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的歌》教学设计(汇编)

时间:2019-05-12 20:0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泥土的歌》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泥土的歌》教学设计》。

第一篇:《泥土的歌》教学设计

《泥土的歌3》教学设计

课题:泥土的歌

课型:综合 授课班级:103 104班

课时:2课时 一. 德育目标:通过少数民族歌曲的学习,了解少数民族风情,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歌曲学唱和初步聆听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以及蒙古族的民歌,让学生感受各民族不同的音乐特点,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歌曲学唱和欣赏,了解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从而尊重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习俗。

过程与方法:通过发声训练,柯尔文手势音阶,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三. 教材分析:

《都达尔和玛利亚》是一首流传在中亚草原上的哈萨克族民歌,由西部歌王王洛宾创作,C调,2/4拍,中速,旋律简单优美,适合学生学习。

《年轻的朋友》是藏族人民非常喜爱的艺术形式—酒歌。歌曲旋律稍慢,由四个不规整的长短乐句构成,属于典型的民族调式。

《阿瓦尔古丽》是一首维吾尔族歌曲,C调,3/8拍,歌曲由四个长短不一的乐句组成,一,三,四乐句的尾音落在(re)上,旋律颇具维吾尔族音乐的韵味。

《银杯》是一首蒙古族酒歌,C调,4/4拍,中速,属于蒙古短调的音乐体裁,在音乐上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四. 学情分析:

对于学习歌谱,学生的畏难情绪特别大,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自信,我会运用柯尔文手势音阶,让学生体会音高关系,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也让同学喜欢识谱。五. 教学重点:

学唱哈萨克族民歌《都达尔和玛利亚》,欣赏藏族酒歌《年亲的朋友》、维吾尔族民歌《阿瓦尔古丽》以及蒙古族酒歌《银杯》。六. 教学难点:

尝试根据旋律、节奏、速度、调式等要素,用自己的语言分析不同少数民族民歌的风格和特点。七. 教学方法:

示范法、讲解法、谈话法 八. 教学准备:

录音机、相关歌曲音频、电子琴、PPT 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歌唱课)

1.组织教学:

先带学生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柯尔文手势音阶,为接下来的歌曲教学做铺垫。2.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进入第三单元《泥土的歌》,同学们对泥土这个词语有什么理解和看法? 生:普通的土壤......师:在我国民间有一种风俗,远行的人,会将家乡的泥土带在身上,那是一种思念家乡的行为,所以说泥土就是指家乡、民间,所以泥土的歌就是民歌。3.发声训练:

呼吸练习、打嘟练习、柯尔文手势调音练习。4.走进哈萨克族民歌,学习《都达尔和玛利亚》 a.简介哈萨克族以及代表乐器冬不拉。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乌鲁木齐等地。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民族,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之说。民歌在哈萨克民间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哈萨克民间音乐按照传统可分为“奎衣”和“安”两大类,“安”是指歌曲,“奎衣”是指器乐曲,主要用冬不拉演奏。冬不拉是哈萨克族最主要的乐器,有两根丝弦或钢弦,用于独奏,合奏,伴奏。b.教师范唱《都达尔和玛利亚》 c.分乐句教唱

用电子琴先带学生识谱,并运用柯尔文手势让学生找到音高关系。先教唱前四小节,在学生基本掌握之后,在教唱后四小节。在演唱的时候要求吐字清晰,优美抒情。5.课堂小结

很多民歌都是很优美而且各具特色的,下一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更多不同的少数民族的生活。

第二课时(欣赏课)1.组织教学

带学生复习并演唱上一节课学习的歌曲《都达尔和玛利亚》 2.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都达尔和玛利亚》是哪一个民族的歌曲吗?

生:哈萨克族......师:那大家还记得哈萨克族的代表乐器是什么吗? 生:冬不拉.....生:好的,那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继续走进其他几个不同的少数民族。3.走进藏族民歌,听赏《年轻的朋友》

a. 先向学生介绍藏族的服饰、传统乐器、生活环境等。

b. 听赏歌曲《年轻的朋友》《卓玛》,提问:你能从藏族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及风俗习惯出发谈谈对藏族歌曲在旋律、曲调上的特点吗?

声音高亢嘹亮,听起来有高原蓝天辽阔的气象,曲调悠扬,主要以五声为主。

有藏语专用的语气词。(例如:呀啦索)c.简介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 4.走进蒙古民歌,欣赏《银杯》 师:和我们藏族同胞一样,每当有尊贵的客人到来,热情好客的蒙古人民总会手捧银杯,唱着优美的酒歌给客人敬酒,一表达他们的一片盛情。

a. 简单介绍蒙古族的服饰、生活环境和蒙古好汉三艺。b. 欣赏《银杯》,提问这首歌曲的特点?

旋律深沉、悠远,节拍宽广、舒展。

c. 向学生介绍蒙古族民歌体裁分为短调和长调,欣赏长调歌曲《牧歌》

d. 介绍并听赏蒙古族神奇的唱法—呼麦 4.走进哈萨克族民歌,欣赏都《达尔和玛利亚》

a.简介哈萨克族。

b.听赏歌曲《都达尔和玛利亚》,学生思考:这首歌曲有什么风格特点?

c.简介作者西部歌王-王洛宾。

d.欣赏由哈萨克族歌手塔斯肯演唱的《都达尔和玛利亚》歌曲视频。

5.走进维吾尔族民歌,欣赏《阿瓦尔古丽》 a. 简单介绍维吾尔族。

b. 听赏歌曲《阿瓦尔古丽》,学生思考:与我们熟悉的维吾尔族歌曲《青春舞曲》相比,与这首歌旋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c. 欣赏歌舞视频《青春舞曲》,要求学生一起演唱。6.课堂小结 师: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文化石中华五千年文化中璀璨的瑰宝,同学们要学习并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不要让这块瑰宝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破碎。

十.课后反思

104班学生普遍识谱能力较弱,在唱谱的时候花费较多时间,而且由于班级少数民族较多,吐字还不够清晰。运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氛围较好,学生积极性很高。

第二篇:《泥土的歌》教学设计

《丢丢铜仔》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聆听《丢丢铜仔》,初步感知这首民歌的风格与韵味,2.能够用明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台湾民歌《丢丢铜仔》(合唱),体验与同学合作演唱的乐趣。

教学重点:

欣赏并演唱《丢丢铜仔》,初步体会小调的风格与韵味。

教学难点:

分声部演唱《丢丢铜仔》,并有机地融合本歌的背景音响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听赏《丢丢铜仔》,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新歌学唱《丢丢铜仔》 1.听赏《丢丢铜仔》,请同学们说一说这首歌描写了什么?老师带领同学们模仿火车行进的姿态和汽笛声(呜„„,克特克特),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为后面加入火车的背景材料演唱作铺垫,同时带领同学们欣赏宜兰风景图片。2.老师简介《丢丢铜仔》的由来,用地图出示台湾宜兰。

《丢丢铜仔》也叫丢丢铜,是一首流行于福建和台湾地区的童谣(民歌)。描写的是老式火车穿越隧道、道顶落水的情景。因流传于宜兰,故又称《宜兰调》,这首歌原为儿童们丢铜板游戏时唱的儿歌,后演变成描写老式火车穿过隧道、道顶落水的情景的儿歌。情绪轻快、愉悦,整首民歌行腔简洁,每字一腔,衬词生动形象,充满律动的韵味。歌曲为上下两句的单乐段结构,情绪轻快、愉悦,行腔简洁单纯,每字一腔,衬词生动形象,充满律动的韵味。

3.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歌曲中的衬词,并举例《太阳出来喜洋洋》中“啰喂”、“郎罗”、学习歌曲中闽南语的发音,如:火车、内、铜等等(也可以举经典的闽南语流行歌曲为例,如《世界第一等》“激发学生学习闽南话的兴趣),并按照节奏朗读歌词。

4.作哼鸣练习,为后面的演唱作准备。5.体会下滑音的味道。

哼唱“丢丢”体会下滑音带有的独特民歌韵味。

6.老师教唱歌曲中的第一部分,即领——合部分,使学生熟练演唱。7.(最美和声)学习歌曲的轮唱部分。

8.比一比,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进行合理分配,看哪个小组演唱的最好。

9.(最佳组合)将背景音响材料融合到歌曲中,在歌唱中用手模仿火车开动的姿态,体会火车的律动克特克特。用打击乐器融入到歌曲中,增加合唱的趣味性。

(三)、探究

听赏卓依婷、龚琳娜的版本,让学生说一说各有什么不同?

(四)、课堂小结

1.学会用闽南语演唱《丢丢铜仔》,初步感受这首民歌的风格与韵味。2.能参与到合唱中,体验与同学合作演唱的快乐。

(五)、学科育人

小调作为民歌的一部分,起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经过岁月的打磨,以及老百姓的传唱与发展,历史悠久,韵味独特。但是很多民歌却面临着失传的困境,我们呼吁同学们把这些歌曲传唱起来,一起把祖国的民歌文化保护好,让我们的民歌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六)、作业

搜集几首你喜欢的民歌的方言版本听一下,并试着模仿一下。

第三篇:泥土的歌(二)教学设计

类别: 初中

学科项目:湘艺版七年级下册《泥土的歌》

(二)姓名:

学校: 临朐县冶源镇冶源初级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本课中六首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分辨南北小调的差异,并能掌握小调特点来演唱小调。

2.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创编2——4小节旋律。

3.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文化,热爱家园,建设家园的崇高思想。

教学重点:

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教学难点:

创作实践——“同头换尾”。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导入——引出小调

听赏歌曲片段《沂蒙山小调》,让学生回答上学期学过的两种民歌体裁——山歌、劳动号子。师: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民歌的另一种体裁——“小调”,刚才我们听的就是我们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接下来通过各地小调的听赏,进一步了解小调的风格及特点。

(二)各地小调赏析——听辨小调

1.听赏采茶歌舞——《采茶灯》《采茶调》,教师结合各地采茶的风光图片,向学生简介茶文化,并引出采茶劳动中产生的艺术形式——采茶歌舞。

(1)听赏福建民歌《采茶灯》、云南民歌《采茶调》

(2)聆听歌曲,思考问题:《采茶灯》与《采茶调》在旋律、节奏及风格上有什么区别?(3)学生听赏后讨论回答。

(4)师总结:《采茶灯》节奏规整、宽疏,旋律起伏较小,抒情意味浓郁。《采茶调》节奏较为密集,音调起伏较大,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情趣。

2.听赏山西民歌、云南民歌《绣荷包》

(1)老师介绍“绣荷包”调的由来及观看形态各异的荷包。

师:在我国传统民俗中,“荷包”是青年男女交往的一种“信物”,各地的绣荷包调多用来表现女性对意中人的深切思念和期盼之情。(2)对比听赏云南、山西民歌《绣荷包》

(3)引导学生讨论两首《绣荷包》不同的音乐特点: 云南《绣荷包》音调委婉细腻,唱词段式结构相对自由。

山西《绣荷包》明媚缠绵,唱词段式结构规整,为“五五七”式(即第一二句为五个字,第三句为七个字)

3.听赏《月儿弯弯照九州》(1)生读其创作背景。(2)聆听歌曲,随乐跟唱歌曲。(3)引导学生探讨歌曲表达的心情。4. 听赏《王大娘钉缸》

(1)播放《王大娘钉缸》学生,了解歌曲的出处及特点。

(2)引导学生说出与歌曲类似形式的电视剧《水浒》主题曲《好汉歌》。

师: 作曲家赵季平创作的《好汉歌》巧妙地运用了《王大娘钉缸》的代表音型和音调,表达了梁山好汉的豪迈气魄,使《好汉歌》具有了火热的生活气息。

播放《好汉歌》,引导学生探讨:这首歌与《王大娘钉缸》有何异同。(3)学唱《王大娘钉缸》,体会情绪。

(三)探讨与总结——小调的概念及特点。学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

小调

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

特点

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

(四)拓展练习

(1)三种民歌体裁及特点连线(2)聆听下面民歌片段,辨别其体裁。

(五)创作实践

1.学生听赏老师弹唱《牵牛花开羊跑青》《信天游》《草原情歌》中的三个音乐片段。让学生找出片段中上下句的结构规律,引出“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2.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为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续写四个小节的旋律片段。

3.分组演唱自己创作的旋律片段,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总结。

(六)小节,下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听赏各地的小调民歌,进一步了解了除山歌、劳动号子之外的另一种民歌体裁——小调,及它的风格特点,还学习了“同头换尾”的音乐形式,并进行了音乐创作,希望同学们能够记住小调的结构极其特点,以便继续传承我国民间歌曲的文化瑰宝。感谢大家的合作,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四篇:第三单元《泥土的歌》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泥土的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通过发声训练,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

2、学习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

3、初步欣赏聆听藏族民歌《年轻的朋友》、维吾尔族民歌《阿瓦尔古丽》以及蒙古族民歌《银杯》,感受其不同的音乐特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有感情的演唱《都达尔和玛利亚》,感受气息的支持; 2.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感受气息的支持。

三、教学方法 :

讲解法、示范法、谈话法(启发式、问答式)

四、教学准备: 钢琴、相关歌曲视频

五、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进入第三单元《泥土的歌》,同学们对泥土这个词有什么看法?

生:普通的土壤„„

师:泥土还可指草野、民间。顾名思义,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民歌。

2、民歌介绍(课本中)

师:酒歌是喝酒、敬酒时唱的民间歌曲。在祭祀、传统节日中会唱,有时还伴有舞蹈动作。本单元介绍了两首,还有两首民歌是抒情类的。后面我们一起来听一下。

师:这次课着重介绍哈萨克族民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之所以会让同学们学习这首歌,主要是因为,相对来说她传唱的更广泛些,也更轻易学,旋律优美。

师:大家熟悉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康定情歌》、《半个月了爬上来》,知道是谁创作的吗? 生:„„

师:是王洛宾(创作者介绍:王洛宾,1913年生于北京,83岁去世,是最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之一。他的作品极为丰富,光收集入册的创作歌曲就有741首,“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王洛宾的歌”,这一句话高度概括了王洛宾对中国民歌的巨大贡献!)。师:《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恋歌,歌曲描写了哈萨克族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演唱速度为中速,要有感情地演唱。

3、发声训练:打嘟练习、带词发声练习、调音练习。(此练习从打嘟开始逐步递进到跳音练习,上行下行都进行)。

4、教师范唱及学生跟钢琴演唱 演唱要求:演唱时要优美抒情、情绪饱满、满含激情,声音通畅而有流动感,气息要平稳流畅,吐字要柔和清晰。

5、歌曲欣赏 师:最后我们来听一听另外的三首歌曲蒙古酒歌斯琴格日勒演唱《银杯》、雷佳演唱的《阿瓦尔古丽》及藏族酒歌,韩磊演唱的《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教师总结:

很多民歌是很优美的,同学们可以去听听其他民族的歌曲,下次课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作业布置

1、自己学唱歌曲维吾尔族民歌《阿瓦尔古丽》

2、完成课本上能完成的练习

《阿里郎》 苗族 《阿里上的姑娘》 侗族

《歌唱美丽的家乡》 朝鲜族 《蝉之歌》 高山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阿瓦尔古丽》 教学过程: 1.歌曲介绍

《阿瓦尔古丽》是一首动人而富有想象力的维族民歌,由作曲家石夫(《娃哈哈》作者)在上世纪50年代根据一首疆民歌曲调填词改编的。维语中“古丽”即“花”,如石榴花叫阿纳尔古丽,月亮花叫阿依古丽。而“阿瓦尔”是指“空气”,那“阿瓦尔古丽”不就是“空气之花”了?我想这是极富诗意的比喻吧,意指这位姑娘美得已无法再用眼睛所能看到的美丽事物来比喻了,所以只好借用清新、无暇、透明而富有生命力的空气了。阿瓦尔古丽也许只是一位民间传说中的美女,她的故事也很可能是一个传奇。2.作者简介

王洛宾,1913年生于北京,是最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之一。“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王洛宾的歌”,这一句话高度概括了王洛宾对中国民歌的巨大贡献!自1938年在兰州改编了《达坂城的姑娘》之后,王洛宾便与西部民歌结缘,并把毕生的心血和情感倾注在西部民歌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是王洛宾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1] 3.歌曲结构分析: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全曲采用二部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只要是叙述,由于叙述性较强,因而旋律的起伏也不大,均系一句歌词的重复,只是前一乐句落在主音上,情绪比较平稳,运用了3/8 4/8 5/8几种节拍交替进行,表现了哈萨克族青年的爱慕之情虽已表露,但很含蓄而富有诗意,当然也表现出了青年向往与情人约会的急切心情和幸福的遐想。4.艺术处理:

歌曲为二部曲式,第一部分主表叙述,演唱时要用平稳的情绪、气息、声音表现哈萨克青年活泼的性格。

第二部分要拓展情感幅度的表达,整体演唱时要充分把握住这首歌的民族风格,深刻理解哈萨克族歌曲风格的韵味以及歌曲中人物内心的变化,准确的表现哈萨克族青年男女情窦初开时对爱情萌生的渴望的心态。

最后的结束句,音域安排在较高声区,演唱时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把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沉浸在一种美好的遐想之中。

二、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

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

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

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

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气息与声音的统一协调训练

目的与要求:训练气息的控制能力,体会歌唱时气息与声音的关系,呼吸要自然,不要太浅,声音深叹在气息支持上发出,保持连贯、均匀、统一。保持声音位置、气息支持、喉头状态三不变,使声音圆润、通畅、统一。

在欢庆节日,亲朋聚会或集体劳动之余,喝酒喝得起兴,就随时随地可摆酒场,在场的人围成舞圈,在圈中央放一罐酒和18只龙纹大碗,人们跳一阵舞就停下喝一阵酒,也有的在舞圈设下酒卡——由某位老老人斟满酒守候着,跳舞的人每经过这里,必得满饮三杯才能放行。酒场轮流劝酒,绝不轻易放人过关,所谓“酒场如战场”、“酒场无兄妹”即指这类规矩而言。酒歌也不仅为劝酒而唱,而是喝酒就要唱歌,认为“如果酒没有歌,那就像清水般没有味道”。酒和歌已结成亲密的孪生姊妹。这两者间有紧密的配合和有力地互相推动。“好酒你来喝,酒歌我来唱,酒和酒歌,都没有停下的时候。

第五篇:《泥土的歌》

《泥土的歌》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汉族民歌中的山歌和号子,由演唱、欣赏、音乐知识、活动与练习四个板块构成。教材选取了各地民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体裁形式,了解民歌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演唱与欣赏汉族民歌中的山歌和号子,感受民歌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特点,愿意主动接触和了解民族音乐。教学目标:

1.能专心聆听传统民歌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能哼唱其中的一两首作品。2.能对有关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评述,并能简单的概括号子与山歌的基本特征。

3.能自信、大胆地参与各种音乐表现活动。教学设计意图(理念):

传统民歌很难走进现代学生的生活,怎样让学生了解民歌、认可民歌从而喜欢民歌,是本节课的出发点也是当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初一的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已具备一定的人文地理常识,可以结合听赏、体验、参与表现以及探究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及创造力,并引导他们结合不同地域人民的劳动、生活、文化习俗以及地域特征去理解民歌,使学生获得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提升。

教学设计亮点:

从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场景切入,让学生先走入他们的生活,再聆听和学习他们在生活中有感而发的歌曲,利用“角色换位”的方法、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走近并喜欢传统民歌。教学重点难点:

1.完整的学唱云南《放马山歌》,并尝试运用民歌的运腔方式进行演唱。2.能总结出劳动号子与山歌的基本特征。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让我们在影片中,跟随一位老爷爷去了解一段特殊的历史。1.观赏:纪实片《船工》的视频片段。(1分钟)

2.交流:在影片中你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船工及有节奏的呐喊声。3.讨论:船工们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喊声有什么不同?展示两幅图片(平水与急流)。(引导学生从节奏、速度、力度方面进行回答。平水时的声音力度相对较弱,节奏比较平缓、速度适中;急流时的声音力度较强,节奏比较密集、速度较快。)

4.体验:跟随老师的手势,用“弱缓、强急” 的声音表现船工们遇到不同情况时的喊声。(弱缓手势:右手平放腰间,根据节奏向前划拍;强急手势:右手抬至头部,用力点拍。)

2/4 嗨—|嗨—|嗨—|嗨—|嗨0 |嗨0 |嗨0 |嗨0 |嗨—|嗨—|嗨—|嗨—||

二、新课教学

劳动号子

1.湖南《澧水船工号子》 ①简介:船工号子的由来。②听赏:聆听《澧水船工号子》,提问:乐曲有着怎样的变化?请在听赏时用“弱缓强急”的手势感受作品的变化。

(听赏时教师用手势一起参与,进行引导。)③分析:澧水船工号子的种类和歌曲的结构。

④学唱:老师领大家和,学唱《澧水船工号子》的“引号”部分。

⑤表现:创设情境,加入“摇橹”的动作与老师呼应,老师变换领唱速度,学生配合。

⑥探究:船工为什么要在行船和拉船的过程中唱船工号子呢? 2.劳动号子的基本特点及代表作听赏

①介绍:简介民歌中的劳动号子的定义及由来。

②欣赏:聆听东北《哈腰挂》和湖北《催咚催》两种首不同种类的劳动号子片段,把握这些作品的相同特点。(在听赏后结合视频和图片简单介绍不同的劳动形式所产生的劳动号子的分类。)③总结:请学生从曲调、节奏、演唱形式及传唱环境上总结劳动号子的基本特征。

山 歌

1.创设情境:山林的呼唤

邀请学生冥想,一起体验站在高山之巅尽情呐喊的感受。

(可让学生捂住耳朵,更能让学生无所顾忌、畅快淋漓的去体验。)2.云南《放马山歌》

①听赏:聆听《放马山歌》,感受歌曲中衬词独特的演唱方法。

②体验:运用民歌中“喊唱”的运腔方式演唱歌曲中吆喝的衬词-“哟哦”。(学生在模仿时容易用假声捏着嗓子唱,可引导学生往腰间使劲,用上气息,想象自己骑在马背上身处大自然中的感觉。)③互动:老师演唱正词,学生演唱吆喝的部分。

(引导学生注意老师的范唱,为接下来的学唱做准备。)④分析:作品结构及创作手法简介。

(注意结合学唱的难点讲解作品结构及创作手法特征,歌曲中没有反复出现的小节可单独让学生练唱。)

⑤学唱:由老师演唱正词,学生配合“吆喝”的部分,然后请掌握了歌曲旋律的同学逐渐加入老师的演唱,反复几遍,直到能完整演唱整首作品。

⑥表现:跟着伴奏有感情的演唱全曲,并在歌曲的演唱中加入声势动作,为演

唱添花(比如骑马、甩马鞭、拍膝盖等动作。)3.四川山歌《槐花几时开》

①听赏:聆听老师范唱《槐花几时开》,为老师的演唱划拍,感受作品跌宕起伏、自由随性的风格特点。

②讨论:这首作品的曲调和节奏有何特点?你能用线条将其表现出来吗?

(引导学生从线条的粗细、形状去表现音乐的旋律、节奏及情绪特点。)③探究:劳动号子与山歌有何不同的特点?

三、课堂小结:民歌的传承

1.思考:我们能为民歌的传承做些什么?

我国的传统民歌浩如烟海,除了今天我们所了解到的劳动号子和山歌,还有动人的小调。面对这样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不光国家在进行大力的保护,音乐家们也不断的将民歌素材运用到新的创作中。更值得一提的是,传唱民歌依然是少数民族地区保留至今的民间习俗。而我们能为民歌的传承做些什么呢? 2.跟随老船工的歌声结束本堂课

【播放视频】片头出现的老船工在三峡教游客唱船工号子:重庆开头,嗨嘿,两条江,嗨嘿;上有坛子,嗨嘿,下有缸,嗨嘿„„ 师生跟着视频一起和。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集欣赏、感受与体验及演唱为一体的综合课,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民歌丰富多彩的美,并能学唱其中的一、两首作品。民歌的旋律本短小简单、朗朗上口,但由于民歌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使得这节课教学活动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是否开心的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是否真心的接受并喜欢听、唱民歌,成为检验这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这节课中,我从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场景切入,让学生先走入劳动人民的生活,再聆听和学习他们在生活中有感而发的歌曲。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角色换位”由好奇到理解,再到轻松自然的接受民歌,让民歌的学习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民歌的学唱则采用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大大降低了学唱的难度,能够留出更多的时间丰富课堂内容。我想有了这些铺垫,在第二课时活动与练习版块中,学生运用民歌旋律创编手法进行简单的旋律创编就不会显得那么突兀了。若能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挖掘身边的民歌并进行交流与探讨,就能更完整的完成这个课题。

第五单元《泥土的歌》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能专心聆听传统民歌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能哼唱期中的一两手作品。

2、能对有关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评述,并能简单地概括劳动号子与山歌的基本特征。

3、能自信、大胆地参与各种音乐表现活动。教学设计亮点:

从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场景切入,让学生走入他们的生活,再聆听和学习他们生活中有感而发的歌曲,利用“角色换位”的方法让学生走进传统民歌。

教学重点:

完整的学唱演唱云南民歌《放马山歌》。教学难点:

能总结出劳动号子与山歌的基本特征。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导语:让我们在影片中,跟随一位老爷爷去了解一段历史吧!观赏:纪实片《船工》的视频片段。交流:在影片中你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船工及有节奏的呐喊声。

讨论:船工们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呐喊声有什么不同?展示两幅图片(平水与急流)。

(引导学生从节奏、速度、力度方面进行回答。平水时节奏比较平缓、速度适中、声音力度相对较弱,急流时节奏比较密集、速度逐渐加快,力度较强。)

跟随老师的手势,用“弱缓—强急—弱缓”的声音表现船工们遇到不同情况时的喊声。(弱缓手势:右手平放腰间,根据节奏向前划拍;强急手势:右手抬至头部,用力点拍。)

2/4嗨--|嗨--|嗨--|嗨--|嗨0|嗨0|嗨0|嗨0|嗨--|嗨--|嗨--|嗨--|| 【设计意图】

从船工纪实片导入该课,首先让学生对船工的劳动场面有直观地了解,感受劳动号子与劳动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随后简单的船工号子的参与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并为学生接下来认真欣赏《澧水船工号子》并了解其结构做好铺垫,而老船工抚摸纤夫石的画面为课堂尾声“呼吁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设计埋下伏笔,遥相呼应,加深学生的感触。

新课教学

1、《澧水船工号子》 简介:船工号子的由来。

欣赏:聆听《澧水船工号子》,在音乐中用强弱缓急的手势表现作品的变化。(听赏时教师用手势一起参与,进行引导。)

分析:澧水船工号子的种类和结构。

学唱:老师领大家和,学唱《澧水船工号子》的引子部分。

表现:创设情境,加入“摇橹”的动作与老师呼应,老师变换领唱速度,学生配合。探究:船工为什么要在行船拉船的过程中唱船工号子呢?

2、劳动号子的种类及代表作品听赏

A、介绍:简介民歌中劳动号子的定义及由来。

B、欣赏:聆听湖南《打硪歌》、东北《哈腰挂》以及湖北《催咚催》等三首不同种类的劳动号子片段,把握这些作品的相同特点。

(在欣赏后结合视频和图片简单介绍不同的劳动形式。)

C、总结:请学生从曲调、节奏、演唱形式及传唱环境上总结劳动号子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

在欣赏时用手势表现自己感受到的乐曲的变化,提升学生的专注力。通过感受、体验、表现、探究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并加深对劳动号子特征的理解,建立学生对作品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山歌的兴趣。

二、新授

1、创设情境:山林的呼唤

邀请学生冥想,一起来体验站在高山之巅尽情呐喊的感受。(让学生捂住耳朵,更能让学生无所顾忌、畅快淋漓的去体验。)2《放马山歌》

A:听赏《放马山歌》,感受歌曲中衬词独特的演唱方法

B:体验:运用民歌中“喊唱”的运腔方式演唱歌曲中吆喝的衬词-“哟哦”。(学生在模仿时容易用假声捏嗓子唱,可引导学生往腰里使劲,用上气息,想象自己骑在马背上身处在大自然的感觉)

C:互动:老师演唱正词,学生唱吆喝的部分。

(引导学生主要老师的范唱,为接下来的学唱做准备。)D:分析:作品结构及创作手法简介。

(注意结合学唱的难点讲解作品结构及创作手法特征,歌曲中没有反复出现的小节可单独让学生练唱。)

E:学唱:有感情的跟着老师学唱《放马山歌》。

F:表现:在歌曲的演唱中加入声势动作,为演唱添花加彩。(比如骑马、甩马鞭、拍膝盖等动作。)【设计意图】

在“山林的呼唤”的情镜中,学生趣味的体验原汁原味的声音来源,并为后面的“喊唱”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可以降低学生学唱的难度,拉近学生与民歌的演唱距离。

3、《槐花几时开》

A:听赏:聆听老师范唱《槐花几时开》,为老师的演唱划拍。

B:讨论:这首作品的曲调和节奏有何特点?你能用线条将其表现出来吗?(引导学生从线条的粗细、形状去表现音乐的旋律、节奏及情绪特点。)C:分析:这首歌曲的结构和旋律在情感上的细腻表现。D:探究劳动号子与山歌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

老师的范唱能给学生亲切感,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民歌的距离。用线条表现音乐的特点,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通过对作品感性的把握,理性的分析和总结,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山歌的基本特征。

课堂小结 总结:民歌的传承。

跟随老船工的歌声结束本课。

【播放视频】

片头出现的老船工在三峡教游客唱船工号子:重庆开头,嗨嘿,两条江,嗨嘿;上有坛子,嗨嘿,下有缸,嗨嘿„„.师生跟着视频一起和。

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负,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处理。[

《泥土的歌》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平时喜欢唱什么歌?你知道哪些民歌?民歌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思想,是我国的艺术瑰宝,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民歌天地,感受民歌魅力!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民歌的概念。

2、欣赏《沂蒙山小调》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是我们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课件展示小调定义,总结小调的特点。

二、学习云南民歌《放马山歌》

1、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首云南民歌。同学们对云南有什么了解?师:云南是我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彝、白、傣、哈尼、壮、苗、傈僳、佤、回、纳西、拉祜、景颇、瑶、藏、布朗、阿昌、蒙古、崩龙、独龙、普米等族。在云南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各民族民歌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民族历史上重大事件,生活中的婚丧礼俗,几乎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在民歌中都有生动的反映。

2、课件展示山歌的定义。

3、聆听歌曲,展示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感受这首云南民歌《放马山歌》

4、小组讨论问题,回答问题。

(1)歌曲的演唱形式——演唱形式是指演唱形式是指齐唱、独唱、重唱、合唱等演唱的组合形式。(独唱)

(2)歌曲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一句比一句短。(3)讨论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

(欢快、高亢、奔放等)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山野劳动生活中自由抒发感情所演唱的抒情性民歌,歌唱者能无拘无束的抒发自己的感情。主要在山野、田间演唱,这类民歌比较自由、舒展、高昂、奔放。师:《放马山歌》是流传于云南的一首著名山歌,在西南高原,人们主要有两种生产方式:农业耕作或放牧牲畜,《放马山歌》是一首典型的牧马人之歌。

5、复听歌曲,生尝试跟唱。

(1)师:歌曲的衬词给你怎样的感受?生答。师:学会吆喝衬词“哟哦”。“哟”字长一点,“哦”字要向上扬,甩出去唱。学生练习衬词。(2)第一遍学习任务,师演唱歌词,学生配合吆喝衬词:“哟哦”

第二遍学习任务,看谁吆喝好,又能跟老师一起演唱其中一句或几句歌词

第三遍会唱的学生取代老师来唱歌词,不会的继续吆喝,赶上其他同学。(3)着重练习装饰音的演唱方法:下滑音、前倚音。(4)充满激情的演唱

(5)律动表现歌曲,骑马动作,拍腿,加扬鞭。

6、评价学生表现。师总结山歌的特点。

三、欣赏《澧水船夫号子》

1、骑着马儿一路来到湖南澧水岸边,在这儿我们听到了一首湖南民歌《澧水船夫号子》什么是号子呢?一起来看看号子的定义。课件展示号子定义。

2、展示问题,欣赏《澧水船夫号子》

3、听后,小组讨论问题。回答问题。

一领众和,师弹琴,学生体会一领众和的演唱方式。

4、总结号子的特点。

四、总结:

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歌谣蕴藏极其丰富,各民族的民歌以其独特魅力传递其民族独特的文化信息,我们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示出了繁花似锦的民族文化,我们的民族文化需要更多青年一代去关注,去热爱,去传承,才能让这泥土里的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下载《泥土的歌》教学设计(汇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泥土的歌》教学设计(汇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泥土》教学设计

    《泥土》教学设计 苏华彬 一、齐读课题《泥土》 看到“泥土”这个字眼,你会想到什么?请写一句话!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作家吴晟的诗歌《泥土》 请同学们自由小声地读一读。......

    泥土的歌教案范文大全

    第五单元 泥土的歌(二) 第二课时—小调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通过聆听福建民歌《采茶灯》、云南民歌《采茶调》,云南民歌《绣荷包》、山西民歌《绣荷包》,江苏民歌《月儿弯弯......

    《泥土的歌》教案

    《泥土的歌》教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体验不同地区代表性小调的风格音韵,逐步喜爱上民间音乐。二、过程与方法: 聆听不同地域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小调,积极......

    泥土的歌三教案

    第三单元《泥土的歌》教学设计 课时:1 教学目标 1、通过发声训练 ,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 2、学习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培养......

    《游戏泥土》教学设计[合集5篇]

    《游戏泥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泥土是孩子天性最愿意接触的玩具之一,利用泥土开展的游戏活动会让无数孩子着迷、沉醉。在玩泥的过程中,孩子凭借自己对原始材料的天然处理能......

    甜甜的泥土 教学设计

    甜甜的泥土 课前:(出示幻一) 一、导入新课(3分钟)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强烈地震,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中,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和画面成为了我们脑海里......

    《甜甜的泥土》教学设计

    《甜甜的泥土》教学设计 《甜甜的泥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全文,体会母子深情。2、品味 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3、理解主旨,体会艺术构思。重点难点:重点:1、整体......

    《甜甜的泥土》教学设计

    《甜甜的泥土》教学设计10篇 《甜甜的泥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全文,体会母子深情。2、品味 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3、理解主旨,体会艺术构思。重点难点:重点:1、......