和“女”。.关键字
唯一地标识一元组的属性或属性集合。如:教师表中的编号。在 Access 中,主关键字和候选关键字就起唯一标识一个元组的作用。.外部关键字
如果一个表的字段不是本表的主关键字,而是另外一个表的主关键字和候选关键字,这个字段(属性)就称为外关键字。
二.关系的特点.关系必须规范化
是指关系模型中的每一个关系模式都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最基本的要求是每个属性必须是不可分割的数据单元,即表中不能再包含表。.在同一个关系中不能出现相同的属性名。.关系中不允许有完全相同的元组,即冗余。4 .在一个关系中元组的次序无关紧要。5 .在一个关系中列的次序无关紧要。
1.2 关系数据库
1.2.2 关系运算
一.传统的集合运算.并
两个结构相同的关系的并是由属于这两个关系的元组组成的集合。.差
两个结构相同的关系 R 和 S 的差是由属于 R 但不属于 S 的元组组成的集合。.交
两个结构相同的关系 R 和 S 的交是由既属于 R 又属于 S 的元组组成的集合。二.专门的关系运算.选择
从关系中找出满足给定条件的元组的操作。.投影
从关系模式中指定若干属性组成新的关系。.联接
将两个关系模式拼接成为一个更宽的关系模式,生成的新的关系中包含满足联接条件的元组。.自然联接
在联接运算中,按照字段值对应相等为条件进行的联接操作。去掉重复字段。
1.3 数据库设计基础
1.3.1 数据库的设计步骤
一.设计原则 .关系数据库的设计应遵从概念单一化“一事一地”的原则.避免在表之间出现重复字段 .表中的字段必须是原始数据和基本数据元素.用外部关键字保证有关联的表之间联系
二.设计步骤.需求分析
(1)信息需求
(2)处理需求
(3)安全性和完整性需求.确定需求的表
遵从概念单一化“一事一地”的原则,即一个表描述一个实体或实体间的一种联系,并将这些信息分成各种基本实体。.确定所需字段
(1)每个字段直接和表的实体相关
(2)以最小的逻辑单位存储信息
(3)表中的字段必须是原始数据
(4)确定主关键字字段.确定联系
对于一对多的联系,可以将其中“一方”表的主关键字放到“多方”表中作为外关键字。“一方”用索引关键字,“多方”使用普通索引关键字。
对于一对一的联系,两个表中使用同样的主关键字字段。
对于多对多的联系,为了避免数据重复,一般建立第三个表,把多对多的联系分解两个一对多的联系。这个第三个表可以看成纽带。纽带表不一定需要自己的主键,如果需要,可以将它所联系的两个表的主关键字做为组合关键字指定为主关键字。.设计求精
检查可能存在的缺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缺陷可能会使数据难以使用和维护。
(1)是否忘记了字段?
(2)是否存在大量空白字段?
(3)是否包含了同样字段的表?
(4)表中是否带有大量不属于某实体的字段?
(5)是否在某个表中重复输入同样的数据?
(6)是否为每个表选择了合适的主关键字?
(7)是否有字段很多而记录很少的表,并且许多记录中的字段值为空?
1.4 SQL 基本命令
SQL(Structure Query Language,结构化查询语言)是在数据库系统中应用广泛的数据库查询语言,它包括了数据定义、查询、操纵和控制 4 种功能。
SQL 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基本表:本身独立存在的表。
视图:从一个或多个基本表导出的表。它本身不独立存储在数据库中,即数据库中存放视图的定义,而不存放视图对应的数据。
1.4.1 SQL 基本语句
最常见的 SQL 语句是 SELECT。
基本格式:
SELECT [ALL/DISTINCT] *|< 字段列表 >
FROM < 表名 > [WHERE < 条件表达式 >]
[ORDER BY < 列名 > {[ASC|DESC]}]
例:在 Access 中,在教师表中查询姓名为“王”的教师,并按照姓名升序排列。命令为:
SELECT * FROM 教师 WHERE 姓名 LIKE “ 王 %” ORDER BY 姓名 ASC 1.5 Access 简介
Access 是一种关系型的桌面数据库管理系统,是 Microsoft Office 套件产品之一。
1992 年 11 月推出 Access 1.0,Microsoft 先后推出 2.0,7.0/95,8.0/97,9.0/2000,10.0/2002,直到 Access 2003。
特点: .具有方便实用的强大功能。.可以利用各种图例快速获取数据。.可以利用报表设计工具,方便生成报表。.能处理多种数据类型。.采用 OLE 技术,能方便创建和编辑多媒体数据库。.支持 ODBC 标准的 SQL 数据库的数据。.设计过程自动化,大大提高了数据库的工作效率。.具有较好的集成开发环境。.提供了断点设置、单步执行等调试功能。.与 Internet/Intranet 的集成。.可以将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建立移进用户环境,并最终使用户和应用程序开发者之间的关系淡化。
数据库的系统结构:
Access 数据库由数据库对象和组两部分组成,如图 1-2 所示。其中对象分为 7 种:表、查询、窗体、报表、数据访问页、宏、模块。
表是数据库的核心与基础,存放中数据库中的全部数据。报表、查询和窗体都是从数据库中获取数据信息,以实现用户的某一特定的需要。
表是用来存储数据的对象,是数据库的核心与基础。表中的列为字段,行为记录。
查询是用来操作数据库中的记录对象,利用它可以按照一定的条件或准则从一个或多个表中筛选出需要操作的字段,并可以把它们集中起来,形成所谓的动态数据集,并显示在一个虚拟的数据表窗口中。
窗体:数据库与用户进行交互操作的界面。其数据源可以是表或查询。
报表:数据的输出方式,可以将数据库中需要的数据提取出来进行分析、整理和计算,并将数据以格式化的方式打印输出。
数据访问页:是一种特殊的 Web 页,用户可以在此 Web 页与 Access 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联接,查看、修改 Access 数据库中的数据。
宏:一系列操作的集合。
模块:将 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 声明和过程作为一个单元进行保存的集合。
1.6 启动和关闭 Access 1.6.1 启动 Access
“开始 / 程序 /Microsoft Access”
1.6 启动和关闭 Access 1.6.2 关闭 Access 4 种方法:
(1)单击 Access 右上角的“关闭”按钮
(2)选择“文件”菜单中的“退出”命令
(3)使用 Alt+F4 快捷键
(4)使用 Alt+F+X 快捷键
一、填空题
1.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发展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几个阶段。.数据库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有效地管理和存储大量的数据资源,包括:_____________,使多个用户能够同时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 ______________,以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减少应用程序的开发和维护代价。.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分为 _____________ 与 _____________ 两大类。.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又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分布式数据库结构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分布式数据库结构两种。.数据库系统的 5 个组成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体之间的对应关系称为联系,有如下三种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何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都基于某种数据模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支持的数据模型有三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结构相同的关系 R 和 S 的 _______ 是由属于 R 但不属于 S 的元组组成的集合。. SQL(Structure Query Language,结构化查询语言)是在数据库系统中应用广泛的数据库查询语言,它包括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种功能。.Access 数据库由数据库对象和组两部分组成。其中对象分为 7 种: 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人工管理阶段程序之间存在大量重复数据,数据冗余大。
B 文件系统阶段程序和数据有一定的独立性,数据文件可以长期保存。
C 数据库阶段提高了数据的共享性,减少了数据冗余。
D 上述说法都是错误的。. 从关系中找出满足给定条件的元组的操作称为()。
A .选择
B .投影
C .联接
D .自然联接
3.关闭 Access 可以方法不正确的是()。
A .选择“文件”菜单中的“退出”命令。
B .使用 Alt+F4 快捷键。
C .使用 Alt+F+X 快捷键。
D .使用 Ctrl+X 快捷键。.数据库技术是从 20 世纪()年代中期开始发展的。
A.60
B.70
C.80
D.90 .使用 Access 按用户的应用需求设计的结构合理、使用方便、高效的数据库和配套的应用程序系统,属于一种()。
A.数据库
B.数据库管理系统
C.数据库应用系统
D.数据模型.二维表由行和列组成,每一行表示关系的一个()。
A.属性
B.字段
C.集合 D.记录.数据库是()。
A.以—定的组织结构保存在辅助存储器中的数据的集合。
B.一些数据的集合。
C.辅助存储器上的一个文件。
D.磁盘上的一个数据文件。.关系数据库是以()为基本结构而形成的数据集合。
A.数据表
B.关系模型
C.数据模型
D.关系代数 9 .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表()。
A.完全独立,相互没有关系。
B.相互联系,不能单独存在。
C.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D.以数据表名来表现其相互间的联系。10 .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Access 只能使用菜单或对话框创建数据库应用系统。
B.Access 不具备程序设计能力。
C.Access 只具备了模块化程序设计能力。
D.Access 具有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能力,并能创建复杂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答案 填空题
1.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分布式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
2.提高数据的共享性、减少数据冗余、提高数据与程序的独立性
3.紧密结合、松散结合
4.物理上分布、逻辑上集中;物理上分布、逻辑上分布
5.硬件系统、数据库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相关软件、数据库管理员(DataBase Administrator , DBA)和用户。
6.一对一联系、一对多联系、多对多联系。
7.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
8.差
9.数据定义、查询、操纵和控制
10.表、查询、窗体、报表、数据访问页、宏、模块。
选择题
D A D A B D A B C D
第二篇:计算机二级access基础知识总结
二级教程——公共基础知识 1.算法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2.程序的编制不可能优于算法的设计。3.算法的基本特征:a.可行性;b.确定性;(不允许有模能两可的解释,也不允许有多义性)c.有穷性;d.拥有足够的情报。
4.算法的两种基本要素:一是数据对象的运算和操作;二是算法的控制结构。5.算法设计的基本算法:a.列举法;b.归纳法;c.递推;d.递归;e.减半递推技术;f.回溯法。
6.算法的复杂度主要包括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7.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理解):是指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算法的基本运算反映了算法运算的主要特征,用基本算法的次数来度量算法工作量是客观的也是实际可行的。8.算法的空间复杂度(理解):指执行这个算法所需要的内存空间。9.数据结构主要研究和讨论的三个方面问题:
a.数据集合中个数据元素之间所固有的逻辑关系,即数据的逻辑结构; b.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各数据元素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关系,即数据的存储结构;
c.对各种数据结构进行的运算。
10.数据结构是指反映数据元素之间关系的数据元素集合的表示。
11.数据结构应包含的两方面的信息:a.表示数据元素的信息;b.表示各数据元素之间的前后件关系。
12.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存储空间中的存放形式称为数据的存储结构(也称数据的物理结构)。常用的存储结构有顺序、链接、索引等存储结构。13.根据数据结构中各元素前后件元素的复杂程度,一般将数据结构分为两的类: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
14.线性结构又称线性表,一个非空的数据结构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构成线性结构:一是有且只有一个根节点;二是每一个节点最多有一个前件,也最多有一个后件。
15.线性表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数据结构。
16.线性表由一组数据元素构成,而复杂的线性表中,由若干数据相组成的数据元素成为记录,而由多个记录构成的线性表又称为文件。线性表是一种线性结构。数据元素在线性表中的位置只取决于它们自己的序号,即数据元素之间的相对位置是线性的。
17.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 a.线性表中所有元素所占的存储空间是连续的;
b.线性表中各数据元素在存储空间中是按逻辑顺序依次存放的。
18.栈是一种特殊的线性表。在这种特殊的线性表中,其插入与删除运算都只在线性表的一端进行。
19.栈是限定在一端进行插入与删除的线性表。栈也被称为“先进后出”表或“后进先出”表,其具有记忆作用。通常用指针top来指示栈顶的位置,用指针bottom只想线索。
20.栈的基本运算有三种:入栈,退栈与读栈顶元素。21.线性表组织管理用户程序的排队执行的原则是: a.初始时线性表为空;
b.当有用户程序老道士,将该用户程序加入到线性表的末尾进行等待; c.当计算机系统执行完当前的用户程序后,就从线性表的头部取出一个用户程序执行。
在这种线性表中,需要加入的元素总是插入到线性表的末尾,并且又总是从线性表的头部取出(删除)元素。这种线性表成为队列。22.查找技术:一是顺序查找;二是二分法查找(二分法查找只需要比较㏒2 n 次,而顺序查找需要查找n次。23.排序技术:
交换类排序法:a.冒泡排序法;b.快速排序法。
插入类排序法:a.简单插入排序法b.希尔排序法(简单插入排序需要n(n-1)/2次比较,希尔排序所需要比较次数O(n),堆排序需要比较的次数为O(n㏒2n)).24.形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主要应注重和考虑下述一些因素:a.源程序文档化;b.数据说明的方法;c.语句的结构(程序编写要做 到清晰第一,效率第二);d.输入和输出;
25.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的主要原则可以概括为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模块化,限制使用goto语句。
26.结构化程序的基本结构:a.顺序结构;b.选择结构;c.重复结构(又称循环结构)。
27.面向方法的主要优点:a.与人类习惯的思维方法一致;b.稳定性好;c.可重用性好;d.易于开发大型软件产品;e.可维护性好。
28.对象是面向对象方法中最基本的概念。对象可以用来表示客观世界中的任何实体,也就是说,应用领域中有意义的,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有福安息的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对象。
29.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中设计的对象是系统中用来描述蛇管事物的一个实体,是构成系统的一个基本单位,它由一组表示其静态特征的属性和它可执行的一组操作组成。
30.属性即对象所包含的信息,它在设计对象是确定,一般只能通过执行对象的操作来改变。
31.对象的基本特点:a.标识唯一性;b.分类性;c.多态性;d.封装性;e.模块独立性好。
32.将属性、操作类似的对象归为类。
33.消息是一个实例与另一个实例之间传递的信息,它请求对象执行某一处理或回答某一要求的信息,它统一了数据流和控制流。
34.一个消息有下述三部分组成:a.接收消息的对象名称;b.消息的标识符(也称为消息名);c.另个或多个参数。
35.继承是指能够直接获得已有的性质和特征,而不必重复定义它们。
36.继承分为单继承和多重继承。但继承是指一类只允许有一个父类,即类等级为树形结构。多重继承是指,一个类允许有多个父类。
37.对象根据所接受的消息而做出动作,同样的消息被不同的对象接受时可导致完全不同的行动,该现象称为多态性。38.软件分为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和工具软件。
39.计算机软件(software)是计算机系统中与硬件相互依存的另一部分,是包括程序、数据及相关文档的完整集合。
40.软件的特点:
a.软件是一种逻辑实体,而不是物理实体,具有抽象性;
b.软件的生产与硬件不同,它没有明显的制作过程; c.软件在运行使用期间不存在磨损老化问题;
d.软件的开发、运行对计算机系统具有依赖性,受到计算机系统的限制,这导致了软件移植的问题; e.软件复杂性高,成本昂贵;
f.软件开发涉及诸多的社会因素。
41.软件危机是泛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42.软件危机归结为成本、质量、生产率等问题。
43.关于软件工程的定义,国标中指出,软件工程是应用于计算机软件的定义、开发和维护的一整套方案、工具、文档、时间标准和工序。44.软件工程包括三个要素,即方法、工具和过程。
45.ISO 9000定义:软件工程过程是把输入转化为输入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
46.软件工程过程是指为获得软件产品,在软件工具支持下由软件工程师完成的一系列软件工程活动。基于这个方面,软件工程过程通常包含4种基本活动: a.P(Plan)——软件规格说明。规定软件的功能及其运行时的限制b.D(Do)——软件开发。产生满足规格说明的软件。
c.C(Check)——软件确认。确认软件能够满足客户提出的要求d.A(Action)——软件演进。为满足客户的变更要求,软件必须在 使用的过程中演进。
47.软件生命周期:软件产品从提出、实现、使用维护到停止使用退役的过程。48.软件生命周期分为软件定义、软件开发及软件运行维护三个阶段。49.软件生命周期的主要活动阶段是: a.可行性研究与计划制定;
b.需求分析;c.软件设计;d.软件实现;e.软件测试;f.运行和维护。50.软件工程的目标是:在给定成本、进度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有效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理解性、可维护性、可重用性、可适应性、可移植性、可追踪性和可互操作性且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51.软件工程的理论和技术性研究的内容包括: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52.软件工程的原则(8条):a.抽象;b.信息隐蔽;c.模块化;d.局部化;e.确定性;f.确定性;g.一致性;h.完备性;i.可验证性。53.软件开发方法包括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程序设计方法。
54.结构化方法包括已经形成了配套的结构化分析方法、结构化设计方法和结构化编程方法,其核心和基础是结构化程序设计理论。
55.常见的需求分析方法有:a.结构化分析方法;b.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56.结构化分析就是使用数据流程图(DFD)、数据字典(DD)、结构化英语、判定表和判定树等工具,来建立一种新的、称为结构化规格说明的目标文档。57.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实质是着眼于数据流,自顶向下,逐层分解,建立系统的处理流程,以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为主要工具,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58.结构化分析的常用工具:a.数据流图(步骤:由外向里,自顶向下,逐层分解);b.数据字典(数据字典是结构化分析方法的核心);c.判定树;d.判定表。
59.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的特点(8点):a.正确性;b.无歧义性;c.完整性;d.可验证性;e.一致性;f.可理解性;g.可修改性;h.可追踪性。60.软件设计包括软件结构设计、数据设计、接口设计、过程设计。
61.软件设计的一般过程:软件设计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先进行高层次的结构设计;后进行底层吃的过程设计,穿插进行数据设计和接口设计。
62.软件设计的基本原理:a.抽象;b.模块化;c.信息隐蔽;d.模块独立性(①内聚性:(内聚性是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的度量)②耦合性(耦合性是模块间互相连接的紧密程度的度量))。
63.各模块的内聚性越强,则耦合性越弱。一般较优秀的软件设计,应尽量做到高内聚,低耦合,即减弱模块之间的耦合性和提高模块内部的内聚性,有利于提高模块的独立性。
64.软件概要设计的基本任务是:a.设计软件系统结构;b.数据结构及数据库设计;c.编写概要设计文档,d.概要设计文档评审。
65.模块用一个矩形表示,矩形内注明模块的功能和名字;箭头表示模块间的调用关系。
66.经常使用的结构图有四种模块类型:传入模块、传出模块、变换模块、协调模块。
67.数据流类型:a.变换型;b.事务型(特点是接受一项事物。根据事物处理的特点和性质,选择分派一个适当的处理单元(事务处理中心),然后给出结果)。68.设计的准则:a.提高模块独立性;b.模块规模适中;c.深度、宽度、扇出和扇入适当;d.使模块的作用域在该模块的控制域内。
69.详细设计的任务,是为软件结构图中的每一个模块确定实现算法和局部数据结构,用某种选定的表达工具表示算法和数据结构的细节。70.常见的过程设计工具:a.图像工具:程序流程图。N-S.PAD.HIPO;b.表格工具:判定表;c.语言工具:PDI(伪码)。
71软件测试的定义:使用人工或自动手段来运行或测定某个系统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检验它是否满足规定的需求或是弄清预期结果与实践结果之间的差别。
72.软件测试是为了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方法: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73.软件测试的方法若是从是否需要执行被测试软件的角度,可以分为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方法。若按照功能划分可以分为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方法。74.静态测试包括代码检查、静态结构分析、代码质量度量等。它不实际运行软件,主要通过人工进行。
75.白盒测试方法也称结构测试或逻辑驱动。它是根据软件产品的内部工作过程,检查内部成分,以确认每种内部操作符合设计规格要求。它的主要方法有逻辑覆盖、基本路径测试等。
76.黑盒测试方法也称功能测试或数据驱动测试。黑盒测试主要诊断功能不对或遗漏、界面错误、数据结构或外部数据库访问错误、性能错误、初始化和终止条件错。
77.等价类划分法设计测试方案,首先要划分输入集合的等价类。
78.软件测试过程一般按四个步骤进行:单元测试、集成测试、验收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
79.程序调试的任务是诊断和改正程序中的错误。
80.程序调试的基本步骤:a.错误定位;b.修改设计和代码,以排除错误;c.进
行回归测试,以防止新的错误。
81.软件调试可以分为动态调试和静态调试。
82.静态调试主要指通过人的思维来分析源程序代码和排错,是主要的调试手段,而动态调试是辅助静态调试的。
83.主要的调试方法有:a.强行排错法;b.回溯法;c.原因排除法。84.数据实际上就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85.软件中的数据(Data)是有一定结构的:数据有型(Type)和值(Value)之分。86.数据库(Database)是数据的集合。
87.数据库管理系统:a.数据模式定义;b.数据存取的物理构建;c.数据操作;d.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定义与检查;e.数据库的并发控制与故障恢复;f.数据的服务。
88.数据定义语言:数据定义语言(Data Definition Language,简称DDL)、数据操纵语言(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简称DML)、数据控制语言(Data Control Language简称DCL)。
89.数据库管理员(Data Administrator,简称DBA)其主要工作:a.数据库设计;b.数据库维护;c.改善系统性能,提高系统效率。
90.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简称DBS)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数据库(数据)、数据管理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员(人员)系统平台之一——硬件平台(硬件)、系统平台之二——软件平台(软件)。
91.数据库应用系统(Database Application System,简称DBAS),它是数据库系统、应用软件和应用界面三个部分组成,具体包括: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员、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应用软件、应用界面。92.文件系统是数据库系统发展那个的初级阶段,它提供了简单的数据共享与数据管理能力,但是它无法提供完整的、统一的管理和数据共享的能力。93.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真正的数据库系统——层次数据库与网状数据库开始发展,他们为统一管理与共享数据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94.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特点:a.数据的集成性;b.数据的高共享性与低冗余性;c.数据独立性;d.数据的统一管理与控制。
95.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a.概念模式;b.外模式;c.内模式。
96.数据是实现世界符号的抽象,而数据模型则是数据特征的抽象,它从抽象层次上描述了系统的静态特性、动态行为和约束条件,为数据库系统的表示与操作提供了一个抽象框架。
97.凡是有共性的实体可组成一个集合称为实体集。属性刻画了实体的特征。现实世界中事物间的关联称为联系。
98.实体间的联系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99.由实体、属性、联系三者结合起来才能表示现实世界。100.实体是概念世界中的基本单位,属性附属于实体。
101.E-R模型中的三个概念与两个联接关系:a.实体集表示法;b.属性表示法;c.联系表示法;d.实体集(联系)与属性间的联接关系;e.实体集与联系间的联接关系。
102.层次模型的基本结构是树形结构。
103.网状模型是一个不加任何条件限制的无向图。
104.关系模型采用二维表来表示,简称表。二维表由表框架(Frame)及表的元组(Tuple)组成。表框架由n个命名的属性组成,n为属性元数。每个属性
有一个取值范围称为值域。表框架对应了关系的模式,即类型的概念。105.在二维表中凡能唯一标识元组的最小属性称为该表的键或码。
106.关系中的数据约束:a.实体完整性约束;b.参照完整性约束;c.用户定义的完整性约束。
107.关系模型的基本运算:插入、删除、修改、查询(投影运算、选择运算、笛卡尔积运算)(笛卡尔积运算是两个关系的合并操作)。
108.关系代数中的扩充运算:交运算、除运算、连接和自然连接运算。109.数据库设计是数据库应用的核心。
110.在数据库应用系统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设计一个能满足用户要求、性能良好的数据库,这就是数据库设计。
111.数据库设计的基本任务是根据用户对象的信息需求,处理需求和数据库的支持环境(包括硬件、操作系统与DBMS)设计出数据模式。
112.在数据库设计中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信息需求为主,兼顾处理需求,成为面向数据的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处理需求为主,兼顾信息需求,成为面向过程的方法。
113.数据库设计目前一般采用生命周期法,即将整个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分解成目标独立的若干阶段。它们是:需求分析阶段、概念设计阶段、逻辑设计阶段、物理设计阶段、编码阶段、测试阶段、运行阶段、进一步修改阶段。114.分析和表达用户的需求,经常采用的方法有结构化分析方法和面向对象的方法。结构化分析方法用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方式分析系统。用数据流图表达了数据和处理过程的关系,数据字典对系统中数据的详尽描述,是各类数据属性的清单。
115.数据字典通常包括五个部分,即数据项,是数据的最小单位;数据结构,是若干数据项有意义的集合:数据流,可以是数据项,是也可以使数据结构,表示某一处理过程的输入或输出;数据储存,处理过程中处理的数据,常常是手工凭证、手工文档或计算机文件;处理过程。116.数据库概念设计的目的是分析数据间内在语及关联,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数据的抽象模拟模型数据库概念设计的方法有以下两种:一是集中是模型设计法,二是视图集成设计法。
117.数据库的逻辑设计主要工作是将E-R图转换成指定RDBMS中的关系模式。118.逻辑模式规范化及调整、实现:规范化、RDBMS.119.数据库物理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对数据库内部物理结构作调整并选择合理的存取途径,以提高数据库访问速度及有效利用存储空间。
120.数据库是一种共享资源,它需要维护与管理,这种工作称为数据库管理,而实施此项管理的人则称为数据库管理员。
121.数据库管理内容:a.数据库的建立;b.数据库的调整;c.数据库的重组;d.数据库安全性控制与完整性控制;e.数据库的故障校复;f.数据库监控。
第三篇: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MS-Office基础知识 (1)
第一部分
公共基础知识
第1章
数据结构与算法
1.1算法
1.算法的基本概念
(1)概念:算法是指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
(2)4个基本特征:可行性、确定性、有穷性、拥有足够的情报。
(3)两种基本要素:对数据对象的运算和操作、算法的控制结构(运算和操作时问的顺序)。
(4)设计的基本方法:列举法、归纳法、递推法、递归法、减半递推技术和回溯法。
2.算法的复杂度
(1)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
(2)算法的空间复杂度:执行算法所需的内存空间。
1.2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
数据结构指相互有关联的数据元素的集合,即数据的组织形式。其中逻辑结构反映数据元素之间逻辑关系;存储结构为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存储空间中的存放形式,有顺序存储、链式存储、索引存储和散列存储4种方式。
数据结构按各元素之间前后件关系的复杂度可划分为:
(1)线性结构:有且只有一个根节点,且每个节点最多有一个直接前驱和一个直接后继的非空数据结构。
(2)非线性结构:不满足线性结构的数据结构。
1.3线性表及其顺序存储结构
1.线性表的基本概念
线性结构又称线性表,线性表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数据结构。
2.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
•元素所占的存储空间必须连续。
•元素在存储空间的位置是按逻辑顺序存放的。
3.线性表的插入运算
在第i个元素之前插入一个新元素的步骤如下:
步骤一:把原来第n个节点至第i个节点依次往后移一个元素位置。
步骤二:把新节点放在第i个位置上。
步骤三:修正线性表的节点个数。
在最坏情况下,即插入元素在第一个位置,线性表中所有元素均需要移动。
4.线性表的删除运算
删除第i个位置的元素的步骤如下:
步骤一:把第i个元素之后不包括第i个元素的n-i个元素依次前移一个位置;
步骤二:修正线性表的结点个数。
1.4栈和队列
1.栈及其基本运算
(1)基本概念:栈是一种特殊的线性表,其插入运算与删除运算都只在线性表的一端进行,也被称为“先进后出”表或“后进先出”表。
•栈顶:允许插入与删除的一端。
•栈底:栈顶的另一端。
•空栈:栈中没有元素的栈。
(2)特点。
•栈顶元素是最后被插入和最早被删除的元素。
•栈底元素是最早被插入和最后被删除的元素。
•栈有记忆作用。
•在顺序存储结构下,栈的插入和删除运算不需移动表中其他数据元素。
•栈顶指针top动态反映了栈中元素的变化情况
(3)顺序存储和运算:入栈运算、退栈运算和读栈顶运算。
2.队列及其基本运算
(1)基本概念:队列是指允许在一端进行插入,在另一端进行删除的线性表,又称“先进先出”的线性表。
•队尾:允许插入的一端,用尾指针指向队尾元素。
•排头:允许删除的一端,用头指针指向头元素的前一位置。
(2)循环队列及其运算。
所谓循环队列,就是将队列存储空间的最后一个位置绕到第一个位置,形成逻辑上的环状空间。
入队运算是指在循环队列的队尾加入一个新元素。
当循环队列非空(s=1)且队尾指针等于队头指针时,说明循环队列已满,不能进行人队运算,这种情况称为“上溢”。
退队运算是指在循环队列的队头位置退出一个元素并赋给指定的变量。首先将队头指针进一,然后将排头指针指向的元素赋给指定的变量。当循环队列为空(s=0)时,不能进行退队运算,这种情况称为“下溢”。
1.5线性链表
在定义的链表中,若只含有一个指针域来存放下一个元素地址,称这样的链表为单链表或线性链表。
在链式存储方式中,要求每个结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用于存放数据元素值,称为数据域;另一部分用于存放指针,称为指针域。其中指针用于指向该结点的前一个或后一个结点(即前件或后件)。
1.6树和二叉树
1.树的基本概念
树是简单的非线性结构,树中有且仅有一个没有前驱的节点称为“根”,其余节点分成m个互不相交的有限集合T1,T2,…,T}mm,每个集合又是一棵树,称T1,T2,…,T}mm为根结点的子树。
•父节点:每一个节点只有一个前件,无前件的节点只有一个,称为树的根结点(简称树的根)。
•子节点:每~个节点可以后多个后件,无后件的节点称为叶子节点。
•树的度:所有节点最大的度。
•树的深度:树的最大层次。
2.二叉树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1)二叉树的定义:二叉树是一种非线性结构,是有限的节点集合,该集合为空(空二叉树)或由一个根节点及两棵互不相交的左右二叉子树组成。可分为满二叉树和完全二叉树,其中满二叉树一定是完全二叉树,但完全二叉树不一定是满二叉树。二叉树具有如下两个特点:
•二叉树可为空,空的二叉树无节点,非空二叉树有且只有一个根结点;
•每个节点最多可有两棵子树,称为左子树和右子树。
(2)二叉树的基本性质。
性质1:在二叉树的第k层上至多有2k-1个结点(k≥1)。
性质2:深度为m的二叉树至多有2m-1个结点。
性质3:对任何一棵二叉树,度为0的结点(即叶子结点)总是比度为2的结点多一个。
性质4:具有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的深度至少为[log2n]+1,其中[log2n]表示log2n的整数部分。
3.满二叉树与完全二叉树
(1)满二叉树:满二叉树是指这样的一种二叉树:除最后一层外,每一层上的所有结点都有两个子结点。满二叉树在其第i层上有2i-1个结点。
从上面满二叉树定义可知,二叉树的每一层上的结点数必须都达到最大,否则就不是满二叉树。深度为m的满二叉树有2m-1个结点。
(2)完全二叉树:完全二叉树是指这样的二叉树:除最后一层外,每一层上的结点数均达到最大值;在最后一层上只缺少右边的若干结点。
如果—棵具有n个结点的深度为k的二叉树,它的每—个结点都与深度为k的满二叉树中编号为1~n的结点——对应。
3.二叉树的存储结构
二叉树通常采用链式存储结构,存储节点由数据域和指针域(左指针域和右指针域)组成。二叉树的链式存储结构也称二叉链表,对满二叉树和完全二叉树可按层次进行顺序存储。
4.二叉树的遍历
二叉树的遍历是指不重复地访问二叉树中所有节点,主要指非空二叉树,对于空二叉树则结束返回。二叉树的遍历包括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
(1)前序遍历。
前序遍历是指在访问根结点、遍历左子树与遍历右子树这三者中,首先访问根结点,然后遍历左子树,最后遍历右子树;并且,在遍历左右子树时,仍然先访问根结点,然后遍历左子树,最后遍历右子树。前序遍历描述为:若二叉树为空,则执行空操作;否则①访问根结点;②前序遍历左子树;③前序遍历右子树。
(2)中序遍历。
中序遍历是指在访问根结点、遍历左子树与遍历右子树这三者中,首先遍历左子树,然后访问根结点,最后遍历右子树;并且,在遍历左、右子树时,仍然先遍历左子树,然后访问根结点,最后遍历右子树。中序遍历描述为:若二叉树为空,则执行空操作;否则①中序遍历左子树;②访问根结点;③中序遍历右子树。
(3)后序遍历。
后序遍历是指在访问根结点、遍历左子树与遍历右子树这三者中,首先遍历左子树,然后遍历右子树,最后访问根结点,并且,在遍历左、右子树时,仍然先遍历左子树,然后遍历右子树,最后访问根结点。后序遍历描述为:若二叉树为空,则执行空操作;否则①后序遍历左子树;②后序遍历右子树;③访问根结点。
1.7查找技术
(1)顺序查找:在线性表中查找指定的元素。
(2)最坏情况下,最后一个元素才是要找的元素,则需要与线性表中所有元素比较,比较次数为n。
(2)二分查找:二分查找也称折半查找,它是一种高效率的查找方法。但二分查找有条件限制,它要求表必须用顺序存储结构,且表中元素必须按关键字有序(升序或降序均可)排列。对长度为n的有序线性表,在最坏情况下,二分查找法只需比较log2n次。
1.8排序技术
(1)交换类排序法。
•冒泡排序:通过对待排序序列从后向前或从前向后,依次比较相邻元素的排序码,若发现逆序则交换,使较大的元素逐渐从前部移向后部或较小的元素逐渐从后部移向前部,直到所有元素有序为止。在最坏情况下,对长度为n的线性表排序,冒泡排序需要比较的次数为n(n-1)/2。
•快速排序:是迄今为止所有内排序算法中速度最快的一种。它的基本思想是:任取待排序序列中的某个元素作为基准(一般取第一个元素),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元素分为左右两个子序列,左子序列元索的排序码均小于或等于基准元素的排序码,右子序列的排序码则大于基准元素的排序码,然后分别对两个子序列继续进行排序,直至整个序列有序。最坏情况下,即每次划分,只得到一个序列,时间效率为O(n2)。
(2)插人类排序法。
•简单插入排序法:把n个待排序的元素看成为一个有序表和一个无序表,开始时有序表中只包含一个元素,无序表中包含有n-1个元素,排序过程中每次从无序表中取出第一个元素,把它的排序码依次与有序表元素的排序码进行比较,将它插入到有序表中的适当位置,使之成为新的有序表。在最坏情况下,即初始排序序列是逆序的情况下,比较次数为n(n-1)/2,移动次数为n(n-1)/2。
•希尔排序法:先将整个待排元素序列分割成若干个子序列(由相隔某个“增量”的元素组成的)分别进行直接插入排序。待整个序列中的元素基本有序(增量足够小)时,再对全体元素进行一次直接插入排序。
(3)选择类排序法。
•简单选择排序法:扫描整个线性表。从中选出最小的元素。将它交换到表的最前面;然后对剩下的子表采用同样的方法,直到子表空为止。最坏情况下需要比较n(n-1)/2次。
•堆排序的方法:首先将一个无序序列建成堆;然后将堆顶元素(序列中的最大项)与堆中最后一个元素交换(最大项应该在序列的最后)。不考虑已经换到最后的那个元素,只考虑前n-1个元素构成的子序列,将该子序列调整为堆。反复做步骤②,直到剩下的子序列空为止。在最坏情况下,堆排序法需要比较的次数为0(nlog2n)
第2章
程序设计基础
2.1程序设计方法与风格
(1)设计方法:指设计、编制、调试程序的方法和过程,主要有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软件工程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
(2)设计风格:良好的设计风格要注重源程序文档化、数据说明方法、语句的结构和输入输出。
2.2结构化程序设计
1.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原则
结构化程序设计强调程序设计风格和程序结构的规范化,提倡清晰的结构。
(1)自顶向下:即先考虑总体,后考虑细节;先考虑全局目标,后考虑局部目标。
(2)逐步求精:对复杂问题,应设计一些子目标做过渡,逐步细化。
(3)模块化:把程序要解决的总目标分解为分目标,再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小目标,把每个小目标称为一个模块;
(4)限制使用GOT0语句。
2.结构化程序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顺序结构:自始至终严格按照程序中语句的先后顺序逐条执行,是最基本、最普遍的结构形式。
(2)选择结构:又称为分支结构,包括简单选择和多分支选择结构。
(3)重复结构:又称为循环结构,根据给定的条件,判断是否需要重复执行某一相同的或类似的程序段。
结构化程序设计中,应注意事项:
(1)使用程序设计语言中的顺序、选择、循环等有限的控制结构表示程序的控制逻辑。
(2)选用的控制结构只准许有一个人口和一个出口。
(3)程序语言组成容易识别的块,每块只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
(4)复杂结构应该用嵌套的基本控制结构进行组合嵌套来实现。
(5)语言中所没有的控制结构,应该采用前后一致的方法来模拟。
(6)尽量避免GOT0语句的使用。
2.3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面向对象方法的本质是主张从客观世界固有的事物出发来构造系统,强调建立的系统能映射问题域。
•对象:用来表示客观世界中任何实体,可以是任何有明确边界和意义的东西。
•类:具有共同属性、共同方法的对象的集合。
•实例:一个具体对象就是其对应分类的一个实例。
•消息:实例间传递的信息,它统一了数据流和控制流。
•继承:使用已有的类定义作为基础建立新类的定义技术。
•多态性:指对象根据所接受的信息而作出动作,同样的信息被不同的对象接收时有不同行动的现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优点:与人类习惯的思维方法一致、稳定性好、可重用性好、易于开发大型软件产品、可维护性好。
第四篇:2013年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ccess上机考试考点
计算机二级Access上机考试考点
由于上机考试的考试方式和主要考点没有很大的变化,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历届上机考试题来归纳总结上机考核的重点,下面介绍近几年二级Access上机考试所考查的知识点。
数据库基础知识
数据库是存储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中的、结构化的相关数据的集合。数据库需要根据应用系统中数据的性质和内在联系,按照管理的要求来设计和组织。Access是一个关系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它通过各种数据库对象来管理信息。本节要求掌握数据库的相关概念、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关系运算的基本概念、数据库设计的过程、SQL基本命令以及Access数据库的系统结构。
1.关系数据库基本概念
a)关系:一个关系就是一个二维表,在Access中,一个关系存储为一个表。
b)元组:在一个二维表(一个具体关系)中,水平方向的行称为元组,每一行就是一个元组,它对应表中的一条具体记录。
c)属性:二维表中垂直方向的列称为属性,每一列有一个属性名。
d)域:指属性的取值范围,即不同元组对同一个属性的取值所限定的范围。
e)关键字:指其值能够唯一标识一个元组的属性或属性的组合。
f)外部关键字:如果表中一个字段不是本表的主关键字,而是另外一个表的主关键字和候选关键字,则这个字段就称为外部关键字。
2.关系运算基本感念
a)选择:从关系中找出满足给定条件的元组的操作称为选择。
b)投影:从关系模式中指定若干属性组成新的关系称为投影。
C)联接:联接是关系的横向结合,联接运算将两个关系模式拼接成一个更宽的关系模式,生成的新关系中包含满足联接条件的元组。
d)等值联接:按照字段值对应相等为条件进行的联接操作。
e)自然联接:是去掉重复属性的等值联接。
3.数据库设计的步骤
a)需求分析。
b)确定需要的表。
C)确定所需要的字段。
d)确定联系。
e)设计求精。
4.SQL基本概念与命令
a)基本表:是本身独立存在的表,在SQL中一个关系就对应一个表。
b)视图:是从一个或几个基本表导出的表,本身不独立存储在数据库中,是一个虚表。
c)SELECT 语句
数据库和表的基本操作
Access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组织、存储并管理任何类型和任意数量的信息。为了了解和掌握Access组织和存储信息的方法,应该熟悉Access数据库和表的基本操作,包括数据库的创建、表的建立和表的编辑等内容。本节要求掌握数据库的创建过程、表的建立、表间关系的建立与修改、表的维护以及对表的相关操作等。
1.创建数据库
a)创建空数据库:先建立一个空数据库,然后向其中添加表、查询、窗体和报表等数 1 据库对象。
b)使用向导创建数据库:数据库向导中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数据库模板,利用这些模板可以方便、快捷地创建数据库。
2.表的建立
a)建立表结构:使用向导,使用表设计器,使用数据表。
b)设置字段属性。
c)输入数据:直接输入数据,获取外部数据。
3.建立表之间的关系
a)表间关系的概念:Access中表与表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3种。
b)设置参照完整性:是在输入或删除记录时,为维持表之间已定义的关系而必须遵守的规则。
c)建立表间关系:使用数据库向导创建数据库时,向导会自动定义各个表之间的关系,使用表向导创建表时,也会自动
定义该表与数据库中其他表之间的关系。
4.表的维护
a)修改表的结构:添加字段,修改字段,删除字段,重新设置关键字。
b)编辑表的内容:定位记录,选择记录,添加记录,删除记录,修改数据,复制数据。
c)调整表的外观:改变字段次序,调整字段显示宽度和高度,隐藏列和显示列,冻结列,设置数据表格式,改变字体显示。
5.表的其他操作
a)查找数据。
b)替换数据。
c)排序记录。
d)筛选记录 查询的基本操作
查询是Access处理和分析数据的工具,它能够把多个表中的数据抽取出来,供用户查看、更改和分析使用。要了解并学会使用Access的查询功能,就应该熟悉查询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以及查询的创建和使用。本节要求掌握查询的概念、查询的分类、查询的准则、查询的创建以及对已创建查询的操作。
1.查询的分类
a)选择查询:是根据指定的查询准则,从一个或多个表中获取数据并显示结果。
b)交叉表查询:将来源于某个表中的字段进行分组,一组列在数据表的左侧,一组列在数据表的上部,然后在数据表行与列的交叉处显示表中某个字段的统计值。
c)参数查询:是一种利用对话框来提示用户输入准则的查询,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准则来检索符合相应条件的记录。
d)操作查询:可以在一次查询操作中对所得结果进行编辑等操作,包括生成表查询、删除查询、更新查询和追加查询。
e)SQL查询:是用户使用SQL语句创建的一种查询,主要包括联合查询、传递查询、数据定义查询和子查询。
2.查询的准则
a)准则中的运算符:关系运算符、逻辑运算符和特殊运算符。
b)准则中的函数:数值函数、字符函数、日期时间函数和统计函数。
c)使用文本值作为准则:文本值要用半角的双引号括起来。
d)使用处理日期结果作为准则:日期值要用半角的井号括起来。
e)使用字段的部分值作为准则:可以方便地限定查询范围。
f)使用空值或空字符串作为准则:空值是使用Null或空白来表示字段的值,空字符串是用双引号括起来的字符串。
3.创建查询
a)使用向导创建选择查询。
b)使用设计器创建查询。
c)在查询中计算:创建总计查询,总计项,分组总计查询,添加计算字段。
4.操作已创建的查询
a)生成表查询:利用一个或多个表中的全部或部分数据创建新表。
b)删除查询:从一个或多个表中删除一组记录。
c)更新查询:对一个或多个表中的一组记录作全部更新。
d)追加查询:从一个或多个表中将一组记录添加到一个或多个表的尾部。
窗体的基本操作
窗体是Access数据库中的一种对象,通过窗体可以方便地输入数据、编辑数据、显示和查询表中的数据。利用窗体可以将整个应用程序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任何形式的窗体都是建立在表或查询的基础上的。要学会使用窗体,应该熟悉窗体的概念和作用、窗体的组成和结构以及窗体的创建和设置等。本节要求掌握窗体的概念和作用、窗体的组成和结构、窗体的类型、窗体的创建方法以及窗体中工具箱、控件的使用。
1.窗体的分类
a)纵栏式窗体:将窗体中的一个显示记录按列分隔,每列的左边显示字段名,右边显示字段的内容。
b)表格式窗体:在一个窗体中显示多条记录的内容。
C)数据表窗体:主要作用是作为一个窗体的子窗体。
d)主/子窗体:窗体中的窗体称为子窗体,包含子窗体的基本窗体称为主窗体。
e)图表窗体:利用Microsoft Graph以图表形式显示用户的数据。
f)数据透视表窗体:是Access为了以指定的数据表或查询为数据源产生一个Excel的分析表而建立的一种窗体形式。
2.创建窗体
a)使用“自动创建窗体”。
b)使用“窗体向导”:创建基于一个表的窗体,创建基于多个表的主/子窗体。
C)使用“数据透视表向导”。
d)使用“图表向导”。
3.窗体的视图
a)“窗体”视是显示记录数据的窗口,主要用于添加或修改表中的数据。
b)“数据表”视是以行和列格式显示表、查询或窗体数据的窗口。
c)“设计”视是用于创建窗体或修改窗体的窗口。
报表的基本操作
报表是Access中以一定格式表现数据的一种对象。利用报表可以控制数据内容的大小和外观、以及排序、汇总相关数据还可选择输出数据到屏幕或打印设备上,本节内容涉及报表的一些基本应用操作,如报表的创建、报表的设计、分组记录易报表的存储和打印等。本节要求掌握报表的组成及分类、使用向导创建报表、使用设计器编辑报表以及在报表中进行计算和汇总等内容。
1.报表的组成
a)报表页眉:位于报表的开始处。
b)页面页眉:报表的每一页有一个页面页眉。
C)主体:是报表显示数据的主要区域。
d)页面页脚:打印在每页的底部。
e)报表页脚:打印在报表的结束处。
2.报表的分类
a)纵栏式报表:一般是在一页中主体节区内显示一条或多条记录,而且以垂直方式显示。
b)表格式报表:是以整齐的行、列形式显示记录数据,通常一行显示一条记录、一页显示多行记录。
c)图表报表:是指包含图表显示的报表类型。
d)标签报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报表,用来制作标签。
3.报表的创建
a)使用“自动报表”创建报表。
b)使用“报表向导”创建报表。
c)使用“图表向导”创建报表。
d)使用“标签向导”创建报表。
e)使用“设计”视图创建报表。
4.报表的编辑
a)设置报表格式。
b)添加背景图案。
c)添加日期和时间。
d)添加分页符和页码。
e)使用节。
f)绘制线条和矩形。页的基本操作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网页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信息发布手段,Access支持将数据库中的数据通过Web页发布,Access与Internet通过Web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Web页,可以方便、快捷地将所有文件作为Web发布程序存储到指定的文件夹中,或者将其复制到Web服务器上,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在Access的数据访问页中,相关数据会随着数据库中的内容而变化,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通过Internet访问这些资料。本节要求掌握数据访问页视图、数据访问页的创建方法、数据访问页的编辑方法以及数据访问页的查看。
1.数据访问页的视图
a)页视是查看所生成的数据访问页样式的一种视图方式。
b)设计视是创建与设计数据访问页的一个可视化的集成界面,在该界面下可以修改数据访问页。
2.数据访问页的创建
a)自动创建数据访问页。
b)使用向导创建数据访问页。
3.数据访问页的编辑
a)添加标签:用来显示描述性文本信息。
b)添加命令按钮:利用它可以对记录进行浏览和操作等。
C)添加滚动文字:只有在页视图方式下,才能看到滚动文字的效果。
d)使用主题:主题是一个为数据访问页提供字体、横线、背景图像以及其他元素的统一设计和颜色方案的集合。
e)设置背景:在使用自定义背景颜色、图片或声音之前,必须删除已经应用的主题。
f)添加0ffice电子表格:在数据访问页中添加了Office电子表格后,用户可以使用数据访问页的页视图或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查看和分析相关的数据。
宏
宏是一些操作的集合,使用这些操作可以使用户方便而快捷地操纵Access数据库系统。在Access数据库系统中,通过直接执行宏或者使用包含宏的用户界面,可以完成许多复杂的人工操作,而在许多其他数据库管理系统中,要想完成同样的操作,就必须采用编程的方法才能实现。编写宏的时候,不需要记住各种语法,每个宏操作的参数都显示在宏的设计环境里,设置简单。本节要求掌握宏的基本概念以及宏的基本操作,包括创建宏、运行宏、在宏中使用条件、设置宏操作参数以及其他常用宏操作。
1.宏的基本概念
a)宏:宏是由一个或多个操作组成的集合,其中的每个操作能够自动地实现特定的功能。
b)宏组:宏可以是包含操作序列的一个宏,也可以是一个宏组,如果设计时有很多的宏,将其分类组织到不同的宏组中会有助于数据库的管理。
c)宏的调用:宏按名调用,宏组中的宏按“宏组名.宏名”格式调用。
d)宏与Visual basic:对于每个宏操作,都可以在模块对象中通过编写VBA语句来达到同样的功能。
e)宏向Visual basic程序代码转换:Access中提供了将宏转换为等价的VBA事件过程或模块的功能。
2.宏的基本操作
a)创建操作序列宏。
b)创建宏组。
C)条件操作宏。
d)宏的操作参数设置。
e)宏的运行:直接运行宏,运行宏组中的宏,运行宏或事件过程以响应窗体、报表或控件中的事件。
f)宏的调试。
g)常用宏操作:打开或关闭数据库表对象,运行和控制流程,设置值,刷新、查找数据或定位记录,控制显示,通知或警告用户,导入和导出数据。
模块
模块是Access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对象,它以VBA语言为基础编写,以函数过程或子过程为单元的集合方式存储。利用模块可以完成一些宏所不能完成的复杂操作,例如具有复杂条件和循环结构的操作。本节要求掌握模块的基本概念、模块的创建方法、模块中的调用和参数传递以及VBA程序设计基础知识。
1.模块的基本概念
a)类模块:包括窗体模块和报表模块,它们从属于各自的窗体或报表。
b)标准模块:一般用于存放供其他Access数据库对象使用的公共过程。
c)将宏转换为模块:在Access系统中,根据需要可以将设计好的宏对象转换为模块代码形式。
2.创建模块
a)创建VBA模块:在模块中加入过程,在模块中执行宏。
b)编写事件过程:键盘事件,鼠标事件,窗口事件,操作事件和其他事件。
3.VBA程序设计基础
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
b)VBA编程环境:进入VBA,VBA界面。C)VBA编程基础:常量,变量,表达式。
d)VBA程序流程控制:顺序控制,选择控制,循环控制。e)VBA程序的调试:设置断点,单步跟踪,设置监视点。
第五篇:二级计算机access
表Table Def查询Query Def报表Report窗体Form <=format(date(),”yyyy-5-1”)hour(timel)>12下午班级:left([学生]![学生编号],4)
平均成绩:avg([]![])计数count总计sum小时hour([ ])分钟minute秒second日day月month年year 星期weekday绝对值abs小数Round([ ],0)
平均单价二位小数round(avg([ ]),2)大于平均单价年龄>(SELECT AVG([年龄])from[表名])
Avg([单价])from[ ])系统日期Date系统时间Time系统日期和时间Now
出生日期year([])=1989 and month([])=12 date([])=25 20Date 表Table Def查询Query Def报表Report窗体Form <=format(date(),”yyyy-5-1”)hour(timel)>12下午班级:left([学生]![学生编号],4)
平均成绩:avg([]![])计数count总计sum小时hour([ ])分钟minute秒second日day月month年year 星期weekday绝对值abs小数Round([ ],0)
平均单价二位小数round(avg([ ]),2)大于平均单价年龄>(SELECT AVG([年龄])from[表名])
Avg([单价])from[ ])系统日期Date系统时间Time系统日期和时间Now
出生日期year([])=1989 and month([])=12 date([])=25 20Serial(Year(date())),1,1)空值Is Null
20天之内Between date()and date()-20非空值Ia not Null出生年月=year(date())-[年龄]=year(now())-年龄系统一月一日(date(year(date)&””-1-1$)电灯型号掩码000“v”-”0000”w”
姓left(([姓名]),1)mid([姓名], 2)班级编号: Left([tStudent]![学号],6)Mid([学生编号],5,2)=03Right从右到左三个字姓名Len([])=3
工龄=round((year(date())-[工作时间])/365,0)
查询链接到窗体一个项[forms]![表名]![窗体项]参数=[forms]![窗体名称]![文本框名称],自动运行宏(改名为)AutoExecDateSerial(Year(now)),1,1)必须输入数字0 可输入数据或空格9必须输入字母L可选择输入字母?必须输入字母或数字A 可选择输入数字或字母alike“王*”Mid([学生编号],5,2)=03year([工作时间])=1992and month([工作时间])=4
<=date serial(year(date())-1,5,1)上一年5月1日 Between date()And date()-2020天之内
Like“计算机*”like“*计算机*”Not“王*” 不姓王
=IIf(mid([ ]),5,2)=“10”,“管理”,“信息”)偶数 [年龄] mod 2=0 系统前一天date()+1Notlike“*绘画*” 不含······ 加
载
图
片
Me.picture=
路
径
.&“
图
名
”
bTitle.caption=trim(tText)&“等级考试” 关闭窗体 docmd.close刷新from.recordsonrce=“查询名”
CDID.forecolor=verRed 红色Tdd.captior=date()=dlookup(“名称”.“taroup”.“所属部门”=“部门编号”)Btitle.caption=Trim(Me!tText)+“等级测试” Ifnot ADOrs EOfThen 添加职工记录
Case Is>3 Doumd openrepoorl“remp”,acviewpneview K=inputbor(“请输入大于0的整数值”)docmd.openRepore“remp”,acview preview.CmdsaveEnableed=True 保存按钮可用 Msg box“请输入口令!”,rbokquit 系统时间Me.caption=Date()
Selecl*form tstvd enttAge.value=sage
Ifname=“cueb” And pass=“12345” thenMe!tuserser FocusDocmd.close 关闭IfMsg box(“报表预览”,4+32+0,“确认”)=vb yes Then
Date Serial(Year(date())),1,1)空值Is Null
20天之内Between date()and date()-20非空值Ia not Null出生年月=year(date())-[年龄]=year(now())-年龄系统一月一日(date(year(date)&””-1-1$)电灯型号掩码000“v”-”0000”w”
姓left(([姓名]),1)mid([姓名], 2)班级编号: Left([tStudent]![学号],6)Mid([学生编号],5,2)=03
Right从右到左三个字姓名Len([])=3
工龄=round((year(date())-[工作时间])/365,0)查询链接到窗体一个项[forms]![表名]![窗体项]参数=[forms]![窗体名称]![文本框名称],自动运行宏(改名为)AutoExecDateSerial(Year(now)),1,1)必须输入数字0 可输入数据或空格9必须输入字母L可选择输入字母?必须输入字母或数字A 可选择输入数字或字母alike“王
*”Mid([学生编号],5,2)=03year([工作时间])=1992and month([工作时间])=4
<=date serial(year(date())-1,5,1)上一年5月1日 Between date()And date()-2020天之内
Like“计算机*”like“*计算机*”Not“王*” 不姓王
=IIf(mid([ ]),5,2)=“10”,“管理”,“信息”)偶数 [年龄] mod 2=0 系统前一天date()+1Notlike“*绘画*” 不含······ 加
载
图
片
Me.picture=
路
径
.&“
图
名
”
bTitle.caption=trim(tText)&“等级考试” 关闭窗体 docmd.close刷新from.recordsonrce=“查询名”
CDID.forecolor=verRed 红色Tdd.captior=date()=dlookup(“名称”.“taroup”.“所属部门”=“部门编号”)Btitle.caption=Trim(Me!tText)+“等级测试” Ifnot ADOrs EOfThen 添加职工记录
Case Is>3 Doumd openrepoorl“remp”,acviewpneview K=inputbor(“请输入大于0的整数值”)docmd.openRepore
“remp”,acview preview.CmdsaveEnableed=True 保存按钮可用 Msg box“请输入口令!”,rbokquit 系统时间Me.caption=Date()
Selecl*form tstvd enttAge.value=sage
Ifname=“cueb” And pass=“12345” thenMe!tuserser Focus
Docmd.close 关闭IfMsg box(“报表预览”,4+32+0,“确认”)=vb yes T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